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时间:2022-04-07 17:08:24 说课稿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推荐】二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说课稿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推荐】二年级语文说课稿范文合集7篇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1

  说教材

  《难忘的泼水节》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里的课文。本组课文以“爱祖国,爱家乡”为专题,带领我们走进风光秀丽的日月潭,瓜果飘香的葡萄沟、车如水、人如潮的北京。而《难忘的泼水节》则把我们带入那美丽的西双版纳,去和傣族人民、周总理共同度过那幸福,难忘的泼水节。课文中洋溢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作者在人们欢迎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与幸福。在文章的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人们的幸福与难忘。

  说教学目标

  由二年级教学的重点及本文的特点,确定认知目标为:认识本课12个生字。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而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是要达到的能力目标。由本文的内涵引出的情感目标是: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认识。重难点则定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文中所洋溢的热情、幸福与快乐,对周总理和人民的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

  说教学过程(教法与学法随教学过程阐述)

  要理解本文的内容并有所感悟,必须对泼水节的来历,周总理和人民的关系有所了解,因此课前我和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傣族、泼水节和周总理的资料,并在课前5分钟交流。

  一、激情导入

  我先用课件展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情景,再引入:这图景就是1961年的泼水节,就让我们随着课文走进美丽的西双版纳,走进那个最幸福、最难忘的泼水节。

  字的奇妙。

  二、朗读感悟

  1、自读体会。自主读课文,想想这个泼水节为什么会如此难忘,找出描写人物表情、动作、心情的句子,去细细体会。

  2、小组合作读。在小组内读有关词句并交流体会。

  3、品读悟情。抓住重点词句:如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周总理的穿着,笑容满面的表情,周总理与傣族人民泼水的动作等,引导学生体会傣族人民激动、兴奋的心情,总理的平易近人,人们的欢乐与幸福,从而感悟出周总理与人民的心连心。

  4、入情朗读。在朗读第三自然段时,我抓住最后一句人们的欢呼“周总理来了!”引导孩子们走进情境,想象周总理就在身边,从而走进人物的内心,去感受此时傣族人民的心情。或许孩子们体会到的是喜悦,是兴奋,是激动,是幸福。这时再让学生在朗读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而结尾的几个感叹句,我则利用范读加情感渲染导读:让我们再次细细品味这难忘的时刻,让我们沉浸在这浓浓的幸福之中吧!这样孩子们自然能放慢速度,读出陶醉的感觉。

  板书设计:

  难忘的泼水节

  周总理傣族人民

  ↘↙

  心连心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2

  张老师刚才的试课,是语文二年级上册第23课《假如》。这是一首儿童诗,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和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张老师能够抓住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读为本、读悟结合,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本节课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假如》这节课在教学特色上凸显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策略恰当教学环节清晰

  本节课张老师能整合三维目标,突出二年级段学生特点,提出三条教学目标,这三条目标明确、适当、集中、有层次。既有面向全体的最低要求,又有发展学生个性的要求。整节课采用整体性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张老师在疑难处能面向全体学生,循循善诱,适当点拨。整个课堂环节清晰,结构紧凑、形式活泼、富有情趣。

  二、注重识字写字,夯实识字基础

  字、词教学是低年级教学重点。在教学中,张老师注重让学生观察,并强调写字的姿势,注重习惯的培养。在指导“良”和“食”的书写,张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区别笔画、字形,培养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

  三、读中感悟,熟读成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和培养情感。”本节课,张老师采用以读代讲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诗歌。如,有师生共读,整体感知的朗读;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的`朗读;还有语言铺垫,深入文本的朗读等,整节课让“朗读”贯穿整个课堂,引导学生把小诗读得入情入境,津津有味。如:第三节诗句,张老师设计句式练习,用填空的形式给学生“搭桥“,让学生真切感悟到西西有了一双好腿无比高兴的心情,教师顺势指导学生读出西西的开心、幸福。学生在读中获得信息,读中受到熏陶,读中把握儿童诗的语言规律,最后达到熟读成诵,从而积累和内化了语言,培养了学生语感。

  四、读写结合,拓展适度

  “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这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学生观。在本节课中有所体现,这首诗从语言特点上看,每小节的句式相对一致,尤其是“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这句话在诗中反复出现。教学的最后环节设计让学生模仿诗人的表达方式把自己的愿望说出来,写下来,通过说写结合和读写结合,引导学生把自己独特的体验在写话中升华,进一步发展学生语言,拓展学生思维。

