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3-13 18:02:0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二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阜阳市铁路学校的侯晶晶,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刚三年,教学经验不足,加上这次准备的比较仓促,说课的过程中肯定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恳请在座的各位批评指正。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二年上册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的第六课时------《小熊请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说这节课: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小熊请客》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4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5、2、3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里以“小熊串红果串请客”这一情境入手,引导学生自觉经历用4连加的过程,为编制4的口诀做准备。在推导4的乘法口诀时,采用实践探索法,让学生感知知识的形成过程。在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的特点。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以及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新课程理念出发,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4的乘法口诀,会用已学过的乘法口诀进行口算,会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经历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情感目标:在数学游戏中让学生体会数学存在于生活中,从而强化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4的乘法口诀的得出与掌握。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小熊请客”的情境,通过观察发现信息,表达信息,并借助乘法意义编制口诀,而且通过“开火车”和“对口令”等多种形式,观察学生记忆口诀的流畅性和了解口诀记忆的准确程度。同时在教学中,注意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的学习形式的交互运用,达到发展智力,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初步的推力能力的目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以小熊过生日用红果招待朋友的故事情境导入,然后用大屏幕出示色彩鲜明的主题图,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上的数学信息,并展示给大家。接着组织学生提出用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3串要多少个红果,4串需要多少个红果,9串需要多少个红果,等等。同学们真善于提出问题,我相信你们也能解决这些问题。这样设计使学生一开始就以快乐的心情步入课堂,通过展示数学信息,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做到了各学科之间的整合。设计理念:让学生从中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乐学、爱学,这正是新课程标准所要求达到的。另外这种方法,也让学生体验算法多样化,也能体会到运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的思考方法。

  二、合作探究,构建新知,编制4的乘法口诀。

  要想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数学问题,独立完成课本20页的填一填吧,想一想,数一数。完成后同桌相互交流,检查结果是否正确,同时我去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最后请一位同学汇报结果。刚才大家填的速度真快,学的多认真啊!那能根据我们刚才完成的表格以及编制5,2,3的乘法口诀的方法,编制4的乘法口诀吗?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编制4的乘法口诀,并完成课本20页的4的乘法口诀表。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去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对编制口诀有困难的同学及时提示,使他们利用已有的知识正确编制口诀。最后小组汇报结果。紧接着,我引导学生观察4的乘法口诀表的特点,有的同学可能会发现:相邻的两句口诀之间相差4。这时我抛出“如果知道4*5=20,但忘了4*6=?,怎么办?引起学生的思考。有的学可能会说20+4=24。之后我通过师生对口令,男女对口令,开火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熟悉并记忆4的乘法口诀。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对4的乘法口诀的编制方法做过多引导,因为学生已经经历了5,2,3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有了这方面的经验。学生主要是在合作交流、共同探索中完成。这些都体现了数学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教学理念。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一个让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多次的小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三、随堂练习,巩固新知

  我首先设计的是看算式说口诀,这里有10道题,男生女生各说5道,比一比谁说的更好。第二个练习是看口诀说出对应的两个算式。请位声音洪亮的同学读口诀,其余同学对算式。最后我组织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运用4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的实例。生1:一张课桌4条腿,我们组4张桌子,“四四十六”,一共16条腿。我们每天上午4节课,每星期5天上课,每星期上午一共上20节课。生3:教室前面国旗一边有4个字,两边有8个字,“二四得八”。练习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4的乘法口诀,现在说说这节课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生1:我知道了4的乘法口诀。

  生2:我记住了4的口诀。

  生3:我会用4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师:看来大家的收获还真多!回家以后,请把你们的收获讲给爸爸妈妈听。

