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汇总9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21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6个。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昆仑山、腾云驾雾、藏龙山、神奇、漫山遍野、光辉、一亩、一丈、凝成、镰刀、画、普通、石笋、丘陵、折射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摘录、积累描写水池形状、色彩的句子。
3.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成因,能想象五彩池的句子所描绘的具体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大自然的美。
4.理解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五彩池的自然景观及池水显出不同色彩的原因
教师准备:
1、与课文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挂图(网络图片下载)或录像资料片断
2、准备一幅中国地图,以备了解松潘、昆仑山的位置(或做在课件中)。
3、准备包括一二类生字在内的与教学需要相配合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九寨沟、五彩池的文字、图片资料。读通本课课文,读准、读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前熟读生字词比赛。
1、教师激趣。
今天在学《五彩池》这一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比赛一一按下面的方法,看哪一组读生字词读得最熟:(1)正确地读出生字(包括一二类生字);(2)读出这个生字在课文'中组成的词语;每个人先:自己准备,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自己学习。四五分钟后,组织小组交流。:其间教师注意巡回辅导和督促,指导后进生。〉
2.反馈与强化
(方法:抽样学习小组共同读生字,并组词。例:昆,昆仑山。)
(教师组织反馈方式可灵活,注意就生字词的音、形予以点拨和强化。).
二、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到过哪些景色美丽的地方?那儿有湖吗?说说好吗?湖水怎么样?什么颜色?.
那么,你们见过五颜六色的湖水吗?(引出新课,板书课题:五彩池).
三、引导质疑。
1.那么,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会想到什么问题?.
(教师有计划地归纳学生质疑的问题,有计划地板书,形成引导学生阅读探究的主要问题。例如:真有这样的五彩池吗?它在什么地方?究竟像什么样?为什么那里的水会是五颜六色的?)
2.谈话:我们中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出示中国地图),有许多山川湖泊。看,这儿是我们的家乡×××一一直彩池呢?就在四川省松潘县以北的九寨沟,那儿景色特别美丽,真像仙境一样呢!我们去看看好吗?
《五彩池》这篇课文写得也非常优美,我们如果一边读一边通过课文中的语句去发挥想象,就会感觉到好像看到了那个地方的景色一样。我们试着这样一边读一边想象,可.以轻轻地读出声音来。
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通过阅读课文摘清楚你们提出来的那些问题。有实在想不明白的词句,可以用笔做上记号,等会儿和其他同学一起想想、说说,也可以向老师提出来。
你觉得描写特别美的句子或段落,也可以做上记号,等会儿读给大家听。
四、学生初步自主探究阅读。
1.教师巡视。提示学生读课文时按上述要求用笔做适当的记号,也可以在课文旁边写出自己想到的内容。(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要激励每一位学生都投入到潜心阅读的境界中去。)
2.引导和组织学生根据以下板书(或投影)的基本要求交流和讨论:(1)同学们一开始提出的那些问题弄懂了没有?还有什么不懂的词句或问题?(2)觉得哪儿写得特别好、特别美?五彩池独特的地方是什么?(3)读的时候你联想到了什么?
五、反馈、点拔和强化。
1.在第一、二自然段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为什么喜欢?哪个小组先说说?
(学生反馈,朗读。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全班学生着重读那些应该发挥想象的句子,如奶奶是哄着我玩儿去看看;只见漫山遍野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池有像莲花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相机引导理解腾云驾雾、漫山遍野、一商、一丈、石粉凝成等词语。)
启发、点拨要点
(1)关于腾云驾雾:同学们看到这个词语,想到看过的什么电视剧、什么镜头吗?
(2)关于漫山遍野:课本上有没有插图能说明什么叫漫山遍野呢?
