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总结>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结

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结

时间:2024-03-25 07:00:59 教学总结 我要投稿

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结[精]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因此我们需要回头归纳,写一份总结了。总结一般是怎么写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结[精]

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结1

  德育要素是指构成德育活动一切因素的总和。它包括德育主体、目标、内容、方法、过程和途径等。现代德育仅靠单一要素或各要素处于松散状态就难以取得理想效果。整合德育要素,发挥德育要素功能,德育才具活力。德育要素整合就是将各种德育因素有机组合成整体,使其系统化,形成教育合力,发挥最佳教育力。

  一、德育主体的“集合”。

  学校德育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德育主体的“集合”,就是对德育主体进行优化组合,组成各层教育体,形成全员育人的德育格局。

  1、德育主体的“教育集”构成。

  从学校整体考虑,教师主体可“集合”成决策体、辅助体和实施体三个教育集。决策体有:党委决策层,负责德育方案制定;学生处、教务处是执行层,负责德育方案的执行与实施。实施体由学科教师、班主任、团委、学生会组成,负责德育方案的具体落实与德育效果评价,其中学科教师开展学科德育,班主任组织班级德育,团委、学生会开拓活动、实践德育。政工、行政人员和教辅、后勤人员集合为辅助体,负责将德育方案落实在日常工作、生活各环节。其中政工人员进行舆论育人,行政人员开展管理育人,教辅、后勤人员实行服务育人。

  学生主体“集合”为基础体、活动体和补充体三个教育集。基础体由班级构成,实施班级德育;活动体由学生会、团委组成,实施活动德育;补充体由学生社团、实践小组、志愿者小队等结成,实施实践德育。三个教育集有序开展德育活动,学生自我教育丰富多彩。

  2、德育主体“集合”的德育实践意义。

  教育构成“教育集”模式,德育形成了责任明确、相互补位、协同育人的格局,为“全员德育”实施奠定了基础。“全员德育”的理论研究已很深,实践也很丰富。限于篇幅,笔者仅强调两点。

  一是“全员德育”要充分发挥教师影响力。教师影响力是教师与学生交往所体现的影响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能力。它由权力性影响力即教师地位职务和资历年龄优势与非权力性影响力即由教师品格、才能、知识和情感等产生的影响力所组成。德育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重提高非权力性影响力,尽量给学生以积极的、说理的、健康的、有启迪的影响。也就是说,要以诱发学生内因为根本,因为各种德育因素只有通过学生主体内化,才能变成经验、形成能力、成为稳定心理特征而上升为素质。

  二是“全员德育”要有效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首先是课内教育与活动要凸现主体陛,使其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引发思考、训练能力、自主发展的过程;其次是课外教育与活动突出学生自主性,使其成为学生自主设计、组织、参与、提高的过程。

  二、德育目标的“聚合”

  德育目标是德育过程培育的学生品德规格。德育目标“聚合”是将德育目标结成“目标链”而成体系,以有效发挥德育目标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1、德育目标“聚合”成体系。

  总体上说,德育目标有纵向和横向结构系统。远期、中期和近期目标构成纵向结构系统,总目标和分目标构成横向结构系统。而德育抽象与具体目标、理想与行为目标、群体与个体目标则分别贯穿在纵、横目标群中,由此构成一个横向贯通渗透、纵向分层递进、内部有序组合的德育目标结构体系。

  从培养规格角度看,德育横向目标群由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质目标构成。其中,政治素质目标是根本,思想素质目标是导向,道德素质目标是核心。德育纵向目标群由学段(或年级)目标组成,它们相互衔接,逐渐递进提升。而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目标则贯穿在纵、横目标群中,构成学生的品德规格。

  2、德育目标“聚合”对德育实践的启发。

  以往德育在德育目标操作上存在着否认宏观整体目标和漠视微观具体目标两种偏向,导致德育目标的“现实性”与“理想性”相分离,德育实践目标缺失与错位,德育效果低下。德育目标“聚合”的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发挥德育目标的激励和导向功能。

