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1-30 13:10:47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合集六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品】说课稿合集六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专家领导老师,大家好!这次我说课的内容是第六课《四季的歌》。大自然的四季变化给音乐创作带来了无限的生机,本课的四首作品都反映了少年儿童在四季的各个阶段的童趣生活。通过分析,我决定用三课时完成本课教学。第一课时学唱、表演歌曲《四季童趣》,第二课时欣赏《樱花》学唱《捉迷藏》,其余内容放到第三课时。今天,我想就本课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向大家详细地谈一谈。

  首先,我想对这教材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一、教材分析

  歌曲《四季童趣》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充满童趣的歌曲。歌曲4/4拍,五声滋调式。歌中描绘了一幅幅生动而饶有情趣的画面,有孩子们放飞风筝打枣、摘苹果的情景,有孩子们玩耍、逗乐、滑雪的欢乐场面,形象地表现了儿童们在四季中天真烂漫的欢乐情景,抒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心情。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及其他教学要素,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能准确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四季童趣》。

  2、能使学生从歌声中感受到“四季童趣”的意蕴。

  3、鼓励学生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歌曲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和创造力。

  其中教学重点、难点设定为:通过歌曲的`学习,感受“四季童趣”的意蕴。指导学生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表现表现歌曲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的确定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同时还强调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鉴于以上理念, 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追求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再有,本课的编创等实践活动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唱中有创,动唱结合;听中有创,边听边动,自始自终都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那么到底要怎样使我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呢?我决定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四、教学流程及相关考虑: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跟着《春天在哪里》这欢快活泼的旋律,进教室,师生共同律动。

  待音乐声结束后,师生用音乐语言相互问好。

  (这一环节中,我特别注重进教室时的音乐,特意选择了《春天在哪里》,这不但与本课的主题“四季”有着很大的联系,同时这欢快的节奏也激起了孩子探求音乐快乐感的需要,营造出了浓郁的音乐课氛围。)

  二)引出主题,展开讨论

  1、先请孩子说说现在的季节有些怎样的特点?然后引出“四季”,组织学生说说你最喜欢的季节是什么?为什么?

  2、老师利用课件,向孩子们展示春、夏、秋、冬四季画面(配背景音乐)。

  师随画面朗诵:春天,小草吐绿、百花齐放,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是最富有生机的季节,我们可以在绿油油的草坪上放风筝、看蝴蝶、蜻蜓在花间飞舞;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可是小朋友们却喜欢,因为他们可以游泳、打水仗,有时,还可以和哥哥们一起去小溪摸鱼虾。秋天,那可是丰收的季节,满山的红叶、沉甸甸的果实,透出的是丰收的喜悦;冬天,是雪花的世界,白雪皑皑、银妆素裹,我们可以踩着雪撬板在雪地里飞快地[跑,别提有多美了。

  [这个环节中,虽然没有并没有涉及到音乐作品,但是,通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孩子们在听觉、视觉上都感受到了四季的美和富有的趣味。另外通过回忆、想象、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有效地培养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对音乐课要重视课程整合的这一理念也有了很好的体现。]

  三)学唱歌曲

  1、课件出示歌词,大家一起诵读几遍

  2、分析讨论歌词中的内容,感受歌词中所蕴涵的快乐意境

  3、反复多次听老师范唱,跟录音带唱,跟着琴填唱歌词学会演唱歌曲。

  [因为这首歌曲带有通俗歌曲风格,不适合断句教唱,所以我采用了反复听唱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会演唱歌曲。]

  四)表现歌曲:

  1、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意境。

  老师提供给孩子四个方案,A喜欢绘画的同学拿出彩笔、图画本,画出心中最美的季节(四季各选一幅最好的贴在黑板上);B喜欢舞蹈的同学可以聚在一起共同创编舞蹈;C喜欢器乐的同学可利用短暂的时间练习演奏歌曲;D喜欢声乐的同学可聚在一起探讨怎样表现歌曲。

  同时,鼓励孩子采用其它方式表现歌曲意境。

  2、在充分地准备之后,各组成果展示。

  3、教师做小结:小朋友通过各自的方式表达了对四季美好景色的赞美,希望你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发现更多的大自然的美,拥抱美好的未来。

  [新课标指出,音乐教学应重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适当渗透。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请学生自主发挥,选择多种艺术形式表现歌曲意境的方案,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可展现个性的舞台,还使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课堂小结,组织下课