读这几句,联系插图或投影,引导学生既体会漫山遍野的意思,又想象好像是铺展着巨幅地毯上的宝石一句的具体画面。读出赞美的语气。
(3)关于一亩:看到××页下面有一道横线,横线下面有小一些的字了吗?这叫注释,就是解释词语或句子意思的,同学们一定要学会看注释。现在看一看、读吧。那么666.6平方米是多大呢?我们的教室大约50多平方米,那么一亩就大约是十几个教室那么大的面积。小学里一个小足球场那么大,大约有一亩。
(4)关于石粉凝成:这是同学们提出的一个问题。老师给大家说说好吗?五彩池那里的水中含有像石灰一类的物质,时间久了就会在水里沉淀下来,凝结成一团团一块块的东西。所以说是石粉凝成的。
(5)好,我们看看课文插图,再来读读课文,想想五彩池大大小小散落在漫山遍野、五彩缤纷的样子。(教师此时在学生看完课文插图后,可再适当展示搜集到的有关
2.进一步点拨和强化朗读。
同学们如果真的看到五彩池,你会有怎样的感觉?(美丽,神奇,令人惊叹)我要读出这种语气。同学们先试着自己读,然后,教师可请个别学生读给全班听。教师适当指点、强化,最后,教师可以配上旋律舒缓的音乐,请全班学生在音乐声中入情入境地轻声读课文,提示学生在朗读时注意发挥想象,要把文字想象成图像,展现在脑海中。
六、小结。
同学们,我们今天大概了解了五彩池所在的地方,想象和欣赏了它那奇丽的景色,知道了我们祖国还有这样如仙境一样的地方。同学们还有哪些问题没有弄明白?下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
七、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词,摘录好词佳句。
板书设计:
数量多
大小不一
11、五彩池
形态各异
神奇
颜色不同
说明原因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出示有关挂图或投影。
2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五彩池神奇美丽的景象有了大致的了解,我和同学们一样,也非常想腾云驾雾到那个像仙境一样的地方去看一看呢!那么,让我们凭借课文和这些挂图、投影在脑海里去想象。
3.听,音乐响起来了,让我们打开课文,轻声地朗读课文,想象美丽的五彩池吧。.
二、引导探究第三自然段,进一步弄明白五彩池池水的特点。
1.谈话引导。
刚才我们看到了五彩池的神奇美丽一一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然后交流一下,五彩池水的神奇之处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自读课文,读两遍以后再交流体会。)
2.反馈与强化。
(1)读读描写池水神奇的句子,教师引导归纳神奇之点上层下层J左半边右半边回起来;引导读出神奇、赞叹的语气,比比谁能读得更好?指导全班学生读好。}
(2)提出疑问。;
(3)关于咖啡色、拧橡黄、天蓝色、橄榄绿、清水不同颜色,这须于挂图、投影引导学生认识和想象。』
三、引导探究第四自然段。-
1.谈话引导:为什么五彩池的池水会是五颜六色的呢?我们一方面读课文,一方面用学过的自然科学知识来理解,看看哪个小组能读好课文,读懂并说出产生这样的池水的原因。
2.组织探讨:每个人先自己认认真真地轻声读课文,结合自己了解的自然科学知识想一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i
3.学生探究阅读,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四、反馈、点拨与强化。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读哪些句子?读给大家昕听好吗?(教师适当引导启发学生读出赞美的感情)
2.学生在刚才阅读和研究的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不懂都可以提出来。
点拨要点:
(1)关于石笋、丘陵、珊砌。(以教师准备的图片或技影片为教具,运用前一节课了解过的石粉凝成的有关知识以及学生中曾经有人外出旅游的见闻,来帮助理解这类知识。)
(2)关于折射。(如果课前已经和自然课教学适当结合,现在便可启发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来理解,可以请个别同学上讲台来讲一讲自己思考探究的`结果。如果课前没有与自然课结合教学,那么教师可在学生运用课外知识或经验理解的基础上,用人造彩虹的实验方法适当点拨,并鼓励课外继续探究。)
(3)关于瑰丽。(应该请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推测方法来理解。)J
(4)引导学生齐读刚才理解的那些语句。有的同学发现了刚才我们读的那些很美的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吗?找出这些句子,讨论一下。
例: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一一各句都有一个相同的字像。像什么,这就是打比方的方法。打比方『是把不容易说明白的事物很形象地说出来。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句子,体会一下这样写的好处。要一边读一边想象句中描写的景象。
3.作者在课文最后讲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为什么这样讲呢?!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五彩池》这篇课文,知道了我们国家四川省松潘地区以北有这样一个像仙境的地方。其实,我们国家美得像仙境的地方有很多呢!我们家乡的有些地方在清晨或是傍晚的晚霞中,也是很美的呢!希望同学们把家乡的美景写下来,运用课文中学到的写法,写出景物的特点。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2.写自己家乡一处美景。
数量多
大小不一
11、五彩池
形态各异
神奇
颜色不同
说明原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读4个字。认识“四点底”。
2、会读指定的词语。能用“热闹”写一句话。
3、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4、能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听。
教学重点:
1、学会8个生字。认识“四点底”。
2、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教学难点:明白大家笑的原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5个生字。
2、在初读时学习读书方法,对识字有一定的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5个生字。学习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写字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一)轻轻读第8课,不认识的字读准拼音,你能读几遍就读几遍。
用手势向老师汇报你读了几遍课文。
(二)画出生字词语
(三)迅速用笔标好自然段的序号。
讨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4个)
(四)分自然段找学生读课文,比比谁听得最认真。
读后大家评议。
三、读词语:
用不同形式读下列词语。
吓坏逃跑热闹大伙儿
熟了正巧木瓜哈哈笑
四、学习生字:
(一)出示生字卡片,读字扩词。
吓逃跟哈跑
你用什么记住这些字?
