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文言文教案

文言文教案

时间:2023-07-05 07:13:04 教案 我要投稿

文言文教案

  在平时的学习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的特色是言文分离、行文简练。你还记得哪些经典的文言文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言文教案 ,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言文教案

  文言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1.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讲述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本篇古文同样以简短的文段从论证的角度提出“教学相长”的论点,旨在让学生明白不仅生活中可以习得道理获得感悟,同样学习也要有正确的态度和方法。

  2.新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学生初步了解闻文言常识,积累古文字词释义,对古文的阅读和学习产生兴趣。本文作为论述文,学生需要了解论点、论据和论述过程。本文的学习将对第六单元的说明文,逻辑顺序的理解做初步解惑。

  学情分析

  1.学生处于好动思维活跃阶段但往往在学习上针对问题的思考方向会产生较大偏差,所以需要及时引导学生正确地思考答题方向,鼓励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导学案,先行预习课文的文句,再通过熟记词句意义和熟读背诵激发学生兴趣。

  2.对于简易文言文,实词的释义不可小看,应该以学生初步接触的视角来耐心讲解,多结合古意,有趣味地讲述补充相关课外知识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布置简单的实词解释,简易文言文给学生练习。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和名篇,并能熟练翻译文段词句,把握文章论述的递进过程和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勤查词典,了解“道”“善”等词的不同意义,熟读课文,划分句子节奏,通过字词句检查默写掌握文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自身学习情况,借鉴哲人学习之道,理解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关系和实践的重要性,养成互相交流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看茂盛的紫藤萝我们明白了生命无止境,要勇往直前。爬悬崖我们学到了一步一步走,自信又成功,听蝉鸣,看贝壳细纹,都让我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妈妈告诉我们山那边是海,你们相信吗,这是信念凝成的海。又和古文见面了,看看古人是否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我们能否通过课文的学习有所收获。

  二、了解《学记》及文言文大义

  1、本文选自《礼记》中的《学记》篇。《礼记》又称《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是对经的'解说,《礼记》即对“礼”解释,名篇有《大学》《中庸》。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论著,是第一篇系统的教育学论文。

  2、字词理解

  虽:即使食:吃

  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困:不通,理解不了反省:反省自己

  善:好处教学相长:jiao xue xiang zhang

  自强:自我勉励兑:通“说”yue

  学学半:xiao xue ban其:表推测,“大概”

  3、全文释义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疏通文段结构,初步了解论证方法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类比引入实践出真知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强逐层论证教学相长

  学学半引用作结

  类比引入:为论点的提出做铺垫,使读者较为容易接受。

  引用:引用名人名句,起到加强论证,增强说服力的效果。

  《虽有嘉肴》,以嘉肴,至道引出后面的论点:教学相长。层层推进论述,使文段结构严谨。

  四、完成练习

  1、句子节奏划分

  虽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谈谈本课的学习,你的收获

  板书设计

  虽有嘉肴《学记》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类比引入实践出真知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强逐层论证教学相长

  学学半引用作结

  教学活动设计(含师生对话设计)

  一、导入新课

  看茂盛的紫藤萝我们明白了生命无止境,要勇往直前。爬悬崖我们学到了一步一步走,自信又成功,听蝉鸣,看贝壳细纹,都让我们知道生命的意义。妈妈告诉我们山那边是海,你们相信吗,这是信念凝成的海。又和古文见面了,看看古人是否也给了我们一些启示,我们能否通过课文的学习有所收获。(学生打开课本,教师板书“虽有嘉肴”)

  二、了解《学记》及文言文大义

  下面我将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能否来介绍下本文的出处,及相关信息。先请一位学生来回答。(学生回答完,教师完善补充,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点评和加分)

  1、本文选自《礼记》中的《学记》篇。《礼记》又称《小戴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是对经的解说,《礼记》即对“礼”解释,名篇有《大学》《中庸》。

  《学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论著,是第一篇系统的教育学论文。

  2、对古文的学习,首先要能读准音,理解义。同学们自由朗读文段,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理解课文含义。等下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其他同学做点评。(老师补充纠正相关生字词的读音,并注意节奏的划分。)

  经过纠错,我想大家基本上知道了怎样读本文了,所以请大家齐读课文。接下来请大家回答下列字词的解释。

  3、字词理解(学生以作练习的形式回答)

  虽:即使食:吃

  旨:甘美至道:最好的道理

  困:不通,理解不了反省:反省自己

  善:好处

  自强:自我勉励兑:通“说”yue

  其:表推测,“大概”

  4、经过刚刚的字词理解,看出大家预习工作做的充足,理解能力比较强。那么请第一组同学集体翻译课文第一句。其他组仔细听。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第一组同学翻译正确)

  第二三句:“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

  最后部分:“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每组都翻译得非常准确)

  全文释义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方法,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难。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难,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三、疏通文段结构,初步了解论证方法(请学生概括句子意义,并分层)

  弗食嘉肴不知其旨,弗学至道不知其善类比引入实践出真知

  学知不足教后知困,不足自反知困自强逐层论证教学相长

  学学半引用作结

  1、提问:本文写作目的何在?你认为本文的主旨句是哪句?

