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2-03-22 09:29:4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说课稿来辅助教学,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说课稿7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推荐】五年级数学说课稿模板合集7篇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最小公倍数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发现、归纳的基础上认识并建立并理解最小公倍数的概念的过程。

  2、结合学情与新课程标准对本环节的要求,分析教材编写意图:

  五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更为丰富,新课程标准要求教材选择具有现实性和趣味性的素材,采取螺旋上升的方式,由浅入深地促使学生在探索与交流中建立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整除、倍数、因数以及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通过写出几个数的倍数,找出公有的倍数,再从公有的倍数中找出最小的一个,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接着用集合图形象地表示出4和6的倍数,以及这两个数公有的倍数,这一内容的学习也为今后的通分、约分学习打下的基础,具有科学的、严密的逻辑性。

  (二)对教材的处理意见

  1、教材中铺砖对于理解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比较抽象,不利于建立对概念的理解。所以把“原来铺墙砖”的题目改为“找两人的共同休息日”来建立概念。原因有三:首先,学生的学习内容应该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其次,有效的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再者,课堂中最有效的时间是前15钟,做好这段时间的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把这一比较难理解的环节放在后面。

  2、新授课中补充生活实例,引导学生从意义的理解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理解意义。理由是: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

  3、课堂习题进行了有明确针对性与目的性的改变。(后述)

  (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应用,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教学重点

  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建立。理由是:《标准》中要求4—6年级的学生能找出10以内任意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因此,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对数的概念的认识上。

  3、教学难点

  运用“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理由是:《标准》中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技能。但小学生的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普遍较低,所以要达到《标准》中的要求这无疑是重点中的难点。

  二、说学法

  1、学情分析

  小学生的动手欲较强,学生认识数的概念时更愿意自主参与,自己发现。再者,学生个人的解题能力有限,而小组合作则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通过交流获得数学信息。

  2、学法指导

  通过动手,让学生在月历纸的上动手找一找,圈一圈;通过动口,在概念揭示前,学生动口说一说。给学生机会说动手之后的感悟,还可以在个人表达的同时倾听他人的说法。

  三、说教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标准》中的要求,也为了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我将本节课设计成寓教于乐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融入一环环的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过程中。

  1、利用情境引入新课,通过月历探索新知。

  学生在月历上找日期,清楚形象的看到两个数的倍数关系

  2、顺其自然地渗透概念,初步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

  学生探索后,用自己的语言梳理新知,学生便能在环环相扣的教学进程中顺理成章的理解概念,沟通二者之间的联系。

  3、创设问题情境,尝试应用,方法提炼。

  结合教学内容特征,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问题情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鼓励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解题技能。

  4、巩固练习、不断刺激,不断巩固提升。

  四、教学具准备:

  印有月历纸、多媒体课件。

  五、具体的教学过程:

  我设计的总体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参与的基础上感悟、理解、应用、巩固。将直观演示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我的教学流程如下:

  (一)、利用学具,导入新课(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重点)

  1、学生在预先发放的月历纸上按照老师的要求,在上面找出4和6的倍数的日期。

  2、引导学生观察所找出的日期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日历上的有特征的数,从而引出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3、把生活问题提炼为数学问题,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的概念。

  (二)、创设情境,应用知识:(本环节为解决教学难点)

  1、出示同学排队的题目。理由是:用富有生活问题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再次打通生活与数学的屏障。

  2、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方法提炼。

  (三)、练习巩固(讲清练习的层次)

  1、学会用最基本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用这样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找生日。基本——拓展

  (2)铺墙砖。用数学方法来解释生活现象,隐含着求公因数与求公倍数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学生回忆整堂课所学知识。学生通过这一环节可以将整个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按一定的线索梳理新知,形成整体印象,便于知识的理解记忆。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六单元可能性的大小第一课时《摸球游戏》103--106页。

  2、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1)二年级上册,学生学过《抛硬币》,初步感知:一定、可能、不可能。

  (2)三年级上册,学生学过《摸球游戏》,知道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会用一定、经常、偶尔、很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3)三年级下册,学生学过《猜一猜》《转盘游戏》,进一步认识了可能性的大小。

  (4)在四年级下册《游戏公平》的学习中,他们又认识了等可能性。

  而本学期所学的概率知识主要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所以说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前三个年级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与发展。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及五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我将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

  (1)、知识与能力:通过摸球活动的情境,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客观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摸球、猜测、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进行合理推断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同时渗透概率的思想,从数的角度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4、教学重、难点:

  因本课是让学生从活动中进一步感知可能性的'大小,所以,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理解并掌握用数表示客观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这既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二、说教具、学具: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求知欲,我准备了盒子、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若干个、转盘、题卡,给学生准备了(每组)五个摸球的图片、一张表格、两个红圆片、一个白圆片。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课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主要采取用

  (1)引导发现法:教学中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规律、发展学生思维.

