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时间:2024-04-19 10:28:0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数学广角》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教材以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生活场景为依托,重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将学习活动置于模拟情景中,给学生提供操作和活动的机会,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为学生今后学习组合数字和学习概率统计奠定基础。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①通过观察、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②引导学生发现和应用排列组合的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③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和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

  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

  ⑤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我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掌握求简单事物的排列和组合的方法,难点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做到不重复也不遗漏地找出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需要用排列组合来解决的知识。如搭配衣服、搭配早餐,密码箱中密码的排列数等等,作为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在数学学习中注意安排生动有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来进行学习,经历简单的.排列组合规律的数学知识探索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新知,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基于这样的认识,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从生活情景出发,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这节课,我力求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出发,为学生学习创设“三个小朋友带我们游数学广角”这样一个探究的情境。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亲身经历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过程,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

  4.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5.电子白板的使用。 本节课我完全利用了电子白板自带功能去满足整节课堂的需要!电子白板的最大特色就是编辑和展示共存交互性!教学中我运用了书写、标注…多媒体展示和传统黑板书写相结合的功能,直接在图片和课件展示中去记录、标注和批阅;在生动直观的教学过程中巩固和强化我们学习的内容。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新理念,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更多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结果。教学不能为了快速获得结果,而大大缩短知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尝试采取多种手段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无论是探索新知的过程还是练习的设计都注重生活与数学的结合。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

  1、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3、通过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和开展同桌合作交流活动,完善自己的想法,构建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

  4、通过灵活、有趣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办法。

  本节课我还试图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探索和研究,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演示等直观手段解决问题,让学生“读——理解”、“疑——提问”、“做——解决问题”、“说——表达交流”,并在其中获得对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意识。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

  说课的内容是: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课时“简单的集合”。

  《数学广角》内容的增设,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是小学阶段集合思想教学。

  二、学情分析

  集合思想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在以往的题型中有过接触,只是无意识形成一些简单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本节课所要学的是含有重复部分的集合图,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教材中的例1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比赛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项参赛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中是利用集合图(韦恩图)把这两项比赛人数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材要求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对于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图的形成过程,不必拔高要求,引导学生理解集合图各部分的意义,培养学生应用集合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步感受集合思想的奇妙与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制定

  (一)知识与技能

  1.适度让学生亲历集合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集合知识的意义。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图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实验、交流、猜测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图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勤动脑,乐思考、巧运用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集合图的产生过程,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集合图的意义,会解决简单重复问题。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白板、练习题卡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排列与组合。

  教具准备:CAI课件,彩纸剪好的衣裤若干。

  学具准备:每生1-6 数字卡片各一张、5角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实践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打乒乓球吗?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看一场乒乓球赛,同时老师还想和同学们一起研究乒乓球比赛活动中有关的几个数学问题。请大家准备好5角钱,准备买票入场。(学生操作──在桌上摆5角钱。)

  师:谁能告诉大家,你拿的是几张几角的?(学生回答各种拿法。)

  师:噢,你们想到的5角钱的拿法可真多,真是棒极了!那我们就一起买票进场吧。

  二、动手操作、体验新知

  出示课件:(乒乓球赛场)

  1.感知排列。

  师:比赛前,运动员想请你们为他们编号,愿意吗?

  要求:①请从1、2、3三张数字卡片中每次选两张组成一个两位数的号码,不许重复;

  ②三人一组,一个人当记录员,其余两人摆数字卡片,看哪组编的号码最多。(小组合作完成,然后回答所编的号码。)

  2.讨论排列方法。

  师:怎么有的组编的号码多,而有的组却编的少呢?有什么好办法能保证既不漏数、也不重复呢?(学生自主探索后教师指名汇报。)

  小结:方法①:先摆3个数,再把它们换位,一共有6 种方法。方法②:先把1摆在十位,再把2 和3 分别摆在个位,即摆成12.13;再把2摆在十位,把1 和3 分别摆在个位,可摆成21、23;最后把3摆在十位,把1 和2分别摆在个位,可摆成31和32,一共也有6 种方法。方法③……

  3.评议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摆法。

  4.感知组合

  师:好了,我们把排好的号码发给这些运动员吧。(演示课件:发号码情景。)

  师:运动员还想请同学们帮个忙。请你们替他们选取运动服,你们乐意吗?

  (课件出示:运动服:红上衣、蓝上衣、黄裤子、绿裤子。)

  师:你觉得可以怎样搭配衣裤呢?

  (小组讨论,动手摆一摆,然后指名在黑板上集中呈现搭配好的衣裤组合模型。)

  师:同学们想出了4 种搭配方法。第一场比赛有三个运动员上场比赛,下面让我们以热烈地掌声欢迎运动员上场比赛。(鼓掌)

  (课件演示:三位运动员穿好学生设计的服装在乐声中闪亮登场,互相握手问好。)

  师:瞧,他们还在互相握手问好呢!同学们想一想,有三位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次手,一共得握几次手?小组合作试一试,体验后再回答。

  学生回答后,教师再问:如果每两位运动员打一场球,三位运动员要打几场呢?

  师:一切都准备好了,让我们一起观看比赛吧。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师:比赛结束了,该向运动员发奖品了。

  (出示课件:奖品──奖杯)

  师:奖品都准备好了,如果再给它们配上颜色,那就更漂亮了。谁能给奖品图案涂上颜色?如果给你红、黄、蓝三种不同的颜色,分别涂在奖杯的乒乓球、支架、底座这三个部分,你能设计出几种不同颜色的奖杯?

  (先让学生尝试,再小组合作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小组反馈的情况,课件演示6种涂色方法。)

  四、总结全课、畅谈感受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怎样学会的?还想知道什么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让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5.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让学生初步感悟简单的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4

  教学任务分析: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9页的“数学广角”其主要的教学内容是简单的排列与组合。排列与组合的思想方法不仅应用广泛,而且是后面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好素材。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这部分内容,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这节课的教学任务就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最简单的事例,让学生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向学生渗透有关排列与组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当然在“摆数”、“握手”等活动中,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互相沟通,也促进知识的互补和互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分析:

  简单的排列组合对二年级学生来说都早有不同层次的接触,如用1、2两个数字卡片来排两位数,学生在一年级时就已经掌握了。而对1、2、3三个数字排列成几个两位数,不少学生通过平时的奥数辅导都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地排列。再如组合题中用钱买物品等,学生基本上都能准确地回答出结果。针对这些实际情况,在设计本节课时,教学的重点应该偏重于让学生说一说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理由,体会到有顺序、全面思考问题的好处。并在设计“摆数”、“握手”这些活动时难度再稍微提升些,尽量做到让每个学生都能有事可做。同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设计教案时也要做到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环节,灵活处理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与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点:

  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组合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

  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教学准备:

  三只小动物的`头像、两顶小雨伞图片、上锁的大门图片、纸条、实物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以故事形式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3只可爱的小动物,你们看它们是谁呀?(边说边贴出动物头像:小刺猬、小鸭、小鸡)小刺猬、小鸭和小鸡三个好朋友今天准备到企鹅博士家去做客呢,可是刚走了一半路,突然下起雨来,它们三个只有小鸭和小鸡带了伞,小刺猬没带伞,怎么办呢?