  一学生回答:“教学相长”

  另一学生回答:“学学半”

  (两位同学给出了不同答案,大家赞同哪位同学的,请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学学半,为《兑命》中的话,非作者的观点,“是故”所以的意思,表明所要说明的观点。学学半,引用别处话,起到加强论证的作用,非主旨句。

  2、讨论,文中第一句和论点关系不大,能否删去?

  学生回答:是以食用嘉肴,才知其旨,类别,学习至道才知其善。这句是为论点的提出做铺垫,使读者较为容易接受后文的论证。

  结论:

  类比引入:为论点的提出做铺垫,使读者较为容易接受。

  引用:引用名人名句,起到加强论证,增强说服力的效果。

  《虽有嘉肴》,以嘉肴,至道引出后面的论点:教学相长。层层推进论述,使文段结构严谨。

  四、完成练习

  1、句子节奏划分(学生集体回答)

  虽有/嘉肴

  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2、谈谈本课的学习,你的收获

  学生回答: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知道了行动比想象重要;教也可以增长知识,同学间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是否知道一句话“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样来自《学记》,所以,同学们要互帮互助,多交流互相学习。

  五、教学反思

  1、由于本篇课文较为简单,旨在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兴趣,所以需要通过设置问题来保持住学生的成就感。这点我在朗读和字词解释上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自己的能力。大家朗读时声音响亮,集体翻译时也比较有积极性。

  2、在论证过程的解释上,大家初次学习,所以表现得不够好,今后应该通过现代文和举例来引导大家对论述文的理解。

  文言文教案 篇2

  学习目标:

  1、 朗读背诵课文。

  2、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翻译课文。

  3、 理解作者是如何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后生勤奋学习的。

  4、 培养想象和情感体验能力。

  5、 通过情景练习,进入→角色扮演的学习方法,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创意说明:

  本文重在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艰苦经历,意在勉励马生专心学习,刻苦攻读,将来能有所成就。文章从容恳切,令人感动,教学中通过设置情境,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培养学生想像和情感体验能力,促使学生好学向上。

  学习步骤:

  一、新课导入:

  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文学常识介绍:

  1、 介绍作者,学生自读课文注释①和课后资料。

  2、 介绍本文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作为文章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者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不同,它始于唐朝,文人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而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的一种方法。

  二、初读课文,疏通学问

  1、 师播放朗读磁带,生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 生自由朗读课文。

  3、 生根据注释和词语试译课文。

  4、 四人小组直译课文,教学巡视。

  5、 师生弄清课文大意,师朗诵重要字词注释。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教师提问:

  ⑴说说作者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他为什么能够那么做。

  ⑵文章从哪些方面写其他学生的优越条件,写这些人的目的何在?

  ⑶本文.写作上有什么特点为?

  2、 小组议论

  3、 课堂讨论

  明确:

  ① 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老师严厉、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②“同舍生……火华然者神人”。他们都没有成成学,由此可见,作者在困苦中能够业有所精,德有所成,而处在优越条件下不能有所精,有所能,只能说其用心不专。

  ③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适当穿插描写,运用对比揭示道理,用切身经历使人感到真诚。

  四、情境练习

  1、 教师介绍情境练习的要求。

  A、 调动学生已有经验,紧密结合课文解读。

  B、 进行情感体验,深入到人物的内心去。

  C、 动口、动眼、动手、动脑,进行活动。

  D、形式:①一定要紧密结合课文内容。

  ② 都以第一人称进行,可以加入合理的想像。

  ③ 六组练习中任选其一。

  ④ 可以说,可以写,可以表演。

  2、 出示情境话题。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的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文言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

  一、纵情吟诵识知音

  1、读题解题

  (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读好语气词“哉”“乎”,初步体会古文朗读的节奏和韵味。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理解“复”“足”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齐读全文,初步感知故事内容。

  三、高山流水遇知音

  1、感受语言。

  课文中哪些句子形象地写出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呢?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理解句子意思,掌握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补充的古文阅读方法。

  (2)聚焦“鼓”的意思,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3)运用词语、诗句联想的方式丰富语言,丰满形象,指导朗读。在此过程中渗透“太山”“流水”的文化意味,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①读着这个“巍巍乎”,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太山?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②流水在古文里边特指江河。我们会想到长江与黄河,你的脑中又跳出了哪些词或者诗句?

  2、体验“知音”。

  (1)理解“善”和“志”,体味古今异义的语言现象。

  (2)聚焦“善哉”,循序渐进地感受、体会“知音”的内涵。

  ①理解锺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和志向、情怀上的悦纳。

  ②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

  ③练笔感受伯牙得遇子期,会有怎样的感慨。

  ④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后借助成语体会“知音”的境界。(3)师生配合朗读、同桌互读,感受伯牙得遇知音的欣喜与快乐。在相互配合朗读的过程中直观感知文本前四句语言“对仗工整、琅琅上口、情感扶摇直上”的特点,为熟读成诵打下基础。

  三、破琴绝弦祭知音

  1、痛失知音。

  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想象补充。

  出示:“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又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

  3、纵情朗读。

  指导读出情感,读出形象。

  四、朗朗诵歌怀知音

  1、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高山流水的知音相遇却又痛失知音,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说和吟诵它!

