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3-20 12:37:15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9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说课稿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七年级语文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推荐】七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9篇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1、课文出处及联系

  本单元以成长为主题,有的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有的则是以童话的形式,告诉人们在成长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爸爸的花儿落了》是从小说《城南旧事》中节选的,小说展示的基本上是自己在父亲及周围大人的教育和影响下不断长大的生活故事。

  2、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识记、理解本课的生字词,理解标题的含义,了解作者插叙的写法,提高朗读的质量,掌握朗读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分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又是怎么引出的,从而弄清全文脉络,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情感价值观

  体会本文父亲对“我”严格要求的意图,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

  3、教材的重点难点

  小说的主人公虽然是小英子。但节选部分主要是写主人公的爸爸对她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时她的人生体验,显然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显的很重要。本文的难点在于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的病危、濒死,写得很含蓄,但文中处处有伏笔。

  二、教学方法

  1、用讲故事的方法,说说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故事。2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从漫谈“父爱”引入,然后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哪些写的是眼前的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

  三、学法指导

  1、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掌握生字词,课堂中通过朗读进一步巩固。

  2、对于小说通过寻找线索从而梳理作品的结构非常有效,本文用“爱花,是爸爸的秉性”作为线索窜联全文。

  3、通过本文学习,使学生把握分析小说的最基本方法,并能初步迁移到课外。

  四、教学程序

  (一)教学准备

  1、布置预习,扫除生字词障碍,并准备你与父亲之间的故事。

  2、导入新课

  在学习过程中,你可能遇到过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父亲是如何教育你的呢?也许感受到爱的事情很多,请准备好的同学说给大家听听。

  (二)整体感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①检查预习,需要注意的几个字词,重点提示:

  肿(zhǒng)胀(zhàng)叮嘱(zhǔ)骊(lì)歌花圃(pǔ)

  ②“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明确: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牛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的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③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明确: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后痛楚,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导学: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中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面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自主探究

  a、结合课后练习

  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爸爸对“我”是怎样的态度和情感?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学生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儿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板书)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她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明确:是说“我”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是随着主人公起伏的思潮而记叙下来的,所以文章采用插叙手法,时而写眼前事,时而又回忆往事,使文章显得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板书梳理)本部分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本课教学内容,达到加深印象,巩固知识的作用。

  (五)课后作业

  1、细读课文,再次体会爸爸对“我”严厉而深切的关爱,抄写课文重要词语。

  2、把与父亲间发生的故事写入作文本。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马》,它是新课标人教版实验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学法、教学设计与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谈一谈我的教学思路。

  一、教材:

  《马》和《珍珠鸟》、《斑羚飞渡》、《华南虎》、《狼》同属于第六单元。这个单元都是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布封的《马》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语言文字优美,又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表达了作者对“在无限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设计(教材的处理)。

  新课标指出学生阅读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根据单元教学重点结合本文特点,制订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品味积累文章中的精彩词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做到观点明确,言之有理。领悟和初步掌握对比手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的情感,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和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感悟动物身上所折射出来的可贵精神。对比是本文写作的一大特色,其中“家马”与“野马”的对比贯穿文章始终。通过品读分析,得出“野马比家马更美”,并探究概括出两种马的特征。通过形象鲜明的对比,可以感受到家马的苦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抓住后半部分疑难重点句深入品读探究,进一步感受家马被人类摧残、劳役,沦为人类恶性的奴隶的悲哀,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珍视生命、关爱动物,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上的教学目标。另外一处对比是描写“野马”外形美部分,作者把它和另外七种动物作了对比,盛赞马的高贵姿态,突出野马的外形的美,从而反衬人类扼杀了马的自然的天性的美,引人深思。在教学中,把领悟和初步掌握对比手法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疑难句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做为本课的难点。采用一课时完成。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以及学法的点拨与指导: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词汇丰富,对动物的描写精当、传神。语言文辞优美,含义深刻,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采用:创境激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等方法进行教学。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创境激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圈点批注法(预习笔记)、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和语言赏析法。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目标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迁移性练习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学设计:

  首先,创设情境,导入激趣,听背景音乐二胡曲《赛马》,问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然后用幻灯片打出辽阔草原上万马奔腾的壮观场面,出示课题及作者,让学生从听觉、视觉各方面获得直观感受,激发学习本文的兴趣,为文章的感知理解打下基础。其次,感知文章,把握主题。第一步,在二胡曲《赛马》的背景音乐下教师声情并茂地朗读。通过配乐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以情激情。第二步,然后检查学生预习(预习时要求学生读通文章,并画出自己喜欢语句,作批注写出喜欢的原因,即采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疏通字词,本文生字词较多,须落实。这是读通课文的前提。第三步,接着课堂提问:①文中为我们介绍了几种马?②这两种马各有什么特征,文中具体表现在哪里?第四步,让学生带着疑问自由读,主体思维,组织语言回答。

