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要怎么写好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认知: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情感态度观念:学会自尊、尊重他人。
运用:处理好自己与家长、老师、同学、朋友等的人际关系。
学情分析:
1.进入我校学习学生,只有少数是因为个人的爱好而选择读中职的,经过一年多的学习,他们普遍觉得进中职学校学习也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对未来有了信心。在这个时候教师引导他们在进入社会以后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很符合他们的需要。
2.学生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了解不多,困惑较多,非常需要具体的辅导。
3.教材内容偏多,理论偏多且深,学生难以理解,教学时间很有限。
4.基于以上情况,不能把本门课程上成面面俱到的理论课,而应偏重辅导——辅导学生学会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教学重点: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为什么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教学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内容:
一、课本内容
第一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1.一切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2.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整合学习内容
第一课时:普遍联系
第二课时:学会交往艺术
备选活动设计:
★活动:师生猜成语游戏
★活动:第一层面——“我的一次糟糕的人际交往”演讲
过程:让学生先写好,交上来批改,挑选各种类型中最有代表性的上台演讲,让师生全面了解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各种欠缺之处。
第二层面——上黑板写出克服上述人际交往弊端的方法
(1)活动设置:在一位同学讲完他的故事以后,各组就可以抢答,先抢到的就有机会上黑板写出克服前面同学人际交往弊端的方法。
(2)要求:每小组只能派一名代表到黑板上写,其他组员作智囊团,可以递纸条,也可以换人。
(3)评价:按量与质来评价,写得又多又好的组每人奖一个优(即平时分数加一分)。
★活动:“我身边的人际交往高手”演讲,让学生先写好,交上来批改,挑选各种类型中最有代表性的上台演讲,让师生全面了解处理人际关系时的各种艺术(做法参照第一个备选活动)。
★活动:讨论——人际交往中最忌讳什么?
第一课时
基本课型:师生游戏——辨析题——总结
前置作业:师生猜成语游戏(具体见下面——可在课堂上完成)
教学主要环节(课堂活动):
第一环节:
师生猜成语游戏
为了说明事物之间联系的偶然性、复杂性和多样性,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游戏:各大组各派一位代表在黑板写两个成语,并编好序号,从1编到8,老师将每个成语与其前面的序号以某种能够记得的事件联系起来,然后背对黑板,将这8个成语按顺序背给学生听(如第三个如果是家破人亡,可以联想到家有三口人,所以从序号三,可以联系到家破人亡)。学生们会大吃一惊。教师再把记忆的规律告诉学生,并请出也能按顺序记住黑板上成语的一两位同学上台按老师所说的原则进行猜成语游戏。
这个游戏将花去20分钟左右,但课堂气氛将非常热烈。教师顺势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从这个游戏可以延伸到课本里的什么知识”的答案就很自然了(“联系的偶然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等理论)。
估计学生不可能直接把正确答案写出来,教师可以作必要的提示。
第二环节:
教师板书,让学生辨析: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所以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可以让学生上黑板修改这句话)。
在学生对课本内容还没熟悉的情况下,一接触到“普遍”两个字,就以为任何事物都是有联系的,所以他们对上述这句话很难修改,偶尔有个别人上去修改也只能以失败告终。教师可以用黑板擦擦去他们的答案,等到大家都一片茫然的时候,再公开以下答案
(参考答案: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这是正确的,但同时又是客观的 ,不是任何事物之间都有联系,主观的`想象出来的胡乱的联系——如喜鹊报喜,乌鸦叫丧,是我们要批判的。)
第三环节:
学生总结:
1.联系是复杂多样的,这个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2.联系是普遍的,但联系也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3.4.(学生能总结多少教师就在黑板上写多少,并通过师生的辨析去伪存真)。
事件预测及其对策:教师猜成语时要督促学生赶快上黑板写成语,而且写出的成语越难越好。老师可以在学生写的时候边看边思考,等到学生写完了,再过一两分钟准备,就基本可以记下来了。老师万一中途记不下来,不要重新看一遍,要继续猜。学生猜成语一般成功率也很高,但很多人是凭机械记忆而记下来的,教师可以要求他们介绍记忆的方法,同时指出机械记忆是没能保持长久的,还是老师这种有联系的记忆才能长久,当然,联系到的事件应该是对自己来说很特别的。
预料成果:课堂气氛较好,游戏成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课本枯燥的内容出现得很少,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成为本课的主题,并深深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这样的教学比老师的机械灌输的效果不知道要好多少倍。部分好学的学生课后再去翻课本,也能比较轻松地接受课本的理论。
第二课时
基本课型:学生演讲——主题讨论——总结
前置作业:以“我的一次糟糕的人际交往”为题,写一篇演讲稿。要求:真实,表达清晰,字数不限。教师阅后分别评分,并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作业备用,以便有效利用课堂时间,避免重复太多和遗漏。(此前置作业在第三课上完后即布置学生准备)
