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2-07 17:15:2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集合九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大家分享。

【推荐】说课稿集合九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透镜》。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节。

  一、《透镜》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望远镜等光学仪器的重要组成部分,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准确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的基础,能否掌握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第三章的关键,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透镜对光作用”这一要求及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和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知道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通过让学生分析得到平行光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鼓励学生用毅力去战胜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等阻力,逐步超越自我。

  4.教学重点

  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探究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5.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真实的复杂的物理实验情景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三、学习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形象具体,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亲自探究、动手操作,强调学生的感受、体验、实践,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本课教学以实验为教学的主线,以讲学稿为学习载体,采用实验、讨论、交流、指导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四、教具准备:

  电教媒体、自制教具、凸透镜、凹透镜

  五、教学流程:

  本节课分为七个部分完成:

  (一)课前预习:

  分为温故知新和问题线索两部分。本过程是在复习光的折射的基础上,结合问题线索有序地对教材进行全面预习,对教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板书课题: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第一节 透镜)

  此环节准确的找出了新知识的生长点,为学生顺利的猜想和理解透镜对光的作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本流程按学点进行。

  学点1、凸透镜和凹透镜。(板书:透镜的种类)

  先设置活动为“收集透镜并进行分类,试说出分类的依据”;

  此过程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把学习延伸到课外和生活中,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通过看幻灯片认识透镜及概念:主轴和光心;并设置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板书:主轴、光心)

  幻灯片可形象地展示透镜及概念的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学点2、透镜对的光的作用、焦点和焦距(板书:焦点、焦距;透镜对光的作用)

  本流程设置三个活动,分别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用光路图的形式表示出来,同时设计一道思考题:折射光线相对入射光线而言,传播方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此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工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与他人合作的能力;通过思考题的设置,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通过对比的方式,观察到:平行主轴的光经凸透镜作用后,折射光线靠近主轴,光束变窄;平行主轴的光经凹透镜作用后,折射光线远离主轴,光束变宽。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出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

  接下来,幻灯片演示透镜对光的作用及焦点和焦距。在演示过程中,通过如下问题:凸透镜的焦点是实焦点还是虚焦点?在透镜的另一侧还有焦点吗?透镜的两焦距是否相等?引导学生认识实焦点、虚焦点,且透镜均有两个焦点。

  经过如上流程的学习,学生可轻松完成如下部分。

  小结: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 ,用 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 ,用 表示。凸透镜的焦点为 焦点,凹透镜的焦点为 焦点,且分别有 个。

  运用透镜对光的作用及光路的可逆性,完成下面的练习。

  练习过程中安排小组自由指定组员到黑板展示,或将练习情况通过展台展示,并由学生点评。

  此环节学生能够主动地应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去解决练习中所遇到的问题,也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点3、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板书: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本环节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此过程中,要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的其他方法,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如:学生在测量凸透镜焦距时,借助圆规来量焦距(即“亮点”到“光心”的距离),方便、精确!

  (三)课堂小结:

  学生用知识树的形式将本节课的收获展示出来。

  此环节可有效督促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幻灯片演示:

  (四)课堂达标:

  (五)拓展提升:

  (六)课后延伸:

  以上三个环节,以练习的形式巩固基础知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七)反 思:

  该环节,学生可反思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收获、能力的锻炼、认识上的提升,也可以反思学习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以及不足之处,并针对自己不足之处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改正。

  态度成就人生,细节决定成败!

  作为执教者,我在每节课教学完成后,结合学生学习效果和反思情况进行全面反思和总结。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十课的一篇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两条鲤鱼的故事。本课剧情虽然简单,但结构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充分体现了独幕剧的特点。

  这个独幕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公仪休说“只要天天有鱼吃,我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公仪休与学生子明的对话反映公仪休是一个爱吃鱼的人。第二部分(从“幕后有人高喊”至“管家提着鱼下场”):写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第三部分(从子明说“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的吗”至“幕落”):写公仪休告诉子明,自己拒收鲤鱼是遵守国家的法纪,要吃鱼得自己去买。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体会公仪休清正廉明的品质。

  三、说教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促读法、提问法、情境创设、情境表演法等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理念。

  四、说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引导学生加强朗读,读出个性,培养语感,并能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悟自得,合作交流,主动探索等学习方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1、揭示课题。

  2、介绍课文中括号的`用法。

  3、范读课文,思考这个独幕剧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二)、精读感悟

  1、提出问题

  精读课文时,主要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①公仪休爱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②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③公仪休为什么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鱼”呢?

  2、学习第一部分

  学生自读第一部分,找出写公仪休喜欢吃鱼的词句,通过让学生朗读品味,体会公仪休喜欢吃鲤鱼。

  3、学习第二部分

  本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分角色朗读”的形式为主,通过让学生自读,引出问题“公仪休真的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吗?他为什么这样说?”启发关注管家的神态,思考其送鱼的目的。在学生思考理解后,再让他们表演。

  4、学习第三部分

  本部分的重点是让学生反复朗读子明和公仪休的对话,理解公仪休拒收鲤鱼的原因。所以在学习本部分时,我让学生小组读课文,再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因为……所以……”“如果……就……”“如果……还能……”等来理解公仪休对子明所说的话的深刻含意。接着,在让学生说一说公仪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最后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

