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2-01-22 17:54:3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通过说课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课稿9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推荐】说课稿范文集锦九篇

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课前准备──课前自学是学生个性化的个人学习阶段,必须保证充分的准备、思考时间,为课堂上建构新知作好材料、背景、经验方面的铺垫。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歌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歌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歌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3、关注以往的经验──回忆、检索自己以前曾经读过的有关乡愁、初春、夏夜的古今诗文,想想是否与本课有什么联系。

  4、形成初步的语感──大声朗读诗歌,感觉一下重音和节奏怎样处理更有表现力,作出标记。

  【说教法】

  一、说教法

  1、方法导学,授人一渔。对五首古诗采用分着教,合着比。通过学习本课的五首诗歌,学会赏析品评古代诗歌的方法。

  2、贴近文本,以读贯串。诵读是对课文语言以及课文内容的直接、真切的感知,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在本课要教会学生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美读”课文:吟读,读出韵味;译读,读出意境;背读,积累语句;品读,品评意趣;说读,拓展诗意。

  ⑴ 体会诗情──吟读《观沧海》,体会诗人豪放的情怀,品味诗情美。

  ⑵ 想像画面──译读《次北固山下》,对重点语句展开画面想像,想像画面美。

  ⑶ 穿插联想──说读《钱塘湖春行》,插页联系有关描写春天的古今诗文进行比较,赏析诗意美。

  ⑷ 品味意趣──评读《西江月》,评说词中物象的意趣之美。

  ⑸ 析词补白──品读《天净沙·秋思》,探究小令中修饰词的作用,补白想像空间,体会作者炼词美、语言美。

  ⑹ 积累美句──采用不同形式的朗读、背诵,激活学生多维的思维空间,快速背诵古诗、感悟古代诗歌的音乐美。

  二、学习形式

  在充分的语文活动中,让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展示个性,体验、感悟、参与、创造。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说课稿 篇2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引导学生通过习作,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提升情感、审美的价值,让学生享受作文教学的愉悦。使学生张扬个性,激发习作的兴趣和动机,让学生拥有放松的心态,乐于表达。

  一、说教材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难忘童年》,追随着作者的童年足迹,孩子们很容易产生共鸣,勾起对自我童年时光的回忆。说起童年那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的,可以说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但也正是因为它的丰富,在写此类文章时,孩子们往往会因为内容宽泛而显得无从下手,或是泛泛而谈。这次的作文教学,我力图抓住一个点——童年的一个表情,或喜或怒或哀或乐,由一个表情引发学生对童年往事的回忆,突出其中的难忘,进而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选择自己童年中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出真情实感。

  (二)重、难点:通过回忆童年的一个表情,引导学生把童年中最难忘的画面说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三、说过程

  我把这节课主要分为三个板块:回忆我们的童年——记录我们的童年——分享我们的童年。

  (一)课前谈话

  我在课前播放了一些儿童表情的图片,让学生猜猜表情背后的故事,创造轻松的氛围。然后,自然地引出这样的表情你有过吗?你想起了哪件事?勾起孩子们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二)回忆我们的童年

  这个环节主要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打开话匣子,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回忆最难忘的带有表情的一个画面。

  (三)记录我们的童年

  1.在写作前,对孩子在写法上的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在孩子交流后,引入了我小时候一张非常珍贵的照片。把我写的下水文作为例文,通过交流提出在写作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叙述清楚、注重细节、感情真实)并进行板书。

  2.写片断

  现在的孩子习作的另一个缺点就是记流水账。本节课我让孩子把头脑中最珍贵的画面写出来,也就是写出习作的精彩部分。

  (四)分享我们的童年

  这一部分也包括了对作文的评改。我的想法是把这部分分成三个层次:

  1.把学生的作文作为例文,放在投影下。师生结合板书的要求,也就是本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激发学生想修改的欲望。