  ▲(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有:①小鸡和小刺猬拼一把伞,小鸭自己打一把伞。②小鸭和小刺猬拼一把伞,小鸡自己打一把伞。③小鸭和小鸡拼一把伞,小刺猬自己打一把伞。)

  ▲当学生在回答以上方法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相应的动物头像帖在伞的下面。

  师:大家想的办法都不错。的确,三只小动物都和你们一样试了上面这三种方法,可最后它们却选择了第③种方法,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呀,当它们开始用前面两种方法时,可没走几步,小刺猬身上的刺就把小鸭和小鸡给刺疼了,所以只能选择第③种方法。

  (教学设计意图:不拘泥于教材,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故事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又渗透了简单组合及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方法的数学思想,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

  二、用开密码锁的方法进行数的排列活动

  师:三只小动物到了企鹅博士家,却发现大门紧闭,门上还挂着一把锁(边说边在黑板上贴出图片)咦,锁上还有一张纸条呢,让我看看纸条上写着什么呢?(教师读纸条上写的内容:欢迎你们的到来,为了考考你们的智慧,请你们先想办法把这把密码锁打开,锁的密码提示是:请用数字1、2、3摆出所有的两位数,密码就是这些数从小到大排列中的第4个。──企鹅博士留。)

  师:三只小动物都犯傻了,怎么办呢?同学们能不能给他们帮帮忙?

  (生略)

  师:那么我们就先每人拿出数字卡片,自己摆一摆,边摆边记,完成后,再小组内交流汇总,组长把整个小组摆出的数全写出来,当然重复的数字不用再写,然后全组同学一起把这些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起来,找到密码。

  ▲ 学生先自己摆、记,然后小组汇总、排列、交流,教师进行巡视并作适当指导。

  (教学设计意图:以帮小动物开密码锁的方法来进行数的排列教学,使学生在充满兴趣的情感中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摆数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在活动操作中成功,在交流中找到方法,在学习中应用。这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再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气氛中,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适当增加了难度,让这个密码出现在所有的两位数从小到大排列的第4个,这也是做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设计意图。)

  师:你们找到密码了吗?是多少?你们是怎么找到的呢?

  ▲请几个小组的学生汇报找密码的过程。(略)

  师:那么刚才你们摆两位数时,你摆出了几个呢?请用手势表示一下。

  ▲学生举手后,问没摆全的学生是怎么摆的,问全摆出的学生又是怎么摆的,学生出现的情况可能有:有把1、2组成12,然后再交换位置变成21;1、3组成13,交换位置后是31;2、3组成23,交换位置后是32。或者是随便摆一个看一个的。或者是这样摆12、13、23、21、31、32等。对这些摆法可让学生去比较一下,得出第一种方法有序地去摆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让刚才不是用第一种方法去摆的学生按这种方法再重新摆一摆,感觉一下是不是比刚才方便多了。

  师:同学们都摆得很好,都动了脑筋,要想摆得快又不漏掉,我们应该选择一定的顺序去摆。

  (教学设计意图:既然是数学活动课就该让学生充分地摆,充分地说,以“摆”来帮助思,以“说”来表达思,在“摆”中发现问题,在“说”中交流问题,解决问题。)

  (三)模拟小动物之间的握手来解决组合问题。

  师:通过大家的帮忙,企鹅博士家的密码锁被打开了,小动物们可高兴了,它们激动地互相握起手来,小刺猬边握手边在想:“我们三个互相握一次手,一共握了几次手呢?”(教师边说边在小刺猬的头上打个问号。)

  ▲ 学生猜好后,教师指出可以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三人模拟小动物握手,一人数握手的次数,找出答案。最后通过模拟得出:3人一共握了3次手。

  师:排数时用了3个数字,握手时是3个学生,都是“3”,为什么出现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学生交流后得出:两个数字可以交换组成2个两位数,而两个人握手不能交换只能算一次。)

  (教学设计意图:模拟小动物握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自己找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应用意识,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最后通过比较,找出区别,在区别中强化知识,此种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四)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使知识得到巩固。

  师: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今天,我们不仅帮3只小动物解决了不少的问题,还学到了许多的数学知识,大家高兴吗?

  师:那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份兴奋的心情,来做几道题吧!

  1.(出示实物投影)第101页第1题,问有几种不同的穿法?

  (练习设计意图:通过“搭配衣服”这个练习,不但使学生明白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而且巩固了所学知识。)

  2.(出示实物投影)一张5元,4张2元的纸币及3个1元的硬币,还有一辆标价为8元的跑车。

  (1)买1辆玩具跑车够吗?买2辆够吗?

  (2)如果买1辆,可以怎样付钱?

  (练习设计意图:这个练习,把书中的“做一做”中的买“5角钱的拼音本”改为买“8元的玩具跑车”,在巩固简单组合的基础上,还加入了估算的练习,提高了这道练习题的层次,训练学生多元化、多角度综合地考虑和解决问题。)

  3.打靶游戏。

  规则:每一列必须从下往上打,但打哪一列可任意选择。

  (1)像图1这样的靶,打的顺序一共有多少种?

  举例:①→③→④→②

  (2)像图2这样的靶,打的顺序一共有多少种?

  (练习设计意图:这个练习如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个设计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更高层次的运用,让优生能“吃得饱”。同时,让学生对今天所学的知识有所回味,起到课后延伸与发展的作用。)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为什么?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5

  一、教学内容:

  数学广角“田忌赛马”。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田忌赛马的故事,让学生体会对策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运应用。

  2.认识到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策略,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3、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感知对策论的.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列举田忌所有可以采用的策略,来找出并体会田忌赢齐王的策略方法。

  难点: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 表格

  五、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学习田忌赛马。(板书课题:数学广角-田忌赛马)

  你们听过田忌赛马的故事吗?老师非常喜欢这个充满智慧的故事。田忌赛马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历史故事,其中蕴含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对策,这节课,我们就要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个故事,找到这个对策,而且我们还要学会应用这种对策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重温这个故事。

  教师讲述田忌赛马的故事。

  二、探索新知

  田忌是怎样赢了齐王的?

  田忌采用的策略

  提问设疑。

  (1)田忌到底有多少种可以采用的应对策略呢?田忌所用的这种策略是不是唯一能赢齐王的方法呢?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填写下面表格,集体汇报。

  我们一起来看看田忌一共有多少种可采用的策略。

  (2)你有什么发现?(田忌只有一种可以取胜齐王的方法。)

  小结:像同学们刚才这样,把解决问题的所有可能性一一找出来,并从中找到最好的策略,这是数学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三、学以致用

  1、完成教材第106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汇报。

  2、数学游戏:108页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两人所报的数加起来,谁报数后和是10,谁就获胜。想一想:如果让你先报数,为了确保获胜,你第一次应该报几?接下来应该怎么报

  四、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生活优化问题的合作探究,感悟合理、快捷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感受统筹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尝试用统筹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逐渐养成科学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主题:合理安排时间

  重点:尝试合理安排时间的过程,体会合理安排时间的重要性。

  难点:掌握合理安排时间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具

  四、教学过程

  1、联系生活,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平常在家你们会帮爸爸妈妈做家务吗?谁来说说你在家都会做哪些家务?(学生发言)

  (课件出示)周末小强和妹妹主动轮流帮妈妈做家务:

  拖地:8分钟 烧开水:10分钟

  师:勤劳的小强和妹妹每个周末主动帮助妈妈做家务,一天,妈妈问:你俩都帮妈妈做了家务,你们分别用了多长时间呀?小明说用了18分钟。妹妹却只用了10分钟。小明摸摸了头感到很奇怪。做的是完全一样的两件事,为什么时间会不一样呢?

