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1-08 11:25:12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4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说课稿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实用】说课稿4篇

说课稿 篇1

  我说的课题为《梦游天姥吟留别》,课型为诵读课,内容分为说大纲和课标,说文本和位置,说思路和教法三个部分。

  一、 说大纲和课标

  20xx年人教社出版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及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同时,新课标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体验,应珍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与文本、教师平等对话的机会,注重学生直接经验和感受,从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内涵,受到感染和启迪。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其想象的瑰丽奇特、夸张的大胆离奇,特别是其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深得高中生的喜爱,若能教学得法,将不仅能 很好地贯彻大纲的思想,还能带领同学们进行独特的审美感受,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二、 说文本及位置

  1、先说写作背景: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理想,但他不屑由科举走上仕途,而是希望能由布衣一跃而成卿相。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他以为英雄有用武之地了,不禁得意高唱“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自信若此。遗憾的是,此时的唐玄宗只是把他当作御用文人,供己消遣,期望他写些“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之类的粉饰太平的文字。一身傲骨的李白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只好日日花钱买醉,以至于“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后因醉酒得罪权贵,招致排挤,被唐玄宗以“赐金放还”名义逐出京城。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朽,宫廷斗争的血腥残酷,第二年,他借离开东鲁之机,写下这首离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与宫廷生活彻底决裂的态度。

  2、再说抒情特点: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和大多数寄托感情寻求解脱的诗歌一样,《梦》的抒情结构大致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物我相对”。所以文中既有直抒胸臆,也有托物言志。作者先站在千里之外的东鲁借越人之口,写出了天姥山的高大神奇,用五岳、赤城、天台与之相比,烘托其雄伟巍峨,以抒发其对天姥的无限神往。此为“物我相对”。神奇的天姥强烈地诱惑着他,于是,由多情湖月相伴,一夜飞渡万水千山,目睹渌水荡漾,耳闻清猿长鸣;于是乎,登青云,赏山花,倚奇石,既而电闪雷鸣,乌云四合,云气弥漫,天崩地裂,神仙洞府,尽现眼前:神仙如麻,仙乐阵阵。此时,作者完全融入其中,远离万丈红尘,摆脱世俗的羁绊,“人生在世不称意”的烦恼,已随风而散,此时的作者以与天姥融为一体,此为托梦言志、“物我相融”。然而美妙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高潮就意味着结局,魂悸魄动之后,作者重回现实,不禁高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此为“直抒胸臆”。通读全诗,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文章以梦游为线索,借写游历天姥来抒写心志。

  3、说位置

  《梦》作为第三册第三单元第一课,编者意在要求学生在前一单元系统学习四言诗、骚体诗、早期五言诗并了解意象的基础上,感受唐诗的意境,明了表现手法。故而,教学的重点难点在于把握意境,明了手法,结合背景理解梦境与诗歌的内在联系。

  三、 说教学思路和方法

  根据大纲、课标的要求及诗歌教学的特点,我确定采用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诵读为主,点拨为辅,同时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具体教学流程为:

  1、导入,创设情境。

  我们都知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带到特定的氛围中。为此,我制作了一幅天姥山风景图片,意在上课伊始,就能让学生产生一种神游天姥的梦幻般的感觉,同时拟就几句导语,引用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来激发他们的诗情。

  2、美读,体会感情:诗歌的语言是形象可感的语言,因而诵读显得犹为重要,因为不读就不能身临作者所描的境界,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不能品味布局谋篇的精巧和谴辞造句的妙处。可以说诵读是将读者过度到诗歌王国的必然之舟。因而我设计了这一环节。因是美读,故而讲究诵读方式的多样。先是个别朗读,既而集体评议并在此基础上小结本诗的诵读要点,再分声部朗读,如:以女声的清丽表现天姥的神奇美丽,以男声的雄浑来表现天姥的高大巍峨;第三段齐读,以读出其与权贵彻底决裂的决心;还有,老师配乐朗读,以感染学生,激发起竞背的热情等。这样,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获得读者之心猝然相遇、冥然契合的独特感受。