  五、布置作业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用4的乘法口诀来解决的问题,请你们再找一找,记在数学日记中,比一比谁的发现最多。这样但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观察身边事物的能力也,使生活和数学紧密相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对传统的布置作业的一种补充,是学生乐于接受的作业方式。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一课是西师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选择、学法指导和教学程序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 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反思”的基本模式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材一开始就从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教材创设两个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认识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接着,安排课堂活动巩固学生对特征的认识,进一步建构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空间观念。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开放性、挑战性的习题,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地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渗透数学美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小组合作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具准备:

  计算机软件、实物投影仪、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直尺

  学具准备:

  小棒、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钉子板、三角板、直尺、实验报告单。

  第二部分 教法选择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本节课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形式,以“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括这一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掌握知识。

  第三部分 学法指导

  1、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数一数” 、“量一量” 、“折一折” 、“比一比” ,有序地进行操作、观察、探究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真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第四部分 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在分析教材,合理选择教法和学法

  的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上课我就对学生说: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图形在装扮着我们的学习与生活。看,这是我们的新教室,多漂亮啊!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学生观察后会说黑板的面、课桌和讲台的面是长方形;钟表的面和地板砖是正方形等等。这时我再对学生说:小朋友们真了不起!已经能辨认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问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然后再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求大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一环节的设计利用了学生所熟悉的物体,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探索学习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要求各小组在学具中选用所需的材料,开始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请小组长做好分工,把研究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单上。

  边 角

  长方形 有( )条边,

  对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正方形 有( )条边,

  每条边( ) 有( )个角,都是( )角

  2、学生开始活动时,我到学生中去巡视指导,并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和方面进行研究。学生也可以到其他组去看一看,学一学,交流一下。

  3、小组汇报。

  请各小组汇报各自的实验情况。要求汇报时说清楚选用的实验材料、方法和研究结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这里我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进行汇报。

  首先是探讨边的特征,学生的汇报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条边。

  通过用直尺量,发现长方形相对的两条长边一样长,相对的两条短边一样长。正方形的4条边都一样长。

  这时我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两条较长的边和两条较短的边,它们的位置都正好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把它们叫做对边。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了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

  在研究长方形时是通过折纸得出来的。学生这样折:

  先上下对折,发现长方形上下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这两条边一样长。

  再左右对折,发现长方形左右两边重合在一起,说明左右边也一样长。

  从而得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

  在研究正方形时学生这样折:

  把正方形纸片先对角折,再对角折,发现正方形4条边都重合在一起,说明正

  方形4条边都一样长。

  第三种情况:学生选用的是钉子板。

  通过数格子,发现了长方形长边都占了6格,短边都占了4格;正方形4条边都占了5格。说明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

  当学生汇报完,我对学生能想出多种方法来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给予肯定和表扬,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有4条边,对边相等。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边总结边板书)

  接着是探讨角的特征,学生的汇报也可能有以下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选用长方 形纸片、正方形纸片、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再用三角板的直角在每个角上比一比,发现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也都是直角。

  第二种情况:在做实验时,学生也是选用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和三角板。

  通过数一数,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4个角。

  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分别量了正方形和长方形纸片的一个角,它是直角,然后把长方形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也一样把纸片对折再对折,发现4个角重合在一起,说明4个角也都是直角。

  当学生汇报完后,我与学生一起总结出: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边总结边板书)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然后汇

  报交流,一方面体现了数学的民主性,我给每个学生创造了均等的学习、参与的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生成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同时让各个组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交流,体验成功,从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能使情感的数学目标落到实处。

  三、应用拓展

  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本节课练习的设计着重体现了层次性、针对性、灵活性三个特点,分为基本练习和扩展练习。

  1、基本练习

  (1)围一围

  照下图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略)

  (2)拼一拼

  用两副同样的三角板分别拼出1个长方形和1个正方形。然后根据拼的情况进行展示和交流。学生这样拼(演示课件)

  (3)、摆一摆

  用同样长的小捧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4)涂一涂

  在方格图上涂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图略)

  (5)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认识,通过围一围、拼一拼、摆一摆、涂一涂、量一量、填一填多种形式的基本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并且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2、扩展练习

  (1)把一张长方形纸片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这道题有一定的挑战性,怎样才能得到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呢?我引导学生思考长方形的哪条边可以当作正方形的边?

