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科学说课稿

科学说课稿

时间:2023-01-15 14:59:4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科学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说课稿

科学说课稿1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食物》中的第二课《食物中的营养》。

  我说课分为以下六大步骤:

  一、教学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

  五、教学流程

  六、板书设计

  一、教学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是在前一课调查、统计了一天中吃过的食物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是让学生懂得营养全面合理的重要性的基础。因此,是承上启下的一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课。通过聘请营养师导师培训营养师这一活动,要让学生认识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其成分包括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及其作用。完善一天的食物记录,辨别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属于“实验能力”的系列。

  这节课分为四部分教学:1、创设情境,引趣揭题2、初步感知,激发探究3、自主探究,实践新知 4、综合反馈,巩固新知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对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对一天的食物已经有了丰富的认识,大多数学生都知道我们是通过食物获取营养的,这是我们能顺利进入并完成本课的知识基础。

  2、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半科学课的学习,已能较为熟练的运用调查、观察、实验、记录等方法进行科学探究,这是学习本课的能力基础。

  3、在生活中,学生们对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的认识还相当有限,部分学生甚至一无所知,这是学习本课的障碍,同时也说明了学习本课的必要性。

  三、教学目标

  科学目标:了解食物中的主要营养成分,及其对人体的重要性,学会用简单的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能力目标:

  1、能够根据食物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的不同对一天中的食物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情感目标:

  通过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的了解,让学生意识到养成不挑食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细致的研究态度,养成乐于倾听他人的发言,善于与同伴交流的习惯。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爱心,学会帮助别人,乐于帮助人,为困难的人群奉献爱心。

  【教学重点】知道食物中含有那些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用实验的'方法辨别食物中的脂肪和淀粉。

  四、教学方法:

  (一)说教法

  1、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多层次的进行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对话,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与“交互”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2、开放式教学法:在教学中运用收集资料,创设情境,提供材料等教学手段,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地、自主地和创造性的学习。

  3、多媒体演示法: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为学生提供形象思维的材料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以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说学法:

  本节课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及学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以下几种学习方法:

  1、合作学习交流探究的方法:本节课运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便于发挥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

  2、发现法:通过查找资料、分组讨论,加深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处理信息和分析探究结果的能力。

  3、质疑讨论法:如食物中含有这么多的营养,那么我们没天只吃一种食物行吗?让学生在试验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营造平等、和谐、互相组中的氛围,使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趣揭题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教学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开课时我就选择震慑人心的青海省玉树县发生的地震为起引,带领一起为他们祈祷:愿逝者平安,祈困者脱险,盼生者坚强。观看玉树地震“让世界充满爱”视频,吸引学生的眼球提出那些被困几天在废墟中幸存的人们最需要的是什么?食物。从而揭示课题。

  (二)、初步感知,激发探究

  1、逛超市 识营养成分(食物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

  结合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红十字会委派老师充当中国急救营养师导师为引线,创设培养营养师去灾区奉献爱心活动,使学生身负使命感和责任感。组织学生逛超市选取食物,结合课本中的内容,充分熟悉六大营养成分。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完善食物中哪些食物中含有这些营养成分。

  2、查资料 解营养作用(食物中营养对身体的作用)

  贯穿考核营养师活动,让学生自己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资料、图书等途径获得的资料自主学习,利用演示文稿介绍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主要作用。直观、形象地展示人体营养,为学生的形象思维提供依据,将丰富的食物与丰富的营养之间的关系,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很感兴趣,成为更加主动,自主的学习者。

  3、填表格,丰一天食谱(在一天的食物中,我们能获得哪些营养?)

  使学生通过对“一天中的食物”的重新分类后发现: 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但没有一种食物含有所有的营养成分,因此不能只吃一种食物。学生经历记录、分析、整理、归纳、总结的过程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力,帮助学生建立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自主探究,实践新知

  做实验,辨营养成分(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1、寻找脂肪 2、寻找淀粉 3、寻找蛋白质

  新课程强调从学生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为了提高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因此创设动感探究式教学模式:讨论猜想—实验研究—互动交流—总结归纳四步骤,努力营造一个以学生为活动的主体,和谐平等互助交流的学习方式,充分感知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四)、综合反馈,巩固新知

  本环节提出做为营养师应该怎样给灾区人民搭配营养,使他们的身体很快恢复。他们吃食物时应注意什么?从而明白合理搭配营养,不偏食不挑食的饮食习惯。

  学生通过以上学习顺利通过营养师的考核,为灾区人民提出营养饮食注意,并为他们设计营养食品单,使学生增添荣耀感,增强学生奉献爱心的情怀,升华情感目标的同时巩固并拓展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六、板书设计

  食物中的营养

  蛋白质 人体的主要成分

  脂 肪

  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

  糖 类

  维生素

  调节身体机能

  矿物质

  水 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

科学说课稿2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的第二课《食物中的营养》。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课的认识和教学。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共分三部分:食物中的七类主要营养成分;通过实验掌握鉴别蛋白质,淀粉,脂肪等营养成分的方法;了解食物中添加剂对人体的影响。这节课是在学生前一节课调查、统计一天中吃过什么食物的基础上,对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进行探究教学的。为此教材在编写时更注重直观性和可操作性。将食物的图片直接呈现给学生,以便了解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是从食物中得到的。接下来的两课是指导学生探讨食物在人体中的消化和设计科学合理的营养食谱,因此这节课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也是十分重要的一课。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大胆好问,但毕竟这类的知识有限,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食物营养方面的知识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所以课前还需要查阅资料来帮助他们。

  三、说教学目标

  依据年龄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指导学生认识食物中的七种主要营养成分: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

  2、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实验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在日常生活中探究所吃食物中的营养搭配。

  四、教学重难点

  知道食物中含有哪些营养成分。

  用实验的方法鉴别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五、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游戏激趣法、问题讨论法,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以游戏激趣展开这节课的教学,暗示引导;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通过讨论的办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实验探究法,指导学生掌握食物中的各类营养成分,并能通过实验加以鉴别。

  六、说学法

  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力,而是一个有目的的,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为此,我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本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

  观察发现法,动手操作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让他们在看一看、议一议和做一做一系列活动中感知食物中含有的营养成分。

  七、教具学具准备

  脂肪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棉签、水。

  学生准备:白纸、肥肉、花生。

  淀粉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滴管、试管、碘酒。

  学生准备:熟蛋白、米饭、淀粉。

  蛋白质鉴别实验器材

  教师准备:镊子、酒精灯。

  学生准备:鸡蛋白、瘦肉。

  八、说教学流程

  一、设景激趣,导入新课

  叶圣陶先生说:入境始于亲。一个好的开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我通过做游戏的方法自然的导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也是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来自于生活,达到我们生活中处处充满科学的目的。

  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今天来玩个游戏好不好?游戏的名字叫《蹲萝卜》",学生可能会踊跃参加,那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也为了下一个环节做下了铺垫。

  当学生还在回味刚才游戏乐趣的时候,我会抓住这个机会话锋一转继续问:"刚才呀,在做游戏的时候发现同学们都非常的累,那老师就要有个问题问你们了,我们每天都在做大量消耗体力的活动,但是什么支配我们的身体呢?"在此引出今天的新课,并板书课题《食物中的营养》。(用时5分钟)

  师讲解:科学研究发现,食物里含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主要有蛋白质、淀粉、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纤维素等。蛋白质是人体肌肉、皮肤、头发、指甲、内脏、血液等的主要成分,是构成人体细胞、促进生长的基本材料。(板书七类主要营养成分的名称)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是食物的能量和营养支配着我们的身体。可能有的学生回答的还不够完整或正确,但我也不会当时就给他们总结或指出。反而,为他们刚才精彩的回答"奖励"他们一些丰富的食物。"同学们刚才总结的都非常好,为了奖励你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好多好多好吃的东西。你们看……!"出示几组图片,吸引学生。让学生边看边想对于这些食物他们还想知道哪些信息,在他们回答的时候,我会着重抓住"营养"二字进行教学。

  二、指导实验,深入了解(实验共用时30分钟)

  实验1、检验"蛋白质"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蛋白质吗?我们又该怎样鉴别它们呢?请各小组讨论并制定检验蛋白质的方案。"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请各位同学用镊子夹起一块瘦肉或鸡蛋白,然后点燃酒精灯用火烧,闻闻有什么气味?(注意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和安全)"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实验结束后,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的发现和总结出来的结论。在他们原有的结论上加以指导和纠正。

  (4)师生小结:在烧蛋白或瘦肉时,能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这就是蛋白质燃烧时特有的气味。所以,我们可以用烧、闻气味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有较多的蛋白质。

  实验2、检验脂肪

  师:"刚才呀,同学们做的非常好。但我们知道不同的食物含的营养成分都不同,那你们能不能再用不同的方法检验出食物中含有脂肪的营养成分呢?"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请同学将花生米放在白纸上,用铅笔压碎,观察白纸上有什么出现?用手摸一摸这个地方有什么感觉?"(可能有的学生认不清这是水还是油?所以我会让学生用棉球蘸水在白纸的另一端涂抹,并将白纸举起对着亮光,观察有什么不同现象?)

  (3)学生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我们把花生米放在纸上挤压,纸上会留下油迹,颜色发黄,摸着油乎乎的,不容易干,而且透光,与水迹完全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用挤压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脂肪。

  实验3、检验淀粉

  师:"同学们非常的棒,我们用了不同的方法检验出了食物中含有不同的两种营养,那么下面请你们再试着去检验食物中含有淀粉的营养成分,好吗?"