  第一个问题较简单,可点名让学生直接回答,第二个问题较难,可提示学生从文章中找重点词句回答。因答题信息较广,采用小组合作交流后共同汇总归纳的形式,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合作精神。(学生充分交流反馈后归纳,用幻灯显示出来)。第五步,紧接着提问:如果你是一匹马,你会选择哪种生存方式,为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作者布封也与我们一样,在文中,无不显现出他对“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再次,质疑探究,深入品读。在学生基本把握文章主题及作者情感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重点词句含义,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自由表达能力。出示四个问题:

  1、如何理解文中“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2、第二段中为什么说“它们额上覆着妍丽的一撮毛,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稠和锦毡,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家马的苦难表现在哪些地方?找出文中有关语句说说。

  4、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来,并说说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写“家马”部分的几个句子是难点,只有品读这几个难句,才能深入领会家马的苦难,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及本文主题。让学生细读,从读中品,从品中读,教师可巡视并寻机参与其中点拔引导。回答前两句的基础上,从部分到整体,整理出第3题答案,最后用幻灯片归纳打出。对比是本文最为突出的写作方法,最后一题培养对这种手法的把握能力。接着,赏析语言,积累迁移。

  1、赏析精美语言。用“我喜欢 一句,因为 ”的句式,回答交流(有预习的圈点批注充分准备)。再由文本迁移,通过问题的思考,再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2、有人说,马是人类的朋友,而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结合本文谈谈的你的看法?(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最后,延伸练习(课外小作文)。

  介绍你熟悉的一种动物,请抓住其特征(可仿照文中用对比手法),并在描述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通过此练习,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五、板书设计:

  家马:勇毅、驯良 ——同情

  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美质)

  野马 豪迈、犷野、一无所畏、和平(美德) ——欣赏

  最匀称、最优美(美形)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张锋的科学诗《化石吟》。

  【内容分析】

  《化石吟》所在的这一单元的几篇文章都与科学密切相关,内容丰富多彩。阅读这些文章,可以丰富我们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新课标在这一单元中要求: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化石吟》写的是化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科学家通过它,能给我们展示出亿万年前地球上的奇异画面。化石功不可没,科学真是神奇,科学家更是伟大。

  学习这一课时,为了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有必要联系生物学的内容,就文中涉及的如鱼类的进化、鸟类的.进化、两栖类的进化、被子植物、恐龙、猛犸等内容。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讲解过多,不能上成生物课。

  课文是一首科学诗,以诗歌的形式,传达科学的内容。兼具科学与文学之美。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科学、爱文学的热情。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积累“奇幻、葱茏、幽雅、海枯石烂、日转星移”等词语。

  ⑵ 了解化石展现的亿万年前奇幻的生物世界。

  2、能力目标:

  ⑴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节奏韵律之美和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

  ⑵ 学习快速阅读、筛选、概括要点的阅读方法。

  3、德育目标:

  认识到科学的美,培养对生物世界的兴趣和对科学的热情。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思想感情和节奏韵律之美。

  教学难点:联系生物学的相关知识,激活联想想像思维,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关于教法】

  为此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歌节奏鲜明,声调和谐,富有韵律美,同时运用拟人手法,以第二人称“你”称呼化石,亲切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赞叹之情。非诵读不能体会其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情感之美和音乐美。

  2、联想想像法:亿万年前地球上神奇的景象,化石作了一一的记录,科学家据此复原了古生物的形象,要求学生根据诗歌所提供的素材描绘出想象中的远古世界,并以优美的语言,有条理的思维描画一翻,这对于锻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大有裨益。

  3、讨论点拨法: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的探究诗歌的内容和首尾呼应的结构美。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周承坤,来自丰收中学。我说课的题目是《口技》,选自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这是第二课时,前一课时,我们主要预习了课文,朗读了课文,扫除了字词障碍;通过文下注释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大意;理清文章的层次。

  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理念阐释五个方面向各评委老师说课

  一、说教材

  1、课文内容

  本文记叙了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表现了一位口技人高超的技艺,令人深切感受到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2、教学目标,重难点的确立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本课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积累本文一些重点虚实词的用法。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表时间的词,数词的异用等。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并能在作文中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切感受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艺术的热情。