  3、品读,揣摩语言。我注意到新课标有这样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应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说欣赏是个人的活动人的说教不能代替个人的感受,不同的学生应有自己体验,诗歌教学一贯重视学生的个性体验。因此,,我设计了一个个性化的鉴赏内容:找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并把它改成散文片段的练习。通过这种方式来品味语言内化诗境。这样,既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又抓住了诗歌鉴赏意境的特点。

  4、研读、明了手法: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生命,因而分析诗歌只要能抓住感情,一切问题都可迎刃而解。故而在这一环节中,我采用“倒嚼甘蔗法”,首先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思考:本文采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抒发作者的感情?这样,他们能很快在文章第三段中找到直抒胸臆的手法表明作者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精神。然后,再让他们思考:既是要表明心志,为何又要描绘梦境?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同时,为了帮助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播放一段李白在长安的'音像资料,并引导他们回顾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及苏轼的《江城子、乙卯记梦》,从而温故知新,明了本文托梦言志的写法。最后,再问,既是记梦,中国的名山大川数不胜数,为何偏要游历天姥?这样引导他们归纳文中的对比、衬托的手法。这样,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他们在理解内容的同时,达到另一主要学习目标:明了手法。

  5、扩读、比较异同。投影《西上莲花山》,比较二诗在抒情方式上的异同,设计这一题,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检验他们能否学以致用,及早把握高考的脉搏、链接高考。

  6、学海导航:正如叶老所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在学习中让同学们自己总结方法是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这也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另外,诗歌鉴赏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故而在这一环节中引导他们总结诗歌鉴赏的方法,从而获举一反三的效果。

  7、探究练习:作业布置也应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是巩固所学的有效的手段,也是拓展教学内容的渠道,因此我设计了一个改写题,选取梦游的一个片段,把它改写成散文;另外李白作为自屈原之后,我国文史上又一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浪漫的诗风是由他的浪漫的个性决定的。但由于时间的关系课堂教学中对这一环节涉及较少故安排这一练习以弥补不足。

  除上述内容外,我认为本文的教学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感情投入,以请激情。当代诗人海子曾说:“诗是抒情,抒情是血。”如果说“情”是诗歌的生命,那么,“情”也是诗歌教学的生命。教学中,我们只有投入真情,设身处地的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融入诗人的情感空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这样,才能带领学生感染学生畅游诗的海洋。

  二、语文课应有语文味,诗歌教学犹应如此。在教学实践中,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是点燃学生诗情的最佳的方法,我认为,这堂课,不仅要书声朗朗,还要诗意盎然,故应注意各个环节的过度。如学习“梦境”的内容之后,我们可以这样小节:仙人如麻,仙乐阵阵,祥风庆云,融融怡怡,可这毕竟只是一个梦,魂悸魄动之后,梦醒了,梦断了,梦碎了,重回浊世的诗人不禁感慨万千。再如,结束可以这样小结:一代诗仙早已作古,但他那如庐山瀑布水一泻千里的激情,放鹿青崖间、散发弄扁舟的仙风道骨,乘风破浪、横渡沧海的自信洒脱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人生的大境界,做一个无愧我心的大写的人!

说课稿 篇2

  我说课的课题是《抵抗弯曲》

  一、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教科版六年级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第一节课的内容。

  根据这一章的课标要求和教材的编排,结合六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梁”和“柱”,同时了解梁比柱更容易弯曲。

  2、经历和体验两个实验,探究增加宽度和厚度都可以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让学生继续加强学会识别和控制变量和不变量的对比试验法。

  4、发展乐于合作、善于合作、培养学生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根据教学目标的制定,我确立了本课时的重难点:

  重点:探究增加宽度和厚度都可以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 难点:识别变量和不变量,根据数据得出结论。大胆假设,又能小心求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相同的卡纸粘贴而成);铁垫圈;尺子

  二、说教法

  根据《抵抗弯曲》一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轻松达到本节课预定的教学目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观察法、直观演示法、对比实验法、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三、说学法

