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五月端阳说课稿(通用6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五月端阳说课稿,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月端阳说课稿 1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五月端阳》这篇文章主要对端午节的习俗进行了介绍,分姑娘们做香袋,小伙子们赛龙舟,妇女们包粽子,老人们讲屈原的故事几块内容,反映了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课文可以说是结构简单、脉络清晰,语言通俗。课文可分三段。第一段是写哪一天是端午节和家家门上挂菖蒲、艾草的节日气氛。第二段是写姑娘们、妇女们、小伙子们过端午节的情景。第三段是写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的来历。课文总共安排了两课时完成教学。
我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时。内容是初读课文,重点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根据对教材的理解,我从三个维度预设了教学目标:认知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菖蒲、艾草、流苏、衣襟、削职流放”等词语的意思,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操作目标:通过朗读课文词句,感受端阳浓浓的节日气氛,体会屈原的爱国热情。情感目标: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感受屈原那火热的爱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课堂的生成性,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这样的课堂,是一个不断调整、不断建构的过程,也是根据学生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落实以上教学理念的:
一、读通课文,整体感知。
初学课文,读通、读顺、读对是关键。试想,字、词都读不正确,句子也读不通顺,何来理解和体会,更谈不上正确运用。所以在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朗读。在检查朗读时,逐个纠正字音。这一个个教学环节无不体现语文工具性的一面。语文是一个大整体,一篇课文更是一个紧凑的小整体。整体把握文章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正确理解课文的一个必要条件,更是培养语文美感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初读课文后,随即以一句话谈谈你对端午节的感受。既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联系实际,加深体验。
叶圣陶说过:“生活处处皆语文。”“生活即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再现生活,享受生活。比如学生对文中的菖蒲、艾草不熟悉、不了解,就用图片使学生对之有了直观的感受。学生对他们产生了兴趣,就会在课后主动去找寻、通过课外读物去了解它。
三、认识屈原,丰富情感
《五月端阳》属于说明文。说明文区别于其他文体较显著的特点是简单、明了,没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在处理文本时我采用了新的手法,赋予《五月端阳》感情的外衣——屈原的爱国情、后人对屈原的悼念情。也正是这样的处理,学生才能更珍惜五月端阳,从而更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
四、拓展文本,加深理解
教材要为我所用,提倡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要把课文作为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基本依据;但又不能作为唯一的`依据,不能拘泥于教材。本课中介绍屈原的知识比较局限,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范围比较狭窄,学生也很难体会屈原当时那种痛苦无奈的心情。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充分利用语文这个知识的大缸,拓宽文本。因此,在课前,我也作了充分的准备,大量查阅了有关端午节与屈原的传统文化,为课文的教学作知识上的铺垫。
课虽然已经结束了,但对这堂课以及课文的思考远远没有结束。从今天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对课文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我意想不到的问题,我也佩服学生的知识储备,课堂上我们是相互学习,一起探究的过程。自己感到不足的地方仍是挺多的,对教材的理解或说是钻研吧,要透彻,这样才能有更充分的预设。当学生提出句子“香袋的式样很多,有鸡心型的,虎头型的,菱角型的,辣椒型的,下面垂着五颜六色的流苏。”为什么这里不用省略号时,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我稍有慌张,随即以“如果此处用的是逗号的话,后面句子就不完整了”来应付。课后我想,其实此时我完全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如果学生都不能确定,那就应该在我做出解释后跟学生讲明,课后我们一起去找答案,而不是这样不管对错搪塞过去。课堂中还有几处学生的质疑我都没有妥善地处理好。就比如当学生指出“屈原这样的死是不值得的,他应该好好地活下去,这样才有救国的希望……”,虽然在课前我也预设到这样的问题,但学生始终没有讲到“点子”上去,我也没有引导好,直接自己生硬地套上几句话,感觉不妥。还有许多考虑欠周的地方,有待于提高。
五月端阳说课稿 2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与作用
《五月端阳》在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占据独特地位,是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这篇课文以生动笔触描绘了端午节丰富多样的习俗,不仅能帮助学生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还能引领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育文化自信,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筑牢根基。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认读、书写并理解与端午节相关的生字词,如 “香囊、雄黄、菖蒲” 等。能够准确、流畅且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精准概括端午节习俗的要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研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提升阅读理解与分析能力。借助实地走访、资料查阅,深入探究端午节习俗背后的文化根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点燃学生对端午节及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树立传承文化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确定
教学重点:扎实掌握生字词,透彻理解课文中对端午节习俗的细致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挖掘端午节习俗的文化内涵,促使学生将传承文化的.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说教法
直观演示法:借助丰富的图片、精彩的视频,展示端午节热闹非凡的场景,如龙舟竞渡的激烈画面、精美的香囊制作过程等,让学生直观感受节日氛围,迅速激发学习兴趣。