  重点放在字词的落实积累上,难点放在本文表现手法的研究上。

  3、学情分析

  这是七年级下的一篇课文。这一时期,同学们已经学过了许多文言文了,有了一定学文言文的基础,学生学起来应该不太吃力。另处,本文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学生应该很感兴趣。这些都是学好本课的优势条件。

  二、说教法

  本课拟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1、朗读法:“书读百篇,其义自现。”这是学文言文的好方法。

  2、发现法:本课难点的突破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得出结论。

  3、讨论法:和发现法配合使用,引导学生发挥集体智慧,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让学生发现趔,教给学生学法。这正是实现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的目标。

  1、朗读法:反复朗读,明了意思,领悟写法。

  2、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3、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四、说教学程序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交待学习要求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篇课文《口技》,这里说“研究”而不说“学习”,是希望本节课同学们要以研究的态度,发现的精神来学习这节课。

  (这样导入,直奔主题。针对农村学生新课标学习理念没转变过来,只知教师讲,学生记的情况,强调学习要求是十分必要的。)

  (二)、听读课文,请你发现

  1、文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全篇的内容,请发现,找出来。

  2、文中有一个字可以拎起全篇,请发现,找出来。

  (这样切入应该说是比较省力的,扣一句话,一个字就可以把握全篇。)

  (三)、研究课文

  1、文章是如何表现口技表演之“善”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研究一下。

  2、请你说话:

  用“口技人表演之善,从 这几句可以看出,它写出了 ”的句式,说说你的研究成果。

  3、请你归结

  文章表现口技人表演之善,主要表现在

  ①对 的描摹

  ②用 的烘托③

  4、请你思悟

  研究了本文表现口技表演人表演之善的方法,对我们今后的写作有什么启迪?请说说看。

  (这一步的研究,严格遵循了发现事物,研究事物的一般规律,确立目标——分析材料——交流看法——得出结论——应用规律)

  (四)、请你发现、落实字词

  1、概括老师的示例,分组发现

  第一组:发现文中用法特别的字词

  第二组:发现文中古今异义的字词

  第三组:发现文中表示时间的字词

  第四组:发现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词

  2、交流

  3、请你做做,课堂训练

  (这一步注重让学生个别发现,然后集体交流,以点江成面,既可以注重学生个人的发现,又可形成完整的知识休系。)

  (五)、课堂小结

  (六)、板书设计

  对声响的正面描摹

  口技善用观众反应侧面的烘托

  道具

  (七)、时间分配

  导入2分钟

  听课文,整体感知5分钟

  研究课文20分钟

  发现,落实字词10分钟

  课堂训练5分钟

  机动时间3分钟

  五、几个设计理念的阐释

  1、设计中充分贯彻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

  2、设计中遵循发现事物,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关键词为“”发现“研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特点和作用。

  本单元编选了五篇描写人类的生存伙伴——动物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人对动物的了解和认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而且还试图从动物世界里折射出人类的生活轨迹。本文描写的是一群被逼至绝境的斑羚,为了赢得种群的生存机会,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方法摆脱困境的壮举,让每个读者受到精神的震撼。

  因此,从内容来看这篇课文非常具有情感性,又体现本单元的一个“关注动物世界”的学习重点,有如下特点与作用:

  (1)课文体现了较强的时代的气息,紧密联系社会实践。文章关注动物世界,也就是关注自然,关注人类本身,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课文适应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精神。

  2、学情分析。

  一课时完成文本教学任务,并结合本课开展一课时的“保护野生动物”实践活动。

  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扣人心弦,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蕴含的哲理较深广,初一学生思考的深度不够,所以感悟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学生已有两年微机操作的经验,已具备上网搜索与制作电脑小报的能力;并且社会课上及课后已做过比较规范的调查报告,只要稍加提点就能让学生自组分工开展第二课时的活动。

  3、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能力:1、理清并感受文中生动、感人的情节;

  2、通过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于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斑羚精神”。3、联系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述斑羚飞渡的主要情节,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有感情的朗读文本片段,感受其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3、通过“保护野生动物”活动设计,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第二课时)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感受动物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可贵精神,激发学生的动物保护意识。

  4、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既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又形成良好的个性的教学目标,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通过分析感人的片段,感悟勇于自我牺牲、舍己为人的“斑羚精神”。