学生分析字形,用熟字学新字。
(二)学生选字向大家汇报记字的.方法。
“吓”一个人被吓得张开了嘴。
(三)观察田字格中字的重要笔画、间架结构。
(四)描一个写两个。
五、巩固练习:
(一)出示生字卡片读字。
(二)读词语:
六、作业:
读课文。抄写生字。
课后反思:在生字的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很快,而且记忆的也很好,方法比较巧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能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听。
2、以读为主,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别人说的话要动脑筋想一想。
3、学会3个生字。认识“四点底”。
4、会读指定的词语,能够用热闹写句子。
教学重点:
学会3个生字。认识“四点底”。
读课文。背诵第四自然段。
教学难点:
明白大家笑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6、咕咚来了板书课题:
二、学习课文
(一)自读课文,说说咕咚是什么?你是从哪知道的?
(二)第一次兔子只听见咕咚声,没看见是什么就吓坏了,拔腿就跑后来怎样呢?指名读第二段
问:其他小动物听到兔子的喊声是怎样做的?
师:森林中有那么多的小动物,你想当谁,学一学。
师生共同表演这一段,体会森林中的热闹与骚乱。
(三)大象走出来了,是怎么做的?在书上画出大象说的话,读一读。
大家明白真相后是怎样做的?
(四):遇到事情要了解是怎么回事,动脑筋想一想,不要只听别人的话。
三、学习讲故事
四、指导用“热闹”写一句话
(一)出示句子“这下子可热闹了,动物们全跟着跑起来,边跑边喊:“快逃命啊,咕咚来了!”
读书中例句结合上下文说说怎样热闹
(二)说说自己见到哪热闹:自由市场、商场、车站、会场、赛场等
读句子,想一想哪些地方或在什么情况下很热闹?指生说一说。
填句子:下课了,很热闹。
我来到,看见这里很热闹。
八、作业:
(一)用“热闹”写一个句子。
(二)把这个有趣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3
语言活动:
奇妙商店 (中班)
要求:1、在感知故事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及表述帮助小动物变废为宝的办法,语文教案-奇妙商店。
2、萌发幼儿变废为宝的`意识。
准备:各种废旧材料做成的东西布置成奇妙商店,桌面教具,若干废旧材料。
重点:理解故事
难点:合理想象,并能用较完整的语句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流程: 操作要点
参观“商店”
引 起 兴 趣
1、带领幼儿参观“奇妙商店”。
2、介绍故事名称。
1、教师边讲故事边演示桌面教具,插问:
(1)大象伯伯把小猪的西瓜皮变成了什么?西瓜皮还能变成什么有用的东西?
(2)大象伯伯会把酸奶瓶变成什么有用的东西?
讲 述 故 事
感 知 理 解
2、讲完故事提问:大象伯伯为什么要开这个“奇妙商店”?
