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1-30 09:11: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关于说课稿锦集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分享。

关于说课稿锦集8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穷人》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第三组第9课,作者是俄国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善良。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研读课文;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语言的描写,感受穷人夫妇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2、教学难点

  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深刻理解穷人的美好品质。

  二、说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将这三者之间的对话落到实处?对于高年级阅读教学,感悟品味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的方式。因此,在本课中,我准备抓住人物内心活动的.变化这条情感线索,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

  三、说学法

  主要采用勾画文中相关重点词句,通过朗读、体会、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声声入情。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再现穷人 “穷”境。

  《穷人》这篇课文中所写的穷人主要是指谁?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相关语句,感受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体会“穷”。

  【设计意图】:复习了第一课时的内容,使学生对文章再一次进行整体把握感知。

  (二)走进心理,体会品质。

  1、进入桑娜的心理,体会她的善良。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8-11自然段,勾画出描写桑娜抱回西蒙的孩子后心理活动的语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2)让学生从字里行间讨论、体会和读出桑娜矛盾的心里和善良的心。

  【设计意图】:采用启发质疑、以读促悟、层层深入的方法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内涵,体会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和善良的心。

  2、学习桑娜和渔夫的对话,体会渔夫的善良。

  (1)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到结尾,交流自己的感受。

  (2)理解重点句子,体会渔夫和桑娜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交流自己的感受,更能够感悟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三)总结全文,升华中心。

  结合插图,让学生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感情。

  【设计意图】:让学生尽情的表达内心的感动,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更能够让学生感悟人物美好品质。

  (四)作业设计

  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设计意图】:在续写前,对学生做适当的提示,这样既激发学生续写兴趣,又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空间,既发挥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又提高了其写作能力。这一环节教学使学生深刻地领会了全文所蕴含的真挚情感和写作特色,并强化了训练。

  五、板书设计

  9、 穷人

  非…不可

  桑娜 善良

  忐忑不安

  得

  渔夫 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熬

  【设计意图】:主要围绕桑娜和渔夫的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这样设计更加一目了然。

说课稿 篇2

  【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教材十二册第五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教材的前四个单元的主题分别为革命传统、杰出人物、古典名著、中外名人。本单元的主题是外国名著。根据新课程标准,作为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要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即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接触,突出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本册教材中的两则读写例话《注意收集有关的材料》和《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都可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渗透,从而把握学生把学习例话的收获运用于读写实践的情况。

  制定教学目标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因为课文是原著的缩写,所以要对《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进行充分的阅读。把握正确的思想内容,从而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课文按鲁滨孙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孙“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3、读懂课文内容,了解鲁滨孙在荒岛上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4、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5、运用掌握的读书方法对课文进行深入理解。

  学习重难点:

  1、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

  2、感悟鲁滨孙面对困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说教法】

  首先,我将力图贯彻“教学思想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的原则,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让学生质疑、讨论、品味文中主人公不寻常的经历,帮助学生创设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兴趣,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独特的理解。同时,我将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进行组织、引导、点拨,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比较浅显,根据教材内容和高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合理的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说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皮亚杰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儿童如果不具有自己的意象活动教育就不能成功。

  1、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学生先自读课文。自学完以后,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学生就会从整体上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内容。

  2、充分自学。人的大脑接受信息,有意注意总比无意注意有效得多。本课内容浅显易懂,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学,经过自学,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了解,有了一番摸索的功夫,或者是略有解悟,或者是不得要领,或者是困惑不解。一旦进入探讨阶段就会全身心投入。一方面可以从容、有条不紊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另一方面略有所悟的急需得以印证和深化,不得要领的急需理清头绪,困惑不解的急需弄个明白,自然都格外注意,毫不懈怠。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留下了深刻印象,还强化了自主意识。

  3、自学研讨。学生自学后质疑让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见解,听取别人的意见,思索别人的看法,反驳错误的观点。这一过程在教学时还注重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般先由基础较差一些的学生解决课文中的共性问题,并积极引导尖子生对个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求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一参与过程既使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听说能力、判断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说学情】

