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1-02 17:36:56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实用】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说课稿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用】说课稿范文锦集8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是人教版新课标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第一课时的内容。我的说课将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四方面进行。下面我将详细说课。 一、说教材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基础上教学的。而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属于概念教学,是为以后解比例,讲解正、反比例做准备的。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不仅可以初步接触函数的思想,而且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依据小学“新课标”的要求,参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让学生概括、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2)通过自学,让学生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

  (3)会用比例的意义或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能用两种形式写比例。

  (4)培养观察、比较、推理、概括、归纳能力。

  其中教学重点是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并写出比例。

  教学难点是掌握组成比例的条件,能正确组成比例

  二、说教法与学法

  根据本教材内容和编排的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按照学生认知规律,遵循我校以生为本,和谐课堂;过程简单,效果扎实;培养自信,快乐愉悦的高效课堂理念,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与“和谐教学法”为主,并根据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计算——观察、比较——概括——应用”的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现、发展、形成的过程,使教法与学法融为一体。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去发现,而不是草率的传递给学生”。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规律,从特殊到一般抽象概括出意义和性质,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概括知识的能力。

  三、说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知道我们人身上的有趣比吗?例如:将拳头翻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的长度的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也是1:1;脚长与身高长度的比大约是1:7??

  你们知道这些有趣的比有什么用处吗?比如你到商店去买袜子,只要将袜底在你的拳头上绕一周,就会知道这双袜子是否适合你穿;如果你是一个侦探,只要发现了罪犯的脚印,就可估计出罪犯身材的大致高度??。这里实际上是用这些比去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去计算的'。你想知道什么叫做比例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比例的意义和

  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用学生感兴趣的身体上的有趣的比和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联系起来组成比例,用形象直观的例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引出课题,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情绪下进入新课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参与本课新知识的学习。(二)、探究新知

  1、动手计算、探究比例的意义

  出示教科书中的主题图,找学生说出这些国旗的长和宽各是多少?让学生用两种形式写出长和宽的比。指名汇报并板书其中的两个比,之后让孩子求出它们的比值。

  观察求的比值,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会说两个比的比值相等。那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把它们连接起来?这时完善板书。告之学生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这时引导学生观察板书,结合刚才的计算,描述比例的意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

  让孩子由身边的实际问题提炼知识,经历了计算、观察,自己总结出了比例的意义,加深孩子的理解。

  2、组织看书,认识名称

  我们已经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那么比例的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自学教材第34页内容。

  学生汇报,板书名称。同桌之间互相练习。

  3、利用新知,学以致用

  在主题图的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来组成比例?这一环节采用小组讨论交流的方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探讨,加深对比例意义的认识,刺激学生多方位思考。

  4、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我们知道了比例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

  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2.4×40=96 1.6×60=96

  你发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5、小结:研究到这,我们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有几种方法?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这题既考查了比例的基本性质,也为下节课解比例奠定了基础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4:2 和 7:10 (3) 0.5:0 .2和 10:2.5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 、3 、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

  六、课外补充,拓展延伸

  用4、5、6和( )可以组成比例

  四说板书设计

  这节内容的板书设计,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课是识字(一)的第三课,有一幅图,一组词语和一篇短文。词语是图中事物的名称,多为家庭陈设和物品。

  图画内容是一个三口之家的夜晚,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我”让他们吃水果,家庭充满温馨。

  二、说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8个词组和8个生字。

  过程与方法:通过看图和识字,让学生们练习说句子,认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做一个孝顺的好孩子。

  三、说重难点

  重点:认识沙发、报纸、茶几、台灯、电话和挂钟等8词语。

  难点:让学生想办法记字,结合识字,认识8个生字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1、看图识字。

  2、用熟悉的事物来记生字。

  3、在游戏中识字。

  学法:

  1、让学生多种形式的读。

  2、借助熟字记生字。

  3、在玩中学字。

  五、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看图感知。

  教学伊始,用谈话导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对本课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幻想。然后让学生观察图,说图中有什么物品?

