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案

时间:2023-11-23 17:45:40 教案 我要投稿

黄鹤楼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鹤楼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黄鹤楼教案

黄鹤楼教案1

  一、 谈话导入,初识古诗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亲人啊,朋友啊,常常因为各种原因和我们离别,回想一下,你送过谁?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过渡:是啊,不一样的送别,但萦绕在心头的离愁却是一样的,每一次的送别都是那样的让人依依不舍。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送别”有关的课文。

  (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别

  3、通过课前的阅读,你对黄鹤楼有哪些了解?

  4、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都登楼吟诗作赋,讴歌黄鹤楼的壮美景观,其中以崔颢的《黄鹤楼》一诗最妙,传为千古绝唱。

  5、读拓展阅读第160页

  6、看到“黄鹤楼送别”这五个字,很自然的我们就想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 出示古诗,自由轻声读

  (2) 谁愿意来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作到字正腔圆,正确停顿。

  (3) 李白的这首诗和他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一样,都是千古流传的好诗,那么像这样人人喜欢,人人称赞的诗,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就是——脍炙人口(出示词语)

  “脍炙”什么意思?看看部首,脍,月字旁,很多月字旁的字都和身体有关,与肉有关,比如“肚、腰、臂、肥、胖”等。

  “脍”就是指切得很细的鱼或肉。

  “炙”就是用火烤。

  “脍炙人口”就是美味人人都爱吃,在文中指好的诗文人人都称赞。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能简要概括文章的只主要内容。

  2、作者以《黄鹤楼送别》为题,从暮春三月开始讲起,娓娓道来,给我们讲了1300年前发生的这么一个动人的故事,那么围绕课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一、二句话简要说一说吗?

  (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并在江边目送他登船远去的`动人情景。)

  三、 创设情境,学习新词

  1、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

  区别:“饯行”与“送行”(饯行是备酒食为友人送行)

  2、出示插图

  仔细看图,再读读课文,你能否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描绘这幅画面?

  相机出示: 烟雾迷蒙 繁花似锦

  俯临长江 飞檐凌空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

  四、 适度拓展

  1、作者在文中还引用了王勃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话什么意思?说说自己的理解。文中的“知己”指谁?

  2、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他们怎么会成为知己的呢?(教师讲解)

  3、补充《赠孟浩然》

  赠孟浩然

  吾爱孟浩然,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1) 教师朗读。

  (2) 帮助学生理解第一句:我钟爱孟浩然,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

  (3) 课文中就有李白敬仰孟浩然的句子,找一找,读一读。

  (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4) 两年后的春天,李白东游至今天的武汉市,再次与孟浩然相遇,两人感情更进一层,常常在黄鹤楼上饮酒作诗,黄鹤楼是两人相聚相亲的地方,黄鹤楼就是他们感情的见证。

  (5) 教师小结:孟浩然要到广陵(现在的扬州)去黄鹤楼在长江的上游,广陵在长江的下游,千里之遥啊!今日之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李白到黄鹤楼为孟浩然饯行,让我们再读读课文,感受这个故事。

  板书

  黄鹤楼送别

  依依惜别

  情

  深厚情谊

黄鹤楼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乡愁之中难掩人生诗意的愁绪。

  2、了解古诗写法上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背诵并默写古诗。

  过程与方法: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2、读悟结合,感受古诗意蕴。

  3、用换字对比的方法,学习古人用字的精炼,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悟,激起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梳理作者情感脉络。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李白写到黄鹤楼的两首诗)大诗人李白在很多诗里都写到黄鹤楼,但是有一天他再次登临黄鹤楼的时候却郁闷地想“一拳捶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为什么呢?他气愤对着美景无法下笔,因为之前一位诗人写黄鹤楼的诗作已经无法超越。到底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李白都自愧不如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黄鹤楼》。

  二、借助注释,初识大意。

  文下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文章的得力帮手,会学习的学生都不会忽略它。利用注释,给同桌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知道诗写了些什么是不是就行了呢?答案绝对是否定的!“诗言志”,就是说诗文是为抒情而作的,我们要和作者有“共情”,才算读懂了诗。

  三、起承转合,了解结构。

  古人写诗讲究章法。PPT介绍起承转合。

  四、紧扣关键,体悟感情。

  尾联直接抒情,是分析本诗的突破口。

  Ppt显示尾联。

  抒发了什么感情?(思乡)从哪个词看出来的?(乡关)

  诗人的“愁”仅仅是乡愁吗?