  总之,本节课通过谈话导入课题;品读诗文,感悟语言;拓展想象,释放情感等,加之张老师教法灵活,能够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让人感受到了真情、真爱和纯真的扎实有效的课堂。但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需要改进和加强的地方:

  1、老师范读引路、指导朗读,做得比较好,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2、老师范读时应看着文本,以便引领学生潜心领悟文本,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乃至手到。

  3、教师教学评价语言比较单调,教师应根据学情实际采用恰当而有效的评价语言及时跟进。

  希望张老师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能够不断探索,不断提升自己,永远行走在追求完美的教学之路上,力求实现崔峦老师所提出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3

  《雷雨》是被称为“中国莎士比亚”曹禺先生的成名之作,也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现在就教材、教法及教学程序几方面对这篇课文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雷雨》是我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戏剧单元的两篇课文之一,它充分代表了中国现代戏剧文学的成就。而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体现了作品的悲剧性,且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思想光辉。以开放性的思维学习本文,将为学生敞开了通往戏剧文学的大门,对学生情操的陶冶及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通过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结合技校生的实际,特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如舞台说明等;

  (2)解读《雷雨》的戏剧冲突,揭示主题思想;

  (3)品味戏剧的个性化语言和人物性格,培养学生鉴赏作品的能力;

  (4)探究悲剧的根源,滋养人文情怀。

  3、教学重点、难点及教材的处理

  戏剧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尖锐而集中的矛盾冲突来刻画人物,而《雷雨》的人物形象塑造,历来为人称道,所以把(2)、(3)确立为教学重点;由于学生个体知识水平和情感的限制,在指导学生鉴赏方面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把教学目标(4)设为教学难点。

  在教材的处理方面在这一幕的主要人物中周朴园和鲁侍萍的性格最为复杂,而对于初次接触戏剧的技工学生而言,会比较吃力,故我在题目的设计、阅读的赏析上都偏重于这两个人物。赏析的过程要做到依据教材,又不拘于教材。

  二、说教法

  教法以学生自主探讨为主,教师点拨,启发为辅。教学设计上讲究整体教学,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产生了良好的整体效应。采用表演探讨法、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还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了课堂的容量,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期望达到以下目标:

  1、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深入探究的能力,提倡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赏析作品的过程中要有创新意识。过程为看过→看懂→看透→看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说教学程序

  1、片段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首先播放《雷雨》本课及结局镜头,营造浓厚的悲剧氛围,激发学生追求人文意义的兴趣与激情。导语设计如下:《雷雨》是曹禺先生在1933年以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创作的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什么是悲剧?“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起来!”(投影鲁迅的话)

  2、检查预习情况

  (1)提前播放影片,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及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戏剧常识、作者和作品的背景等。并加以提问。

  (2)完成人物关系的图表,整体感知基本情节。(投影图表)

  (3)了解学生经过阅读和思考后认为值得学习探索的问题。

  3、新课讲解

  (1)赏析第一场“重逢”,引出二十年前的悲剧。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我采用了表演法和分组讨论法来进行教学。分角色演读剧本:一个扮演鲁侍萍,一个扮演周朴园。学生展开研究活动:提出学习探索问题——分组研讨——小组代表汇报研讨情况——教师参与点评。小结两人性格特点(周朴园:自私 无情 伪君子 鲁侍萍:善良 悲愤 刚毅顽强)。

  (2)赏析第二场“斗争”,酝酿中的悲剧。采用提问法:

  ①周朴园对鲁大海有顾及父子之情吗?这体现了周朴园什么性格特点?(冷酷残忍 阴险狡猾 )

  ②鲁侍萍面对儿子周萍的心情如何?(痛苦 自尊)

  ③剧中鲁大海的形象有何特点?(经验不足 大公无私 顽强斗争) 研讨悲剧的成因。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但要有足够的理由支持自己的观点,用事实说话。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归纳总结

  (1)个性化语言对人物塑造的作用。采用练习法,结合课文思考题,完成有关练习。

  (2)探讨悲剧的根源,把握矛盾的实质,揭示《雷雨》的主题思想。结束时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赏析了一部现代主义悲剧作品,感受了那震撼人心的力量,体会了其中的蕴含,而不是只会让人哭泣的苦戏或只具美学意义的悲剧。希望大家以此为平台,解读更多的名家名作。”