  2、熟读成诵。

  借助资料袋,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并诵读全文。

  五、板书设计

  伯牙绝弦

  巍巍乎若太山

  汤汤乎若流水

  第二课时

  一、欣赏名画,激趣导入。

  1、多媒体出示几幅名画:《清明上河图》《蒙娜丽莎》。

  2、学生欣赏,谈感受。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名画有关的一则文言文《书戴嵩画牛》。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梳理学法,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伯牙鼓琴》的。

  一是要多读课文;二要结合注释理解句意;三要把句意串起来读懂全文;四要明白一个道理或意境。

  3、学生自学课文。

  三、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好: 所宝: 曝: 拊掌: 云: 奴: 婢:

  2、交流共议。

  ①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从这段话中你看出了什么?蜀中:四川。戴嵩牛:戴嵩画的牛。

  预设:四川有个姓杜的有德才的人收藏了几百种书画。

  这位杜处士收藏了戴嵩的名画《牛》,他特别喜欢,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从课文哪两个地方能看出杜处士特别喜欢戴嵩的《牛》?

  补充讲解戴嵩和《斗牛图》,学生明确其地位和价值。

  ②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有什么反应?(拊掌大笑)一般人见了戴嵩画的牛会是什么表现?(惊叹,夸赞戴嵩画得好)

  牧童在笑什么?(他笑戴嵩画错了)

  牧童为什么认为戴嵩画错了?(牛斗的时候,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牧童怎么知道斗牛的样子?(因为牧童经常观察斗牛,熟悉斗牛的样子)

  你相信牧童的.话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议论,引导学生深度分析牧童的话)

  听了牧童的话,杜处士有什么反应?先想象一下,再回答。(杜处士没有生气,他笑了,认为牧童的话有道理)

  指导:我们要学习杜处士,遇到问题不要急躁,冷静思考,认真分析。

  ③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这句话中的“奴”“婢”分别指什么样的人?(结合注释理解)

  句子的大意是“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并且说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

  故事已经结束了,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句话?(这是作者从这件事得到的启示,他想把他的启示告诉我们,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四、再读课文,体会道理。

  1、朗诵课文,看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2、通过这篇古文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不要迷信权威;要勤于观察;要正确对待不同意见;遇到问题要冷静分析)

  五、作业超市。(自选三项完成)

  1、练习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你还知道与课文类似的事情吗?写给大家看。

  3、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看哪组理解得好。

  4、推荐几篇文言文自学,《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

  文言文教案 篇4

  【目标明示】

  1、背诵、摘录文中格言,积累名言警句。

  2、掌握文中“愠、罔、殆、弘、凋、怒、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目标导学】

  一、整体感知

  1、了解孔子及其《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2、教师指导文言文翻译技巧:一留二换三弄四补五调六揣七注意。

  留(保留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

  换(单音字换成双音字)

  弄(弄清虚词的用法)

  补(补充出省略部分)

  调(调整句子的语序)

  揣(揣摩句子的语气)

  注意(注意古今义的不同、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3、朗读课文并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

  (1)正音

  (2)句中停顿是句意层次的表现,诵读中要正确停顿。如“温故”章用陈述语气读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生分则朗读,结合课文注释疏通文义。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如有疑难,小组长可向全班同学征求意见,确定答案。

  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目标检测】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不亦说( )乎三省( )吾身传( )不习乎诲女( )知之乎不知( )为不知是知( )也弘( )毅凋( )矣( )

  2、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这里!”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______,____。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并阐述为________,_______。

  二、理解感悟

  理解全文思想内容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课文讲①学习方法:要常复习实习、学思相结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②学习态度:应该诚实、谦虚、取长补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讲③修身做人:要厚道仁义、坚贞守节。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死而后已。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生自由发言。

  文言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 学习常用实词和虚词“顾”“稍”“置”“去”“归”等的用法。

  2 学习文言文中词类现象(名词作状语)的一般规律。

  3 理解本文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庭变迁的感慨。

  4 分析归有光散文的一般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归有光散文的特点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文言文教学三读法

  第一课时

  目标:解题,介绍作者,认读课文,讲解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本课是一篇抒情性很强的散文佳作。作者在写景叙事中,把“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感人至深。

  二.介绍作者:

  归有光(1507~1571年),字熙甫,明朝昆山人,著名散文家。作者自幼苦读,9岁能文,20岁通读五经(《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和三史(《史记》《汉书》《后汉书》,加《三国志》称“四史”),但考试不利,35岁才中举,后8次考进士落第,于是迁居到嘉定(今上海市)安亭江上,讲学20余年,学生颇多,称之为“震川先生”。他直到60岁才中进士当县令。由于为官正直,不与上级官吏和地方豪绅同流合污,3年后明升实降为顺德通判,专管马政,颇受委屈。后由大学士高拱保荐为南京太仆寺丞,留掌内阁制敕房,修《世宗实录》,上任一年后,病故。在文学上,因作者仕途多舛,但他博览群书,在散文创作上造诣很深,是明代杰出散文家。他的散文源出《史记》,取法于唐宋八大家,风格朴实,感情真挚,一反当时“文必秦汉”的理论和只求貌似的形式主义风尚。归有光与王填中、唐顺之、茅坤并称为“唐宋派”。他的散文朴素简洁,自然真挚,以神味见长,尤善以家庭琐事寄托真情。《项脊轩》《先妣事略》《寒花葬志》为代表,他的作品对清代桐城派散文影响很大,本单元的《登泰山记》(姚鼐)与本文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解题:项脊,地名,是作者九世祖归道隆所居之处;轩,小屋,作者将自己的.书斋题为“项脊轩”含有怀宗追远之意;志,记也,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