  (2)分组讨论法: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相互间的合作意识,这两种教学法相结合,批导学生会观察、会思考、分交流。

  由以下几部分展开教学(出示流程图):摸球游戏-------机智问答-------感知数据(0、分数、1)----描述生活现象。

  四、说教学程序:

  (一)摸球游戏(复习可能性的大小)

  首先,我谈谈第一个环节:摸球游戏。(贴出五个盒子的图片)

  (课堂情境模拟)“同学们,老师这里准备了五个百宝盒,里面装有各种不同颜色的乒乓球,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五个盒子中,哪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哪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老师,我认为1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小,因为里没没有白球!”“我认为5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里面白球最多有七个!”“我认为2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里面全是白球!”学生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我让他们进行简短的交流。

  这样的引入,学生既复习了可能性的大小,又自然过渡到新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本课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埋下伏笔。

  (二)机智问答(用0和1表示“不可能、一定”)

  “同学们,请看第一个盒子,能摸到白球吗?”生:不能。“那么,谁能用一个数来表示1号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老师,就用0表示吧,0就是没有!”好,我们就用0表示不可能发生的可能性(在“不可能”边写下0)。那么,第二个盒子,可以用什么数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这时,有的学生说用1表示,有的学生说用2表示,因为里面有2个白球,我让他们进行简短讨论,最后,统一了意见,用1表示一定发生的可能性(在“一定”旁边写下1)。

  (三)感知数据,生活中的0和1:

  那么,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发生的可能性可以用0或1表示呢?这里,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了,有的说母鸡下蛋的可能性为0,有的学这节数学课真有趣的可能性为1……

  这里,我放手让学生去说,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用0或1表示事物发生的可能性,让他们把数数回归到生活中去,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有了前两个盒子作铺垫,第三个盒子,学生很快就找到了1/2表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紧接着,我把问题抛向学生“怎么用一个数来表示第四、五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呢?”让他们自己去先思考,再讨论,再汇报。最好,学生得出了用1/8表示第四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用7/8表示第五个盒子摸到白球的可能性,我再引导学生说出,这里的8表示的是盒子里共有8个球,共有八种可能的结果,这里的1是4号盒子里只有一个白球,同样,再引导学生说出这个7/8中的8和7各表示什么。

  这个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所在,让学生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我在给出0和1作铺垫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这些问题由简入难,层层深入,步步为营,学生碰到问题时进行小组讨论,运用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从而得出用一个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从而突出了难点,也突破了重点,这也是我在处理本课教学重难点的特色设计。

  为了进一步巩固今天所学知识,我让学生小组做课后的“做一做”摸球游戏,并指导学生做好记录,再次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课堂气氛达到高潮。然后,让学生解析为什么有的小组共摸了2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数是12次,而有的小组摸了10次球,摸到白球的次数只有3次,而不一定是1/2?让学生认识实际摸球活动中记录的数据和标准概率1/2是有差距的,让学生明白摸球的次数越多,摸到白球的可能性越接近标准概率,这就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可能性的高度。

  五、说板书

  最后,我说说我的板书,这样的板书,简单明了,学生通过以前所学知识自然过渡到今天所学知识,(用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符合学生的识知规律,期望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3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县一小的一名数学教师,名叫赵振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体的认识》。

  一、说课标:

  长方体的认识是“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中“空间与图形”的一个内容,《标准》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空间与图形”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的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空间观念是创新精神所需要的基本要素,没有空间观念,几乎谈不上任何发明创造,所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本节课的内容是从平面图形向立体图形的一个过渡,所以本节课的内容十分重要。

  二、说教材:

  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第一课时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对长方体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深入研究立体几何图形的起始课。但在以前学生只是直观形象的认识。本节课是学生研究立体图形的开始,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图形的基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还有一定难度。本节课就是要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的基础上,来进一步掌握长方体的特征,是接下来继续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长方体的特征。难点是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会画长方体。建立空间观念。这也是本节课教学的关键。

  三、说学情:

  学生在小学低年级已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已能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在前面几册又逐步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为本课时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通过前四年的学习,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探究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为本课时学习提供了经验支持。但是由于学生是初次较深入地研究立体图形,空间观念比较差,所以教学中要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上下大功夫,主要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耳中自主探究新知,在探索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掌握知识的内涵,转化为自身的能力。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四、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的特征,知道各部分的名称。

