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1-01 15:34: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精品】说课稿模板锦集八篇

说课稿 篇1

  一、 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课文通过对三味书屋陈设的介绍、腊梅花的赞美以及鲁迅书桌上“早”字来历的讲述,教育人们要珍惜时间、学习鲁迅先生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

  全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三段。第一段(第一自然段),讲深冬我们在绍兴访问三味书屋。第二段(第二至三自然段),介绍三味书屋的陈设。第三段(第四段至八自然段),由腊梅花开得早,想到鲁迅书桌上“早”字的来历。第三段是教学重点,要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是怎样写梅花的,为什么要写梅花。

  (二)、课时安排

  全文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会文中的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划分段落,了解三味书屋的陈设。

  第二课时:导读第三段,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了解“早”字的来历。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

  3、研读“早”的来历,感受鲁迅先生 “时时早、事事早”的精神,树立起珍惜时间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找出文中描写梅花的句子,并理解作者写梅花的用意。

  教学难点:研读“早”字的来历,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五)、教学准备

  生字新词卡片

  二、 说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的作用不单是“信息源”,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活动的“调控器”,教师应做到“导而弗牵”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导向、导法、导学、导练,以民主的教风和循循善诱的技巧把学生引到一种想学、爱学、会学的境地。为此,针对本教材的特点,我从情景入手教学,先从形式到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再从内容到形式,注重情景的教学,注重学法的指导,注重读写的结合,使学生学会如何用语言表达和感悟。最终获得知识、情感和能力三大丰收,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宗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

  2、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过渡:这股令作者无限欣喜的纯净疏淡的清香到底是什么花的'香味呢?让我们跟随作者去看个究竟。

  (二)、 精读课文,体会感悟。

  1、齐读第四自然段

  (1)、这是什么段?

  (2)、这一段具有什么作用?

  2、默读课文第5--8自然段:

  (1)画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体会含义。在书上写写体会。

  (2)交流:

  ①、找出课文中写梅花的句子,读一读。

  ②、这些句子写了梅花哪些方面?

  ③、作者为什么要写梅花的“冰清玉洁”和开花时的早呢?

  ④、这么美的文字,你愿意记在自己的心里吗?

  (3)、理解“早”的来历。

  ①、这一段主要写了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

  ②、说说自己读完后有什么样的感受?

  ③、你觉得这个“早”字与写梅花有联系吗?

  ④、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4)、联系实际,深化“早”

  ①、师小结过渡,并引读最后一节。

  ②理解“清晨”、“春天”、“东风第一枝”的意思。

  (三)、总结课文,升华“早”

  1、作者由蜡梅的清香纯净引出鲁迅书桌上“早”的来历,进而彰显鲁迅“时时早,事事早,奋斗一生”的人格品质,希望同学们也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勇做“东风第一枝”!

  2、再读课文,了解写作的顺序。

  3、自由练说,指名说。

  (四)、拓展

  1、说说课文为什么以“早”为题目?

  2、还可以用什么作为课题?

  3、推荐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花夕拾》

  四、说板书

  好的板书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说课稿 篇2

  《爸爸的花儿落了》本课出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个单元是关于成长的主题,单元目标是要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深入体味文中的情感。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从小说《城南旧事》中节选的,小说展示的基本上是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课文重点写的是爸爸对自己的深情和盼望自己长大、懂事的情感,写得深沉、含而不露。

  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是小英子。但节选部分主要是写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时她的人生体验,显然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显的很重要。本文的难点在于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的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

  一、目标分析:

  1、新课标目标的确立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来考虑。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 知识与能力 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标题的含义,了解作者插叙的写法,提高朗读的质量,掌握朗读的技巧。

  ※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分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又是怎么引出的,从而弄清全文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 情感价值观 体会本文父亲对“我”严格要求的意图,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

  2、学情分析:新课标指出“能复述叙述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并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结合本课情节波澜起伏、情感动人的特点。新课标指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本课中贯穿自主互助的教学方法;新课标还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情感,所以必须加强朗读教学。

  3、教法学法:我在这课的学习过程中,指导学生用诵读法、讨论法来把握文本,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1). 用讲故事的方法,说说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

  2)、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从漫谈“父爱”引入,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

  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掌握生字词,课堂中通过朗读进一步巩固。对于小说通过寻找线索从而梳理作品的结构非常有效,本文用“爱花,是爸爸的秉性”作为线索窜联全文。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把握分析小说的最基本方法,并能初步迁移到课外。

  二、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前播放《父亲》“世上只有妈妈好”,是啊,人生在世,我们夸耀最多的母爱,最不能忘怀的是母亲,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亲唱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字词,明确故事情节,感知文章内容。期间播放《送别》的曲子。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文本有个完整的印象,为下文的学习打基础。

  (三)互助学习,合作探究:

  讨论题目:

  a文中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b作者回忆了哪些事情?

  c“花儿”在文中起说明作用?

