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2-27 19:31:3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说课稿模板集锦十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有机化学基础、选修5、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第一节的内容《油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教学过程、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油脂是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所以本节的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够进一步体会、理解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科学素质,丰富生活常识,有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能在乙酸乙酯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有关酯的性质。从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看,本章是联系生物学、生理学、营养学和医学的重要纽带,其学习的内容与人的生命和社会活动息息相关,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这就是“身边的化学”、“生命的科学”。

  二、学习目标的分析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油脂的组成、主要性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通过自制肥皂的实验,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实验探究法学习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即皂化反应。

  2、 运用实验探究法学习盐析这种分离物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学习重、难点分析

  重点:油脂的水解即皂化反应。

  难点:肥皂的去污作用。

  【教学展开分析】

  一、教法设计

  “一个好的老师是教人发现真理,而不是奉送真理。”依据这些新的教育理念在认真分析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情况后,对本课教学的采取了如下方法:

  1.讲授法。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口头语言,简捷地传授化学知识信息。

  2.讨论法。就是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置问题、创设情境,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和交流,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会话”,自己得出结论。

  3.实验法。基本方法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边讨论,按探究性实验的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组织教学。

  二、说学法

  (1)观察分析:通过多媒体展示,使学生对油脂的性质、结构有直观印象。

  (2)初步推断: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根据油脂的结构推断其可能的性质,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对新知识进行了探索。

  (3)实验验证:在初步推断出油脂的可能性质之后,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验证,结构是否正确,这样既提高了动手能力,又获得了新知识。

  (4)总结归纳:在探索出油脂的性质之后,再由学生总结归纳出油脂的结构特点,从而使学生对油脂结构真正理解并为油脂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三、教学程序设计

  1、 新课的引入:在我们的通俗说法中,“油脂”两个字使连在一起出现的,“油”和“脂”指的是同一层含义吗?

  2、 推进新课

  介绍高级脂肪酸、甘油的有关知识,写出相应的结构简式。然后指出酸和醇可以反应生成酯,请同学们写出甘油和硬脂酸发生酯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产物的类别、命名、组成元素、分类。

  3、 油脂的性质:首先通过观察其外表,总结油脂的物理性质。

  分组实验:在试管中加溴水3 mL,再加入1~2 mL的植物油,振荡,观察。 对比试验:

  a、向试管中加入稀硫酸3 mL,再加入1~2 mL的植物油,振荡,观察。 b、向试管中加10%的NaOH溶液3 mL,滴加2~3 滴酚酞试剂,再加入1~2 mL的植物油,振荡,观察。

  对实验实验现象展开师生、生生讨论,最终得出油脂的化学性质。

  4、 肥皂的制备与去污原理

  油脂的碱性水解所得高级脂肪酸钠是肥皂的主要成分,所以又称为皂化反应,工业上利用该原理来制备肥皂。

  学生阅读:P76科学视野,了解肥皂的去污原理。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课本P78 1、3)

  板书设计:油脂

  一、油脂

  1、组成元素:C、H、O

  2、定义:油脂是由多种高级脂肪酸和甘油生成的甘油酯。

  3、分类:油,常温下呈液态;脂肪,常温下呈固态。

  二、油脂的物理性质

  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密度比水小。

  三、油脂的化学性质

  1、酸性水解:油脂+水→高级脂肪酸+甘油

  2、碱性水解:油脂+氢氧化钠→高级脂肪酸钠+甘油

  皂化反应: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

  3、工业制皂原理

  四、油脂的用途:食用、工业原料

说课稿 篇2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大班科学活动《动物怎样过冬》。

  一、说教材

  (一)设计意图:

  根据《幼儿园教育知道纲要》要求儿童对周围事物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我选择了《动物怎样过冬》来进行教学,并且小动物又是小朋友们喜爱的,愿意亲近的。让儿童了解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和他们过冬的不同方式。我准备采用以操作法和电教法为主,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观察,激发儿童探索动物生活的兴趣。