  1、老师对本课内容做一小结:鼓励孩子们会善于发现大自然中的美,也希望孩子们都能成为一个善于表现美的孩子。

  2、师生用音乐语言互道再见。然后在美妙的《四季童趣》的音乐声中离开教室。

  (音乐教学的功能决不仅仅体现在一堂课上,这个环节中,老师向孩子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让孩子们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离开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感悟到的,带到教室外,带进自己的生活,使音乐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本课的一种设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去,我想还应该考虑孩子们的学情,学习的习惯、爱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样,我认为,一堂音乐课只要能成为了孩子们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就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温馨一家人》是继品德与社会(三上)《我的家庭》后又一个关于"我与家庭"的教学主题,是对上一个单元的一种提升。《孝心献老人》以生活中尊老爱老的图片导入,然后介绍了一些古今中外尊老、敬老的活动,让学生体会全社会对老年人的关爱,接着是一个重阳节和爷爷、奶奶出游的小故事,表达了对祖辈的孝敬和感激之情,最后设计的以了解祖辈、尊重祖辈为中心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让学生进一步加深与祖辈的沟通,激发学生对尊老敬老的道德认同感。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旨在让学生明白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自己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们的养育之恩,关爱之情,就要懂得回报,要了解老人的需要,尊重老人的意愿,孝敬老人。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上《我的家庭》单元中了解了家庭成员的组成,交流了家人的故事,体会了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感受了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萌发了感激之情。但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把长辈们的付出视为理所当然,不懂得珍惜。尤其是对老人,往往只知索取,不知回报;或者知道要孝敬老人,但在做法上存在偏差。加上我国目前面临着老龄化社会,在此情况下进行敬老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三、教学课时

  本课共分两课时,今天我执教的是第一课时。

  四、课时目标

  1. 了解老人曾经对家庭和社会所作出的贡献。

  2. 理解为什么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

  3. 了解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具有尊重、孝敬老年人的美德。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关注老人的晚年生活,做到尊老敬老。

  难点:为什么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我们该为老人做些什么。

  六、教学过程

  《品德与社会》学科是让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从中不仅获得理智上的满足,而且要在心灵、情感的充盈中得到精神的体验。新课程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孝心献老人》这课就是让学生懂得自己作为晚辈,承接了长辈的养育之恩,要懂得回报,要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尊重老年人的意愿,孝敬老人。在教学中,我关注着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了解到关心,从关心到尊敬孝敬,把学生的情感体验推向高潮,力求让他们在自主感悟中自育自悟。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采用了五个步骤来唤醒学生的真情,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

  (一)猜字导入,唤醒真情

  课的开始我从让学生猜甲骨文开始引入,模仿孝的'动作,以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知道孝敬老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奠定学生尊老爱老的感情基础。

  (二)回顾付出,感悟真情

  在这一环节中,我通过让学生课前向老人了解他们年轻时的工作情况,课堂上通过介绍,展示光辉岁月的见证,让学生通过那证书、奖状、奖章等实物,了解他们为社会所作出的贡献。再启发学生回忆老人对孩子一件最感动的事,让学生在小组内用小品的形式展示,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真实的情感体验,感受老人对家庭的付出和对我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又通过老师小结性的话语,明白老人们为社会、为家庭和儿女的辛苦付出,从而突破了为什么要尊重老人、孝敬老人这一教学难点,从而对老人的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三)社会回报,感恩真情。这一环节旨在了解了老人的贡献后让学生感受全社会,全世界的人都在关心老年人,意识到孝敬老人既是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在这里我灵活地处理教材,把多种教学资源引入课堂,使教材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先让学生阅读教材对世界各地对老人的关爱,用知识小竞赛的形式激励学生学习,然后又结合刚刚过去的重阳节,了解舟山各地开展的活动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课前对社会关爱老年人的这一调查,则让学生通过调查,亲自到生活中体验,使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关爱老人。录像中老人的心声,是对学生调查内容的小结,也让孩子们在自然的情境中得到教育。通过《夕阳红》生动的画面,乐曲的渲染,使学生的情感得到提升。

  (四)创设情境,激活真情。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落实到行动中去。要孝敬老人,就要了解老人的需求,尊重老人的意愿。通过调查让学生了解老人的需求,感悟到老人对孩子的无私,用公益广告《常回家看看》告诉孩子们,老人不仅需要丰衣足食,更需要家人的陪伴。在了解了老人需求的基础上再来制定活动计划,让学生的情感在平时的行为中得到巩固,让孝心深入学生的心灵。