  让学生或三人或两人一组,讨论交流以上题目,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回答爸爸喜爱花的较多,也可能是个严厉的人,也可能答是很有爱心的人。在引导学生交流完第一个题目后,过渡到第二个题目:文中的父亲你们羡慕吗?有这样的父亲是幸福的,其实我们都有一位非常爱我们的父亲,我们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那作者是如何发现并表达的呢?

  学生能找出哪是现实的,哪是回忆的。回答出回忆的事情有:

  去医院探病 六年前迟到挨打 爸爸爱花 创练汇款 满院落花

  然后结合学生写作,指导写作技巧。

  关于花儿在文中的作用这点,让学生找出文中写花儿的地方,讨论明确花儿的线索作用,进一步结合题目理解。

  设计说明:新课程提倡合作探究,这个环节充分体现这一点。

  (四)朗读体味:

  指导同学们重点读爸爸逼我上学以及毕业典礼我急忙回家两部分,再次播放《送别》曲子,

  通过朗读体会文中的感情。

  设计说明: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感情中活动,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思考,调动学生情感。

  (五)体验反思

  进一步提问:你有没有类似赖在床上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六)拓展延伸

  世上只有妈妈好。但今天的文中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父亲,感受了那深沉的爱,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设计说明:布置这篇小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语文教学中把读落实到写上,为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效果分析: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所以在知道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时候,要从具体事情的叙述中,从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中去感知,不能管中窥豹。对题目的理解学生也会有疑惑,因此,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插叙和伏笔的巧妙运用,理解其独特的表达效果,体会父亲严中有爱的深情,并从作者的成长中得到其实,让他们能更深刻的认识生活、体味生活、理解亲情。

说课稿 篇3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渗透读法,自由朗读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去读,促使他们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对所学内容的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开门见山,直接揭示课题: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日月潭的传说》。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这一课。好故事,得读出味来。想读好它,你有什么好办法?谁来出出主意?生交流: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就像放电影一样,让大尖哥和水社姐在脑中活起来。这样,调动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交流读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易于进入故工作节之中,提高读书的效率。

  二、交流感受,整体把握

  在学生津津有味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倾听。紧接着,教师以“读故事时,你随着情节的发展难受吗?紧张过吗?快乐过吗?愤怒过吗?来,一吐为快,有一说一。”请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心与人物同悲、同喜、同怒、同乐,置身于情境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同时,这也是再次整体把握课文的过程,为下面人物形象的交流作了铺垫。

  三、突出重点,感受形象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的每一段,甚至每一句,深读课文,沉浸其中,透过文中语言文字,与文本进行对话,把握文章主旨的过程。结合本篇课文,关键是把握段中重点词句,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入语言情境,从文本的语言文字中受到情感熏陶。

  (一)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如果“领”的设计合理、优化,可以从根本上克服阅读教学支离破碎、鸡零狗碎的现象,同时也能较好地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的精神。

  学生了解了课文懂得主要内容,对大尖哥和水社姐降伏恶龙,救出日月的过程已基本掌握,所以没必要再逐段(第3、4、5自然段)读讲。《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我认为,能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朗读感悟大尖哥和水社姐的形象是这篇课文的重中之重。因此,我向学生提出要求:“你认为大尖哥和水社姐是怎样的人?请默读第3、4、5自然段,找出重点的词句来说说你的看法。”以此为“领”引导学生继续挖掘文本资源。

  (二)活化文本,深度体验

  在整体默读、圈画的基础上,学生进行交流。那这篇课文的每个段落是不是都值得花大力气进行朗读训练。我以为不是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就在于把握和挖掘值得进行朗读训练的段落,引导学生深度感悟、朗读,培养其语感。我认为真正值得去品读的段落是课文的三四两个自然段,这样,就避免了平均用力,删繁就简,训练就得到了有效保证和落实。

  交流第一处:“就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年轻的渔民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从“挺身而出”看出他们的奋不顾身,见义勇为。