教师小结:大象伯伯开了“奇妙商店”后,小动物们再也不乱扔废物了,这样做保护了小动物周围的环境,而且小动物们把废物拿到“奇妙商店”大象伯伯还能把它变成有用的东西,幼儿教案《语文教案-奇妙商店》。
1、想 象 创 造能 力 迁 移创设情境,看看讲讲小动物拿来的废物。
2、提问:你帮助小动物把废物变成什么有用的东西?(幼儿商量)
3、个别幼儿讲述。
4、教师小结:废物并不一定没有用处,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就一定能变废为宝。
5、布置任务。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囿”“钹”“招徕”“铁铉”“饽饽”“秫秸秆”等字词。
2.了解作者及其对吆喝的品味分析。
过程与方法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学习作者合理介绍说明纷繁复杂事物的方法。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倡导开展记录街头吆喝声并整理的语文活动,为抢救文化遗产做贡献。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
1. 品味语言,理解作者的情感。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作者剪材组材的技巧。
教学难点:
开展语文活动,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教学方法:
1. 情景教学法。
2.讨论点拨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吆喝,导新课
1、(放录音——老北京的吆喝声)
请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有这么一群被人们忽视的艺术家,他们就是沿街串巷的贩夫走卒,他们为了将货物成功贩卖,用曲艺清唱或口技形式韵味十足的吆喝着,今天,我们就听听萧乾笔下的旧北京那悠远的吆喝声。
2、积累作者:萧乾,现代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曾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西欧战场上唯一的中国记者。
3、揭示学习目标
(1)、从语言中体会吆喝声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的情感。
(2)、学习作者的组材技巧。
(3)、热爱家乡本土文化,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读《吆喝》,知内容
1、读准字音
2、感知文意: 用你喜欢的方式初读课文
(1)文中介绍了哪些物品的吆喝?
(2)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旧北京城?
三、赏吆喝,品语言:
1、这么多的吆喝中, 哪一句让你一听,就垂涎三尺?请大家选读课文,用波浪线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理由。
2、交流品读:
例:“馄饨——开锅”,这句最吸引我,我仿佛看到那冒着热气的锅里,馄饨薄薄的皮,大大的馅,在深夜里吃上一碗很舒服。
“蒸儿又炸,油儿又白搭……”这段吆喝里介绍了制作的`过程和方法,让我觉得很好吃,蒸了又炸,放的油又多,肯定很香。
“喝了蜜的大柿子。”很甜。 “喝”用得好,用拟人方法,柿子喝了蜜,肯定很甜,又大又甜,汁水多。肯定很甜,连心里都是甜的。
“烤白薯哇,真热乎!”课文里说了,北京冬天很冷,你想一大早,卖烤白薯的喊一声热乎,又能吃又能暖手,真是让人不能不去买上一个。
“葫芦——刚蘸的!”让人想到这葫芦新鲜,一定很甜,很好吃。
“葫芦——冰塔”用了一个比喻,写出了葫芦晶莹剔透,咬上去一定很脆,很好吃。 “塔”,写出了形状,一层一层的,由大到小。
3、积累方法:(1)、比喻 拟人 夸张
(2)写形 写色 写味儿
四、悟吆喝,说感情
1、请大家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文中直接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想想在字里行间流露了作者什么感情?
2、寻找语句,读出感受,交流感情。
3、积累方法:
(1)、抓程度副词:如“更值得一提” “更喜欢”
(2)、抓评价语、褒贬语:“十分精彩”
五、学吆喝,再体验
老北京最本色的方言,机智幽默,贴切鲜活,极富表现力,再加上吆喝人的个性演绎,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呢?我们也来试着唱唱,感受一下吆喝人的本领。
1、建议:以小组为单位,各挑选一种吆喝,自己试着编个调子,唱一唱。
2、吆喝串烧表演。(吆喝,学吆喝,老师也参与吆喝活动。)
3、体味吆喝人的人生境界:这些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虽然利润微薄,处境艰难,但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乐观的生活态度)
六、探《吆喝》,学写法
如此多的吆喝,作者是怎样巧妙的串接起来的呢?你发现了什么秘密吗?(提示:顺序、关键句……)
1、学生跳读课文,寻找关键语句。
2、积累方法:1、把握关键句 过渡句
总领句
段落中心句
2、写作技法: 言之有物
言之有序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自学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黄山松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
4、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重点难点:
1、了解黄山松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些特点的。
2、感悟课文的深刻内涵。
教具准备:
黄山美景及黄山松的图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观感知,读题解意。
1、介绍黄山美景,引出“黄山松”。
2、读课题,看看黄山松的图片,谈谈自己对黄山松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全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2、说说黄山松有哪三个特点?
特点之一:坚韧顽强
特点之二:一心向着阳光
特点之三: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
3、给课文的第2、3、4三个自然段分别加上小标题。
三、细读课文,体会想象。
1、导读课文第2自然段。
(1)自由读本段,边读边想:黄山松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它生长的得怎样?