  请同学们帮助分析,小明是怎样完成这几件事,妹妹是怎样完成这几件事的?

  反馈:

  生1:小明一件件做,妹妹是同时做。

  (学生中可能说出同时一词,师相继出示课件)

  师:不错,说的很好。我们知道有的事情可以同时进行,而有的事情有先后顺序。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数学广角里通过学习沏茶问题,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吧!

  关键:要考虑到同时做的几件事,不能互相影响,点出合理。

  2、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a沏茶问题

  (1)又是一个星期天,小明家来客人了(出示课件),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生:小明要沏茶、妈妈在陪客人聊天、李阿姨来家做客、小明想怎样让客人尽快喝上茶?

  师:哦,那在我们生活里,父母要陪客人的时候,我们也得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哟!

  师:想一想,你平时沏茶的时候都需要做哪些事?估一估,做这些事情各需多少时间?(指名说)

  (2)看一看,小明沏茶做了哪些事情?分别需要多长时间?(出示课件)(齐说)

  师:①沏茶的.工序这么多,小明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哪些又可以同时做,我们一起来设计沏茶方案,尽快让客人喝上茶,好吗?(可用序号标出)

  ②在练习纸上设计出沏茶的过程,环节间可借助箭头连接,并计算出一共用了多少时间?

  ③设计后,同桌交流合作,比比谁的设计方案即合理又省时。

  (3)学生展示、解说设计方案,学生集体观察。

  方案A:洗水壶1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洗茶杯2分钟找茶叶1分钟)→沏茶1分钟

  1+1+8+1=11(分钟)

  方案B:洗水壶分钟→接水1分钟→烧水8分钟→找茶叶1分钟→洗茶杯2分钟→沏茶1分钟

  1+1+8+1+2+1=14(分钟)

  师:(出示课件,老师设计的方案)比小明节省了多少时间?

  对这些方案,你认为哪种方案最合理,又省时间?为什么(同时)?合理安排就是节省时间,考虑做哪件事有空闲时,同时做哪些事,这样才能做到合理安排时间,节省时间。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引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14页“做一做”第2题。

  (1)师:帮完小明,我们再来帮助小红,小红感冒了,她想吃完药赶快休息,小红在休息之前要做这些事:(出示图表后,理解水变温的意思),应如何安排才能让她尽快休息呢?请同学们独立思考,设计出流程图,并算出至少需要多长时间?(要求书写格式规范)

  (2)展示学生的流程图,生评议。(课件显示结果)

  找被子倒水1分钟→等开水变温6分钟(同时量体温5分钟找感冒药1分钟)

  1+6=7分钟

  师:单独完成需要几分钟?看经过我们合理安排顺序,比单独完成节省了6分钟,这样小红就可以尽快的休息了。

  五、畅谈收获,全课小结。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7

  设计理念:

  笛卡儿说过:“数学是使人变聪明的一门科学”,而数学思想则是传导数学精神,形成科学世界观不可缺少的条件。数学思想方法反映着数学概念、原理及规律的联系和本质,是学生形成良好知识结构的纽带,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桥梁。新课标下的每册教材都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在植树问题的教学中,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在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思想——化归思想。

  在设计上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解决矛盾冲突的植树问题,让学生在借助图、式分析题意的过程中,体验到植树问题的.另一类型。再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建构(两端不种)植树问题的模型,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接着运用模型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渗透“化归思想”。教学中注重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注重于让学生体验知识、经验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借助图示解决问题的意识以及渗透“化归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发现一条线段上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棵数=间隔数-1”的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理解“两端都不种”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教学难点:

  应用“两端不种”的植树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同学们学过植树的知识吗?请大家来帮忙解决下面这个问题

  房屋间的距离是60米,要在两间小屋之间植树,每隔10米种1棵,需要多少棵树?

  误区:60÷10=6(个)

  6+1=7(棵)

  两端不种树还是这样来求棵数吗?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的知识(两端不种)的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矛盾的冲突更能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学生在已经学过两端都种的植树规律的前提下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误导把棵数求成间隔数+1,这样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从而体会更深刻。)

  二、化繁为简,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探索规律

  师:怎么来求棵数呢?与上节课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讨论:相同之处都是先求出间隔数;不同之处求棵数的方法不一样

  师:我们来大胆猜测一下“两端不种”的植树时怎样求棵数?

  猜测:棵数=间隔数+1

  是不是这样呢,我们来验证一下(植树)

  两端不种

  棵数=间隔数+1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猜测与验证的过程探索出规律建立起数学模型,为下一环节的例题深入学习与应用规律做好了铺垫)

  二、深入学习应用“两端不栽”的规律

  1.师:同学们太了不起了,通过举简单的例子,自己又发现了“两端不栽”的规律:棵树=间隔数-1。我们再回到刚才的问题,你会做了吗?

  2.例2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学生独立完成)

  ②师:同学们讨论一下解决这道题要注意什么?

  课件闪烁:将“两旁栽树”,“两端不用栽”

  学生展示:60÷3=20(个)

  20-1=19(棵)

  19×2=38(棵)

  答:一共要栽38棵树。

  小结:今天我们研究了植树问题的两种情况。发现了两端要种:棵树=段数+1;两端不种:棵树=段数—1。以后同学们在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清是“两端要种”还是“两端不种”。

  (设计意图:通过例2探索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植树中“两端不栽”这种情况的处理及方法)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1.为了迎接我校的十周年校庆,要在校园里相距20米的两棵树间每隔4米挂上彩旗,需要准备多少面彩旗?

  20÷4=5(个)

  5—1=4(面)(面数=间隔数-1)

  问:为什么要—1?这相当于今天学习的植树问题中的那种情况?

  2.张老师从一楼到四楼去上数学课,学校每层有26级楼梯,张老师一共走了几级楼梯?

  4-1=3(层)(层数=楼数-1)

  3×26=78(级)

  (问你们家住几楼呀?如果你们家的楼房也是每层26级楼梯,你回到家一共要走几级楼梯?)

