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2-10 08:15:4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总8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做功的快慢

  2、教材分析

  《做功的快慢》一课是在学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和功的知识后引入的,学生已经知道机械功的含义,如怎样才算做功(做功的必备条件),怎样计算功(功的公式及单位),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运用比较的方法,顺利引入功率的概念,导出功率的公式和单位,并通过给出人、一些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帮助学生认识功率概念和对功率单位“瓦特”具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进一步把功率教学引向生活实际。还通过信息窗关于机器铭牌中标出“功率”这一参数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功率”这个概念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

  1、知道功率的概念,能用比较的方法得出功率的概念。

  2、知道功率单位的含义并能形成具体的观念。

  3、会计算简单的功率问题。

  能力目标:

  1、使学生能从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率的含义。

  2、培养学生用比较的方法建立物理概念的能力。

  情感目标:

  本节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基于这个理念,制定出如下两点情感目标:

  ①培养学生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意识。

  ②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意识。

  4、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功率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功率的单位是本节的难点。

  二、说教法

  《做功的快慢》一课是在学完第二章《运动的世界》、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和功的知识之后引入的,通过课本图9-26和图9-27示出两位同学均从一楼搬运物体到三楼上的两种情景,要求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判定,谁做的功快,从而自然地引出功率的`概念。因此,我觉得《做功的快慢》这个课题非常适合于采用以讨论为主、实验讲解为辅的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想学、乐学是一种内在机制,是学生形成知识、发展能力的决定性条件。本次课改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实现这样的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就必须三位一体地融合在具体的学生学习活动中,而不能将它们割裂开来,分别灌输给学生。对于物理学科来说,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者用能有效地激发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分析和对比,通过交流和讨论,使学生得以评判自己和他人的解释,不仅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提高质疑、推理和批判性地思考科学现象的能力。通过真正的“做”科学,学生既学到知识内容,又掌握更深入地运用和探究那些知识所必需的思维方法,使探究能力得以提高,同时形成正确的对待科学问题的态度。因此,本节课的学法确定为对比讨论法。

  四、说教学程序

  ㈠、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在本节教学中,首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课本图9-26和图9-27示出两位同学均从一楼搬运物体到三楼上的两种情景,要求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判定,谁做的功快,从而自然地引出功率的概念。

  引导学生总结出判断做功快慢的方法:若做功相同,比较做功的时间;若做功的时间相同,比较做功的多少。图9-26表示男女学生所搬的木板重量相同,克服重力所通过的距离,即高度也相同,这说明他们所做的功相等,但图中表示出的时间,男生用了40s,而女生却用了45s,显然男生做功快些。图9-27表示男女生在相同的时间即45s内把不同的重物从一楼搬到三楼。由于他们做功所用的时间相同,但做功的多少不一样,尽管他们克服重力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相同,但男生所搬的重物比女生重,因此,男生比女生所做的功多些,故男生做功比女生要快些。

  ㈡、新课教学

  通过上述的分析与讨论,接着要求学生回忆运动快慢是用单位时间里通过的路程来表示的,进而仿照定义速度的方式来定义功率的概念,比较速度公式和功率公式 ,从中可以了解物理学中某些公式的由来。接着介绍功率的概念、功率的公式和功率的单位。根据课本表格给出的人、一些动物和交通工具的功率,让学生对功率单位瓦特的大小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最后引导学生阅读信息窗,介绍机器的铭牌,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功率”这个概念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㈢、小结、巩固

  根据板书的内容,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小结

  激趣巩固:测算自己的功率

  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⑴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⑵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⑶测算步骤有哪些?

  ⑷记录数字的表格怎样设计

  引导学生完成上述问题,并课后完成测算自己功率的探究工作。

  注:在课题探究任务完成后,让各探究小组充分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这个结果可以是实验过程的展示,也可以是语言汇报(包括实验数据),还可以是理论推导过程。总之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作交流,并且认真听取其他学生的意见,让各种想法、各种观点进行充分的交流和讨论。最后要求学生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在编写探究报告、设计表格和实验装置等工作中,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用尽可能准确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探究过程、所得的证据及自己的观点。