  四.听录音,正音正句读:

  1.下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渗漉(shenlu) 栏楯(shun) 兀(wu)坐 修葺(qi)

  B 斑驳(bo) 异爨(cuan) 老妪(yu) 汝姊(zi)

  C 阖(he)门 长号(hao) 偃(yan)仰 婢(bi)女

  D 扃牖(jiongyou) 呱呱(gu) 门扉(fei) 象笏(hu)

  .断句练习:判断下列各句断句是否准确。

  1.日过午/已昏 2.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3.鸡/栖于厅 4.吾家/读书久不效

  5.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6.述诸/小妹语 7.然/自后/余多在外

  正确的是:1.3.5.7

  五.讲解第一段

  1.“项脊轩,旧南阁子也”一句是什么句式?

  答:判断句,用来判断主语所指的人或事物是什么,具有什么属性或属于什么范围的句子。译文中,能翻译出“是”,相关内容一定做谓语。如“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表判断的词有:①也,用“……,……也”的句式,如“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②用“者”“也”表示,其句式为“……者,……也”,如“陈胜者,阳城人也”;③用“者”表示,句式为“……者,……”,如“陈轸者,游说之士”;④用“是、乃、为、即、则、非、亦、必、诚、皆、本”等词语表示,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⑤不用标志,直接用主语和宾语组合,如“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2.“室仅方丈”中“方丈”一词是何意思?

  答:“方丈”是一丈见方的意思,也就是平方丈。这个词也另外用来指佛寺或道观中主持住的房间,并借以指寺院的住持。

  3.“使不上漏”、“雨泽下注”和“以当南日”中“上”“下”“南”几个方位词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上”“下”是名词做状语,意思是“从上面”“向下”;而“南”还是名词,做定语。

  4.指出下列词语在各句中的用法。

  ①以 A 以当南日 B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C 臣是以无请也 D 以啮人,无御之者

  ②胜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予观乎巴陵胜状

  C 何可胜道也哉 D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E 胜负之数,或未易量

  ③时 A 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B 小鸟时来啄食

  C 秦时与臣游 D 谨食之,时而献焉

  5.“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包含什么文化常识?

  答:“三五”表示“十五”。古人记时,往往以两个数字的乘积表示应有的数量。再如“年方二八”,表示为十六岁。“桂影”指月影,神话传说,月中有桂花树,所以用桂代月。

  六.朗读本段,边读边翻译。

  文言文教案 篇6

  1.将下面文言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

  ①乌在其为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是好苦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泰然谓美莫己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学犹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已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人不足服矣。

  ①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孙卿与临武君议兵于赵孝成王前。王曰:“请问兵要?”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孙卿曰:“不然。臣之所闻,古之道,凡战,用兵之术,在于一民,弓矢不调,羿不能以中征,六马不和,造父不能以御远;士民不亲附,汤武不能以胜。故善兵者,务在于善附民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将下面的文言文中划横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其子泣而触地曰:“孽无此事也!昔也往责于东邑,人可问也。”其父信之。选自《吕氏春秋疑似》

  (1)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已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将下面文言文中划线的部分译成现代汉语

  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卫国之法,窃[1]驾君车者罪至刖[2]。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3]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

  注释:[1]窃,私下,[2]刖,砍掉双脚的酷刑。[3]矫,假传君命。

  (1)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忘其口而念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翻译答案

  四、(15分)16.(5分)①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呢?(2分) ②这(镜子)使我好痛苦(或:难受)。(1分)③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漂亮(或:还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像自己漂亮的了)。(2分)

  四、(15分)16.(5分)①认为自己是对的,认为别人是错的,(这)是世俗之人(或一般人)共同的毛病。②比自己有才能的人,嫉妒他们因而不愿向他们请教;不如自己的人,轻视他们因而不屑于问他们。第①句翻译中注意,“是”和“非”的意义和该句的判断语气,二者缺一,扣1分;第②句翻译中注意“于”“忌”“轻”的含义,未译出各扣1分。)

  16.人民不亲近依附君主,商汤王和周武王不能取得胜利。所以善于用兵的人,必须善于团结人民。

  17.(1)城里有一个去集市喝醉了酒回家的老人。(2分)

  (2)我是你的父亲,对你难道不慈爱吗?我醉了,你却在路上捉弄(折磨)我,这是什么道理?(3分)

  17.(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三个分句,每句1分)

  (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两句话,每句1分)译文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21.(5分)

  (1)弥子吃桃感到特别甜(译为"弥子吃到特别甘甜的桃子"也可以)。没吃完就把它献给卫君(译为"舍不得吃完而把它献给卫君"也可以)。

  (2)不顾自己口味的满足却想着我(译为"因为一心想着我,竟忘记桃子已被自己咬过"也可以)。

  文言翻译练习(2)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翻译文中划线句(5分)