  (二)目标定位: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为依据,确使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得以实现。根据大班儿童的年龄特征,我分为了三大目标:

  1、认知目标:让儿童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丰富儿童的知识。引导儿童探索动物的生活方式。获取有关的科学经验。

  2、情感目标:激发和培养儿童好奇、好问、好探索的态度。让儿童探索动物的生活从中感受到极大的兴趣。

  3、技能目标:让儿童能根据动物生活的习性,以及过动的不同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操作和观察,并结合自己以有的经验,得出结论。

  (三)重难点:

  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是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儿童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本次活动的重点就是让儿童了解过冬的不同方式。通过观察,激发他们的求知和探索欲望。难点就是让儿童根据动物生活的习性以及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进行简单的分类,通过操作让儿童实际的参与了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四)活动准备:

  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儿童都能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材料。为儿童提供小动物图片若干、操作卡片人手一份。让每位儿童都参与到活动中来,感受探索的乐趣。为儿童播放录像《动物过冬》,让儿童通过观察,更进一步的了解动物过冬的不同方式。

  二、说教法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儿童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通过引导儿童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儿童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采用集体、小组、个人的形式开展,让儿童积极投身到活动中。以电教法、直观法为主辅以游戏法和操作法,让儿童自行探索主动学到知识。

  三、说学法

  根据《新纲要》的指导,培养儿童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要为儿童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儿童都有机会积极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通过让儿童观看《动物过冬》录像,先观察、再动手操作,不仅提高了儿童动手操作能力,还从讨论中体会了学习知识的乐趣。

  四、活动流程

  (一)导入部分:

  以儿歌《小动物过冬》导入活动,提升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初步了解小动物们的生活习性,为以下问题作铺垫:“小朋友们,现在是什么季节啊?”“冬天的'天气怎么样?”“冬天的时候我们是怎样过冬的?”“那么小动物们又是怎样过冬的呢?”通过层层的提问,根据儿童具有的生活经验导入。

  (二)展开部分:

  1、放幻灯片《动物过冬》让儿童通过自己的经验分组进行讨论和讲述“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2、儿童操作,巩固对动物过冬方式的认识,给儿童分发操作卡片和动物卡片,先让儿童进行自由讨论,讲述图片的内容,然后用一个小游戏。当老师说:“冬眠的动物”后,让儿童在卡片中找出并举起,比一比谁举的又快又准。最后,请儿童将动物分类。让儿童自己动手操作、探究问题。并通过讨论,培养儿童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3、让儿童分类操作,了解动物与季节的关系,知道过冬的动物方法不同。提出启发性和假设性的问题:“动物们为什么会有各自不同的过动方法?”“假如这些动物不想办法过冬,那将会怎样?”

  (三)活动小结

  在活动的结尾,要对儿童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本次活动的知识进行小结。让儿童了解小动物过动的不同方式和动物生活的习性。让儿童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儿童学会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

  (四)延伸部分

  在科学区中投放过冬的图书,在操作区中投放操作卡片和动物卡片,让儿童更进一步了解和操作。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学内容

  《千米的认识》是江苏教育出版社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中的一个内容,这一单元的教学是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中的米与厘米,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加之在生活中常常遇到测量问题。因此,学生还是具有一定的认知基础的。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这一点,通过情境图,将学生引入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引出千米,图中的道路指示牌表明了主题。接着,展示学生比较熟悉的运动场400米跑道上运动的场景,目的是让学生感受1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创设生活中的情境,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依据课标要求和具体的教学内容,体现“三维”目标的整体落实,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

  1、 认识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

  2、 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

  3、 识千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估算能力和实际测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一定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发展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学生学习重点是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而整个学习活动也都是围绕这个重点展开的。

  二说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了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设计《千米的认识》的教学时,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活化教材,体现数学思想。