  Ppt出示崔颢生平。

  明确崔颢少年及第进士,本有美好人生,怎料时运不济,终是郁不得志。引导学生看到乡愁掩饰之下的人生失意之悲。

  五、换字对比,解析情感。

  这种人生不得意的愁绪是贯穿始终的。你从前面几联的叙事写景中能感受到吗?

  首联“去”可否换成“来”?“空”可否换成“只”?

  颔联“空”可否换成“飘”?

  怎样理解颈联写景句和情的关系?

  六、有感情吟诵、背诵古诗。(加配乐)

  七、知识迁移。

  ppt出示李白的诗作《鹦鹉洲》,试与《黄鹤楼》比较,说说发现了什么?(仿写)

  八、学法小结:

  请大家回忆这堂课的学习过程。

  Ppt出示:

  古诗学习都不难,文下注释能帮忙。

  起承转合明结构,直接抒情突破口。

  换字对比细体悟,叙事写景为抒情。

  带上感情多吟诵,举一反三触类通。

  九、作业:写作训练

  这首诗情景交融,每句都有画面感,请选择最喜欢的一句,体悟诗意,利用联想和想象,写一段充满诗意的文字。

黄鹤楼教案3

  学习目标:欣赏黄鹤楼和于园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美,说出自己的感受。

  课前学习:熟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中的`精彩段落。

  课堂学习:

  第一块:复习 请大家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精彩段落。背诵。

  第二块:精读课文内容

  1、创设问题情境:作者带我们去黄鹤楼和于园“神游”了一番,你对黄鹤楼和于园的总体印象如何?两者有何不同?你“神游”时的感受又是怎样的?阅读,思考,分小组交流。

  2、组织交流、评价全班讨论交流。

  3、学习评价:用笔把你心目中的于园画出来,并向大家点评一下于园“奇”在哪里。思考,画图。

  4、组织交流、评价全班讨论交流。

  第三块:探究活动?

  1、如果学校的花圃要重新设计,你打算怎样来布置?思考,分小组交流。

  2、组织交流、评价畅所欲言。

  课后学习:

  1.收集并吟诵历代歌咏黄鹤楼的诗文。

  2.把《黄鹤楼》或《于园》改写成白话散文。

黄鹤楼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认读“谊”和“暂”,形近字辨析“暮”“幕”和“唯”“维”;查词典理解“脍炙人口”、“誉满天下”;推敲词语“依依惜别”和“杨柳依依”中“依依”的含义,区别“伫立”和“站立”,“凝视”和“看”,探究用词的准确,并积累一些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

  2、将故事与古诗对照阅读,通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的方式,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熟读成诵。

  3、拓展阅读送别诗,选择一首,模仿课文来写一写文包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送别

  同学们,课前让大家搜集了一些送别诗,谁想先来跟大家交流?

  二、读诗激趣

  1、确实“人生自古伤离别。”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流泪。他们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里有一首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古诗。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想一想这首诗所蕴含的情感,你了解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2、【说得真好,诗源于情,这首诗之所以脍炙人口,背后还有一个动人的情感故事,故事的题目是:黄鹤楼送别】

  【不了解,是吧?没关系。这首诗背后有一个动人的情感故事,学习完这个故事,你一定能对这首诗有所了解。故事的题目是:黄鹤楼送别】

  3、今天,我们就要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但是学文先读词,这些词语你会读吗?出示词语:(指读)

  烟雾迷蒙、依依惜别、誉满天下、永世不绝、按捺不住、脍炙人口……

  过渡:那么在黄鹤楼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就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三、初读课文

  1、选择你喜欢的朗读方式美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

  相机理清:人物、地点及课文主要内容。

  你真会学习,一下就抓住了故事的主人公——(板书:李白孟浩然),知道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伺机介绍“黄鹤楼”那就在这享誉盛名的黄鹤楼上,一对友人即将要分别了,这就是黄鹤楼送别(点课题)。

  2、细心的同学发现没有,其实我们刚才说的主要内容在一个自然段中已经告诉我们了,那就是第一自然段。谁想再来读一读这个写出了文章主要内容的段落?

  那你知道什么叫“饯行”吗?联系生活,说说“饯行”的意思。(饯:设酒食送行。饯行:为远行的人摆酒宴。)

  3、那是在什么时候“饯行”呀?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雨迷蒙,繁花似锦。多么美的景色啊!再看看课本上的插图,你还能想到哪些描写春天的词语。(生谈)多美的词,多美的景,让我们把这种美读出来。指读描写景色的话(生评价)女生读。

  4、就是在这“烟花三月”的时节,孟浩然要离开了。男生,让我们来送一送他吧。男生读第一段。

  四、精读课文

  (一)第二自然段

  过渡:在这大好的季节里,景色美如画,可李白却要为好友孟浩然饯行,他们是怎样挥洒满腔的离别情的呢?