  一是实施德育目标管理。德育目标管理是将德育目标素质化和主体化,其核心是实现德育目标的有效转化。如远期目标近期化,以激发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抽象目标具体化,以激励学生奋发进取;理想目标行为化,以连接学生生活和行为;群体目标个体化,以立足学生实际需要。

  二是实施德育目标方法。德育目标方法指运用具有刺激性的目标因素来引导学生思想道德行为,其本质就是运用目标的激励作用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德育目标显现“导向性”。制定德育目标不迁就不降低要求;引导学生参与,增强学生义务感;当目标受阻时,指导学生客观分析原因,修正目标。其次德育目标具“操作性”。德育目司咛迕魅罚易于实际操作,使之成为学生的真正追求;德育目标既有一定难度,通过努力又能够实现。

  三、德育内容的“融合”

  德育内容是用以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政治思想道德观点、原则和规范体系,直接体现德育方向和培养规格。德育内容“融合”就是使德育内容形成一个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和融合性的体系。

  1、德育内容“融合”方式。

  从整体性角度看,中小学德育是思想、政治、道德、法纪四种教育。其中,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方向,道德教育为基础,法纪教育是保障。四种教育形成了相互融通的内容整体,共同作用于“教会做人”德育目的`。

  从层次性角度看,德育的思想、政治、道德、法纪教育是内容层次分明的结构系统:第一内容层是基础文明与基础品质教育,为学生成为合格公民打基础;第二内容层是职业文明与公民品质教育,为学生成为合格的职业公民打基础;第三内容层是主流文明与政治品质教育,为学生成为优秀公民奠定基础。

  从结构角度看,德育内容虽然随社会变化而发展,但德育内容内部却有相对稳定的道德观、政治观和历史观三要素构成“内容结构”。德育实践中,教育或从政治观,或道德观,或历史观某一要素开始。

  从融合角度看,德育主旋律融入时代气息,使主旋律教育更具新意;传统德育内容融于现代,使德育内容具有时代性;国际德育内容融于民族,逐步创造人类共同的先进道德。

  2、德育内容“融合”给德育实践的意义。

  “融合”的德育内容构成了类型独特、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的体系,十分有助于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提升。德育内容整体性的实践要求:不断拓宽富有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如创新意识、生态道德、合作精神、心理素质、终身学习观、科学价值观、信息道德观、经济伦理观等都是现代德育拓展的内容。

  德育内容结构化的实践要求:社会发展不同阶段德育内容侧重不同。社会稳定阶段以道德观教育为重心,社会不稳定阶段以政治观教育为主体,这是德育社会体现。学生成长不同阶段德育内容侧重不同。少年期道德观教育居主导地位,青年期德育重点是政治观教育,成年人历史观教育成为主导方面,这是德育个体的有效发挥。

  德育内容层次性的实践要求是:德育内容“适度”是增强学生接受性的前提,德育内容把准“基本”是获得德育实效的要求,德育实践因材施教是德育成效的关键。

  德育内容融合化的实践要求是:将科技道德、生态道德、经济伦理、网络伦理、合作精神教育融入主旋律。

  四、德育方法的“综合”

  德育方法是实施德育活动各种方式与手段的综合。德育既要解决学生懂与不懂问题,更要深入解决其信与不信问题,这是德育独特性。

  1、德育方法“综合”的结构。

  一是对方法结构层次作“综合”,总体把握德育有原则方法、方法论方法和具体方法三个层次;适用对象把握德育有群体教育、个体教育和自我教育三类方法;素质培养把握德育有知识教育、情感激发、意志锤炼、信念形成和行为养成方法等。二是对德育方法构成要素作“综合”,有德育思想方法与活动方法、德育施教方法与测评方法、德育内容型方法与过程型方法三类。三是对德育方法构成体系作“综合”,德育过程方法体系由思想品德信息获取、信息分析、教育决策、教育实施、教育检查、教育调节和教育总结方法构成。德育要素方法体系由德育主体教育法、客体教育法、环境优化法、信息传播法构成。德育内容方法体系由思想、政治、道德、法制教育法构成。德育途径方法体系由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教育法构成。德育层次方法体系由德育哲学、德育原则、德育具体方法组成。德育对象方法体系包括德育群体、个体和自我教育方法构成。