  (1)小组汇报并确定实验方案(要求学生说出方案设计的理由)

  (2)师指导:"将试管中加入一些干淀粉加水配制的淀粉液,然后往试管中加入2至3滴碘酒,摇晃试管,观察到淀粉遇到碘酒变成了蓝黑色。所以我们可以用滴碘酒的方法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较多的淀粉。"

  (3)分组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4)师生小结:学生在汇报时可能会发现,馒头、米饭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淀粉,滴入碘酒成蓝黑色。而鸡蛋遇到碘酒不变颜色,说明鸡蛋中不含淀粉。这也是我为什么会让学生在用蛋白做一次实验的目的。

  设计意图:实验是科学的生命线,倡导实验和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探索过程,是当前小学科学课改的理念。理解营养成份的名称并牢固掌握实验过程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里,我让学生先猜想,再进行小组讨论汇报,要求他们说清楚方案设计的理由,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探究。在学生汇报时,我引导他们对实验现象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作出合理的解释,形成结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动手之后也动脑,给他们充分的思考空间和探索空间,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启发引导法,实验观察法,交流讨论法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始终处于引导地位,

  三。提问巩固,加深理解(用时5分钟)

  师提问:

  1、谁能概括的说一说怎样用实验的方法检验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淀粉?

  2、食物中的营养对人体有什么样的影响?

  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巩固新授知识,以加深学生对学习知识的掌握。

  九。说教学板书

  营养成分检验方法

  蛋白质--燃烧

  淀粉--滴碘酒

  糖类

  脂肪-挤压

  维生素

  矿物质

  纤维素我的板书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和简洁性,使学生一目了然。

科学说课稿3

  一、说设计背景:

  中国·国际丽水摄影文化节在美丽的殴江之畔——浙江丽水召开。1999年,丽水被授予中国第一个“摄影文化之乡”,并连续承办六届国际摄影文化节。人们都在体验着摄影带来的美的文化冲击。为了让幼儿对家乡的文化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在学习过程中继承、发扬、创新家乡的本土摄影文化。我们开展了一次摄影作品展,我们的孩子在欣赏美妙作品的时候,一个幼儿用象声词“喀嚓、喀嚓”表现拍照的模样,其余的孩子马上跟着“喀嚓、喀嚓”。我想他们在感受、欣赏美的同时,产生了强烈地操作照相机的欲望。他们都想通过自己的镜头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但是大多数孩子都不能正确地操作照相机,何不让他们真实地体验?于是《镜头里的我们》这堂课孕育而生。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摄影的简单技巧。

  2、乐意尝试操作,能够积极地参与合作、讨论、探索。

  3、体验摄影带来的快乐,感受幼儿园、家乡、大自然的美。

  依据:一是根据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5-6岁幼儿能表现出对美的事物的敏感性,能发现并欣赏周围生活中多种形态的美。他们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欣赏艺术作品,分析一些美的性质。在认识活动中,由于掌握了观察、记忆等方法,活动的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幼儿在解决问题或行动之前,不仅具有明确的目的,而且具有计划的萌芽,能事先思考活动计划和行动方法,并能在行动中加强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务。

  随着心理发展水平的提高,幼儿表现出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好学、好问、喜欢操作、乐于探索,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他们对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表现出兴趣、对学习成功感到满足。二是根据《纲要》的指导精神: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能参与团体合作活动,互相分工、互相学习、互递信息,在遇到困难与冲突时,也能协商解决,接纳别人的想法与观点。具备一定的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由此制订了认知、情感、行为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难点

  本活动着重点是让幼儿初步了解摄影的简单技能,培养幼儿在操作照相机的过程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是幼儿乐意尝试操作,积极参与讨论、探索,培养幼儿合作、探索的能力。

  设计理念:教师在活动中的如何作好指导者、观察者、合作者、评价者的角色。作为指导者:不直接干预幼儿的探索活动,教师的指导变成一种隐性指导;作为观察者:通过观察去了解幼儿的发现和需要,去帮助幼儿寻到正确的操作照相机的能力;作为合作者:教师是幼儿活动的伙伴,尊重幼儿对美的作品的分析,相信幼儿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作为评价者:在活动中注意对幼儿进行观察和指导,对整个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三)教学准备

  1、物质准备:多媒体课件、数码照相机、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电视机

  2、心理准备:幼儿对摄影文化节有初步的体验、感知

  3、前期准备:课前教师拍摄幼儿在游戏中的照片

  二、说教学方法:

  因为活动本身借助于丰富的教育媒体技术,如:投影型视觉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当场通过电脑连接使学习资料等视觉材料投影。所以我主要采用了直观实物演示法、讨论法。

  1、直观实物演示法:运用直观的实物(照相机)进行示范,引导幼儿理解操作相机的基本步骤、要领。并将活动素材投影到银幕上,扩大可见度,便于教师演示讲解、幼儿观察、分析。

  2、讨论法:指教师根据幼儿已有经验互相合作,共同探讨问题答案的方法。在整个活动中教师指导幼儿对操作照相机进行讨论:如“你们觉得刚才小朋友拍摄的照片,美不美?为什么?”幼儿会对问题进行“美”与“不美”的探讨。其中教师引导幼儿对拍摄技巧的评价。

  三、说学法指导:

  本次活动采用体验发现法、操作尝试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1、体验发现法:我们提供给幼儿进行发现活动的照相机,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如何拍摄出美妙的作品,旨在引导幼儿寻到正确地操作方法。

  2、操作尝试法: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真实地得到知识经验。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尝试问题。尝试过程中幼儿的尝试和教师的指导是互相依存、亲密联系的。也充分体现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小组合作讨论法: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组合成一小组。在解决如何拍出美妙照片的问题之前,通过互相的讨论、交流,先思考行动方法,再在行动中加强自我控制,以有效地完成任务。

  四、说教学程序:

  整个活动步骤为:提供环境条件——提出尝试问题——幼儿第一次探索——幼儿小组讨论——幼儿第二次探索——教师归纳,活动延伸

  (一)序教师带领幼儿安静地进入活动室,欣赏课件。(课件内容为丽水摄影节的历届获奖作品,包括:家乡自然风光、风土人情)

  教师提问:刚才你在大屏幕上看到了什么?幼儿讨论。(教师及时表扬、肯定幼儿)

  说明:教师以提供材料、经验、环境为前提,借助为探索提供的物、事、景的条件,为幼儿探索基本的摄影技巧做准备。

  (二)幼儿观看并讨论电视视频上有关自己的游戏照片,激发拍照的兴趣。

  教师提问:

  1、你们在照片里看到了谁?

  2、想不想自己动手为好朋友拍张照片?

  说明:教师抓住一个“趣”字,激发幼儿较快地投入问题的情境之中。

  (三)初步了解摄影的基本要领

  1、幼儿初步了解照相机。

  教师提问:

  ⑴谁会使用照相机?能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吗?(镜头、取景框、快门)

  ⑵它是做什么用的?(幼儿共同交流照相机的功能)

  2、教师示范讲解。

  说明:通过个别幼儿对照相机已有经验的交流,教师通过实物针对性地示范讲解,帮助幼儿了解捕捉镜头的基本常识。

  (四)幼儿自由探索

  1、自由组合,互相探索拍照。教师巡回指导。

  2、教师利用电视视频连接刚才幼儿操作拍摄的照片,共同欣赏。

  3、自由组成小组讨论、评价。

  教师提问:⑴刚才看到的照片美不美?

  ⑵哪些照片拍得美?为什么?

  ⑶哪些照片拍的不够美?为什么?(照片是否模糊;取景是否正确)

  (4)你们认为如何拍摄出美妙的照片?

  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小结拍摄的要领。

  说明:幼儿开始探索,关键抓住“探”字,善思、敢思。教师及时掌握幼儿探索的反馈信息,了解幼儿学习的难点。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初步了解、掌握拍摄的基本要领。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与此同时也学会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结果。

  (五)个别幼儿示范练习,然后分组探索

  1、个别幼儿再次利用教师的主相机尝试,其余幼儿当小模特。同步显示照片的效果,师幼共同评价。

  说明:幼儿第一次讨论,是信息的集合与反馈。是为了试探一下幼儿掌握知识的情况。关键要抓住“评”字。把幼儿探索中出现的不同答案、产生的疑问,放到讨论中。让幼儿尝试充分讲道理、例证,知道自己探索的结果是否正确。

  2、幼儿再次分组探索。

  说明:这一环节是给幼儿“补偿”的机会,关键要抓住“实”字。在第一次探索练习中,幼儿可能会做错。有的幼儿虽然做对了,但没有弄懂道理。经过讨论,得到了反馈信息,幼儿可做第二次探索练习,一方面自我进行改正,另一方面是对自己的探索过程再次作验证。教师尽量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和自尊心。

  (六)教师总结:为了让你们的照片拍的更美妙,老师编了首儿歌,我们一同来念。

  小朋友,来来来;

  我们一起来拍照;

  调焦距,调光圈儿;

  手拿稳了按快门儿;

  喀嚓、喀嚓、把它照;

  我们的照片美不美妙!