  2、指导看图,初步感知

  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让学生根据实物初步感知即将学习的八个词语,从中训练学生用“有……有……还有……”的句式说话。

  学会八个词语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中我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找寻方法。有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就已经认识了不少汉字,因此在指导认字前,我先让学生在即将学的生字中找一找自己已经认识的汉字,并交流识字的方法和途径,并给予积极的表扬,从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

  ﹙2﹚、借助图与拼音识字。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图与拼音是帮助识字的最有效手段,学生可以借助图猜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时也可以巩固前面所学的拼音。教学时,通过与词语交朋友、找朋友使学生读准字音。

  ﹙3﹚、去掉拼音认读词语。

  ﹙4﹚、认识本课需要掌握的生字

  ﹙5﹚、《课程标准》中提出识字教学要力求实用结合,因此教学时通过乱字排列、组词使学生得到词语的拓展练习。

  三、课终游戏记生字。

  如果说,一节课是老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桥梁的话,那么老师对学生课后和教学巩固就是这座桥梁的基石。抓住课终时机,渗透识字方法,培养他们主动识字的举和愿望。

  一节课40分钟,一年级的孩子往往注意力没那么长时间,那么是让最后的几分钟就在嘈杂声中结束吗?回答当然是不!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向这最后的几分钟再要效率。这时游戏是个好方法,如“挑战记忆力”。让学生自由读,也可以集体读,个别读,既锻炼了反应能力,又是对生字的巩固;也可以让学生给生字再找朋友,这是新旧知识的结合运用。如猜谜语,又给孩子一种新的惊喜,让孩子在激动兴奋中结束这节课。

  《在家里》说课稿

  【说教材】

  《在家里》是人教版第一册识字1第3课的内容。本课有一幅画,一组有关家庭陈设和用品的词语和一篇课文。图画内容是一个三口之家的夜晚,爸爸在看报,妈妈在看电视,我让爸爸妈妈吃水果,家庭充满温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字和写字。

  【说教学目标】

  本课目标:

  1、认识14个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做个尊敬长辈的好孩子。

  本课时的目标:

  1、认识前面词语中的8个生字。

  2、会用“圆圆的家里有……”来说话。

  3、会写“上”“下”两个生字。

  【说教学理念】

  德国有一位学者有这样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面前,无论如何你都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的同时早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

  因此我想教育的境界,莫过于盐入汤中。盐需要溶入汤中才被吸收;同样知识也需要渗入到课堂的每个环节中。尤其在一年级的起始阶段,认字更是一个重要内容,必须溶解在课堂中的每一步。

  【说教学、学法】

  1、创设情境,培养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在本课中句型“圆家里有……”来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根据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耐性较差的特点,在本课设计了“开火车”、“走迷宫”等游戏吸引学生,学生学得轻松、自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课堂教学是师生双边交流的一种最直接的对话。而课始激情能否激发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一个开头看似微不足道,可也要精心琢磨。每个学生的每一分钟都需要“营养”,为师的必须悉心“浇灌”。

  我在一开始就跟学生进行谈话,先将自己的喜悦带给学生,同时邀请学生一起分享快乐,一年级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大家都为能与老师共同分享喜悦而激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课堂,溶入到学习的'环境当中。利用第一步营造的兴奋状态进入到学习中,这应该说是对识字这碗汤的期待。

  二、利用情境识记生字。

  拨动课堂琴弦的往往是在课中,一堂课的精彩之处莫过于吹皱一池春水,使之流动起来,活泼起来。我们课堂的气氛就如同这池春水,如何使之流动,使之活泼起来,为师的不免要使出一些“伎俩”!

  在这个环节中,我主要是创设了一个字物的搭配情境。先让学生看图来说说圆圆的家里有哪些东西,说的时候还不能随便说,必须用上句型:“圆圆的家里有……”。在说的过程中肯定会提到“沙发”、报纸”、“台灯”等物品,这时可以借助实物识记生字,找准物品,把抽象的文字和具体的实物联系起来,学生感兴趣,同时也容易记住,自然、轻松。这个环节可以说是对识字这碗汤的浅尝。

  接着再让生字走出圆圆的家门,借助拼音,采用“小组读”、“自由读”、“个别读”、“开火车读”等形式加以正音,确保面向全体学生。最后将课件中的拼音去掉再进行认读生字,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凡的情境中,用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来鼓励学生,催发课堂的生命。这个环节就是对认字这碗汤的享用。