  (2)画一条线,把下面的图形分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三角形。

  (3)、右图中有( )个长方形,( )个正方形。

  这里我引导学生有序地数图形。

  这一环节的主要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感觉。把刚刚学习到的知识进行扩展延伸,使学生灵活应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空间观念得到加强。

  四、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我先引导学生重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再引导学生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共同点是都有4条边,4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是长方形对边相等,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2)家里客厅地板铺的砖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而不是圆形的呢?

  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各自的见解。

  这一环节的设计,鼓励学生将数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五、课外延伸

  充当小小设计师,用长方形和正方形为学校新操场设计花池、羽毛球场、篮球场、沙池。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认识路线图是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确定位置中的一个教学内容。在学习本课之前为学生已经认识了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八个方向,会用这些表示方向的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部分学生还曾在生活中见过,但通过课前调查发现他们对于路线图并不了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在观察公交车站牌、游乐场路线图、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在情感态度方面,要使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在数学思考方面,要使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在实际场景中运用八个方位词描述行走路线,教学难点是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意识,我对教材做了以下处理。

  在新授环节,教材呈现的公园里的四季亭、盆景园等场景是学生不熟悉的,我把公园平面图换成学生喜爱又常去的游乐场平面图,唤起他们的生活经验。我首先利用多媒体在欢快的音乐中展示一幅幅游乐场里人们欢快游玩的图片,视觉和听觉的强烈冲击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并以此很快引入新课。接着我借助课件指导学生观察平面图,使学生了解要描述路线图,就要知道游玩景点、明确方向再确定路线,通过认识小明和小芳的游玩路线帮助学生学会用八个方位词描述路线。对于个别描述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借助方向板描述方向。

  在练习环节,我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路线图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直接意义和作用,我拍摄了汽车上的行车路线图、街头路牌分别添加在想想做做第3题和第5题的前面。同时,在试上中发现学生对于书上的城市平面图没有感受,因此我把这幅平面图改成了学生熟悉的学校周围情况平面图,使学生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学得也会比较有兴趣,也让学生在模似情景中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对于生活中遇到的`环形车问题,由于学生并不都具有这方面的乘车经验,而仅根据教材中的简单示意图学生很难理解环形车的概念,因此我把这题融入第5题的城市地图中。先让学生观察站牌,初步明白环形车的特点,再在地图中演示行车路线,使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和理解环形车概念。

  新课标提倡学生学习中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我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我采取了小组讨论、同桌交流的学习形式。小组活动是在新授环节,学生初次学习描述小明游玩路线时。小组交流的活动形式让学生放松地畅所欲言,各人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体验描述路线,学生在描述中相互补充,达到理解上的共识,并完善结论,再通过全班交流的形式寻找自己与他人在认识上差距。

  在认识了公共汽车的路线图后,我按排了同桌互相提问的教学环节,充分调学生已有的乘车经验,学生的提问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如一个学生提出需要转车的问题。个别学生对转车有经验,班上出现了两种答案,这时我是引导者,点拨、引导学生选择更合理的路线。通过这样的提问和回答全班共享解决回答的策略,今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会自己解决了。

  通过这节课学生学会了确定路线图的方法,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制定合理的路线,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延伸到课外。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学生分析:

  大部分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乘法的意义,掌握了连加的计算方法,他们已能根据情境列出的乘法算式,并结合情境用数数或连加的方法算出乘法算式的得数,这些知识储备都为学生在本课进行自主编制口诀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且有一部分学生对乘法口诀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有的甚至可以背出部分的乘法口诀。

  (二)、教学目标:

  1、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使学生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源,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使他们产生自觉记忆口诀的欲望。