  5、表演课文

  在学生学习完整篇课文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表演这个独幕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小露珠》一课巧妙地运用了童话所具有的特征——奇特的幻想,采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方法,写了小露珠由形成到消失的过程,以及小动物和植物对小露珠的喜爱,赞扬了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以及大自然的和谐、融洽。

  全文共七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先交代小露珠形成的时间,再写小露珠形成的地点,最后写小露珠在形成时是怎样变化的。小露珠就这样巧然无声、毫不张扬地来到了世上。第二至五自然段写小露珠受到小动物们的喜欢。小动物们见到小露珠纷纷和她打招呼,并且赞美她“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归结起来,这些赞美的是小露珠美丽的容颜和纯洁的品质,这也正是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第六自然段写小露珠装点了花草树木。小露珠不仅本身很美,而且还会用自己的美来装点别人,让植物们显得更精神更美丽。第七自然段写小露珠消失的过程,植物与她依依惜别。

  课文融科学知识、优美语言、思想启迪于一体,不仅使课文显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富于艺术魅力,而且使儿童的思想得以启迪,性情得以陶冶,知识得以增长,想象力得以发展,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小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小露珠的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的品格。

  3、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赞美和植物在小露珠的装点下发生的变化,来感受小露珠的美丽、可爱,是本课的重点;而如何通过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则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学过程我在教学这篇优美的童话故事时,精心制作了四组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从感悟品味→咬文嚼字→内化积累→想象说话,使整堂课高潮迭起,妙趣横生。

  (一)形象演示,感悟品味

  课文的2—5小节描写了三个小动物来到小露珠面前赞美小露珠的情景,这三段话有两个显著特点:比喻形象;动词确切。为了让学生感悟第2个特点,我设计了让学生亲自表演:青蛙蹦到大荷叶上;蟋蟀爬到草秆上;蝴蝶落在花朵上。引导学生读一读,好好体会动词的交换,把三个小动物的'动作写得多么准确啊!

  “蹦、爬、落” 这三个动词生动地写出了三种小动物不同的活动特点和生活习性。在以上教学中,这些知识不是靠老师空洞的讲解传授给学生,而是通过动画让学生心领神会,使字词训练落到实处,同时把学生引入课文情境,获得美的享受。

  (二)、抓住关键词句,品读课文。

  课文的第六自然写小露珠美化、滋润了植物。教学时,抓住“精神”“生机”和“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珠宝”等词句进行对比练习,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

  (三)图文互补,内化积累

  课文第6小节描绘了一幅小露珠反射着霞光,使得所有的植物都变得格外精神、格外生机勃勃的美景。我在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充分感知这一小节的内容后,出示与这一小节的文字描写相对应的迷人画面,露珠还在植物的叶片上闪闪发光呢!这时老师让学生从书上找出描写画面上美丽景物的句子,并体会怎样把自己从图和文中获得的美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传达出来。在学生美美地读出相应的句子后,我带着学生指图复述,再建议他们当堂试背,学生热情高涨,很快就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这段文字了。

  在以上教学中,虽然学生看图读出的句子是直接从书上找到的,但这是经过理解内化了之后的产物。当课文中抽象的文字有了具体可感的画面作为依托后,学生便积极主动地积累课文中的语言,并进一步使之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四)创设情境,想象说话

  课文第7自然段,讲的是小露珠和植物分手时依依惜别的场面,教学这一段时,我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大家与小露珠分手时依依不舍的感情,抓住这一环节,让学生想像:在分别时刻,大家还有什么话想对小露珠说,学生通过品读、想象、补白,生成了属于自己的形象和情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植物们对小露珠的恋恋不舍。

  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闪亮

  15 小露珠 透明 (美) 装点(生机勃勃)

  (无私奉献 )圆润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选修3-5第十六章《动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节内容。本节教材从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多种碰撞现象中提出研究的问题,接着提出猜想,进而为了证实猜想而提出多种实验方案,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体验科学探究。教材的核心是引导学生经历对碰撞问题的探究过程,使实验技能训练与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有机的结合。

  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本章教材变化较大,动量守恒定律不再是牛顿定律演绎的结果。编者在本节教材中力求突出两点:强调物理研究中“不变量”的思想;体现学习中的探究精神。

  编者力求通过学校实验室这个小小的天地让学生体会科学的探究性和探究中的不确定性,使学生对科学本质的认识能够有所理解。

  (二)教学目标

  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守恒定律之一,是研究微观粒子所必须的知识。根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教材内容分析及学生原有基础,制定本课教学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碰撞的不同类型,知道一维碰撞的实验方法;

  (2)知道质量改变的方法,知道物块碰撞前后速度的`测量方法;

  (3)知道使两个碰撞物块粘在一起运动的操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猜想两个物体碰撞前后可能不变的物理量,并写出相应的表达式;

  (2)学习设计比较完整的实验方案,合理安排操作步骤;

  (3)通过实验收集记录数据,学习实验数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实验方案的设计,养成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并锻炼思考的全面性、准确性与逻辑性;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灵活地运用科学方法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

  (3)在对实验数据的猜测过程中,形成乐于合作探究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及对教材的认识,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科学探究方法,教学难点是可行性较强的实验方案设计。

  二、说教法

  1、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本节课总体采用启发式实验探究教学法,即从实验观察现象入手,引导学生提出研究的问题,并提出猜想,进而引导学生提出多种实验方案,并按选定的实验方案收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2、本节课重点是科学探究方法教育,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领悟在多变的世界里寻找不变量的研究方法,因而本节教材内容设计为2个课时,本节教学为第一课时,将教材设计的学生实验改为演示实验,突出物理思想渗透,对教材的重点、难点进行各个击破。