  2、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长方体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探索发现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观察、操作和思维能力,渗透学习目的性教育。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教学难点:建立空间观念,会画长方体。

  五、说教法:

  创设情景、引导探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怎样有序观察、怎样操作、怎样概括结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提高,教会学生学习。

  六、说学法:

  针对几何知识教学的特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空间观念薄弱的特点,我打算主要采用讲授法、观察发现法、以及操作实践、思考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并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观察、感知各种实物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比一比、量一量,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老师恰当点拨,适时引导,多媒体课件及时验证结论。采取这些方法及手段,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七、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各种形状的物体,如:讲桌、文具盒等,我们一起来先来欣赏几组图片。(课件演示)从图中,你发现了那些形状?边看边想它们在外形上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长方体。

  师:看来同学们对长方体有了一定的了解。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长方体?(生举例)

  师:这节课我们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长方体。一起来学习“长方体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初步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师:拿出你们准备的长方体模型,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有平平的面,还有边、角。

  师:长方体这种平平的面叫做长方体的面。两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点叫顶点。

  2、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1)师:长

  方体的面、棱、顶点有哪些特征呢?同学们从长方体入手,去看一看、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比一比,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讨论。

  (2)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

  预设:生1:我们发现长方体有六个面,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都是长方形。

  生2: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的长度相等。

  生3:长方体有八个顶点。生4:…生5:…生…

  3、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师:刚才大家发现了长方体的特征,你能运用所学解决课本28页的这7个问题吗?(视频展示台出示书28页的表格。学生分别回答这7个问题。)

  4、认识长方体的立体图。

  师:(出示课件长方体)你最多能看到这个长方体的几个面?你看到了哪三个面?哪三个面看不到?(上面、前面、右面)

  师:我们把所看到的这个长方体根据透视原理画下来就是这样的。(媒体演示)这就是长方体的立体图形。

  师:大家会认了吗?试一试。

  师小结:以后,我们要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长方体,要根据长方体的特征去分析。

  5、画长方体

  师: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知道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大家会画长方体吗?

  画长方体步骤:1、画一个平行四边形。2、画出长方体的高。3、连线。

  6、教学长方体的长、宽、高。

  (1)、师:同学们刚画出了长方体,那么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特点?

  师课件展示后,学生汇报。

  (2)、大家想不想亲手制作一个长方体的框架呢?把你思考的结果和大家分享分享。

  生汇报。

  (三)、联系比较,生活拓展

  1、量一量墨水盒(教科书、铅笔盒)的长、宽、高

  2、练习五第4题.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今天这堂课研究了长方体。带着今天的学习,下课自己再研究一下好吗?

  (五)、作业做一个长方体模型。

  (六)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面:6个都是长方形,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长方体棱:12条,互相平行的棱长度相等

  顶点:8个。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众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是“统计与概率”领域的教学内容,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及特点;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而言,众数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但对于孩子的生活体验而言,他们对众数的应用并不陌生,例如教材中设计的舞蹈队选队员、生活中衣服的均码问题等。教材编写方面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与所学统计知识的联系。二是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凸现统计知识的价值。

  2、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已有三个基础:1.理解了平均数、中位数的含义,会用平均数、中位数反映数据特征。2.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统计思想方法。3.对于孩子的生活体验而言,学生对众数的产生并不陌生,有些生活体验,如舞蹈队选队员、均码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是:如何根据统计量对事物的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简单的预测或决策。

  教材的重点数学思想是让学生感知众数产生的必要性,帮助学生理解众数的统计意义。本节课在整个统计教学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基于前面的分析和新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制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含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二、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在教法上我主要体现“鼓励探究,变教为引”的理念,并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在学法上则通过学生的观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法进行学习。我让学生在观察交流中学会“择优录取”。在讨论合作中来辨别应该选择哪一种统计量。学生通过看一看、算一算、想一想、议一议、辨一辨等一系列活动,逐步认识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三、教学过程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分五个环节来完成:第一环节:依据情境,理解众数 这一环节是本课的重点,我分三个小环节完成,先是出例1(出示)让学生试着来选择合适的身高,让学生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个统计量再次进行讨论,然后得出众数的选择——整齐美观(即集中性的特点)。

  第二环节为说明一组数据中众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我设计了“找众数”环节:其中第一、二组是只有一个众数的,第三组是有两个众数的,第四组是没有众数的。这样学生对众数就会有进一步的理解了。