  分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科学兴趣、素养。

  四、说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生探究增加宽度和厚度都均可以提高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对于本课的教学,我主要安排6个环节。下面,我具体说一下这个环节

  1、谈话导入,明确研究主题

  谈对面工地想引出房子,从黄河跨过,想引出桥梁,然后观察房子和桥梁的相似之处,从而引到要研究的主题,房子和桥梁都由竖放的材料和横放的材料支撑。

  2、实验前探究。

  认识柱子和横梁、讨论影响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的因素,通过引导,基本和上说出了影响横梁的抗弯曲能力的因素。

  3、直观演示法,用对比实验探究横梁的宽度与抗弯曲的关系

  预测、实测、记录、分析、结论

  4、放手学生自己动手分组实验,培养他们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5、把科学知识运用于科学,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6、布置预习下一节课内容的作业。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这样设计,看起来有点乱,但还是能看出本节课探究的内容,也可了解下节课要探究的'东西,相对直观点。

  六、说反思。

  1、时间是不是安排的不够合理,没突出重点和难点。

  2、处理变量的问题上有的啰嗦、有的没处理,比如出现不同组不同的数据,应该讲给学生这儿由于操作难免有误差。

  3、演示实验叫学生上台合作完成效果可能会更好。

  4、最后归纳本节内容,可一借学生的口说出来才达到教学目标。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的简单认识,不妥之处敬请老师们多多指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感受分数除法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三、说教法

  本课教法主要采用:温故知新、自主探究、合作评价、完善总结、巩固提高。

  在设计本课时主要突出以下几点:

  1、在注重算理和算法教学的同时,体现估算。

  《数学课程标准》对计算教学有明确的要求,即淡化笔算、重视口算、加强估算。分数除以整数是学生继续学习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在现行教材中对估算意识的培养还未凸显出来。针对这一现象,我力求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融入教学,在课堂上形成具体的教学行为,从而加以体现。

  2、以探索为主线,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将更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是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从问题的提出,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索和交流的数学活动中来。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

  3、让学生充分评价和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加以评价,加强反思。当学生探索出多种算法后,学生给予恰到好处的评价,学生就会随时深入思考,同时也能够反思每一种算法是否更具有一般性,普遍性。

  四、说教学过程

  (一)热身铺垫、渐渐导入

  1、口算题:共2题,很简单,在熟练计算中温习计算方法。

  2、口答:共2个数,让学生在轻松地口答列式中进入到今天新知识的学习海洋中,营造很松快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分数除法的意义垫定了基础。为学生在探究整数除以分数的算理做好铺垫,并引入课题。

  (二)探究新知、探究算理、归纳法则

  本节知识的难点就在于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算理和方法,仅仅使用直观教具的演示,总结方法不够明显,借助动手操作、课件等,可以分步骤清晰呈现学生的思维路径,避免了教师新授的单向性,为全体学生的`参与探究铺设了基础,让学生在比较中疏通算理,掌握了方法,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自己来感受这份喜悦,在归纳法则的时候,学生有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同计算方法,都有可能会引到同一点上,归结了数学教学的严谨性。

  (三)巩固发展

  1、巩固练习:让学生在作业中注意从除号到乘号的转化和除数转化为除数的倒数的变化,正确运算。

  2、反馈练习:强化计算方法,熟练除数转化倒数的过程。

  3、对比练习:在比较中理解分数除法和乘法在计算方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形成正确合理的知识体系。

  4、走进生活: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问题是学数学的必然,在解决问题中深化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确立依据:教学大纲的规定,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与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大规模的海水运动――洋流(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同时本节也是今后学习高中地理教材选修模块2海洋地理的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在高中地理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章的重点。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洋流的概念,理解洋流形成的原因;

  B.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识记重要洋流的名称;

  C.通过临摹提高用图能力;

  D.学会用相关的知识规律来解释实际问题,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2)、过程与方法:

  A.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从生活中去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及地理现象;

  B.通过让学生绘制全球风带模式图,世界洋流模式图,培养学生的解图能力和观察探究能力;