  三、游戏巩固生字。

  如果说,一节课是老师与学生双边活动的桥梁的话,那么老师对学生课后和教学巩固就是这座桥梁的基石。抓住课终时机,渗透识字方法,培养他们主动识字的举和愿望。

  一节课40分钟,一年级的孩子往往注意力没那么长时间,那么是让时间就在嘈杂声中结束吗?回答当然是不!我们要做的是如何向这有限要效率。这时游戏是个好方法,如“送信”。当老师将一个个信箱往黑板一摆,学生会显得特别兴奋,这时可以先让学生认读信箱上的拼音,然后请学生当邮递员送生字信件送到相应的信箱里,既复习到之前学习过的拼音,又是对生字的巩固。

  四、指导书写。

  这个环节是生字的书写。先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书空,再落笔书写,再评,互相促进。

  五、课外拓展。

  在本环节中借助课文内容,结合实际环境,建议学生在父母的帮助下做一些词语卡片,贴在物品上,如“冰箱”就贴在冰箱上等。让学生自己创造识字环境,认识更多的生字。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昆虫世界充满了生机,充满了趣味,无论是绚丽多彩的春天,还是骄阳似火的夏天,大自然中随处可见昆虫忙碌的身影,美丽的花丛中,蝴蝶翩翩起舞;清澈的河面上,蜻蜓在自由翱翔,茂密的树林里,蝉儿在放声歌唱;葱绿的草丛中,蝈蝈在欢快地跳跃……面对这一切,幼儿们会欢呼雀跃,用充满好奇的.眼睛去观望,用充满灵性的耳朵去聆听,还会迈开那双活泼好动的小脚去追逐。有趣的昆虫引发了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因此我特选取了本次活动,让幼儿了解蚂蚁家庭,知道小蚂蚁分工与团结合作的快乐。让幼儿在游戏中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二、说教学目的:

  1、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理解故事,了解蚂蚁家庭分工与合作的情景。

  2、培养幼儿的表演欲望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3、在游戏中学习欢快、有力的呦声,体验小蚂蚁团结合作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增加游戏难度,让幼儿理解齐心协力、团结力量大,是最后获的法宝。

  四、说教法:针对本次教育活动的教学目的,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利用教育挂图、故事磁带,各种昆虫的图片引起幼儿的兴趣。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以游戏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知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体验团结合作的快乐。活动是有组织、有秩序、适合整体发展的。

  五、说教学过程:

  1、游戏:变变变,引起幼儿的兴趣。

  2、大馅饼的故事。通过听故事,让幼儿了解蚂蚁家庭分工与合作,齐心协力运大馅饼回家故事,知道蚂蚁们真了不起,引发幼儿向蚂蚁学习,在日常生活中与小伙伴们团结合作,克服困难。

  3、齐心协力的蚂蚁家庭,出示挂图,学念儿歌《运馅饼》,让幼儿学小蚂蚁,并说说自己是工蚁还是兵蚁,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欲望。

  4、游戏:传馅饼

  5、总结性小结。

  本次活动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活动环境,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在活动中体验齐心协力,团结合作的快乐。精品源自(哦)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少年闰土》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材第九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训练重点是“从内容中体会思想”,针对课文进行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要学会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在前面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学会从内容中体会中心思想,对体会思想有了感性认识,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要掌握并能运用这一方法,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进而为真正读懂一篇文章扫清障碍。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这篇课文先写“我”记忆中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2、教学目标

  ①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条理。

  ③了解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聪明活泼、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④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注意课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写的方法,我们可以从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来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和内心活动,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教学难点

  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学习要注意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并从中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真正了解闰土是个有丰富知识、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

  5、课前准备

  课文插图、幻灯片。

  6、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自学生字新词,通过反复读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学习相识这一部分。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闰土的性格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一单元的学习中,已有一定阅读能力,但分析和理解能力不强。对“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有关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我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研讨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攻破难点。

  (二)说教法

  在教法上,采用“主扶式”课堂教学结构,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真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重点句来实现。同时通过朗读、默读,学生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来完成。

  教学时,主要抓住语言文字,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理解内容,发掘主体。抓住重点句,深入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到重点突出。

  (三)说学法

  教学时,采用“看、读、想、划、议”等步骤,教师适时点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议”活跃课堂气氛,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状况,使学生真正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

  教学过程中,设计自读,分角色读,表演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再现课文中“我”与闰土分别时的情景,同时进行了一次扎实的语言表达训练。

  三、说教学程序(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了解了“我”与闰土是怎样的人?说说。(学生自由说)

  2、读课文“相处”一部分,完成填空:( )的少年闰土,(幻灯片出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自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介绍了那几件事,这些事让“我“感到怎样?