  3一根木头长10米,要把它平均分成5段。每锯下一段需要8分钟,锯完一共要花多少分钟?(次数=段数-1)

  5-1=4(次)(次数=段数-1)

  4×8=32(分)

  (设计意图:生活中有‘两端不种’植树问题的原型,也有植树问题的变式练习,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就在生活当中)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顾本节知识达到及时巩固的作用)

  五、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不种)

  棵数=间隔数生活中

  间隔数=全长÷间隔长挂彩旗:面数=间隔数-1、

  学生展示:60÷3=20(个)上楼:层数=楼数-1

  20-1=19(棵)锯树木:次数=段数-1

  19×2=38(棵)

  答:一共要栽38棵树。

  (设计意图:简要的板书让学生容易抓住本课的重点知识,一目了然。)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8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亲历集合圈的产生过程。

  2、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集合圈中每一部分的含义,通过语言的描述和计算的方法,能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感知集合圈的形成过程,体会集合圈的优点,能直观看出重复部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个体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养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集合的思想,了解集合圈的产生过程,并能初步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理解集合圈的意义,会解决简单的重复问题。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揭示课题

  1、提出问题:

  脑筋急转弯的游戏(出示情景图:堂堂网的导入环节)师:对面走来二个妈妈,二个女儿,一共有几人?生:4人或3人。(答案不一)

  师:可咱一数,

  1、3,咦,只有3人,怎么回事?生:……

  2、学生思考,回答想法

  (课件出示)中间这个人是小女孩的妈妈,外婆又是妈妈的妈妈。二个女儿呢?小女孩是妈妈的女儿,妈妈是外婆的女儿。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突出:(1)“重复”一词;

  (2)能用“既……又……”来表达;

  (3)师生小结,得出:中间这个人既是妈妈,又是女儿,她的身份重复了。

  3、揭示课题:

  生活中像这样重复的现象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有趣的重复现象。(板书课题:数学广角——集合)【设计意图】上课伊始,我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巧妙利用堂堂网的导入环节及课件创设新颖有趣的导课情境,设置了一个脑筋急转弯的问题。既是生活中的问题又是数学中的重复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积极情绪和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状态,也为下一环节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初步感知重复现象(1)情境引入(课件出示统计表)

  1 下面是三(4)班喜欢跳绳、踢毽的学生名单。

  喜欢跳绳李子瑄蔡丹向汇成

  喜欢踢毽刘亦麒田思源李子瑄何倩倩

  (2)了解信息,提出问题

  喜欢跳绳的有几人?喜欢踢毽的有几人?老师一共调查了多少名同学呢?让学生尝试回答出总人数。 (3)游戏:引发认知冲突

  喜欢跳绳、踢毽比赛的学生分别站在红、蓝两个呼啦圈里。问题:仔细观察统计表,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分析,发现有两项运动都喜欢的同学,从而得出“重复”的意思。引发问题矛盾冲突:当有同学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时怎么站?学生想办法解决。(把红圈和蓝圈同时套住李子瑄)师:为什么你们要把红圈和蓝圈同时套住李子瑄?生:……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熟悉情境引入,通过具体情况引发学生矛盾冲突,提出问题,“当有同学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时怎么站?”,找准教学的起点,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初识重复问题的基本含义。

  2、逐步整理出简洁明了的直观图(韦恩图)。 (1)引入韦恩图。

  师:李子宣到这里一站,就这个位置,她站出了接下来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很多数学知识。我们可不可以把他们的位置关系用什么方法表示出来?你们猜一猜,现在这二个圈,会是什么样子的?伸出你们的小手比划比划,这二个圈,是这样吗?现在我们把这二个圈抽起来,看看你们的猜想,对不对。

  师:哇,好能干的孩子,和你们的猜想是一样的。

  师:我把你们创造出来的二个圈搬到黑板上来,用一个圈表示喜欢跳绳的学生,再用一个圈表示喜欢踢毽的学生。(边说边用红笔和蓝笔在黑板上画了两个交叉的椭圆)中间的部分是表示喜欢什么意思?

  生:表示既喜欢跳绳又喜欢踢毽的。

  师:我想用三角形把他们在圈中表示出来,你们能在圈中找到她们的位置吗?师生共同合作整理出集合圈。(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此环节将学生的姓名用三角形代替,向学生渗透符号思想,也为进一步优化韦恩图(直接用数字表示)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2)介绍韦恩,拓宽视野

  课件出示:你们知道吗,在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一个伟大的数学家,他叫韦恩。他是世界上第一个用这样的图形来表示集合的,他的这个发明为集合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他的名字用来命名这种图,所以,集合圈也叫韦恩图,(板书:韦恩图)我们班的同学真了不起,和这个数学家的想法是一样的,相信你们将来也和数学家韦恩一样有属于自己的创造。

  【设计意图】让学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创造,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

  (3)小游戏:看谁的反应最快

  课件演示各部分,让学生根据涂色区域用准确的语言正确描述各部分的意义。生:红色的圆圈部分表示喜欢跳绳的学生。生:蓝色的月牙部分表示只喜欢踢毽的学生。……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合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以及形象生动的动画亲历集合圈的形成过程,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大胆地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的空间和平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其中,从中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和感悟。

  3、观察韦恩图,算法探究。

  (1)提出问题:老师一共调查了几人呢?你能不能根据韦恩图来解决?

  (2)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并交流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预设:可能会出现:

  3+4-1=6(人)或2+3+1=6(人)或3+3=6(人)或2+4=6(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观察、理解,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体会胜利的喜悦。 (3)引导学生理解各算式的意义

  课件出示集合圈,指导学生观察直观图,理解各算式中每个数字表示的意义。尤其是算式3+4-1=6(人)中,引导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要减1。

  (4)教师小结。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想法却得到了相同的结果,我们只要弄明白这个圈里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就可以灵活列式计算解决问题,但无论怎样列式,重复出现的人数只能算1次。

  【设计意图】集合问题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即使老师反复讲,学生也难真正理解。本环节中,学生在探究解法时,我出示课件,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理解韦恩图的意义,并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不同的策略中感受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同时使教学难点分解,化难为易,缩短了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从而突破教学重难点。

  4、比较图与表格,突出韦恩图的优点。

  师:平时我们是用表格和文字的方式来呈现的,今天我们学习了韦恩图,比较一下,你觉得哪

  3种方式更简洁?

  生:韦恩图

  师:对,用韦恩图不仅能清晰的表示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还便于我们计算。师:你认为在什么样情况下使用韦恩图来解决问题呢?生:有重复关系的。

  师:怎样才能在表格中清楚地看出哪些同学重复了呢?

  师:把重复的名字用线条连起来,通过连线,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哪些同学重复了。【设计意图】让学生感悟集合圈能直观地看出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尤其是重复的部分看得很清楚。

  三、练习巩固,内化新知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发现同学们不仅会解决问题,还能讲清思路和道理,已经具备了学好数学的很重要的品质。现在,让我们带着这个集合圈的知识,带着这个数学家的气质,一起走进生活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吗?

  课件出示:

  1、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各部分的意义,弄清题目信息。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完成。

  3、展示优秀作业,并请学生讲清各种方法的`理由。

  4、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做到不偏食,不挑食。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和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同时,将思想教育、养成教育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随风潜入,育人无声,让学生在自然轻松的氛围中接受思想教育,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实践运用,拓展提高

  课件出示思考题:三(4)班参加美术特长班的有4人,参加舞蹈特长班的有5人,参加美术与舞蹈特长班的总人数可能是多少人?最少是多少人?