  C.通过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联系的兴趣,增强其客观、理性地思考问题的理念,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B.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增强现代海洋意识

  3、教学重点:通过洋流模式图的成因分析,描绘世界洋流分布图,掌握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依据:依据新课标及教学实际,考虑到“洋流的形成、分布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在教材中的地位,故确定其为重点。

  4、教学难点:洋流模式图的形成推理及分布规律。

  依据:该部分的知识难理解、难记忆,部分学生地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足,存在知识缺陷,而归纳总结又是他们的薄弱环节,故确定其为难点。

  二、学情分析:

  1、从学生心理上来看:

  高一学生好奇心强,对自然界中的地理现象觉得神秘,有一定的探究,渴望获取新知识。

  2、从知识储备上来看:

  学生的地理思维还较薄弱,特别是在探究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上存在较大困难,尽管他们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过程及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得发展。

  三、说教学方法:

  1、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引导者。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自学为主线的“三主”原则,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故而本课将采用读图分析法、绘图分析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进行授课。例如:①、以传统教学法与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手段相结合,引导学生分析绘制出简图解释洋流的成因来突破重点。②、采用自主讨论法、图表导学法,进行分组活动,通过讨论完成并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2、课前准备 ①教师:《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多媒体课件 ②学生:导学案

  四、说学法:

  1.读图分析法和归纳法

  运用气压带和风带图式来说明风海流的形成原因;学会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分布模式。

  2、师生互动引导学习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理想洋流模式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

  3、探究性学习法

  在课堂和课余时间要提供平台给学生讨论和展示的机会,因此准备引导学生通过自主讨论法、基于网络应用的探究性学习法等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4.绘图分析法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绘制各海区洋流简图,逐步培养其动手能力,再通过对比洋流简图,寻找分析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5.比较法

  通过比较,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

  五、说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大黄鸭漂流记

  教学手段:情境教学法。预期目标:创设文学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带着兴趣进入课堂。

  (2)问题导学,形成概念

  依据:以问题导航,明确学习目标,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以及通过“知识迁移和同化”建构新知识的能力。

  1、洋流的概念 理解突破:由于洋流比较抽象,通过视频,使学生能够深刻掌握其概念。

  2、洋流的分类(按性质)教学手段:图表导学法 理解突破:以图表导学法降低教学和学习难度,从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中,列举出若干条南北向洋流为例,如日本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等。

  预期目标:学生学会并能够判断洋流性质。

  设计意图:教育心理学上指出,由于中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并不很长,一般在20分钟左右。我注意到学生这一心理特征,此时便围绕教学重点,抓住教学时机,设置了一些高潮,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激起思想上的唤醒,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求索,便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愉快地接受老师传授的地理知识。

  预期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情境给学生留下最深刻鲜明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愤悱心理”,并得到学生最富于情感反应的时刻,这时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最佳配合状态,从而进行有效教学,进而将学生带入第三个学习层次“洋流的形成”。

  (3)联系旧知,构建新知

  3、洋流的形成( 读图3.4 “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 )

  重点突破:首先让学生结合图3.4“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自学洋流的形成,并对比“全球风带和洋流模式图”。当学生对比结束后,我将与学生一边绘制简图,一边分析洋流的成因(见插图1)。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而增强学生分析、归纳及动手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预期目标:学生动手做一遍后,能容易理解各洋流的成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第四个层次“洋流的分布规律”。

  (4)读图绘图,探究规律

  4、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3.5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冬季)”)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 。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的归纳分析,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过程化,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设置第二个教学高潮 动手、讨论、探究]:将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来完成活动,第一小组完成“太平洋”部分,第二小组完成“大西洋”部分,第三小组完成“印度洋(冬季)”部分,第四小组完成“印度洋(夏季)”部分。分别在附图1中,完成下列步骤:

  活动步骤实施方法 及 预期目标

  ①标出该大洋洋流运行方向以“8”字模式法,引导学生得出其运行方向规律;