  ㈣、布置作业

  完成本节课后的作业:1、2。

  思考本节课后的“请提问”。

  五、教学评价

  通过讨论、对比以及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的整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理论探究能力,又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了知识,还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搜集证据、分析与处理信息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于全班的学生程度各异,在理论探究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可能会比较多,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培养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的精神,学会与人沟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附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做功的快慢

  1、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

  功率是用来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与功率的测算方法

  ①功率的概念:

  功率等于单位时间内物体做功的多少。

  ②功率的公式:

  P:功率,W:功,t:时间。

  ③功率的单位: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1J/s=1W。

  常用单位:千瓦(kW),1kW=1000W。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怀念母亲》是人教版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我国著名文学家季羡林先生所写。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

  课文结构分明,层次清晰。作者借助日记、散文摘抄的语段,描述了在漫长的留学生涯中,对母亲和祖国的怀念,将对两位母亲的敬意,相同的爱慕表达的酣畅淋漓。最后,作者呼应作文开头,说明为什么会有对两位母亲不变的情怀,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文本的能力,能够基本了解本文的主要内容,但是《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作者的年代背景与学生的年代背景相差甚远,学生缺乏深刻的现实体验,对情感的领悟可能不够深入。因此,在新课前,我以“走近季羡林”为题介绍季羡林的成长过程,给学生读他的作品《赋得永久的悔》,为深入理解本文体验情感做好铺垫。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会读8个生字,会写“真挚,避免,朦胧”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揣摩重点语句,从纯真朴实的语言中感受作者对两个母亲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情感:体会作者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季羡林对两个母亲的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之情。

  难点:能抓住关键词、句、段和日记,体会季羡林思念祖国的情感,感悟爱国情思。

  五、说教学法

  朗读体验法、小组探究法、圈点勾画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伊始,我会用洽谈(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母亲,多么神圣的呼唤,多么圣洁的字眼,你们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母亲吗?(可爱,美丽,勤劳)”我接着引导“是的,在我们心中,母亲是最伟大的、至高无上的,著名作家季羡林的文章里,就酣畅淋漓地体现着对母亲的敬意和爱慕”(引出课题)

  课件出示季羡林生平及主要经历及作品《赋得永久的悔》,学生经过默读,接着说“那么,本篇课文作者怀念的仅是生养他的母亲吗?让我们走进《怀念母亲》。”

  (这样的导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又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语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让学生读,并在读中悟,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

  在解决完生字词后,再次让学生通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学生经过通读可以从文中得出(作者有两个母亲,对这两个母亲有着同样崇高的敬意和爱慕)

  这样的设计能

  (三)深入研读,体验情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研读是深入地和文本对话,在这一环节,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采用谈话法,向学生抛出第一个问题:“文中从哪些句子中可以感受作者对亲生母亲崇高的敬意和真挚的爱慕?”在此给学生3分钟的思考时间,思考结束后,采用自主回答的方式,学生可能会找出一下句子进行回答“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

  引导学生练习练习上下文,感受作者从六岁离开母亲到母亲去世,作者有十多年的时间不在母亲身边,虽然中间有短暂的回归,但毕竟时间短暂,没有与母亲促膝长谈的机会,如今母亲逝世,即使想报养育之恩,也永无机会了。

  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相关句子,并从“食不下咽、抱终天之恨”等词语感受作者因无法尽孝而心存自责,愧疚的心情。

  语文教学中谈到,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接着我继续引发学生思考:“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十年如一日。后来,作者离开的祖国,到德国一座孤寂的小城哥廷根留学,地域的距离能高割断作者的怀念吗?(相反这怀念又添了分量)”

  默读第三自然段,想想作者的怀念中,又增添了什么?(对祖国母亲的怀念)

  我继续引发学生思考:“那么文中有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并没有割断对亲生母亲的怀念,有哪些地方又体现了对祖国母亲的怀念”在此采用探究法,让学生…….