  教材通过一个标准跑道来认识1千米(400米一圈,2圈半就是1千米),备课时,我问自己:“如果我这样讲了,学生是不是就认识了1千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而看见教材后面的做一做安排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走一走去实际体验1千米的时候,我决定把这一部分糅合到新知识的教学中,分三阶段进行,使学生对千米的认识丰富立体化。同时使学生在解决旧问题中不断生成新问题,而就在新旧问题交织的过程中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辨证思想,学会解决问题的数学解决方法。

  2、构建新型师生关系。

  老师在师生活动中是“平等的首席”。教学中,我力求在师生、生生多渠道的交流合作探究过程中,让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体现学生活动的主体性、自主性,有效性,把学生推到“活动主体”的位置,同时,适时、适宜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活动分层,强化体验。

  活动设计形式多样,逐层推进,如设计三个小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活动一请学生谈谈你走或者跑学校操场8圈的感受(因为我们学校操场一圈只有125米),学生均言累使他们初步意识到千米比已经学习的长度单位都大;活动二放请学生观察自己放学回家的路上的1千米,使他们感受1千米有点远。活动三带着我们已经认识的1千米去实际走走,有意识的感受1千米到底有多长。

  三说教学过程

  在具体的教学中主要以“情境感知、设疑导入——三次体验、自主探究——巩固应用、自我检验”为主线展开的,分三个环节进行的。

  第一个环节:情境感知、设疑导入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我执教本节课一开始便与学生平等对话“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能不能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来?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米有多长吗?1厘米、1毫米呢?如果测量铅笔的长度,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测量教室的长度呢?”

  在学生回答后,放了一段有关高速公路的录像,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问:“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你能说一说“路标表示什么意思吗?”为什么在高速公路上路标用“千米”作单位,而不用其他长度单位呢?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接着揭示课题:“千米的认识”,并问学生:“对于这个新朋友,你们最想了解它的什么呢?”学生提出:“千米是用来测量什么的?1千米到底有多长?千米与其它长度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等问题。这样本节课所要探究的主要问题已经由学生提出来了,“那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旅途吧!”一句这样的话语就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新知的欲望,也轻松的进入了学习。

  第二个环节:三次体验、自主探究

  有一句话说:“做过了,你就理解了,确实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都不如亲身经历的来得直接,深刻,要使孩子们体会1千米有多长,任凭老师如何加以解释,加以转换,也不如孩子自己亲身去走一走,去感觉来得正确,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采取在学生实践和身边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走一走,数一数,算一算,估一估,体验、感悟“千米”的概念后,回归生活,了解千米的应用。其中在这一环节中又巧妙的安排了三次估算,一次比一次估算的难度大,同时也力求一次比一次估算准确,让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1、第一次估测:

  1千米有多长?提供米尺,学校的操场,教室门口的走廊,问:米尺量多少次大约是1千米,操场跑几圈大约是1千米,教室门口的走廊来回走多少次大约是1千米,请你大胆估测一下。课前有目的的带领部分学生在学校操场走了8圈即1000米,耗时10分钟左右,也带领部分学生在教室走廊来回跑20趟,也就是1000米,学生感到筋疲力尽,在学生的经验中,知道1千米很长,但到底有多长,却没有这个概念,因此第一次估测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五花八门,不能较为准确的估计。通过电脑演示,学生在了解了米尺连续量1000次就是1000米,在125米的跑道上走8圈,耗时10分钟,大约就是1千米,在50米的教学楼走廊来回跑20趟也是1000米,进而得到1千米=1000米。有些学生会为自己的准确估测感到高兴,对于估测不准的学生实际上也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对比,感受到自己的估测与实际距离的差距,水到渠成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1千米的长度。

  2、第二次估测:再来估测,学校到家的路上走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学生天天放学走这条路,再熟悉不过了,可能谁都没意识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于是各个争先恐后,根据第一次估测的经验,抢着汇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此刻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电脑显示从学校出发的三条路线各走1千米后的终点,学生看着如此熟悉的画面,忘记了这是课堂,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达到极点。此次估测的结果没有像第一次那样离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