  教师和幼儿在儿歌中离开活动室,拍摄幼儿园的景色。

  说明:这步关键是“引”字,教师要把活动从一节教学活动中拓展开来,在日常生活、游戏中引导、培养幼儿探索的精神。

  延伸活动:教师与家长带领幼儿拍摄家乡的自然美景。

科学说课稿4

  一、说活动教材:

  中班科学活动《吹泡泡》我是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的主题。在幼儿“玩”的过程中,我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你们发现吹的泡泡有什么秘密”这个开放性的问题,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自然生成了这个主题。目的在于保持幼儿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让幼儿们真正理解科学、热爱科学,达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目的。

  二、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建构知识的能力我为本次活动制定了如下三条目标: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

  3、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三、说活动重点、难点:

  此次活动设计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幼儿更深层的探究“泡泡特性以及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欲望。因此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确定为“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泡泡的特性,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将“尝试运用记录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发展学习的自主性”确定为本次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方法:

  为了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让幼儿在自主状态下主动建构知识和经验,体现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学习,以此提高教育的有效性。我有意识运用了以下三种教育方法:一“顺”,二“引”,三“助”。

  “顺”即顺应幼儿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使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足幼儿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提供丰富的材料。 “引”即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和建构新的主题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观察思考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策略,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与幼儿有效地互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助”即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助”幼儿一臂之力,对幼儿进行点拔,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

  五、说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共分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设疑激趣。

  在本环节中,为他们提供“吹泡泡”所需工具,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这些工具能做什么?”,以问题引出课题“吹泡泡”游戏,激起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为建构新知做铺垫。 第二环节:感知探究。

  在本环节中通过为幼儿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让幼儿亲历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地观察、操作和实验,教师则巧妙地以玩伴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借助开放性的问题:“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什么秘密了?看谁发现的多?吹泡泡的时候,你们发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用“引”的方法,启发引导幼儿在“玩”中体验泡泡的特性。

  第三环节:体验验证。

  在本环节中,教师捕捉随机教育的契机,借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正方形、三角形、等工具),边观察边记录想象结果时,对幼儿感觉疑惑的问题“不同工具吹出泡泡的形状应该是怎样的?”,利用开放式问题:“你用的是什么形状的工具?你发现吹出的泡泡都有什么秘密?进行适时点拔,把教育活动的难点转换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把幼儿的探索兴趣引向教师要求的方向,将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深入。同时抓住幼儿互相交流、表现、分享展示板上自主探究过程和结果的契机,设置开放式问题“每个人吹泡泡的工具和吹泡泡的结果,有什么秘密?”,“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和概括,让幼儿对探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结论:“吹泡泡的工具不同,结果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科学说课稿5

  设计意图:

  在一个雨过天晴的下午,我带着孩子们出去散步。突然,晖晖小朋友指着天空的彩虹说:“老师,天上有一座美丽的小桥。”孩子们被他的喊声吸引住了,都不约而同地抬头观看着,议论着。我告诉他们,那叫“彩虹”。可是一会儿彩虹不见了,孩子们都感到很遗憾。在以后的日子里经常问我:“老师,天上怎么没彩虹啦,我们好喜欢看美丽的彩虹,为满足孩子的愿望,我特意设计了本次活动“人造彩虹”。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彩虹的形成,知道彩虹有七种颜色,从外至内分别为红、橙、黄、绿、青、蓝、紫。

  2、尝试用多种方法制造“彩虹”。

  3、愿意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活动准备:

  1、事先观察过彩虹。

  2、彩虹图案若干

  3、课件:彩虹的形成。

  4、选择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5、供幼儿制作“彩虹”的材料:三棱镜、肥皂泡、镜子、浅盘、七种颜料等。:

  三、活动过程:

  (一)、猜谜活动:

  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谜语,请你们想一想、猜一猜这是什么?(一条长桥架天空,太阳在西桥在东,数数颜色倒不少:红、橙、黄、绿、清、蓝、紫。)

  2、师:“彩虹是什么样子的?有几种颜色?”幼儿回答后出示彩虹图案,幼儿观察讲解。

  师:“这些颜色你们在哪儿见过呢?你们喜欢彩虹的颜色吗?为什么?”“为什么天气好的时候没有彩虹,只有夏天下过雨后才有呢?”

  (二)、课件:“彩虹的形成”播放课件请幼儿看电视,听讲解:彩虹是气象中的一种光学现象,夏天常常下雷雨与阵雨,雨过天晴后天空中还飘浮着许多小水滴,当太阳光射到半空中的'小水滴,光线被折射与反射,天空中就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谱。它就是“美丽的彩虹”。师根据画面提问:“彩虹有几种颜色?”“最外面是什么颜色?都有哪些颜色?”师幼共同小结:彩虹有七种颜色,从外至内分别是红、橙、黄、绿、青、蓝、紫。

  (三)、制造“人造彩虹”师:“好!刚才你们看了彩虹的形成,那你们想要一条属于自己的‘彩虹’吗?我们就自己动手制造彩虹,好不好?”老师端出准备好的一盆水,放在太阳底下,然后把一面小镜子斜放入水中。最后让小朋友观看天花板,果然出现了红、橙、黄、绿、清、蓝、紫的彩虹,而且在晃动。小朋友高兴极了,“你们也想自己造一条自己的彩虹吗?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好多材料(边讲边出示)三棱镜,肥皂水瓶子、镜子、白纸、七彩颜料等。希望你们分别用这些材料造彩虹”。

  (四)、幼儿动手操作,老师作适当的提示。

  1、三棱镜:在阳光下能照出许多颜色,如果背对光,也能照出但色彩微弱。

  2、肥皂泡:在阳光下能照出许多颜色,“彩虹”就出现了。

  3、房间里彩虹:在浅盘里装上水,把镜子斜放进盘子,然后对准太阳转动盘子,让太阳射到镜子上,调整镜子的角度,“彩虹”就出现在墙壁上。

  4、将七种颜料滴进水里,用小棍轻轻搅动,将白纸平放靠近水面,使七彩颜色印到白纸上,晒干后成为“彩虹”。

  (五)、交流实验结果。

  1、请幼儿互相欣赏“人造彩虹”。

  2、引导幼儿与同伴交流,演示自己制造“彩虹”的过程。

  (六)、小结:今天,小朋友想出了制造“彩虹”的多种方法,一定很高兴吧!老师知道你们很会动脑筋,制造彩虹的方法很多,除了今天的方法,你们还可以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制造彩虹。如:在晴朗的日子里,背对太阳的方向,用喷雾器喷水,能形成彩虹。晴天在喷水池散步时,喷水池旁边也会出现彩虹等等。总之,制造“彩虹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你们大胆尝试,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就会在自主的探索活动中体验,并发现“彩虹”。

科学说课稿6

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来自石门县楚江镇第一完全小学的吴莉,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一、 说教材

  《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节课的内容是冀教版三年级上册"水"这个单元中的第二个课题《浮与沉》中的第二部分。这部分是在学习了第一部分物体的沉浮现象基础上进行的,对于这部分的教材,我是这样来处理的,将"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改为探究"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在宝贵的40分钟里,通过"怎样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这个问题作为教学重点和突破点,作细致深入地探究学习,从改变沉与浮一个层面进行探究,当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理解达到一定高度后,"怎样使浮在水中的物体沉下去"则可由学生课外去自行探究。

  二、说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亲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科学探究活动过程;

  科学概念:认识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轻重及承载的液体有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做中学"的探究乐趣,乐于交流与合作,培养孩子们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方法。

  教学难点:制定研究计划,并按计划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水槽、鸡蛋、烧杯、食盐、勺子、玻璃棒、橡皮泥、回形针若干、各种漂浮物、马铃薯

  五、说教法、学法

  教法:科学教学力争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因此,本节课我将从学生实际出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法进行教学,运用"情景法"、"演示法"、"观察法"、"动手实践法"、"多媒体辅助法"来辅助教学。并创设相关情境,适当点拨启发、及时反馈评价。

  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分组实验,合作交流,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方法的设计,最终要在教学程序中得以体现,根据以上内容的分析,本着遵循科学研究过程的一般规律,联系三年级小学生的实际,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激趣——探索——应用三个环节

  (一) 以故事导入,激发兴趣,发现问题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教学艺术就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肯用全部精力去做事情。"科学探究也不例外,因此教学伊始,我给学生讲一个有关死海的传说,听完故事我顺势问学生:"这些奴隶是不是真有神灵保佑呢。"学生回答不是,是因为死海里含有大量盐我继续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说是书上看到的。这时候我从注重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增强他们的探究欲望着手说:"那书上的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往水里加盐真的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吗?想不想亲自动手验证一下?"接着我们就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 以活动展开,探索问题,获得新知

  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了解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我通过使学生亲历三个活动,让学生自己探究其方法。对于这三个活动设计我主要抓住结合生活实际,便于学生操作的特点来进行。三年级的学生没有学过关于空间、体积、密度等专业知识,但根据生活经验,他们已经知道,比较轻的、像船型的物体物体可以浮起来,另外,部分学生也已经从书上了解到,往水里加盐可以使物体上浮,但是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探究的起始阶段,因此,我要对他们的探究过程多加以引导。

  第一个活动:首先,让大家猜,鸡蛋放入水中会怎样?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的猜测也就开始,有了猜想就会迫不及待地想去验证,这时我请个同学将鸡蛋放入水槽中,学生观察到,鸡蛋沉了。接着我又提出问题:"你能想个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吗?"学生受前面故事的启发很快想到水中加盐的办法。时机成熟,学生现在急切的想验证自己的办法是否行,分组实验开始。这是学生自我展示时间,当然我也要及时发现问题,对实验过程加以指导。比如:怎样放盐及搅拌盐的方法。实验结束后,小组长汇报实验结果,有的小组没有成功,请成功的小组说说可能是什么原因,再让没有成功的小组继续试验,直到成功为止。这样就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一定要放足够的盐,鸡蛋才会浮起来,也让每个小组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探究的乐趣。这一阶段的探究活动完成了我们本课时教学目标中第一个要点:水中加盐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