  学生能够找到这一最能体现人物形象的句子,但就此句讲此句,对人物形象的突显显然分量是不够的,而是要把这个放到具体的环境中去体会。“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挺身而出的呢?”引导学生读第三自然段,进而读好两个问句“可哪儿去找水性特别好的人呢?怎么才能得到阿里山的进斧头和金剪刀呢?”联系上文理解“一筹莫展”的意思,展开想像:“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会说些什么呢?”通过整体把握,上贯下联,使学生通过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感知大尖哥和水社姐救民于危难之中的高大形象,加深对中心的体会。

  交流第二处:“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从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了金斧头和金剪刀。”从这看出他们不畏艰难,勇敢顽强。十二个字“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千辛万苦”写得太简略了,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太大了:他们是如何翻山越岭,披荆斩棘的,又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请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交流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呢?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文本的描述创设四种情境,想像大尖哥和水社姐面对重重磨难,他们是怎样克服的?

  四、看图说话,个性表达。

  我在教学目标的制定时有讲讲这个故事这一项,为了降低难度,也为了帮助学生把故事讲得生动精彩,能够活化课文语言,加进自己独特的感悟,我设计了看图说话这个教学环节。

  “在跟大尖哥和水社姐同呼吸共命运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生动又感人的画面(出示四幅图),这些画面虽然没有声音,但这背后又有多少精彩呀!请同学们来给这些画面配上画外音,可以用课文中的句子,也可以自己展开想像。”

  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形式,多媒体画面的出示,把学生引入了远古时代,为学生的口语表达创设了情境,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后自然有话可说。

  五、合作探究,加深感悟。

  应该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尖哥和水社姐历经千辛万苦后还没过上幸福的生活,就化作两座大山这样的结尾是挺让人遗憾的,孩子的心理也是这样。于是我号召学生改一改故事的结尾,最后应该还是要回到“人们重视到光明。大尖哥和水社姐化作两座青山,永远地守卫在潭的两边。人们为了纪念这两位为民造福的年轻英雄,就把两座山命名为大尖山和水社山,把这个潭叫做日月潭。”怎样使大尖哥和水社姐不牺牲,又要有二座山,看谁说的结尾既合情合理,又不像原来的那么凄凉。

  这个说的设计是在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的基础上诞生的。就像作文训练只有在学生“情动辞发”的基础上进行一样,阅读教学中说一段话的介入,也应该是在学生有说的愿望下展开。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要说的课是《长城》。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一、说教材

  《长城》是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景的文章,要求学生能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的表达方法,领略祖国风光的秀丽与壮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这篇课文作为引领学生开始中国风光之旅的第一扇窗口,不但表现了长城的高大坚固与雄伟壮观,还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本着优化课堂教学的原则,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表达出长城的雄伟气势。

  2、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知道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3、知道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结合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长城的气势雄伟和高大坚固,感悟课文的思想内容,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之情是教学重点。

  2、展开想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说教学方法

  1、信息技术整合法

  学生基本上没机会亲眼见过长城,教学之前,我将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播放长城的视频、图片等信息技术手段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2、以读促讲,读中感悟。

  五、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一共设计四个环节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课始,我展示世界各国元首献给长城的题词,并有感情地朗读,如:以色列前总理拉宾在游览长城之后,留下了这样的题词“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听完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并设疑:长城究竟是一处什么样的建筑,让那么多伟人都来赞美呢?借机出示长城的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长城的特点。这一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长城文化的兴趣。为本节课打下情感和价值取向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后让学生谈谈自己最想用哪个词来形容长城。

  2、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能从整体上理清文章脉络,感知文章内容。

  (三)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长城远景”教学

  在教学长城远景一段时,我准备一幅长城远景图。让学生先从视觉上感受长城像一条长龙的特点。而对于数字“一万三千多里”,我用具体的实例:二十年前,有个年轻人徒步走完了这一万三千多里,用了整整508天,以此引导学生领会长城的长。并知道这样写,使文章表达更准确,让人更信服。在理解感悟之上再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长城的雄伟壮观。

  2、“长城近景”教学

  学习长城的近景,在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结合图片了解了“垛子”等之后,我设计一个让学生动手画长城示意图的环节,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古代劳动者的智慧。这样的设计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3、学习观察方法

  在前面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以及认真阅读文章,知道了长城的特点。由此,通过两幅插图的对比,总结本篇课文的观察方法。