  3、在本节课教学中,将探究的重点放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上,在设计实验方案之前,先就实验研究的对象、条件控制和数值测定等方面进行引导、启发性提问;在学生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后,引导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在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等过程中,及时发现和鼓励学生的思维闪光点,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交流的机会。

  4、由于学生的动量守恒观念是通过实验建立的,在演示实验操作中要尽量减少误差,以得出较合理的结论。

  5、由于将学生实验改为演示实验,采用启发式实验探究教学法,突出了物理思想渗透,因而在整个教学中,要始终应用兴趣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三、说学法

  1、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 、“强调科学探究过程”,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学生由原来的“接受式”为主的学习转变为“探究式”为主的学习。本节课教学要让学生采取主动探究学习方法,即要求做到:认真观察现象,主动提出研究的问题,大胆提出科学猜想,积极进行实验方案设计,参与实验数据收集与处理,慎重得出科学结论,勇于进行合作交流。通过主动探究学习,体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的研究方法,提高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本节学习的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学生,他们在必修I中学习了运动学知识,知道了利用光电门测量速度和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机械能守恒等知识。本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采取回忆、联想学习方法,分析三种测量速度的实验方案。

  3、本节以演示实验教学为突破口,要引导学生根据所讲授的每项知识,确定观察的重点,有序地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观察,综合分析。使学生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完成认识上的飞跃。

  4、面向全体学生,分层次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习基础较差者,提问回答观察到的现象等较简单的问题并给予适当的鼓励;对学习基础较好,提问实验方案评价等较复杂有难度的问题,并适当给予严格要求。总之,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学有所得、有所提高。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通过生活中的头碰墙壁、生产中汽车碰撞实验、竞技体育中的身体碰撞与台球碰撞、科学研究中的粒子撞击等视频或动画,激发学生探究碰撞现象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列举自己了解的碰撞实例,教师说明:碰撞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且种类繁多、变化多端。

  在各种碰撞现象中,人们关注的问题也各不相同。作为基础科学,物理学家在关注什么呢?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找出简单不变的规律,正是物理研究基本思维方式,从而引出课题――《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板书)

  (二)演示诱导、提出问题

  1、明确研究切入口

  碰撞现象变化多端,我们从最简单的情况入手研究。两个物体碰撞前后均沿同一条直线运动,这种碰撞叫做一维碰撞。

  2、演示“两球碰撞”实验,让学生观察碰撞前后两球运动的变化,进一步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三)自主思考、建立猜想

  通过观察,学生已经认识到两个物体碰撞前后的速度会发生变化,物体的质量不同时速度变化的情况也不一样。教师顺势启发:碰撞现象中涉及到质量和速度两个物理量,那么可能不变的会是什么量呢?让学生稍做思考后,提问请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

  (四)设计实验、得出结论

  教师首先要启发学生: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怎么测量?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质量和速度的测量方法。并组织讨论比较速度测量的三种方案的特点和原理。教师进一步说明,根据学校实验室条件选定其中一种实验方案。(本节课采用教材所示的“参考案例一”进行演示实验)。

  为了减少实验误差,两物体的质量要有适当的差异。数据处理时,让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参考表格进行数据记录;对于多种碰撞,第一组数据让学生自主利用计算器运算处理,第二组、第三组数据拷贝到Excel表格中,利用Excel的函数功能算出各个量,让学生分析什么量在碰撞前后变化最小。

  (五)合作交流、课堂总结

  教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说明,在实验允许的误差范围内,是否找到了碰撞前后的“不变量”?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做总结:碰撞前后,mv的总和变化较小,当然认定碰撞中的mv保持不变,使猜想成为一条定律,还需更多的实验来验证。虽然我们并没有就此总结出一条物理定律,但通过本节的学习,让我们再一次体验了科学家探究的过程。

  (六)布置作业、结束教学

  作业:教材中课后“问题与练习”第1、2题。

  (七)板书设计

  实验: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立定跳远》是九年义务制教育《体育》课《水平一》跳跃动作的重点教材(人教版),是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和弹跳力的重要手段,本课通过《小动物学本领》这一教学情境设计,让学生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学习立定跳远。这样通过一定科学的有序编排,让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模仿、并在与同伴学习中,合作探究评价,使他们在看、学、练、比的过程中展示自己所学的技能,同时培养小学生在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这也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

  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乐于参加学练,展示自我。

  2.身体健康目标:懂得两脚用力起跳,蹬摆动作协调,发展学生腿部力量和弹跳力。

  3.心理健康目标:学会在体育活动中,调控自己的`情绪并能与同伴合作学习和讨论,在练习中懂得尊重别人和关心别人。

  二.说教法

  为了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我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采用了引导法,探究法、指导法、比赛法、评价法等,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愉快学习。如:运用指导法指导学生按照教师编出儿歌启发学生思维,正确的进行练习立定跳远,通过自我暗示达到念、练结合的目的并以此加速掌握体育技术和技能的提高。

  三.说学法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观察、模仿,相互学习来完成学、练的目标,最终在五个学习领域中完成《水平一》的教学目标,使每个学生在本节课中有不同的收获和进步。