  3、请同学们思考“我”对哪几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并说出原因。

  (三)研读重点,随机点拨。

  1、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找最值得研究的词语、句子,为进一步讨论交流做准备。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于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自行研究,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学习的主人。)

  2、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提出发现问题。

  重点理解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①请学生自由地充分地读。

  ②引导学生理解“无穷无尽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用闰土的知识丰富来反衬“我”和城里的小伙伴见识少,生活能力较差,每天关在家里,只能看到有限的天空,而广阔的世界有许多精彩的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表达了“我”对拥有丰富知识的闰土的钦佩,对外面广阔世界的无限向往。)

  ③练读这句话,体会“我”当时的感情。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适时、适度地点拨,解放学生思路,使教学向纵深发展。)

  (四)争辩研读,开放课堂。

  1、请学生思考:在当时的社会,如果要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做课文中的“我”?并试着找出充分的理由作为论据。

  (这一引导争辩的设计,将活动引进课堂,在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心灵自由,凸现个性。)

  2、请双方陈述理由,自由辩论。

  3、教师不予评定学生的选择,但建议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以充分的了解文中的两人及当时的社会。(辩论的引入,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尽情发挥,在争辩过程中发展思维,展示个性,也较好地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

  (五)学习“相别”一部分。

  1、快速默读这一部分,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看第二幅插图(教师出示)想象“我”和闰土是怎样道别的,试着说一说,并请两位同学上台演一演。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于引导学生在读文、想象中深化文章的中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演说能力。)

  3、带着自己体会到的感情读最后一段。

  (六)总结课文。

  课文《少年闰土》写了“我”与他的相见、相识、相别的经过,塑造了一个纯朴、机智的少年形象,表现了“我”与他之间纯真的友情,表达了“我”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是文章结构简缩,既体现了文章的重点内容,又反映文章的中心,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总结全文。

说课稿 篇5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四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中的《乡村四月》。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文章选入课本,主要意图是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感受讲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洋溢着泥土气息、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并由此产生热爱与向往之情。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同时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

  根据精读课文的要求以及学生学习古诗的特点,我确定本课的知识技能目标为: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诵、熟练地背诵诗歌,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能领会诗的意思,并能说出一、二句诗的大意。

  4、积累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句。

  德育目标为通过本诗的教学,让学生热爱富有情趣的乡村。

  美育目标为通过对本诗的阅读,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

  的美丽。

  二、说教法

  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的古诗,能基本正确地进行朗读,结合注释内容粗知大意,具备了初步的认知水平,怎样让学生更深入的对古诗词的语言的美和所表现的内容的美去品味和体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教师要引领学生达到的。对本首诗的内容来说,乡村生活对我们农村的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心理切入点。

  本首诗描写的是江南水乡初夏的独特景色,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有相同的'特点,这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出来的。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读、猜、想、悟,便是我的教学方法的一条主线。

  三、说学法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开始接触古诗时要求学生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然后告诉同学这节课我们仍旧按照这个方法学习古诗。读通顺,读正确,然后调动孩子游戏的天性,动起小手,踏起小脚为诗配上节奏,把诗读成琅琅上口的童谣,接着,通过对诗人潜字用词的体会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然后又进一步提出要求,要求孩子们在诗中读出画儿来,通过调动孩子们的想象去领悟诗歌内容,写诗中的画面,从而体会诗人情感。

  四、教学流程

  激情导入;懂诗题;作者简介;整体感知;知诗情、悟诗意;感悟升华;拓展阅读。以上就是本节棵的教学流程,让同学们在循序渐进中学会这首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学会这首古诗。