  1、让我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看一看离别之际,李白和孟浩然的心情如何?

  ▲交流探讨:

  2、师:就在这俯临长江、飞檐凌空的黄鹤楼上,一对好朋友就要分别了。他俩此时的心情怎样呢?谁已经找到了?

  【1】(板书:依依惜别)你是怎样理解“依依惜别”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这种依依惜别之情他们有没有表现出来呢?而是——藏在心底,这个“藏”字用的太好了,他们是怎么藏的?(生谈)两个一会儿正是告诉了我们,两位友人正在借欣赏景物来隐藏内心的离别之情呢。

  ★那我能不能将“仰望、远眺”位置互换?(不能,“仰望”向上看,“远眺”:远远地看。角度不同。)

  【2】因为李白和孟浩然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所以他们都有意不去触动……(生接读)。因为他俩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所以他们一会儿……(生接读)

  【3】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出两位诗人深深的情谊。谁愿意来把这种依依惜别之情读出来?指读。齐读。

  (二)第三自然段

  过渡: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要求:1、读一读这个自然段。

  2、用“—”划出李白说的话,用“~”划出孟浩然说的话。

  3、选择其中一位的话,谈谈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交流探讨:

  哪个小组愿意先来交流有关李白的内容?

  【1】此时他的心情如何?(敬仰和依依惜别)

  (1)学生谈到兄长和老师时补充:当时孟浩然早已诗名远扬。李白比孟浩然小,结束江南之游后特来拜访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孟浩然在诗词创作上给了李白悉心的指导,所以李白称他是兄长和老师。

  (2)学生谈到人品令人敬仰、诗篇誉满天下时补充:

  李白曾有诗“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3)谈到:何日才能再见面:还没分别呢,李白就期盼何日才能重逢。足见对于这次分别,是多么的不舍呀!

  (4)李白短短的三句话中,竟用了六个“您”字,足以看出他是何等的敬仰孟浩然。

  【2】指导朗读

  (1)志同道合的友人即将远行,今后再也不能月下吟诗、花间畅谈,怎不令人伤心难过!谁来试试,读出李白的敬仰与依依惜别。

  (2)李白的酒杯中难道仅仅是酒吗?杯中还有他对孟浩然的祝福、友谊和敬仰。请把这种敬仰与不舍读出来吧(齐读)

  过渡:相见时难别亦难,李白的心情,孟浩然能不理解吗?哪个小组来接着交流有关孟浩然的内容?

  【1】(1)“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的意思你理解吗?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是说:天底下只要有一个知心朋友,即使他远在天边,也像是靠在一起的邻居。

  孟浩然此时引用这句诗,就是想告诉李白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引读

  (2)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3)孟浩然不但忍住离愁还宽慰李白,真不愧是——兄长,是老师。谁来带着你的理解,如兄长,似老师一般安慰李白。(指名读)(李白和孟浩然虽然分别了,但是他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一个满怀仰慕,敬上临别之酒,一个宽慰友人,道声情意深长。同学们,你们能演好这话别的场景吗?哪个小组来把他们的依依惜别表现出来。(配乐表演)。

  ▲小结:就在这暮春三月、烟雾迷蒙的长江边,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即将顺江东下前往扬州的孟浩然饯行,这就如诗句中所说: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种诗中有文,文中有诗的课文,我们就称它为“文包诗”。让我们再一起分角色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来感受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女生李白,男生孟浩然)

  五、总结升华

  分离就在眼前,有太多的话没来得及说,有太多的情未来得及诉,看着友人即将离去,李白又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作业

  1、尝试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完成习字册。

  板书:

  黄鹤楼送别

  孟浩然依依惜别李白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25黄鹤楼送别

  2、首先我想请同学把时间、人物、和事情放到题目中去,把题目更具体化。(指名说)

  3、在李白为孟浩然送别的过程中诞生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古诗。(出示诗句)

  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交流

  (1)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自由朗读诗歌,读出古诗的节奏。

  (3)交流汇报朗读的效果。

  二、谈话激趣

  同学们有很多疑问,学贵有疑。我想通过认真读了课文后,不需要老师讲,你就明白了。让我们回到黄鹤楼上。

  1、根据诗歌的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句子(划线并同桌讨论)。

  2、汇报对应朗读(教师中间过渡,反复对应朗读,当堂背诵)。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2)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精读课文

  (学习第四、五自然段)

  ⒈引读第四小节。

  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孟浩然(友人)……(生接读)。他坐的船(白帆)……(生接读)。李白……(生接读)。

  ⒉出示句子: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⑴这时李白有些什么表现?(依然伫立、凝视远方)

  ⑵用表演的形式理解“依然伫立”和“凝视远方”这两个词。

  ⑶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他会想些什么呢?(同桌交流再指名交流。)

  ⑷此时的杨柳、沙鸥似乎也受到了李白的感染,有些什么表现呢?