  5、延伸拓展

  课后设置更为开放的学习空间,充分体现学习的广延性和可持续性特点。具体做法是要求学生在以下命题中挑选其一进行研究,并将结果发布于校园网络www.zqgj.cn,师生共同研究探讨。(投影)

  (1)接写第二幕,完成一篇小型话剧。

  (2)有人认为一切悲剧的根源是周朴园,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3)探讨鲁大海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

  (4)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你认为《雷雨》毁灭了什么?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这是人教板第三册第七单元中的一课。课文通过“我”和“父亲”关于鸟的对话,他的话和鸟的活动配合得那么默契,他和鸟是那么亲密无间,好似一家人。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写“父亲”是怎样保护鸟的或为鸟的生活环境提供什么方便,而是通过叙述“父亲”对鸟的深层了解来表现“父亲”的爱鸟。让我们了解到“父亲”通过仔细观察知道林中有鸟,还熟悉和了解鸟儿什么时候爱唱歌,什么时候最容易受到伤害,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热爱。在课文的最后也写出了我同样也是爱鸟的。本课给人最强烈的感受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与融洽。

  二、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的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

  3、主动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练习用“我会读”中的词语说句子。

  4、能够选择或创造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护鸟的实践活动。

  整篇课文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进行识字教学,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和我的护鸟心愿;二是引导学生进行合适的护鸟实践活动。

  新课标中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说的能力,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所以我把本课的重难点定为:体会父亲爱鸟之情及我护鸟心愿,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认识了许多生字,并能读懂浅显的童话、寓言、故事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本课中我运用情境导入法、媒体辅助法、读思议结合等方法教学。学生的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进行指导。学生是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进行自主合作,朗读感悟,合作探究、拓展实践等学习活动。

  四、教学流程分析:

  一、媒体导课,激发兴趣。

  1、多媒体出示父亲和鸟的图片。孩子看着图片猜猜:我们这篇课文会讲一个父亲和鸟之间怎么样的故事呢?请孩子猜一猜。

  2、回到文本内容,出示课文中小朋友的形象,他先自我介绍,然后出现父亲的图片,由小朋友介绍他的父亲一生都喜欢树林,喜欢爱唱歌的鸟。这时,再出现课题《父亲和鸟》。指名读题目。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设计意图:作为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主体,采用多媒体导入新课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为下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二、自读课文,感悟体验

  1、带着要求自读课文。(拼读生字,读通课文,想想课文讲了父亲和鸟之间的什么事情?)

  2、会读的孩子找伙伴读,或者和同桌一起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朗读热情。

  设计意图这是一篇感情真挚的课文,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体会父亲对鸟的挚爱。新课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独特体验。在读时让学生自己体会文中的语气。

  3、反馈学生读的情况,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4、指导读好“雾蒙蒙、喃喃地”怎么读。

  5、出示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喃喃”的意思再来指导。父亲怕惊动幼鸟时,说话很轻,指导学生读得轻些,学生读不到位时,通过教师的范读来引导。

  6、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设计小组分角色朗读。通过分角色,体会父亲深沉的爱和我的天真。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中优美的画面和动听的音乐,加上学生的配音,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丰富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培养良好的语感。

  三、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1、师提问:朗读了课文,你来说说课文写了父亲和鸟之间的什么事情呢?从哪里看出?通过讨论深入体会父亲对鸟的熟悉和热爱。

  2、读最后一句话,与小组同学讨论:为什么说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如果父亲是猎人,会怎样?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感情。

  设计意图:新课标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提出几个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深入理解课文,突破重难点。

  3、哪些句子中写出了父亲对鸟的熟悉和热爱?请你在读课文,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

  4、交流学习孩子找到的句子,体会到父亲一生对鸟充满了热爱,所以一直观察鸟,关心鸟,熟悉对鸟是那么熟悉,看看闻闻就知道了鸟的一切。

  设计意图:在探究的过程中,创造一个真诚倾诉和启迪思想碰撞的机会,让每个孩子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在与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探究成果。说说自己是从哪些句子词语中体会到父亲对鸟的熟悉和热爱,多给孩子们一些时间,能体会到多少就说多少,哪怕只是一点也是好的。我想语文教学要想让孩子们真情流淌,就必须牢牢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关键词,读读、品品、议议,让孩子们在品中感悟,从而积蓄情感,与作者产生共鸣。本课中我引导孩子们自主地体会站定、望了又望、闻了又闻、喃喃、话音很轻、生怕等词语的涵义,体会父亲和我说的话,相信孩子们会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触摸到父亲内心深处的东西。既而,让孩子们体会课文中的“我”看到自己的父亲那么知鸟爱鸟又会对父亲产生怎样的感情?