  2、德育方法“综合”对德育实践作用。

  德育方法“综合”构成了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方法系统,这对德育主体践行德育提出了很高素质要求。德育是培养人品德的活动,教育方法只有同教育者人格相结合才能发挥功效;德育是一种价值引导活动,而德育方法针对性又特别强,运用主体要有很强的选择能力才能因材施教。德育方法“综合”对德育实践指导意义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要发挥德育方法的效能。德育方法效能的有效发挥在于:一方面思想方法与活动方法一致、施教方法与测评方法吻合、内容型方法与过程型方法融合。另一方面是教师整体转变德育方法观,不断创新启发法、务实法、自教法、适度法、身教法、内化法,以真正解决学生信与不信问题。

  二要运用“发展性”自教方法。以往德育的自我教育方法过多地运用了自我批评、自我反省类“约束性”方法,学生主体性受到压抑。倡导“发展性”自我教育即追求道德理想人格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只有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活动,理想人格才得以形成和发展。

  三要引入思想调节方法。思想调节或称心理调节,是以师生双向交流为主,随时随机进行的对学生个体思想的疏通活动。教师对学生个体特殊思想问题运用特殊方法给予及时疏通为“他调”,其方法有个别交谈、热情关怀、情感渗透、因势利导、和风细雨等;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来达到思想情绪的适时调整叫“自调”,其方法有自我观察、分析、说服、规劝、批评、克制、惩罚、赞许、鼓励、总结等。

  五、德育过程的“并合”。

  德育过程是形成和发展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流程。德育之所以要重视过程“并合”,是因为没有科学的德育过程就没有德育的科学性,德育效果总是寓于德育过程中,只有德育过程的不断积累学生才能形成良好品德。

  1、德育过程结构体现完整性

  整体上德育过程由教育影响学生、学生接受影响、学生心理运动、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四个具体过程构成。从德育实践要素看,德育过程由主体、客体、中介和环体四要素构成。

  德育过程结构的完整性告诉我们,德育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统一过程。其德育实践意义在于促使外在教化和内在省悟有机结合。如增强德育的生活性能使外在引导与内在约束、自律与他律有效结合;教育遵循个体道德素质发展规律能加快他律走向自律、盲目走向自觉。

  2、德育过程A段体现有序性

  微观上德育过程由问题与准备、沟通与启发、转化与提高、解决与评价四阶段组成,其有机性体现为各阶段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循序渐进。

  德育过程阶段的有序性告诉我们,师生交流是一个双向沟通过程。其德育实践意义在于推行心理自由式德育,通过学生主体参与、师生思想碰撞,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体验,在没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情况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

  3、德育过程环节体现教育性

  动态上德育过程的“教育性”通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三环节显现。晓之以理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关键环节,动之以情是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关键环节,导之以行是学生知行统一的关键环节。

  德育过程环节教育性告诉我们,学生品德形成是在知、情、信、意、行各要素发展方向不断地由不平衡到平衡的矛盾运动过程。其德育实践意义在于以培养学生知行统一、言行一致为德育落脚点。其途径有发挥教师的身教性,深入学生生活中指导,以合理制度为依托、规范思维与规范行为相结合。

  六、德育途径的“组合”。

  学校德育课程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而显性课程又有直接课程与间接课程两种形式,由此构成了德育直接课程、间接课程和潜在课程三种途径。德育是直接、间接和潜在途径综合起作用,共同推动其整体功能的发挥。