  (1)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的糊在人心头。

  (2)我想起自己长眠于故乡地下的母亲,真想哭!我现在知道,古今中外的母亲都是一样的!引导学生从凄凉二字入手,进行想象说话:“想象季老为什么“凄凉就是幸福”的呢”

  学生通过想象说话,深入体会到作者复杂的心情,“对祖国的热爱和深深的思念”

  最后全班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引导学生认识到两个母亲的身份不同,对母亲的怀念却永远不变的,从而呼应文章开头,使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真挚的情感,并交流写法特点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此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你对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有什么话要说吗。要求学生写一写(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升华了情感)

  (五)小结作业

  编筐编缕,贵在收口,对于小结部分,我会用提问形式引导学生与我共同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提出一个小问题:“同学们,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进行简短的回顾后,引导学生总结(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能让我体验到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业:读写结合,季羡林先生独在异国他乡,在凄冷的黑夜里,望着满天的繁星,他会想些什么呢?

  七、说板书设计

  怀念母亲

  亲生母亲——悔恨

  祖国母亲——热爱

说课稿 篇3

  教材简析:

  《方程的意义》一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简易方程》中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根据天平写出式子,并通过类比分析归纳出方程的概念,并根据概念学会正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以及利用方程概念解决问题。方程这部分知识,在初等代数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方程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是学生从算术方法解决问题到代数方法解决问题的过渡,因此,在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数字谜等不同形式的思维训练,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些都为理解方程意义起着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的联系与区别。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分类思想,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在合作学习中的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完成数量关系到等量关系的过渡,构建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认识天平:

  同学们,你们小时候玩儿过跷跷板吗?(同时出示图片)

  对于这个游戏的玩儿法与经验,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

  其实在生活中,还有一样物品与跷跷板长得很像,它可不是用来游戏的,而是用来测量的,它就是天平。

  【跷跷板与天平有许多相似之处,它们都是在中间有一个支点,都靠力臂两端的重量来达到平衡。但是对于学生而言,天平比较陌生,而跷跷板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因此,以此导入,形象生动,学生容易找到旧经验与新事物的联系,形成表象】

  二、利用天平,写出式子

  在上一节数学活动课中,我们认识了天平,利用天平称量了物品的质量。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利用天平来测量一杯水的重量。

  【在这部分教学中,教师通过演示再现天平测量物体的过程,水的重量是未知的,用字母X来表示,这部分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经历了由形象的天平左右两边的平衡关系过渡到用抽象到数学符号表示的思维过程,为突破教学难点进行铺垫。】

  三、合作探究,认识方程

  1、测量物品,写出式子

  下面请同学们再次利用天平测量桌面上物品的质量,或者利用天平比较物品的轻重,并且根据天平的平衡关系写出式子。最后将你们小组写出的式子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课要让学生积累数学基本的活动经验。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要在小学数学课中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部分的教学中,我经历了实验---不实验——再实验的设计过程。第一次教学中,我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但在实验中,学生由于对天平的好奇以及操作的不熟练,使大部分时间浪费在了感知新事物上,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第二稿中,我放弃了实验,让学生直观看教师的大屏幕演示,然后写出式子,学生再根据图片,写出式子,结果整节课学生就在不停地对着抽象的符号写和算,对知识没有形成表象,练习效果不佳。后来,在网络备课和教研员的指导下,我在课前加入了数学活动课,让学生熟悉天平的操作过程,在课堂中,将重点放到利用天平写出式子这一环节,学生目的明确,操作熟练,高效完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2、交流汇报,归纳概念:

  教师选取了每个小组有特点的式子将其呈现在黑板上,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分类,同时教师进行板演:

  等式 不等式

  含有未知数 3x=180 50+2b>180

  100+y=50×3 80<2a

  不含未知数 50×2=100 100+20<100+30

  根据板书,教师讲解:像 3x=180、100+y=50×3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是新课标中数学中最核心的要求。数学思想是数学知识和方法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与概括。在本节课中,我更注重了对知识的类比归纳,()让学生感知方程与等式的关系,与不等式的区别,最后归纳总结出方程的.特征。】

  3、概念演绎,建立模型:

  刚才同学们根据天平所写的式子中还有方程吗?

  老师在测量中的这几个式子中哪个是方程?

  你能根据方程的意义也写出几个与众不同的方程吗?