  (五)总结延伸,传递真情。我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希望他们做到敬老爱老,进行了课外延伸。因为延伸活动是帮助学生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有效手段,也是知行达到统一的有效途径。课后加强实践,让学生用课堂上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实践,去深入体验,从而把活动引向纵深。最后以孝字结束,首尾呼应,借助歌声中让学生的情感久久回荡在学生的心中。

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内容:

  足球:头顶球 主教材:原地正面头顶球 辅助教材:原地跳起头顶球

  二、教材分析:

  头顶球技术作为足球基本技术之一,在比赛中得到广泛应用。它是高空进攻和防守高空球的主要手段,良好的头顶球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和改善防守质量,还可以丰富进攻套路,提高整体战术效果。而对高一学生来讲,由于是初学头顶球,可能会出现恐惧心理(尤其是不怎么踢足球的女同学):闭眼、缩脖,不敢主动迎球,甚至低头等球落在头上,所以在教学上教师应注意解决 4 个问题:1、学生对头顶球恐惧感的消除,敢主动顶球并且敢睁着眼睛主动顶球;2、学生能用正确的部位顶球;3、学生对来球方向的及时判断与选位(时机的掌握);4、学生对蹬地和上体摆动技术的使用。

  由于是初次上课,本次课的重点是:1、用前额正面主动顶球;2、顶球时机的把握;3、蹬地和上体摆动协调发力。难点是:用正确的部位(额头正面)在合适的时机顶球。

  三、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学生能积极参与到本次课的练习中来,初步了解足球头顶球动作的基本原理,并能在平时参与足球运动时使用这一技术。

  2.运动技能:学生通过本次课的学习,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敢顶球,绝大部分男生和一半以上的'女生每次都能顶得到并且能顶出一定距离,大部分男生和部分女生顶球部位准确,并且能主动利用腰腹或脚蹬地发力。少部分同学,头顶球动作优美协调,时机掌握准确,还能偶尔跳起顶球或行进间顶球。

  3.身体健康: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提高全身协调用力能力,提高身体各系统的代谢水平,促进身体健康发展。

  4.心理健康:学生对头顶球不恐惧,在练习过程中产生颈部酸痛等问题时能努力克服,在教师安排的练习和游戏中能体验到足球运动的快乐。

  5.社会适应:二人练习时注重二人的默契配合,队间竞赛时,合理安排队员,全队通力配合,争取胜利。同学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四、教学设想:课的理念: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主体性教育思想,从多层面、多功能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具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创造能力。那就是给学生多一些权利,让他们自己选择;给学生多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学生多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在体育教学中,以主体性教育为依据,构建学生主体地位,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教学的流程为:

  导入内容提出问题 带着问题自主探索练习(两人一组“抛——顶”练习,摸索头顶球的有效、高效方法) 师生探讨解决问题(根据刚刚的练习情况总结归纳正确有效的方法) 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完善练习(两人一组“抛——顶”练习,把刚刚总结的动作方法运用起来,并在练习中体会时机的把握) 教师指导下自主进行进阶练习(跪顶球,体会身体后仰发力和腰腹用力) 教师指导下进行巩固提高练习(头顶球小游戏,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巩固学到的知识) 教师指导下进行分队竞赛(团队合作,队员配合)

  课的特点:

  本次课采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法,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引导和带动,师生互动教学,并且用设疑、启发、引导、示范等手段,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思考中学习,而不是单纯的接受灌输。学生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法进行学习。练习的方法形式多样,避免了枯燥的练习形式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和练习的兴趣。练习评价注重男女生的评价差异,不同身体条件和运动技能的学生的评价差异,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使每一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起点和展示空间。

  五、学习状况预计:

  平均心率:105-110 次/分 练习密度:50%-53%

  心理预计:使学生感觉到学习过程轻松有趣,愿意参与到练习中来,练习时以学生自己为主,体现个性教学,避免抵制情绪,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完成学习内容。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教材在学习了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安排了多个数学活动,让学生探索和理解数的奇偶性,尝试运用“列表”和“画示意图”等解决问题的策略,发现规律,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交流等能力。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时,大多数学生能较清晰地表达出自己的主张和见解。绝大部分学生愿意通过自主思考,小组内和全班范围内交流的学习方式来提升自己对问题的认识。

  三、说教法:

  为适应数学学科“实践与应用”的需求,根据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节课我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教学策略,扶放结合,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探究和发现,使他们能自主的总结规律、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1、 通过动手操作,运用列表法和画图法发现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2、运用观察、猜测、验证方法得出结论,探索加法中奇偶的变化的过程,在过程中发现规律。

  五、说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际操作,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数的奇偶性规律,并运用其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经历探索加减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六、说重、难点:

  1、掌握加法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2、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七、说流程:

  (一)、旧知回顾:

  1、什么是奇数?什么是偶数?