说课稿 篇6

  一、活动目标

  1、感受作品的人情美和意境美。

  2、理解故事内容,抓住故事中心,有感情地讲述自己的看法并学习词语:漂流、搁浅、甜美。

  二、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

  (1)幼儿在常识活动中已熟悉青蛙、螃蟹、乌龟、小鸟的生活环境。

  (2)已认识过许多儿童文学作品,初步了解了拟人和比喻的概念。

  2、物质准备

  (1)优美音乐背景的录音带,录音机,教育挂图《漂流屋》。

  (2)请每一位幼儿自带一份小礼物。

  三、活动过程

  (一)出示漂流屋图片,引导幼儿进行初步想象

  师:你们看这张图片上是什么呢?这间屋子是谁的家呀?里面住着谁呀!他们在做些什么事呢?

  过渡语: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故事,也是和图片上的这间小屋有关系的.,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在听之前老师有几点要求:听一听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里发生一件什么事情?

  (二)教师配乐完整朗诵,幼儿完整欣赏故事

  提问: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听完故事感觉怎么样呢?

  2、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些人物或哪些情节?为什么?有哪些词语你觉得很美?

  过渡语:故事这么美,这么好听,我们再来听一遍故事吧!

  (三)结合教育挂图,理解故事的内容

  (1)出示教育挂图一

  提问:

  ①青蛙刚开始的时候,是住在哪里的呢?

  ②青蛙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这间漂亮的漂流屋像什么呢?

  ③青蛙不知道这间漂流屋是谁的,青蛙都问了哪些动物呢?

  ④青蛙为什么不好意思独占这间漂亮的屋子呢?邀请了谁来住呢?青蛙邀请了这么多的动物住进了漂流屋,青蛙现在的心情感觉怎样?

  过渡语:小动物们在这间漂亮的漂流屋睡着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请听第二段故事吧?

  (2)出示教育挂图二

  提问:漂流屋飘到了哪里呀?这时出现了谁呀?哥哥和妹妹分别说了什么呀!他们看到了什么?最后又把屋子放在哪里了呢?

  过渡语:小兄妹俩把漂流屋重新放回了河里,接下来故事又会怎样呢?我们一起再来听听最后一段故事吧!

  (3)出示教育挂图三

  提问:漂流屋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青蛙和螃蟹在说些什么呢?小动物会觉得这间漂流屋是谁送给他们的呢?他们会知道吗?

  (四)交流讨论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提问:(1)你听完故事有什么感受?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喜欢它?听完了故事让你联想到了什么?(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

  教师小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什么好东西应该与小伙伴们分享,就像故事中的青蛙那样,有了一间漂亮的小屋自己没独占着,而是邀请了其他的动物们一起来住,青蛙邀请了动物们一起来住,动物们感觉很开心,青蛙自己也感觉很开心。所以,小朋友们应该像故事中的青蛙学习,有好的东西或事情愿意与同伴分享。

  (五)分享小礼物,激发幼儿乐于与同伴分享的情感

  师:今天,老师都请小朋友准备了小礼物。现在请小朋友们拿着自己的小礼物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六)活动延伸

  1、语言区:教育挂图投放语言区。

  2、美工区:引导幼儿自己心目中的漂流屋。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整数除法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

  2.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原理,掌握计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为主。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一)类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1.乘法意义对照。

  (出示3盒标注100克的水果糖)问:共重多少千克?

  这个问题的提法比教材中略有不同。教材中是先提问:共重多少克?借此引出整数乘法、整数除法算式,然后通过100克=1/10千克引出相应的分数乘除法。根据我以往教学的经验,这样的处理不少学生在类比迁移时有一定的障碍,并不容易实现。

  而在问题中直接以千克为单位,首先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其次还能引出三种形式的算式:

  ○1整数形式:1003=300(克)=0.3(千克)

  ○2小数形式:100克=0.1千克 ;0.13=0.3(千克)

  ○3分数形式: 100克=1/10千克 ;1/103=3/10(千克)

  这样的处理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建构整个乘法的意义,而且,还能促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把分数除法意义与整数除法、小数除法意义统一起来。这样一来,接下去的理解就显得水到渠成啦。