(2)学生自由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归纳。
2、自学课文第2、3、4自然段,体会作者又是怎样表现黄山松的另外两个特点的。
3、教师点拨、指导。
4、交流读后的感受,美读课文。
四、回顾全文,反思文本。
黄山松不仅有挺拔秀美的姿态,还有一心向阳的枝条,更有异常强大的团结力。然而读完课文后,你是不是觉得是在写黄山松,而是还想说点其他的.什么?
(松树是坚韧顽强的,是团结的,人有何尝不是呢?)
板书设计:
25 * 黄山松
生命力顽强
黄山松 { 一心向阳光
强大的团结力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请学生自我复习生字词。
2、学生听写生字词。
3、请学生回答问题
(文中讲了黄山松的哪几个特点?)
二、作业练习
1、写一首课外描写(赞美)黄山松的诗歌(可以是古体诗,也可以是近体诗。
2、黄山十大名松是指哪些?
迎客松 望客松 送客松
连理松 竖琴松
3、给加粗字注音
描摹( ) 日暮( )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乐于和同学交流对故事中人物的认识与评价。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牛郎敢于追求新生活,懂得劳动才能创造新幸福的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围绕这两颗星,我国劳动人民为它们创作了一个凄婉动人的'故事——《牛郎织女》。这个故事被誉为我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这个故事的作者是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代表作品是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
三、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划出文章各段表示时间的词句,试着理解该段大意。
3、学生汇报。
板书:
很久很久以前一天晚上第二天黄昏一天一天从此以后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
4、再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四、请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一句话简单讲述该段大意。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五、谈谈学文后的感受。
六、作业
书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导入激趣。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急于知道牛郎和织女从相识、被迫分离到一年一次鹊桥会的全过程,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二、逐部理解,深入体会。
1、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故事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板书:
鹊桥相会
↗
织女被抓
↗
相识→结婚→生儿育女→老牛诀别
2、你能够利用文章中各段的重点词句来概括一下故事的内容吗??
(指导学生抓住各段的重点词句来概括一下故事的内容)
3、教师引导:故事中的角色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你们喜欢这则故事中的哪个角色?为什么?
4、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为什么人们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人们都希望牛郎和织女这两位善良、勇敢、勤劳的人过上好日子,寄托着人民群众也能过上美满生活的美好愿望。)
三、作业:
收集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再用笔记下来。
板书设计:
鹊桥相会
↗
织女被抓
↗
相识→ 结婚 → 生儿育女 → 老牛诀别
哥嫂待他不好 老牛指点男耕女织 话别留皮 趁机抓走 鹊桥相会
照看老牛周到 相识成婚幸福美满 天河相隔
教学反思:
1、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文章的细节,如“披上的牛皮没有能量,怎么能够把他们三个人带上天空呢?”“为什么不能够从天河上飞过去?”“披着牛皮飞不过天河,为什么喜鹊能够飞过?”等产生质疑,说明学生对民间传说并不够了解。
2、让学生收集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再用笔记下来,但学生囿于条件所限,无人给他们讲,也鲜有接触的机会。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 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
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时:
13课时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正确读写“纪昌学射、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相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学们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朗读课文
1.指名课文,注意随机指导读正确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相机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1)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2)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小结:看来,学习本领和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2、3自然段。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力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五、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事、虱。
2.写字、写词。
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女”连起来。“刺”左半部分是“ ”不是“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古代名医,他是谁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发下阅读资料,学生阅读,了解扁鹊其人: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劂”(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做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生读短文回答: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人?
小结: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把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语和第6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1)交流学生的疑问。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①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
②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③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恒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
(2)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点拨:蔡桓公本为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已见等道理。
(3)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出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虽然你是国君,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重点指导: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
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教后记: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4、感受秋天的美丽,能通过抽象的文字去感悟美好的秋天。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会认12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教学难点:
感悟秋天的美好,收集词语的习惯。
【教学方法】
图文结合、集中识字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工具书(成语词典、新华字典)、一幅秋景图。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会认12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3、培养收集词语的兴趣。
4、初步感受秋天的美丽,努力使学生通过抽象的文字去感悟美好的秋天。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读生字,能熟练地认读课文词语。
2、教学难点:
培养学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与读字看画相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
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色多美啊!请大家听。
(播放录音。)
一、读中识字
1、学生自由试读词语。
2、分组互助读词语,再开火车读词语。
3、出示生字,学生自主认读。
4、开火车读生字。
二、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
2、学生边读边想象,联系大自然实际,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屏幕展示两张秋景的图片。
三、在读中巩固识字
1、选择喜欢读的词语,看一看,想一想,猜猜是什么意思?