  2.同桌互相评改,共同进步。激发孩子参与的欲望。

  3.自己为自己评分,交流精彩部分。

  (五)板书设计

  我力求体现课堂的重点,写作环节板书是学生努力的目标,评改环节板书又是评改的依据。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身边的侵害与保护》是人教版教材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第一框题。本框题由“种种侵害”和“身边的保护”两个知识点组成,是学生在学完“学会拒绝”不良诱惑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未成年人身边的种种侵害及种种保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和法制观念,为以后的学习提供理论依据和法律支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知道身边存在青少年受侵害的现象。

  ⑵、了解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有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能力目标

  ⑴、学会认识和判断面临的不法侵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⑵、提高收集处理各种侵害资料的能力。

  ⑶、在课堂讨论的过程中与组员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⑴、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勇气和信心。

  ⑵、学会依靠家庭、学校和社会保护自己,学会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说教学重、难点

  从学情上看,中学生身心尚未成熟、社会经验不足,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由于缺乏应有的法律知识,往往分不清自己的权益是否被侵害,在受到侵害时,也往往采取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的方式来解决;同时由于缺乏应有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面对侵害行为、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时,往往因处于被动地位而受到伤害。基于这些认识,我把“了解身边存在的种种侵害及危害”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把“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

  二、说教法

  在“以学生成长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集体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积极性。”这一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需要,采用案例组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如小品表演)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把知识内化为能力,外化为行动。

  3、合作讨论法:针对教学重难点,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4、运用多媒体教学。

  三、说学法

  根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精神,教学应“授人以渔”,我准备在指导学生学习和培养学习的能力方面采取以下方法:

  1.案例分析法:针对案例自主探究,动脑思考,提出问题,相互谈观点,谈看法,促进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2、阅读讨论法:充分利用教材可读性的特点,组织学生阅读-讨论-归纳,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激发学习热情,开拓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以适应开卷考试的需要。

  3、参与学习法: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制造参与机会让学生动起来,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提问、答问,学会质疑,学会倾听,学会补充,学会归纳,学会评论。在相互影响下,彼此有所收获。

  四、说教学程序

  活动一:视频《麻将桌上的被告》

  探究:

  1、故事中,陈伯飞的父亲有没有尽到作为一个父亲应该承担的责任?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2、陈伯飞最后用什么办法来维护自己权益的?

  目的`是运用视频的良好视听效果吸引学生,激起学生对学习本节课的兴趣。

  活动二:《七嘴八舌话侵害》

  探究:1、学生说身边的侵害现象,教师归纳分类。

  2、这些侵害给未成年人带来哪些危害?

  3、为什么未成年人容易受侵害?

  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侵害,了解侵害主体的多样性,危害的严重性,树立安全防范意识。

  活动三:《法律常伴我身边》

  多媒体展示未保法的相关规定

  探究:

  1、图片中的行为(多媒体展示)侵害行为违反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哪方面规定?

  2、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家长、老师在教育我们的过程中所造成的伤害呢?

  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增强法制观念,树立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活动四:《自我保护我最行》

  情景剧表演 《流星雨之夜》

  探究:

  1、请你给故事续一个合理的结尾。

  2、你觉得导致马文波受到伤害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你是马文波,你在整个事件中会如何处理的?

  4、这个事件给我们什么启示?

  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模拟表演,加深对自我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学会在各种保护缺失的情况下保护好自己,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五:总结:本课的知识结构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本课要掌握的知识点。

  五、说板书设计

  ㈠身边的侵害与保护

  ⒈身边的侵害

  ⑴家庭侵害

  ⑵学校侵害

  ⑶社会侵害

  ⑷自然灾害和意外伤害

  2、身边的保护

  ⑴家庭保护

  ⑵学校保护

  ⑶社会保护

  ⑷司法保护

  ⑸自我保护

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审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体操项目中的双杠—分腿坐前进,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能力,让学生在欢乐中精神得到陶冶,身体得到锻炼,技能得到发展,兴趣得到培养,使其养成终身自觉锻炼的习惯。