  在这番体会之后,我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感悟再读课文,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小伙伴分角色朗读,指导学生读好父亲说话喃喃的,亲切自然的语气,读好“我”天真快乐,敬佩父亲的语气。孩子们有了前面的深入体会,自然能读好了。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5

  教材分析:

  《咏柳》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千古佳作,诗人用独特的笔触描写了春天的柳树,歌颂和赞美了春天的创造力。依据学生实际及教材特点,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确定本课。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本课的5个会写字。

  2.通过理解诗歌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到美,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诗歌。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品味诗歌意境,体会诗歌思想感情。

  教学方式的构建

  语文教学首先是人文教育。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之瑰宝,如何顺应新课程理念,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习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情感领悟作者的审美情趣呢,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读为主旋律,以读促读思,读中悟情,让学生在读读,吟吟,唱唱,演演,画画中轻松领悟诗歌魅力。

  1.初读,文通字顺。即一看见诗后,要求学生先大声朗读,读准字音,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读的通畅,既是学生的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2.再读,领悟诗意。即在读顺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自己借助插图读动诗句。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不一定能全读懂诗中每词每句的含义,可通过小组或全班交流诗句的含义。当然,在最疑惑时还需老师精当的点拨。

  3.读,体会感情。古曰“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之而入情”,在了解了诗的.大意后再反复朗读就能体会到诗中情感,这里我们可以借用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到春的意境,加强感知,形成表象,此外,我会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提高。

  4.读,熟读成诵。在悟情的基础上熟读,指导有感情的读,以达到成颂的目的。

  5.读,唱唱,画画,演演。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让诗丰富的内涵再现,让学生得到真正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课题。

  1.课前我以一首《春天在哪里》为引子,并播放几幅春景图,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引入正题:同学们,春天来了,自然界的景物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学生谈春天的景色)春天是温暖的,是充满生机的,是美好的。自古就有许多歌颂赞美春天的诗文,今天,我们学习的《咏柳》,就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通过描写柳树来赞美春天的诗。

  2.解题:“咏”,歌颂、赞美。咏柳,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样赞美柳树的呢?

  (二)朗读全诗,初知大意——领略美

  通过初读课文后,我会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请大家自由来说说,有的可能会说柳树真美,我会趁热打铁问:你认为最美德地方是什么,

  有的会说树很高,有的会说叶很绿,我会顺势引导这柳树的确很美惹人喜爱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学生一定会说赞美的语气,这时,我让学生齐读古诗进一步体会它的美。

  (三)质疑问难,想象意境熟读成颂——欣赏美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经被调动起来了,我适时进行引导:现在你们面对的就是美丽的春景,想不想作一回诗人也来吟颂一下这首诗呢,接着,我会放上音乐,让学生大胆的去表现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大声的朗读出来。

  (四)自主作业,迁移能力——延伸美

  乘着学生的情绪高涨时,我会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诗再现可以画可以演把诗中丰富的内涵变为简单的形象画面,再现诗中意境,得到真正的理解。

  总之,这一节课我以读为本,以读促思重在感悟为教学方式,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学习方法,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陶冶了情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真正从朗读课文中感受到阅读的兴趣。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6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我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也是我和学生在语文教育中发展的最终目标。“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实践应是这一目标得以实现的土壤。于是,“在真实的阅读中学做真人”是我在《画家和牧童》这一教学实践中展示的教学思想。

  一、析教材说学情定目标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内容。本组教材围绕人物的优秀品质来编选课文,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本课以牧童那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以戴嵩虚心向学的行为渗透了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人本理念。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近两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识字是重点,但不是教学的难点。怎样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成为我本课教学的难点。

  基于以上分析,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在阅读中积累和运用优美词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2、能力目标:

  促朗读能力、想象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不断生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只有在交往中学会谦虚,在合作中敢于说真话的品质”才是真正的合作学习。

  二、说流程谈教法展思想

  “返朴归真”是新课程中阅读教学改革的方向,什么是真正的语文阅读教学,许多仁人志士倾全力而研究。低年级的课文虽短,却肝胆俱全。尝试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性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树立从小爱读书,多读书的意识,是我的教学主攻方向。下面我通过以下环节来展示自己一些略显稚嫩的教学思想:

  1、赏画评画,走近画家:

  课前,师生一起欣赏李苦禅、齐白石、徐悲鸿等绘画大师的名画,使学生初步领略到画家的风采,并能体会说出画家的画是不同凡响的。此时,选出一副画让学生去评价其不足之处,他们就会顿感诧异,“大画家还会画得不好?”趁此疑惑之时,老师马上引入课题:“在很久以前,就有一个从没有上过学,又没有画过画的牧童,却向一位大画家提出了意见。你愿意认识他吗?”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画家和牧童》这个故事中。这样既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体会到生活才是赏画、评画的源泉。

  2、以读代讲,感悟真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读”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在教学本课时,我抓住“读”这条主线,采用自由读、默读、个别读、指导读、评价读、创设情景读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

  ⑴读课题谈感受大写“画家”,小写“牧童”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充分谈自己眼中的牧童和画家是什么样的?在说一说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感受到画家与牧童的距离,为下文牧童敢于说真话做了铺垫;教师在此过程中迅速掌握学情,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程序,做到以学定教。

  ⑵初读全文整体感知你觉得故事中的画家、牧童怎么样?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戴嵩的谦虚和牧童的勇气。

  ⑶精读课文学做真人:

  ①在阅读中要有真实的感受为此,我有以下创新:

  A、创新之一、学科整合,在实践中感受“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这两个词语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不容易理解的,我充分开发身边的资源,把美术老师请进课堂,亲手演示中国画的画法,让学生在绘画实践中感悟“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再由美术教师向学生介绍戴嵩的有关知识,内行谈内行,学生更易感受戴嵩的大师风范。介绍后,再次引导学生读人们的评价语言,定会惟妙惟肖。在阅读中质疑,在释疑中阅读,真实的阅读让学生有了真实的感受。

  B、创新之二、眼耳口脑,多方面感受抓住文中的人物对话,并结合书中的插图让学生大胆想象每个人的表情、神态、语言。先说后读再演,体验出戴嵩的确画错了,牧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才敢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在这样设计中,学生朗读能力、想象力、对文本的理解力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也在阅读中逐渐生成了。

  创新之三、创设情景,深层感受体验源于深层次的思考。“如果当时牧童没有看到戴嵩的《斗牛图》,这幅图就这样传到了国外,被国外的农夫看到了,会怎样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情感由此上升到一种爱国的境界。在这一高度上,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式的阅读,真实地体会到“谦虚好学”和“勇敢建议”也是一种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更需要谦虚好学的品质,更需要我们每个人敢于说真话的勇气。

  ②在阅读中要有真实的收获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于是,我设计了积累与“一”有关的词句,摘抄课文优美的词句。学生在说一说、写一写中积累语文。

  ③在阅读要中有真实的评价学会欣赏,学会评价是本课力求体现的评价理念。“你愿意学谁?为什么?”的深入思考让学生再次品读课文,“人要谦虚,博采众长”的思想就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脑海里了。在实践中学会评价,让牧童的勇气增强学生评价的信心;在合作中学会欣赏,戴嵩的谦逊更是让被评价者佩服。教学中我时时、处处给学生评价的舞台,给学生实践的机会。让他们在一次次自评、互评中学会做一个真实的人。

  3、拓展延伸,走向生活:

  课堂天地小,生活无穷大。语文学习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到生活。课后拓展练习设定为:

  ⑴评价身边一个熟悉的人。

  ⑵上网收集更多的名画进行欣赏,提高鉴赏能力。

  ⑶读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

二年级语文说课稿 篇7

各位评委、同行们:

  大家好!