  四.说教学手段

  本课采用的教具是一床垫子,充分发挥垫子的多种用途和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小垫子的折叠、展开提高难度,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断拚搏、不断提高,让学生跳得更远。

  五、说教学程序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为本节课做了如下设计: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课的开始,我通过导语说:“森林里要开运动会了,小动物门有兴趣去参加运动会吗?这时,同学们兴趣高昂、个个跃跃欲试,这时我又提出:要开运动会了,大象妈妈知道我们小动物队列训练的不错想想看看,我们学得怎样,我们有没有信心表演好”。学生高兴答道“有!”之后我开始口令指挥立正、稍息、向左(右)转、报数等,练习表演完后,这时大象妈妈说“同学们表演得非常在棒,我给做得好的同学鼓励,鼓励”。大象妈妈给表现做得好的同学贴红花。为了进入下一个程序,我又说:“刚才同学们表演得都不错。为了迎接森林运动会,我们是不是应该开始做一下准备活动,然后再开始训练好吗?”随音乐声响起,小动物们开始做动物模仿操慢慢进入角色。准备活动之后,我开始教学生练习立定跳远。

  第二环节:自言探究、合作交流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生们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树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的观念。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对于一年级学生由于现在才入学二个月如何教他们学习立定跳远,我采用学习小白兔双脚跳为索引,开始了学习。学生在模仿双脚跳的过程中学习双脚跳的方法。在巩固掌握了双脚方法之后,我又开始正确示范立定跳远全过程动作方法。在示范过程中边示范也说动作要领:即“两手摆动向前跳,屈膝缓冲落地轻”,同学们在老师的导引下开始了边念、边做的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学生逐步掌握了动作技术和技能,这样也了解了学习重点,还掌握了学习难点。这时我集合小组长,让每个小组长拿着一个小垫子,按照折叠、展开的方法,不断地跳过垫子,提高难度,提高学生拚搏精神,在这段练习过程中,我问学生“如果有的同学不会跳,他们跳得不远,你们应该怎么办?”这时学生都回答“帮助他”。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之中应提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第三环节,稳定情绪调阶段

  让学生欣赏音乐,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做模仿练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从而达到恢复学生生理和心理状态,同时渗透美育,陶冶情操。

  第四环节,生生评价、教师评价

  通过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手段,让学生踊跃参与评价活动,达到学生与同伴的学习表现给予正确评价,并通过评价弥补自己不足之处、并给自己提出努力的方向。

  本课特点与创新

  本节课是以一个适合儿童情境故事出发,逐步导入学习阶段,在课的开始运用学生的先前经验,动物模仿操做准备活动,这是一年级学生原来在幼儿园学过的,而且容易引起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运用新课程思想提倡的学习方式,即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学习立定跳远技能。以达到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本课运用建构主义学习观,在认知基础上,使学生本人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为其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这也是陶行知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

说课稿 篇6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动人心者情为先,一曲知音韵味长(《伯牙断琴》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是一段流传千古的知音佳话!龟山西麓,月湖东畔,高山流水,琴瑟相闻;这是一场伤感的人生悲剧!子期离去,伯牙断琴。千古绝响、魂绕古今;这里演绎着至真至美的人间真情;这里诉说着“千金易得,知音难求”的启示;这里铭刻着“幸遇知音,倍加珍惜”的教诲……

  《伯牙断琴》是鄂教版小语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借用余秋雨先生四部著作的书名来谈谈对课文的理解:

  1、晨雨初听:推窗便得凌云烟。

  《伯牙断琴》一课讲述了一个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颂的动人故事:一代琴师俞伯牙练就高超的琴艺,却因为曲高和寡,无人能懂。一次偶然的邂逅让他结识了钟子期,子期虽是一介樵夫,但他却深谙伯牙琴声中的意趣和境界。从此伯牙如高山流水般高洁的情怀才有了表达的空间。然而“月不常圆”,不久子期病逝,伯牙在悲痛绝望之际,断琴绝弦,以谢知音。

  2、山居笔记:梦里真真语真幻。

  对于伯牙来说,人生即琴,“高山流水”是音乐,也是伯牙孤寂清高不谙世俗的言说。但他的琴声从来没有人懂,直到那个叫子期的樵夫寻声而来……境由心造,琴为心生,子期听懂的岂只是伯牙指尖上那流转不息的旋律?更有伯牙那高山般的心胸和那江河般的情怀啊!而伯牙也从子期的眼中读出了欣赏,品出了惊喜,相互之间的这种似乎与生俱来的默契在二人心中搭建起一座桥梁,更为“知音”二字写下了最为经典的诠释。

  3、千年一叹:诗仙落笔果不凡。

  课文围绕“学琴——勤学苦练盼知音;听琴——心心相印遇知音;断琴——千古绝唱谢知音。”三个部分来写,朴实凝炼的文字背后蕴含的感情令人动容!“伯牙悲痛万分,他扯断琴弦,把琴摔在地上…”一个“扯”字,一个“摔”字写不尽伯牙对知音“爱之切”、对知音的离去“痛之深”、对失去知音后终身永不复鼓的“意之坚”。

  4、霜冷长河:千古绝响绕耳畔。

  琴断了,心碎了,可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千古绝唱却穿越千年回响在我们耳畔。自此,“高山流水”成为了中国人的心灵故乡,“知音”一词也成了中华文化史上出现得最频繁、最密集的两个字,这使得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充盈着中华文化的传统精华。课文放置于“良师益友”这个话题单元,是要把这个交朋结友的千古楷模展现在孩子们面前,是要给他们以历久弥新的人生启迪。