  2.除法意义对照。

说课稿 篇8

  分析与思考: 所谓工具,指的是人类在生产劳动时所使用的器具。它具有针对性使用对象或范围的特点,是人类在劳动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工具广泛存在于生活及各行各业中。人的一生都离不开工具的使用。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的生活周围也充满各种各样的工具。他见过也已经使用过不同的工具并成功地完成各种任务。但是,所有这一切经验都含糊地存在他的头脑中。正因为工具太常见,反而容易让人熟视无睹了。如何把这些经验从他的脑海中唤醒,进行概念上的明晰并激起他再一次的兴趣和好奇就是成功开展学习活动的关键。

  再者,《劳动者的工具》这个内容非常广泛,大到人类发明的交通工具、通信工具,小到一根秀花针。工具不仅代表着一件具体的器具物品,更凸显住深层的精神内涵。如何从这个浩瀚的工具海洋里汲取适合大班幼儿认知和探索的学习内容并产生情感上的触动和共鸣是本次活动的根本。

  大班幼儿所拥有的经验和技能使他乐于自我发现和探索,他们不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更多的经验和知识。同时,他也能够通过同伴间的合作完成更艰难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享受成功的满足。《劳动者的工具》所显现的内容是完全静态的成品。大班幼儿会满足于这样的学习方式吗?怎样让静态的东西动起来,成为孩子乐于探索,能够发现的新材料呢?正确选择跟学习材料适合和匹配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认知活动成为快乐的事,是成功开展本次活动的精髓。

  思路定位:

  1. 选择幼儿熟知的、同时具有安全操作性日常生活工具作为本次科学活动的探索和认知对象。引导幼儿用“陌生”的眼光去重新审视熟悉的材料,激发好奇心和活动的兴趣,

  2. 让静态的材料“动”起来。将认知的重点从被动接受转移到主动发现探索上。通过幼儿的亲历亲为去发现工具的特点,并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探讨建构成新的内需的知识。

  3. 在与同伴的合作中常识使用工具并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操作和实践来验证自身的发现,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具体教案与环节分析:

  活动目标: 1. 运用多种感官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积极探讨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见解。

  2. 尝试和同伴合作使用某一工具完成任务,体验合作的快乐和尝试的成功。

  3. 初步了解工具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激发自豪感。

  活动准备: 1. 安全工具:小刀、小铲、螺丝刀、剪刀、夹子、小推车等若干。

  2. 辅助材料:水果、大积木块、黄豆、布袋、布、玩具点心、大嘴娃娃

  活动流程: 引题激发兴趣→自由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拓展经验→小组合作尝试使用工具

  活动环节: (一)引题,激发兴趣 1. 教师讲述故事《小熊造房子》,引发幼儿思考。

  辅助问题:“有了木头、钉子,小熊就能造房子了吗?”

  “它还需要什么可以帮它又快又方便地造房子?”

  2. 谈话理解工具的概念

  讲解:工具就是一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快、更顺利地做好一件事情的物品。

  (简单的提问,有悬念的小故事,将枯燥的内容巧妙地隐身其中。通过小朋友自己的思考和探讨,将日常的常见工具呼唤出来,在唤起生活经验的同时,言简意赅的讲解帮助幼儿迅速明晰和梳理已有的模糊概念。全新的审视目光激发了内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自由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秘密 1. 明确探索目的

  辅助语:“工具为什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做事情呢?”

  “它的秘密在哪里?”

  2. 自由挑选工具,探索和发现工具的用途及秘密

  3. 集体交流探讨

  围绕中心话题:“我发现 XX 是用来干 XX 的。”

  “它的秘密是 XXX 。”

  “使用它的好处是 XXXXX 。”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求知是人的本能。“发现工具的秘密”这一充满挑战性的任务强烈地激发了幼儿无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简直迫不及待要大展身手。原来已熟悉的操作材料重新变得陌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正好为他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他们会想尽办法运用各种可以运用调动的器官,去探索、去发现,并乐此不疲。每一个细小的成功和发现可以激励他更深入再一次的探索。认知在过程中慢慢得以积累和形成。充分的尝试达到经验的概括。

  因地制宜的工具材料,让孩子真切体会到科学就在身边,工具就是人自己发明创造的。通过幼儿的操作,材料揭示出的有关特性和事物间的关系,正是我们所期望幼儿获得的,也为下一个环节做了很好的知识积累。

  让孩子自由选择工具是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决定的。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选择探索的材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不仅有利于幼儿运用原有经验,澄清自己想法,按自己的方式方法获得有益的经验,还有利于他们产生一种想法进行发现的'要求,一种前进的动力,这种热情会让他们专心致志地投入研究和探索。

  集体的探讨交流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幼儿在与同伴的观点交融、碰撞中丰富和建构新的知识经验,完善自己的想法,获得成功体验。)

  (三)拓展经验

  1、引导思考:工具从哪里来?