  学生已经有五年多的学习经历,思维比较活跃,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语文学习能力。本课内容学生很感兴趣,很容易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学期教材的重点是《注意收集有关的材料》和《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之前几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初步把握其方法。因此,对本课的教学,可以渗透,从而把握学生把学习例话的收获运用于读写实践的情况。而文中鲁滨孙在荒岛战胜种种困难的经历及积极的人生态度,既是学生理解学习上的重点、难点,也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所以在反复朗读课文之后,可以从“悟”字出发,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悟情悟理。

  【说过程】

  1、设疑谈话、导出新课。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一个人要活着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如果一个人失去这个最基本的条件,还能生存下去吗?但是就有一个人在一个荒岛上,没有吃的、住的、又有野兽出没,却生活了二十几年,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鲁滨孙去体验一下那惊险的荒岛生涯,一同走进《鲁滨孙漂流记》。

  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学生快速引入课文情境。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默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完请同学来描述一下文章中鲁滨孙的经历。

  鲁滨孙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及人物整体把握,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课文是需要细细品味的,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文,去品读,去感悟鲁滨孙的精神。下面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并在旁边批注自己的感受。在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在理解中要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课外查阅到的资料,结合生活实际去体会,去感悟。

  4、交流成果,共享收获

  (1)同桌交流感受

  刚才老师在下面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大家都学得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之间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汇报交流,教师随机点拨把自己的成果与大伙分享是最大的快乐,下面谁先来谈谈,注意汇报时,其他的同学也可以进行补充。(重点段落2-8自然段)(把握住所、食物、安全、孤独问题及解决 板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基于这理念,本设计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体现在阅读实践中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索的学习过程。

  这样设计实施了开放式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与感悟,他们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才能得到发展,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更受到了人文精神的熏陶。

  5、拓展思维,深化主题

  老师讲故事:没有开启冷冻功能的冷藏车冻死工人的故事。

  对比质疑:同样是身处险境,为什么鲁滨孙能活下来?而工人却在一夜间丢了性命?

  抛出中心议题:“是什么让鲁滨孙活了下来?”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讨论。

  小结:

  阅读教学重要的不是让学生获得一个阅读的结果,而是经历一次阅读的过程。通过课外故事的引入,在两则故事结果的悬殊对比中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让鲁滨孙在孤岛上活了下来?”这个问题问域宽,答距长,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很有思维训练的价值。学生开始认真解读文本,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对鲁滨孙的认识是自己发现的,是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得出的结果。阅读的过程是一个探究的学习过程,充满了学习发现的无穷乐趣。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现、自己的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独立解读文本,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并自己获得真理。课堂上真正呈现了学情,展示出学生的学习过程。

  6、总结谈话,升华主题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九寨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九篇课文。文章以生动的笔触,饱蘸着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精心描绘了九寨沟奇丽美妙的自然景观,使人不禁陶醉于祖国的山水美景,折服于灵幻的异兽珍禽。文章层次清楚,语句清新,辞藻华美,重墨浓情,易于朗读和背诵。。课文描写形象、生动,文字优美。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语言的积累上也变得丰富具有个性了。他们易于打开思维,不拘形式地表达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可以朗读、可以歌唱、可以绘画、可以介绍……更可贵的是,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起语文活动,从而达到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由于本文是风景介绍类的文章,如果实地去感受,很多文中晦涩的成语可以迎刃而解,安排多媒体录象的观看以及图片的展示,就是为达此目的。)为了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九寨沟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整堂课的教学以有感情的朗读作为突破口,并配以大量的图片资料和一些舒缓的音乐。

  二、教学方法:

  运用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感悟,并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激发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强化剂,在学生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和内驱作用。著名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的确,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我在教《九寨沟》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云遮雾绕的九寨沟美丽风光图片,然后把“九寨沟”来个特写,声情并茂地向学生介绍:“九寨沟总面积约620平方公里。自然景色兼有湖泊、瀑布、雪山、森林之美,有“童话世界”的美誉黄山归来不看山,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沟的精灵是水,湖、泉、瀑、溪、河、滩,连缀一体,飞动与静谧结合,刚烈与温柔相济,千颜万色,多姿多彩。高低错落的群瀑高唱低吟;大大小小的群海碧蓝澄澈,水中倒映红叶、绿树、雪峰、蓝天,一步一色,变幻无穷;水在树间流,树在水中长,花树开在水中央九寨沟的森林2万余公顷,在20xx米至4000米的高山上垂直密布。主要品种有红松、云杉、冷杉、赤桦、领春木、连香树等。在这里的原始森林中,栖息着珍贵的大熊猫、白唇鹿、苏门羚、扭角羚、毛冠鹿、金猫等动物。海子中野鸭成群,天鹅、鸳鸯也常来嬉戏,是我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到此,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已呼之欲出,使课的第一锤落地有声。

  (二)、丰富形象感知模糊认识理论告诉我们,形象思维不一定都是创造性思维,但创造性思维离不开形象思维。所以阅读教学就要丰富学生的形象感知,增加大脑中的表象储备,以发展形象思维,最终培养创造性思维。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展示可感的情景,生动的画面,美妙的旋律,引导学生用眼睛去凝望,用耳朵去倾听,用心灵去体验。如教学《九寨沟》时考虑学生太小,对九寨沟的了解不够,没有感性的生活体验,因此,在教学第二自然段时,适时地播放九寨沟的风光片,让学生尽情想象:这些瀑布像什么?看到这些,你想到了什么,什么诗歌……从而让学生真正领悟到“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的深刻蕴涵。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就水到渠成了。这样,既训练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开阔信息通道

  1、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材,其内容真可谓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所不有。九寨沟对于江南的小学生来说,都是陌生的。这时候,光靠教师讲解,学生是不易理解的。多媒体课件能为阅读教学提供详实的资料,帮助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如教《九寨沟》这课时,我可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一些资料,如图片。通过这些“化远为近、化虚为实”的阅读资料,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开阔他们的视眼。九寨沟的神奇有时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让学生直接通过图片来欣赏、体验,利于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配乐朗读,渲染气氛,让学生沉浸在如诗如画的美景中。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为己任。阅读教学,顾名思义教会学生阅读。在语文课上,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使学生感悟课文内容,从而在思想、情感上得到感染和熏陶。我首先考虑到的是要为学生感情朗读的训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于是,我制作了这一课件。上课一开始就出示了一幅九寨沟的图片,以此来导入本课的学习。紧接着过渡到对课文重点段落的学习,边读边指导朗读。先是逐句配图朗读,然后通过多媒体把九寨沟的一个个美丽画面搬上了屏幕,并通过轻快、美妙的音乐声和老师绘声绘色的描述,缩短了九寨沟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感到自己就好象站在九寨沟边,为学生的感情朗读创设了氛围。在此基础上进行整个重点段落的配乐朗读,学生对九寨沟的喜爱、赞美之情在朗读中挥发。

  3、注重想象,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这堂课,我以教材为基础,让学生看着九寨沟神奇的画面,在音乐声中展开想象的翅膀。例如,让学生想象那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的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想象那大大小小的五彩池呈现出的各种不同的形状;想象生活在五彩池的人们过着如何神仙般的生活等等。通过这些想象,大大丰富了课文的内容,在学生的头脑中,展现了一幅幅比课文中描绘的五彩池更美的画面,从而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热爱九寨沟的思想感情得到了升华。

  4、注重启发(第三自然段是个难点,我选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为主,遇到困难一起讨论。主要教给学生抓句子、谈感悟的方法畅谈自己的收获,教师适时点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朗读的注重与贯穿是了解学生感受情况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同时也培养孩子的语感,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将“读”推向了高潮,很好地表现了美文。)

