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2-04 20:14:2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说课稿集合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必备】说课稿集合7篇

说课稿 篇1

  一、对本节教材的理解

  这节课是"浮力"这一章的核心内容,又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是通过实验来研究浮力规律,所以这节课又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培养各种能力的好素材。所以,确定这节课的目标如下:

  1、知道阿基米德原理,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猜想、设计、实验、分析,体验探究过程,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猜想——设计——验证——结论".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选择的教法

  1、 将被动观察改为主动探究,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

  2、 探究模式采用与物理研究方法相同的模式,猜想——设计——验证——分析归纳——评估。

  三、学法的指导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 学生的'活动空间。将演示实验改为学生的分组试验,全体学生参与,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探究过程,得到发展。

  2、 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 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四、 教学设计

  1 、引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画面,一块小石头浸在水中,如何测浮力?

  从而复习弹簧秤法测浮力。接着出现画面,一块大石头浸在水中,怎样测浮力?由于学生知识有限,激起认知冲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出问题,进入课题。

  2、猜想

  利用课件演示石块浸入水中的过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水上升,同时弹簧秤示数减小,提出问题,哪些因素影响浮力?培养学生直觉猜想能力。

  3、设计

  这个实验难度较大,涉及的器材多,步骤繁琐,学生思维负担重。所以,这个环节是这节课的重中之重。根据猜想的内容,主要引导学生讨论下列几个问题:

  (1)、浮力大小如何测?

  (2)、为什么要收集溢出的水?怎样使收集的水恰为排开的水?从而明确溢水杯的作用。

  (3)、没有溢水杯怎么办?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锻炼学生用身边物品做实验。

  (4)、用什么样的容器接水?如何测水重?是否可以用塑料袋代替小桶?从而降低实验难度,减轻思维负担。

  通过讨论,要达到的目的有三点,第一,设计、讨论实验的可行性,发展思维水平,培养创新能力。第二、培养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第三、学习拟定简单的实验方案。

  4、实验、评估

  帮助学生进行实验,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使学生学习交流、合作。提高人文素质。

  5、深化理解

  有两项内容,一是纠正前科学概念,例如:物体浸入水中越深,浮力是否越大?二是深化认识,漂在液面上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可以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吗?体现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从而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这两项内容都可以通过实验解决。

  6、总结 主要是总结知识、能力、态度,尤其是使物理方法显性化。

  本节课的设计主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体验阿基米德原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重视学习过程、物理方法的学习和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及全体学生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科学精神。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首先,从本节内容在初中物理及章节的地位来说:《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是初中物理人教版新教材九年级第十七章第二节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以及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而且是在“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它既符合学生有易到难,有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而且为下一步学习电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说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是电学的教学重点,是初中物理的重点内容。

  二、 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 ,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能根据实验探究得到的电流、电压、电阻三者的关系推导出欧姆定律。

  2、理解欧姆定律,记住欧姆定律的公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3、能运用欧姆定律分析简单的图像题。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分析与论证提高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2、通过利用欧姆定律的计算,学会解电学计算题的一般方法。

  3、通过运用物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欧姆定律的形成过程,学习科学家坚忍不拔,探求真理的伟大精神。重视学生对物理规律实际运用能力,强化学以致用的思想。

  三、 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并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这一章内容的第二节,起着呈前启后的作用,为了后面知识的学习,所以我认为: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以及表达式是本节的重点;公式的变形公式R=U/I的理解是本节的难点。

  针对于这连个重点和难点,为了更好的教学,了解学生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下面我将从学情加以分析

  四、学情分析

  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的形象来支持。而且我所执教的这个班级,从总体来看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习惯有待改进,而且态度不认真,没有上进心,理解能力差,如何夯实基础,提高学习效率,已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并根据学生的现状,为了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 教法

  物理是一门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为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与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六、学法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实施,课程改革形成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的良好态势。其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物理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转变学生物理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所以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辅以多媒体手段,采用着重于学生探索研究的启发式物理方法,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归纳。在课堂结构上,我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设计了 复习导入——引入概念探究新知——形成概念精讲例题——深化概念中考链接—巩固新知总结反思——提高认识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六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七、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引入概念

  1、由上一节探究的两个关系引入欧姆定律:

  2、用欧姆的故事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探求真理的伟大精神和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积极性和勇于为科学献身的热情。

  (二)探究新知——得出公式

  I=U/R U=IR R=U/I

  (三)精讲例题----学会应用

  在这里我精心设计了一道生活中的题目: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 学习热情,同时也达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四)中考链接—联系中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并且把课本的例题熔入即时训练题中,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欧姆定律及其有关概念;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物理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六)课堂检查——及时反馈

  学生经过以上几个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欧姆定律的相关内容及简单的应用,为学生学习和自己教学提供更好的信息,为此我有针对性的设计题目进行课堂检查。

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专家,你们好!