  活动二:那是不是所有的物体放入盐水中都能浮起来呢,我紧接着出示一块橡皮泥,问:"如果把橡皮泥放入盐水中会怎样呢?"学生结合上面的实验活动都猜"浮上来",我请一个猜浮上来的学生来演示,将一块橡皮泥放入能使鸡蛋上浮的盐水中,结果验证猜测是错的,橡皮泥没有上浮而是沉下去了。 "怎样才能使橡皮泥浮上来呢?"这时候我先组织让小组进行讨论,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并把它记录在实验报告中,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通过小组讨论后,再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以下方法:把橡皮泥捏成碗状或船状,把橡皮泥放在塑料泡沫上等等,让学生选择自己小组感兴趣的方法分组实验,这部分我这样设计是为了给孩子自主的探究空间,发挥主动性,用个性化的方式去尝试、去探究。实验后交流,先让借助塑料泡沫使橡皮泥浮起来的学生说说是怎样做的.,实验结果怎样,并请一小组到前面演示,这样做既让他们有展示的空间,让别的小组共同分享他们成功的喜悦,也让学生们都了解:借助漂浮物也能使物体浮起来。小结并板书。捏成船状或碗状估计有不成功的,让成功的小组介绍经验,不成功的小组继续改进,还让借漂浮物的小组也用这个方法试试,因为下面,我设计了一个竞赛,待橡皮泥浮起来后。往"船"或"碗"里放回形针,比一比在"小船"不沉的情况下,哪一组放得回形针最多。在课堂组织竞赛活动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又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玩中求知。交流时,要让装回形针最多的小组介绍经验这样设计是为了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让其他学生感受到原来橡皮泥越薄,里面的空间越大,承载的物体就越多。小结并板书:改变物体形状也能使橡皮泥浮起来,这一阶段的活动指向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中第二和第三两个要点:借漂浮物和改变物体形状可以使物体浮起来。

  活动三:我拿出一个沉有土豆的烧杯,采用变魔术的手法使这个土豆浮起来,土豆怎么会浮起来呢,学生疑惑,开始猜测,我揭晓谜底,学生仔细观察后发现:是因为这个土豆的重量减轻了,这时学生很想亲自来验证,我继续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两点:1、明确减轻重量的方法2、要把土豆挖空到一定程度,实验才会成功。这个探究活动是我根据书上所介绍的潜水艇沉浮的原理自己设计的,它便于取材,便于操作,便于理解,能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善于发现、善于思考,我们也能做科学,我们都是小小科学家。这个活动指向了本课时第四个要点:知道通过减轻物体的重量可以使物体浮起来。

  (三) 以发现结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学习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所以在第三环节中,我安排了两个思考题,使学生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1、渔民想让渔网在水中围成一堵墙,将鱼群包围住,我们能用什么方法使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

  2、你能解释潜水艇在水中沉浮的原理吗?

  纵观全课,"提出问题——进行假设——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实际运用"这样的探究过程一直贯穿始终,以学生亲身实践、亲身体会为主线,通过实验操作活动,使学生能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的说课完毕,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科学说课稿7

  说设计意图:

  新[纲要]明确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空气是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世间万物的勃勃生气都是因为有空气的的存在,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孩子通过眼脑手等多种感官去发明问题。使幼儿变被动者为主动学习者探究者,从而萌发爱科学的情感。

  说活动目标:

  1感知空气的存在,掌握空气的特征及作用。

  2激发幼儿探究自然现象的爱好。

  说活动重点:

  利用有趣的科学操作活动,使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产生爱好。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科学启蒙的要害,它将使幼儿永恒保持探究学习的热情。因此,我把培养幼儿的探究爱好做为重点,精心的呵护和培植。

  说活动难点:

  引导幼儿通过老师的示范操作实验,从中找到空气,我班幼儿年受其原有知识经验和思维水平的影响,对事物及其关系的熟悉和理解,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说教具和学具:皮球透明玻璃杯粉笔透明盛水容器蜡烛打火机碎纸屑卡纸

  说教法学法

  1教法:本次活动将运用启发提问法观察发明法引导发明法实验操作法等,使幼儿感受空气的存在

  2学法:幼儿在与老师互动中通过猜谜,实验操作观察获得认知能力的。

  说活动过程:

  (一)教师导入活动,引起幼儿爱好。

  猜谜语,引出课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一位好朋友,我们一起来猜猜它是谁?

  谜语:

  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一时一刻离不了。(空气)

  出示皮球,让幼儿说出皮球为什么会鼓起来?谁住在皮球里?(空气)

  (二)提出问题,幼儿猜想。

  1查找空气:

  小朋友们,我们此刻一起来找一找,什么地方有空气?出示皮球,让幼儿说出谁住在皮球里?(空气)

  2幼儿讨论后回答,教师点评。

  (三)实验操作,探究活动。

  1、身体里的空气

  请幼儿伸出一只手,嘴对着手用力吹气,感知身体里空气的存在。或用手捏住鼻子闭上嘴巴,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粉笔里的空气。

  以小组的形式,幼儿分别把粉笔头放入盛水容器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并将自己看到的现象说出来。

  (四)做实验,感知空气的存在及其特性

  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和你们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师示范)。

  (五)倒不出来的.水。

  1、出示玻璃杯和厚卡纸。给玻璃杯倒满水,盖上卡纸,然后把杯子倒过来。你能使杯子里的水不倒出来吗?成功的和失败的一名代表来演示。通过对照,幼儿知道惟独使杯内无气泡(杯内无空气),才干将杯子倒过来。幼儿再次进行试验,直到获得成功。

  2、是谁在帮忙。为什么杯子里没有空气,水才不会倒出来?究竟是谁在帮忙?谁那么有力量?引导幼儿交流:杯子里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不让水从杯子里流出来。

  3、将蜡烛点燃请一幼儿用玻璃杯罩住,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幼儿作答,把碎纸屑放在桌子上,幼儿分组:用手在四面煽动,观察纸屑的变化。让幼儿感受我们的四面充满了空气,只是我们看不见它。

  反思:

  本活动让幼儿对实验中发生的现象产生爱好,在实验中让幼儿重复玩,使幼儿在操作;探究的基础上获得经验,玻璃杯中没有空气,外面的空气就会把水压入杯中卡纸就被吸住,水不会倒出来。同时我在这课添加了用杯子去盖点燃的蜡烛,一下蜡烛就灭了。空气可以支持燃烧。这样吸引幼儿的注重,目的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幼儿建立一个探究尝试与交流的平台。,幼儿简单理解。在活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观察发明法,引导发明法,实验操作法。幼儿通过猜谜语——查找空气——试验操作的教学环节,让抽象的自然想象变得具体化了,课堂气氛很活跃,突出了活动的重难点,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利用简单的科学实验使幼儿感知空气的存在,也是这次活动的亮点,让幼儿理解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空气。

  空气无处不在,只要有空隙的地方就有空气。也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

科学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我发现的变化》。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分析、目标定位、活动准备、教学教法、活动过程及活动特色等六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活动内容的选择

  首先我想谈谈我对这个活动内容选择的理由,《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内容应从身边取材。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些幼儿能初步运用感官动手动脑,探索问题。但孩子有时会对事物现象凭主观臆断,缺乏科学性。所以,我选择和设计了大班科学活动《我发现的变化》,试图将幼儿生活中的无意探索变为有意探索,并在科学探索和生活实际之间建立初步的联系,使幼儿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变化无处不在。

  2、活动目标:

  一个活动的生成,就必须有特定的目标,围绕活动内容的开展,我设计的这节科学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幼儿积极参与其中,教师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和合作者,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引导幼儿相互协商、共同探讨、互相交流,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依据大班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我确立了以下二个活动目标:

  目标1、初步理解事物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学习以辩证科学的态度看待周围事物。

  目标2、引导幼儿大胆表述生活中自己发现的各种变化。

  当然目标的定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将根据幼儿的发展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

  3、《纲要》中科学领域指出“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在本次活动中我将活动的重、难设定为:幼儿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探究物体的变化,尝试把科学启蒙受活动的大目标——科学态度的养成融入其中。

  4、活动准备:

  活动准备是为具体活动目标服务的,同时幼儿是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发展的。因此,活动准备必须与目标,活动主体的能力、兴趣、需要等相适应。我从以下两方面来谈我的活动准备:

  1、 环境准备:努力营造一个开放、和谐的教育环境,让每一个幼儿都有说话和操作的机会。

  2、物质准备:我准备了许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如:海绵、矿泉水瓶、图书、、积木、橡皮泥等,另外我还准备了一些有利于探索的材料,未充气的汽球、水、奶粉、肥皂等目的在于幼儿通过观察、思考,哪些物品在什么样的状态下会发生变化,并且借助外物可以一物多变。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我为这个活动特意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我将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贯穿在活动的每个环节中,起到了突出本次活动的重点,突破难点的作用,使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二、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根据幼儿的认知水平和教材自身特点,我运用了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讨论谈话法、观察指导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电教手段,多媒体动画“四季的变化“引导幼儿仔

  细观察四季变化的显著特征。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手段不可代替的功能,能形象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带给他们视觉上的享受,使理解和认识更透彻。

  2、引导谈话法:演示完毕,教师幼儿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共同讨论问题并找到答案的方法。

  3、观察发现法:幼儿动手操作后引导幼儿将可变和不可变物体进行了分类。

  4、实际操作法:本次活动进行了二次操作,第一次操作让幼儿看一看,想一想,通过观察获得最直接的经验,第二次操作在教师的引导分析下把自己获得的经验进行深化。

  (二)学法: 本次活动,主要采用了观察发现法、实物操作法、讨论探究法。

  1、观察发现法:

  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法是非常重要的,幼儿通过课件的演示,观察了四季的变化过程,从而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实物操作法:

  在活动第三环节,幼儿分利用教师提供的物质材料进行第一次操作,幼儿在自己现有的经验认知上对物体进行可变和不可变分类 3、讨论探究法:科学领域内容要求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加讨论,探究等方式,培养幼儿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讨论分享法主要运用于第二次操作中,把自己获得的经难进行深化,对现有材料进行第二次分类。

  4、集体分享法:在这个环节中,内容的设计不停留在知识点上,而是落在了促进幼儿的思维发展与开拓视野上,使本次活动主题得到深华。

  三、说教学过程

  1、播放课件,了解四季的变化

  在这一环节里,我考虑较多的是如何回归幼儿的生活经验,通过演示课件“四季的变化”引导幼儿发现自然界的变化,如:当冬季来临时树叶会变黄,花儿会凋谢,气温降低??等等,从而引伸到寻找生活中的变化。 那么除了四季有变化,在老师这还有许多的物体,请你们看看这些东西它会变吗?把疑问留给幼儿,让他带着疑问进入下一个环节。

  2、幼儿进行操作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注重探究过程的真实而不是结果的对错,这也正如《纲要》所倡导的“幼儿科学教育启蒙教育,以培养幼儿兴趣和欲望为主。 通过观看课件,面对丰富的材料,在老师的`疑问中,孩子们已经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想动手操作,老师适时的引导让幼儿根据自己原有的经验完成任务,对于第一次操作的结果,老师及时的进行了评价和分析,在孩子们咿咿呀呀的辩论中,教师通过直观的演示法把物体发生变化条件进行演示,让孩子在观察中得到启发,这时,我没有面面俱到的把所有问题都帮孩子解决,而是留有一定余地的让孩子再一次的操作,培养他们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谈话小结

  在这个环节中,我尽最大可能让每个孩子都有表达和说话的机会,增进孩子们的交流,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从中渗透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在浓烈的师幼互动氛围中,教给孩子一定的道理:很多看似不变的东西其实都会有变化,关键是我们必须仔细观察和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4、活动延伸:分享我的发现

  这是本次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充分肯定孩子观念的同时引导幼儿乐意分享别人的成果,我播放了追溯人类进化、货币演变及汉字演变过程到现代通迅工具及房屋变化的课件,使本次活动的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在丰富幼儿

  知识拓展幼儿视野上得到较好的促进。

  四、说活动特色

  1、现代媒体的运用,能形象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带给幼儿视觉上的享受,使幼儿充分表述自己发现的变化。

  2、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纲要》的精神,具有生活化、人文化的,另外,内容设计上不停留在知识上,而是落在了幼儿思维发展与开拓视野上。

  3、活动的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在活动的设计中体现把活动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幼儿,给予了幼儿足够表述及想像的空间,在你一言我一语中,创造了和谐融洽的师幼氛围。

  科学教育在幼儿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可如何把握好我们的“教”与“学”呢“在这一问题里,我很欣赏爱因斯坦的一句话,那就是:作用于人的心灵,让幼儿得到快乐,这种快乐不是表面层次的高兴而是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体验到成就感、胜任感和自信心,当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肯定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和困难,因为,幼儿的变化你像流动的水,很难预料,但只要我们老师心中实实在在地装着每一位幼儿教育,踏踏实实以<<纲要>>为行动的准则,就一定能迈出坚定的前进的步伐!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科学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孩子们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孩子们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并使他们感到“科学并不遥远,科学就在身边”。教师应成为幼儿探究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时刻关注幼儿的行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隐含的教育价值,抓住教育的契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创造宽松的探究环境。

  中班幼儿会对水本身感兴趣,但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玩水上,科学活动《水不见了》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自己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本次活动要求幼儿了解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东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东西在吸饱水后(饱和后)也就不能吸水了。一般来说,孩子对理论知识较难明白,但如果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往往比老师的讲述要深刻得多,因此我们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1、通过动手操作发现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有些东西不容易吸水,能吸水的东西在吸饱水后(饱和后)也就不能吸水了。2、尝试用获得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乐于在活动中动手操作。

  二、 教学准备

  在制定活动目标时,我们根据《纲要》对科学领域的要求,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记录科学的能力,注重面向全体幼儿,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为此,我们准备了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1、每位幼儿一个杯子,记录表一张。2、每桌上有一盆水、餐巾纸、海棉、石头、泡沫材料若干,两个空箩筐让幼儿分类用。3、大记录表一张。

  三、教法学法

  这一活动的对象是中班的幼儿,他们的年龄小,好玩,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根据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探索式教学法,满足幼儿探索事物本质特征的愿望,充分做到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幼儿探索科学实践的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能力,让幼儿养成从小就主动探索科学的习惯,提倡幼儿自己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且进一步体验自信带来的愉悦感。同时还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穿插运用了讲述法、启发联想法、参与法、讨论法、让幼儿与幼儿,幼儿与老师之间都可以畅所欲言,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幼儿自己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的办法。

  四、活动过程:

  本次活动我们主要分为以下个部分: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入——实验、观察、交流区分哪些东西能吸水,哪些东西不能吸水——发现能吸水的东西的饱和现象——用学到的东西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第一部分: 以变魔术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首先创设了一个变魔术的情景,通过一个神奇的宝瓶,不仅吸引住了幼儿的注意力,更激发了幼儿的探究欲望。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是幼儿探究和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幼儿认知活动的积极性和效果,还能使认知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幼儿在强烈探究欲望的趋使下,主动地去探索“水不见了”的原因。

  第二部分:幼儿实验,区分哪些东西能吸水,哪些东西不能吸水。

  幼儿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有些东西能吸水,有些东西不能吸水,幼儿自主参与,探索新知识 这部分是本次活动的重点。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比较能力。

  第三部分:发现能吸水的东西的饱和现象

  在此我故意向幼儿提出了自己的疑问:老师刚才在你们做实验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问题,你们说毛巾(海绵)能吸水吗?(能)可是为什么我发现这个杯子里的水没有被毛巾(海绵)吸掉呢?

  这这个部分我们运用了讨论法、讲述法来让幼儿了解饱和现象。

  扩散经验,这样让幼儿学习环境从课堂转移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来,以达到让幼儿主动去观察了解自然物的目标。

科学说课稿10

  一、 说教材

  抽到这个活动内容,我想起了前些日子发生在我们班里的一件事情,我让幼儿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布置我们的自然角,幼儿兴致特别高,第二天纷纷收集玉米、大豆、高粱、花生、绿豆等投放在自然角,午饭的时候,小朋友吃豆芽熬肉,大家都在安静的吃饭,东北角上的几个小朋友却在争论不休,我走过去询问才知道,他们在争论一个问题:豆芽是不是豆子变来的?如果是,那么硬梆梆的豆子怎么能长出牙来呢?当时吃完饭后,幼儿也曾就这个问题讨论过,而且还争得面红耳赤。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能力不断提高,他们不仅仅满足老师所告诉的,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目前,我们班幼儿有植物种子发芽的经验,我打算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豆芽作为探索的对象,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通过开展活动“生豆芽”,让幼儿更直观、形象的了解豆子如何生根发芽,他们的生长与水、阳光存在什么关系,更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豆子生根发芽生长状况的探索兴趣。

  根据新《纲要》精神,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我确定这次活动的目标为:

  1、激发幼儿对豆子生根、发芽,生长状况的探索兴趣

  2、帮助幼儿学习简单的植物实验的方法和技能。

  3、启发幼儿探索豆子生根发芽与水、阳光的关系

  这三个目标中蕴含了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能力的提高,体现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打算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激发幼儿

  对豆子生根发芽生长状况的探索兴趣上,于是,在活动开始前,我要为每个幼儿准备好实验用的杯子,豆子,水等,指导幼儿泡豆子,让幼儿亲自参加探究活动,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发法,体验发现的乐趣,激发探究欲望。而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我引导幼儿自己观察豆子发芽的情况,并做好记录,然后我和幼儿一起分享豆芽的生根发芽情况,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使活动重点、难点得以有效突破。本活动的难点是:启发幼儿探索豆子生根、发芽与水和阳光的关系,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对比试验:两个杯子里分别放几粒豆子,其中一个杯子放水没过豆子,另一个杯子不放水,2天后请幼儿观察,从而得出结论:豆子生根发芽需要水。

  2、对比实验:两个杯子里分别放上豆芽,其中一个杯子在黑洞洞的纸盒里,另一个杯子放在阳台上,1天后观察,从而得出结论:豆子生根发芽后继续生长需要阳光。

  为了完成以上教育目标,我做了以下准备:

  (一)、环境创设,与区域相结合

  为了让幼儿不再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我整合区域活动,根据教育目标,有机渗透教育内容,使幼儿获得更多有益的知识经验,促进幼儿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我在区域中准备:科学区:投放杯子,豆子,水盆,海绵等,图书区:投放有关生豆芽的图书和图片。

  (二)、知识经验准备:

  幼儿有种子发芽的知识经验

  (三)、物质准备:

  1、黄豆,绿豆,香豆若干,与幼儿人数相等的`杯子,纱布和海绵 ,纸箱子,两个大盆。

  2、提前2天与幼儿一起泡豆子,并做观察记录。

  3、将两盆豆芽提前2天分别放在黑纸盒和阳台上。

  4、关于生豆芽的课件。

  这些准备活动,一是为幼儿创设探究活动环境,提供可操作材料,让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二是在活动中突破难点和重点,完成活动目标。

  二、说教法

  整个活动中始终体现纲要:即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的原则,激发幼儿探究兴趣,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实验法:

  让每个幼儿都参与试验,体验探究的乐趣。

  2、课件演示法:

  将泡豆子,豆子生根发芽,豆芽变绿等过程制成课件,让幼儿直观、生动、系统、全面的了解生豆芽的全过程。

  3、观察法:

  在实验中,引导幼儿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这些方法的运用,将克服教师传统的说教形式,让幼儿通过试验,观察,通过生动形象的课件,在快乐中习得知识,获得经验。

  本次活动采用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关注个别差异,让每个幼儿都富有个性的发展,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乐于探究的科学习惯。

  三、说学法

  幼儿是活动的主人,要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结合本次活动的特点,我采用:1、实验探究法:让每个幼儿都能亲自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培养幼儿的探究意识。

  2、观察法:教给幼儿观察的方法,幼儿亲自护理自己的豆芽,随时观察豆子生根发芽的情况,并用绘画或符号作记录。

  3、归纳法:幼儿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试验得出的结论

  这些方法的运用,幼儿能够用眼睛看,用嘴巴交流,用耳朵听,用大脑思考,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能够有效的完成活动目标。

  四、说活动程序

  (一)、观察泡过的豆子 (6分钟)

  问题:1、这两盆豆子有什么不同?