2、分小组读“我会读”中的词语,巩固认读生字。
3、你发现了什么?和你的好伙伴交流一下。
4、优秀生范读,教师指导,全班跟读,自我反馈。
四、在应用中巩固识字
1、给生字找朋友(组词语)。
2、请字典帮忙,找一找关于描写秋天景色的词语,收集词语,办一个词库。
五、在写中巩固识字
把今天学的自己认识的生字在作业本上写两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熟读成诵课文。
2、认识课文12生字,会写10个生字。
3、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4、感受秋天的壮美。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
2、教学难点:
有收集词语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读文成诵
1、会读的`小朋友认真地读一遍课文,会背课文的小朋友可以潇洒地背一遍课文。
2、互相读一读,背一背,比一比谁更能干。
3、互相抽测背,一生背一句,被抽测的小朋友接下去背。
二、积累词语,自主识字
1、能背课文中词语的小朋友自己还可以告诉其他的小朋友你所知道的词语。
2、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白纸,自己想出一个积累词语的方法。
(编字谜、成语接龙、查字典积累词语……)
3、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
4、评出最佳创作成就奖。
三、读文感受秋天
1、一起读课文。
2、小组内说一说你所感受到的秋天。
3、小组汇报。
四、写字指导
1、老师范写各个生字。
2、请各小组分析各个生字。
(包括结构、字音、笔顺等。)
3、小组长汇报组内有分歧的地方。
4、逐个解决分歧。可以试着写一写。
5、书写生字。
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通过本次“积累与运用”安排的八个方面的训练内容,复习巩固本单元的识字,区别多音字、形近字,引导学生朗读儿歌、古诗,培养学生的语感,注意积累,学习运用。
2、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
教学准备
教师: 反映《溪居即事》意境的多媒体课件(或挂图)和诗文朗读CD。
学生: 每人准备一本字典。
教材简析
本次“积累与运用”安排了八个方面的训练内容: 一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二是识记由本单元学过的生字组成的新词,积累15个词语; 三是比较形近字组词语; 四是用“是”、“有”、“在”写句子,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 五是读读背背唐代崔道融的诗《溪居即事》; 六是朗读小诗《看红灯》; 七是复习用部首查字法,自学生字读小诗; 八是自主识字园地,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能力。
建议本课用1~2课时。
解读与提示
* 第一题区别多音字: “觉”、“乐”。建议在教学时先让学生通读句子,联系上下文辨别多音字。即通过读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区分多音字。
* 第二题巩固学过的生字,积累15个词语。建议在教学的过程中采取自读、领读、轮读、开火车读等形式,读记这15个词语。
* 第三题安排了四组形近字。建议教学时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每组字的异同,然后让学生对比组词语,从字形、字义上加以区别。四组字都可以抓偏旁表义来区别字音、字形、字义。
* 第四题通过提供的例子,训练学生写一句话的能力。没学过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 可以通过听(朗读能力好的教师可以当堂范读,朗读能力较差的教师可以借助朗读录音),让学生跟读,也可让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背诵。
《溪居即事》这首诗的意思是: 篱笆墙外谁家没拴好的小船,被春风吹进了钓鱼湾。小童见了以为有客人来了,急忙跑向柴门去抽开门栓。
* 多数小朋友都看过红灯笼或玩过红灯笼,对红灯笼很熟悉,很喜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拍手边朗读。也可以配上其他的动作。
* 教学此题,要完成两项任务: 一是运用已学过的部首查字法自学生字,既运用了部首查字法,又自学了生字,培养自学生字的能力; 二是朗读小诗,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增强环保意识。