教学主要环节(课堂活动):
第一环节:学生演讲,时间一般在30分钟左右
1.学生自愿演讲,演讲学生先把自己演讲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再开始演讲,是否脱稿不作要求。
2.指定演讲,教师指定自愿演讲过程中未出现的某些类型的学生上台演讲。
3.自由演讲,经过前两步,此时气氛应该比较热烈,如有时间可给更多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
第二环节:讨论——人际交往中最忌讳什么?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先完成的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将答案写在黑板上,最先写出而且大家认为比较有代表性的每位组员可以得一个“优”。
这个环节有利于缓解刚才的紧张情绪
第三环节:总结:根据刚才讨论得出的人际交往中的忌讳,让学生总结出人际交往中的四大原则,可谓水到渠成,又不会太唐突,太生硬。
利益原则、平等原则、宽容原则、合作原则。
第四环节:布置作业
如何看待“与人相处吃亏是福”的观点。
事件预测及其对策:学生的演讲要提前一周布置撰写演讲稿,一定要先交给老师阅读批改归类。
指定学生演讲之前可以先私下与学生沟通,让其做好准备,上课时才不会慌。
讨论“人际交往中最忌讳什么”时不要花太多时间,因为课本里有答案。很多小组会直接写四大原则的反义词,教师可以在最后再添上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贪婪、小气、奸诈、尖刻、阴郁、自大、暴躁等)。
预料成果:课堂气氛较好,整节课学生七上八下地往讲台赶,演讲——讨论——书写——这些中职生最喜欢做的事,在这节课中全部贯穿其中。整节课全部内容没有偏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个主题,所以,效果良好。
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物质运动及规律的有关知识,了解人生行动的特点、意义,了解人生行动的制约因素,理解人生与行动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生行动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增强人生行动的效率。
3.能力目标: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勇敢走出自己的人生之路,用积极的行动构筑辉煌的人生。
【教学重点】1.事物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2.敢于行动,善于行动。
【教学难点】1.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人生存在于行动中。
【教学方法】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该课题共4个课时)。
【课前准备】教师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材。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案例1:(多媒体展示)李宁广告——《一切皆有可能》
案例2:愚公移山
愚公家门前有两大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老人智叟笑他太傻。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两座山终究会凿平。”,他的行为感动了天帝,天帝命大力神搬走两山。“愚公移山”的故事说明,只要有毅力就可以成功。
提问:请问你从“一切皆有可能”、“心动不如行动”的广告语和愚公移山的故事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略)
教师归纳:人生是运动变化的,只要我们积极行动,我们的未来具有无限可能性。
一、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一)物质在运动中存在和发展
1.世界上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
案例1:(多媒体展示)《Time scapes时间的风景》
提问:为什么会有天天日来月往?为什么年年岁岁寒暑相推?
教师:地球自转产生昼夜循环,地球公转四季更替。
世间万物都是运动的,“日往月则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运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让世界停止运动。
提问教师:世界上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如果物质不是运动的,世界将会如何?譬如:地球停止自转将会如何?
教师:如果地球不动了,世界将是死寂一片,毫无生命力。物质离不开运动,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从物体位置的移动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
2.物质和运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谈到运动,自然要说到时什么在动呢?即运动的主体是什么?
案例2:填填看:到底是什么在运动?
生物运动的载体——();
机械运动的载体——();
热运动的载体——();
电运动的载体——();
思维运动的载体——()。
案例3:(多媒体展示)《天使与魔鬼》视频剪辑——反物质运动
教师:生物运动的载体是生命有机体;机械运动的载体是宏观物体;热运动的载体是分子;电运动的载体是电子;思维运动的载体是人的大脑。
运动时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案例4:“风动,幡动,还是心动”
慧能,佛教禅宗第六代祖师。《坛经》记载了一个关于他的故事。
慧能和尚到广州法胜寺去的时候,正好赶上印宗法师在这里讲《涅槃经》,和尚们都在寺门内坐着静心听讲。忽然一阵风,把悬挂在佛像前面的幡吹动了,飘过来,飘过去。有两个和尚看见了,议论起来。
一个和尚说:“你看,风在动。”
另一个说:“不对,那不是风在动,而是幡在动。”
是风动还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休。慧能听到了,便插嘴说,“那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
提问:慧能和尚的话对不对?错误在哪里?