  ②标出该大洋各洋流名称引导学生速记洋流名称,并能够上台演示指明;

  ③给不同性质的洋流上色以太平洋为例,引导学生给该大洋东西岸的洋流上色,寒流上“蓝色调”,暖流上“红色调”,从而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类比其他几个大洋,观察得出其寒暖流分布规律。

  ④最后由各小组派代表反馈讨论结果,并综合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走下讲台深入学生。教师作为帮助者和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归纳,学会学习。

  点评总结 :老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作适当点评,并给予鼓励肯定,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回顾总结本课内容,让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

  (5)例题示范,突破难点

  案例分析(解开大黄鸭漂流记”之谜)

  (6)探究拓展,引申迁移

  拓展运用:案例1:《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14年》,见附文。

  假设学生若也是其中的一只鸭子,那他将会在14年的狂滔怒海中度过其漫漫的历险航行,结合案例说明,“鸭子们”如何远渡重洋,来到异国他乡呢?试在附图2中设计其可能的漂流路线,作为课后家庭作业。

  附案例1:中国“鸭子舰队”海上漂流14年

  “鸭子舰队”引发全球寻鸭热

  据英国媒体报道,1992年,一艘从中国出发的货船在太平洋上遭遇强烈风暴,船上一个装满2.9万只塑料玩具的集装箱坠入大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其中1万多只玩具鸭组成的“鸭子舰队”在海洋上漂流了14年、3.5万公里之后,可能于明年抵达英国海岸。

  船只失事造就“鸭子舰队”

  据报道,“鸭子漂流记”是从1992年开始的。一家玩具工厂的货船从中国出发,打算穿越太平洋到美国华盛顿州的塔科马港。但是出发6500公里之后,货船在国际日界线附近的海洋上遇到猛烈风暴,一个装满2.9万只浴缸黄色塑料玩具的集装箱坠入大海并摔裂,令所有玩具、包括海狸、海龟、青蛙和橡皮鸭子等各种玩具漂浮在海面上,由于鸭子的数量较多,因此形成一只庞大的“鸭子舰队”随波逐流。

  在最初3年中,其中一批1.9万只鸭子完成了1万多公里的太平洋副热带环流,沿途经过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南美洲和夏威夷等地洋面,平均每天漂流11公里。

  艰苦穿越北极南下

  但是,另一批大约1万只鸭子被甩出了洋流,向北漂去。1993年,当它们漂流到俄罗斯和美国阿拉斯加之间的白令海峡时,“鸭子舰队”被冻在寒冷的浮冰里,只能缓慢地向北极方向漂流3200公里。

  随后,“鸭子舰队”又开始南下,在向南漂流6400公里后,到达加拿大新斯科舍省。当浮冰开始解冻后,这些鸭子终于得以解脱,向美国东海岸漂流3200公里。如今,这1万来只鸭子仍继续朝南方漂流。

  明年“入侵”英国

  如今,“鸭子舰队”在海洋上漂流14年之后,正向英国“入侵”。监视海洋残骸的科学家称,这支“鸭子舰队”不久前遇上了围绕加勒比海到英国之间海域的湾流,即将开始漂越大西洋。据预测,“鸭子舰队”很有可能在大西洋上漂流4800公里后,于20xx年的某个时候抵达英国海岸。

  六、说板书设计:

  $3.2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一、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的定义

  暖流

  2、洋流的分类

  寒流

  盛行风

  3、洋流的成因 陆地形状

  地转偏向力

  4、洋流的形成模式

  5、世界洋流的分布

  6、洋流的分布规律

  (1)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

  (2)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逆南无

  (3)北印度洋季风洋流——夏顺冬逆

  七、教学评价: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联系了实际生活,让学生的口、眼、手、脑动了起来,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的亮点为活动的设计,采用活动探究和小组竞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紧张的竞赛氛围下获取知识。

  本节课可能出现的问题:大部分环节都为自主探究,而学生的水平能力有限,个别探究活动可能难以实现。因此,教师要适时的进行补充与引导,使教学得以顺利进行,从而达到预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