  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蕡之对疑于亢[1]。然推孔子删《诗》之旨而裒[2]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缙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注:[1]亢:过甚。 [2] 裒:póu,聚集、收集。

  ⑴君既没,而海内之缙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把 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庖丁之一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把下面文言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夏四月,皇太孙自北边南还,执政皆迎于上都之北。伊实特穆尔谓晋王噶玛拉曰:“宫车晏驾,已逾三月,王为宗盟之长,奚俟而不言?”噶玛拉遽曰:“皇帝践阼,当北面事之。”甲午,皇太孙即位于太安阁。巴延握剑立殿陛,述所以立皇太孙之意,辞色俱厉,诸王股栗,趋殿下拜。

  ——摘自《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元纪九

  ①宫车晏驾,已逾三月,王为宗盟之长,奚俟而不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巴延握剑立殿陛,述所以立皇太孙之意,辞色俱厉,诸王股栗,趋殿下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孟子滕文公下》)

  ①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2分)

  译文:

  ②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3分)

  译文:

  5.阅读下面文字,翻译划线的句子。(5分)

  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臣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刘向《新序杂事第一》)[注] 不谷: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1)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3分)

  译文:

  (2)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2分)

  译文:

  答 案

  1.(1)先生逝世以后,国内的官吏直到今天谈起先生,没有一个不鼻子发酸而流下眼泪的。(“既”1分,其他1分)

  (2)那足以叫奸臣胆寒,使边陲战士的战马飞驰。(“其”1分,使动用法1分,“塞垣”1分)

  2.接触到它之后,才能了解它;[亲自]实践之后,[才]知道[什么是]艰难。

  翻阅五岳图,认为了解了山,还不如砍柴的人[迈出去]一步[了解得多]。

  3.(1)皇帝逝世,已超过三个月了,晋王您是宗族盟长,还等什么而不说句话呢?

  (2)巴延握剑站在宫殿台阶上,讲述立皇太孙为皇帝的原因,语气表情都非常严厉,各位王爷吓得腿打颤,急忙到殿下叩拜(新皇)。

  4.(1)有人告诉他说:“这不是有道德的人的'行为。”(“或”,解对1分;“是非”,解对1分)

  (2)如果知道这样做不合礼义,就应该迅速停止,为什么要等到明年呢?(一句1分,第一句重在“其非义”,第二句重在“速已”,第三句重在反问句式解释出来)

  5.17.

  (1)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三个分句,每句1分)

  (2)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两句话,每句1分)

  参考译文:

  楚庄王谋划一件事情,做得很妥当,群臣没有谁能赶上他,退朝以后,脸上露出忧愁的神色。申公巫臣进前说道:“您在退朝之后面露忧色,这是为什么呢?”楚王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现在凭我这样没能耐的人,在朝廷上商量大事,群臣就比不上我了,我们国家大概要灭亡了吧,我因此现出了忧愁的神色。”

  文言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伯牙鼓琴》。

  3.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并背诵《伯牙鼓琴》。

  2.结合注释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体会人物心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课前朗读,感悟友情

  1.出示一组表达友情的古诗句:【课件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学生读,谈体会。

  二、谈话导入,走进课文

  1.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2.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课题】(板书第一则的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三、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哉巍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四、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

  (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预设答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3.从“鼓”字引导,学生说说理解文言文的方法。

  4.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和同学交流。

  5.预设交流

  (1)我读懂了“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这句话告诉我们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师:读了这一句,同学们有同学要质疑吗?伯牙弹得好吗?锺子期会欣赏吗?我们看下去就懂了。

  (2)我读懂了“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伯牙在鼓琴的时候,心里想着高山,琴声里就会出现高山……

  (板书:伯牙鼓琴锺子期听)

  师:锺子期说的“善哉”什么意思?

  (很好,很棒!)

  师: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3)我觉得伯牙弹琴的技术高超,心中想什么,就能弹出什么。

  (4)我读懂了伯牙不论弹什么,锺子期都能听出来,就是说,他们之间心意相通,是知音。

  6.假如现在你是锺子期,听着伯牙的'琴声,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会怎么赞美他?(生自由发表意见。)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引导升华,拓展探究。

  (1)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预设答案:还会有1:鸟语花香。2:春天百花盛开。3:冬天白雪皑皑。……)

  ②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乎鼓琴,徐徐兮若清风。

  ③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乎鼓琴,皎皎兮若明月。……

  ④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想到的,锺子期真的都听懂了,实在难得。这就是──(预设答案:知音。)

  2.理解文本,探究知音

  ①师:在遇到锺子期前,他会缺少赞美吗?为什么偏偏视锺子期为知音?

  (预设答案:因为其他人听不懂,而锺子期能听懂他的琴声。……)

  ②师:那么,别人对他的赞美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你能想象别人那种空虚的赞美吗?(学生自由说)

  ③师:可以想象,当擅长鼓琴的伯牙,志在太山,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巍巍乎若太山。

  (板书:志在太山巍巍)

  ④师:当伯牙志在流水。没有人会像子期说──

  生:汤汤乎若流水。

  (板书:志在流水汤汤)

  ⑤师:当他没遇到锺子期,听不到子期的赞美时,心情会是怎样的?