学生讨论:(略)
教师: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物质和运动不可分,脱离了物质的所谓“纯粹”运动是不存在的。
慧能和尚认为,“心”,即人的主观意识就是一切,我的心是怎样的,外界事物就是怎样的。由于我的心在动,所以才有风动、幡动。推而广之,整个世界的运动也是由我的心动决定的。慧能和尚离开物质谈运动,把意识当做是运动的主体,否认物质(风、幡)是运动的主体,最终走向唯心主义。在实践中,我们只有把物质和运动结合起来理解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
3.静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静止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
案例5:(多媒体展示)《刻舟求剑》
提问:客官在运动与静止关系方面犯了什么错误?
教师: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应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4.物质在运动中发展
案例6:(教材p13——人生感悟)贺知章的《回家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案例7:(多媒体展示)《星梦奇缘》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变化,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二)人是物质世界发展的最高产物
案例1:(多媒体展示)《女娲补天》
提问:人是女娲创造的么?
案例2:(多媒体展示)《人类起源》
案例3:(图片展示)各朝代衣饰、建筑的演变
教师:人既不是女娲创造的,也不是神创造的,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是物质发展的最高产物。
1.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人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3.人的意识是自然界和社会发展的产物
(三)行动成就人是运动
案例1:“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吕蒙是三国时期吴国人,自小未曾读书,没有文化,别人都看不起他,称他“吴下阿蒙”。他因此发愤学习,终成饱学之士。人们对吕蒙的进步十分惊讶,吕蒙笑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毛主席曾经高度评价吕蒙道“吕蒙如不折节读书,善用兵,能攻心,怎能充当东吴统帅?我们解放军许多将士都是行伍出身的,不可不读《吕蒙传》。”
提问:“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典故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人生也是运动变化的,不会停滞不前,我们要积极行动,开创人生的新局面。用运动变化的眼光看待他人,理解他人的不完善、不成熟。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劳动创造了人,人的运动是有意识的。即人生重在行动,行动成就人生。
案例2:(教材p16——人生感悟)“马上行动”
教师:“人生来是为行动的,就像火光总向上腾、石头总往下落。对人来说,一无行动,就等于他并不存在。”——伏尔泰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行动是至于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最终在惶惶不可终日中虚度一生。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
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2.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为防止雷雨对北京奥运会闭幕式的影响,北京市气象部门从闭幕式当日14时起,启用8架次飞机分别进行催化消云作业,有效解除了北京境内的险情。这说明()。
A.人可以认识、利用自然规律
B.人可以任意改变和废除自然规律
C.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不受限制的
D.人可以创造自然规律
4.右图是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图,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
的记忆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在学习
中,我们应该()。
A.按照规律办事
B.改变和废除记忆遗忘规律
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即可
D.创造记忆遗忘规律
【教学反思】
本次课为新授课。根据学生的兴趣,使用了大量案例和生动的图像资料,增加哲学课的趣味性,每个案例后都精心安排了提问或讨论环节,启发学生思考。在讨论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尽可能让每位同学参与到课堂上来。通过动静结合,理论知识讲解与讨论相辅相成的教学方法,令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在头脑风暴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就整节课的效果而言,打破了哲学课“讲大道理”的模式,利用丰富的案例深入浅出地对辩证的哲学命题进行讨论,多媒体教学的灵活应用是课堂的亮点。
不足之处:
1.使用多媒体教学,在选取视频、图片材料时应尽可能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
在准备教学时,根据学生的兴趣点搜索了大量案例、图像资料,进行筛选,课堂上这些材料都非常受学生欢迎,引起热烈反响。然而太过丰富的材料使学生转移了注意力,大家讨论的话题也偏离了课程主题。因为选取多媒体材料要注意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
2.注意课堂进度、时间的把握。
使用多媒体教学时,较占用教师的授课时间,影响授课进度。在课前准备可以先将材料下载好,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根据课堂情况灵活应用,如果时间紧凑点到即止便可,也无需每个案例都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先准备好素材,若课堂气氛沉闷或时间宽裕,可适当使用多媒体。
3.进行讨论时,注意维持纪律。
学生进行讨论时易跑题,特别是全女生班,话题一聊开容易兴奋,且收不住心。教师应注意维持纪律,或利用多选题、分话题讨论PK等形式限制讨论范围,以更好的控制讨
论时间。
4.除了讨论外,可增加小组竞赛或成果展示等环节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事实证明,只要授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对于哲学问题的讨论还是积极性很高的,除了案例讨论或一问一答的讲授外,可以尝试更多教学策略的探究。如根据幼师专业学生的特点可以设定主题进行故事创编,可以让学生表演情景剧等。应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教学活动的尝试。
5.授课条理清晰,但重点不够突出。