  【通过这三个内容的练习,既完成了对概念的基本理解与应用,同时又将前面教学中只有乘法和加法的方程式子进行补充,学生写出了将含有减法与除法的方程,使方程的基本模型更清晰准确。】

  四、练习应用,巩固新知

  在练习中,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题目:

  1、 判断式子是不是方程

  2、 根据线段图写方程

  3、 根据数量关系写方程

  4、 判断是否是方程

  5、 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通过由浅入深的练习,学生从基本的判断到实际的应用,从具体的图片写方程到文字的数量关系写方程,最后通过一道判断题,将等式与方程的关系用集合图来表示,使学生对方程的概念的理解更准确,应用更灵活。】

  五、拓展延伸,感受文化

  早在三千六百多年前,埃及人就会用方程解决数学问题了。在我国古代,大约两千年前成书的《九章算术》中,就记载了用一组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资料。一直到三百年前,法国的数学家笛卡儿第一个提出用x、y、z等字母代表未知数,才形成了现在的方程。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的形成都凝聚着人类智慧与汗水。因此通过这部分知识的讲解,学生对方程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钻研热情。】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及教学理念

  《静电现象的应用》是高中新课程实验教材人教版(选修3--1)第一章第7节的内容,是对静电感应的深入研究和具体应用。本节是这一章的难点,内容抽象、深奥,在生产生活中的涉及面广。上好本堂课就显得比较困难,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做好静电实验,而静电实验的成功率低,所以一旦实验失败便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同时我也准备了实验的实录,播放录像同样具有说服力。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课标的要求,我从一下三个维度制定了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技能方面

  1.知道静电感应产生的原因,理解什么是静电平衡状态

  2.理解静电平衡时,内部场强处处为零,导体是个等势体,表面是个等势面,以及导体上电荷的分布情况。

  3.知道尖端放电及其应用,知道静电屏蔽及其应用。

  ㈡过程与方法方面

  通过科学猜想、理论推导、实验验证的过程,教会学生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生产生活中静电现象的分析,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给人类带来的便利,进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静电平衡的.概念,理解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的特征是本节的重点

  突出重点的方法:因为内容抽象,难度大,所以采用教师问题质疑,学生的讨论、教师的总结的方法已达到突出重大的目的

  突破难点的方法: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引人,复习开题、目标展示、提出问题、引导分析、分组讨论、理论推导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我搜集了视频录像和图片。最后总结,学习目标再现,让学生自评目标达成情况,并进行提问质疑,并把问题抛到课后,做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从而大大调动了学生课后探究的积极性。

  五、说教学程序

  1、导入新课

  利用静电感应实验,复习静电感应现象。提出问题:静电感应的本质是什么?

  启发得出:是电荷的重新分布,那么重新分布的时候靠什么力分开的,重新分布以后导体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引出新课并展示学习目标。

  2、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3、理论推导,小组活动,归纳总结出,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的特征,其中用反证法和实验验证法。做法拉第圆通实验。

  4、师生互动,共同学习尖端放电和静电屏蔽,实验演示和播放视频与图片。

  5、归纳总结,再现目标。

  7、学生质疑,结束新课,布置课后探究作业。

说课稿 篇5

  一、 本课教材

  1、技巧:前滚翻;

  2、游戏:过障碍接力赛

  二、教学创意:

  本课教学以“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以团结协作、竞争欢乐为主题,以游戏练习为主线,选用“一材多用”、“高密度、小强度”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激励的手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玩中学、学中玩。抓住教材本身的德育因素和学生实际,积极创造机会,自然渗透德育和运动保健教育。

  三、说教材:

  主教材前滚翻是《大纲》要求学会的基本动作之一,它是学习较复杂技巧动作的基础,也是生活中自我保护的一种基本方法。教学重难点是团身紧、方向正、滚动圆,起立要快。

  本课另一教材是过障碍接力的游戏。两个教材都为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等素质。因此,在课的练习安排上,必须从易到难,循序渐进,既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意运动保健,严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四、说学情:

  本次是借班上课,学生的人数为48人。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运动基础。学生对动作的模仿能力较强,且好奇、好学。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直观示范法,多用激励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运动保健,注重素质与能力的培养;保健与育人相结合。

  五、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95%的学生说出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和知道动作的基本练习方法。

  2、技能目标:80%以上的学生前滚翻时能做到团身滚动,从而发展学生的滚翻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团结协作等良好品质。

  六、说教法:

  全课由情景导入→观察讲解→模仿体验→自我锻炼→游戏竞赛→小结评价等学习流程进行教学。语言激励法:让学生在“玩中乐,玩中练”,并结合课堂需要,通过语言的描述,带着轻松、欢快的心情去学习,产生新的求知欲。直观法示范法:使学生知道正确的学习与练习方法,提高判断能力,享受体育活动的快乐等。

  七、说学法:

  1、尝试练习法:根据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集中时间短、易接受有关事物等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先由学生自由尝试练习,再观察教师示范动作,最后进行模仿练习。

  2、集体、小组结伴相结合,让学生集体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习惯,再自主练习、发展个性,最后分组练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八、说教学程序:

  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的变化规律:(即上升——稳定——下降——恢复的规律),结合课的任务和小学生的心理需求,本节课我分为开始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阶段进行教学。

  (一)开始准备阶段

  1、课堂展望:师生问好,教师语言激励,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队形为四列横队。

  2、准备活动:“我是明星”的游戏,兴致勃勃的学生和老师击掌后进入事先设计好的四方形场地。接着学生分四组在四方形外的四个长方形的边线上进行“抢占堡垒”的游戏热身(德育教育:做车可不要抢坐位哦!),最后“照镜子” (画字母)的游戏。充分调动身体器官积极地参加到活动中,使学生从安静状态进入到工作状态,适应学习的要求,这一节约为8分钟左右,运动强度从弱到中。

  (二)基本部分

  1、情景导入:先让一位学生出来做前滚翻动作,教师纠错讲解并示范动作。接着学生以四人一组,在体操垫上做前滚翻练习(语言激趣:教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看眼前的体操垫像什么?学生说像绿色的草地、像床垫子等。同学们既然说像草地、床垫子。想不想在上面滚一滚,翻一翻呢?)

  2、情景展开:用一个正方体盒子与球同时进行赛跑,让学生观察思考(哪个滚得正?哪个滚得快?)引导启发学生思维,球滚动快的原因。(得出团身紧)再分小组进行自练,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动作。这里教师再示范几次团身滚动的动作加深学生的认识。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头顶的疼痛情况出现时,本人启发诱导学生,(低着头看到天的动作)请学生出列表演,集体进行讲评后集体练习。有个别学生还会出现翻不过去的现象,这时引出在同伴保护和帮助下,各小组展示各自的风采,培养学生的自信与个性。解决了一系列的的`问题后可让学生完整动作练习几次。巡视纠错,提示学生相互观察。

  最后让学生自由选择高难度或原来难度的动作练习。

  3、游戏:过障碍接力赛

  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及不服输的天性,我在基本部分还安排了“过障碍接力赛”这个游戏,尝试由教师提供组装游戏的“部件”,让学生自己组合,设计场地,然后再进行比赛。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四个小队,各队成四路纵队站在起跑线后,各队第一人听到信号后迅速在垫子上做一个前滚翻的动作后,向前跑跳过小垫子,再向前跑绕过竖着的小垫子。迅速返回去拍同伴第二人的肩,第二人按照同样的方法进行游戏。这一环节约28分钟左右,运动强度为强。评出:最佳竞赛奖;最佳进步奖;最佳团结奖;最佳守纪律奖。

  (三)结束部分

  1、放松:为了消除激烈运动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减轻、恢复心理和生理负担。利用垫子和音乐《让我们荡起双浆》进行情境放松,使学生得到身心的全面放松。

  2、小结:学生互评,教师小结(把前滚翻的方法延伸到日常生活中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布置收器材

  这一环节为4分钟左右,运动强度由渐弱到弱。

  本节课的练习密度约35%,心率图为:山峰型。

  场地:篮球场 器材:录音机一台、16张垫子、排球一个、一个正方体盒子

说课稿 篇6

  教材简析: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文章虽然用朴实、简洁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一普通小事,却在字里行间都释放着那清新含蓄如茉莉般的芬芳与光泽,根据教材特点和高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要求,本课时教学,应在引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特别是细致入微地品味感悟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中,感受父母那平淡中见真情,无声中撼人心的那份如茉莉般的真爱。上述目标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中得以落实。