  ⒊齐读第四节。

  过渡:但是友人还是离去了,李白内心很激动,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学习第五自然段:

  (1)出示并齐读。

  (2)什么叫“脍炙人口”?

  (3)现场出示题单填空,借助课文理解古代汉语意思。

  辞()下()尽()唯()

  四、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⒈指名交流:

  李白把孟浩然送走了,你们的问题也解决不少了。说说你解决了哪些问题。

  ⒉李白把这么多的离情别绪浓缩在这首诗里,后来这首诗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你知道什么叫“脍炙人口”?

  ⒊师生吟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五、小结并布置作业

  1、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认真完成大练习册。

黄鹤楼教案5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 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

  板书设计 黄鹤楼 崔颢

  空

  空悠悠 孤寂苦闷

  历历

  萋萋 触景生情

  愁 思乡之愁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 激发兴趣 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1、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2、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崔颢的《黄鹤楼》。

  1、听读——划分节奏 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 4、背读——积累词语

  三、听读--划分节奏 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

  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 “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四、 译读--理解内容 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教师小结诗句意思。

  4、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

  《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 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五、说读--体味情感 创新运用

  1、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个人朗读感受,小组交流: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体会诗人在诗中体现思乡的情感。

  2、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六、背读--积累词语 再悟美文

  1、个人示范背

  2、唱诵。

  3 、回忆、背诵曾学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七、拓展练习。

  1、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解诗的内涵,提供贾岛的《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较,区分两诗选材角度、所抒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细腻地理解文本。

  《黄鹤楼》(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

  2、《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黄鹤楼教案6

  教学要求:

  1. 精读课文,感受诗人话别的情景。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重点:

  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

  1、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听了这首歌,你体会到了什么?

  是啊,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而忧伤,为离别而落泪,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有的用歌抒情,有的则用诗来释怀。老师这还有一首送别诗,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出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A 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

  B 请同学们自读诗,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二、讲读课文

  你们说的都很好,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这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那飞檐凌空的黄鹤楼,去送一送孟浩然吧!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诗文对照,自学课文。

  (一)学生自学课文。

  有什么不懂的地方请用笔划出来,学习小组讨论解决。

  (二)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句子:

  1、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A、指名读

  B、提问:

  谁能用学过的语句来描绘一下春天的美景?

  你除了知道时间在暮春三月,还知道什么?

  2、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一会儿远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A、提问: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是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他们的心底,让我们一起朗读一、二两节,体会一下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吧!

  B、配乐朗读

  两人都把这依依惜别之情深深地藏在了心底,时间慢慢地过去,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生接读)

  3、孟夫字,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做我的兄长和老师。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生接读)

  A、思考: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B、提问: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难舍之情?

  C、让我们用朗读把这喷涌而出的师生情、手足情、离别情表达出来吧。

  D、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在班级中找你的好朋友,一个演李白,一个演孟浩然,可以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发挥想象用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站起来。

  E、学生上台表演

  4、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

  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教师配图朗诵)

  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见面啊!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李白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送一送孟浩然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如果李白生活在现代,他一定会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达此时激动的心情,假如你是李白,伫立在江边,目送着友人渐渐远去,你能把这首千古传诵的名诗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学生反复诵读、同桌讨论。

  三、布置作业

  老师还收集了一首送别词,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课后请同学们收集离别类的诗词。

黄鹤楼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4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诵古诗,从而理解领悟诗意;组织学生自主合作细品古诗,想象古诗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诗的意境,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了解大意,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意,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具准备: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②读熟课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备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学会4个生字,了解古诗大意,理解领悟诗意,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感受古诗意境。

  一、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什么?

  (教师播放《送别》曲)

  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想到了什么?

  (生说出想到了什么)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不仅有歌唱离别,更有很多诗咏离别。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提示注意读准题目中的生字)

  二、新课

  (一)围绕课题质疑。

  师:很好,都读正确了。诗的题目中出现了一个“送”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了。那围绕这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谁送谁?

  师:真聪明,我把这个问题记下来(板书)。谁接着提?