  第三环节:比较平均数、中位数、众数首先是说一说三个统计量的不同作用,然后出示不同的情境题,让学生来选择其中的统计量。这样很好地体现了练习的针对性和层次感。

  第四环节:联系情境,应用众数。

  1、通过出示班级成绩情况,让学生可以怎样表示个人成绩在班级中的水平。

  2、介绍均码,让学生了解众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第五环节:全课小结,课后延伸谈谈这堂课的收获,加深整堂课的理解。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这一部分内容是在学习小数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小数除法经常会出现除不尽的情况,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是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而往往只要求出商的近似值就可以了。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很重要。

  在本册前面,已经教学过求一个小数的近似值,以及求小数乘法的积的近似值,这里只是通过例7一道计算钱数的应用题,让学生自己想一想,怎样取商的近似值。由于计算钱数时一般算到“分”就可以了,那么题中的结果应保留两位小数,除的时候要除到千分位,也就是要先算出三位小数。然后让学生自己确定,怎样把小数点后面第三位小数按“四舍五入法”处理。接着,让学生试算“做一做”中的练习题。这一题是让学生根据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使学生更明确,算出的小数位数都要比要求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尾数。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截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要求在小数除法的计算中正确地截取商的近似值。并且能够灵活的处理问题。

  2、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

  3、使学生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1、会根据实际需要求商的近似值。

  2、理解求“积的近似值”与求“商的近似值”的异同。

  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是从复习入手,注重新旧知识的迁移,教师以引导为主,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学会求商的近似数,并且在练习中注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处理问题,使知识活学活用。

  五、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主要分以下几部分来进行教学的

  (一)复习铺垫

  通过复习和谈话,既回顾了上节课的内容,又揭示了这节课的学习内容,为今天本堂课的学习内容作准备,为学生完整地认识取商的近似值作铺垫。

  (二)自主尝试

  多媒体出示例题7的情景图学生通过读题列式,尝试计算来初步探究问题

  这里多媒体出示生活情境图,为的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探索活动中去,并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获得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整个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充分思考、判断、推理,由实际生活知识引入到所要学的内容,并在从中悟出其中的道理。

  (三)展示交流

  集体交流:你遇到了什么困难?我们如何解决?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交流不仅使学生明确了取近似值的方法,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到取近似值的方法以及规律。

  (四)点拨探索

  师生在共同板演竖式计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的解决方法。需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该怎么办?帮助学生总结出取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比较求商的近似值和求积的近似值的异同点: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还可以介绍一种简便的方法,即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再继续除了,只把余数同除数做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商要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要在已除得的商的末一位上加1。让学生知道:不断学习,就要不断总结。因为总结能使我们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归纳、整合知识,让学生明白如何求商的近似值,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内化。

  (五)演练拓展

  反馈练习是通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来检验的;

  巩固练习是通过一个求商的近似数的表格来进行的,鼓励学生比快,并且介绍好的方法;

  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

  (六)课堂小结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6

  一、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二、说教材:

  “三角形的面积”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九册中“多边形的面积”这一单元中的第二课时内容,新课标中把这一知识作为小学阶段学习几何图形的重要内容,是在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掌握了正方形,长方形及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并为以后学习圆形面积与复合图形面积计算起到铺垫的作用。

  三、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及新课标中数学课程要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的教学理念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应用公式熟练正确地进行计算。

  能力目标:通过图形的拼摆,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转化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动脑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我把让学生经历探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进行计算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教学关键:教学关键在于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中除以2的意义。

  五、课前准备:

  为了能够更好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使学生人人参与其中,我让学生课前准备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两个。

  六、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中指出在新理念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而进行教学,所以本节课中由老师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向学生提供充分参与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与空间,然后再从旁辅助与点拨,而由学生去主动探索发现,合作交流。且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数学知识与技能。真正做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做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七、说教学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为本节课安排了如下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新课的导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那么我在开课时首先复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接下来的新课做好铺垫。接着给出学生最常见的一种三角形的物品---红领巾,提出疑问:如果我想知道这条红领巾的面积该怎么办呢?设疑并引出课题:,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如何计算(板书课题:三角形的面积)

  (2)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公式的推导过程也是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此过程我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的进行分组合作,通过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讲述来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① 操作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以不同的三角形去拼摆,怎样才能把三角转化成我们已知的能够求出面积的图形呢?在学生的分组合作过程中,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②小组合作拼摆过后,请小组内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③请同学来回答我提出的问题,通过拼摆你发现了什么?可能有学生会这样回答: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成了一个平四边形。(这时教师给予鼓励,真棒!)。然后就会有学生说:老师,老师,我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一下子变得热情高涨)(我接着鼓励他们:拼得太好了,做的真不错等等)。那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呢?