  4、“联想”教学

  俗语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在作者的联想这部分教学中,先让学生放开读,读到动情之处批注自己的感受,并以“哪些地方你感触最深”的形式汇报。如“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学生会用自己的体重来比较。“多少”“才”等词语饱含着作者对古代劳动人民的由衷赞叹。汇报完后,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感情地朗读,并延伸:“你还能联想到当时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哪些情景”,让学生再次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体会作者对伟大的劳动人民的赞叹。学生通过交流,引起了和作者的共鸣,便产生了朗读的欲望。于是,我再次让学生朗读这一自然段,达到对课文的理解。

  4、升华主题

  文章的最后一段,总结全文,抓住气魄雄伟引导学生读出自豪和骄傲之情。以“为什么说长城是伟大的奇迹呢?”切入点,让学生深入理解长城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由分到总,升华主题。

  5、拓展练习

  导入此课时,我以国家元首的题词为契入点,结束时我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自己来为长城题词,让学生来抒发自己对长城的赞美之情,以此结尾,整个课堂结构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说课稿 篇5

  现状分析与思考

  面对中年段的学生,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最害怕的就是听到这样一句话:“老师,我没什么好写的”。同样的一句话,出自孩子们的嘴里,虽有困惑,但也不乏推托之意。浮躁的心理,畏难的情绪,时常阻碍了孩子们学习的脚步。“少、慢、差、废”的语文课堂,更造成阅读与写作的教学无法得到和谐的统一。

  如何改变现状,将“认知、能力、情感”三维目标有机地整合,构建多元化的课堂,促进教学的高效?成为我教学设计悉心研究的主题。

  文本研究与解读

  《莫泊桑拜师》,是鄂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第九课。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从小酷爱写作的莫泊桑为了写出好作品,拜福楼拜为师,三次登门求教,福楼拜给予了悉心指导的事。表现了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和福楼拜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名师风范。

  莫泊桑拜师,早已成为文坛中的一段佳话。咱们的目的只是在课堂上读故事,知内容,识名人,学字词吗?不是!课文中有鲜明的人物形象值得我们去了解,课文里有闪耀的人物品质等待咱们去发现,课文里更有宝贵的学习方法急需大家去探究。纵观教材在本单元中的作用与地位,针对现今学生的学习状况,我确定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与莫泊桑一同拜师,从学习中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思维能力,朗读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莫泊桑三次拜师的过程,感受到人物的品质特点,帮助培养学生虚心求学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福楼拜和莫泊桑的几次对话,从而感受人物特点、品质以及提高写作水平的主要途径。

  教学剖析与点津

  一、与莫泊桑一同拜师,求学习态度

  1、找准切入点,感知人物

  在预习中,学生们就初步认识了文中的两位主人公——19世纪法国大文豪,莫泊桑与福楼拜,并对他们充满了无限的崇敬与向往。“自由地读读课文,他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学生在初读中感受到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和福楼拜的诲人不倦。由此切入全文,以文章人物为主线,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2、抓稳阅读点,品析人物

  文章段落中分散着无数个关键词句的阅读点,如何使其“牵一发而动全身”?那得靠教师的“精问”。“文中哪些地方令你感受到莫泊桑的虚心好学、勤学苦练?”顿时,莫泊桑质疑的“坦白“,求教的“急切”,观察的“全神贯注”,若干个阅读点凸现出来。人物的精神品质呼之欲出。

  3、强化精读点,深化人物

  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读书百遍,其意自见。”通过对重点语段的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这就需要确立精读点。本课人物对话较多,而且语气、神态各不相同。因此,课堂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贯穿始终,在2——5自然段的教学中,还适当的安排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体会到人物语言的深刻含义,从而深化了人物特点与品质,将莫泊桑与福楼拜的人物形象牢牢地铭刻在心中。

  二、与莫泊桑一同拜师,得写作方法

  同样是站在门前观察马车的莫泊桑,起初是一无所获,万般无奈;而后却能获得丰富素材,写出许多作品。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他有如此大的变化呢?还是让我们同莫泊桑一起拜师学艺吧!