  教学难点:联系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感悟文章的深刻主旨。

  二、教法

  关于教法,我想应当设法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良好的兴趣领会、认同作者的情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据此,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教学的容量;帮助学生走近文本;并采用激发兴趣法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

  为了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第二课时把班上学生按照能力强弱搭配分成几个四人学习小组,这样便于同学间的交流和团结互助,共同提高。

  为了加强文本与社会实际的联系,扩大知识面,让学生尝试运用文字的方式去感染更多的人,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二节课领学生到微机房去上课,运用微机课学习的上网技术进行“保护野生动物”实践活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语文教师要推荐内容对口的网站或网页,为优化学生的设计多提意见。

  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展开讨论和交流,并进行适当点拨,主要贯穿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先给学生观看一段flash(斑羚飞渡这个故事的前因),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2、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选择令自己感动的语句自由朗读,分析之前个别朗读,分析相关的语句后全班齐读,重点语段请个别学生范读,一节课书声琅琅,才能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学法

  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新课标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本科课具体学法主要有:

  (1)学生用圈点批注法做预习笔记,要用活页纸做感悟笔记,便于整理归类。

  (2)学生反复朗读感人语段,品读与倾听。

  (3)学生上网搜索有关野生动物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并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根据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设计科学、合理、艺术的教学环节,就是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逻辑性、综合性,还要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活动,所以确定以下教学步骤:

  课前布置预习:

  (1)朗读课文2-3遍。

  (2)自学文中的生词、重点词语。

  (3)找出你认为文中优美生动或令人感动的语句,加以赏析做在预习活页上。

  (4)搜集斑羚的有关资料。

  课堂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斑羚介绍:(播放《动物世界》片头,用斑羚图片定格)现在,你就是赵宗祥,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图片上这种动物长啥模样?

  个别自由发言后,在图片上显示简单的文字介绍,齐读。

  2、“今天,我们就随着一连串蹄声走进斑羚的世界”。出示课题,齐读。

  有关斑羚的介绍,能加深学生对斑羚的了解,因为生活中他们没有见过斑羚,而且模仿主持人说说斑羚的外型也为下面学生对课文的分析提供了一定的帮助。(肌腱发达极善跳跃,浑身是宝狩猎对象)

  二、整体感知

  1、给学生观看一段flash:狗吠声、脚步声、蹄声,羚群逃至悬崖。(斑羚飞渡故事前因)

  猜一猜:“发生了什么事?”

  “遭遇何种处境啊?”(这两个问题让学生自由说)

  2、打开课本,默读1~4自然段,看看到底发生了什么?

  3、读完后,试用一句话概括回答刚才的两个问题。

  “斑羚群被猎人逼至悬崖,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

  4、除此以外还提到了什么?为什么要交代这些?

  伤心崖的地势险要——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紧张氛围

  斑羚的跳跃能力——无法越过悬崖

  5、“同学们,当斑羚群面临种族危险时,接下来,你想它们又会怎样呢?”(让学生展开联想,猜测下面的故事)

  首先创设情景,学生对故事起因、发展的好奇自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再接触文本,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渲染的故事的凝重氛围,自然关注内容。

  6、“在生与死的抉择中,有谁不渴望生呢?让我们带着疑问打开课文,默读剩下的内容,看看故事又有什么波折?”

  7、读完课文后,谁能简要复述一下接着发生了什么故事?(指名复述)

  其余同学仔细听,听完后可适当补充或纠正。

  这一环节既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还可以让学生纠正概括中的不足之处,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8、能用一两个词语说说你读完后的感受吗?

  “感动、壮观、惨烈……”

  三、研读赏析

  1、“在整个故事中,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读读感动你的相关情节,细细品品,你为什么感动?”

  (1)要求学生先从文中找到相关的语段,在书上作记号,自由朗读揣摩,然后再班级交流。

  (2)学生发表看法。

  可能谈到的.重点话题以及教师可作的引导:

  关于老斑羚的试跳:

  是否老眼昏花,逞能?

  如果你就是目睹它跳崖的斑羚,你怎么看待它的行为?

  关于斑羚群自动的分成两拨:

  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他们会这么做?

  你想象一下它们可能会有哪些神情?

  关于从头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

  如果你是成功逃生的小斑羚,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你又从中读到了什么?

  关于第一对试跳的情景:

  这一情景中哪些话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从作者的描写中,你看见怎样的场景?(适时插入第一对飞渡的flash)

  关于镰刀头羊的最终的消失:

  它结局有哪些可能?

  为什么不直接写它跳崖?

  它应不应该跳?