  2、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结论:有水的那盆豆子发芽,豆子发芽需要水

  这一环节,幼儿在活动前就参与实验,有些幼儿有这方面的经验储备,可以鼓励幼儿大胆交流,在交流中获得新知识。

  (二)、观察放在黑纸盒和阳台上的豆芽 (6分钟)

  问题:1、纸盒的豆芽长的怎么样?为什么?

  2、阳台上的豆芽长得怎么样?为什么?

  3、这两盆豆芽为什么长得不一样?

  结论:豆芽生长需要阳光

  (三)、带幼儿一起分析豆芽的生根发芽情况 (5分钟)

  问题:1、豆子先生根还是先发芽?

  2、豆芽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观看课件:生豆芽 (8分钟)

  问题:豆子生根发芽需要的条件是什么?

  这一环节,生动形象的课件让幼儿系统的了解了豆子生根发芽的全过程,对这一科学知识有个全面感性了解,幼儿再结合自己动手泡豆子,观察豆子生根发芽的情况,还能直观形象的掌握这一抽象的科学知识。

  五、说活动延伸

  1、幼儿把自己泡的豆芽放在阳光下,继续观察,会发现豆芽变绿,了解阳光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2、把豆芽置于真空中,继续观察,发现豆芽枯萎致死,了解植物生长与空气的关系。

  活动结束了,但活动内容并未结束。幼儿会进一步探究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对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会越来越浓。

科学说课稿11

  一、说教学内容:

  《磁铁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的第一课时,本课指导同学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教学内容分为三局部。

  第一局部:我知道的磁铁。

  这局部是该单元的引入,主要交流我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以和磁铁的名称。还有交流我们曾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介绍磁铁在生发生活中的应用。四年级同学差不多都玩过磁铁,对磁铁、磁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他们有表述自身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教学时要充沛利用同学认知基础和学习基础。通过交流让他们体会到磁铁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

  第二局部: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这局部首先是让同学通过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讨论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各是什么资料做的。由此再进一步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局部:磁铁各局部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教材介绍两种方法:一种是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局部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另一种是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局部滚,以检验磁铁哪局部磁性强。相信同学通过小组合作能设计出一些实验方法来认识、理解“磁铁两端磁性最强”。在探究了磁铁各局部磁性强弱后,教材通过文字告诉同学“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这时,同学们可能会不时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等等,借助这些问题,就会延伸出同学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活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同学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通过探索,让同学知道磁铁的磁性。

  2。指导同学探索,建立“磁性”的概念和认识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

  发展目标: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测、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同学的科学素养。

  2。能不时地提出一些问题,自身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带有磁性乌龟的鱼钩和几条带铁环的塑料做成的鱼。

  观察演示准备: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等形状不同的磁铁。

  分组实验准备:磁铁、瓷汤匙、铁钥匙、回形针、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铁尺、纸片、棉花等。

  三、说教学战略、方法和过程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法的体现必需在启发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的指导下,充沛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同学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磁铁的磁性。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布置6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6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堂伊始,我会引导同学谈一谈他们的生活经验。“同学们,你们钓过鱼吗?谁能说说你是怎样钓鱼的。”然后请同学谈一谈。接着我会说:“今天,老师也想来钓鱼,只不过老师的鱼杆上绑的不是鱼钩,而是一只小乌龟,可老师还真能把鱼给钓起来。”这时老师演示,让同学仔细观察并猜猜为什么,估计同学能说出是因为磁铁的原因。然后板书:磁铁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师生就日常生活中“钓鱼”这个话题的交流和教师的扮演,激发同学的探究兴趣,充沛调动同学思维,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

  首先老师提问:“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铁吗?”

  同学可能说:磁性黑板、冰箱门、铅笔盒。

  “你们看到的磁铁是什么形状的呢?谁来说?”

  估计同学会说: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环形。

  这时教师分别出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并请同学拿出与老师手中形状相同的磁铁,让同学根据磁铁的形状给它们取名称。并结合板书: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同学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身所见过的磁铁,让同学根据磁铁的形状为磁铁起名称,大大地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充沛体现了同学的主体地位。

  (三)、同学猜想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首先教师设疑:桌上有很多物体,你们猜一猜,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同学各抒己见。这时老师提示同学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同学可以在桌面上和实验资料区选取不同物体,进行分组实验,观察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把能吸引的物体在记录单上用“√“表示出来。

  瓷汤匙瓷汤匙瓷汤匙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塑料尺

  铁尺纸片棉花

  在这里对实验资料区和记录单进行说明(我在实验室设置了实验资料区,放置如:铁夹、玻璃杯等许多物体,供同学实验,记录单第三行的空白局部让同学填写从实验资料区选取实验资料的物体名称。

  同学分组实验并汇报结果后,教师因势利导:我们观察到磁铁能吸引回形针、大头针、铁钉、这些物体,它们都是什么资料做成的?

  同学回答后老师引导同学进行考虑: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生一起研讨总结出磁铁能吸引铁一类资料做的物体并板书磁性的概念。

  在这一环节的活动中,先让同学大胆猜想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估计同学能就磁铁能否吸引棉花或小纸片等这些问题发生认知的矛盾,也就有了探究、验证的需求。这时,教师让同学进行验证也就水到渠成了。同时同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在这个环节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科学、有效的。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在小组长的布置下,有的到实验资料区去选取实验所需的资料,有的负责记录,有不同的看法互相交流,然后小组长把全组的意见整理、汇报,得出了“磁铁能吸引铁一类资料做的物体”这一结论。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整的形成了“磁性”的概念,这符合同学的认知规律,又充沛的体现新课程的精神。

  (四)、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

  老师继续引导:像刚才老师扮演的钓鱼就是应用了磁铁的磁性。那么磁铁各个局部的磁性是不是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先说一说你们想怎样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

  同学独立考虑,然后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交流。

  估计同学的方案有:将磁铁水平悬挂起来,观察磁铁的各个局部分别能吸引多少个回形针。或者在磁铁上放一颗小钢珠,观察小钢珠往哪局部滚,以检验磁铁哪局部磁性强等等。

  教师认真倾听同学的各种方案,对于合理、易操作、有创意的方案给予肯定,并让他们依照同学提出的方案有选择性的去进行实验、验证。然后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得出结论并板书:磁铁的两端磁性最强,磁铁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

  (五)、玩弄磁铁。

  首先由老师引导同学继续探索。“同学们,假如我们继续玩弄磁铁,也许还会有更多的'发现、更多的问题可以研究。比方我们把两块条形磁铁吸在一起,这块磁铁是不是就有四个磁极,请同学们自身玩弄磁铁,假如有什么发现和什么问题就把它记在记录单上并进行研究。”

  同学可独立或小组合作玩弄磁铁,研究发现的问题,最后把他们的研究效果在全班进行交流。

  “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和“玩弄磁铁”这两个环节的设计意为同学发明一个活泼、严谨的氛围,让同学去思索、探究,培养同学的创新精神。“在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时,先让同学独立考虑,然后在小组里交流。除了以上估计的两个实验方案,可能还有的同学想到把磁铁放在离回形针2、3厘米的距离,观察回形针有什么反应……在玩弄磁铁的过程中,可能有的同学发现了环形磁铁的磁极,有的同学发现了两条条形磁铁同极相排斥的现象,还有的同学发现两条条形磁铁连起来变成一条条形磁铁时,它得磁极不是4个而是2个,……同学的这些发现是通过自身的实验来证明的,应该说,在这个活动中,同学思维的开放性和独立性得到充沛的体现。

  (六)、总结延伸。

  课堂结束时我会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并让同学考虑问题“一块磁铁断了,它还有两个磁极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同学对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并把探究活动延伸至课外。

  四、说教学评价

  科学课程目标的重点在于培养同学的态度和能力,所以评价时,不应过于看重同学所获得的知识的多少和作品的优劣,而应特别关注同学参与的态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发明性,关注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关注交流与合作,关注动手实践以和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同时要强调评价的激励性,鼓励同学发挥自身的个性特长,施展自身的才干,努力形成激励广大同学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氛围。评价可采用多种形式,如书面资料的评价与对同学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小组的评价与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等。基于这一评价理念,本节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各种评价方式有机结合。例如:在“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这两个环节采取教师评价与同学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在“同学猜想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研究磁铁各局部磁性的强弱”这两个环节采取书面资料的评价与对同学的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让同学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他人。