  1、在阅读分析中掌握方法

  帮助莫泊桑解决“没什么好写”的关键就是文章第七自然段,福楼拜第二次的帮助与指导。引导学生将福楼拜的话读进去。“福楼拜是怎样教导莫泊桑的?”分析出福楼拜提出可以从以下四种情况观察马车:“那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是一样的走法吗?”“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是怎样用力?”“马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他的表情是怎样的?”在阅读分析中,学生知道了,原来应该从哪里方面去观察,掌握观察的具体方法。

  2、在句式转换中消化方法

  “在福楼拜的指导下,莫泊桑天天站在大门口,他观察到了什么?”这里,引导学生将问句改写成陈述句。“他看到了富丽堂皇的马车,跟装饰简陋的马车走法是不一样的。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是怎样走的。马车上坡时,马是怎样用力的。马车下坡时,赶车人怎样吆喝的,他的表情是怎样的。”假如说,刚才的问句是来自福楼拜老师的提示,那么,如今这些个句号,就是学生莫泊桑的收获了!句式的转换不仅完成了“教”与“学”的角度变迁,更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真是一举两得。

  3、在文本链接中强化方法

  文本的内容本来相互联系,相互补充,更应灵活被我们所用。教学中将第7自然段与第8自然段有机的链接融为一体,带给学生们更完整的细致观察的启示。(插入视频)

  三、与莫泊桑一同拜师,获教学心得

  满满当当四十分钟结束以后,看着学生若有所获的眼神,不由问自己:与莫泊桑一同拜师的还有谁呢?学生从他那获得写作方法,我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受益匪浅:面对莫泊桑的一再求教,福楼拜耐心帮助;面对莫泊桑提出的困惑,福楼拜直言不讳,一针见血,给予具体有效的指导。他的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深深地打动了我,名师风范令我激赏。

  这节课上我实现了多元化的教学,作为读者,我们收获到了莫泊桑虚心好学的态度;作为学者,学生获得了写作的启示;作为教者,我不再害怕那样一句话:老师,我没什么好写的!

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节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认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认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是学生认识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本节课通过圆的认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因此,通过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下的良好的基础。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比如骑过的自行车,有一些学生可能还用过圆规,对圆有一些了解,但只是直观的认识。另外学生在低年级时已对圆有了初步感知,但对于建立正确的圆的概念以及掌握圆的特征还是比较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根据生活实际,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并能用字母表示对应的名称。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画、折、量等多种手段,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和关系,增强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了解,进一步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用圆规正确地画圆。

  难点:归纳并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五、说教法学法

  针对本学段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我将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先让学生回忆一下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哪些?学生回忆交流: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

  我顺势展示教材图片:从奇妙的自然界到文明的人类社会,从手工艺品到各种建筑……到处都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圆。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见过的圆吗?并思考一下圆有哪些特征,引出课题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简短的“平面图形有哪些”的谈话直接引出课题,简洁明了,同时无形中也巩固了“圆是平面图形”这一知识点;学生对圆已有一定的认识,因此通过主题图欣赏生活中的圆,让学生找找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圆,使学生对圆有了初步的了解,激发了进一步学习圆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接下来是探究新知环节,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画圆。

  这是学生会有利用圆形的实物模型的外框画圆、用线绕钉子旋转画圆;用三角尺等等,我顺势引出运用圆规画圆。先用课件出示圆规图片,帮助学生认识圆规。指出圆规的组成:一只“带有针尖的脚”,一只“装有铅笔的脚”。

  学生自己尝试画圆,边尝试边小结方法:定好两脚间的距离——把带有针尖的脚固定在一点上——把装有铅笔的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在画图过程中,我让学生说说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学习画圆的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自主尝试的过程,从最初的利用实物外框、三角尺等工具画圆,让学生经历了从实物抽象出平面图形的过程;运用圆规画圆,重点说说画圆时的注意事项,更是培养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数学素养。

  (三)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

  通过刚才的画图,我会展示几份学生用圆规画的圆。并提问:为什么都用圆规画圆,圆的大小都不同呢?这跟谁有关呢?(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半径……)

  接下来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概念。我会让学生将名称标在自己画的那个圆上,标注圆心(o)、直径(d)、半径(r),并判断图中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同学画的圆,带着“为什么圆的大小不同、同学说的半径又是什么”等疑问,学生很好奇地自学教材内容,并在图上标注名称,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及时巩固了知识。

  结合画圆的方法,进一步认识半径和圆心。

  并引导学生总结: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由半径决定。)那圆的位置呢?(由圆心决定。)

  设计意图:明确了各部分的名称,再让学生思考如何画大小不同、位置不同的圆,初步感受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将学生的实践操作提升到理论的层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探索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接下来我会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半径、直径的特征及关系。