  1、小组合作讨论:

  2、交流汇报:参加美术班和舞蹈班的同学可能会重复,也可能没有重复。生:我觉得有可能参加美术班的4人与参加舞蹈班的5人不重复,共9人。生:有可能有一个同学既参加了美术班又参加了舞蹈班,这样就只有8人。

  4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动态演示从不重复,依次重复1人到4人参加两个班学习的几种情况。

  3、全班分析,得出:

  师:根据刚才的演示,你能概括说说,参加美术班与舞蹈班的总人数可能是多少人?最少是多少人?

  参加美术班和舞蹈班的同学有可能是9人—5人,最多是9人,没有人重复;最少有5人,其中4人重复,即这4人二个班都参加了。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应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同时还要高于生活,此环节借助多媒体的功能,设计了一个开放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素材练习,既链接了所学知识资源,又为学生搭建了开放与拓展的平台,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用活了知识,实现了提升。

  五、联系实际,总结升华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和想法?学生畅所欲言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集合圈,学会了用韦恩图来解决生活中有重复关系的数学问题。我从你们的身上学到了在探究知识时你们机灵的活动,在总结经验时你们静心的思考,在解决难题时你们灵活的运用,这些都是学习数学的好方法,希望你们在学习上能多观察、勤思考,探寻更多的数学奥秘。

  【设计意图】在学生回顾本节课知识的同时,给学生质疑和表达的机会,逐渐使其形成反思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知识的学习引申到课外。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数独》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 、分析等活动,让学生完成简单的数独游戏,能够根据已知条件来进行推理。

  2.经历数独游戏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数学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完成填数游戏。

  教学难点:

  找到关键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喜欢)那今天这节课易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玩填数游戏。

  二、理解规则,寓教于乐。

  师:先来看看游戏规则。(投影出示游戏规则),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规则?

  生1:每行每列都有1~4这四个数。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能出现一次。在2分钟之内确定B是几。

  师:如果这一行已经出现了2,同一行能不能继续填2?(不能),这一列有3这个数,同一列能不能再填3?(不行。)都明白游戏规则了吗?(明白了。)

  师:你能不能在3分钟之内确定B是几呢?先请大家先试一试吧。计时开始。

  师:时间到。得出结论了吗?B是几?

  生2:B是2。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3:凭感觉猜的。

  师:要猜也必须有根据的猜想,别的同学还有什么好方法吗?

  生:边试边填,假设2的后面是1……

  师:噢,原来你是采用了推理假设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那你得出B是几了吗?

  生:还没有,时间不够。

  师:有没有更快更简单的方法呢?

  师: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投影出示A点),仔细观察,A所在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吗?

  生 一时看不出来 。

  师:大家仔细看一看,A有没有可能是3?

  生1:不可能,因为A所在的列已经出现了3,游戏规则里有“每个数在每行、每列都只能出现一次”这一条,所以A不可能是3。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

  师:那A没有可能是2呢?

  生2:也不可能。因为A所在的这一行里已经有2了,不能重复出现。

  师:那3可能吗?

  生3:也不可能,3也在A的这一行里,道理跟之前一样。

  师:A既不是 4也不是3和2,那A可能 是几啊?

  生4:A只能是1。

  师:为什么?

  生4:因为我们在表格里只能填1-4这四个数,4、3、2都 被排除了,所以A只能是1。

  师:哇,你们的`推理能力真强啊,这么快就得出A是1了。那按照刚才的方法,你能快速确定B是几了吗?为什么?

  生5: A是4,那么B所在的行和列已经出现了4、2、3,所以B只能是1。

  师:其他同学也这么认为吗?

  生:没错!

  师:那填数游戏的诀窍是什么?

  生6:找到关键的格子。只要这个格子所在行和列里有了其他几个数,就能确定这个格子是几。

  师:大家都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你真是太棒了,表达得真清楚,我们一起表扬他。

  师:那你们能不能填出其他方格里的数了呢?(能)我们一起来填一填。

  师指方格中的位置,点名回答,说出理由。

  三、游戏来源,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真棒!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方法,完成了填数游戏。其实早在19世纪70年代就它就已经在美国的一本杂志上刊登过,到1984年4月,日本一家游戏杂志提出“独立的数字”概念,意思是“这个数字只能出现一次”,并将这个游戏命名为“数独”。(板书课题:数独)??

  四、巩固练习

  师:刚刚大家玩得开心吗?想不想继续玩?(想)那就请你打开书110页,完成下面的做一做。

  ?? 集体校正答案?

  师:先填哪一格?A。再确定B,

  五、课堂

  师:在今天的数独游戏中,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反思

  同学们认识数独的并不多,这种游戏全面考验做题者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虽然玩法简单,但数字排列方式却千变万化,数独是训练头脑的绝佳方式。部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强。在活动结束前,请做得快的同学说方法。有少部分学生跟不上,没有完全理解,还要多练习。

  从备课的角度来说,我在备课时设计的难度较大,整节课大部分学生积极思考,努力解决问题,但有少数同学还是没能彻底明白数独游戏的规则,无法顺利地找到突破口,所以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不够高,出现了轻微的两极分化现象。接下来的备课我准备降低知识内容的难度,并将引导转换成学生能理解的语言。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教科书103-104页内容及相关练习。

  【教材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包括:列表法、假设法、方程法等。教材把这一问题安排在四年级,学生还没有学过方程,因此这里主要引导学生通过猜测、列表、假设等方法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猜测、有序思考及逻辑推理的能力,体会假设法的一般性。在解决“鸡兔同笼”问题时,学生选用哪种方法均可,不强求用某一种方法。

  【学情分析】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数学趣题,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列表法”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也就是通过有序猜测和计算得出结论,“假设法”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教学中要抓住其特点,讲解算理,让学生逐步掌握,根据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拓宽学生思维。

  【教学建议】

  1、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化繁为简的思想。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介绍有关鸡兔同笼问题的“趣解”,既激发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

  【教学目标】

  1、了解“鸡兔同笼”问题,感受古代数学问题的趣味性。

  2、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列表法、假设法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3、了解“鸡兔同笼”问题解决的多种有趣方法,体验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

  【教学重点】经历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运用列表法、假设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假设法,能运用假设法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想给同学们介绍一部1500年前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你们想了解吗?里面记载着许多有趣的数学名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请看屏幕:(课件出示以下情境图)

  师:你能说说这道题是什么意思吗?(说明:雉指鸡)让学生说说题意,然后出示: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历史趣题“鸡兔同笼”问题。(板书课题)

  有的同学已经在计算了,说说看鸡有多少只?兔有多少只?

  【设计意图】结合课件呈现的情境图谈话引入,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同时在学生猜测得不到正确结果的情况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下一环节引导学生经历“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做好铺垫。

  二、新知探究。

  (一)感受化繁为简的必要性。

  刚才大家猜了好几组数据,但是我们验证后发现都不对,为什么这么多人都没有猜对呢?(数太大了)你们觉得什么情况下能够猜对?(数小一些)

  那咱们就换一道数小一些的。(课件出示例1)

  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8个头;从下面数,有26只脚。鸡和兔各有几只?