  我是 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山市》,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谈谈我的课堂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第一点、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课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3单元中诵读欣赏课文。本单元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山市》是一篇文言文,它所涉及的自然现象与“海市蜃楼”相似,可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适当的探究。课文用精练生动的语言描述山市的生成、发展、高潮及至消失的过程,极富想象力。

  第二点、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学习积累一些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

  丰富想象,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山市”神奇、壮丽的幻景。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

  重点:发挥想象,体会“山市”这一自然现象的神奇,并再现“山市”。

  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想象及口头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8年级学生较活跃,形象思维较强,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意义识记已优于机械识记,自我意识较强,对事物有一定的独立见解,但他们的有意注意稳定性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可将积累词语与培养想象力结合起来,请学生用画笔或语言描绘出山市奇幻的景象。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学生虽已初步接触了文言文,对怎样学习文言文也已有了一定的整体印象,但还是有畏难心理。而且本文又是一篇自读课文,根据要求用一课时来完成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抓好预习。要求学生在课外利用工具书、课文下的注解疏通文意,能够找出难词难句,并对课文有初步的印象。

  ⑴预习要求:①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注意语速和语调。

  ②借助工具书和书中注释疏通文意,准备复述课文。

  ⑵预习步骤:①初读:识记生字词,分清停顿,标出难词难句。

  ②再读:逐词逐句疏通文意,补出省略的翻译。

  三、说教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诵读法

  教法千变,朗读为本。对文言文的教学来说,诵读尤为重要。要克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学习兴趣,就要从朗读入手,让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2、质疑法

  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四、说学法

  在我的教学设计中,始终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即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

  1.圈点勾画法

  此法主要用在预习以及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预习中,圈出生字词,划出疑难句,在检索“山市”的变化过程中,要通过快速默读,标出“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与消失四个阶段。

  2.文言文阅读法

  在预习中使用“初读通语句,再读明大意,三读有感悟,四读品内涵,五读得启迪”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诵读法

  把握文言文的`节奏,体会其中的音乐美,感悟中国古代文化的韵味。

  五、说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以下几个环节:

  导入新课——课文诵读——重点字词教学——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研读 探究——检测反馈

  蒲松龄《山市》阅读练习及答案

  山市

  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然数年恒不一见

  (2)高插青冥,相顾惊疑

  (3)窗扉皆洞开

  (4)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2)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9、作者写了风起前后的山市蜃景,请说说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2分)

  10、作者在结尾处交代山市又名“鬼市”,有什么作用?(2分)

  11、.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山市的特点,并说说这篇文章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7、(1)经常 (2)看 (3)大开 (4)同“才”

  8、(1)(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2)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9、共同点:“孤塔”和“危楼”都高耸入云,宫殿城郭与楼群都方正坐落。不同点:风起前的山市蜃景的物象逐渐增多;风起后山市蜃景的物象逐渐减少。(意对即可)

  10、照应开头,对山市起补充说明的作用,增加了山市这种幻景的神秘感。(意对即可)

  11、变幻莫测。这篇文章流露出作者对奇异的自然景观的惊喜之情。

说课稿 篇4

  一、设计意图

  幼儿在生活中,经常能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标志。而且会询问这个标志是什么意思?那个标志代表什么?幼儿的这种兴趣及好奇。正是我们向幼儿介绍社会,以及社会生活的一个突破口。常用的标志活动采取了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幼儿通过找一找,认一认,画一画等了解标志的外形及含义,从而发展幼儿的想想力、创造力,本次活动综合了社会、艺术、语言等领域的内容,运用了多种手段,从而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难点是:认识常用标志,理解各种标志的含意。

  二、活动目标

  通过教材内容和设计意图,吸取人本主义教育理念。为满足幼儿认知,能力,情感的需要,按照《纲要》涉及的五大领域教育目标,确定本次教学目标为:

  1、 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兴,认识常用的标志,引导幼儿用完整、流畅的语言讲述对各种标志理解的含义。

  2、 在认识常用标志的基础上,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合作创造,设计标志。发展幼儿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三、活动准备:

  为顺利完成以上教学目标,在活动准备方面,特作如下安排:

  1、 幼儿知识经验准备;请家长带领幼儿到公共场所及其他地方找各种标志,并想办法通过查询、查资料等办法理解标志的意图。(可通过照图片、图标、网上等办法收集各种图标)。

  2、 教具、学具准备:为体现学具、教具是幼儿学习的教科书,在本次活动中,要求幼儿,家长,教师共同收集常用标志的资料作补充。同时为幼儿提供各色彩纸、彩笔笔等制作用品等。

  教具的提供主要有:各种标志的卡片,有代表性的录像片断,如:禁令标志: 禁止通行、 禁止进入、 禁止鸣喇叭、 禁止停车、、警告标志: 注意危险、 交叉路口、 铁路道口、、军人的标志、电视台得标志等

  3、 心理环境准备:为幼儿在自然的环境下学习,在幼儿园墙壁上设置一块展览版,把幼儿找到的标志拿到幼儿园放在展览版上进行展示。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丰碑》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选学课文。本课跟前面的第四单元配套,是革命传统类的文章。课文记叙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军需处长把自己的棉衣让给了战友,自己被严寒冻死的感人故事。赞扬了他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本文的选编意图:一是要入境入情,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二是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从军需处长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感染和教育。文章文字精美、感情真挚、悲壮动人,是一篇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五年级的学生,处于第三学段,他们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并初步学会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在教学中,我将以立人为主旨、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努力构建学生主动参与的生命课堂。

  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订为以下几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2、感受军需处长无私的精神、无畏的信念,从中受到革命传统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第七自然段,从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中,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军需处长的身体怎么会“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及红军部队受到的鼓舞。

  二、说教法、说学法

  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根据学学生实际情况,我将采取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以读代讲法,做到讲与练结合,扶与放结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人物共鸣、入情入境、抒发崇敬之情,揣摩写作方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我设计了了解丰碑、感知丰碑、走近丰碑、丰满丰碑、树立丰碑等五大块内容。

  第一环节:了解丰碑,感知丰碑,形成阅读期待

  直接导入课题《丰碑》后我便引导学生对课题咬文嚼字,通过质疑“碑”字含义,用组词法理解“丰”的含义,初步了解课题含义是:记载着丰功伟绩的石碑,然后顺势抛出问题:本文中的丰碑是指什么呢?找出文中的一句话读读。学生很容易找第13自然段认定“丰碑”就是指覆盖着积雪的军需处长的身体,这时我顺学而导采取变序法先组织学习第13段。在初步了解丰碑的含义是指高大的碑后,我又引导学生质疑此句,提炼出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军需处长的身体又怎么成为丰碑的呢?然后我又将学生的目光转移到第7小节,轻声朗读这个自然段,读的时候要做到字字入目,句句留心,一边读一边想:读着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些什么?

  这样课堂从咬文嚼字开始,将大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期待,不但有了语文味,也达到“课伊始,趣已生”的情景。

  第二环节:走近军需处长,感受丰碑形象

  学生很容易找到直接描写军需处长的第7自然段。在这个自然段的教学中,我一抓“塑像”,配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充分感受其“形”,同时又巧妙地穿插天气描写的句子。再抓“塑像”,感悟其神时,我便以文中矛盾处引导学生思考:人被冻死是很痛苦的,为什么军需处长死的时候这样镇定、安详?通过边朗读边思考军需处长的内心活动,并引导学生用“因为军需处长想到……所以被活活冻死却十分安详镇定”来说话,然后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反复读描写军需处长神态的句子,并熟读成诵。这既是语言训练,又是情感内化,符合是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

  第三环节:丰满丰碑,揣文章写作特色

  我以引读的方式过渡到第三环节:学习将军的有关句子,但重点就抓“军礼”,体会将军情感变化。特别突出“想象”:如果这个军礼会说话的话,可能会说什么呢?进一步带学生走进将军的内心世界,并顺势引导学生分别带着震惊、愧疚和崇敬的感情反复朗读“将军愣住了……敬了一个军礼。”当学生有了一定的情感积淀,当教师引领学生在军需处长的精神和将军的情感变化中走了个来回时,军需处长的高大形象也深深地印在学生的心中,学生对这位与云中山化为一体的军需处长充满了崇敬,这时老师再引导学生重读引导学生关注“晶莹”这个词,先从字面上理解指光亮而透明,再挖掘到深层——军需处长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怕牺牲、舍己为人的精神。接着又通过课件出示一组“英雄”形象,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提升“丰碑”含义。那么最后诵读碑文,已经是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也将是课堂的一个高潮。