  请每位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与刚才的圆的位置与大小都不同的圆,再画一个与刚才的圆大小相同的圆。将三个圆剪下来。选一个圆形纸片,沿任意一条直径折一折。(发现:沿直径对折,两侧完全重合;圆是轴对称图形,任意一条直径都是它的`对称轴;中心点为圆心。)

  在一个圆内任意画它的半径和直径,并量一量。通过画图、测量等活动发现:在同圆或等圆中,所有半径都相等,所有直径都相等,半径长度是直径长度的一半,直径长度是半径长度的2倍。

  设计意图:学生在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一系列活动中,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主动探索,从而明确直径和半径的关系,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归纳能力,同时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的信心。

  (五)小结作业

  我会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在作业布置环节,我会大家思考两个问题:(1)餐桌为什么做成圆形?(2)为什么这些都称为圆桌会议?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环节是希望通过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圆的现象,加深学生对圆的认识,如:餐桌做成圆形是因为圆周上每个点到中心的距离相同,这意味着每个人夹菜距离相同,对就餐的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圆桌会议更是体现公平的理念;这也是对圆的本质属性更高层次的体验。

  七、说板书设计

  通过设计合理、明了简结的板书,突出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圆的认识

  圆有圆心、直径和半径,其中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半径(直径)确定圆的大小。

  同圆中,所有的半径(直径)都相等,直径是半径的2倍。

说课稿 篇7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望洞庭》。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技能目标)

  2、 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 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 “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 “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一、导入揭题

  1、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 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略)

  3、 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 引出课题: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动听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如此美景,也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5、 多媒体出示诗和音乐,师范读。

  (设计意图:儿童的内心是最无拘无束的,他们渴望走向原野,亲近自然,渴望在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彻底走出“课堂中心、书本中心、教师中心”的封闭性,充分拓展空间,增强活力。一方面,我们要鼓励学生在真实世界的际遇中学习,与现实对话,为学生创造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到社会上去观察、调查、访问。例如要求学生课外查询有关洞庭湖的知识,引导学生通过如课外书籍、图书馆、网络等途径获得信息。另一方面,我们要把大世界引入课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根据教育目标对资源进行重新组合与调整,沟通学生生活世界和书本世界的桥梁,为学科课程提供广泛的感性背景,为课本知识的运用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在教学中播放洞庭湖的图片等。通过图片展示洞庭湖的迷人风光,并配以和谐的音乐,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既加深了对洞庭湖的了解,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积累语言的兴趣。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更深,认知和情感发展更协调。)

  二、精读会意

  1、 自读全诗,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多个学生读,正音齐读。(设计意图:读通课文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由读,做到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词。

  4、交流汇报,相机教学

  (一)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合,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是秋天的晚上。相和:相互和谐。潭面:洞庭湖面镜未磨:没有磨拭的镜子。句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没有经过磨拭的镜子,迷迷蒙蒙。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师:谁能美美的把这两句诗读好呢? 指名多个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所以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

  (二) 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还有一段距离,所以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指君山,水指洞庭湖。

  句意: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在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设置情境: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常见的大盘子,但它使用白银做成的,银光闪闪,随后老师说:“我在盘中放上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你看到了吗? 这是你有什么感觉?”睁开眼睛把你想象的与书上的插图比一比,像吗? 这里,诗人把月夜下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把什么比作什么?(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君山比作青螺)师:这么美好的意境,谁能把它读出来?指名朗读,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朗读有助于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句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让学生从中受到审美教育。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为了使学生对古诗有更为具体的直观感受,设置了一个想象的情境,情境的实质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是促使儿童能动地活动其中的环境。这种充满美感和智慧的氛围,与儿童的情感、心理会发生共鸣而契合。它所关注的是儿童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追求的是儿童在课堂中的快乐生活。并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通过一读再读,让学生在读中自悟,切实体会到这个比喻的精妙,并且在读中培养语感。)

  三、朗读悟情让学生连贯诗意,描绘意境。洞庭山水美,而这首诗写得更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配乐指导吟诵。

  (设计意图: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并鼓励学生进行多样化的表达,展示学生的个性。《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并配以优美和谐的古乐,更有韵味了。)

  四、延伸拓展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都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这样的美景又引来了一位大诗人——孟浩然,他由景感怀,写下了《望洞庭赠张丞相》,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学一下。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从课堂学习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程度,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机延伸,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延伸,引领其向更远更广阔的境界提升,拓宽学生施展各自才能的天地。积累更多的语言资料。)