  2、能够归纳学习步骤,掌握乘法口诀的学习方法。

  3、掌握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5、有机地重组教材,以五环旗为整节课的学习情境,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编制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

  教学难点:记忆5的乘法口诀

  (四)、教学设想:

  教材主要包括数松果、算一算、练一练三大块,根据教材内容主要设计了情境导入、探究性学习、游戏、应用四大部分。重点从导入的处理、探究性学习过程的安排、乘法口诀学习方法的掌握三个方面来说一说。

  1、重设情境,激情导入。

  新课程在教学中非常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而且非常关注他们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强调了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于是,我改变教材中数松果的情境,用北京奥运开幕式及运动员夺冠的片段为情境导入,以此为契机,利用多媒体展示了举行北京奥运会时人们各种兴奋欢呼的场面,在一个个精彩的片段和欢呼声中,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奥运的激情在不自觉中已被成功激起。然后出示奥运五环旗,由学生说说对它的认识,教师再进行简单介绍。

  2、重组教材,自主探究。

  ①五环旗及算一算两部分的整合。

  在新课探究这一环节中,原本教材分数松果和算一算这两大部分,潜意识已经把解决一共有多少个松果?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割裂为先用最基础的数数的方法来解决,而后才是采用根据图意列乘法算式的方法。学生对于5的乘法口诀的学习,已有了充分的知识准备,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我将教材中的数松果这部分换成五环旗的内容,并与算一算这部分进行有机的整合,在导入部分教学完后直接出示9面五环旗,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在学生自主提问以后,便将一共有多少个环?这一问题抛给学生,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应于自己知识基础的方法进行解决,而且将这一环节安排小组活动,这样每个学生不仅可以有自己的方法,还能够获取别人的好方法。这样将教材的有效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大的自由选择学习方式的空间,而且更能够适用于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

  ②、口诀的学习。

  在学习口诀这部分内容中,设计时力求将情境图、算式、口诀三部分联系起来,整段教学流程突出简化二字。让学生从理解图意出发,根据图意将具体的图抽象简化成用乘法算式表示,再根据有关5的乘法算式的规律,将5的乘法算式简化成5的乘法口诀,即看算式编口诀。这样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便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了口诀是由生活实际中逐步抽象、简化成数学知识的,且能充分体会到口诀的作用,自觉产生记忆口诀的欲望。

③口诀的记忆。

  在学生记忆口诀时,重点让学生观察口诀说说自己发现了什么?因为发现了规律才能更好更快地记住口诀,然后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记住口诀,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利用规律去记忆口诀,即找规律记口诀。另外,在学生利用规律记忆口诀后,安排游戏看手指说口诀和对口令,也是为了加强学生对口诀的记忆,尤其是看手指说口诀这个游戏,更能激发学生记忆口诀的兴趣,由于我们每只手都有5个手指,所以让学生进行小组游戏,根据整个小组伸出手的数量来说出口诀,这样学生更容易也更深刻地记住口诀。

  3、归纳步骤,掌握方法。

  掌握学习方法是学生知识过程的基础,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结构,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步骤,学生才能逐渐地、独立地策划自己的学习活动,在学习同类知识的过程中,真正地发挥主体作用。因此,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引导和帮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归纳出乘法口诀的学习步骤:①看算式编口诀;②找规律记口诀;③用口诀做算式。学生在掌握了口诀的学习方法后,在教学其他乘法口诀时,学生就可以进行自主学习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又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提供了方法上的迁移,便于学生真正的独立学习。

  (五)、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举办奥运时的欢乐场面。

  2、介绍五环旗。

  二、探究性学习

  1、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①提出问题:A、你们看这里有这么多面五环旗,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B、想一想,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发言)

  ②解决问题:

  A、师:今天我们就来解决一共有多少个圆环?这个问题,你们想一想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B、小组交流汇报:方法可能有数数(5个5个数)、列乘法算式等。

  C、组织学生边数数边列出乘法算式。

  2、编制口诀。(看算式、编口诀)

  ①小组合作,试着编一编。

  ②交流汇报:你是根据哪个算式遍出了哪个口诀?