  5、克服畏难心理,增强信心。我要求学生用朗读表现瀑布的美丽壮观,学生面有难色,没有朗读到位,教师播放瀑布倾泻而下的录像画面,配上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伴着优美动听的音乐自读课文,经过练习,学生朗读信心增强了,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

  6、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在本课的最后,我向学生介绍了有关九寨沟的一些知识,并请学生配乐欣赏了四川其它的风景图,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教室,同样带着愉快的心情结束本课的学习。

说课稿 篇4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

  一、说教材

  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第五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第二课时,是在学生熟练掌握表内乘法,能进行一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会口算、笔算万以内的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本课将为学生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三位数的计算做好铺垫。更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材提供了学生熟悉的情景,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让他们经历算法多样化,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乘法的方法。根据以上分析以及新课标提出的要求:要让学生在获得新知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培养,为此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算法多样化,掌握笔算乘法的方法。

  2、理解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乘第一个因数得多少个“十”,乘得的数的末位要和因数的十位对齐。

  3、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新知,培养学生表达自己意见的能力和参与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由于学生对笔算乘法已有一定的经验,通过知识的迁移学生能很好的掌握本课的重点:学会笔算乘法的方法。但是学生对于第二个因数的十位乘第一个因数的积的末位为什么要与因数的十位对齐难以理解,于是我将难点定为:

  (1)知道乘的顺序。

  (2)知道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与第一个因数的乘积是表示几个十。

  二、说教法:

  素质教育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结合“四环节教学法”所以我制定了以下的教法:

  1、情景教学法:创设学生熟悉和喜爱的情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迫不及待获取新知的欲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任务教学法:学生通过猜测、思考、验证、合作、交流等活动学习新知,完成教学任务。

  3、游戏教学法:在练习的时候加入游戏环节使学生愉快的学习。

  三、说学法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学法,我是这样设计的:通过分组,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中经历算法多样化,将其所学新知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去。并让学生自己说出过程,以加深记忆。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新知(3分钟)

  我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料情景,并且在此基础上自己创设学生喜爱的智慧岛情景。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

  我用多媒体引出家长带孩子买书的情景,小红的妈妈买了12本书,每本24元。

  1、让学生自己搜索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小红妈妈买书用了多少元?

  2、尝试解答,复习旧知

  因为学已经学会两位数乘一位数或整十数的列式解答,但对于这个问题学生能列式却不能解答。于是在此时学生会产生学习新知的需要,从而进入新的学习状态。激发更强烈的学习欲望。此时就顺理成章的引出了新知。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15分钟)

  1、自主尝试,算法多样

  为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我让学生独立尝试计算,不规定算法,给予他们充足的思考空间,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为缓解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先在小组里讲一

  讲自己的算法,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然后由小组推荐在班上讲一讲。

  4、呈现算法,突破难点

  学生的计算方式多样,为建立与笔算乘法的联系我首选了这样的算法,它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24×10=240

  24×2=48

  24048=288

  接着板书笔算乘法:

  24

  ×12

  ________

  48__24×2

  24 __24×10

  ________

  288

  学生可以即快又准确的算出第一步,知道48是由24×2得来的

  为解决乘的顺序在此我提出问题1、“接下来该怎么办?”2、“24×1真的是得24吗”帮助学生理解这步计算。进而帮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学生亲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理解了新知,同时在这个充满探索和体验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数学的方法。

  (三)应用迁移(5分钟)

  通过说一说来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

  (四)实践联系,巩固新知(10分钟)

  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起到了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作用。考虑到学生在整节课的学习中难以始终集中注()意力,我在练习中特别加进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当医生,针对本课难点出题。

  呈现学生比较容易出现错误地方的计算题,让学生找错并改正。

  2、帮助小蜜蜂找花,我将“做一做”的题目写在蜜蜂脚上(由多媒体呈现),谁做对了就可以得到一个奖品(贴纸)作为奖励。

  (五)小结反思,回顾新知(2分钟)