  二、说教理,说目标

  1、感受传统,吸取文化精萃

  “中华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精华积淀在我们的语言文字中,因此,它是民族文化的根,是我们民族的命根子。”(于漪语)充分挖掘《伯牙断琴》的文本价值,引导学生感受、认识、传承民族文化。

  2、品词析句,感悟人物情感

  朱光潜先生说:“在文字里推敲,骨子里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通过对语言文字重点字词、语段的品悟、推敲和咀嚼,品读出语言的意蕴和情味,体会蕴藏人物的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彰显语文本色

  阅读教学中要让写“挤”进书声琅琅的课堂!正在成为大家的共识!设计中 “站在子期的坟前,伯牙想起和子期美好的过去,他们 ,他们 ,可如今 没有了, 也没有了!”的写话练习在提高学生能说会写方面做好有益的尝试。

  教学目标:

  1、把握“赞赏于伯牙的艺术追求、欣喜于伯牙的喜遇知音、悲痛于伯牙的断琴绝弦”的情感主线,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课文;

  2、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中,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知音为人生带来的美妙感受,理解伯牙断琴的意义,懂得知音难觅,懂得珍惜朋友之间的情谊。

  理解伯牙的高超琴艺与他对知音的迫切渴求是教学重点之一,体会钟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和子期去世后伯牙断琴这一举动是重点之二,也是这一课的教学难点。

  三、说过程

  这篇课文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的线索,即学琴——听琴——断琴,并学习“学琴部分”,知道伯牙琴艺的提高是因为他的勤学苦练和他中琴声中融入了自己的感情。第二课时的教学分三个步骤进行:启课——未成曲调先有情;品读——一枝一叶总关情;对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一)启课——未成曲调先有情。

  开课从复习旧知开始,在复习词语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语中的几个说说上节课学习的“学琴”部分的主要内容,通过这个过程回顾上节课所学,并训练学生把文本中的语言进行内化。

  承接学生的回答,我在一段《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补充了一小段背景,引学生进行思考:伯牙提高琴艺的心愿达成了,有一次当他兴致勃勃地去为君王表演,弹奏了一曲表现狂风的曲子,曲子还没有弹完,君王却挥挥手说太吵了,伯牙抱着琴落寞地走了,同学们,你们能体会到伯牙现在的心情吗?此时,他在心里渴望着什么呢?在音乐与小故事创设的情境中,学生开始走进伯牙的内心去感受伯牙孤独和对知音的强烈渴求,在理解知音难求的同时也奠定了本课的感情基调。

  (二)品读——一枝一叶总关情

  这部分的教学主要让学生由一字一词入手了解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伯牙断琴铺垫情感。

  根据课标第二学段中握语段结构的要求,在学习“听琴”部分时,我从整体入手,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

  1、读中理线:根据中的分段目标中“能把握语段结构”的要求,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再找一找围绕这句话课文写了哪些内容。让学生能正确把握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2、读中感悟:这篇课文语言很朴实,却又很值得咀嚼。在先引导学生抓住“无论…便”这一组关联词初步感受子期会听琴的特点的基础上,又以“高山曲”为例,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找到“立刻,兴奋”等词语再来体会子期高超的听琴本领。而“流水曲”则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关键词“不住、赞赏”来体会,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体会写在书上。经过这个过程,学生不仅对伯牙善听的本领有了深入地感悟,也对抓住重点词来理解句子或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的领悟,实现了语文课堂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读中想象:在读“雨中曲”时出示句子:伯牙触景生情,便弹奏乐曲,抒发胸中的感慨。乐曲声时而表现大雨滂沱,时而表现狂风怒吼,时而表现山崩地裂,钟子期听了,一一说出了琴声的含义。句中简单的“一一”一词,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利用这个空间,让学生通过想象把自己当作子期,来赞赏伯牙的乐曲,并说可以仿照课文中“高山”曲和“流水”曲的句式来表达,还可以通过动作和表情来辅助表现。学生通过对文本的补白,运用语言的能力得到了锻炼,通过角色变换,对子期听琴本领的认识更加深入,所以学生的发言中,显现的不仅是普通的语言文字,而是凝结着对“知音”的理解,对“知音”的感悟,为后文“断琴”难点的理解打下了伏笔。

  4、读中升华:当子期一次一次说出琴声的含义时,伯牙是怎样的态度?引出句子:伯牙放下琴感动地说:“子期,你真是我的知音,我在琴声中要表达的感情你全能领会!”我引导学生联系第二自然段伯牙学琴时投入感情才使琴艺得到长进这一内容,理解子期听懂了琴声是因为听懂了伯牙投入到琴声中的情感,终于有一个人能在音乐这种特殊的语言中与自己进行交流了,封闭已久的心灵终于吱呀开启,那份感动在学生心中油然而生。我趁热打铁,让孩子们带着这份感动读伯牙的话,伯牙与子期之间的深情厚谊在朗读中也深深地留在了孩子们的脑海里。

  (三)对话——心有灵犀一点通。

  这一部分的教学有一个小小的铺垫:成为知音的两个人除了说琴论道外还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根据所给图片进行想象,体会知音带给人们的美妙感受,理解作为伯牙的“知音”,子期还带给伯牙愉悦的人生体验,带给伯牙更多的期待与鼓励,同时为下文的失去知音后的情感落差制造了一个高度。