  假如你是目睹的猎人,你怎么看待它的消失?

  注:有关上述话题的语句或段落:分析前先读,赏析后还要全班练读,指名读。

  此环节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会谈到:老斑羚以生命给斑羚群作提示;文中有关镰刀头羊的消失;一老一少的斑羚试跳的语段等等,对文中这些重要词句的分析及朗读,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而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能更形象、更直观让学生感受到一老一少斑羚飞渡的过程。

  四、深入探究

  1、“当我们的心一次次地被文中这些悲壮的场景所感动时,我们不禁要问:伤心崖上惨烈的一幕幕,是谁造成的?”

  2、这个故事带给我们的感动是恒久的,带给我们的感悟是丰富的。请同学们说说你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有条理的阐述这个观点。

  “请把你对本文的深刻感悟凝聚成简练的一句话。先在本子上试写,再发言。”

  3、分享你的感受。

  (教师作为最后的参与者,总结罗列如下,作为学生回答的导向)

  1、危难中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自我牺牲精神。

  2、人类的残忍,对动物的虐杀;人类需要自我反省。

  3、弱者对强者的反抗,不苟且偷生,视死如归。

  4、老一辈为小一辈所做的奉献、牺牲。

  5、为了整体的利益,牺牲局部利益的精神。

  此环节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从表层深入到里层,多角度地看问题,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五、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回忆讲述生活中听过或看过的与本文类似的故事,要求叙述清楚、准确、突出重点。

  2、教师结语:“相信大家都已经被这些故事深深打动了,课文《斑羚飞渡》给我们带来的远不只是简单的同情、敬佩与感动,它为我们实现了一次心灵的飞渡!仿佛我们也变成一只斑羚,从“自私”的山峰上,奇迹般飞跃遥遥相距的山涧,轻巧地落在“奉献”峰上。洁净如洗的天空出现了一道瑰丽的彩虹,随着我们的“飞跃”跨过两座山峰。”

  有人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本环节把课本和生活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第二课时(简)

  活动设计:

  一、课堂上教师可指导学生上网搜索相关资料,思索质疑:

  (1)请搜索有关斑羚的资料,如生活习性等。

  (2)文中斑羚飞渡是在人类的围捕下发生的事件,由于人类的滥捕滥杀,造成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事例很多,请从网上或图书馆等其他地方搜索到相关的资料。

  二、任务:二选一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份“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小报,可以是某一种珍稀动物的专题介绍,也可以是多种动物资料的汇编。

  2、根据搜集的资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野生动物保护等方面的小评论或简单的调查报告。题目示例:

  《野生动物的现状调查》 《 谈谈人类对野生动物的保护》

  《谈“斑羚飞渡”中的美》 《 我要当好潮乡的动物小卫士》

  以上综合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先独立搜集资料,然后按学习小组综合,完成小报、小评论或者调查报告,这也是这一课的课后作业。通过一系列语文活动的展开,我相信一定可以增强文本的现实意义。

  三、展示

  1、将电脑小报中优秀的作品布置在校橱窗栏,出一期保护野生动物的专题。(由宣传委员负责布置)

  2、将优秀的调查报告及小评论布置在班“学习园地”或交由广播站播送。(由学习委员负责布置)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方面

  (1)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思路,了解人类登月的知识。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的语言、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喻的修辞手法等语言基础知识。

  (3)培养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习惯。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结合今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嫦娥二号”探月卫星这一热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和爱国主义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本文的重点是理清文章思路,掌握文章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本文的难点是训练学生速读课文的能力和自主阅读的能力。

  四、教学对象分析

  初一年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但还需引导学习。

  注意力不够集中,思考不够深入等特点。

  五、教学方法的设计

  1、默读法与朗读法相结合。

  2、问答法与讨论法相结合。

  3、多媒体教学法。

  六、教学环节设计

  运用“版块式”教学思路,将教学环节主要分为:

  导入、整体感知、精读和结课四版块。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快速阅读要点:

  (1)集中注意力,默读。(2)不回视,不逐字阅读。(3)抓住关键点阅读。

  (二)整体感知课文,

  把握文章思路。

  时间:1969年7月

  地点:美国佛罗里达半岛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

  人物: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事件:人类首次成功登月全过程

  顺序:时间顺序

  高潮设计

  登月前准备阶段(3-4)

  升空飞行阶段(5-9)

  登月全过程(3-16) 登月成功,完成探月任务阶段(10-13)

  返航阶段(14-15)