  (预设答案:失望。寂寞。忧虑。渴望。……)

  ⑥师:后来,终于遇到了子期,他的心情怎样的?

  (预设答案:快乐。激动。充满希望。欣慰。……)

  ⑦师:此时,他们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预设答案:他们还是生活上的知音。是人生的知音。)

  ⑧师: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但是,人间的知音,真是太少了,让我们通过读书再来感受知音相遇的那份感受和那份柔情。(学生感情读文)

  ⑨师:同学们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但课文最后一句。“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伯牙为什么认为子期是最后的知音?

  (预设答案: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板书:死绝弦)

  3.丰富内容,拓展课文

  ①师: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2.断了他的心弦。3.断了他的希望。……)

  ②师:伯牙断了琴弦,留下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这样的心情的时候,再读读这段话。(学生再有感情地读最后一句。)

  ③师:据史料记载,子期死后,俞伯牙曾经来到子期的墓前悼念他,写下了一首短歌。你们想知道吗?(配乐,教师深情朗诵):出示【课件4】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六、积累背诵,拓展延伸

  1.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你想安慰伯牙、赞美伯牙、或是鼓励他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师:听了你们的见解,老师也忍不住在想,其实,我们每个人难道不是在苦苦寻觅吗?有道是“千古知音最难觅”,如果遇到了知音,我们应该珍惜……也许一无所获,但是事情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追求。愿你们能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人生的温暖。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3.师:《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典故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全班学生再次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

  4.师生分角色读。

  5.引导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书戴嵩画牛》。

  2.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伯牙鼓琴》,了解了关于“知音”的一段佳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书戴嵩画牛》。(板书课题:书戴嵩画牛)齐读课题。

  2.释题:“书”是什么意思?“戴嵩画牛”又是什么意思呢?(“书”,是写的意思。“戴嵩画牛”就是戴嵩画的一幅画,画上画的是牛。我们来了解一下戴嵩。

  3.了解戴嵩,出示【课件6】

  戴嵩是唐代画家,韩滉的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戴嵩为巡官。擅长画农家、山川田野的景色,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评价他画的牛“野性筋骨之妙”。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他观察得多么细致入微。

  【课件7】《斗牛图》是戴嵩的一幅水墨画,纵44厘米,横40.8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绘两牛相斗的场面,风趣新颖。

  4.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板书:

  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

  ⑵这幅画上是什么?

  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5.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书戴嵩画牛》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2.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3.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4.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正错误。

  4.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到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之”在不同句子里的意思不同;“掉”的古今异义等。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板书:戴嵩《牛》)

  出示课文大意:【课件8】

  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书画有几百种。其中有一幅是戴嵩画的牛,尤其珍爱。他用锦缎缝制了画套,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是画的斗牛啊!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杜处士笑笑,感到他说得很有道理。古人有句话说:“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这个道理是不会改变的呀!

  四、自读思考,体会道理

  教师引导学生逐一解答就课题提出的问题

  1. ⑴戴嵩的画在谁手里?他喜欢这幅画吗?

  戴嵩的画在蜀中地方一位姓杜的处士手里,因为他非常喜欢书画,收藏了很多。他非常喜欢戴嵩的《斗牛图》。

  (板书:杜处士好锦囊玉轴)

  从什么地方看出杜处士很喜欢这幅画?——“锦囊玉轴,常以自随”(用锦缝制了画套,用玉做了画轴,经常随身带着。)从这具体的做法看出杜处士对《斗牛图》“尤所爱”。

  ⑵这幅画上是什么?

  画上是斗牛。

  大画家画出的牛应该是非常逼真的吧?

  可能一般人都这么认为。但有人指出了画面的错误之处。谁这么大胆?

  一位牧童!

  戴嵩的画错在哪儿?

  “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斗牛的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

  ⑶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观察得最多的人才最了解真实的情况。

  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耕种的事应该去问农民,织布的事应该去问女佣。”

  (板书:牧童笑掉尾而斗)

  五、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勤于观察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专心产生的不良后果,增强做事专心致志的意识。)

  六、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文言文教案 篇8

  一、说目标

  二、说考纲

  三、说考点

  (一)说考点

  (二)题型及分值试题内容比例文言文题型

  (三)以05年高考文言文试题为例逐题解析规定时间三分钟做题,练习以练习卷形式课前下发给学生;完成后以老师为主讲评,关键是点明做题思路,指点做题技巧,教案《对口高考高职语文文言文复习教案》。统计全作对的人数,鼓励学生。

  四、说篇目十二篇文言文考过五篇:

  《鸿门宴》1999、《劝学》20xx、20xx、《邹忌讽齐王纳谏》20xx、《左忠毅公逸事》20xx、《师说》20xx。

  复习重点篇目七篇:

  《谋攻》、《察今》、《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游褒禅山记》、《〈孟子〉两章》、《庖丁解牛》。

  五、课堂练习

  (一)重点阅读一篇目《察今》三则阅读

  (二)课堂练习两篇目《六国论》、《谏太宗十思疏》各一则阅读每则文言文阅读给学生三分钟做题,两分钟讲题,教师按座次随机选择某列或某行,让学生一人负责一小题的`答案解析。每则文言文阅读讲解之后统计全作对的人数,板书相关数据。