  紧接着我话峰一转:在一起相知相伴的日子曾经是那样地照亮了伯牙的人生,曾经带给伯牙那么多欣喜与感动!可是,第二年,当伯牙兴冲冲地赶到一年前他们约好的地点时,他看到的只是荒野小径上的一座孤坟:子期在这一年中,已经病故了!!!这一段过渡语和刚才的两个人心心相印的画面形成了强烈地对比,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在这样的情感的笼罩下,我让学生找出伯牙的动作和语言,并把文中伯牙的两个动作“扯”换成“拉”,把“摔”换成“扔”来读一读,体会一下与原句相比,有什么不同的感受?用换词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体会“扯”与“摔”这两个极具力度感的词语在表达课文中心方面的作用,在这样体会之后我开始激情引读断琴部分:可是,如今,一抔黄土却将我与子期永远地隔开了!我的琴声还有什么人能听懂吗?想到这里,伯牙——(指名读);如今,子期不在了,还有谁能分担我的忧与愁?想到这里,伯牙——(示意全班读)!!这个部分,课文的情感达到高潮,此时的学生完全进入了文本的核心,他们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情感和伯牙、子期对话,再来慢条斯理地讲解已经与学生的感情基调不相符,于是采用以读代讲的方式,反复引读让学生在读中走进伯牙的内心,建构孩子们的情感世界对知音、友情的独特感悟。从而去感受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与绝望,理解伯牙“断琴”这一举动。

  在《高山流水》的乐曲声中我和孩子们一起深情朗读一首拓展的小诗:知音去,赋琴有谁听?琴碎,音绝,满腔泪,琴声无人懂!知音去,留琴有谁何用?青山依旧,绿水依旧,高山流水会响起,千古知音最难觅!通过师生共吟这首小诗,,再次引领孩子们体会伯牙痛失知音后绝望的心情,突显“知音难求”这一主题,同时也把课堂上洋溢的悲伤气氛推向高潮。

  最后回归全文:学习了课文,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知音”?课文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让孩子们在梳理全文的同时明理:知音难觅,有了知音一定要懂得珍惜。

  结束语:高山流水已永恒于世,成为名留千古的那种坦荡友情的象征,成为文人墨客追寻与渴望的友情的定位。高山流水不息,人生得一知音,足矣,最后衷心地祝愿各位领导、老师:人生道路上高山流水常相伴,人生知音永相随!

说课稿 篇7

  一、设计理念

  《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顺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教材分析

  《精打细算》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小数除法第一课时。本节课是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之后,学习小数除以整数的除法。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

  三、学生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计算教学课,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及其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掌握算法和探究算理是计算教学的两大任务,针对本班的学生对于整数除法计算知识掌握比较好,基础知识扎实,学生善于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同时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但需要在教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下,来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四、教学方法

  基于对课标的理解教材学生的分析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通过情境的创设,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获取信息、分析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在讨论解决问题策略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入手,努力探索新知识;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计算方法多样化。再在总结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最后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进一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巩固深化。

  五、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掌握算法,探究算理,来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能力目标:利用生活经验和己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

  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与交流的情感品质。

  教学重点:体会除法的意义,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理解并掌握被除数有余数,就在余数后面添0继续除。

  教学关键: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七、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我利用课件引出让学生帮我选择到哪家超市买鲜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估计、猜测,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得出品质相同的话,我们自然要买便宜的,统一学生的认识,引入新知,渗透生活要精打细算的思想。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生通过思考会想到:可以先分别求出两个商店每盒牛奶多少元,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在学生列出算式后,把问题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寻觅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先独立尝试计算,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思维也是有差异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算法,在汇报时让学生对几种算法进行展示,交流,辨析,让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里大胆质疑,引导学生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通过几种算法的总结比较,引导学生重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从而使学生对算法进行了合理的优化。帮助学生建立了怎样计算小数除以整数的数学模型。接着我出示了两道相似题目的练习,对于接受快的学生有提高熟练程度的作用,对于接受慢的学生有逐步熟练的作用。

  (三)、巩固练习、深化新知

  1、试一试

  7.427= 1.25= 13.815

  第一题是商的中间有0的小数除法;第二题和第三题是整数部分为0,除的时候还需要补0再除的小数除法,可以先放手给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再让学生讲明计算方法。充分相信学生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能迁移出类似的小数除法。如果学生对于练习不能全部接受,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估计每题的商,然后再进行计算。

  3小诊所: 题目没有定,想从学生那里找些资源。以学生的错例 为练习,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4、 开放题:(根据时间灵活练习)

  小明在献爱心活动中,准备把72.72元零花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你认为小明会捐给( )位小朋友,每个灾区小朋友( )元钱。

  联系生活实际, 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四、总结: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本节课进行多方面的反思与回顾,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五、课外拓展:

  找一找生活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学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知识来解决。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注重学生生活实践,并且鼓励学生分工合作完成,体现课改精神。

说课稿 篇8

  一、课程地位

  应用文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处理公私事务时使用的一种具有固定或惯用格式的文体。其使用非常广泛,实践性很强。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用文作为信息载体和交际工具,应用写作能力不仅成为了当今社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涵,而且还是企业所要求的八大职业核心能力之一。因此,《应用文写作》既是一门文化基础课,也是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更是一门人文素质课。重视《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建设和学生应用文写作技能的培养,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且可以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和实现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大学毕业生不一定能写小说诗歌,但是一定要能写工作和学习中实用的文章,而且非写得既通顺又扎实不可”。