  1、德育直接途径――思想政治课功能挖掘。德育直接课程指学校思想政治道德教育课,如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道德课等,是一种通过直接课堂教学来实现德育目标的德育途径。

  德育直接途径挖掘的德育实践意义是:有效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其中,求真是德育直接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取向,求善是德育直接课程教学的人文性取向,求美是德育直接课程教学的艺术性取向。坚持教学的科学性、人文性和审美性价值取向,实现真善美的高度统一,才能完成德育直接课程的使命。

  2、德育间接途径――学科引发、活动感化的组合。德育间接途径主要指以学科教学和活动为载体进行的德育活动,它通过各学科课堂引发和活动感化来达到德育目标。

  德育间接途径组合的德育实践意义是:以学科德育为学校最经常、最基本、最丰富的“育人工程”。学科教学中以内容、方法、情境与学生思想品质、意志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相联结,引发学生去思、去悟而有所获。

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结2

  本学期我担任了六年级X个班《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工作。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各项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本学期,放眼下学期,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如下总结:

  一、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备课,精心选择教法。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证。在新课改新教材面前我觉得自己仍然是新手,故在课前做到认真备课,多方面去搜集与教学相关的资料。我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堂教学,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在深入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认真写出了切实可行的教案,使每一节课都能做到“有备而上”。通过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了愉快教学的目的。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上好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课堂教学中我尽量做到讲解清晰化、条理化;课堂语言力求准确化、情感化和生动化;教学思路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多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些,学生活动尽量多些;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努力实现课程的'趣味化。

  三、存在不足与今后打算

  个人备课有时针对性不强,比如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备好的课不得不进行必要调整。一方面,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另一方面,有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对中等生、学困生的关注度还要提高。有时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在备课时也要更加注意到这点。

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结3

  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主要包括组织管理和活动管理两大方面。在活动管理方面,政治课程作为德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备受重视。在近年的政治课程教学中,教材的时代性、引导性、可读性有了很大的改善。为进一步提高政治课程的德育功能,笔者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总结如下,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将心理辅导内容引进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心理辅导中,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技巧、方法与优秀的方案与设计,在政治课程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让学生参与其中。如在讲授《德育·经济与政治常识》“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时,可以加入心理辅导中“信任墙”的测试;在讲授《德育·经济与政治常识》“职业规划”时,可以加入团体辅导中“20年后的我”这一命题,让学生自由想象20年后的辉煌未来,从而领悟到为了实现20年后的职业理想,需从当下开始,勤于学习、勇于实践,循序渐进,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在政治教学活动中,还可以根据教学主题,设计全新的活动方案,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二、开设专题讲座,加强教学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在教学中,可以开设特定的专题讲座,以弥补书本知识与实际需求之间的距离。如《德育·道德法律与人生》“学会和谐交往”中,论述了人际关系的作用、原则及交往方法。为提高教学的指导性、操作性,我开设了题为“投身社会,走向成功”的讲座,着重阐述了走上工作岗位后,应如何开展人际关系的问题,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生就业心态的研究与引导》论文,发表于《青年科技导报》。

  在《德育·道德法律与人生》“实现人生价值”中,我结合某些技校学生妄自菲薄的实际,开设了“再塑自我,立志成才”的讲座,从英国工业革命的主体人物——工人和技师讲起,指出“你就是人才”,当然,具备了成为人才的可能性,还必须具有必然性,实现必然性的条件就是“再塑自我”,通过提高自己的艰苦奋斗精神、开发创新等精神来实现成才之梦想。通过讲座,学生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许多同学都立下了成才的志向。

  再如,在讲授高技部《思想品德修养》“继承和弘扬优良道德传统”中,开设了“青少年道德修养八字诀”的专题讲座,围绕“爱”、“恕”、“容”、“勤”、“诚”、“信”、“责”、“啬”八个字展开阐述,要求学生既应重视道德理论的学习,更应重视道德实践的锤炼,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三、通过案例讨论,提高教学形象性和感染性。