  回顾本节知识“笔算乘法有哪几个步骤”,让学生加深记忆和理解。

  我的交流完毕,谢谢指导。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虽然篇幅短小,但在艺术上却颇多成。、他的手法,寓主题于平淡自然之中。他的人物,在语言动作之中有内心世界的表露;他的情节,在平铺直叙之中有波澜起伏;他的描写,在平实朴素之中有锋芒;他的幽默,在轻浅素淡之中有辛辣。本单元教学为默读的综合训练,在培养感知能力的基础上侧重于培养理解能力。学习本课应完成的任务主要是:细细品咂这篇佳作,学到短篇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从中得到对社会与人的感悟理解,获得艺术的享受。

  2、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加深对小说有关人物描写的知识的了解。

  能力训练点:提高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角度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难点:本篇小说人物个性的认识并不是唯一的,应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深入思考,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学习小说大都有较浓厚的兴趣,他们很关注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命运,看过小说之后印象较深的就是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这有利于调动广大同学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而对于刻画人物的语言的解读相对薄弱,需要重点指导。

  三、学法指导

  理解——品味——感悟

  说明:学生学习本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逐步达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主要是品味课文,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在分析人物性格时,要求学生圈划出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词语或句子,进行一定的分析;并且抓住一个“变”字,通过变化的对比,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的能力,鼓励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感悟课文,欣赏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感受文学艺术的美。

  四、教学方法

  1、这是一节智慧技能训练课,重在引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设计情境促进知识的迁移,因而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练习法、讨论法,另外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2、采用自主讨论式的方法,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课件(显示天平画面)――作者介绍――提示回忆小说的有关知识――提示思考问题――提供知识迁移的情境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播放课件,显示课题及天平画面)心就象是一个天平,可以用它来衡量事物的轻重,同样的东西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分量是不一样的。如果在你心的天平上,一端放上金钱,一端放上亲情,天平会向哪一边倾斜?

  2、莫泊桑是法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他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断,以小见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质。他的短篇小说侧重描写人情世态,构思布局巧妙,故事情节曲折起伏,善于用精练笔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今天让我们走进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感受一下小说的艺术魅力。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题一:试根据下边提示的线索,从不同角度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结构。(设计思路:培养学生快速掌握课文大意和口语表达能力。)

  第一种:原因(悬念)→结果

  于勒挥霍家产,被送到海外。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第二种: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菲利普一家因于勒的挥霍陷入困境。菲利普一家等待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解困。船上发现于勒破产成了穷光蛋。菲利普夫妇弃他而去。

  2、检查预习二、通读课文,解读“变”。(设题思路:读过课文的同学,总有一个感觉,那就是菲利普夫妇真会变呀,那么,他们是怎样变的,“变”与“不变”的根本是什么呢?阅读全文后填写下面空格:

  身世变化:穷富穷

  不变的本质:虚伪冷酷自私(人类需要克服)

  态度变化:撵盼躲

  (三)品味

  1、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设计如下问题供学生讨论,之后笔答,以此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用幻灯片展示以下内容)

  ①阅读完本文,你对哪一个人物最感兴趣?(设题目的:初步感受人物特点)

  ②解读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设题目的:完成教学目标,圈画词语,体会作用,班级交流,师生互相评点,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3研读重点,剖析“心”

  语言、动作、神态往往是人物内心的外在表现,透过语言、动作和神态我们往往能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内心想法。重点分析文章高潮部分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词句,并分析人物的性格吗?