  二、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为体操双杠动作:分腿坐前进,双杠是健身、实用的器械体操项目之一,初中的双杠教学是作为发展学生身体素质,提高支撑能力和掌握实用技能并进行相应的品德教育为主要目的的一项内容,而不是以追求经济比赛和表演为目的的。初中的双杠教学是以基本握法、各种支撑、移动、摆动为重点的基本技术和姿势为主要内容,而本课内容是以支撑摆动为主的内容,属于基础动作,但要做到准确规范,就比较困难,且双杠有一定的高度和危险性,因此必须做好安全防备工作以免出现安全事故。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对象为八年级学生,相对而言,比较有勇气可以学习并掌握次动作。但毕竟双杠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需要教师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层层剖析,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努力达到教学目标。

  三、说目标

  (一)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向学生介绍双杠对锻炼身体的价值,并在教学实践中吸引学生积极参加双杠练习、提高学习兴趣;

  技能目标:发展上肢、肩带、胸、腹、背部肌肉力量,培养学生支撑及摆动的能力,85%以上的学生基本掌握分腿坐前进的动作要领;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克服怕苦、怕累的思想培养学生自信、勇敢和不怕困难的精神,树立安全意识,懂得自我保护和相互帮助。

  教学难点:两臂伸直,前后摆动时超越杠面,并在超越杠面后两腿自然分开轻放于杠上

  教学难点:上下肢协调配合和合理用力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我运用语言、情景导入法、模仿练习法、讲解示范法、表扬、鼓励法。

  学法:采用观察法、模仿练习法、自主学练法、小组互助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

  (一)引起注意阶段

  1、课堂常规

  2、本课的.教学目标及要求

  (二)激发兴趣阶段

  1、游戏:“开口闭口螺旋形跑”

  为了使学生注意力集中,精神振奋,同时达到热身的效果,安排了游戏:“开口闭口螺旋形跑”

  2、通过开口螺旋形跑,活跃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紧接着成闭口螺旋形跑成圆形做行进间徒手操。通过徒手操练习能使有关肌肉、关节、韧带得到充分的活动,而且与要学的技术动作有机结合。因学生水平有异,最后有1分钟时间让学生自由活动各关节,从而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出现受伤现象。

  (三)接受新知识阶段

  1、反复练习跳上成分腿坐和小幅度支撑摆动;

  2、垫上练习分腿坐前进;

  3、从分腿坐开始,反复练习推杠、立髋、夹腿动作;

  4、加标志物练习前摆动过杠及远撑手部位;

  5、帮助下练习

  通过以上几种不同形式的练习,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以到难,让学生能大胆的练习动作,更进一步的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

  (四)全面发展素质阶段

  每6人为一组,选出最好着,互比,并可将动作加大难度,以达到培养尖子生的作用。

  (五)恢复整理阶段

  1、伸展放松操: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模仿练习,促进学生消除肌肉疲劳,身心得到恢复。

  2、对本节课进行小结,布置收回器材。

  六、场地器材

  双杠:六个,体操垫:6个。

  七、预计教学效果

  预计平均心率为:130~135次/分,最高心率为170次/分,出现在三十五分钟左右,运动密度为40%,运动负荷为中等。

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教材体系:初中九年级语文阅读要求着重培养一般的阅读能力。《流逝的古典》作为课外阅读辅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功。本课的训练重点是:整体感知,把握主旨。

  文章内容:本课表面上是反映古典文化的流逝,其实反映的是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的流逝。文章以优美生动的语言,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魅力以及随着社会进步,古典离我们而去的担忧,激起人们的思考。

  文章的作用和地位:新课标在实施目标中明确指出,要求学生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现代生活节奏愈来愈快,人心越来越浮躁的时候,本文充分展示了我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深广的。同时,这样一种视角切入人类的生存环境,有利于学生打开视野,学会多角度观察、思考社会。

  目标制定: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古典的怀念。

  2:情感目标(人文目标):通过对文章的学习,利用古典诗词文字之美和所蕴涵的时代精神熏陶感染学生,引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