  张謇是南通近代化运动的先驱,其实业、教育、慈善三位一体的社会改革运动为现代轻工业城市的南通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进行《德育·道德法律与人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教学时,我在系统研究张謇先生的基础上,以张謇的“人虽与草木同生但不同腐”座右铭为引子,开始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教学。

  在讲授《德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职业道德规范”前,我购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远东朝鲜战争》等书籍,潜心研读。

  在讲授时,我介绍了抗美援朝中涌现出来的具有大无畏牺牲精神的涅槃的火凤凰──邱少云、在右臂受伤的'情况下一人抓获八名俘虏,回国疗伤后隐居农村的一等战斗英雄──于水林等典型事例,学生听得聚精会神,深受教育。在此基础上,在高技部的《思想品德修养》中开设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专题讲座。通过教育,学生的爱国热情明显高涨。

  案例讨论,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过程,是深入浅出的讲解。在案例讨论中应切忌材料的堆砌与牵强附会地为举例而举例。应注意所举案例观点是否适宜,还应注意在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中,非专业内容较专业内容、普通知识较精深知识、本地方实践较他地方实际更易被学生吸收。在案例讨论的运用中,运用对比法进行引用、讨论,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设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在讲授高技部《邓小平理论》时,根据这门课程时代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插入了较多的影音资料,授课内容得以进一步丰富,直观性得到加强,受到学生喜爱。结合《德育·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职业形象”的要求,组织学生观看《日常礼仪规范》的录像;结合《德育·经济与政治常识》“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的内容,组织学生观看《国旗、国徽和国歌》的录像。多媒体教学克服了单纯传统课堂教学的抽象性和间接性,使教学的直观性大大增强。

  五、寓教于乐,巩固教学效果。

  中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了在政治课程的教学中,必须运用多种方式,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教学效果。

  除采用以上所述的心理辅导、专题讲座、案例讨论等方法外,还应结合教学内容,采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在讲授《德育·道德法律与人生》“提高法律意识”时,邀请监狱办公室的法制教员来校作报告,剖析现实案例,警示学生要知法守法,不要以身试法。在讲授《德育·职业道德与与职业指导》“职业道德规范”时,组织学生就“干一行、爱一行”展开辩论,深入讨论新形势下,“干一行、爱一行”的必要性;针对“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要求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相关行业职业道德现状。此外,还可开展参观、读书指导、知识竞赛、小品表演等形式,组织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为更好地实现政治课程德育功能,还有以下几个方面应引起施教者的注意。

  1、重视知识的积累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为一名好的、真正合格的教师应热爱和精通自己所教的学科,知道本学科当前的发展水平、最新发现、最新研究和最新成果,具有渊博的知识。他说:“应使教科书成为你科学知识海洋中的一滴水。”政治课程属于社会知识的一部分,课程本身决定了教师必须对经济、文化、思想、军事、艺术等知识有较好地把握,如此,上课才能信手拈来,言之有物。要成为这种意义上的杂家,固然离不开知识的积累。

  2、汲取他人之长

  每个教师都有自身的优点和特长。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应多多参加教研活动。平时,应虚心向前辈请教,向同仁学习,从教学构思、具体施教等诸方面提高自身的水平,达到既兼容并包又特色鲜明的层次。

  3、及时总结、升华。

  每一堂课,尤其是公开课授完之后,施教者总有不少的经验教训可以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是这一堂课的精髓。及时记录,适时总结,能使自身在以后的授课过程中更从容不迫、不断完善。但在实践操作中,这一环节经常被施教者所遗忘,所以更应引起注意。

【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结】相关文章:

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结04-01

道德与法治教学总结15篇04-09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6-27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05-06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总结05-19

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总结03-14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5篇)03-08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15篇11-06

道德与法治教学反思精选15篇03-16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工作总结7篇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