  生:在什么地方送?

  师:好的,也记下你的问题。板书:在哪送

  生:在什么时候送?

  师:也不错,也记下。板书:何时送

  生:怎么送?

  师:太好了。这是个最棒的问题。板书。

  生:送到哪?

  生:为什么送?

  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二)品读古诗

  1.指名读-评议-再指名读(老师范读)

  2.学生朗读-同桌互读

  3.读诗擂台赛-齐读

  (三)、汇报交流, 理解诗意 。

  1.通过刚才反复的读古诗,你都解决了哪些问题?

  预设:①李白与孟浩然是好朋友,感情深。(故人)

  ②“烟花三月”的时候,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扬州)去

  ③黄鹤楼(湖北武汉)。广陵、扬州(江苏,汉时称呼,唐时称呼)

  师:请同学们看,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噪。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谁能接着汇报?

  ④重点字意:“之”到,“辞”辞别、离开,“唯”只,“帆”小船。

  2.借助注释或字典理解诗的大意。(独立-讨论-反馈)

  古诗大意(一):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老朋友离开西边的黄鹤楼,在烟花三月的时候乘船去扬州。

  孤单的小船越走越远,消失在水天相接处,最后,只看见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古诗大意(二)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李白目送好友的小船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长江之水向天边流去。

  第二课时

  一、齐读古诗,复习巩固。

  二、二、入诗境、悟诗情

  1、“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

  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

  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

  (出示课件)

  生:是百花盛开的三月。

  师:百花盛开用得好。谢谢你,我明白了。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续告诉我。

  生:我来,是细雨如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是百花齐放的三月。

  生:是细雨蒙蒙,花红柳绿的三月。

  生:阳光明媚的三月。

  生:是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的三月。

  生;是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三月。

  (板书:烟花三月)

  师:烟花三月的景美,你们的语言也很美。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两句诗读得也很美呢?

  (出示前两句课件)(指导朗读,指名读)

  2.讨论: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画,长江的江面船只如云,

  那为何作者看见的是孤帆呢?

  “孤帆”:并不是说广阔的长江之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小船上。

  3.细品最后两句的诗境、诗情。

  师:通过最后两句诗你知道了什么?

  生1:好友孟浩然已渐渐远去了,李白依依不舍。

  生2:李白的目光追随着好友孟浩然,别的什么都没有在李白眼中停留。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李白看见了好朋友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最后---

  生:看不见了

  师:朋友的船再也看不见时,他只看见了-----

  生:长江水在往天边奔流。

  师:你独特的感受力令老师吃惊!那李白为什么如此久久伫立江边送孟浩然呢?

  生:因为李白和孟浩然是很好的朋友。

  生: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陆的时候,那年李白大概20多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拜见孟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孟浩然大加赞赏李白的诗,而且盛情招待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师:说的对。看来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谊深厚,是忘年之交。

  生:几年以后,两人互相思念,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共同游山玩水,赏月看花半个多月。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李白就在那个时候写下了这首诗。

  师:那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李白心情怎么样?

  生:伤心 难过 依依不舍

  (板书:依依不舍)

  师:如果那一时候,站在江边送别那么好的朋友的人是你:朋友登上了孤独的小船,风鼓白帆,由近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之间。你不忍离去,久久伫立岸边,目送千里。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地方。那滚滚的东流江水不正象征着你们的友谊么。那时那地,你将会怎样吟咏出这两句诗呢?(出示后两句的课件)

  生:指名诵。

  师:是啊!你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4.指导朗读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如此的深情厚意李白用仅仅28个字

  就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字有数而意无穷啊。其实朗读也是一种表达感情的好方法,你们能把自己从诗中感悟到的情感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么?

  (师放课件 生在乐曲声中练读,再指名读,评价)

  师:刚才我看见好多同学已经熟读能诵了,还没有做到的同学加把油!

  (指名背诵)

  三、拓展

  交流积累

  背诵得真好,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

  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同学们平时是不是也积累了一些送别诗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指名背收集的送别诗)

  师 :看来同学们平时有积累的习惯,非常好。有的

  诗意同学们可能还不太懂,你们可以运用我们这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古诗,如果没有注释,你们可以自己运用字典或者到课外搜集资料,自己做必要的注释,这样就能读懂了。

  四、小结

  师:对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间一壶酒,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对于我们,友情是什么呢?要靠我们用一生品味,用一生去守

  创设情境,使学生顺利投入到学习中来。

  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才会更积极的解决问题。

  在交流中实现对古诗的感悟。

  通过对重点词语得理解,加深对古诗的感悟。

  考查学生的词语积累。

  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学生的情感推向高潮。

  课前布置学生全面了解两位诗人的关系,才能顺利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在读中实现情感的升华。

黄鹤楼教案8

  学习目标:

  1、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2、抓住特征说明,了解古代建筑艺术。

  学习重难点:

  1、抓住特征说明,了解古代建筑艺术。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由常州古建筑天宁寺宝塔导入。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1、将注释中字音标注于原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标出你不熟悉的重点字词.