  总结登月过程

  (三)精读课文

  1、根据分段,结合登月过程图和多媒体的影像资料,对登月的过程进一步了解,掌握科学知识。

  升空飞行的步骤:检查——点火——升空——绕地飞行——飞向月球——绕月飞行——升空——点火——火箭升空——飞行。

  2、请同学们朗读自己觉得写的较好的段落或句子,在反复朗读中体味其中的语言美和蕴藏于语言中的情感态度。

  (1)请同学们齐读第8自然段,这一段的'描写很美。请同学们找出其中写的好的句子。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使)

  “一叶孤舟”是什么意思?(像一片树叶一样大小的孤独的小船)

  这里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加形象生动。)

  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价值?(在地面上高达百米的飞船在太空中却渺小如一叶孤舟,在这里表现出与浩瀚宇宙相比,人类的渺小。而人类探索月球的勇敢不屈的精神也在这里突出出来。)

  (2)“它以合适的角度进入地球大气层。”

  “‘阿波罗11号’飞船准确地溅落在预定的海域。”品味加线字的好处在哪里?

  4、对本文的意义进行深入挖掘:

  分析阿姆斯特朗“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的内在涵义。

  (四)结课延伸

  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思考:航天探险活动成功的因素有哪些?其意义何在?其中反映了怎样的航天精神?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九课《观舞记》。我的说课分为七个板块:(出示幻灯片)

  第一板块

  (播放多媒体)本课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

  第四单元是以文化艺术为主题,如《社戏》中的乡村戏剧;《口技》中的民间传统艺术;《竹影》中的绘画艺术;《观舞记》、《安塞腰鼓》中舞蹈艺术。本课《观舞记》具有非常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表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作者冰心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尽可能地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使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七年级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联系现实生活。我把更多的自由想象空间留给学生,使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二板块:

  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体会,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理念:“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叶圣陶先生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培养语感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阅读分析,披文而入情,深入理解语言文字的内在含义,充分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我确立本文的教学重点为:

  本文对舞蹈艺术的描写优美生动。

  第三板块

  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本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教学思想;结合本课的文化背景、高超的语言技巧及写作的特色,我确定的教学方法是“以朗读法为主,点拨法、多媒体演示法为辅”,(播放多媒体)

  我之所以确定以“朗读法为主”的原因是朗诵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义的活动,是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直接感受语言,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使课文内容主体化,想象化,进而对文章内容产生真切敏锐的感受,即“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第四板块

  我认为: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

  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即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播放多媒体)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从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探究优美的语言。

  第五板块

  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多媒体)

  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目的在于营造一种艺术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将文字转换为画面,更加直观的、形象的理解课文。

  第六板块

  新课程之所以“新”,不仅体现在教材的开放性和弹性,新型的学习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更体现在评价方面。评价需要教师有一双“爱”的眼睛,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需要在心里装着所有学生,激励他们不断进步,鼓励他们健康成长。本课时的教学我采用两种评价方式:

  1.教学语言梯度评价:针对学生的不同程度的回答,作出相应的评价。使用“读得真好听,老师要感谢你的爸爸妈妈给了你一副好嗓子,不过要是加上表情就更加能传情达意了,不信,你试一试!”“我看到了大家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等等有梯度的语言进行评价。

  2.师生互动行为评价:采用鼓掌方式或学生充当“小老师”来评议。

  第七板块

  “精导妙引——整体感知——研讨赏析——拓展延伸”。

  我之所以这样确立,是因为我一直都信奉的这样的一句话:“一棵树苗,或生长在荒凉的沙漠,或生长在茫茫盐碱地,或栽种在肥沃的土壤,不同的地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我们的学生就犹如是树苗,我们的课堂就犹如是培育树苗的地域,而只有民主的、和谐氛围才是学生积极学习,努力思考,顺利实现学习目标的土壤。

  (一)精导妙引

  (播放多媒体)(4分钟)

  现场情景展示:教师多媒体放错,尴尬万分的say“sorry”,立刻神情紧张的纠正,

  没想到却频频的出错。

  恢复正常说:“其实刚才是我为同学们特设的一个现场情景,”(播放多媒体)要求学生用口头语言对刚才的情景进行描述。

  目的在于为了让学生在体会并学习冰心描写舞蹈艺术语言优美,先行演练,而后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他们会自主地将自己口述的`语言与冰心的语言进行比较,以达到更好的体会优美语言的目的。

  (展示课题,学生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初读课文,谈谈初读体验。

  这部分要明确:飞动的“美”。

  具体体现在:服饰、动作、眼神、表情……

  (在学生归纳之后,多媒体放映印度的婆罗多舞)