  六、学法总结

  七、布置作业

  1、《复习指南》:P177《游褒禅山记》、P144《庄暴见孟子》、P145《庖丁解牛》。

  2、掌握《复习指南》P131通假字(共43个)。

  结束语:

  学过多年多篇文言文,想过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吗?是为了学习、继承、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文言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其”字在文中有二十处之多大致可分为五种类型:①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②人称代词,相当于“它”(他)。③人称代词,表领属关系,作“它(他)的”讲。④人称代词,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我们”、“自己”。⑤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难道”。如“其孰能讥之乎”。

  二、讲读课文第3段:

  (一)导入:第二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足明的情况下,竟随“怠者”而返的遗憾心情。还有前洞与后洞的对比,都为第3、4段的议论打下伏笔。

  1.提问,回答第2自然段的层次。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到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达遗憾的心情。

  (二)指名朗读、口译第3段: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观”:①观察、看。“古人之观于天地……”②景象。“非常之观”。③建筑物的一种,读 ,“大王见臣列观”。(《廉颇简相如列传》)

  (2)“得”:①能够。“不得极夫游之乐”。②心得、收获。“往往有得”。③融洽。“与公甚相得”。④得到,获得。“某得八焉”。(③、④均《王忠肃公翱事》)

  (3)“夷”:①平坦。“夷以近”。②铲平、削平。“今操芟夷大难”(《赤壁之战》)。③我国古代对少数民族及外国的一种蔑称。“南抚夷越”。(《隆中对》)

  (4)“相”:①帮助、辅佐,读 。“无物以相之”。②宰相、丞相,读。“操虽托名汉相”(《赤壁之战》)③互相,读 。“卒相与欢。“(《廉颇商相如列传》)。

  2.古今异义:

  “非常”:本文义为“不寻常”、“非同一般”,是两个词。如:“非常之观”。不同于现代汉语表程度的副词。

  3.虚词:

  “以”:作介词用:①因、由于。“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用来、拿。“无物以相之”。作连词用,相当于“而”:①表并列。“险以远”。②表承接。“由山以上”。

  4.句子:

  (1)“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双重否定句,强调“志”的重要。

  (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中间省略了“而不至”之类的话,翻译时要补出,否则意思不连贯。

  (三)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l)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

  (2)①问:古代游记中写感受,常用一句话来概括全文的主旨,例如《醉翁亭记》末段,“太守之乐其乐”“醉能同其乐”二语便是该文的主旨。说说本文的主旨可用哪句话来概括。

  对学生回答的不同答案稍加讨论,对不确切的应作分析,然后总结,作者此次游褒禅山的主要目标是游洞,他的主要感受由此而生。因此主旨是:“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②问:作者说“不能至”是针对什么说的?

  不能到达洞的深处,见不到“非常之观”。

  ③这本来是件有“悔”的事,为什么作者又说“可以无悔”呢?

  因为已经“尽吾志”了。

  ④“尽吾志”是什么意思?

  为实现自己的.愿望作最大的努力。

  小结:“尽吾志”是这句话的要害。

  (3)①“尽吾志”这句话跟前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②“极夫游之乐”是针对什么说的?

  至洞之深处。

  ③为什么到了洞的深处才能“极夫游之乐”呢?

  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可以看出,再看下文“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也表明了这样的意思。

  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随之止。

  小结:“随之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本句的要害。

  (四)总结: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辨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观条件的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所论述的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谈一下。

  三、讲读第4段:

  (一)指名朗读、口译。

  重点掌握如下词、句:

  1.一词多义:

  (1)“悲”:

  ①感叹、叹惜。“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②悲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③哀怜。“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捕蛇者说》)

  (2)“胜”:

  ①尽 。“何可胜道也哉”。

  ②能承担,禁得起, 。“沛公不胜杯构”(《鸿门宴》)。

  ③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④胜利, 。“终不能加胜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2.词性活用:

  (1)“谬”:弄错,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后世之谬其传……”

  (2)“传”:流传下来的文字,动词活用为名词。“后世之谬其传……”

  (二)引导学生讨论如下问题:

  (1)教师范读,提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3)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指碑文字迹模糊和“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两件事说的呢?为什么?

  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

  从“何可胜道也哉”中,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

  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

  四、讲析第5段:

  这一段是补叙,交代同游者籍贯、姓名和写作本文的时间并署名。思考: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这段文字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提示: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

  五、问题讨论:

  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试从①过渡衔接;②两部分在文字上的前后呼应;③游山与治学处世两者的内在联系这三方面思考)

  提示:①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前后衔接,过渡自然。

  ②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

  ③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抓住它们之间的共同点: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六、全班齐读课文。

  七、布置作业:

  解释下列句中的虚词:

  1.解释下列句子加点的“之”字:

  (1)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鱼虫、鸟兽,往往有得

  (2)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4)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5) 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6) 其孰能讥之乎

  (7) 此余之所得也

  2. 解释下列句中的“其”字: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

  ②距其院东五里(那,代指慧空禅院)

  ③独其为文犹可识(它,代仆碑)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它,代穴;那些,代指游客)