角色扮演法:组织学生模拟端午节的传统活动,如包粽子、挂菖蒲等,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加深对习俗的理解,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参与度。
对比分析法:引导学生对比不同地区端午节习俗的差异,如南方赛龙舟与北方挂葫芦的不同,通过对比加深对习俗多样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项目驱动法:布置以端午节为主题的项目任务,如制作端午节文化宣传海报、编写端午节故事集等,驱动学生主动探究,全面提升综合素养。
三、说课程
课程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充满激情的龙舟竞渡视频,引发学生对端午节的好奇,自然导入课程,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课程展开:首先,带领学生认读生字词,结合图片和实物讲解其含义,帮助学生理解。接着,引导学生逐段阅读课文,分析端午节各项习俗的描写,让学生分组讨论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
课程深化: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模拟端午节场景,亲身体验习俗。之后,开展小组汇报,分享实地走访或资料查阅的成果,深入探讨端午节文化根源。
课程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的生字词、端午节习俗及文化内涵,强调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制作一份端午节手抄报。
五月端阳说课稿 3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与作用
《五月端阳》是小学语文教材中连接学生与传统文化的重要桥梁。它生动呈现了端午节丰富的习俗,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语文学习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更能让学生在文化熏陶中厚植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认读、书写和运用与端午节相关的生字词。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梳理出端午节习俗的发展脉络。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批注、小组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思考与合作交流能力。运用实地考察、网络搜索,深入了解端午节习俗的文化渊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端午节文化的探索欲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培养传承文化的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确定
教学重点:扎实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中对端午节习俗的生动描写,体会作者对节日的'深情。
教学难点:深入剖析端午节习俗背后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践行文化传承。
二、说教法
情境体验法:在教室精心布置端午节元素,如悬挂艾叶、摆放龙舟模型等,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端午节文化,充分激发学习热情。
问题串引导法:设计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串,如 “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粽子的形状和口味有哪些文化寓意?” 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究课文内涵,有效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小组竞赛法:组织小组间关于端午节知识的竞赛,如习俗抢答、文化常识问答等,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学习积极性,促进知识的巩固与拓展。
跨学科融合法:将语文与美术、音乐等学科融合,如让学生绘制端午节主题画作、学唱端午节相关歌曲,从多元角度感受端午节文化,提升综合素养。
三、说课程
课程导入:以一首欢快的端午节童谣作为开场,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出端午节话题,顺势导入课程。
课程展开:先进行生字词教学,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记忆。随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出描写端午节习俗的语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语句的表达特点。
课程深化:开展小组讨论,围绕问题串探讨端午节习俗的文化渊源。组织学生进行跨学科活动,如绘制端午节手抄报、编写端午节歌词等,加深对文化的理解。
课程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强调端午节文化的价值,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传承传统文化,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端午节的短文。
五月端阳说课稿 4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与作用
《五月端阳》作为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传统文化的生动教材。它以端午节为切入点,展现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有助于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同时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文化滋养。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认读、书写并理解 “粽叶飘香、龙舟竞渡、祭祀屈原” 等与端午节相关的字词。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生动复述端午节习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合作能力。借助参观民俗博物馆、采访民间艺人,深入了解端午节习俗的文化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端午节文化的热爱与敬畏之情,增强文化传承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教学重难点确定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中对端午节习俗的详细描述,体会作者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深度挖掘端午节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二、说教法
故事导入法:讲述屈原投江的故事,引出端午节的由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自然导入课文学习。
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端午节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变化,如粽子包装的.创新、赛龙舟活动的商业化等,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