  3:能力目标:巩固运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把握文章的方法。注重感悟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

  本文的学习重难点是通过对文章的揣摩朗读,感悟其中的深意与情感。

  二、教法设计

  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根据本文内容,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创新教育理论,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注重学生读的优化训练,以读代讲。课堂上提倡自由研讨,允许下位置交流意见。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外与课内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以深化对文章的感悟,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深化对学生心灵的影响。

  三、学法设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自主探究学习理论也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根据创新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合作学习法,进行综合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突出重难点,注重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全,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四、教学准备

  为了拓宽课堂,实现生活、语文、课堂的对接,体现大语文观,实现综合学习,在上课之前首先布置两项任务:

  1:收集有关古典诗词的资料。(可以是文本或朗诵带等等)

  2:仔细朗读自己最喜欢的诗词,体会它的意境和生命精神。

  教具准备:扫描仪、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由导入新课、学习新课两个环节组成。我准备用大约一课时时间完成本文教学。

  (一)导入新课

  本课导入,我从学生收集的喜欢的诗词作品欣赏开始,学生一下子便进入了中心地位,我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欣赏、议论诗词作品,打破了传统导入的局限,创设了一种民主、开放、自由的学习空间。与本文的教学、学习思想符合。假如生活中没有诗词会怎样呢?再抛出这个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然后适时拿出本文,看看作者如何思考这的? 这种求知的渴望与需要,产生了学习的强大动力,使学生主动、自觉的进入下一环节------新课的学习。

  (二)学习新课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树立教为学服务的思想,转变师生角色,真正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在课堂上,我将作为教学的促进者、参予者,深入学生群体,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讨论,相机点拨、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根据本文的教学思想及模式,我设计了以下四个板块,在这些板块的学习中,我将大部分学习的时间都交给了学生,让他们发挥主动探究、勇于创新及小组、班级合作的精神,通过自己反复读书、讨论而领悟,实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

  第一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指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心理感触,是对课文的整体领悟,是阅读者主要通过直觉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课文要点进行大体上的领会和把握。由文题切入整体感知文章的标题有别于人的姓名,后者标记性强,对应某一个具体的人,并不预示人的品性、思想、感情等;而作为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相当于文章“眼睛”的标题,有时却能使人预知作品“心灵”深处诸如内容、情感等某些作为整体而存在的东西。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读文章,解决生字词,提出在读中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点拨下相互交流讨论,实在不能解决的,再留到以后的学习中处理。从整体与局部的结合中初步把握文章,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美以及其中的深情,实现知识目标。

  在对文章进行初步钻研,有了整体的感知以后,学生们都想更深入的研究,这,就进入了精读阶段。

  第二板块:精读文章,理清思路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采用抓标志性词语,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提出划分依据,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弄清文章的结构。侧重实现能力目标。

  第三板块:再读文章,探究主旨

  在这一板块中,主要是探究本文对古典的怀念到底是对什么的怀念?标题《流逝的古典》能不能换成<<怀念的古典>>?四人小组讨论并提供依据。这个环节主要培养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流逝的不是古典书籍,而是文化产生的平凡生活和宁静淡泊的心。换言之,流逝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和谐。

  第四板块:品读片断,赏析感悟

  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再朗读的优化训练,从读中深化对文章的感悟。侧重于实现情感目标。

  用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处理读法。读书方式不加限定,可自读,可读给别人听,可与同学共同揣摩朗读,可默读等。同学们给以评价。

  质疑:说说现在你的新感受,或新的发现(问题)。

  发现教育法认为:“当学生对文章有了深刻的理解后,就可以提出有一定深度、较为典型的问题,而学生对于自己的问题总是有更大的兴趣,又将主动回到文章中去探究答案”。古人说:“学成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新的起点,是思维的火花,是进步的阶梯,更是成功的关键!在给了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钻研后,请学生自由提问,相互质疑问难。打破思维束缚,让每一个学生自由、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探究性、创造性、多角度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与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受到了情感熏陶,享受到了审美乐趣。我将无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与理解,并将给以高度的评价与鼓励。