  (二)自主尝试解决问题。

  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同一个笼子里的鸡和兔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数学信息?

  找到题中信息:①鸡和兔共8只。②鸡和兔共有26条腿。 ③鸡有2条腿。 ④兔有4条腿。

  在猜测时要抓住哪个条件呢?(鸡和兔一共是8只)那是不是抓住了这个条件就一定能猜对呢?

  怎样才能确定猜测的结果对不对?(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是不是等于(把鸡的腿和兔的腿加起来看等不等于26)

  这回给你们一点时间,把你猜测的数据在练习本上列个表,算一算,想一想:你算的对吗?(出示表格)

  这回给你们一点时间,把你猜测的数据在练习本上算一算,想一想:你算的对吗?

  (三)交流体会,掌握问题解决策略。

  1、经历列表法的形成过程。

  (1)经过同学们的研究,现在知道鸡和兔各有几只?

  都谁和他的结果一样?你们有把握这次猜对了吗?怎么验证一下?

  (2)说说你是怎样得出正确答案的?(引导学生说说解决问题的思路)

  预设学生思路:

  ●从鸡8只,兔0只开始推算。

  ●从鸡0只,兔8只开始推算。

  前两种情况可能做了充分预习,按照一定的顺序,列举出了所有情况,或者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对这种有序思考的方法要给予肯定。

  ●直接猜出鸡有3只,兔有5只,验证后发现脚数正好是26只。

  这种情况属于正好一下猜对了,教师提示不一定每次都能够猜得这么准。

  ●从鸡有4只,兔有4只开始推算。

  这种情况猜测的次数比较少,对于数据比较大的时候适用。

  ●有的同学还可能发现了每增加一只兔,减少一只鸡,脚就增加2只,这样就可以一下子算出需要增加几只兔,直接找到正确答案。这正是假设法的思路。如果有同学有这一发现,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表述准确,为后面的假设法学习做好铺垫。

  (3)小结收获。从刚才的列表情况看,你觉得怎样列表比较好?

  (4)运用列表法解决情境图中的鸡兔同笼问题。

  自主解决,交流方法并订正结果。

  如果没有出现上面的第五种思路,教师小结可以提出。

  小结:鸡兔的总只数不变,多一只兔子就会少一只鸡,增加两只脚;多一只鸡就会少一只兔子,减少两只脚。运用这一规律正好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另一种方法。

  2、探究假设法。

  (1)问题预设:刚才大家找到了“鸡兔同笼”问题的解决办法,讨论中还发现了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如果运用这种推理方法,怎么解决呢?

  (2)引导学生交流:发现假设成都是鸡或者都是兔,计算起来会更简便。

  交流时重点让学生说说每一步的意思。

  先假设成都是鸡,着重说说推理的过程。

  同样,让学生说说,如果假设成都是兔,是什么情况?

  小结收获。

  (3)运用假设法解决情境图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再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找到用列表法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有序思考,组织学生有层次地汇报和交流,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会到:根据表中总脚数与题中数据的差,来调整数据,对假设法的探究起到了铺垫作用,同时对假设法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三、练习强化,深化认识。

  针对性练习,完成做一做第一题。

  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订正。

  四、阅读资料,丰富认识。

  同学们,你们知道古人是怎样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吗?阅读105页的资料。

  古人真是很聪明啊!今人更了不起,又发现了很多关于“鸡兔同笼”问题的趣解,你们想了解吗?介绍几种。

  1、假设所有的鸡和兔子都训练有素,然后你拿着一个口哨,吹一下,所有动物收起一只脚,吹两下,收起两只脚,好了,现在鸡一屁股坐在地上了,小兔都“作揖”了,也就是还有两只脚站着,总脚数减去两倍的头的个数再除以二就是兔子的只数了。

  2、假如鸡的翅膀也着地,也有四只脚,那么总脚数就是总只数乘4,减去实际的脚数,就是翅膀的数,翅膀都是鸡的,再除以2,就是鸡的只数。

  五、谈话式小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什么收获?每种方法都明白了吗?你最喜欢哪种方法?

  提示学生做题时要根据题目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1

  一、谈话导入:

  师:新学期开始班里来了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壮,弟弟叫小壮,(出示图片)你能分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么?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不能,因为他们长的一模一样)

  二、探索新知

  1、做出判断

  师:现在其中的一个说:“我不是哥哥。”现在你能指出谁是哥哥,谁是弟弟吗?

  2、说明理由

  你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判断?

  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班内汇报。

  3、小结

  师:(小结同学们推理的过程)刚才同学们根据双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话,判断出了谁是哥哥,谁是弟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推理(板书课题)。

  4、找气球

  师:推理在生活中有非常广泛的用途,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需要我们根据已知的条件对事件进行推断。为了庆祝元旦小明、小红、小芳每人从家里带来了一个气球,(出示三位小朋友及红、黄、蓝三个气球)小明说我的气球是红色的,小红说我的气球不是蓝色的。根据他们的对话你能说出小明、小红、小芳各拿来了哪一个气球吗?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三、拓展应用

  1、可以在完成课本101页的第3、4题的基础上完成下列有趣的题目。

  2、这三组影子分别是哪组积木的投影?请连线,并说明为什么?

  3、红圈中的积木和哪块积木拼合,才能成为一个和左图一样的'正方体?

  4、小熊、小狗、小兔的箱子分别装有相同大小的铁块、木块、棉花。你在看过跷跷板之后,能说出每人的箱子里都装有什么吗?为什么?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有意思吗?为什么呀?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2

  教学内容:教材第109页例1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梳理信息,学会简单的推理。

  3.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目标解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课的学习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体会逻辑推理的含义,学会推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并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有条理地表达推理的过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导入新课

  (一)学生游戏,猜物体验

  1.“随意”猜。

  老师两手握拳,一上一下放好。让学生猜一猜上面手中有什么礼物?下面手中有什么礼物?

  2.“犹豫”猜。

  教师提示:礼物是橡皮和转笔刀。让学生再次猜上面是什么?下面是什么?