  3、理解口诀的含义。

  举出其中几个乘法口诀让学生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

  4、观察口诀找规律。(找规律、记口诀)

  师:观察这些口诀,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很快记住这些口诀?试着记一记。

  三、游戏

  1、看手指说口诀。

  2、对口令。

  四、应用

  1、基本联系:练一练第2题(用口诀、做算式)

  2、联系实际:练一练第4题。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猜一猜》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数学广角》的第二例题和第三例题内容。

  2、教材分析:

  《猜一猜》这一教学内容是继排列、组合之后的又一堂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新增课程,是学生接触逻辑推理的第一堂课。逻辑推理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只能是初步的,需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

  3、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了更好的体现三维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有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以游戏的方式导入,再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思。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很好的掌握了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接着由两样物品到三样物品,使学生都再次体验推理的过程,重在让学生感受、体验推理的过程。

  三、说学法

  《猜一猜》这种类型的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节感兴趣的课,新鲜的课,为了能更好的在一节课当中帮助学生认识简单推理的逻辑性,在本节课当中,我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说一说、想一想等方法,使学生在大量的活动内容中掌握知识形成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层次:激趣引入

  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用两个小游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情绪高涨,为接下去的学习打好了感情基础。

  诙层次:在游戏中猜测,在猜测中习得动是孩子的天性,游戏是孩子的最爱。游戏教学以其内在的趣味性诱发儿童潜在的学习动机,启动和调节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与愉悦。因此在这一层次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猜地方法,我设计了两次猜的游戏,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猜之中掌握猜的技巧:

  我设计猜书的情境,让学生从瞎猜——给出一个条件的猜,从而让学生明白猜也不是乱猜的,要有依据的猜,才能一次性猜对。

  猜,是在第一次猜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给出两个条件的猜测游戏明了猜测时一定要有明确和完整的提示语。

  同时在学生讲清两种猜的思路之后,在这一层次中最后还对猜两样和三样进行了比较,我再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使学生从比较中知道这两种猜的联系,从而在做题时能够将猜三样转化为猜两样来做。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层次:巩固拓展

  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题目帮助学生进行巩固,同时在巩固中加以拓展和提升。

  总之,在设计的过程中我试图通过游戏使学生能够学得一种思考方法,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对学生得语言训练却做的不是很好,如何指导训练学生能够完整说出推理过程还是我今后要注意得地方。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花园》一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第七课的内容。是学生在认识平均分与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倍”是一个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没有给它下定义,而是结合“花园”的具体情境,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等实践操作活动,体会“倍”的意义。对“倍”的意义的理解,教材要求学生既学会画图表征,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识地渗透形数结合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2、会用图示或除法求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3、让学生通过“摆一摆、圈一圈、填一填” 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

  三、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倍”的意义。

  四、教学教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根据这个教学理念,这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 “动手操作法”。由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倍”的意义。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以激起学生强烈的研究兴趣,从而主动探究。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交流等学习活动,感受“倍”的含义,建立“倍”的概念,并初步学会运用“倍”的含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倍数问题。把学习主权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知识智慧共享的园地。

  五、教学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确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合作、发现以及探索学习机制,实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在设计这节课时,我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生生互动作为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与热情,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魅力。

  六、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创设情景。

  1、(放音乐)一阵雷雨过后,天气晴朗了,森林里许多小动物都高兴出来玩耍!它们是谁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多媒体图画)谁来介绍一下?有那些小动物?它们各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构建“倍”的概念。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说一说小猴子和小鸭子的只数关系。比较两个数除了“求和”、“比多少”的关系,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叫做“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倍的认识”

  2、构建“倍”的概念。

  体会“倍”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设计3个教学层次,层层递进帮助学生体会“倍”意,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1)第一层教学:初步体会“倍”含义。