  三.研讨赏析(11—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勾划出自己认为写的精妙的句、段,以着重号“△”标出,细心品味、大声朗读并加以积累。提示学生在选择语段旁就“感情、语气、语速、轻重”等方面作文字或符号的标注。

  学生先在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的形式特点)

  四、拓展延伸(8--10分钟)

  欣赏杨丽萍的《雀之灵》。要求学习冰心奶奶用优美的词语来表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文字都行。谁先写好,谁就优先展示他的劳动成果。

  目的有二:一是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二是提供一种容易模仿的模式,放飞学生想象。之后全班交流,鼓励和肯定大胆新奇的想象。

  五.结束语。(1分钟)

  作者多处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多角度描绘了卡拉马姐妹二人精湛的舞艺,这舞蹈是心灵之舞,而这“心灵之舞”又植根于本民族深远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希望同学们细细品味,多渠道的去接触、吸收、借鉴优秀的外国文化,从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同时也要学习大师高超的语言技巧,去描述生活中精彩的画面。

  最后,老师衷心的祝愿每位同学每天都如这舞蹈一样活的精彩。

  说课结束语:

  “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教学应是师生共同理解、共同感悟、共同建构、共同发展的“双赢”活动,师生自然地结为一个紧密联系、相互影响的学习共同体。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8

  教学课文: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文《狼》

  教学目标:

  1、根据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准确、形象诵读课文,把握其故事情节。

  2、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积累成语。

  教学重点:

  1、注重朗读,紧扣情节,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2、理解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3、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

  教学内容:

  1、朗读:能准确、流畅、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复述并达到背诵全文。

  2、识记: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识记、积累。

  3、理解:把握课文“遇狼”“惧狼”“御狼”“杀狼”四个情节,以及狼和人在较量中的不同表现。

  4、探究:人狼搏斗主客观因素及课文寓意,提高分析问题能力。

  5、拓展:积累与狼有关的成语;进行课文写作上的评价。

  关于教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以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贯穿课堂教学,结合谈话法、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式学习来完成教学任务。

  关于教具:投影资料:《狼》故事情节投影胶片。蒲松龄介绍投影。问题设置投影。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

  1、搜集作家作品资料。

  2、依据注释熟读课文,理解文意,画出疑问。

  4、收集有关“狼”字的成语。

  教学思路:新课改注重课文教学的整体性,在教学中屏弃对课文机械式的分割,特别对于文言文而言,枯燥的独句串通很容易让学生感其无味,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针对这篇课文故事性强的特点,首先,设想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听读——讲故事——朗读——自读——个别朗读)形象的朗读,了解故事情节的发展,大局地感知课文,这个作为重点安排;其次,在大方面感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点拔,落实小局的字词,学生在知道情节的基础上,有理解的方向可循,字词的'把握就不是纯死记硬背的难关。最后,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学习课文的内涵,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具体程序:

  (一)、整体感知,了解情节

  1、教师范读,力求引入情景。

  2、学生讲故事,带入情景。同时教师出示相关图片增强形象感。并归纳故事情节。

  3、集体朗读,再次体会故事情节。

  4、自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找出疑难,落实字句,共同探讨。

  5、个别朗读,读出情景。

  (二)、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设计四个问题,分别围绕:故事发生的客观条件;人狼搏斗的主观行为;人狼各自机智的体现;以及了解课文的中心。

  (三)、延伸拓展

  1、拓展知识面,检阅学生搜集有关“狼”的成语的情况,并造出相关的句子。

  2、拓展能力,评价式阅读。让学生各抒己见,用“……写得好,写出了……表现了……”的句式谈谈感想。

  (四)、朗读结束,加深印象

  (五)、作业巩固,深化新知

  教学设计(略)

  可视文字材料:

  故事情节: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时间:傍晚形势紧急“屠大窘”

  地点:途中麦场

  客观条件:

  力量:悬殊

  物资:“担中肉尽”(伏笔)天时地利

  人狼

  投以骨,复投之,直至骨尽并驱如故

  主观行为:

  顾野有麦场,奔倚积薪下,弛担持刀前后夹击,欲置人于死地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9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及教学目标。

  《百草园》是初中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观察、反映生活——景和物)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要求学生懂得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周围景物的习惯,逐步提高观察、反映周围景物的能力。《百草园》是该单元中第一篇课文,起着引导学生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方法,激发学生观察反映身边景物的兴趣的重任。课文节选自鲁迅的现代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它通过描写景物和叙写童年趣事来反映童年的“乐”园,表现了童年鲁迅热爱大自然、追求美好事物的纯真感情。体现了鲁迅广泛的生活兴趣和聪明才智。