  2、同位交流不熟悉字音,指生朗读,注意字音.(隅、憩)

  3、朗读课文不仅要注意字音,还要把握节奏.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节奏。

  4、教师范读,注意节奏的把握。

  5、俗话说得好:”文通一半文”.停顿对了也就等于理解了课文一半.(出示不带标点的课文),指生阅读.

  6.齐读课文,注意文中描写黄鹤楼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课文。

  1、画出文中描写“黄鹤楼”的语句.

  2、(出示图片)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

  3﹑根据文字以及图片的'阅读,能用一个字概括黄鹤楼给你的印象吗?

  四、抓住特征描写,品味语言之妙。

  1、黄鹤楼很高,你是从文中哪些词看出的?

  耸、高、巍峨、巃嵸

  2、老师这儿就有一个疑问了,作者写高为什么连用几个同样的词呢?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3.能从学过的课文中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吗?

  4.黄鹤楼很高很高,你还可以从哪些语句看出?

  5.你能快速将描写黄鹤楼高的句子背出来吗?

  6.如果你眼前有一座高楼,你能用1—2个句子描写楼的高么?

  7、黄鹤楼很高,面对这样的一座高楼,作者的评价是什么?(板书)

  五、有人说,黄鹤楼不仅是一座高楼,更是一座仙楼,老师百思不得其解,你能帮帮老师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吗?

  六、黄鹤楼是一座高楼﹑更是一座仙楼。谈到现在,老师还不知道黄鹤楼在哪儿呢?你能告诉老师吗?

  七、请听题:将黄鹤楼一文中讲课时老师遗漏的一句话读出来。

  八、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

  九、诗词中的黄鹤楼,并进行比较阅读.

  十.自助餐:

  1.课外网上收集有关黄鹤楼的历史沿革﹑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文化名流对联等,互相交流。

  2.有人认为重修可以使具有文化内涵的古代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而有人却又认为这样会破坏原来的建筑风格和建筑美感,你认为呢?

  

黄鹤楼教案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通过拓展学习其他的送别诗,了解古人送别的方式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难点】

  1、体会“西辞”“烟花”的意思。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习,理解诗题。

  1、师:在古代,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难再见面。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首李白的送别诗吗?生答《赠汪伦》。(在音乐声中吟诵《赠汪伦》)

  2、师:自古重离别,记载流传下来的作品,可以说不可胜数。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它们,去感受其中美好的真情。让我们来看这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3、引导学生理解诗题:

  ①师: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关键字:“之”的意思是去、往;

  ②谁?(李白)介绍孟浩然《赠孟浩然》。

  ③题目为我们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介绍黄鹤楼(图片)

  ④再读诗题

  二、通读古诗,理解诗意。

  1.自由读,把诗歌读正确,多读几次,读出正确的节奏来。

  2.指名初读课文,师生合作读。

  3、自学诗句。

  4、同桌交流。

  5.全班交流。

  【预设】

  1、理解“西辞”。

  因为黄鹤楼在西边,然后人在东边,孟浩然要离开黄鹤楼到广陵,西辞的意思就是离开黄鹤楼到广陵

  “广陵”是今天的江苏扬州;其实诗句里面已经告诉我们了。

  既然是之广陵,又说是下扬州,看样子这个广陵就是……

  2、理解“烟花”。(理解烟花的古今异义。)

  师:哦,离开了西边的黄鹤楼道别了。没错,此时的孟浩然就要沿长江自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诗中还说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说到烟花,我们现在在非常重要的日子里,还经常放,见过吗?

  生:见过,那是烟花爆竹,这里是指“花太多,太繁茂了。”

  师:我们从注释当中也看到了。花太多,太繁茂了。此时的长江两岸,那正是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百花盛开,春意盎然,使我们感到千里莺啼绿映红。(播放课件)

  师:就在这烟花三月的美好季节,可是好友孟浩然却要离开诗人远去扬州,这怎么不令人惆怅呢?来,带着你的惆怅读一读这两句!