  同学们!刚才通过数一数,我们知道猴子有几只?鸭子有几只?如果我们用圆片代替猴子数和鸭子数,猴子摆几个圆片,鸭子呢?学生回答,老师在黑板上摆。(分2行,第一行摆猴子,第二行摆鸭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师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圆片画一圈),鸭子的只数有这样的几份呢?(先让学生说一说,再让个别学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着要求全体学生用圆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鸭子摆一摆、分一分、想一想,说一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去体会,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鸭的只数有这样的2份,算式是: 6÷3=2,老师引导学生说: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倍”的含义,我给学生设疑:鸭子数是小猴子数的2倍,是把什么看作一份?再什么有这样的几份?目的让学生明确如果用“倍”来描述两个数量间的关系,首先要知道以谁为标准,也就是说把谁看作“一份”,再看与它比较的量有多少个这样的一份。

  (2)第二层教学:加深对“倍”的认识。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摆一摆、分一分发现“鸭子数是猴子数的2倍”,“小鸡数是松鼠数的几倍呢?”(老师把问题板书在黑板)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并说出理由。

  先要求学生画小圆圈表示小鸡数和松鼠数,圈一圈、填一填,数形结合体会“小鸡数是小松鼠数的几倍”,然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3)第三层教学: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倍”有了初步的.认识,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下面请同学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说一说

  (4)请你再提出一个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

  让学生初步体会应用“倍”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升解决问题的灵活性,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三)运用“倍”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根据课本的练习编排,我设计了闯三关练习,让学生带着兴趣,玩中学,学生在轻松而又带有竟争性中解决有关倍的数学问题。

  1、第一关“比速度”。

  2、第二关“比高矮”。

  3、第三关比记忆。

  同学们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吗?还记得最近的天气吗?看图理解,寻求要解决的问题。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会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数据的过程,所以本环节试图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四)全课总结。

  说一说你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老师归纳:当两上数在比较时,如果把一个数看做一份,而另一个数是有这样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倍。

  通过讨论交流后,学生自己试着归纳来完成的,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回忆了这节课的学习历程和研究的成果,这样做更体现了“过程”。整堂课的设计,由生活情境导入,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倍”,再通过动手操作理解“倍”,解决有关“倍”的知识,最后到生活中寻找倍,层层递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在探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五)教学效果预测。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本课时中,“倍”这个概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比较抽象。那么如何突破这个教学上的重点呢?在教学时,在具体的情况中摆一摆、圈一圈的操作活动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动中突破难点时,我设计了3个层次。

  (一)帮助学生理解“倍”含义。

  在这个环节上,首先由学生在情境图中收集数学信息,并根据收集的信息用小圆片代表小鸭、猴子来摆一摆。这些环节学生们都是可顺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义时,就需要老师来帮一帮。这时我就通过和学生一同摆一摆、圈一圈来到确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个小圆片看成1份,那么代表小鸭的6个小圆片就可以看成这样2份,从而推导出小鸭数是猴子的2倍。

  (二)辅助学生加深对“倍”的认识。

  在上一个环节,学生对“倍”的含义有了一些了解,那么要求小鸡数是松鼠的几倍时,我就引导学生先独立用画小圆圈代表松鼠数和小鸡数,然后圈一圈,与同桌说一说,集体反馈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式,算式中各个数字的含义。

  (三)放手让学生寻找倍数关系的问题。

  有了前面两个环节的动手操作,此时就可以让学生尝试从动手操作活动中走出来,让他们在情境图中直接寻找用除法解决问题。设计了这样3个层次的教学,对于“倍”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采用层层递进的方法后,相信学生一定会突破这个学习的难点。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 说教材

  1、 教材所处地位及作用: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第四章的内容,它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乘法的意义后,学习乘法口诀的延续。让学生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明确乘加、乘减试题的算理及计算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发现规律,掌握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

  2、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乘法的意义后,对乘法有了一定的认识。一说乘法,学生会不由得想到几个相同的加数相加。在这节课里,既要让孩子明确,通过苹果图,列出乘加乘减的算式,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结合图,能理解先算乘法。关键的是如何理解相邻两句口诀之间的联系,也可以用乘加乘减的式题体现,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更需要多媒体的帮助理解。

  3、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正确地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2).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感受解决乘加、乘减的不同方法,明确算理.