  3、第三次估测: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也相隔1千米呢?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之后,学生已逐步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因此估计的地点也比较准确了。又问:“从学校出发乘24路公汽,到哪一站下大约是10千米?你估测的理由是什么?”这是学生学习的再一次升华,学生根据掌握的估测方法各抒几见,千米这个抽象的概念学生在学生自信的回答中显得那么容易。我再次感悟到,我们的教学改革带来的真正意义,就如《数学课程标准》谈到的:“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通过3次估测,学生已牢固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学生在理解1千米的长度之后告诉学生一些常见的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学生能初步感知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的快慢。

  第三个环节:巩固应用、自我检验

  为进一步强化所学知识,帮助学生感受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我把练习安排成争夺智慧星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好胜心。在研究千米和米的关系的时候,由学生自己组成学习小组分析讨论。开放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让他们结合实际独立运用。还有意识的安排了学生的合作学习,如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学习2千米500米=(

  )米,并且讨论你是怎么想的?

  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讲了下面一段话:

  同学们,10月12日是令中国人难忘的日子,你们知道是什么日子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其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吧。

  出示画面:载有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的“神舟”六号飞船12日上午九点整自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升空。气象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当天天气良好,地面温度2-3摄氏度,西北风6-8米/秒,高空风40-50公里/秒。九点十分,飞船和火箭成功分离,火箭工作完成。飞船升空后运行在距离近地点高200公里,远地点高度347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距点火583秒。九时四十分,当陈炳德总指挥正式宣布:“‘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时,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掌声雷动,一片欢腾,很多人眼里噙着激动的泪花。(并配有神六升空画面)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均言千米是我们目前认识的最大的长度单位,老师及时肯定学生,并请学生自己交流他们认识的有关千米的数据,如长江全长6300千米;黄河全长5464千米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 我国的古建筑长城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城,全长约6700千米……这样学生再一次意识到“一些比较长的路程用千米做单位”。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通过大量事实事例领会其丰富的内涵,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不正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吗?

说课稿 篇4

  本次教研组长示范课,我们着重研究的课题是艺术课堂综合教学,采取了指定执教老师,指定执教领域的方法,并落实顾骁雁老师上音乐绘本整合课堂;时洁老师上绘本美术整合课堂;郑兰老师上音乐舞蹈整合课堂。

  观摩课结束以后,我们组织教师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分析:

  第一,你听了这三堂课,对艺术整合教学有什么新的感想?

  第二,在这三个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

  第三,对这三堂课提出改进意见。

  在讨论中,我作了如下发言:

  第一,你听了这三堂课,对艺术整合教学有什么新的感想?

  以前,外出学习,尤其是幼儿园引进奥尔夫音乐以后自己参与了实践操作。对艺术整合概念有一个粗浅认识,对艺术教学整合的意义和作用也有一些了解。但是,在确定整个幼儿园班级艺术活动时,仍然有整合艺术教学做拼盘的想法。比如:允许老师安排乐音课和文学课,绘本课和美术课。一些老师在班级艺术活动开展时,也有过很多困惑。在解答老师们提问时,我的回答既清楚又含糊。因为,在心里有一种明确的理念,但概念如何表达不是很清楚,没有找到完整的、科学的概念阐述。

  三位教研组长的课,让我更加坚信,走艺术综合之路,方向是正确的。同时,对艺术整合教学的意义也理解得更加渗透。比如:顾老师的绘本音乐活动《最好吃的蛋糕》,以一个生动的绘本故事作载体,寻找了大量与故事情节相匹配的音乐。音乐的介入,使得故事形象更加生动、有趣、直观;音乐的介入使得故事的场面更大宏大、逼真;音乐的介入使得幼儿更好的理解、感受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孩子们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基础上,也接受了音乐的熏陶,孩子们在倾听音乐时,非常投入。从另一个角度看,故事给了抽象的`音乐于形象,让看不见、摸不着的旋律变得具体、形象,变得可以理解,可以触摸。