  了解工具是人类的智慧结晶。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还见过或用过什么工具?

  (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的启蒙教具,他的知识主要是经验性的知识。通过自身的探索,幼儿获得了大量的丰富具体的实际经验,在这里,通过老师巧妙的铺路搭桥,用几个小小的问题就帮他们归纳、概括最终理解、内化对工具的认知。引导幼儿从眼前的几件具体工具拓展到整个工具海洋,逐步将经验迁移和拓展,通过回忆、思考在脱离实物的状况下验证自己的知识使经验真正得以内化。)

  (四)小组合作尝试使用工具。

  1、 提供材料,明确任务目标

  工具任务:

  小刀水果拼盘

  小推车运送大积木块(上下坡)

  小铲将黄豆装袋

  螺丝刀组装小木盒

  剪刀剪布片

  夹子喂娃娃吃点心

  2、小组成员商量分工共同完成任务

  3、 集体探讨,说说自己是怎样完成任务的,工具帮了什么忙?

  总结: 工具的用处真大呀!工具是在劳动时发明的,我们只要会动脑筋,也可以发明有用的工具!

  (通过刚才的探索、讨论,幼儿发现了许多工具的优点。但这只是表面上的发现,要验证工具的真正本领,让孩子心服口服,真正认识工具为劳动带来的便利,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事实说话。”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亲身的体验才能使经验真正的内化。

  孩子是主动学习者。他们要主动读探索、研究和发现才能主动建构知识经验。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实际参加探究活动,引导幼儿在多的过程中真实感受,才能真正体验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快乐!

  活动内容的生活化,让孩子体验和感受到这就是我想要知道、想要解决的问题,更能激发起自豪感和成功感。

  小组合作探究共同的主题和内容,不仅有助于他们的合作能力发展,也为孩子们提供了更多的相互交流和协作机会。在这过程中,他们会在过程中不断思考,会控制自身,会主动协商,会发现和认识别人的长处和价值,获得更多的新信息、新经验。每一个孩子都会通过集体的、成功的探索获得新的经验,都在自身的基础上有了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教材分析: 劳动者的工具在小朋友的周围无处不在,有食堂工作人员的饭勺,保育员阿姨的拖把,花园里花匠的修花剪刀,有农民的锄头,还有工人的榔头等等,多得不能再多,而大班孩子已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此内容完全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通过此课时的学习,定会让孩子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有新的提升。

  说目标 : 根据纲要的目标、教材本身的特点以及大班孩子的特点,我将目标设置如下:

  1. 知识目标:初步感知不同的劳动者都有一套自己特有的工具,认识一些常用的工具。

  2. 技能目标:学习常用工具的一些简单使用方法。

  3. 情感目标:引导幼儿珍惜劳动成果,初步培养对劳动者的崇敬之情。

  根据孩子已有的经验水平,我将目标 1 设定为重点,目标 2 设定为难点。

  说准备: (一)知识准备: 1. 事先丰富概念:劳动者(知道劳动者不单单是农民,工人、医生、科学家等都是劳动者)

  2. 幼儿事先进行一些观察部分劳动者的工作情况。

  (二)物质准备: 1. 实物工具人手一份以上,部分大件的工具用图片代替。

  2. 录像带一份,摄像机等多媒体的工具。

  3. 幼儿自带一些常用的小工具。

  说教学法: 《纲要》里提出:创设宽松的环境,让每一幼儿都能参与实际探究活动,感受尝试的乐趣,感受发现的喜悦。我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中自主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而我始终只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结合自主探索法、观察法、讨论法等进行教学。克服传统的说教形式,幼儿始终是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操作中学习知识和技能,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参与法、讨论法、观察法等等进行学习。

  说活动过程: (一)带孩子到食堂、花园里、教室里、附近的模具厂观察。 (教师将过程摄下来)

  引导孩子带着问题去观察,食堂的工作人员,花匠,保育员阿姨、模具厂的叔叔他们都是用哪些工具进行劳动的?