  生读

  师:烟花三月的美景,李白此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四、品读古诗,感悟情感。

  (一)通过“孤帆远影碧空尽”体会离情

  1、师:故人,老朋友走了,谁都会感到不舍。诗歌最美的在于它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现在大家再认真读读,看看诗的后两句都描写了哪些景物?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孤帆 碧空

  长江

  3、“孤帆”也就是——(孤单单的一条小船)

  4、此时此刻,你的脑海里有没有产生什么疑问呢?(孩子们,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孤帆远影,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5、师:他的眼中,他的心中,只有——孟浩然(板书:目光送 )是啊,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有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看不到烟花三月美如画,看到的只有这——;看不到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船,看到的只有那——,他的心都跟着——(板书:心相随 )

  6、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

  7、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再来读

  (二)通过“唯见长江天际流”,理解深情。

  1、师:那孤帆远影都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李白却仍然久久地伫立着,伫立着,谁能读一读最后一句话?(指名读)

  2、李白可能在想什么?(再也没有人与我……再也没有人……再也……)

  师:从孤帆离开,由近到远李白在看,远到消失,李白在看,后来一直在看,从中你感受到什么?

  3、补充:李白与孟浩然分别后的第二年写的《江下行》。

  4、指名读全诗

  5、齐读全诗

  (三)朗读指导

  1、师:诗虽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情,可我们在字里行间却分明看到了诗人的这颗心,感受到了这份情。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李白吟诵到,女生读——

  师: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这滚滚涌动的是诗人的情意,带着这深深的情意,李白吟诵到,男生读——

  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对朋友之间的友情是多么感人啊!让我们再用情地读读诗歌吧!(配乐朗诵)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

  六、拓展,了解古人送别的方式

  1、自古多情伤离别,送别时刻以诗相赠,寄以深深的情意,让我们走进送别诗,看看古人都是以什么样的方式送别。

  《送元二使安西》 《赠汪伦》 《折杨柳》(留与“柳”谐音“)

  2、每首以什么样的方式送别。

  3、积累:背诵抄写

  4、总结: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深情厚谊。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七、作业练习:

  1.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碧空 长江

  孤帆

  目光送,心相随

  依依惜别

  情深意长

黄鹤楼教案10

  教学目标:

  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翻译全文。感受黄鹤楼的“美”。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感受黄鹤楼的“美”。

  教学难点:

  某些词语、句子的含义;发挥想象,感受黄鹤楼的“美”。

  教学方法:

  因难度较大,以老师串讲为主,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品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历史上人们将修修建在湖北武昌的黄鹤楼,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和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益显,岳阳楼也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所知。惟有黄鹤楼,它名扬四海,主要由于唐代诗人崔颢的一首《黄鹤楼》诗和李白等诗人有关黄鹤楼的吟咏,并非因为一篇文章而名闻遐迩。有关黄鹤楼的文章,过去是不是没有人写过呢?事实并非如此,唐人阎伯理写的这篇《黄鹤楼记》就是现存最早的一篇一千多年前的关于黄鹤楼的碑记。我们学的'《黄鹤楼》节选自《黄鹤楼记》这段文字。

  自由阅读,读准字音。

  隅费祎憩巃蓯闼窥

  因本文翻译难度较大,所以以教师讲解为主。

  强调需要注意的词语:

  隅:角落。登仙,成仙。驾:乘、骑。憩:休息。

  以名楼:以,介词,用,后面省略宾语“之”。名,动词,命名。

  《神仙》之传:即《神仙传》。《述异》之志:即《述异志》。

  (作者这样写是因为“赋”这种文体每句多用四字、六字,并且对仗工整。)

  “耸构”“高标”“巍峨”“巃蓯”意思相同,都指高大雄伟的样子。

  (这是“赋”中铺陈的写法。)

  倚:靠着。重檐:两层屋檐。翼:古代建筑的飞檐。

  闼:门。霞敞:高敞。井邑:城乡。形胜:山川胜迹。最:最好的事物。

  全文翻译略。

  请学生再次通读全文,找出翻译上仍有困难的地方。

  理清课文层次。

  明确: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文章开头两句,就点出黄鹤楼所在的地方,在武昌城的西南角,使人一开始对黄鹤楼就有了明确的方位印象。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课后作业:

  熟读课文和译文。

  板书设计: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

  第二层(第3至8句),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

  第三层(第9至17句),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第二课时

  检查课文朗读。

  看完了这篇课文,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黄鹤楼在你心里的形象吗?