  3.“确定”猜。

  继续提示:下面不是橡皮。

  (1)学生独自猜测。

  (2)同桌交流猜测结果,并说说猜测的理由。

  (二)教师小结,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感兴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三个不同层次的猜物活动中,充分体验到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领悟新知

  (一)动态演示,呈现问题

  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呈现例1。先出示“有语文、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再分别出示小红、小丽说的话,最后出示问题。

  (二)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1.引导审题:从题目中我们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2.独立思考:他们三人分别拿的是什么书?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

  3.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互动互议,精讲点拨

  1.全班交流。

  预设1:阅读思考后直接得出结论。

  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预设2:连线法。

  引导学生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再根据每一个条件分别连线。

  预设3:表格法。(如下图,只要合理都要予以肯定)

  数学

  语文

  品德与生活

  小红

  ×

  √

  ×

  小丽

  ×

  ×

  √

  小刚

  √

  ×

  ×

  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

  (四)总结方法,求同引思

  1.思考:为什么几位同学叙述自己的思考过程时都从“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开始?(让学生体会,由“小红拿的是语文书”的条件将问题转化为较简单的推理,即“小丽和小刚拿的是数学和品德与生活书”,因此由三个人拿三本书转化成两个人拿两本书。所以推理首先要抓住关键的信息,层层分析,最终推导出结论。)

  2.追问:你为什么能肯定小丽拿了品德与生活书,说说你的想法。

  3.小结:推理时一般先找到最关键的条件,由这个条件往往能直接得到一个结论,这个结论可以帮助我们进行下一步的推理。实际推理的时候,方法有很多,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从众多信息中选择关键条件推理出某个结论,重点掌握用连线法和列表法辅助推理。】

  三、 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一)基础练习

  完成教材第109页“做一做”的第1、2题

  学生读题后在书上完成,完成后分别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二)变式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二十一第3题。

  完成后着重让学生思考“你先确定谁?为什么?”

  (三)游戏拓展

  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每组拿出3样文具,在组内设计“猜一猜”的游戏,先在组内玩,然后全班表演,请其他同学猜。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了有趣的练习和游戏,思维训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既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推理的含义,体验推理的过程,又有利于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训练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同时还能活跃课堂的气氛。】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一)本节课我们学会了什么?

  (二)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数的排列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表格,彩笔,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今天咱们班来了这么多的客人,他们都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特别聪明,我也很高兴,所以想带你们去数学广角玩一玩,你们想去吗?

  生:想(出示课件“数学广角”)

  二、新授

  1、师:想要进去必须先解锁(密码问题出示课件)

  提示:锁的密码是由1、2两个数字组成的其中的一个两位数

  生:12 21(教师板书)

  门锁打开进入下一关

  2、师:顺利打开第一把锁后,我们再来看看还有一个超级密码锁,密码是由1、2、3三个数中的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小组讨论,自己动手摆一摆,写一写)?

  提问学生讨论的结果,板书(1)12 23 13 32 31 21

  (2)12 21 23 32 13 31

  提问哪组方法比较好,怎样才能即不丢不漏也不重复的写出所有两位数?

  生:先拿出数字1和2,组成12和21……观察6个数字找出规律

  师小结:组成的两位数和数字的顺序有关

  3.我们一起进入北城南城(出示课件)用红绿蓝3种颜色给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1)先讨论交流再涂一涂

  (2)展示学生作品

  (3)教师小结:用颜色涂出的城区与颜色的顺序有关

  4.进入数字乐园(课件展示)

  5 7 9 三个数字,选任意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1)小组讨论

  (2)填写答题卡

  (3)集体交流

  (4)教师小结:求两个数的和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5.师:刚刚我们一起闯过了很多关,数学广角里的小朋友都很着急想见我们,朋友见面要握握手,我们 3个人为一组,互相握握手,讨论一下一共可以握几次手。(出示握手图)

  (1)小组讨论,亲自实践握手

  (2)个别学生演示握手

  (3)教师小结,3个人每2个人握一次手,可以握3次

  6.总结:这次去数学广角你觉得有趣吗?你都学到了什么?

  7.布置作业:找自己的2件上衣和2件裤子,搭配一下,看看有几种穿法?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4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直观图体会,利用集合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掌握解决重合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丰富学生对直观图的认识,发展形象思维。使学生在主动参加数学活动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体会集合思想,解决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习题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聪明鼠主持的数学广角里不但有有趣的题目,还蕴含着丰富知识呢,这节课就跟着我们的向导智慧鸟去数学广角看看。(老师点击进入数学广角)

  [设计说明:活泼卡通的主持人,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激起了学生兴趣,另外,开门见山,为探究新知的环节节省了时间。]

  二、互动探究

  1、出示表格

  语文

  杨明

  李芳

  刘红

  陈东

  王爱华

  张伟

  丁旭

  赵军

  数学

  杨明

  李芳

  刘红

  王志明

  于丽

  周晓

  陶伟

  卢强

  朱小东

  师:咦!数学广角已经有小朋友,大家猜,他们在商量有关什么的事情?

  师:仔细观察表中数据,你还发现了哪些信息?

  (参加语文小组的有8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9人,“点击出示”)

  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

  2、师:同学们提了这么多问题,也解决了这么多问题,这几个同学讨论的问题“这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你是怎样解答的?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进行汇报,教师适时引导。

  [设计说明:让学生独立观察,独立解题,给学生提供了尝试的机会,了解学生的基础,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3、师:聪明鼠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大家仔细看。

  (课件演示分布的两个椭圆)

  语文小组数学小组

  陈东王爱华杨明杨明王志明于丽

  张伟丁旭李芳李芳周晓陶伟

  赵军刘红刘红卢强朱小东

  师:谁知道这表示什么意思?(两个椭圆分别表示数学小组和语文小组)谁能把表中的信息填到图中?

  4、学生试完成集合图。

  语文小组数学小组

  陈东王爱华杨明王志明于丽

  张伟丁旭李芳周晓陶伟

  赵军刘红卢强朱小东

  有什么办法可以把重复的人,表示得更清楚呢?(生尝试回答)

  看看聪明鼠是怎么做的。(课件演示两圆合并)

  [设计说明:再一次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以及发挥自己意见和猜想的机会。]

  这样一来,这一整体分成了几部分?那每一部分表示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

  如果让你选择,你想参加哪个小组,你的名字应填在什么位置上。

  [设计说明:换一种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回答可反馈出他对每一部分意义的理解。]

  根据现在这个图提供的信息,可以用什么方法解答“两个小组一共有多少人了吗?”把你的想法写在题卡反面,把你的道理说给小组同学听。

  指明汇报。

  [设计说明:让学生有所准备再和小组同学讨论,让学生有可说并且给学生充分思考、交流的机会,可在交流中组织好语言获得成功的体验。]

  6、现在明白了吗?如果我们再遇到类似这样的问题,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

  [设计说明: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有趣的情境,高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惜时间、突出重点。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三、练习巩固

  1、买菜问题

  伶俐兔就喜欢和聪明的同学交朋友,它想请大家来它家吃饭,看它的爸爸妈妈把菜都买回来了,仔细观察爸爸妈妈买的菜,你发现了什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填写图,并且计算爸爸妈妈一共买了几种菜。(先完成后,指名汇报)

  2、数学广角的文具店开业了,咱们去看看,(实物投影出示110页第三题)谁来当采购员把这两天的进货情况向大家介绍一下。“这两天一共进了多少文具呢?”聪明的同学们帮他们计算一下把。

  2、咱们再去看看值日组的同学有什么问题。

  课件出示:一组同学有5个人,有3个值日生,4个值勤生,3+4=7,这是为什么?

  [设计说明:练习设计体现趣味性、生活性、开放性、层次性,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数学思考,既巩固了新知,又发展了思维。]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可让学生谈收获、谈感受、评价别人等)

  大家留心观察,用今天学的方法还能解决生活中的.那些问题呢?