  2、下面的数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课件出示)

  1651430592 98 105

  3、判断:自然数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在此处设计导语:在我们研究的自然数中,可以把它们按奇偶性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我们还可以用这些数的奇偶性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上一节数学活动课,继续探究一下有关“数的奇偶性”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在南方的水乡,有很多地方的交通工具是船,有很多人以摆渡为生,请看王伯伯的船,最初小船在南岸,从南岸驶向北岸,再从北岸驶向南岸,不断往返。船摆渡11次后,船停在南岸还是北岸?

  (1)探究小船所在的位置:

  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分析。(生口答)

  师:请同学们选出其中一种分析方法,把分析过程写在草稿纸上。

  小组交流,汇报。

  摆渡次数 船所在的位置

  1 北岸

  2 南岸

  3 北岸

  4 南岸

说课稿 篇5

  一 、说教材

  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第一节,本节课教材在编排上注意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结合,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儿童的年龄特点,创设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情境,使学生体会到口算的必要性,培养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实用价值,并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选择,注重算法多样化与算法最优化的运用,尊重每一名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让每一名学生都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这节课是在学习了一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也为以后的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乘法做好准备。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本着体现计算教学新理念的原则,重视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为学生搭建平台,逐步地去感悟哪种口算方法最优化,逐步熟练地运用口算方法并能有效地进行迁移。这节课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同桌合作,亲身体验,加上教师的适时点拨,来学习新知识的。

  三、说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估算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总结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复习。

  1、 6×4= 8×5= 2×9= 3×9=

  3×8 = 9×7= 7×6= 4×8=

  2、(1)、2个十是多少? 10个十是多少? 12个10是多少?

  (2)、5个百是多少? 10个百十多少? 12个百是多少?

  (3)40是几个十? 1200是几个十? 800是几个百?

  (二)、创设情境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创设了老师带同学们去游乐园玩的故事情境,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充满童趣而又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计算买票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回忆乘法的意义,为后面探索新知做了有效的铺垫。

  (三)、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计算买票一共需要多少钱,由乘法的意义知道应该列示为:20×3=60,怎样计算呢?这样就引入了新的教学内容。在这个环节,我打算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肯定会有同学解答不出来,所以我决定用同桌合作交流的形式,有思路的同学,在同桌间介绍自己的方法,这样既帮助了差生,又让优等生感到成就感,能发挥合作的优势。然后再全班交流,有的用3个20相加,有的用20个3相加,学生面对这么多方法,适时的提出一个问题,哪种方法好呢?他们自然的会进行比较、讨论、分析,每进行一次比较就是一次思维的突破,就是一次提高,所以我不急着归纳出哪种方法简便,把问题带到后面的学习中,接着我设计了一些乘法计算题,学生独立计算,汇报答案,然后把这些算式分类,标准不一样可能学生会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对一个因数相同的这一种分类,进行观察,像这样的算式,如:2×3= 20×3= 200×3= 20xx×3=等,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引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通过这种分类,学生对这样的算式会有更深的了解,同时也体现了分类和化归的数学思想。

  在计算这些题目时学生会用自己喜欢的那种方法,如果学生用前三种方法会遇到很大的麻烦,如20×3,20个3相加,或者是3个20相加,都很麻烦,从而让学生自然的对计算方法进行优化。

  40×3= 2×400= 20×6= 2×7=

  50×3 = 4×600= 7×30= 20×7=

  学生通过比较,教师加以归纳,也就是把题目先看成表内乘法,计算出积后,再看因数有几个零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零。

  2、教学例2: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口算,是修订后教材增加的内容。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也是为学习笔算乘法和除法试商做准备。在探索方法的这一环节,完全: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索的过程,从自学例题,到探索算法,放手让学生自学,所以所得方法会比较深刻。学生汇报后,教师小结算法。(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乘一位数后再相加)