  (3).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教学思想.

  (4). 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想象、操作等能力.

  4、 教学重点:

  理解乘加、乘减先算乘法的道理。

  5、 教学难点:

  如何列出乘加、乘减算式

  二、 说教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的教学重和难点,我采用了一下教学方法。

  1、 利用苹果主题图,让学生通过图片横看竖看,理解几个几加减几,从而引出新知,并解决。

  2、 让学生观察比较,与以往学习内容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对 乘加乘减的理解,并且明确计算过程。

  3、 运用迁移,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利用旧知学习新知的能力。

  三、 说学法: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 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复习旧知、探索新知、习题巩固、反馈总结。

  (一) 复习导入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找准新知识起点,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出示苹果图,先出示1列3个苹果,

  再出示第二列,

  列式3+3=6(个)

  3×2=6(个)

  学生明确1个3+3

  再出示1列苹果,引出新知,学生类推

  (二) 探究新知

  1、乘加与乘法口诀的联系

  3列苹果图

  学生明确并说出2个3+3就是3个3

  列式3×3=9(个)

  或3×2+3=9(个)

  先算3乘2等于6,再加3等于9.

  都用口诀三三得九

  在此基础上,学生类推3×3+3也就是4×3。

  为了呈现横着看,又设计了放大一行行的苹果。

  学生知计算乘加可以先算乘法,也可用口诀计算。

  (先练习类似的`口算题,再类推乘减的式题就更好了)

  2、不能直接用口诀的(转化为口诀)乘加乘减

  最后增加1列只有2个苹果。

  学生自然地得出:

  4个3+2

  列式4×3+2

  (课程中,有孩子想到此过程,先让孩子说,再出示这个图就更好了,即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又那么自然)

  为了引导学生列出乘减的式题,设计了借一个苹果,又还去,借来的苹果,变成虚的苹果,学生更好的借助图,理解乘减式题的由来,也能呈现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性。学生理解了算理,进而算法迎刃而解。

  先借1个苹果,

  列式4×4

  再还1个苹果,

  列式4×4-1

  五、说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1个3+3 就是2个3 2个3+3就是3个3

  3+3=6(个) 3×3=9(个)

  3×2=6(个) 3×2+3=9(个)

  3个3+3 就是4个3 4个3+2

  3×3+3=12(个) 3×4+2=14(个)

  3×4=12(个) 4×4-1=14(个)

  六、反思

  本来使用多媒体,自己就不熟练,再加上自己不会制作,多数情况下直接下载使用,往往用的不顺手,且不适合学生的口味。为了得到乘加乘减的算式,以及如何理解乘加乘减的算理,我费了好大的劲做的这张苹果图,一列列的呈现,让学生知道相邻口诀间的联系,又能得到乘加的算式,还理解了算理。同样横着看图,列出同样的算式的道理。丰富了学生同样算式的理解。下一步重点引导学生得到乘减的算式,通过借还苹果的环节,再把此过程呈现,为了学生的理解,变成虚线的苹果,学生更能把握乘减算式的由来,算理自然得到。这样,孩子的意识中形成解决问题策略的多元化。

【二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二年级数学《认识厘米》说课稿09-17

小学数学二年级统计说课稿09-06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1-08

二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11-12

小学二年级数学说课稿11-24

数学说课稿07-22

《数学广角》说课稿07-05

数学统计说课稿11-09

数学二年级说课稿6乘法口诀09-06

小学数学二年级说课稿乘法口诀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