科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食物》单元的最终一课,是学生们在探究储存食物的方法中延伸出来的一个观察活动。教材分为三部分:(1)观察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2)比较几种食品的保质期;(3)调查了解食品的配料。这三部分对食物包装上的信息的研究是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步步深入有序进行的。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食品具有保质期,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对人体有害。食品中的配料能够改善食品的品质,但有时也可能有害。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搜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并在分析处理信息过程中,产生问题,展开进一步深的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提高选择食物的本事。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收集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本事。

  难点:探究怎样的食品信息才是可靠的、健康的。

  (四)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在课前每人收集3~5种食品包装袋;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记录表、牛奶饼干的配料表。

  二、说学情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各样的小食品都出此刻了学生面前。食品包装袋是学生了解食品的主要途径,然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往往不会关注包装袋上信息。让我高兴的是本校四年级的学生有较好的科学习惯和科学思维,对科学课的热情程度还是相当高的'。所以,我觉得这堂课组织起来应当比较容易。

  三、说教法

  在学生活动的基础上,我除了采用讲述法、谈话法、演示法等作适当的点拨,还将科学教学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渗透到科学教学中去。以此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食物,主动获取食品信息。

  四、说学法

  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理念。我把教学过程分成了四个板块,每个板块有一个主题,学生们依据这个主题,从关注自我的日常生活、关注身边的科学入手,经过小组合作,观察讨论等形式不断深入到科学探究过程之中,并在经历一个个活动中提高科学素养。

  五、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我觉得这节课材料准备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把课前的材料准备作为教学过程的第一个板块。

  在上课的前一个星期,我就布置学生收集家里近一周内吃过的食品包装袋。课前,我对小组间所拥有的包装袋进行了合理的调配和补充,确保每个小组都具有不一样类型的包装袋,如,有装流质食物的包装袋,有盒装的包装袋,有罐装的包装袋,等等。由于这些材料都具有必须的典型性、结构性,并且是自我或家人吃过的,这些研究起来,应当是更真实,更迫切,更得心应手。

  (二)我是最合格的设计师

  孩子们在选择食品时更多的是受到广告宣传和精致包装外表的影响,而不去注意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怎样办?在让学生收集食品袋时,我就要求学生思考“食品包装袋上有哪些信息呢?”。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仔细观察,询问家长或是上网查一查等。待到上课时,首先开一个“汇报成果庆功会”。让学生汇报自我收集到的信息,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全面。在活动中,孩子们经过对信息的观察、收集、整理、汇报,初步了解到了食品包装上有:食品的名称、配料、营养成分、生产日期、保质期、储存要求、食用方法、生产厂家等资料。注意:净含量、方便撕开口、条形码、环保标志、质量合格标志等这些信息容易被忽略,教师可做有意识的引导和提示。之后,我拿出一包未包装的米粉,话锋一转,要求学生为这包米粉设计出一份合格的并且有创意的包装说明。在设计过程中,在活动中,孩子们经过亲身设计,更加有效地了解有关食品包装方面的问题了,提高了运用科学知识的本事。

  (三)我是最聪明的研究生

  1.研究什么因素影响了食品的保质期。

  要求小组内选择五种不一样的食品包装进行调查,重点比较五种食品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并且完成教师给的统计表。

  在活动中,学生经过观察、填表、讨论、比较,水到渠成,探究出食品的加工方式,包装方式,保存方式,食品配料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食品保质期的长短。

  2.研究食品的配料及其作用。

  我先请孩子们品尝美味可口的达能饼干,然后,再请同学们依然是分小组来共同探讨,并把探讨资料记录表中。

  你熟悉的配料:作用:

  你不熟悉的配料:作用:

  孩子们在向纵深方向的观察讨论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些不熟悉的配料对人体有没有害处呢?布置作业,让学生经过上网查找有关资料作深入的研究。

  (四)我是最精明的消费者

  首先,经过电脑播放一段摆满了各种各样食品的超市动画。让学生有一种亲临超市的感觉,从而激起学生购买欲。

  其次,让学生运用了解有关食品包装方面的知识来清除这个超市中的不合格产品,当然,我有意识地把一些无产品名称、厂址及已经过期的食品放在购物架上,以此提高学生鉴别伪劣食品的本事及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最终,我又要求学生根据下列情景来模拟购物:

  1.一天,爸爸让小敏随自我出去旅游,到北京都游玩两天。

  2.星期日,小佳要到顺平去看望奶奶,给奶奶买些食物。

  3.王先生到国外探亲,想带一些国外不易买到的食物带给亲戚。

  这些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提高学生选择食物的水平,并且能够培养学生灵活地运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本事。

  六、说板书设计

  结合各板块的学习,经过对资料与方法的归纳,教师的点拨,最终构成了知识性强、趣味性浓的儿歌式的板书,帮忙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包装上,信息多,同项归类整理好。

  生产期,保质期,列表收集要记牢。

  细观察,善比较,食用有效身体棒。

  大胆猜测勤研讨,关注科学真奇妙!

  七、说教学评价与教学保障措施

  本节课一开始,我确定“三星”标准,经过“星星伴我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师生互评等有机结合起来,以此激励学生。经过摘星活动,让学生在评价中学会实践和反思、发现自我、欣赏别人。为了保障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针对四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努力地为学生创造一种简便愉悦地氛围,如争当小设计师、吃饼干、看动画等。以此使学生欢乐地动眼、动口、动手、动脑,欢乐探究科学的奥秘,欢乐地攀登科学的高峰。

科学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1. 这节课时在初中物理课程系统中的地位:欧姆定律(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重点内容之一。

  2. 这节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

  二、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 认知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能力目标: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联系欧姆定律的发现史,在教学中渗透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

  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应用所归纳简得出的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复习: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

  2、导体的电阻对流有什么作用?

  猜想:

  1、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

  2、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

  设疑: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

  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二)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1、预备知识:向学生介绍"控制变量法",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2、同桌同学讨论: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们学过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

  ①明确研究目的。

  ②确定研究的方法。

  ③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在对学生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老师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3、实验: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虽然,这样安排老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

  4、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三)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识将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学生的情感将在老师对学生参与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和各小组在班级中汇报情况中得到升华。

  具体做法:

  1、各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分析得到二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4、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两个这段导体却是指同一导体而言,即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和反馈,知识迁移训练

  1、例题:一个电灯泡工作时的灯丝电阻是484Ω,如果电灯两端的电压是220V,求灯丝中通过的电流大小。

  分析:本题已知的两个量,电阻、电压都是针对同一导体电灯灯丝而言的,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但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强调电流、电压、电阻"同一段导体","同时性"等。

  2、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同一导体"

  五、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

  编制两类练习题目:一类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另一类是了解在研究欧姆定律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作用,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

  2、作业:

  (1)作业本作业巩固性练习。

  (2)讨论题:怎样用学过的知识和仪器,来测定一未知的电阻值,请说出实验方案。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 新的求知欲望。

科学说课稿14

  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日食和月食》。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部分。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学生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们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是学生们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及"在阳光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然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材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部分。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比如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而教材对月食部分的光学传播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理,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没有强调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类比推理,自己总结月食产生的原因。这种教学设计,既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指导学生认识日食的成因。

  2、难点:根据日食成因推想月食成因。

  五、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激发兴趣,适时诱导。“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相对抽象,而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所以我倡导以形象直观思维为主,使用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变抽象为直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引导学生模仿课件自己动手做实验,破除"天狗吃了月亮"的迷信思想,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学法:讨论交流(看到的想到的),模拟实验(日食的成因),小组合作,类比推理(月食的成因)。

  六、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日食、月食视频、动画,日食、月食成因示意图。

  2、学生准备:电灯泡、小皮球。

  七、教学过程

  (一)教学引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见过太阳发生过圆缺现象吗?

  2、学生质疑、分析、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多数知道这种现象是日食现象。(此时教师适时加以追问:关于日食你有什么问题吗?学生分别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如:日食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会有日食现象……)揭示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日食的成因

  (1)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关于日食的录像。

  (2)谈话:根据刚才的录像,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把你的想法和同组的小伙伴一起说一说。

  (3)学生分组活动,讨论日食的形成,并汇报讨论结果。(根据学生的讨论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学生对日食的形成原因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对此,我及时给予肯定)

  (4)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进一步提出:日食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让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发生日食现象是太阳本身在一段时间内变黑了,还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你认为哪种可能性大?(学生通过讨论认为最有可能是太阳的光辉被某种天体挡住了)

  (5)我又接着提出:如果是某种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可能是哪个天体?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来讨论以下几个问题:(显示讨论的问题)

  ①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什么样的?(弧形的)这说明挡光的天体是什么样的?(圆的)

  ②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有多大?(与太阳一般大小)哪个天体可能是这样的?(月球)

  ③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向哪边移动?(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哪个天体是这样运动的?(月球)

  (6)那么,综合以上分析,你认为可能是哪个天体挡住了太阳的光辉?(月球)

  (7)这时我提出:为了证实你们的想法对不对,我们可以做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8)学生利用实验用具,自己设计实验证明推断的正误,并汇报结果。

  ①利用电灯泡当作太阳,皮球当作月球,甲同学的头当作地球。

  ②让乙同学拿着"月球"围绕着"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时,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让甲同学再看"太阳",还能看见"太阳"吗?

  ③当"月球"不在"地球"和"太阳"的中间时,是否重新看见了"太阳"?