  ①虽然母亲听到了那个穷水手就是于勤的消息,但发财梦使她不愿相信这是真的,于是“吞吞吐吐”的责怪丈夫“胡说八道”。

  ②等她亲自看清楚那卖牡蛎的果真是于勒以后,也惊恐的“哆嗦”起来,但仍存一些希望,所以叫丈夫再去向船长打听。

  ③当最终证实那穷水手就是于勒时,看到丈夫“神色很狼狈”,想起于勒从前占有过他们应得的一部分遗产,而以后又给过他们发财的“希望”,现在这种希望竟成了泡影,于是旧怨新仇一齐发作,“突然暴怒起来”,破口大骂。她那自私、冷酷、唯利是图的性格特征,随着她的语言和心理变化,一层层的发展,至此毕露无遗。

  菲利普是个典型的小市民。他虚荣、势利、自私、贪婪,处处在模仿上层人物,时时想爬到上流社会。这就决定了他待人、接物、处世的基本态度:一切以金钱为转移。给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小说除了表现她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还通过她的.言行神态着意描绘她精细、刻薄、泼辣的个性。心理变化过程:(父亲)猜测——否定——不放心——与船长搭话——真相大白。(母亲)莫名其妙——伯——哆嗦——马上回答——暴怒。

  小结:小说人物寥寥,却分别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手法,有明有暗,有虚有实,有详有略,写出了层次,突出了重点,从而有效地节省了笔墨,有力地表现了主题。这篇小说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细腻地刻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对于他所写的事件和人物,莫泊桑不是无动于衷,而是有所喜爱,有所憎恶的。这些,他也不用自己的申述来表白。没有用任何一句话来挖苦菲利普,没有用任何一句话来贬斥菲利普太太,也没有用任何特殊的颜色给他们抹上花脸,或者让他们变成畸形,只是疏疏落落的几处写他们看来仿佛好笑的言谈举止,可是菲利普夫妇在我们的印象之中已经出现了一副既可鄙又可怜的形象

  4总结

  作者塑造这些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为了表达他对社会和人的认识。他们的结局怎样?这一切都在文章中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作者的解答。

  (四)课堂迁移训练

  假如菲利普夫妇的女婿知道了这件事,他们的言行会是怎样的?请设想一下。用150个左右的字完成。

  (五)推荐作业

  1、写一篇作文,反映和发掘身边的社会人际关系(提示:类似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中的人际关系),题目自拟。

  2、阅读莫泊桑的其它作品,并体会其作品的特点。

说课稿 篇6

各位领导、老师们,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内容是《拾穗》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小学语文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四主题单元——收获之《拾穗》。

  二、教材分析

  《拾穗》是19世纪法国著名画家米勒的作品,本文以同名做了一篇精彩的赏析。课文《拾穗》的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向人们展示了米勒的这幅画的内容:在收获的季节,三位农家妇女在田野上拾穗的情景。作品表现了19世纪的法国,在收获的季节,劳动人民的辛劳。课文按照一定的顺序(总―分、远―近)进行描绘,同时把三位拾穗的妇女描写得栩栩如生,传达出看图作文的基本特点和要求,为学生独立写看图作文做好铺垫。

  三、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良好的自主识字、写字能力,通过自主预习,绝大多数同学已经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大多参加过农事活动,对收获场景的理解较容易,但体会当时农民生活的艰辛较困难。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字7个,写字6个,学习多音字“落”。

  (二)能力目标

  1、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积累自己喜欢的重要词句。

  2、抓住课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结合课外实践活动和亲身体验,鼓励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联想,培养学生积极了解农民生活的意识行为和对美好的动作情态的审美情趣。

  2、激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绘画作品等艺术魅力的兴趣爱好,懂得发现美、欣赏美并追求美。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课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农民伯伯的辛苦。

  2、欣赏油画,结合课后的小资料,谈谈自己的感受和联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设计理念

  1.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看图环节,让学生充分看图之后,说出看到的内容,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力。

  2.突出了“图文结合”。在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先看图谈谈自己从图上看到了什么,有什么体会,让学生先建立感性认识,接下来再让学生读课文,找出作者描写图画的句子,对照图画,进行品读,同时了解作者联想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再来进行感情朗读,再读后,让学生再来看图自己介绍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又教给了学生习作的方法,同时也突出了课文的学习重点 。

  六、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学习法、朗读感悟法。

  七、教学过程:

  (一)复习展示,整体感知。

  1、板书课题引入:上节课,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学习,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2、检测识字情况:

  (1)把下面词语填在句子的括号里,读一读。

  (2)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二)看图导入,明确目标。

  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收获”单元的《拾穗》,请看学习目标——出示学习目标:(课件出示)

  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先欣赏这幅名画。这幅画是谁画的?(请参看课后资料)远处你看到了什么?近处你看到了什么?