  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认知目标:了解观察描写景物的意义。(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景物的能力;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形象、有序的描写的能力。(3)情感目标:感受课文所表现的儿童情趣,热爱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儿童情趣。

  2.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课文主要写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在百草园中的有趣活动。课文显著的特点是:作者观察景物和描写景物的细致,能抓住景物的不同特点;对这些特点的描写角度不同,很注意顺序安排,且描写具体;选用准确生动的词语,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手法,生动鲜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因此,我把课文描写百草园景物描写细致、形象、有序,用词准确定为教学的重点。把对“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以及最后一段中“我”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这篇课文完全是从儿童的眼光、儿童的口吻和儿童的心理出发来写的。鲁迅研究专家李何林同志说得好:“此文,景是儿童心理的景,情是儿童心理的情。”而且写景细致、有序,极为形象传神。为此,在课文讲读教学中,可采用读文品句赏析、读文表演等方法进行教学。

  “观察欣赏花鸟虫草之乐”部分课文,作者采用一定的写作顺序,着力从色彩、形状、声音、滋味等方面人手进行细致地描写,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加以具体生动的描绘,表现了百草园趣味所在。在读文中品句赏析能使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品味意会百草园“春”、“夏”、“秋”之乐。

  “雪地捕鸟”的过程运用了一连串动词,这些动词都很普通,但又十分准确、传神地展现了雪地捕鸟全过程,突出了冬天百草园玩的乐趣。教学中可请学生上来表演一下捕鸟的过程,屏幕上预先播放“雪地捕鸟”的插图,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对照“图”文,进行评论。采用这种教法,既能激发兴趣,调动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加深印象。

  三、说学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苦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根据课文特点,拟着重指导学生朗读训练,从重点段人手,指导学生背诵。引导学生以孩子独有的纯真的心理和幼稚的看法去发现、去探究、去体验课文内容。启发引导“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在文中的作用,理清文章的思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使学生在朗读时跟作者站在同一角度去感受百草园的趣味盎然,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了解背景。设计话题由讲述童年趣事导入,让学生置身于课文情景之中。简要介绍《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了解作者到了中年才来回忆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更能滋长热爱自然的情趣,有助于作者对“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百草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和“家里人要将我送进书塾去”的恐惧心情的理解。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朗读全文寻找中心句“那时却是我的乐园”,把握全文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确课文的思路和结构,即文章从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乐趣和冬天百草园的乐趣两方面展开。

  3.读文品句,突破重点。这一教学环节,是为课文第二段描写百草园景物部分这个教学重点而设计的。通过带着问题读文(听录音)、讨论,品句背诵明确:本段写景的合理顺序,用形象传神的词语来描写百草园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滋味等突出百草园“无限乐趣”,使学生感受少年鲁迅热爱自然,喜欢探索,爱好自由的性格和情趣。

  4.读文表演,加深印象。百草园的春夏秋三季景色迷人,乐趣无穷。冬季比较无味,大雪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趣味。课文中“雪地捕鸟”片断写得绘声绘色,十分精彩,用词极为准确。在屏幕上显示捕鸟“插图”,请学生上台来表演捕鸟的过程。通过几名学生的不断补充,让学生掌握捕鸟的动作,体会用词的准确。

  5.解读语言,体会情感。文章最后一段话是文章难点之一,通过对下面具体的语言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我”被迫离开百草园时的复杂情感。

  (1)三个“也许是因为……”的排比句,对离开百草园的原因进行推测。(2)两个“Ade”一词的运用,德语中专门指儿童分别时所用。(3)“我的蟋蟀们!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一句中所运用的拟人的修辞。

  6.小结拓展。理解课文内容,紧扣“乐园”写出无限乐趣来表达中心思想;在写作知识上,作者细致、有序、动人的景物描写得益于细心观察和精心选用词语。引导学生平时养成注意观察的好习惯,结合课文,指导观察方法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相关文章:

七年级语文《春》说课稿03-05

七年级语文《荷花》说课稿09-09

七年级语文《秋天》说课稿09-09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1-07

《散步》七年级语文说课稿09-04

七年级语文《乌江自刎》说课稿09-09

精选七年级语文说课稿10篇03-09

精选七年级语文说课稿三篇02-27

七年级语文说课稿四篇02-16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稿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