  口算练习巩固,同时汇报方法。

  三、巩固练习 :安排两个例题的练习内容,目的在于巩固对口算算理的理解,熟悉计算方法。

  10×4= 10×6= 10×7=

  20×4= 40×6= 60×8=

  12×4= 23×2= 34×2=

  看看他们在游乐园还遇到了什么问题,真正让学生知道学习数学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最后让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整十整百整千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方法,并且说说这些知识可以解决哪些问题?真正与现实联系起来。

  六、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七、作业设计:

  1、完成P58 1

  说说怎么算最简便。

  2、完成P58 2

  说说口算的方法

  3、完成P58 3、4

  八、说板书

  板书的设计突出教学重、难点,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口算乘法

  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花多少钱?

  20+20+20=60 2个十乘3等于6个十

  先按表内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有几个0,

  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

  12×3=36 10×3=30 2×3=6 30+6=36

  把两位数分成整十数和一位数,分别乘一位数后再相加。

说课稿 篇6

  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现行高中化学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融合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等知识,并彼此结合、渗透;在学习过程中还涉及到物理中电学的相关知识,体现了学科内、学科间的综合;同时为学生了解各类化学电源及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奠定了理论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教材。

  二、学生状况分析与对策

  学生已经学习了金属的性质、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已经初步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喜欢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的实质,由实验现象推测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教学目标是学习活动的指南和学习评价的依据。教学大纲对原电池的原理作了C级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技能: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了解原电池的用途;

  能力、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渗透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材处理

  一、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等确定本节课的重点为原电池的原理和组成条件,其中原电池的原理也是本节的难点。

  二、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

  为了便于教和学,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采用实验“铺垫”创设问题情境,把以往“照方抓药”式的验证性实验变为探索性实验。在实验中留有“空白”、“开发区”,如在实验中要想验证是否有电流产生等问题,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可用电流表、小闹钟、音乐卡等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领略创新成功的喜悦。同时除实验外,还采用多媒体动画展示肉眼看不见的电子运动情况,这样可降低教学难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探究法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中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为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疑问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去主动探究原电池的原理及组成条件,重视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学法——实验探索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有人曾恰当地用这么几句话概括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我听见因而我忘记,我看见因而我记得,我亲手做因而我理解。”学生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探索发现,因此,在课堂内增大学生的活动量和参与意识,每两人一套实验装置,通过认真实验,仔细观察,自己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特点,归纳出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

  教学手段实验探究,问题探究辅助教具:计算机、实验仪器及药品等无论运用哪一种媒体,都不能让其仅起着教师讲课的演示工具的作用,避免学生“享受”现成结论,而应使教师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识工具,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材处理及设计的依据

  导课:引入一个医学小故事

  探究1:将锌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2: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

  探究3:将锌片、铜片同时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设疑:为什么上述实验都是锌片上有气泡,铜片上无气泡?

  探究4: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设疑:①锌片的质量有无变化?②铜片上产生了氢气,是否说明铜能失去电子?③写出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离子方程式。④H+得到的电子从哪来?⑤锌失去的电子如何传递到铜?

  探究5:如何证明装置中产生电流?

  课件模拟拓展1、启发学生从图4—24中归纳出原电池的用途。

  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引出课题。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建立感性认识。引导学生从氧化—还原的角度分析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实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变抽象为具体,变微观为宏观,以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大纲中指出“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自学,组织学生搜集有关的信息,阅读有关的'资料···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材仅以图示简要介绍了原电池的用途,让学生课后查找有关资料,将课堂知识延伸到课后。

  教材处理及设计的依据教学过程2、设计“水果电池”整合小结两极在材料等方面的差别。应用课堂练习布置作业:回家收集废干电池,并拆开弄清它的构造及原理。

  板书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从能量转化和氧化还原两方面概括原电池的定义、原理及组成条件,解决导课中留下的问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针对本节课的知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按照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原则设置一些有梯度的习题,使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一步强化。开展研究性学习。力求清晰、完整、突出重点。

  教学效果预测通过这样五步教学过程的分步实施,将难点建立在实验基础上进行分散,将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突出了重点。

【说课稿】相关文章:

《燕子》说课稿10-15

太阳说课稿10-21

《雨花石》说课稿10-23

《春》说课稿10-24

《荷花》说课稿03-03

《鲸》说课稿03-06

《风筝》说课稿03-07

《雷雨》说课稿03-08

散步说课稿11-05

白鹭说课稿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