  时老师的绘本美术,非常巧妙地将美术的技能学习融进了绘本故事。横线条,竖线条,容在故事中间,教与学不留痕迹。绘画反过来也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什么叫横线?什么叫竖线?什么叫方格子?不需要老师作更多解释,通过画画一下子就明白了。

  记得沈雁园长带领我们学习奥尔夫音乐教学理论时,读过这样一段理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艺术,在它的教学空间里,包含了语言文字、音乐美术、表演设计等多方面的教学门类”,“只有通过这种原本的唱奏动说综合的艺术才能把人类最宝贵的生灵东西开发、挖掘出来,并使他(她)一生永葆青春活力!”在这三堂课中,我感受到了这些话的影子。

  第二,在这三个活动中,你学到了什么?

  1、三堂课,让我认识到艺术整合教学的力量。同时,也意识到这方面的工作只是开了个头。以后,需要我们去探索、研究、钻研的内容还很多,需要我们走的路还很长。

  2、学到了教研组长的创新、钻研精神。顾老师为了支持我的想法,花了大量精力和时间去寻找与故事匹配的音乐。时老师为了上好这堂课,也给自己加压,尝试了多个教学方案。郑兰老师,虽然这堂课已经对家长展示过,但是,在这次活动中,她对自己的课又做了多次改动。在这次研讨活动中,她将自己舞蹈教学的方法、经验融入其中,让我们看到了音乐舞蹈教学的精彩一面。也为舞蹈教学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研究的案例。

  3、没有钻研精神、没有跟自己日常教学相联系、没有跟自己的教学特长相联系的公开课,肯定缺少研究的价值,成功率也不会很高。

  第三,对这三堂课提出改进意见。

  第一堂课的意见:

  孩子参与的热情很高,但是,课堂显得不够有序。老师要加强与孩子的有效沟通。假如孩子再沉稳一点,教学效果会更好。

  第二堂课的意见:

  教师课堂上过于紧张,以至于语言不够连贯,使得孩子浸入故事情节受影响。

  第三堂课的意见:

  教师在要求变排队形时,要求太高,与孩子的实际水平不合。

  这样的课堂一定要在自己班级展示。因为,公开课展示的不仅仅是教师的个人风采,还要展示班级的特色,孩子的特色优势。

说课稿 篇5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口算乘法,课本第45、4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数乘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了解不同的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速度的含义。

  一、通过小组学习,教材

  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观察、思考合作的习惯。

  3、教学重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4、教学难点:学习整数乘法的一般口算方法。

  5、教学关键: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算法中的特点,选择学生能理解又优化的一种算法。

  6、编写意图:

  1)、从本单元主题图中选择出自行车和特别快车的运动速度为素材学习口算,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激发探究欲望,同时通过不同交通工具的`运动速度,理解用复合名数表示数学术语。“速度”的含义,为后面理解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作为铺垫。

  2)、以物体的运动为背景,选择两个来自生活实际又具有特殊数值的两道算式16×3、160×3作为引导学生学习口算的范例,使学生通过对比,自主得出一位数和两位数(或者几百几十的数)相乘的简便算法。

  3)、鼓励学生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

  二、教法学法

  1、创造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探求知识的火花,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自觉主动学习,就不会感觉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新课前,我结合主题图和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同学们,秋天是一个郊游的好季节,你们喜欢秋游吗?出去郊游,我们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呢?”教师的问话吸引了学生,学生情绪相当高涨,以饱满的精神投入学习活动中去。

  3、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新课程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本课时,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后,让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适当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思考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探讨,小组讨论,自己领悟出口算方法,然后组织学生记报,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总结归纳,整个数学教学过程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以及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逐步加深认识,让学生在活泼,友爱和谐充满情趣的智力活动中自觉构建新知识。