  现在我说说本文的教学构想与板书,本文我摒弃了教师的详细分析、讲解,侧重于展现本文的人文文化精髓,侧重学生自读感悟与探究。以学生的思想为课堂主线,以学生活动为课堂主体。因而,本文的教学要求教师参预到学习中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与主体。因而,我的板书以展示学生学习成果为主,利用多媒体手段代替了传统板书,使传统板书之不能成为了可能。板书同时也具有了强大的评价功能与教学功能。

说课稿 篇6

  【说教材】

  这篇民间故事讲了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联姻的事。故事首先讲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原因----吐蕃年轻首领松赞干布爱慕漂亮又聪明的文成公主,派使臣到唐朝求婚,而智慧的使臣顺利通过了唐皇的考验,求亲成功;接着重点讲述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的一系列故事----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山等;最后点明了文成公主进藏的不朽功绩。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

  教学准备

  1、多媒体。

  2、布置搜集关于文成公主的资料。

  【说理念】

  本节课设计采用板块式,从整体感知形成专题、深入研读、推理想象到拓展延伸,从整体入手(初步整体感受)──部分(抓住重点、难点、特点研读)──整体(感受和领悟写法、学法的升华),体现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程序。

  【说流程】

  一、导入课题,交流资料

  关于文成公主,你都知道些什么?

  导语:(播放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壁画中的图)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畏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之间经济文化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贡献。藏族人民热爱美丽的文成公主,把她当成神一样崇拜,因此,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今天,我们要读的,是其中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难

  根据阅读提示自读课文,了解故事的经过,提出自己的疑问。

  交流汇报阅读收获

  1、汇报朗读。请学生分部分朗读课文,通过师生评价,把课文读好。

  因为是民间故事,应用讲故事的口气读,要读出吐蕃使者的智慧和文成公主的神奇。

  比如读“公主找了一段树干横在上面,搭了一座桥”“文成公主听了,剪了一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去了”“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等句,要读出公主做这些事的轻而易举。

  2、交流疑问。

  学生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

  a.为什么“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出示句子:使臣看过每一个姑娘,发现有两只蜜蜂总是在一个姑娘的头上飞来飞去。他仔细一看,原来这个姑娘头上戴的`是鲜花,其他姑娘戴的是绢花。他断定这个戴鲜花的姑娘一定是文成公主。

  可以从几方面引导思考:

  鲜花和绢花,一真一假,警示了真假公主。

  公主和其他人什么都一样,只有头上花不一样,这也是惟一能看出区别的地方。

  鲜花配公主,更显其高雅、美丽。

  B、公主怎能背动乃巴山呢?

  出示句子:走着走着,乃巴山又把路挡住了。大家走起来很不方便。文成公主就把乃巴山背到旁边去。直到现在,乃巴山下还有公主的脚印。

  可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这样引导:

  为什么人们要这样说呢?在他们心目中,文成公主是怎样的人?

  文中还有许多这样美妙的小故事,你能找到吗?

  引导学生找到“建桥、撒羊毛、跟鸟说话、树木变化”等地方,感受民间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三、复述故事

  1、导语激趣:这个故事充满了神奇色彩,很受人们的欢迎。请你把故事简单讲给父母听,你想怎么讲?