  《应用文写作》是各类高校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性质。在我校是旅游管理、酒店管理、商贸等专业都开设的一门必修课。

  二、教学目标

  《应用文写作》是一门服务于社会各项实践活动的注重科学性、理论性和实用性的课程,本课程侧重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需要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根据课程建设理念,我们将课程建设的目标分解为:

  1、知识目标

  通过对各专业各类常用应用文体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各类应用文体写作的基本格式与写作要求,掌握应用写作的方法和技巧,能熟练地写好与自己所学专业和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的常用的应用文,以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为学生未来职业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2、能力目标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各专业的职业流程和工作任务,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策划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加工素材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开发、建设和应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知识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各种应用文文体的写作能力,为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内容

  (一)教材:《现代应用文写作》 本教材由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xx年出版,是我校目前高职各专业正在使用的写作课教材。此教材是由长期工作在高职高专教学一线、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师参与编写,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职高专学生”的目标要求。本书共九章47节内容。

  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比较差,学习随意,既不愿学太深的、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也不愿学不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我们在制订应用文写作教学大纲时,选择的一般都是最能与高职学生的专业和生活发生直接联系的文体。在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工作活动过程为导向,将学习内容分为以下八章,共22节。学习时间为一学期共36课时。

  第一章 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 2 课时)

  第一节 应用文写作概述。 第二节 应用文写作基础知识。

  第二章 日常应用文( 4课时)

  第一节 条据第二节 证明信、介绍信 第三节 启事、海报

  第三章 旅游应用文( 8课时)

  第一节 导游词(实践课 2课时) 第二节 经济合同、旅游合同第三节 旅游投诉状和旅游投诉答复书(实践课 2课时)

  第四章 事务文书(6课时)

  第一节 计划 总结第二节 会议记录 会议纪要 第三节 通知 通报

  第五章 求职类文书(6课时)

  第一节 求职信第二节 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第三节 竞聘词

  第六章 礼仪文书(4课时)

  第一节 礼仪文书概述 第二节 致词 第三节 请柬 聘书 第四节 讣告 悼词

  第七章 新闻报道(2课时)

  第一节 第二节消息 简报

  第八章 科技文书(4课时)

  第一节 第二节

  调查报告

  毕业论文(实践课 2课时)

  (二)教学参考

  由于应用文写作课现在普遍倡导淡化理论的教学理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再使用更深奥的理论教材作参考,而是把寻找更贴合学生实际、有时代特色,能有效服务专业的典型案例、经典例文作为教学辅助。这些教学资料来源于网络平台、报刊杂志及一些企业单位。

  根据专业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参考资料更好地体现了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思想。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怎么写

  解决措施:化繁为简、加强练习、反馈评讲、解决问题

  应用文种类繁多,在具体教学中,不同的专业各有侧重,要求不一。但总的要求是:着眼于对文体特征及写作要点的宏观描述,以求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不同的文体概念。对与专业相关及使用频率较高的应用文体则要进行深入详细的阐述,要掌握其文体的性质、特点及写作要求,强化写作能力。

  讲授大多数文体时,首先通过一些典型事例使学生了解每一文体的用途;再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每种文体的具体写法和特点,使他们明了该如何去写,并掌握最简单、最实用的写作方法,同时空出更多的.时间用来让学生练习和实践;最后,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评,指出作文中的不足,归纳出写作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这种从感性认知、实践练习到发现问题、再实践练习的学习过程,完全符合人类的认知规律。

  教学难点:如何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解决措施:围绕专业精选案例、结合生活情景导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这两个问题其实是联系在一起的,去年教研室进行了考试改革,试卷内容以实践能力测试为主,让学生根据设置的情境判断应写什么文体,并写出此种文体。从考试的效果来看,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不能正确做出判断。以此我感觉应用文写作的教学难点还是在如何提高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的能力。加强案例教学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运用案例进行组织教学,既重视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更重视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和成文的过程。学生正是在这两个过程中不仅以高昂的兴趣和热情收集相关知识来分析、剖析案例,而且会积极主动地运用着已知的知识和写作技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随着教学内容涉及面的扩展,各种各样的案例就把专业知识系统地串联起来了,使学生在兴趣中潜移默化地加以掌握、理解和应用,这就释放了学生平日被束缚的能量,激发了他们潜在的智能,从而有效提高了他们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和牵动他们在理论与实践联系中进步、成长。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理论讲授与例文分析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练习相结合,精讲多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2、注意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确定重点难点。学生专业不同,在教学内容上应有不同的侧重点。

  4、注意运用比较法教学。

  5、加强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6、适当增加写作专业知识、逻辑思维能力知识和与应用写作有关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知识的介绍,以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基础写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六、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一)课程建设理念

  作为一门基础课,如何更好的为专业课教学服务,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竞争力,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向。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和工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我们确立了 “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和能力为本位,服务专业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

  (二)改革目标

  按照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我们需要根据学生职业人生设计教学项目,以职业工作

  流程为线索,以职场情境创设为导入,以项目和任务为载体,在教学改革上确立以下目标:

  1、建立“项目化”的课程结构。重点是突破学科教育重知识系统、重文体知识、重章节结构的课程体系,打破应用写作课程以文体分类的惯例,以职业工作流程为线索,以项目(任务)为载体,对课程内容进行整体设计。

  2、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根据课程内容模块, 以完成职业任务为核心派生工作项目,以完成工作项目为目标派生工作职责,以胜任工作职责为目的重组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

  3、确定“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案。为使学生适应本专业就业环境,注重强化训练学生动手、动口和动脑能力。如采用情景模拟写作、现场写作、项目写作、案例写作、病文修改写作、一个题材多种写法的写作、整理课堂讨论结果的写作和课外社会实践的写作等。

  4、建立综合实训平台,积极与学校社团、团委联系,通过学生的一些社团组织,如校报记者团、营销协会、设计工作室、网络博客等平台,在社会实践中,将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和应用写作能力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5、改革考核方案,改进考试内容

  我们目前的考核方案是按照学校规定的期末成绩占80%,平时成绩占20%来计算。但写作课的课程特点要求学生平时要进行大量的写作实践才能有效提高写作水平,所以建议学校增加本门课的平时成绩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

  为了检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我们在考试内容上作了大胆尝试。改变了以往传统考卷中填空、选择、判断、写作等各项考题互不相连的单一模式,而是在设计题目时以职业工作流程为线索设置情境,将基础知识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考察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效果

  课程的教学效果现在无法用什么获奖证书来证明,但学生完成的一份份格式规范的毕业论文、招聘会上拿着的一份份制作精美、内容充实的简历、求职信,都让学生还未走出校门已经体会到本课程的重要性所在,它的教学效果将会随着学生走向社会、迈入职场展现得更为显著。

说课稿 篇9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硝酸与铜的反应》,我将从实验教学目标、实验内容设计、实验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五个角度进行说课。

  一、 实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够解释和分析浓、稀硝酸和铜反应的实验现象,能正确写出浓、稀硝酸和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浓、稀硝酸和铜反应的实验现象并解释实验现象,讨论得出反应的产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学生观察并总结实验的能力

  二、 实验内容设计

  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 实验目的:认识铜与浓、稀硝酸的反应

  实验原理:硝酸中氮元素为+5价因而具有强氧化性能与不活泼金属铜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实验用品及仪器:注射器、铜片、铜丝、浓硝酸、稀硝酸、U型管、分液漏斗、玻璃导管、烧杯、铁架台

  实验一:铜与浓硝酸反应 实验步骤:1、拉出注射器拉杆,向注射器中加入一片铜。 2、向小试管中加入1—2ml浓硝酸,将带止水夹的塑料导管插入小试管中液面以下。

  3、打开止水夹,慢慢拉动拉杆,吸入1ml浓硝酸。

  4、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二:铜与稀硝酸反应

  实验步骤:1. 向U型管中注入稀硝酸,插入铜丝。拧紧橡胶塞,涂抹凡士林防止漏气。

  2. 带反应一段时间后,打开分液漏斗玻璃塞,打开分液漏斗活塞。

  3、关闭分液漏斗活塞,盖上玻璃塞。

  实验结论: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铜反应生成NO2。稀硝酸具有强的氧化性能与铜反应,生成

  三、 实验方法设计

  在第二章已经学过氧化还原反应,根据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价(最高价),推断硝酸应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此外在本章的第三节已经学过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的性质,加之学生熟知的铜离子的蓝色,因此现象明显是此实验的关键,使用注射器、U型管和分液漏斗使观察溶液颜色和NO遇到空气变红棕色更加明显。

  四、 教学过程设计

  硝酸与铜的反应

  【前置作业】通过标注不同含氮物质中氮元素化合价,复习氧化还原反应的价态规律,使学生思考硝酸具有的性质。

  【实验探究】一、通过浓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写出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进行分析,得出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和酸性。 二、通过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并用双线桥进行分析,得出稀硝酸的强氧化性和酸性。

  【讲解-板书】硝酸的化学性质

  一、强氧化性:1、与金属反应2、与非金属单质反应3、与还原性化合物反应。引导得出:结构

  决定性质的学科思想

  二、不稳定性:见光易分解。引导得出:性质决定保存的结论

  三、酸的通性:1、与指示剂作业2、与金属反应3、与金属氧化物反应4、与盐反应

  最后通过对硝酸全部性质的归纳得出:性质决定结论的观点

  【板书设计】

  硝酸的性质

  结构 决定

  反映、强氧化性

  氧化还原反应观

  化学、不稳定性 性质决定保存观 、酸的通性 物理:颜色、气味、溶解性

  五、 教学反思与自我评价

  通过硝酸性质的教学 ,首先在课堂气氛上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的亲手参与是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基础,这样才能以实验为基础,形成理论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教与学的融合,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这节实验教学 ,感受很深,感想很多:。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为强烈。”这一堂课,我感觉深刻。学生的潜能太大了,这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太强烈了,我们做老师的如果对之加以忽视,是对学生潜能的巨大浪费。应当充分地开发、培养学生的大胆尝试、自主思维、探究性学习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把课堂交给学生是可行的。

【说课稿】相关文章:

船长说课稿11-15

《白杨》说课稿11-16

说课稿范文11-19

《石榴》说课稿11-19

太阳说课稿11-19

《翠鸟》说课稿11-22

对鲜花说课稿12-03

《望月》说课稿12-04

《荷花》说课稿12-06

风筝说课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