  我是兴旺乡中心小学教师王春霞,我今天向大家汇报的说课内容是教科版语文二年级下册《小鸭子得救了——看图编故事》,我说课分以下几部分。

  (1)教学内容简单介绍

  《小鸭子得救了》是单幅图的看图训练,图上表现的是有一只小鸭子掉进坑里,小猴子拿着竹竿,小熊拎着一桶水,大象站在坑边想办法救小鸭子的场面。这幅图以小鸭子掉进坑里为起因,以三个小动物想办法救小动物为主要经过,小鸭子救上来为结果,说明了别人遇到困难,我们要积极想办法帮助。

  (2)教学目标设立及重点难点制定的依据

  在讲课之前我首先学习了大纲,大纲指出:“作文教学应该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本次看图作文训练在教材中的位置来看,本组教材是在原教材基础上重新排列组合的,文章体裁一致,都是童话,借小动物的故事说明一个道理,从不同侧重渗透实践、认识的哲学观点,以及做事积极动脑,不要盲从的思想方法,从而达到学习语文、认识事物、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发展认识的目的。从思想内容来看,前单元是向学生进行全面看问题,注意事物之间联系的教育,后一单元又是向学生进行怎样做人的教育,几个单元内容前后呼应,浑然一体,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分析,有了一定的认识,即做事要动脑想办法。同时,二年级学生又具备了最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小鸭子救上来了》一课,实际上在学生学习了五、六单元后,对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一个综合检阅。

  从作文训练的目的来看,作文训练无论是口头或笔头的训练,要解决的无非是两大方面的问题,第一方面是用词造句,连词成段的能力,即表达能力,也就是解决怎样写的问题。第二方面是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即认识能力,也就是写什么的问题,明确了写什么,再把所观察的材料经过头脑的思维加工整理,实现于笔头,落实成文章。即通过思维将写什么与怎样写联系起来,概括说:先观察——思维——表达。

  根据大纲的要求,教材内容及作文训练目的以上三方面分析,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弄清小鸭子掉进坑里,小动物想办法救它及最后得救的经过,并能用一段完整的话叙述出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表达等综合能力。

  德育目标:渗透事物间联系,教育学生当别人遇到困难时要积极动脑、想办法去帮助解决。

  教学重点;按事物发展经过用准确恰当的语言叙述画面内容。

  教学难点:仔细观察画面,合理想象三个小动物救小鸭子的经过。

  (3)教学本课的总体思路及构想

  总体思路:

  1)导入新课,弄清画面人物,从整体感知画面内容;

  2)合理想象小鸭子掉进坑后的情景(起因),小动物们分别想了什么办法救小鸭子(经过),小鸭子救上来后的情景(结果);

  3)指导学生按照事物的'发展经过完整地讲述这个故事。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首先使学生感知画面,弄清静止画面的内容,即小鸭子掉进坑里,小动物们想办法救它,这样就给我们这节说话课定了主要基调,后面我们展开的情节,都要围绕这一事件来说。

  接着在第二部分主要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小鸭子怎样掉进坑里(即弄清事件的起因),小动物分别想了什么办法救小鸭子(即事件的经过),小鸭子救上来后的情景(即事件的结果)。这个过程实际是使训练学生学习记事文章的写作方法,即叙述一件事情一定要有起因、经过、结局。

  然后指导学生按照上述方法将这幅图用一段通顺的话叙述下来,实际上也就是成文的过程。

  因本幅图是单幅画面,在观察和叙述时要考虑到画面多个人物各自的活动,又要协调查阅画面人物与人物的关系,此外还有叙述画面人物活动的先后次序的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来说,它较多幅图要难得多,所以我在教学时,采用了把画面分解成几个小部分,引导学生逐一观察、思考的办法,即先小鸭——小猴子——小熊——大象,然后把分解的意义合起来就是整幅图的内容。这种分解、观察、突出了观察目标,提供了观察次序,为有层次观察和有次序叙述图意打下了基础。

  (4)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的办法

  突破难点:本课难点是引导学生合理想象三个动物各想什么办法救小鸭子的经过,这个合理想象的过程,实际是引导学生观察到的画面内容:1)小猴子拿着竹杆在树上玩;2)小熊拎着水桶;3)大象甩着长鼻子站在坑边,进行分析、比较和综合的思维训练过程,二年级的学生,往往对事物的认识,只局限于表面,想象往往缺乏合理性,所以,我采取如下办法突破难点。

  1分散难点:如下面所说,分部观察、想象;

  2问题针对性强:如小猴子手里有竹杆,同学们自然可能想到用竹杆救小鸭子,然而小鸭子能否救上来呢?我设计了:竹杆有什么特点?小鸭子能爬上来吗(脚扁、平抓不住竹杆)两个问题。