教学过程脉络清晰,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案例,但是因课堂偏重小组讨论,在知识点讲解分析是重点不够突出。就课堂练习反馈的情况来看,虽然这节课同学们上得很投入、很开心,但对知识点把握得并不十分好。在理论、重难点详解部分要加大力度。
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3
《哲学与人生》课程归属于德育课范畴,主要由“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脚踏实地走好人生路”、“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顺应历史潮流,确定崇高的人生理想”、“在社会发展中发展自我,创造人生价值”五个单元组成,教师在教学中应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结合中职学生身心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贯穿始终,把引导学生如何做人、走好人生路作为落脚点。
残疾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都具有特殊性,他们的教育水平与文化素质和正常人有一定差距。在特殊教育高职院校进行《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时,应运用一些特殊的教学方法,使特殊教育学校的残疾学生可以在课堂上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而且从中学会关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和完善生命,这对他们融入群体生活,能够直面和接纳其身体,战胜困难、勇敢地生活下去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特殊教育高职院校《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跳出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框架束缚,从学生实际出发“改变课程过于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形成学会学习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教学活动。
一、案例教学法在《哲学与人生》课堂上的运用
在特殊教育学校《哲学与人生》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创设相对宽松、良好的教学情境,把枯燥的理论讲授与案例相结合,化抽象为生动,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等活动,让他们思考、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但是教学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因地制宜选择案例,如学习“客观实际与人生选择”时,可应用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失街亭这一段,学生讲述故事,师生相互交流、探讨,启发学生想问题办事情,不能照搬书本,不能把一般原则当做教条,应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而客观实际是每个人进行人生选择的前提和基础。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遵循激励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及趣味性原则,案例与教学理论不脱节,使抽象的哲学原理通俗化,枯燥的哲学理论趣味化,使课堂教学更具有吸引力、感染力,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和运用哲学的能力。
二、自主性教学方法在《哲学与人生》课堂上的运用
《哲学与人生》作为德育课的重要内容,教学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尤其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来讲,在《哲学与人生》中使用自主性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心灵健康发展。
《哲学与人生》的教学目的不是让学生了解各种哲学思想知识内容,而是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意识和行为模式。尤其对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要让他们对人生和社会充满希望,勇敢地面对社会的竞争压力,树立良好的自信心和自强心。
自主性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应按照课前自主准备—案例导入自主—心理疏导自主—学生主体自主四个步骤进行。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发表自我意见,在思考中不断进步,培养自己的信心和兴趣,从而自主地进行课外知识内容的探索和钻研,不断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趣味性教学方法在《哲学与人生》课堂上的运用
由于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特殊性,课堂教学中,理论课的讲授往往吸引不了学生的兴趣,因此,趣味性教学就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如适当的课堂游戏是吸引学生关注和参与的有效方法。游戏中,学生的精力高度集中,对游戏结果的执著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既能身心愉悦,又可达到哲学“引发人的思考”的目的。搭纸牌、添一笔变字、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创造性游戏,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学生通过有效参与,提高了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不同视角展开对哲学和人生的思考。
因此,在哲学教学中加入适当的游戏有利于培养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兴趣,符合“乐学”的原则。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枯燥乏味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通过教师对课堂的合理设计与组织,以“寓教于乐”为宗旨,引导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把游戏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调动残疾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哲学与人生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哲学与人生说课稿12-14
教学设计09-23
《》教学设计09-27
教学设计08-16
《桥》教学设计09-08
足球教学设计09-14
比的化简教学设计06-20
《赵州桥》教学设计06-21
《比的应用》教学设计06-17
篮球教学设计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