  ⑤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那,代指后洞;那,代指游客)

  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代作者)

  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他们,代指古人)

  ⑧其孰能讥之乎(难道,表反诘)

  3. 解释下列句中的“以”字: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作介词用:因、由于。)

  ② “无物以相之”。 ( 作介词用:用来、拿。)

  ③“夫险以远”。(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并列。)

  ④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作连词用,相当于“而”,表修饰。)

  文言文教案 篇10

  学习要点:

  掌握“之”“而”“以”虚词的用法

  学习过程

  一、考点阐释

  20xx年的《考试大纲》明确有15个:

  而、何、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则、之。

  “在文中的用法”,就是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复习文言虚词,一般不要求同学死记硬背虚词的义项。

  二、复习“之”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辍耕之陇上。

  3、奉之弥繁。

  4、侵之愈急。

  5、子孙视之不甚惜。

  6、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汝识之乎?

  8、可以知之矣。

  9、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三、复习“而”

  典型例题

  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图穷而匕见

  4、余闻而愈悲

  5、庄宗受而藏之

  6、温故而知新

  7、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徐而察之

  19、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既而儿醒,大啼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四、复习“以”

  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典型例题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

  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7、宫之奇以其族行8、农民以鬻子者

  9、无以,则王乎!10、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不赂者以赂者丧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15、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请其矢,盛以锦囊18、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9、余船以次进20、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高祖以圣武定鼎22、以相国守代

  23、以资政殿学士行2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8、木欣欣以向荣29、作《师说》以贻之

  30、举以予人,如弃草芥31、背晋以归梁

  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规律总结

  课堂训练

  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文言文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理解:

  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

  ⑴ 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 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

  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

  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解题

  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

  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对照译文,辨析疑难)

  1、第一段:

  ⑴ 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 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 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 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

  ⑴ 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 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⑶ 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⑷ 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3、第三段:

  ⑴ 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⑵ 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⑶ 读准音:“相之”。

  ⑷ 口译本段。

  4、第四段:

  ⑴ 标出下列句子的语中停顿处:“后世”句。

  ⑵ 悲夫(fú)

  5、第五段:

  ⑴ 找出假借字。

  ⑵ 找出判断句、省略句。

  四、作业

  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分段讨论问题

  1、第一自然段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提示:

  记所游山名,交待“褒禅”山名之由来,介绍华山洞的位置及命名原因,考证“华山”原名叫“花山”。

  作者记游时,并不沉醉于山水之中,而重在考察事物的原委,正是为下文“谬其传”埋下伏笔,已有“慎取”之意。

  2、第二段记叙游华山洞的经过,哪些详写,哪些略写?为什么这样处理材料?

  提示:

  写游前洞,惜墨如金,一笔带过;写游后洞,泼墨如水,详加介绍。

  这样剪裁,是为下文议论铺设事实依据。

  3、第三段作者写游山的心得体会。他阐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请指出具体例句。

  提示:

  阐述了宏伟的目标与不可少的主客观条件之间的联系。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突出了“志”的重要。“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说明“力”的重要。“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说明“物”的重要。“然力足以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从反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则从正面再次强调了“尽吾志”的重要。

  4、第四段,作者写了第二点心得体会。哪句话能表明作者的观点?

  提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本文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结合得自然。其中有些语句起到了联系和照应作用,请分别找出来。

  (例句略)

  6、本文末一段写了什么?有何作用?

  提示:记同游之人和时间。既照应前文,又对“余与四人拥火以入”补叙。这种写法,可使行文简洁紧凑。

  二、读全文,师指点

  三、完成思考与练习

  文言文教案 篇12

  教学设想

  教学重点:

  ①了解“之”“于”的用法以及文言词活用情况,伤仲永 教学设计。

  ②体会语言的简洁、洗炼。

  教学难点:方仲永“混然众人”的原因是什么?即如何理解课文最后~段作者的思想观点

  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文导入,简介作者,解释文题。

  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

  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

  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

  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简介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宇介甫,晚号半山。唐宋八大家之

  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

  础,阐明道理是核心。文题含义: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二、学生自读课文,掌握以下内容。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隶: 谒: 谒: 扳: 称:

  2.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3.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①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②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③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④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三、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④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③余闻之也|久

  2.理解课文结构层次。

  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伤仲永 教学设计》。

  四、请一位同学复述第1、2段的`内容。

  1.思考: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有可观”。

  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混然众人矣”。

  2思考: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五、齐读第3段,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一段在语言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采用了议论的形式。

  2.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受于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世”,揭示仲永才能混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六、领悟课文语言表达简洁、洗炼的特点。

  1.文中“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三句中的几个副词对表达文意有什么作用?

  使真切、形象,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2.理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一句的语言特色。

  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七、齐读全文,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八、语言表达训练。

  以“方仲永的悲剧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谈感受。

  要求:

  ①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

  ②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③时间在2分钟左右。

  九、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文言文教案 】相关文章:

文言文说课稿07-12

《文言文》教学反思11-01

文言文教学反思03-27

文言文的教学反思01-01

文言文教学反思03-08

《文言文》语文教学反思07-26

小班的教案05-16

荷花的教案06-10

《鸟语》 教案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