  三、教学过程简述

  首先创设情境——简单介绍6种交通工具的速度,使学生初步理解“速度”的含义——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的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教师提供信息: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走16千米,让学生根据这个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教师适当地引出例(1)后——首先建立计算模式。其次,要求学生用自己地知识经验独立口算。再次,与同桌交流算法——回答计算结果,汇报不同算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算法的特点,确定最优化的算法,最后小姐口算方法。

说课稿 篇6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三、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诵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提出讨论题:为什么韩愈会在文章中流露出这样强烈的愤懑不平之情?提示学生;联系韩愈的.生活经历。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5、细读第三段,体会“天下无马”、“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的语气。

  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积累提升:

  1、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2、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解词练习,教师提出:故、或、虽。以前在何处学习过?

  3、背诵积累:

  4、知识迁移:

  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2)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附:板书设计

  五、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有才能的人)其真无马也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说课稿 篇7

  我今天所说课的题目是选自《庄子》的《秋水》,它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材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篇课文。

  一:新教材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要求

  人教社的高中语文新教材(试验本),打破了传统的阅读与写作、说话、听话混合编排的模式,改为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各个单元的教学重点相当明确。高中语文新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为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提出了“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探究。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改革旧的耗散性讲析模式,注重阅读教学的整体感悟,突出广泛而自主的大量阅读,突出全方位的阅读技巧和能力的指导与训练,以多种渠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阅读带动听说写能力的全面提高。突出学生的文化背景积淀,突出语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二、课文特点及在教材中的地位

  《秋水》选自《庄子》一书,这篇文章的写法很特别,是一篇寓言式的文言文。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虚构了一个河伯见海神的故事,从而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深刻的哲理。该文被安排在第一册第六单元第四课应出于以下考虑:

  1、 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有关文言词语和句式,重视诵读和背诵。这是第四篇课文,则要通过前三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己学习文言字词、分析评价,借鉴吸收的能力。

  2、 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对哲理的分析和借鉴,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是继第一个文言单元的“掌握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对文言文阅读鉴赏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我们所教班级的高中学生由于社会教育的大环境影响,习惯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缺少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因而对课文的理解会停留在表面,流于形式。另一方面,由于高中学生处于自身人格趋于形成的时期,又会过于盲目自大,目空一切,产生认识上的误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课文蕴含的哲理是该课应该注意的。

  四、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

  根据以上分析,我认为该课的教学目标应确定为:⑴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⑵学习文章中对比的方法。⑶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五、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强化阅读,自主学习,整体把握,深入体会,正确评价”是我在该课教学中的指导思想,在处理教材时,结合朗读使学生在总体上感觉、感知作者深邃的思想,通过多媒体补充,让学生展开联想的羽翼,领会文章中隐含的道理,达到内化的目的。运用提问法正确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河伯前后感情的变化。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朗读、指引、讨论、质疑、练习等方式使学生独立思考,并把握和评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

  六、教学过程():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通过自主学习,互相讨论,掌握文章中的特殊文言字词、句式;通过质疑、解疑,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课文中所蕴涵的哲理。

  我首先谈一下我是怎样导入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现实生活入手,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故采用请全体同学一起填诗句作为导入,比如说:“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接下来就是通过多媒体大屏幕向同学展示有关作者的一些基本资料,包括庄子和他的著作《庄子》一书。

  下面我先谈一下如何解决文言文中的字、词、句这一重点难点的。在此我所把握的总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的预习,以练习的形式,引导学生思维上路,经过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得出练习的答案,最后由教师作总结。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所以我决定从以下两步着手:

  1、学生结合注释,再一次的自读课文思考屏幕上的练习。

  从文章中选出含有特殊文言字词、句式的句式,顺序打乱,让学生给这些句子进行分类。这样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难度,让学生有了一个思维的方向。

  2、通过学生自己回答,发现其中问题,由教师归纳答案。

  通过屏幕,给出归纳后的分类,比如: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这样,学生自己回答,自己找错,教师总结,应该能让学生更牢固的掌握这些文言知识。

  接下来要解决本节课的第二个重点,就是理解课文,掌握文章中蕴涵的哲理。在这里,我总的思路是:通过教师质疑,学生解疑来完成对于课文内容的分析;通过学生互相讨论来完成对于文中寓意的掌握。我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

  1、河伯一开始的感情是怎样的?为什么?