  五、总结同学们,洞庭湖风光无限,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

  六、作业

  1、 用钢笔描红

  2、 想象《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说课稿 篇8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目标:必修四第二单元编选的是宋词,在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五个必修模块中,这是唯一的宋词单元。本单元选取的是四位著名词人的作品。四人中苏轼和辛弃疾是北宋和南宋的豪放派代表,而柳永和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中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文人,李清照是宋代最杰出的女词人,四人在词坛上都占有一席之地。教材编者可谓用心良苦,编选四人各富代表性的词来学习,通过比较,使学生了解完全不同的两种词风,进一步体会四位词人不同的创作风格。

  本单元教学课上努力做到学生、教师、编者和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在学生理解词的内容后,教给鉴赏词的方法。通过鉴赏,体味词中表达的情感,分析作者是如何传情达意的,进一步了解词的特点和写法(情景交融、点染、白描、叠字等),让学生在学习后对词的鉴赏建立一个初步的感性的理解。因必修五模块已没有古典诗词的学习内容,所以本单元的学习还应引导学生对鉴赏古典诗词的一般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进行诗歌与散文系列模块的选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区分两大风格词派的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了解苏轼的有关知识;2、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2、通过比较,认识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情感目标: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为:1、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教学难点为: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二、学情介绍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学生对苏轼的诗文并不陌生,《题西林壁》《水调歌头》等都耳熟能详,尤其是必修二《赤壁赋》抒写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借主客问答阐发人生感悟,旷达中透出老大无成的不遇之愤,为学生进一步感受苏轼的豪放词风、理解词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奠定了良好基础。经过第4课《雨霖铃》的学习,学生对婉约词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对于豪放词还不太熟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两种不同词风的特点,以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针对教学重点主要采用了对比分析法,针对教学难点主要采用合作探讨式教学法,而对于诵读部分则采用想像法。

  四、学习方法

  赏析是诗词学习的能力指点,比较是诗词学习的迁移提升,而诵读则是诗词学习的核心环节,在课堂上安排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1、运用诵读法,感受词的语言和意境。具体为:泛读,了解背景;朗读,感受意象;研读,探究情感;选读,迁移知识;熟读,达到背诵。

  2、运用对比的思维方法,掌握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

  3、运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作者的“人生如梦”。

  五、教学过程

  导入: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形成了中国诗词王国里的一朵奇葩——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让世人传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词,感悟东坡豪放的词风。

  (一)、泛读,了解背景

  学生自由朗读诗词。(背景音乐: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引领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意境。)

  请学生自由谈论对苏轼的生平情况及对其的认识和看法。然后老师总结,归纳重点,并介绍本首词的创作背景: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词就是作者在此时写就的。

  (二)、朗读,感受意象

  播放名家朗诵,想像滚滚长江的画面,让学生初步感受本诗雄奇壮阔、气势非凡的意象。

  正音,集体朗读。

  并思考:题为“赤壁怀古”,本词描绘了赤壁哪些景观,这些景物有何特点?

  提示:大江、故垒、乱石、惊涛、千堆雪。作者抓住了悬崖、陡壁、怒涛、波浪这些可视性极强、变化宏大的形象、大刀阔斧,横画纵抹,描绘了一幅奇险雄伟的画面,基调:豪迈、奔放。(板书:绘壮景)

  1、指导学生描绘出赤壁之景:绘声绘色。

  2、指导学生概括出景物特点:壮阔宏大。

  3、比较一:为什么不写长江平静之景?明确写景的作用。

  (三)、研读,探究情感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有感情的诵读全词。然后自由讨论如下问题:

  1、对活动在这里的英雄人物,作者具有怎样的情感?

  提示:大江滔滔,犹如历史长河,英雄人物的业绩,被淘洗变淡。这些英雄人物现在又在何方呢?不尽的怀念从中可见。

  2、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锦绣河山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的英雄人物,而三国时期正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在诸多的英雄人物中,作者为何要选择周瑜作为咏诵的对象?