* 建议学生自主圈画出认识的字,再分四人小组交流:谈一谈自己识字的方法、经验。
教学思考与设计(参考)
一、教师谈话,引入新课的学习
教师告诉学生,通过第六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又和好多汉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它们可高兴了。今天,这些好朋友又来和大家见面了。你们还认识它们吗?出示第二题。请大家大声地叫一叫你的好朋友的名字(读词语),忘了的问一问你的同桌。引导学生在情景中学习积累。
二、教师小结,拓展到自主识字园地
通过第六单元的学习,相信小朋友们在课余时间还交了不少朋友。看,它们来了(出示“自主识字园地”里的字、词)。
1、认一认园地里的汉字,不认识的字问一问老师、同学,也可以运用字典查一查,能认多少认多少。
2、把认识的字做上自己喜欢的记号,数一数有几个。
3、说一说自己是在什么地方认识这些汉字朋友的,和同学分享自己学习的快乐。
三、读读玩玩(兼作课间休息)
1、自读儿歌,想一想这两首儿歌分别写的什么,和同桌交流交流。
2、大声朗读,要读得正确、流利,能背诵的把儿歌背下来。
3、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朋友拍手读儿歌,进行课间休息。
四、指导学生回到座位,学习古诗
1、学生自读。要求: 正确、流利。
2、检查学生自学情况,重点指导朗读,同时,教师可以简要介绍这首诗的大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鼓励学生背诵。
五、区别多音字和用形近字组词语
要求: 将学生分成两大组,一组完成第一题,一组做第三题。
1、自主读一读,弄清题目的要求,按要求完成。
2、同桌交流交流,看看谁做得正确。
3、两大组交换。
建议: 教师在学生分组自学时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培优补差,注重分层教学,力争把差生的问题解决在课内。
六、读一读,写一写
1、读第四题每一组的例句。
2、仿照例句写句子。
3、同桌交流,看谁写得正确、通顺。
七、自学生字读小诗
1、抽学生说说部首查字的方法: 先找到要查的字的部首,数一数有几画; 然后在字典“部首目录”里找到它,翻到部首对应的页码,在“检字表”里找到该部首; 再数数要查的字去掉部首后剩几画,就在几画里找到要查的字,看看要查的字在字典正文的哪一页; 接着在字典正文里找到要查的字,把音节写在四线格里。
2、用部首查字的'方法查出文中带点字的读音,并把音节抄在四线格里。
3、借助拼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4、通过多种方式熟读小诗,然后与同学交流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参考资料
《溪居即事》这首诗写眼前所见,信手拈来,自然成篇。所写虽日常生活小事,却能给人以美的熏陶。
凡是有河道的地方,小船作为生产和生活必需的工具,是一点不稀奇的。但“篱外谁家不系船”句,却于平常中又显出不平常来了。似乎作者于无意中注意到了生活中的这一琐事,故以此句开首。“谁家”即不知是哪一家的。因为“不系船”,船便被吹进“钓鱼湾”。“春风”二字,不仅点时令,也道出了船的动因。春潮上涨,溪水满溢,小船才会随着风势,由远至近,悠悠荡荡地一直漂进钓鱼湾来。不系船,可能出于无心,这在春日农村是很普通的事,但经作者两笔勾勒,溪居的那种恬静、平和的景象便被摄入画面,再经春风一“吹”,整个画面都活了起来,生气盎然,饶有诗意。
乡村春日,人们都在田间劳作,村里是很清静的,除了孩子们在宅前屋后嬉戏之外,少有闲人。有一位小童正玩得痛快,突然发现有船进湾来了,以为是客人来了,撒腿就跑回去,急急忙忙地解脱柴门的扣子,打开柴门迎接客人。作者用“疑”、“急”二字,把儿童那种好奇、兴奋、粗疏、急切的心理状态,描绘得惟妙惟肖,十分传神。诗人捕捉住这一刹那间极富情趣的小镜头,成功地摄取了一个热情淳朴、天真可爱的农村儿童的形象。
这首诗纯用白描,不做作,不雕饰,朴素自然,平淡疏野,真可谓洗尽铅华,得天然之趣,因而诗味浓郁,意境悠远。诗人给我们展现出一幅素淡的水乡风景画: 临水的村庄,掩着的柴门,疏疏落落的篱笆,碧波粼粼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静中寓动,动中见静,一切都很和谐而富有诗意,使人感受到水乡宁静、优美的景色,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而透过这一切,我们还隐约可见一位翘首拈须、悠然自得的诗人形象,领略到他那乐观的生活情趣和闲适舒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