  2、河伯后来的感情又是怎样的?为什么?

  3、河伯在见到大海前是怎样一个人?在见到大海后又是怎样一个人?

  这里前面两个问题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最后一个问题在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稍作分析概括,也能得出答案。这些问题由浅入深,能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

  最后,在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基础上,我提出了课堂讨论的问题:

  “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哪些道理?”

  由学生讨论发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再一次的发挥同学们的协作能力,共同找到丰富的答案。教师作简单归纳。在本节课结束前,布置学生的课后练习。

  我想,学生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对一些特殊的文言字词句能有一定的掌握,也应该能从课文中领悟到一些生活中的深刻的哲理。

说课稿 篇8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之一—方向、是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地平面上的八个基本方向、并且学会在地图上判断方向的两种主要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活动、比较并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使学生初步具备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图辨别方向的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图的空间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并结合鼓励性语言、课堂活动等、使学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学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

  2、【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在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和技能;为突破难点、教学过程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

  本节内容教学方法以“读图分析、学以致用”为主、讲授法相结合、并设置教学情境与课堂活动等教学活动、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方法分析

  初中地理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形成地理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必修课程、兼有社会学科和自然学科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要搞好初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很重要、

  基于本节教材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合作讨论法: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准备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

  2、图片演示法: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那么图片演示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问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四、教学过程分析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做到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设计思路]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1、导入新课。由创设情境设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是从同学们的生活中碰到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

  (1)引导学生了解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

  (2)重点使学生掌握如何在地图上判别方向的两种方法

  首先、分别强调两种定向法定向的方法和步骤。

  其次、让学生动手上黑板画、以加深印象。再根据学

  生动手画的情况、强调注意事项。

  最后、再通过设计学生活动、角色扮演等、学以致用。

  (3)让学生了解如何在野外判别方向、重点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和用指南针定方向。

  3、课堂训练、巩固本节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强化认识。课堂小结、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简明扼要的课堂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引用。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设计了这么两个问题: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体验是什么;

  各位老师、本节课我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了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在教学中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地学习、使他们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并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我今天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十二册美术课本第5课——《我设计的服装》,教材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学习设计制作服装,这篇课文属于“设计和应用”领域。

  服装的样式千姿百态,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五彩缤纷。服装设计更是一门艺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设计、制作服装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课程评价的主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领域、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三个方面。具体内容为:

  1、认知目标:了解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掌握最基本的款式设计、色彩设计以及整体搭配能力。

  2、技能目标: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合作,用准备的材料设计制作一款美观、新颖、独特的个性服装。

  3、情感目标:欣赏服饰作品,体验服装款式、色彩的艺术美,理解服装在生活中不同场合的审美与运用,同时,培养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意识。

  关于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认为最能体现课题目标的部分就是课堂教学的重点部分,因此我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制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服装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个性服装的设计和制作,尤其是服装设计中的款式、色彩及搭配的能力。

  我之所以把这个作为重点,是因为我觉得既然是服装设计,那么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是重要的、该掌握的。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服装来。

  二、说教法、学法

  1、教法

  根据教学方法的优化原则和本课内容特点,我主要采取了多媒体演示、启发引导和示范指导。教学方法灵活多变,只要能够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我认为并无一定之规,根据教和学需要,还交替综合运用局部探求法、范例教学法、观赏法等常用教学方法。

  2、学法

  着重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互助合作,自己动手实践以“画、剪、贴、拼、卷”等方法,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制作富有创意的个性服装。

  本节课需要准备电脑多媒体课件、彩纸和几个布娃娃。学生准备的材料有各种废旧塑料、报纸、彩纸、胶水、剪刀等。

  三、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简述如下:

  (一)、引导阶段

  1、欣赏周围同学的服装。你最喜欢班上哪个同学的'服装,你对哪一部分特别感兴趣?