  (9)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我用课件演示日食形成的动画。

  (10)根据以上研究,参考日食形成的动画,用自己的话说说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和太阳中间,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的时候,月球的影子就会投在地球上。处在月影里的人,由于被月球挡住了视线,就看不见太阳或只能看见一部分太阳,这就是日食。)

  2、认识月食的成因

  (1)问:既然有日食现象,会不会有月食现象呢?(演示月食过程图)请你说一说你对月食的了解。(演示月食1演示月食2)

  (2)演示月食图

  (3)讨论: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呢?你能根据日食的成因,想一想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吗?

  (4)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5)演示月食的录像

  (6)能过讨论,看了录像后,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形成的原因吗?(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月球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三个天体大致成一条直线时,月球就处在地球的影子里,太阳照在月球上的光被地球挡住了,这时就会发生月食。)

  (三)巩固应用

  1、教师讲解:日食和月食现象,自古以来就吸引着人们去研究,我国远在三千年前,就有观测日食的记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日食的记录。

  以前,由于人们不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于日食和月食有各种猜测,其中有不少错误的、迷信的说法;经过多年的探索,人们才认识到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相对运动的结果。现在,人们不仅知道日食、月食的原因,而且已经掌握了日食和月食的规律,能够准确地计算出日食、月食发生的时间和地区。

  2、巩固练习:今天,我们研究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请你试着做一做下面的练习:分别画出发生日食和月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相互位置图。

  八、设计理念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教学此课,我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展开探索的:

  1、从旧知入手,因势利导。学生已经在前面的一课中学习到了月相的知识,并联想到日食和月食的的概念。从这里开始本课的教学,既体现了知识的连贯性,也使学生学得自然。在教学中,我把日食的形成的原理作为教学的重点,把月食的形成原理,作为一个探索作业的形式,既倡导了学生自主学习方式,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类比推理能力。

  2、以图解为载体,促进理解。天文知识的学习,一般是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所以,我就利用图解来让学生初步认识发生日食和月食的条件。这也是一种直观教学的方法。

  3、利用多媒体课件,加深理解。重现日食和月食发生时候的现象,这样使抽象的东西更加形象化,从而有利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4、通过模拟实验,培养能力。模拟日食和月食发生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既可以巩固知识,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5、通过画图练习,巩固知识。学生学完了这一刻,真正能在脑海中留下印象的,主要还是示意图;要想真正的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主要还是要借助示意图。所以,在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一个练习,就是让学生画示意图。即使有少数的学生在前面的环节中还没有掌握,那么通过画示意图,仍然可以理解形成的原理。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使学生在直观中理解知识,在思考和讨论中形成知识,在实验练习中巩固知识。

  我的说课完毕,感谢大家,欢迎指教。

科学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纲要》中提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要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和经验”的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纸,有彩色的腊光纸、有薄薄的毛边纸、有光滑的纸、有粗糙的纸……它们有着自己不同的特性,也有着相同的特点:易燃、易撕、易湿、易皱等。正因为纸的品种多样、用处广泛,所以它一直是幼儿最喜欢的物品之一。平常与幼儿的交流与观察中收集到有关幼儿许多关于纸的疑问与话题,如:“为什么在腊光纸上不好画画呢?”“为什么皱纹纸放在水里会退色?”“为什么宣纸放在颜料水会变颜色?”“你们瞧,纸会飞起来!”……这是幼儿的兴趣点。因此这一课题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既符合幼儿当前需要——探究纸的秘密,又有利于长远发展,激发其创造的意识,且其教育资源丰富,有孩子们爱看的图书、有爸爸妈妈爱看的报纸、有色彩鲜艳的包装纸……孩子们喜欢用纸折飞机、做纸球、折扇子、写字、画画等,对纸充满了好奇与探究。

  根据《指南》科学领域水平目标中提出:“尝试运用基本的科学方法探究问题,能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以及本班幼儿探索欲望强,喜欢动手操作,能较好地运用语言与同伴进行沟通和交流,会喜欢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来看,我将《纸》定位为一个系列活动,本次活动《神奇的纸》是系列活动之一,着重让幼儿在玩中体验、感知、发现各种纸的不同特性,寓抽象的知识于轻松、愉快的.游戏活动中,这与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孩子的学习要来源于游戏,来源于生活。”的情况相吻合的。

  根据以上分析及本班幼儿的已有知识经验、能力、发展水平与潜在能力的差异,制定本次目标:

  1、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发现纸的不同特性。

  2、会用简单的方法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及结果,乐意与同伴交流。

  3、培养幼儿探究精神与分享经验的愿望。

  活动中引导幼儿能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探究纸的不同特性,既是本次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活动准备

  1、环境创设:师生共同布置时装表演的舞台

  2、经验准备:

  (1)教育的整合应该把一日生活看着是一个教育整体,因此,活动前让幼儿了解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并知道各种各样纸的名称、种类。开展了体育活动《扔纸球》《揪尾巴》,美术活动《染纸》《撕纸》等。

  (2)幼儿有记录、操作活动的经验。

  3、物质准备:

  (1)时装表演的VCD

  (2)师生共同收集各种纸、浆糊、钉书机、剪刀、水彩颜料及记录用的笔、纸等。

  三、说教法学法:

  1、课件激趣法:

  托尔斯泰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活动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我以看课件“时装表演”引起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观察:“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再让幼儿猜想“身上的服装是怎么做的?”通过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纸服装,让幼儿了解纸时装的材料及制作方法,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及进行时装表演的欲望。

  2、记录比较法

  《纲要》中指出:“通过探索操作,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感受、体验和发现,在头脑中有许多刺激、动觉的经验和一些含糊的可能性,或者有一些处于半意识状态东西,通过思考和适当的方式表达(如绘画、记录表等)形成想法。”因此我采用了记录比较法,它可让幼儿把在探索中的发现及时地记录下来,并通过比较,发现它们之间的秘密。活动中,我向幼儿抛出这样的问题“请你们用这些纸边做边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然后把发现记录在纸上。同时,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我引导能力强的幼儿能用2种以上的方法进行比较,而且依次记录;帮助能力弱的幼儿用1—2种方法比较纸的特性,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相互交流自己的记录发现,在相互的分享中,师幼共同归纳出纸共同的特点与不同的特性,从而突破活动的重难点。

  3、多感官观察发现法:

  《指南》的科学领域中提出“学习运用各种感官观察、探索周围的事物和现象”且大班幼儿已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幼儿能主动参与,积极性高,能有效的发挥主体作用;因此我们在整个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来观察、探索、实践,如:用眼看看“模特身上的服装是用什么做的?”用手摸一摸,感知纸材料存在着光滑、厚薄之间的不同,动手折一折、撕一撕发现各种纸之间的差异等。这样幼儿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因自己的成功发现而增强自信心,也激发了幼儿参与下一个活动环节的积极性,从而为突破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打下铺垫。

  四、说活动过程:

  过程遵循幼儿的发展特点,以《纲要》理念为指导,体现了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原则。

  第一环节:

  一、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探索——让纸站住不倒。

  1、幼儿自主探索让纸站住不倒的不同方法。

  2、共同小结让纸站住的不同方法。

  (在这第一环节中本人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幼儿自由说说自己以前对“纸特别是铅画纸”的认识,为下一个环节作好良好的铺垫。通过幼儿的“说”使幼儿的已有经验与现有经验进行了整合,也让我对幼儿的水平有了更深了解,为接下来的活动组织提供了一个参考。)

  第二环节:

  二、再次设置情景,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在站着的纸上面摆放多块积木。

  1、猜测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并个别尝试。

  2、比较纸的不同折法,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

  3、引导幼儿进一步猜测。

  4、幼儿自主尝试。

  (这第二大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是活动的主要环节。在这里我首先是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这是非常重要的,《纲要》中提出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为幼儿提供自由选择和创造的机会与条件,本人正是遵循了这一理念。接下来引导幼儿自由自主去探索“纸折叠后能否摆放积木?在站着的纸上面可以摆放多少块积木?讨论如何折叠才能在上面放更多积木?”让幼儿带着目的、带着疑惑去探讨,这个过程就是让幼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是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动手动脑,通过亲自尝试、亲自探索来解决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又学会自己去发现新的问题,再次去实际操作、自主探讨,做到在解决众多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科学知识,提高观察力、探讨力、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当然,探索活动中与探索活动后的交流讨论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而且幼儿的合作、讨论、分享能力也会由此提高,同时也体现了合作探究式的生生互动、师幼互动形式。)

  第三环节:

  三、产生挑战的数量,引导幼儿再次尝试。

  1、师幼一起讨论尝试后的结果,产生挑战数量。

  2、请个别幼儿上来挑战最多的。

  3、经验交流:如何折叠才能挑战成功?

  4、结束。

  (这个环节放在活动的后面进行,主要目的是让幼儿在“挑战同伴的最高成果”的自主实践尝试活动中巩固积累的经验,增强自信心,提高实践挑战能力。通过趣味性的操作游戏幼儿再次得到了发展,相互之间又有了经验交流、互动成长、分享成果的机会,我所处的位子仍是引导者鼓动者,幼儿仍是自主发展着。本环节准备在5分钟左右完成。)

  总的来说,在本次活动设计中我力求幼儿最大程度的参与,采用自主探索的方法,让幼儿在充满轻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中学得主动、轻松、快乐,并运用多种感官解决多个问题,真正实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在玩中学、做中学、学得快乐,由此设计的活动过程也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三大环节。

【科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科学实验说课稿12-16

中班科学说课稿03-25

小学科学说课稿07-24

小学科学活动说课稿12-02

大班科学领域说课稿07-25

中班科学《吹泡泡》说课稿01-29

小学科学说课稿15篇11-07

大家来环保大班科学说课稿09-10

中班科学活动水的溶解说课稿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