  (幼儿的思维是直观形象的,由于受思维的限制,幼儿是通过自身的感知、积累一定的感性经验,才能进行科学活动,因此我选择的内容都是围绕在幼儿周围,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是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所以幼儿很快就进入了课题,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为以下的重难点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谈话、观看录像,认识一些常用的工具。 (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落实重点,为难点的突破奠定基础)

  1、你刚才看见谁在使用什么工具?(提问具有针对性,目的非常明确)

  2、幼儿每说出一种工具,就出示相应的镜头,学习相关的词语,认识相关的工具。

  3、我们小朋友也带来了一些工具,请你说说,你带来的工具叫什么,干什么用的?是谁用的?

  (充分利用家庭这一重要的资源,让幼儿从家中携带各类工具,一方面是幼儿熟悉感兴趣的,另一方面涉及的面会更广)

  4、这些工具是谁用的?给工具进行一些简单的分类。

  (在这个过程中,我鼓励幼儿用完整的句子大胆讲述,大胆地与同伴交流经验,分享快乐,分享彼此的经验,在说中学,听中学,以幼儿为主体,幼儿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落实了目标 1 即活动的重点。)

  (三)学习使用常用工具的一些简单方法。 1. 我们认识了这么多的工具,那这些工具是怎么使用的呢?幼儿自主探索。

  (幼儿是通过自身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建构知识,学习科学的,我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性的材料,体现了《纲要》中的精神:尽可能创造条件,让每一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探究的机会,感受参与的过程和结果,体验发现的乐趣。)

  2. 探索以后进行交流,对于较难的、不常见的工具,教师在集体面前示范、讲解。

  3. 播放录像,播放其他劳工者使用工具的情况,如:科学家、医生、清洁工人等等。

  (一方面可以拓宽幼儿的视野,另一方面能给孩子更直观更真实的体验,使孩子潜在地知道每个劳动者都有自己特有的劳动工具,知道他们的使用方法是怎样的?从而升华了重点和难点。)

  (四)感受劳动者的不容易,知道珍惜劳动成果。 刚才我们在参观、和看录像的时候,那些工作的人都是怎么样的?那我们平时应该怎么做呢?

  (具体联系到了幼儿的实际生活,如要爱护桌椅,珍惜饭粒等等,通过层层的提问,让幼儿知道劳动者的不易,应该珍惜劳动成果,从而达到了目标 3 。最后的提问,幼儿又回归到了生活,所谓科学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也服务于幼儿的生活。)

  延伸活动: (延伸活动不是一个活动的结束而是另一个活动的开始)

  1、这些工具是谁发明的呢?如果你是科学家,你想发明怎么样的工具呢?

  2、农民为什么要用到这些工具,而厨师为什么要用这些工具,他们能交换吗?为什么?

  (如此开放性的提问,促进幼儿扩散性思维的发展,引发了幼儿的创造的欲望,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学习科学的兴趣。)

  以上的活动设计环环想扣,循序渐进,即关注了幼儿原有的生活经验,又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关注新经验的获得,整个设计体现了以下几个特色:

  1. 幼儿园的课程是全面的、启蒙的,各领域的内容要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在孩子的心里是没有学科的界限,因此在整个活动中,我融入了语言,如让孩子用完整的句子讲述,在讲述的过程中提高了倾听能力等,又融入了分类等内容,全面的促进孩子的发展。

  2. 利用了现代化的工具及媒体的介入,给予孩子更直观、更科学的经验,即验证了幼儿操作的结果,又能给孩子科学的知识。

  3. 教师引导的关键是提出有质量的问题,所有问题的提出,我都是根据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重难点的突破而展开。教师只是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孩子才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说课稿】相关文章:

船长说课稿11-15

《白杨》说课稿11-16

说课稿范文11-19

《石榴》说课稿11-19

太阳说课稿11-19

《翠鸟》说课稿11-22

对鲜花说课稿12-03

《望月》说课稿12-04

《荷花》说课稿12-06

风筝说课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