  2、欣赏中国古代的服饰,介绍古代服饰的面料及特点。

  总结: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服装不仅可以防寒,而且可以美化生活,成为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欣赏布娃娃,学生交流讨论布娃娃服饰的特点,研究制作方法,并想一想,如果让你来做,你还能想出哪些方法。

  4、欣赏学生制作的服装作品。多媒体展示学生制作的服装作品。并总结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

  (二)、发展阶段

  动手做一做,为组内一模特设计一款别致新颖的服装。

  1、讨论技法,掌握技能。

  提示:1、你想为他设计什么样款式的服装?2、准备用什么样的材料,用什么方法来制作?3、用什么样的纹样来装饰点缀服装?

  2、动手尝试,小组合作完成作品。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互评。

  4、作品展示。

  5、教师小结。

  (三)、课后拓展。

  女同学可为自己心爱的布娃娃缝制衣服。

  四、说教学理念

  1、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使学生形成基本美术素养。本课通过欣赏及动手实践,既使学生了解了服装的基本常识,又增进了学生对服装艺术美的感知力。

  2、关注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课堂上从学生的衣着打扮说起,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美,只要我们有善于观察的眼睛,一定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也一定能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把生活打扮得更精彩。

  3、加强综合性学习,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通过多媒体展示,欣赏了中国古代的服饰,对服饰文化有所了解,感知服饰文化的发展变化。

  4、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作品设计和展评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师生讨论和学生互评,创设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围,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满足感。

说课稿 篇10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选自….班….学期主题《………》, 。

  一、教材分析

  本节活动是《山东省幼儿园主题活动课程》中的一节语言课。《纲要》中指出语言课应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触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首假声幼儿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同时把学到的好思想付诸于行动。儿歌《……………….. 》中角色对话简洁明了、内容生动有趣、人物形象鲜明突出,而且儿歌内容对幼儿具有很深的`教育意义。而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 ,因此他们对着样的儿歌会很感兴趣,因此是一节很好的教育素材。

  二、 活动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1、 情感目标:………………………………………………………….

  三、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活动难点………………………………………………

  四、活动准备:

  为了更好的服务于活动目标,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

  2、 物质准备:……………………………………………..

  3、 经验准备:………………………………………………

  3、空间准备:宽阔的活动室,幼儿坐成半圆形,便于上课 。

  五、说教学方法:

  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了1、情景教学法,引入……..情景,引起幼儿兴趣,吸引幼儿参与到活动中来。2、直观演示法,将整个故事制作成形象直观的动画课件,通过分段播放讲解,引导幼儿充分感受故事情节的变化,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

  学法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因此本次活动我注重幼儿自身的学习和体验主要采用了谈话讨论法、直观法、观察法、模仿法、情景表演法、体验法、分类法、练习法、多感官参与法让幼儿用眼睛看、用用耳朵听、用嘴巴说、动脑筋想,从而全身心的投入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

  六、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过程,我围绕以下几个环节来展开: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2、听想结合,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

  3、结合课件分段讲述,巩固内容。

  4、故事表演,体验乐趣。

  活动延伸:

【说课稿】相关文章:

《燕子》说课稿10-15

太阳说课稿10-21

《雨花石》说课稿10-23

《春》说课稿10-24

《荷花》说课稿03-03

《鲸》说课稿03-06

《风筝》说课稿03-07

《雷雨》说课稿03-08

散步说课稿11-05

白鹭说课稿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