  教师小结:看着这幅图你什么疑问吗?让我们更近一步地走进油画,走进课文去品味。

  (三)出示提纲,赏析油画,学习写法。

  1、引入: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三位妇女的呢?

  2、出示导学提示:

  (1)用心默读2—4自然段,用“ ---”画出描写画中人物的句子,用“~~”画出作者推想的句子。

  (2)思考后填写表格:

  (3)每个小组选一个人物进行讨论,准备展示。

  (四)展示交流预设:

  一个组代表说,其他学生都可以补充。可以有评价的方法。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1、同学们,捧起课本,让我们怀着深深的同情读读对三位妇女拾穗的描写段落(2、3、4)。

  2、小结:读到这里,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农民生活的艰辛,之所以有这样的感受,离不开作者仔细地观察和透过画面合理的想象,所以只有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进行描写,并结合画面内容及当时的情景展开合理的联想,是一种很好的写作方法,这样你的文章会更加真实感人。

  (五)回顾画面,体会感情。

  1、我们跟着作者欣赏了这幅《拾穗》,我们用心这幅画(读最后一段话。)

  2、拓展练习:这是( )世纪法国画家( )的作品,作品反映的是在( )的季节,三个( )在拾麦穗,体现了作者对农民的( )和( )。

  (六)学以致用,指导练笔(作业)。

  1、画家米勒和作者用手中的笔把现实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人事物景变成了不朽的艺术,打动并震撼了每一个人。我手写我心,我心抒我情,让我们用这堂课上学到的写作方法,欣赏,选择你在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幅,把它写下来。

  2、通过反复阅读课文,与同学交流后,你对有些词句一定又有了新的感受,丁丁和冬冬为大家带来了一把金钥匙呢,请你现在补充完善自己的摘录笔记。

  (七)板书

  拾穗

  老年妇女

  中年妇女 (收获)拾穗 生活辛苦

  年轻女子

说课稿 篇7

  一、说课标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我们对这部分知识的教学要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预测和分析的过程。同时,认识统计表和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并经历其制作过程,在对数据的描述和分析中有所体验,从而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二、说教材

  这一课展现的两幅统计图是教材第一次完整的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已经接触过简易统计图,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读简单的统计表,认识条形统计图,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做出一些简单的预测。学生将参加简单的实践活动,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并在方格纸上画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

  2、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

  3、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做出简单的预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例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并完成相应的图表。

  2、在生活的实际问题中学习统计知识,初步具有在交流中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能读懂统计图表,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作出简单的预测。

  三、说学生

  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班的孩子在统计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统计意识,体验过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完整的条形统计图,直接出示教材上的统计图,让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并不是难事,关键是该创设什么样的情境,激发并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统计的过程中。因此我通过孩子们不仅熟悉而且喜欢的节日做为切入点,很自然的引导孩子参与到统计中来。

  四、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活动的特点,我采用了直观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和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上课伊始,通过创设学生非常喜欢的六一儿童节情境,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将学生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课件出示2.1班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和2.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让学生读懂纵向和横向统计图。从统计图中自主获得信息,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做出简单的预测。主要采用个人独立思考,同桌合作,小组合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形式中进行学习。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在这一活动中主要让学生体验统计的全过程。调查小组同学每天睡眠时间,收集整理数据,填写小组同学睡眠时间统计表,大家根据统计表给统计图涂上漂亮的颜色。评价展示统计图,同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根据统计图对孩子们进行思想教育。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依据数学从生活中来,一样回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我特设计提问: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需要统计,让学生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我们的生活社会的紧密联系。

  总之,在课堂上我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用亲切的语言、动作情感传递语言,让孩子们感到老师是朋友,是伙伴,使他们在体验愉悦的情景中获得知识。

说课稿 篇8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二、说教法

  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样的原则和所要完成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运用假设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确定解题思路。

  2、使学生在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受假设的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运用假设的策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当假设与实际结果发生矛盾时该如何进行调整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四、说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顾策略:昨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回想一下,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了哪些策略来解决问题?