  ④让学生通过这种拼摆形式,以不同的三角形拼摆得出相同的结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我们都知道了是底×高,你觉得三角形应该如何计算呢?

  ⑤让学生总结得出: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同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应该这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低×高÷2。用字母表示为s=ah÷2。

  (3)实际应用,拓展延伸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必要途径。

  ⒈这里我首先让学生回归实践应用,解决最初提出的疑问,求红领巾的面积。

  ⒉然后给出下面的判断题强化学生对公式的理解。

  ⒊求下列三角形的面积,既考验了学生动手测量能力又巩固了新知。

  ⒋这两题一题是锻炼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一题是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数学课堂中发散学生思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锻炼我还设计了一道拓展延伸的思考题。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怎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了吗?都知道了,你们真棒!那你想知道我国古时候的人是怎么样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的吗?让学生打开课本,阅读下面的内容,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情感目标得到升华。

  (4)全课小结

  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今天你有那些收获?在选出小组代表说一说。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抓住要点内容,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

  这节课,我通过让学生摆一摆,说一说,量一量,看一看等试验,猜想,验证,巩固的方式使整节课善始善终。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平均数的应用(二)部分推测整体”是五上统计章节内容,平均数是统计学中最常用的一个统计量,在应用中,平均数除了可以用来比较同类数据的整体情况,当需要“大数据”的整体情况时,我们一般还可以用部分平均数来推出整体的水平,或者用来归纳、分析、预测全体的情况或趋向。

  二、说学情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的概念、计算以及简单应用的基础上教学的,之前,学生还学习过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有了一定的分析、描述统计数据的能力。通过本节课串联的问题情境的学习让学生知道可以使用部分的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中,理解运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整体情况的方法。

  2、初步体会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全体的情况时选取的`部分样本要具有代表性。

  3、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部分平均数来推算整体的情况。

  教学重点:理解利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数据情况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利用部分平均数来推算整体的情况。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大致划分为为三个环节,即谈话引入,探究方法、深入探究,合理应用、实践体验,巩固新知。

  在教学设计中体现以下特点:

  1、为学而教的学习内容组织。第一环节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与数学知识的自身特性入手,创设情境,引发认知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内在探究学习动力。

  课始,设计帮小巧解决“瓜农难题”和“花农问题”这两个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瓜农问题”:我们的小伙伴小巧今天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她吗?我们一起来看看,瓜农有一批西瓜,大大小小共500千克,还给你提供了工具称称,怎样才能又快又比较精确地推测出这批西瓜大约有多少个呢?有什么好方法吗?“花农问题”:一块20xx平方米的郁金香,如果以市场平均每支郁金香3.00元计算,这片郁金香能收获多少元?你能帮他比较准确地推测出来吗?围绕着“怎样又快又准确地估测出整体”这一核心问题,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为揭示数学概念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在对比中完善问题解决的策略第二环节在学生初步掌握整体推测部分的方法后,媒体再次呈现“瓜农”和“花农”问题,通过提问““两农问题”在解决过程中的相同之处?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策略,再交流、归纳、补充,完善对此类问题解决的策略。

  在学生掌握方法后,画风一转,又给出一道“精密零件”的例题,“求精密仪器的总重量?”预设学生“中招落马”:随机挑选几个零件,求平均重量。20xx×平均数,引导学生重新审题:“精密零件”个个重量相同,直接称一个,乘20xx即可。此处设计让学生的思维产生碰撞,再次引发思考:什么情况才要用部分平均数去推测整体。

  3、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第三环节巩固阶段的习题设计从判断到应用,如情景辨析(1)用10月1日到7日上海迪斯尼乐园的平均日客流量来估测十月份这一个月的总客流量。

  (2)学校捐书义卖活动,老师随机选出五年级10个同学,用这10个同学平均每人捐书的数量估测全年级同学捐书的总量。

  (3)广播操比赛,把我们班级的男生按照广播操队伍排列后,用前5名男生的平均身高来估测我们全班男生的身高情况。

  通过辨析用部分平均数推测整体是否合理?学生内化新知。

  应用环节,解决废纸问题,结合学生实际,渗透环保教育,综合性较高,有利思维磨砺。

  整个练习应用环节,我尝试让学生去分析辨析,不仅要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还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比较、思考,从而对运用部分平均数来推测总体水平有更深的认识。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方程意义五年级说课稿03-02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11-08

五年级数学《分数意义》说课稿03-04

五年级数学众数说课稿11-11

数学统计说课稿11-09

《数学广角》说课稿07-05

数学说课稿07-22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四篇02-26

五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02-19

【精选】五年级数学说课稿4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