  一、初读回顾,明确任务。

  由于这是第二课的教学,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阅读基础,本环节教学教师注意相机引导学生学会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谈初读课文的初步感受。当然,此时的感受是粗浅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了本课时的主要任务,那就是真正的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真正领悟,爸爸妈妈那如茉莉般的爱。

  二、巧妙选择话题

  开头映儿与妈妈对真爱和认识的`抓住,这一矛盾点,引出为

  教师挖掘出妈妈认为她与爸爸的爱如平淡无奇的茉莉,而映子由一开始感到可笑到被爱怔住,最后由衷发出“爱如茉莉”的感叹这一情感的巨大变化。”把“为什么爸爸妈妈的爱如这平淡无奇的茉莉?”作为对话话题,既是作者的思路,又是对话展开的线索,符合认知规律。

  三、围绕话题,寻找细节,感悟真爱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根本上说,言语理解就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围绕着上述对话的话题,学生默读课文6-18节,圈画、批注文中能够体现“爱如茉莉”的细节描写,教师不失时机渗透默读方法的指导,呈现了一个真真实实的生本对话过程。在学生自主感悟的基础上交流体会。通过“买饺子”这一平凡小事,引导体会平凡中见真情,平淡中见真爱,学生从中感受到真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情真意切。

  观察病房里动人的画面,先让学生初步感受那温馨静谧 的场景,抓住爸爸的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体会爸爸那默默的,涓涓细流般的真爱,如茉莉般散发的缕缕幽香,沁人心脾。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删去一些去词比较句子表达效果,渗透写作方法的指导。

  抓住“麻木”一词体会妈妈与爸爸的爱是相互无怨无悔的付出,是无私的奉献。

  通过对“钻”字的感悟,学生与映子的感受进一步产生共鸣,那无奇的爱,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振撼着我们的灵魂,文末“爱如茉莉”的感叹既是映子又是学生心灵流淌的心声。该教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一步一步地沉浸于字里行间。学生的心灵浸染着墨韵书香而悄然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自然地融合一体。

  四、再现场景,创写诗歌。

  语文教学的本体价值就是促使学生言与意的积极感悟、内化、转换,进而运用个性的言语表达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此,老师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转换的平台,以爱如茉莉用诗一般的语方再现课文内容,作恰如其分的引领,学生从文本细节中感受到的真爱,心中那涌动着的涓涓细流,化成跳跃着真情的文字,流泻于笔端。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水果是人类生活中最常见的,也是幼儿最熟悉的。通过这样的材料让幼儿来主动的探讨和数数.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在我选择“分苹果”这个数学活动时,我是考虑到,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但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的。“分苹果”这个数学活动课,我将提供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材料,再加以引导,一步一步深入,使幼儿真正在操作过程中去发现、总结出“两数之间的多、大、少”的特征。

  二、幼儿情况分析

  大班幼儿的认知、操作、逻辑思维能力在不断提高。同时,他们不仅仅满足于老师所告诉的、所传授的,他们更希望通过自己的能力加以证实。因此,他们对动手操作数数比较感兴趣。目前,我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单独数数,可能这堂课的要求会比较的低,但目的是让孩子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能够对数与数之间的“多、大、少”的概念有更深的理解。

  三、目标确定

  新《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在接触中发现,大班的孩子喜欢探索,喜欢尝试,对于动动,数数,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启发他们在操作后进行交流和讨论,积累经验,引导他们发现“分苹果”的规律特征。因此,根据《纲要》中数学领域的目标以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我将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让幼儿初步的理解两数之间的“多、大、小”的概念

  2、更进一步得理解什么是点数.

  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我将本次活动的重点放在“培养幼儿发现、观察比较、归纳事物的能力”,我决定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幼儿自己先自己来点数。

  2、教师示范引导,帮助幼儿了解每排2个的基本特征.这里,我准备水果卡片若干,首先,我将6个苹果按两个一组,摆放三组,那4个梨,小朋友也就会按2个2个来摆放,然后,我再请小朋友对6个苹果跟4个梨来进行比较.