  [设计说明:课堂小结的设计可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的内容,有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巩固;完善知识结构。实践作业的布置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外。]

  评析:

  这节课的教学主要是结合实际,使学生初步体会集合这种数学思想方法。一年级时学习过的分类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就是集合思想的基础,因此在这节课中教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经验,借助学生熟悉的题材,渗透集合的有关思想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利用直观图的方式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有以下特点:

  1、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教学层次性。

  为帮助学生从具体中抽象出数学思想方法,教师注重了教学的层次性。从教学环节看:首先通过例题展现完整的集合图,帮助学生借助直观理解数量关系,体会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在练习时,通过让学生填不完整的集合图、自己尝试画图分析等,体现“给出元素—只给图填元素—没有图抽象思考”的学习层次,引导学生由直观过渡到抽象,进一步理解集合思想。从学习资源的选材看:从学校里课外小组活动,到学生熟悉的家里买菜情况,再到社会中商店进货情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教学方法看:结合例题教学,引导学生借助直观图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在教师指导下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提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2、鼓励算法多样,体现思维训练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要求学生去强行理解集合思想,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借助已有经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使学生理解利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同时,注重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维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想到了“5+6+3=14”“8+(9—3)=14”“9+(8—3)=14”等方法,这些方法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想到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师充分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在此基础上提出:“聪明鼠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出示了集合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进而明白了“8+9时有3个人加了两次”,所以用“8+9—3”解决问题的道理。

  3、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过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起到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课堂容量,而且使教学活动更具趣味化、活动化、自主化,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思维能起到积极的作用。在这节课中教师就利用简单的动画演示,形象的体现出集合思想的实质——交集的意义,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促进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5

  教材说明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标准》中指出,第二学段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会运用数表示事物,并能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学生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版块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利。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在这一单元我们主要是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事例向学生渗透数字编码思想,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通过实践活动加以应用。教材首先从老师点名的情境引入,说明我们可以用数字编码来区分班上的每个学生。接下来,例1和例2通过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等生活实例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了解身份证号码中蕴含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例3和例4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两个实践活动来运用数字或字母进行编码,加深对数字编码思想的理解。例3是让学生给学校的每一个学生编一个学号,例4是让学生给班里或学校图书角的书籍编一个书号,和例3相比,更复杂一些,是用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进行编码,这种编码在生活中也是处处可见,比如汽车的车牌号、火车的车次、飞机的航班号以及商品的型号等,从而体会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建议

  1. 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数字编码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学生只要能从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等具体实例中初步了解蕴含其中的一些简单信息和编码的含义,探索出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并能在实践活动中加以应用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掌握编码中每个数字的信息和含义。另外学生在实践中可以有不同的编码方法,教师要允许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并且要放手让学生亲身去体会、经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只是在必要时给以一定的点拨、引导。

  2.本单元内容可用3课时进行教学。

  1.情境图。

  教材首先由学生非常熟悉的老师点名的生活情境来引入,然后小精灵提出问题:“如果不叫姓名,还能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学生呢?”从而引起学生的讨论:还可以用编号的形式给每个学生编个号码。接下来,教材说明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探讨用编号的方法来区分班上的学生。这样引出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这部分内容也可以结合后面的例1来教学,教师课前可以让学生先收集一些由数字组成的号码,如车牌号、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等,然后在班上交流和汇报,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课件再来展示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这些数字编码现象,比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通过这些生活中广泛存在、学生熟悉的素材来引出数字编码,使数字编码这个看似抽象的问题变得直观和有趣,这样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当老师提出学生能发现这些数字编码中的“秘密”时,也就更加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2.例1。

  例1是通过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来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同时通过邮政编码在信件传递中的功能初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教材首先由编辑室经常收到全国各地读者的来信这个生活中的情境来引出,让学生思考:你知道这些信件是怎样传递的呢?接下来,教材用一组连续的示意图展示了信件传递的过程:先是一个小女孩把信件投入邮筒中,然后邮局(所)把收集起来的信件通过机器分拣,机器能根据每封信上面的邮政编码进行分类,再把信件传递到收信人所在地的邮局,最后由邮递员根据具体的地址来投递信件。了解了信件传递的过程后,小精灵给同学们提出了问题:你知道本地的邮政编码吗?你想知道这些数字是怎样编排的吗?引导学生来探索邮政编码中数字编排的结构和含义。

  邮政编码是代表投送邮件的邮局的一种专用代号,也是这个局(所)投送范围内的'居民与单位的通信代号。教材这里呈现了一个标准信封的正面,并向同学们介绍了邮政编码的结构:邮政编码由6位阿拉伯数字组成,如448268。它的前两位数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如44表示湖北省;第三位数表示邮区代号,如448表示湖北省荆门邮区;第四位数表示县(市)的编号,如4482代表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邮局;最后两位代表邮件投递局(所),所以448268表示的就是——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五里邮电支局的投递局。同样,邮政编码100009表示的是——北京市东城区地安门邮电局的投递局。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接下来介绍邮政编码作为我们国家的邮政代号在信件传递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教材通过小精灵揭示:有了邮政编码,机器就能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结合例1后面的“做一做”,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调查、收集一些邮政编码,如学校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父母单位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爷爷奶奶住址所在地的邮政编码等。并要求学生设法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与含义,如向邮局工作人员或邮递员咨询、查阅邮政编码书籍等。在学生汇报了收集的邮政编码后,老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信件是怎样传递的吗?让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展开讨论,等学生发表完意见后,老师再进行补充或总结。这里可以利用教材的示意图来介绍,也可以设计多媒体课件或动画动态地展现信件传递的流程。

  学生了解信件的传递过程后,老师接着提出问题:我们收集了这么多邮政编码,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机器怎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这些数字又是怎样编排的呢?让学生先通过观察、比较找出收集来的邮政编码的相同点: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查阅的资料或是调查的结果来讨论邮政编码的数字编排的结构和含义,如果大部分学生课前已经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老师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手中的一个邮政编码来进行说明,比如学校的邮政编码的组成。如果学生有困难,老师可以在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看法后,结合教材给出的邮政编码的结构图具体说明它的组成,也就是每个数字代表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结合某个邮政编码给出它的组成,在小组中相互说一说。

  如果学生课前没有调查,可以先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说说自己的猜想,然后老师再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说明邮政编码的结构和组成(可配合多媒体课件),最后再结合邮政编码的结构图具体说明。了解它的组成后,再让学生试着就某个具体的邮政编码给出具体的说明,比如结合例1下面的“做一做”,再让学生说一说学校的邮政编码是怎样组成的。

  了解了邮政编码的组成后,让学生思考一下邮政编码在信件传递中所起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先互相交流讨论一下,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进行总结。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01-07

《数学广角》教学反思04-06

数学广角推理的教学反思12-05

《数学广角——推理》教学反思04-07

《数学广角》说课稿07-05

《数学广角》二年级数学教学反思05-24

五年级数学广角教学反思06-22

数学教学设计06-17

数学教学设计(精选)09-12

三年级数学广角教学反思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