多媒体辅助法:运用动画演示端午节习俗的演变过程,如从古代简单的祭祀活动到现代丰富多彩的庆祝形式,让学生直观了解文化变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实践活动法:开展端午节主题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到社区参与包粽子活动、举办班级赛龙舟模型制作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升动手能力。
三、说课程
课程导入:通过讲述屈原的感人故事,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引出端午节,导入课程学习。
课程展开:进行生字词教学,结合故事和实物讲解字词含义。让学生默读课文,梳理端午节习俗,分组讨论这些习俗在现代社会的体现。
课程深化:组织学生参观民俗博物馆或采访民间艺人,深入了解端午节文化内涵。开展实践活动,如包粽子、制作龙舟模型等,增强学生体验。
课程总结:总结端午节习俗及文化内涵,强调传承文化的重要性,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参观心得或实践活动报告。
五月端阳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与作用
《五月端阳》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是一颗璀璨的文化明珠。它系统地介绍了端午节的习俗,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学习范例,同时能让学生在文化的`浸润中培养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对学生的精神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读写与端午节相关的生字词,理解其文化内涵。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总结端午节习俗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感悟、小组分享,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表达能力。利用图书馆查阅、网络调研,深入探究端午节习俗的文化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端午节及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确定
教学重点:扎实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中对端午节习俗的生动刻画,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剖析端午节习俗背后的文化意义,引导学生在传承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
二、说教法
游戏教学法:设计端午节知识小游戏,如 “习俗连连看”“诗词接龙” 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与记忆效果。
思维导图法:引导学生绘制端午节习俗思维导图,梳理课文结构,清晰呈现习俗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归纳总结能力。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端午节不同角色,如屈原、赛龙舟选手、包粽子能手等,通过角色扮演深入理解端午节文化内涵,增强学习体验。
创意写作法:布置端午节主题创意写作任务,如改写端午节故事、创作端午节现代诗歌等,激发学生创造力,提升写作能力,同时加深对端午节文化的理解。
三、说课程
课程导入:以端午节知识小游戏开场,如 “猜端午节习俗谜语”,激发学生兴趣,导入课程。
课程展开:进行生字词教学,运用游戏方式帮助学生记忆。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绘制端午节习俗思维导图,梳理课文内容。
课程深化: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活动,深入体验端午节文化。开展创意写作活动,让学生发挥想象,创作与端午节相关的作品。
课程总结: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展示学生创意作品,强调传承与创新端午节文化的重要性,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不同地区端午节习俗资料。
五月端阳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教材地位与作用
《五月端阳》是小学语文教材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篇章。它详细介绍了端午节的习俗,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文学习素材,有助于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更能让学生在文化的`滋养下塑造健全人格,增强民族凝聚力。
教学目标设定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认读、书写与端午节相关的生字词,理解其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端午节习俗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能力。运用实地观察、资料整理,深入了解端午节习俗的文化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端午节文化的热爱之情,增强文化传承意识,树立文化自信。
教学重难点确定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中对端午节习俗的细致描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深入挖掘端午节习俗背后的文化价值,引导学生将文化传承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二、说教法
情境模拟法:模拟端午节庆祝场景,如举办小型龙舟比赛、包粽子比赛等,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感受节日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探究法:提出探究性问题,如 “端午节习俗为什么能传承千年?”“现代社会如何更好地传承端午节文化?”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探究精神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完成端午节文化手抄报、文化展板等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拓展阅读法:推荐与端午节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如民间故事、诗词歌赋等,拓宽学生阅读视野,加深对端午节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三、说课程
课程导入:模拟端午节热闹场景,播放欢快音乐,展示端午节装饰品,导入课程,让学生感受节日氛围。
课程展开:进行生字词教学,结合模拟场景讲解字词。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端午节习俗,小组讨论探究性问题。
课程深化: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制作端午节文化手抄报或展板,展示成果。推荐拓展阅读材料,让学生自主阅读。
课程总结:总结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端午节文化传承意义,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传承端午节文化的短文。
【五月端阳说课稿】相关文章:
槐乡五月说课稿10-09
说课稿范文 说课稿怎么写范文10-01
美术说课稿07-13
《翠鸟》说课稿11-07
《鲸》说课稿10-04
《雷雨》说课稿11-08
《电荷》说课稿08-25
《守株待兔》说课稿09-01
比本领说课稿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