  板书:画图、列表、倒推、替换

  2.提出课题: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解决问题的策略。(揭题)

  二、新课:

  1、出示例题。全班42人去公园划船,一共租用了10条船。每只大船坐5人,每只小船坐3人。租用的大船和小船各有几只?

  提问:你准备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思考交流想法。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各种假设:

  假设10只都是大船

  假设10只都是小船

  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

  2、借助画图,初步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三种假设,下面我们先来研究假设成同一种船的情况。

  (1)讨论画图: 如果10只都是大船,那我们可以借助以前学过的什么策略来推算出大船和小船各有多少只呢?学生回答:画图

  你准备怎么来画呢?引导学生:用简明的符号来表示船和人(出示10只大船图)每只船坐几人?一共坐了多少人?

  (2)研究调整:

  发现矛盾引发思考: 问题1:假设10只船都是大船,从图上我们发现什么问题呢?(板书:多出8人)

  追问:为什么会多出来呢?

  引导学生明确:当我们把10只船都假设成大船时,也就是把一些小船看成了大船;当一只小船被看成大船时,每条船会多出2人,所以会多出8人

  借助画图,研究调整:

  问题2:那多出8人需要怎样调整?(板书:大船小船)

  先想一想,然后再图上画一画。 集体交流:画法,上台展示并让学生说说想法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的呢?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调整策略:一条大船调整成一条小船会少了2人,每划去2人就相当于将一只大船替换成了一只小船。多出的8人正好是4个2人,所以要把4条大船调整为4条小船。

  3、借助列表,再次感知调整策略

  谈话:刚才我们借助画图找到了调整的策略,解决了实际问题。我们还可以借助什么方法来寻找调整的策略呢?(列表)

  (1)观察书上P91页表格,发现什么?

  (2)借助表格调整:

  填入假设,发现矛盾:假设5只大船5只小船,就会比42人少2人(板书少了2人)

  引导思考,表格调整:还少2人,也就是这2人还没坐上船,那要让这2人也坐上船,大船和小船的数量应该怎么调整呢?先想一想,然后在表中填一填。再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学生展示方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少2人,需要把一些小船调整为大船。一条小船调整为一条大船可以多做2人,所以调整为小船4条,大船6条。

  4.还有其它方法吗?想一想,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5、检验结果

  想知道结果是否正确怎么办呢?你有办法检验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65+43=42(人) 这是对什么进行检验?如果还需要对船只进行检验怎么办呢? 6+4=10(条)

  6、小结策略

  同学们,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刚才我们是怎么样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1.假设2.调整3.检验)

  三、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要知道鸡和兔各有多少只?我们可以怎样来假设呢?(学生提出各种假设) 让学生完整说一说,是怎样画图、调整,来推算出结果的)

  2. 练一练第2题:

  出示题目:估一估:可能会是各几块?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会出现画图和列表两种,这时可以让学生选择,并说说为什么你们都选择列表的方法?

  五、小结反思,分享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什么收获呢?

  六、巩固提高

  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吗?

  板书: 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

【说课稿】相关文章:

《燕子》说课稿10-15

太阳说课稿10-21

《雨花石》说课稿10-23

《春》说课稿10-24

《荷花》说课稿03-03

《鲸》说课稿03-06

《风筝》说课稿03-07

《雷雨》说课稿03-08

散步说课稿11-05

白鹭说课稿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