  3看看——说说——议议:如果分析小猴子救小鸭子的经过有一定难度的话,那么小熊和大象想办法的经过就更难合理想象,因此,我在这部分教学时,首先请同学观察画面(看看),然后提问,小熊和大象各想了什么办法(说说),最后请同学们自己分析讨论(议议),同学们可能提出以下几种看法:A小熊去河边打水,水多了,小鸭子浮上来了;B小熊和大象一起去河边打水;C小熊把桶挂在大象鼻子上,小鸭子坐在桶里;D大象用鼻子把小鸭子卷起来,等等。

  学生可就这几种办法展开热烈的讨论,第一种办法,坑深水少,浪费时间;第二种办法即大象鼻子有长而玲巧的功能,我们采用直接卷起的办法,这样不更具合理性吗?通过分析、比较,最后得出一种基几种最佳的办法,这种分析比较,就比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直接给出小动物们救小鸭子的办法,限定一种合理想象,更具说服性。同时,在争论的过程中,调查动了思维的积极性。

  确定了小动物办法的合理性,怎样引导学生表达出来,这是本课的重点所在,高年级教师常常责备、埋怨学生作文精制滥造,条理混乱,造成这局面的原因就是在儿童语言发展的最佳阶段,七八岁时,没有捕捉教育时机,教师往往只给学生提出简单的提示问题,就而面对这样有难度且复杂的画面,学生只好瞎编一气。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低年作文训练时,就要采用恰当的办法,使学生口头作文能力在低年阶段获得最大的发展。为了突出表达的重点,我采用如下办法:

  1) 说话训练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每一部分内容都请同学用恰当的语言描述。

  2) 在指导学生叙述时重在教给学生表达的方法,学习一词一句的运用,布 局计划谋篇的方法、表达的次序,而不是让同学抄一篇范文就解决问题。例如,在指导学生表述小鸭子掉进坑里的经过时,我提示按小鸭子是怎样掉进坑里,小鸭子怎样做的说说第一部分;指导小猴子救小鸭子的经过时,按照看、听、想、做的过程叙述;在叙述全文时,使学生结合板书,依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叙述,这样长期坚持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3) 及时修改。这个过程实际是对学生口头作文的批改过程,二年级的小学生,由于识字量、阅读量及语言感受运用能力的水平较低,还正处于作文训练的起步阶段,因此,我们要求他们一次表达完整到位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允许学生表达欠妥,却不允许我们面对学生错误的表达置之不理,所以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或教师指正,或学生指正,这样即完善和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学生间相互的批改,又可提高学生的修改、评价、正确运用和锤炼语言能力。

  (5)教学环节间的转换

  这节作文训练课是要求我们根据画面编故事,从作文训练的角度来说,属记叙文中的记事范畴,就应该有事情发展的经过(起因、经过、结果),既然是故事,所以又能具备了情节丝丝入扣、扣人心弦的特点,因此,在课堂环节转换上,我采用:A开篇以情入境导入,设立悬念;B中间情节过度,展开丰富的想象;C结尾、欣赏全文,达到高潮。

  1) 开篇我采用了交待和描述事情环境和背景的办法,把学生们带入小动物们所生活的大森林里,学生进入情境后,仿佛自己也置身于美丽的大森林里,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篇头故事情景的交待又降低了坡度。

  2)情节过度。我设计了如下问题:①小鸭子掉进坑里,它多么着急呀,这时谁听见叫声赶来了?②谁可能最先想出办法?③小熊和小象想出了什么办法?④小鸭子得救了吗?几处过渡,不仅将画面内容巧妙地联系起来,同时又不露痕迹地将观察点提到学生面前。

  3) 结尾处由学生自己作文到欣赏全文的转换。通过运用现代 化的声、光、电的电化教学手段,色彩鲜艳的画面,声情并茂的叙述,优美动人的旋律,视觉艺术和听觉艺术的效应再次将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愿望,以便更好地将本课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以达到巩固复习的作用。

  (6)德育目标的实现

  小学语文课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得天独厚,《小鸭子得救了》故事虽短,但意义深刻,他通过小动物们积极动脑、想办法帮助小鸭子摆脱困境这一故事,教育学生别人遇到困难要积极想办法去解决,这对于入学不久,而多是独生子女一贯依赖别人,缺乏独立解决困难的小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积极调动小学生想象小动物们想办法救小鸭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同学们自己动脑想办法的过程。同实,本课教学的结尾我顺应进行了几句总结,达到了教育学生的目的。

  (7) 教学效果预测

  1)通过集体练说,全班同学应该达到合理叙述故事梗概。

  2)大部分学生表达具体完整。

  3)尖子同学叙述生动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