  3、幼儿再次操作

  活动准备:

  1、一张图,6个苹果,4个梨按每排2个用排列法排列2.卡纸做的苹果和梨若干五、教学方法为实现本次活动目标,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尝试操作法、语言讨论法1、尝试操作法: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强调让幼儿亲手操作材料,在实际的操作中探索和学习,获得有关数学概念的感性经验。幼儿只有在“数”的过程中,在与材料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可能对某一数学概念属性或规律有所体验,才可能获得直接的经验。在这个活动中,我给孩子们投放充足丰富的操作材料:每个幼儿发6个苹果卡,4个梨卡,让孩子们每排2个用排列法排列,然后选幼儿上来讲讲他是怎样发现苹果比梨多几个的。

  2、语言讨论法:在数学教育中,讨论是一种常用的方法,但是,讨论的时机选择在操作的不同时间,就会对幼儿的具体操作及思维活动起不同的作用。因此,在活动开始时,我就引导幼儿先数数再讨论,操作后再一次请幼儿讨论6个苹果比4个梨多,就是6比4多,也就是6比4大,(理解大、多、少的关系)六、教学流程:

  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本活动的目标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通过对水果的兴趣进行谈话,激发幼儿活动积极性。

  2、启发诱导,在自由操作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先引导幼儿观察图案鼓励幼儿自由的操作,在自由探索中发现分类的方法。

  3、幼儿再次操作。

  4、游戏活动,扩展思路加深印象。

  七.活动延伸

  让幼儿在班里寻找两种物品进行比较,比如小椅子和桌子,男孩和女孩比较等让幼儿加深多大少的理解八.活动反思在活动中能够引导幼儿积极地参与,自己动手操作感知按2个2个排列的排列方法和规律,并对按顺序排列的概念和规律有初步的了解,获得直接的经验。不足之处在于,只进行两个物品之间的比较可能过于肤浅和简单,也许再增加两种物品的对比效果会更好。

说课稿 篇8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浙教版美术教材第三册第8课的内容,属于“造型表现”领域,学习表现人物的动作和表情,说说、画画假日里的快乐的事。对孩子来说假日意味着自由、开心、快乐,是孩子十分向往的。学生叙述假日的乐事、趣事,快乐的神情溢于脸上,这给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是一件让学生感到快乐的事。

  二年级学生对人物表现已有接触,再经过本册第6、7两课对人物造型表现的具体练习,学生已经能完整的表现简单的人物。因此,本课是创作要求有说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美术知识、技能,用多种形式表现假日美好的生活,表达愉悦的心情。特别强调对人物动作和表情的夸张表现,运用多样化的色彩对衣饰加以个性化的造型表现,以克服学生总是喜欢表现呆立、分散、雷同的人物的习惯和模式。具体安排了6张不同内容、不同表现形式的创作图片,便于教学时欣赏,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其中,一张为后印象派大师修拉的代表作《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的欣赏。其余的是优秀儿童绘画范例,他们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观察,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快乐的感受,抒发了自己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名著作者及作品介绍:

  乔治修拉 (1859-1891) 是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他对色彩的专门研究,使得他的作品层次分明,而他自己也成为新印象画派“点彩派”的代表。 这幅《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花了修拉整整一年时间。描绘的是巴黎附近奥尼埃的大碗岛上一个晴朗的日子,游人们在阳光下聚集在河滨的树林里休息。前景上一大块暗绿色调表示阴影,中间夹着一块黄色调子的亮部,显现出午后强烈的阳光,草地为黄绿色。阳光透过了树林,而投射在草地上的阴影被色彩强调得界限分明。赤色、白色的衣服、阳伞和草地都现出一种好像散发蒸汽一般的黄色。色点彼此交错呼应,给人以一种装饰地毯的效果。画上的人物一个个看不清面孔和五官,连轮廓本身也都被小圆点弄得模糊不清了,似乎所有事物都是影影绰绰的。

  【设计思路】

  假日意味着自由、开心、快乐,是孩子十分向往的。学生叙述假日的乐事、趣事,快乐的神情溢于脸上,这给学生一个表现的机会,是一件让学生感到快乐的事。本课设计抓住“快乐”,从快乐游玩入手,以“假日城”为学习情境,在一张张笑脸中开始的学习。为使学生更好更完整的表达出自己精彩的假日生活,教学重点落实体现在“两块内容”和“三个站点”中,即探索表情动作表现和欣赏作品两块内容,快乐乐园、大师名画、各画种乐园三个站点。两块内容的安排引导学生从动作和范作中感受到人物造型的夸张、人物动作的`夸张、人物表情的夸张、人物服饰色彩的夸张等,给学生的创作表现带来启发和影响。上个站点的设计更能让学生体验到“假日城”愉快的学习氛围。使课堂组织层次分明,条例清晰。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各种方式表现假日的图片资料,回忆、感受假日的快乐,提高学生对假日生活的感性认识。