  2、自己练习讲述。

  3、指名讲述,进行评价。

  评价中指导学生理清思路:答应求婚──进藏途中──贡献。

  要重点讲进藏途中发生的几件小事。

  四、课外拓展

  读另一传说《文成公主进藏》

  五、课外作业

  把《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倒数”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的。它主要包含两部分知识:一是倒数的意义,二是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内容看似简单,但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难理解。根据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学生实际,我拟订了如下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首先必须掌握倒数的意义与求法,其次是1、0的倒数,小数、带分数倒数的求法,所以我认为倒数的意义及其倒数的求法是教学的重点。因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要强调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所以我认为正确理解倒数的意义是教学的难点。教学的关键就是教会学生克服难点,办法是结合课本中的例子说明,然后让学生举出几组倒数,并对学生的回答发表意见,用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所举的例子对不对。

  二、 说教法、学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在课堂中采取讲练结合的模式,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充分地让学生自学。我将在教学中始终扮演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让他们在合作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让学生自己组织学习材料,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允许学生在探究新知中犯错误,并在修正错误的过程中体会成功。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本节课,我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处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三、说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数学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并掌握数学。所以我由生活中的具体的实例引入:

  先看看语文中有趣的“倒数”现象。汉字“吴——吞”,“杏——呆”激发兴趣!然后联想自然界中这样上下颠倒的动物。(蝙蝠、树懒)再到让学生思考:数字有没有这样的特性呢?举例说明,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倒数。

  (二)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学习,并且考虑以下三个问题:

  1. 什么是倒数?

  2. 互为倒数中的“互为”是什么意思?

  3. 如何求一个数的倒数?

  在小组自学过程中,深入个学习小组,并引导学生抓住“互为”二字作文章,让学生理解“互为”应该是双方面的,例如“我和你互相成为朋友”的意思,可以理解成“我是你的朋友”,或者“你是我的朋友”,渗透“互为”这个倒数概念中的关键词语,帮助学生理解“互为”的含义,从而为建构新知扫清语言理解障碍。再组织同桌之间互相说倒数,以巩固理解。

  求倒数的方法,仍采用小组汇报的方式,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点拨:

  ① 找倒数(分数),引导学生考虑怎么找的?有什么规律?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求一个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② 整数(大于1的自然数),这样的数怎么办?引导学生概括总结:整数可以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它们的倒数也是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③ 1有没有倒数?如果有,它的倒数是多少?引导学生概括总结:1有倒数,1的倒数就是它本身,因为1等于一分之一,一分之一分母、分子调换位置还是一分之一,就是1。

  ④0有没有倒数?学生可能会引起争议,0不能作分母,0不能作除数,任何一个数和0相乘的积都不会是1,所以0没有倒数。

  ⑤带分数及小数,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先变成假分数,再调换分子分母的位置。

  (三)巩固练习

  通过达标反馈巩固求倒数的方法。

  (四)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一组即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五)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四、简述板书设计

说课稿 篇8

  新《纲要》中科学领域提出了:对周围事物和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的目标。《小树叶找妈妈》这一活动是在平时到户外散步的时候,小朋友对树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结合本季节开展的主题:金色的秋天,我设计了一系列关于树叶的活动,本次活动就是其中之一。

  "从幼儿身边最熟悉的事物出发"是瑞吉欧教育理念之一,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我们细致地观察、倾听幼儿的言行,及时捕捉他们的兴趣点,以及他们的日常生活为基础,贴近幼儿自身的经验进行自然而然的引发,层层深入开展活动。我们鼓励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从不同角度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来发现问题。在摆摆说说的活动中,他们的想象力发展了,会用自己的话语描述对家的认识。

  二、说目标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情况,我确立了情感、认知、能力方面的.目标,其中既有独立表达的成分,又有相互融合的一面。本次活动目标为:

  1.引导幼儿观察、对应、和比较,认识树叶的不同。发展幼儿的比较能力、思维能力,激发幼儿的探索的兴趣。

  2.教师对幼儿进行保护树木教育,知道树木对人类的重要性。

  3.激发对周围事物的关心,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让幼儿获得帮助他人的情感体验。

  难点:观察、对应、和比较,认识树叶的不同。

  在活动中我先让幼儿观察树叶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然后引导幼儿运用观察、比较、对应的方法帮小树叶找妈妈,最后通过送小树叶回家,巩固对树叶特征及名称的认识。

  三、教学准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本次的活动目标和完成活动内容,我做了以下准备工作:

  1.制作电脑多媒体课件;2.磁带一盒;3.物质准备:叶标本三种;杨树、柳树、枫树的挂图;彩纸若干张。

  四、说教法《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需要、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我对自己角色的定位是一个参与者,我希望和孩子共同发现、讨论、寻找,让孩子在观察树叶时享受探索的快乐、在帮树叶找妈妈时,享受助人为乐得乐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本次活动以幼儿喜欢的帮助小树叶找妈妈为线索,贯穿整个活动。

  2.问题设置法:

  教师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激发兴趣的提问:这些树叶是从那里来得?激发情感的提问:小树叶离开了妈妈会怎样呢?我们可以帮它做些什么?使幼儿不断的思考,不断的进取。

  3.操作法:让幼儿通过动手操作,在与实物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进行探索学习,用小树叶拼贴出美丽的图画。

  五、说教学程序

  (一)激发兴趣(拾落叶)播放音乐,请幼儿想象自己是一片从树上飘落的叶子,配合音乐模拟叶子飘荡。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机,活动一开始幼儿小树叶随音乐做动作,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小朋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树叶。

  (二)幼儿观察树叶(发现树叶的特征)请幼儿找一找自己喜欢的树叶做朋友并说一说它像什么。(幼儿自己寻找、想象)〔在这一环节中是启发幼儿合理想象。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想象,我们能看到他们大智若愚的稚嫩童趣,一片树叶可以引发他们不同的想象。

  例如:"这片树叶(杨树叶)像什么?""扇子""它还像什么?"教师可以再次启发幼儿的想象,让他们深入思考,出现各种奇思妙想。〕

  (三)自由探索根据幼儿好奇的特点,请小朋友找一片你喜欢的树叶和自己做好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你的好朋友它像什么?是什么颜色的?摸上去是什么感觉?我们可以帮小树叶做些什么?它的妈妈是谁?

  (四)体会成功的喜悦(课间操)帮助小树叶找到妈妈,并于它们一同跳舞。

  (五)知识拓展(知道树的种类、作用)通过课件的演示让幼儿了解其他树的种类。组织幼儿互相交流并讨论树木有什么作用,给人类带来哪些益处。树木能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好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爱护花草树木,做个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六、延伸活动(制作叶子画)这一环节是在前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性的创造制作,对孩子们来说,这种充满自信和自主的操作同样具有想象、创造性的成分,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操作可以使幼儿按目前的心理需要(成功需要、尝试需要)选择不同的方式,在已有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创造向前推进一步,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体验成功的喜悦。

说课稿 篇9

  教材分析:

  《山中访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篇构思新奇、想象力丰富、充满童心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不骑车,不邀游伴”、“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着小曲儿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众朋友”,并且与“朋友们”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热切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相对于前面两个单元的哲理性文章和后面的诗歌、科学说明文、记叙文来说,本文是比较简单、浅显的,所以设计时目标就放在让学生品味和运用语言、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在自我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情感熏陶,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本文讲课的最大难点是对景物的描写过于繁多和零散,逐一分析就会显得凌乱,还会导致学生思路支离破碎。所以我认为在处理本教材时应尽量注意给学生时间和空间与课文文字和画面充分接触,在细致地体味课文的同时产生个性化理解,又保持着课文的整体感和一气呵成的美。

  学生分析:

  经过小学六年及初一一个多月的学习,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语言的赏析、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以及对散文知识的把握等,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作者的思想感情以及想象联想等能力,还比较欠缺。在上课前,我了解到班级学生与大自然接触少,而且由于生活经验与视野所限,对写景类的文章,学生大多不能有较深的感知、体验。再者由于现在的学生去春游、秋游的机会少得可怜,所以要初一学生感知、理解并体会山中的景物之美及美的内涵具有一定的难度。不过,学生想走向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想与大自然对话的愿望却相当迫切。我觉得得找到一个教学的切入口,使学生对自然之美有较深切的感受。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整体感知,能说出山中之友。