  第四环节:树立丰碑,抒发崇敬之情

  军需处长那冰雪中高大的形象看起来就像一座丰碑,他那舍已为人(无私)、勇于献身(无畏)的不朽精神更是一座晶莹的丰碑。人们常说:“文道结合”。在总结课文时,我便对学生说:“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坚定了这只队伍的信心,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碑永远牢记在心中吧!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一)说设计意图:

  《耳朵上的绿星》这一内容情节有趣,形象鲜明突出,语言诙谐有趣,容易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扩展孩子的词汇量;其二是现在的孩子由于受生活环境限制,缺乏与周围人相处的经验,普遍存在对周围事物缺乏感情的行为,所以这一内容既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的现实需要。

  (二)说活动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语言领域中提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以及要“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根据这一目标和要求,结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和语言发展水平,因此,我从能力和情感两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从能力上,a理解故事的情节、内容,感受作品中小松鼠善良,美好的角色形象;b大胆、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乐意参与表演,大胆学说角色对话。

  2、从情感上,使幼儿懂得,做事要多为他人着想,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三)说活动重、难点:

  本次活动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故事情节、内容,使幼儿懂得做事要替别人着想,教学难点是请幼儿大胆、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乐意参与表演,大胆学说角色对话。

  二、说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作了以下准备:

  小松鼠等角色教具,教学图片一套,故事课件一套,表演用头饰若干个。

  三、说教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直观法、提问法、角色游戏等教学方法。

  为什么要采用以上方法呢?采用直观法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思维具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属于典型的具体形象性思维。从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和语言本身特点来看,在幼儿园语言教育中贯彻直观性原则非常重要。以看图片、看课件的形式直接刺激幼儿的视听器官,能使教学进行得生动活泼,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采用提问法是因为提问能引导幼儿有目的地、仔细地观察,启发幼儿积极思维。我运用启发性提问让幼儿将看到的具体形象的图片或课件用语言描述出来,是解决活动重点的有效方法。

  采用角色游戏法是因为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幼儿身心略感疲惫时,游戏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在进行角色表演中能充分地表现自我,大胆说话。

  四、说学法。

  遵循幼儿学习的规律和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纲要》新理念的指导下,整个学习活动,始终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幼儿在看看、听听、想想、说说、玩玩的轻松气氛中掌握活动的重、难点。幼儿将运用观察法、讨论谈话法等。

  观察法是幼儿通过视、听觉感官积极参与活动,幼儿通过观看情境表演直接获得印象。

  讨论谈话法是幼儿在讨论、谈话中无拘无束地说出自己的理解与看法,是幼儿练习说话的好机会。

  五、说活动过程。

  结合幼儿园教育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1、出示主要角色,引起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2、结合图片,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3、看课件,完整欣赏故事,感受小松鼠的善良美好,使幼儿懂得做事要替他人着想。

  4、幼儿进行角色表演。

  1、出示小松鼠,引起幼儿兴趣,引出课题。

  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关键,开始部分我就以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角色吸引了他们的眼球,并且通过一个提问直接进入了课题:今天晚上,小松鼠要上台表演唱歌,请小朋友帮它出出主意,怎样才能打扮得很美呢?(请幼儿讨论并说说)

  2、结合图片,分段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此环节我运用了直观法和提问等方法,把故事进行分段讲述。

说课稿 篇7

  一、教学目标实现的恰当性论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学生能根据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的描述及在实地进行考察,感受身边正发生着的变化。

  ②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网络和实地探究我们身边事物的演变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法,以及分析比较和实践考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追寻海宁皮衣等身边事物的历史演变过程,让学生感受历史的存在,以历史的观点理解身边的一切,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传承文明的精神。

  为了保证目标实现的恰当性:我们努力做到一个避免、两个结合。

  1、我们在任务布置上——避免贪多求全我们在任务的布置时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精’字上多做文章,充分考虑时间因素,考虑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而新课程要求采取范例式叙述方式,尽量贴进学生生活实际,本节课只以探究海宁中国皮革城的皮衣为主的一个任务就是基于这些考虑设计。

  2、在教学方法上追求两个结合教法上教学课堂和空中课堂相结合;学法上自主学习和实践考察相结合。

  二、网络适用性论证——三个考虑。

  1、考虑教材适用性 《身边的故事》适用网络,因为:

  ①七年级的《社会与历史》是从我们生活的历史和环境,抓住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来构画我们生活的世界的基本框架,进而让学生了解社会是怎样的,本单元是从历史的维度展开,而本节课是从学生身边的故事来反映历史,以与学生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事例为案例,如家庭、衣食住行等,我们选择海宁皮衣这一学生所熟悉而感兴趣的案例。“变化”是这节课的关键词,仅凭教材资料,没有网络丰富信息的支撑是无法很好解决好这一重点的。

  ②这是一节学生的历史与社会的综合实践课,而学生全体亲临现场受到交通、安全等各种因素的限制,而网络可解决这一难题。

  2、 考虑学生操作性我校七年级学生具有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表现欲望强的特点,能比较熟练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信息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这给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进行教学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另外通过综合实践课的学习具备现场的采访和实践能力。

  3、考虑环境可行性。

  ①学校拥有多媒体网络教室(含多媒体广播系统、60台学生电脑、一台教师专用电脑、投影机及投影幕、音箱等)。

  ②现场(海宁皮革城)的每一个摊位和办公室都能上网,有摄像机,能与机房现场互动。③借助东师理想信息化教育平台,专门为本课制作的自主学习专题网站。

  三、网络可行性论证—教学过程与设计(一课时,共40分钟)。

  通过“创设情境、对比引入──空中课堂、合作探究──各抒已见、小荷初露──总结提高、知识内化──布置作业、拓展探究”等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环:创设情境,对比引入。(5分钟)

  对比学生的家庭照片和书上近百年前的家庭照片的异同,鼓励学生充分发掘图片信息,导入新课。

  网络应用:引导学生进入专题网站(利用东北师大的理想教育自主学习平台建立“身边的故事”专题网站,教育学生规范使用网络(如作品的上传、疑难交流、现场的交流等)。

  第二环:空中课堂,合作探究。(20分钟)

  探究皮衣的变化:结合本地产业特色,探究服饰中海宁皮衣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网络应用:

  1、设立空中课堂。

  多数同学在教室探讨皮衣的历史、现状。另派出一组同学在现场进行采访,连接空中课堂、实现两地直接对话、互动,保证课堂内学生现场提问,交流的即时性,充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示网络的强大优势。海宁皮衣的发展从兽衣到皮衣,从御寒到时尚,这是20xx年海宁的皮衣展。

  2、网上进行交流讨论,师生、生生在交流、思维的.碰撞中增进感情,调动积极性。

  第三环 各抒己见,小荷初露(时间10分钟)

  各组汇报小组的成果网络应用:各小组通过网络汇报本组成果;网上发布论点,疑难交流,实现师生、生生互动;教师进行网上指导,保证课堂有序进行.这是我们学生交流的生产工具,走进家庭中吃、住、行变化的成果。

  第四环 总结提升,知识内化(5分钟)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有何感想?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我们身边的一切,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有着从过去走到现在的轨迹,它可以让我们感受到历史的变化。并激励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编出更多更美更精彩的生活故事!网络应用:网上交流讨论,促成知识内化。

  第五环:布置作业,拓展探究。

  课外实践:通过查资料或向邻里长辈真实探究我们身边某一事物的变化历史及其变化因素?写出一份调查报告。

  四、网络创新性论证—教学反馈。

  一堂课下来,可以感受的是这堂课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实现双赢教学本节课既能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又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激发学生兴趣。浏览、采访、互动、实践活动串连了本堂课。一次次互动,一句句评论,无一不是学生智慧的表现,学生兴趣浓厚。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使学生在生活中知识得到建构,能力得到锻炼、情感得到培养,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3、延展课堂空间。教学中既有课前的准备,有当堂的汇报,空中课堂的实践,也有课后的调查,把课前、课中和课后连在一起,实现了课堂的延展性。这一切说明,信息技术在这节课上起了桥梁的作用。本堂课,信息技术运用的创新点是:凭借信息技术,拓展课堂空间,优化教学方式,建立社会大课堂,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说课稿】相关文章:

《燕子》说课稿10-15

太阳说课稿10-21

《雨花石》说课稿10-23

《春》说课稿10-24

《荷花》说课稿03-03

《鲸》说课稿03-06

《风筝》说课稿03-07

《雷雨》说课稿03-08

散步说课稿11-05

白鹭说课稿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