  2、学习运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丰富热烈的色彩来大胆地表现假日愉悦的心情,丰富学生的视觉、触觉和审美的经验。

  3、通过引导学生对假日的回忆、想象与表现,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假日愉悦的心情,描绘快乐的表情、动作,欣赏不同形式表现的假日生活。

  难点:对人物动作与表情等主要特征的把握、夸张与想象。

  【教学准备】

  (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选好组长、做好分工,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工具(油画棒、彩色纸、剪刀、记号笔等)。

  (教师)课件、各种有关假日的图片资料,快乐火车,4开色卡纸、素描纸(每组各1张)。

  【教学流程】

  一、快乐情境

  1、谈话导入。

  2、老师用图片展示自己十一放假的快乐情景,激起学生的共鸣。

  3、学生描述,说自己假期的生活。

  二、探索快乐

  搭乘快乐列车参加假日城

  第一站:快乐乐园(突破难点)

  用记号笔画下快乐的自己——谁的形象最快乐(夸张)——多个人物怎样安排最美?(欣赏大师的画)

  第二站:欣赏艺术大师修拉的油画《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场景——人物——色彩

  第三站:(突破重点)

  儿童画乐园 问题:他们在假日里都做了什么事情?

  中国画乐园 他们快乐吗?从哪里看出他们的快乐?(人物造型/表情/色彩)

  粘贴画乐园 还有更快乐更夸张的人物造型/表情/色彩吗?

  点彩画乐园 你们的假日都有那些快乐呢?你们快乐的时候会怎样?

  班乐园 在小组中说说自己的快乐假日,小组讨论快乐假日的图稿。

  三、创作快乐

  1、我们把快乐的假日画出来,装饰自己班的乐园。

  2、出示创作提示:

  选择喜欢的材料完成作品,也可以合作完成。

  夸张的表现出人物的动作和快乐的表情。

  画多个人物时要注意前后的安排和场景的表现,环境的衬托也会有助于心情的表现。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快乐

  1、展示:请每组推选优秀作品在黑板上的火车车厢里。(火车满载而归)

  2、评价:请作者上台说说自己的假日,以及在画面中表现出假日生活内容的感想;

  全班同学参与互评,为作品提提意见,相互取长补短,开拓学生的思路,为进一步深入表现打基础。

  五、快乐延伸

  去寻找课间的快乐,抓捕校园的快乐瞬间的镜头。

  【学生作品】

  【课后反思】

  这是一堂造型表现课,教学的目标是引导学生回忆、感受假日的快乐,学习运用夸张的肢体动作和丰富热烈的色彩来大胆表现假日愉悦的心情。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表现人物造型方面,特别是对伙伴、他人等,在动作、表情等方进行面夸张表现肯定会有一定的难度。往往存在概念化的想象表现,缺乏有个性的表现。所以我把教学的难点定位在对人物动作和表情等主要特征把握夸张与想象上,教学环节也是围绕这个问题分三个教学站点来进行,其中有让学生上台表演,上台画人物表情,也有在欣赏不同作品中解读动态线条的处理,整节课上下来,思路还是清晰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先欣赏后评叙最后创作,在完成的作业来看,部分学生开始注意人物的表现,还给人物做了角色、动作的区分,“木头人”式样的人物形象大大减少了。不过课堂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课堂让学生看的学的内容过多,导致环节过于紧凑,导致作品评价由于时间不够匆匆带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学生自己在感受学习,几乎没有机会与小伙伴合作学习。

【说课稿】相关文章:

《燕子》说课稿10-15

太阳说课稿10-21

《雨花石》说课稿10-23

《春》说课稿10-24

《荷花》说课稿03-03

《鲸》说课稿03-06

《风筝》说课稿03-07

《雷雨》说课稿03-08

散步说课稿11-05

白鹭说课稿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