  2、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语言美感悟情感美。

  教学理念:

  依据新课程标准:课堂教学应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故采用“感知──交流──引导──领悟”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好投影等仪器设备。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用小学学过的古诗《寻隐者不遇》导入,让学生想象进山情景,激发情趣。

  (师)有位作家李汉荣也到山中拜访朋友,带回了好心情,好记忆,他拜访了怎样的朋友?就请我们师生共同欣赏李汉荣的《山中访友》。

  二、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找朋友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1、圈出疑难字词,通过看注解,查工具书,或与同学交流解决。

  2、划出作者所看望的朋友。

  (学生回答)

  三、品读课文,读出自己(多媒体展示:读出自己: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

  (师)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让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朋友,带着自己的体会,仔细品读描写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相关句、段,并做好相应的批注,结合相应的词语或句子陈述理由。可以用“我喜欢自己成为——-----因为——————”的句式作答。

  (1) 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 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和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在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的景物都是因为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充满智慧……)

  四、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刚才同学们谈得很精彩,老师和大家有同感,可还有一个疑问,作者带着好心情,到山里“观景”,为什么却说成是“访友”。从内容到形式,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写法(重点赏析、品味人称变换之美、比喻、拟人之美)

  1、 放人称改写后的课件,学生将改写后的第3段与课文作比较,赏析、品味人称变换之美

  2、分角色朗读第5段,在读中进一步体会比喻拟人之美。

  五、 联想创作(作业)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请任选一位你喜欢的自然朋友,模仿本文的风格,为她写几句赠言。要求: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 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 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六、结束语

  走进大自然,我们认识了许多美丽的朋友;走进大自然,我们品味了许多美的情感;走进大自然,我们抒发了最美的心声。最后,让我们高声对大自然说一声:大自然,我的朋友,我爱你。

  课后反思:

  这堂课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效果明显,学生参与的热情高。教学的几个环节层层深入,不仅保证了自主、探究学习的质量,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三个主要教学环节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在教学中既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又让学生汲取到丰富的个性养料,完善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首先,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三条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个性得到充分展示。

  《山中访友》这堂课中学生“选择品读描述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相关句、段”, “说说自己最喜欢的朋友的理由”,“讲讲自己最想倾诉的心声”。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学习,可以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与大家交流讨论,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收获。让学生觉得学习没有强迫意识,没有厌倦感,更不会有逆反、抵触心理,学生学习兴趣油然而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同时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也有利于这种良好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主体意识的发展,形成个性。

  其次,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受到重视。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第五条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感情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山中访友》时,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这完全是学生自己阅读实践的结果。教师并没有用自己的思考束缚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没有用统一的标准去统一学生的思想。正因为如此,学生在课堂上妙语连珠,不时有思维火花的闪现。

  再次,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好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作者美好个性的展示。《山中访友》中表现出作者健康的个性,作者心中充满友爱、真诚、感激。学生在品读,研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许多高尚的品质─或默默的奉献,或纯洁正直,或坚韧热情,并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慢慢地他们会学会正直、热情、奉献、赞赏,特别是在“用我的心抒发自己对朋友的美好心声”这一环节中,我们可以惊喜地发现有人在赞美白云、瀑布,收获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人在赞美雪花,富有诗情画意;有人在赞古桥,学到了敬重和坚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得到了培养,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参与的人生态度在阅读过程中得到熏陶、感染、形成。

  然而,这次学习活动如果不在课堂里上,而是真正带着学生走进多姿多彩大自然,让学生目睹到真实的自然景物,放飞想像的翅膀,与大自然促膝长谈,我相信,这次学习活动会更精彩,学生对美的品味会更深刻。

【说课稿】相关文章:

船长说课稿11-15

《白杨》说课稿11-16

说课稿范文11-19

《石榴》说课稿11-19

太阳说课稿11-19

《翠鸟》说课稿11-22

对鲜花说课稿12-03

《望月》说课稿12-04

《荷花》说课稿12-06

风筝说课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