  ①周瑜形象的特点?风流儒雅,少年得志。

  ②比较二:把周瑜换成孙权或诸葛亮好不好?理解写周瑜形象的作用,体会用典的贴切。(板书:写伟人)

  提示:虽然三国时期是英雄辈出的年代,但只有周瑜符合作者的审美要求:婚姻美满、英俊潇洒、少年得志、功成名就,于是作者选取了周瑜的三个方面“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便把一个叱咤风云的儒将风采写得形象生动。在周瑜身上寄托着作者的人生理想,同时也引发自己未能建功立业的感伤。东坡当年47岁,不但无建树,反而待罪黄州。怀古思今,对比反差强烈,因而感慨万千。

  3、在下阕中作者抒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①“人生如梦”的感叹是否消极?与前面的壮阔之景和英雄周瑜是否协调?

  提示:对周瑜的追述表现的是一种理想,而落泊失意是一种现实,这反映了作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洒酒入江,以酒祭月,是希望万古愁怀随江而去。感慨和动作中现出一种超脱与旷达。(可结合苏轼的生平思想及创作背景来分析: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所以当苏轼在时空交织的宏大背景上抒发人生感慨时,里面包含着多少幽愤和怅恨啊!)

  ②比较三:将本文与陆游的《诉衷情》、辛弃疾的《破阵子》比较,体会这种情感的复杂性。

  提示:学生讨论,只要抓住主旨言之有理即可,学生未分析的教师课适当补充。

  4、有人说“人生如梦”表达了作者消极颓废的处世态度,其实不然。

  本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矛盾的思想。苏轼深受儒、道、佛三家思想影响,他一方面仰慕屈原、诸葛亮、陆贽等经世济时的人物,希望尊主忧国,渴望建功立业;一方面又酷爱陶潜,追慕老庄,在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能够保持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又跟和尚亲密往来,精通禅学。儒、道、佛三家思想,本来是矛盾的,但苏轼习惯于把政治思想和人生思想区别对待,采用“外儒内道”的形式,把它们统一起来,从而构成了苏轼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这首词中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之情,也加深了他的思想矛盾,使他产生“人生如梦”的感慨。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是伤感。“人生如梦”反过来也可以激发我们对人生的追求,这也正是这首词的理趣所在。从语言上体会这首词,也是“奋”压倒了“伤”。意境壮阔,风格豪放,反映了苏轼的宽阔胸襟。(板书:抒豪情)

  5、苏轼所游的是湖北黄州赤壁,而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发生地是在湖北蒲圻(q)。那么苏轼知不知道他所见的赤壁并非真正历史的`赤壁?如果他知道,为何还要这样感怀?

  提示:从上阕的“人道是,三国周郞赤壁”一句可以看出,苏轼知道这并非历史上的赤壁,至少他对此有怀疑,但文学与历史毕竟不同,文学的真实不等于历史的真实。当他站在波涛汹涌的长江边,感受到天地的浩大与自身的渺小,再联想到当时的处境,已经情难自已,故此以景为依托,咏史抒怀。

  (四)、选读,迁移知识

  比较:赏析杜牧的《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思考:

  1、诗篇开头借什么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引起了“思古之幽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借一把折戟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慨叹,这样写的作用是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2、诗中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这一句表现手法是运用典故。“东风”一词的深层寓意是建功立业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3、后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曲折地反映了诗人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另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根据上述所学及自己的了解,学生自由发言,归纳总结怀古诗词特点:“怀古诗词”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与人物为感情寄托的诗歌类型。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一般包括述史和咏怀两部分,采用对比手法,主要有古人与作者的对比;永恒与短暂的对比;盛与衰的对比;自然与人生的对比;今与昔的对比等。鉴赏怀古诗词技巧:首先,弄清史实,疏通文意。其次,分析技巧,体察诗心。最后,披文入情,细致领悟。

  (五)、熟读,达到背诵

  总结全词。这首词融写景、怀古、抒情为一体,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色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作者个人的贬谪失意、功业无成的感慨,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结尾处“人生如梦”的感慨是作者迅速从惆怅失意中排解出来,表达苏轼特有的旷达洒脱情怀。

  全文线索:大江东去—→江山如画—→公瑾当年—→人生如梦

  (总揽全篇)(描绘景色)(追想历史)(抒写情怀)

  布置作业:根据所学、积累,勾勒自己心目中的苏轼形象。(这是一道开放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语言分析、概括的能力。)

【说课稿】相关文章:

船长说课稿11-15

《白杨》说课稿11-16

说课稿范文11-19

《石榴》说课稿11-19

太阳说课稿11-19

《翠鸟》说课稿11-22

对鲜花说课稿12-03

《望月》说课稿12-04

《荷花》说课稿12-06

风筝说课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