  自由发言。

  可能有这几点:

  1、黄鹤楼很浪漫,很神秘。

  黄鹤楼始建成于三国吴黄武二年(223)。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记载:“吴黄武二年,(孙权)城江夏,以安屯戍地也。城西临大江,西南角因矶为楼,名黄鹤楼。”最初修建是作为防守戍边的军事了望楼:黄鹤楼虽然是—座军事哨所,名称却十分典雅,富于浪漫色彩的楚地子民自然会给它另外一些说法:本文作者基于此,转引《图经》的记载交代了黄鹤楼取名的由来,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提出晋代葛洪的《神仙传》和梁任舫的《述异志》都记载了关于黄鹤的故事,证明事实不虚,以增强黄鹤楼命名由来的说服力。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而作者却以无作有。这样就给这座楼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作者之所以采用神话传说,是为了突出这座楼不同寻常之处,它曾是神仙到过的地方,这样写也是为本文主旨服务,为下文伏笔。

  2、黄鹤楼很高。

  “观其耸构巍峨,俯拍云烟,”从整体到部分,从仰视到俯视,全方位展示它的高。

  “耸构巍峨,高标巃蓯”一组对偶,刻画楼的整体形象。句中的“耸”和“高”、“巍峨”和“巃蓯”都是高的意思,重叠使用,铺陈楼的高大。“上倚河汉”写楼的顶端,用夸张的手法,极言其高:“下临江流”写楼的底部,进一步交代楼的地理位置,写出楼在江边,“重檐翼馆,四闼霞敞”这一组对偶句是对楼的建筑结构的具体描写。气势雄伟,读后令人胸襟为之一爽。“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一组对偶句写登楼的感触,正因为黄鹤楼高入云天,又临大江,所以登楼可以远眺周围城市乡村,弯下腰可以拍击萦绕大楼的云气和烟雾。一个“坐”字,说明无意观景而周围景物尽收眼底“俯拍”二字,构思别致,而“云烟”既能“俯拍”,其身在高处可知:这两句虽未直言楼高,而一座直凌霄汉的高楼已历历如绘,登黄鹤楼如临仙境。难怪作者发出“亦荆吴形胜之最也”的感叹。

  3、黄鹤楼很美。

  “荆吴形胜之最”这一句,是对楼的地位作了扼要而有分量的概括。

  “美”在它的气势,它的精制,稳重中有一丝轻盈,动静结合,美不胜收。

  教师小结:

  1、本文内容紧凑,结构严谨。这篇短文介绍黄鹤楼是因为神仙而命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黄鹤楼因“上倚河汉,下临江流”“四闼霞敞”所以可以“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也正因为这楼高耸入云,云烟缭绕,所以它是“会集灵仙”的所在。正因为内容环环相扣,所以文章的结构十分严谨。

  2、本文篇幅短小,内涵丰富,节选部分只有115字,但把黄鹤楼的概况包揽无疑,其中有掌故有景物,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对黄鹤楼景物的描写,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也有实有虚,行文变化多端,情趣盎然。

  3、本文的语言特色是句式多变。多用对偶:这篇短文,句式整散结合。富于变化。文中多用四字句,杂以三字、五字、六字、七字和八字句,并不时地加上一些虚词,使语意疏密有致,流转自如,感情充沛,节奏鲜明。如文中一连用八个四字句,对黄鹤楼的形态刻画尽致,气势流畅,接着用了一个八字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带着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赞叹的浯气,并用虚词“亦……也”来表示判断和陈述的语气,使文气得到了舒缓。全文用对偶句或对偶短语有八组之多,有铺陈,有夸张,有比喻,对黄鹤楼进行多角度的描写。

  课后作业:

  整理课堂笔记。

  板书设计:

  黄鹤楼:

  1、黄鹤楼很浪漫,很神秘。

  2、黄鹤楼很高。

  3、黄鹤楼很美。

黄鹤楼教案11

  一、创设情境,导入学习

  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古往今来,当我们面对离别的时候有谁能那么坦然呢?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黄鹤楼,和作者一起又经历了一次朋友间的离别,在暮春三月,李白却送走了挚友孟浩然,那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的那首诗仍在耳边回荡:(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播放歌曲《干杯,朋友》

  1、听着听着,你感受到了什么?

  2、歌声唱出了朋友间深深的友情,浓浓的不舍,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我们现在喜欢用歌声来表达这种情感,而古人最喜欢用什么方式来表达呢?对啊,古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朋友间的友谊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你看,昨天我们一起来到了黄鹤楼,和作者一起又经历了一次朋友间的离别,在暮春三月,李白却送走了挚友孟浩然,那情景历历在目,作者的那首诗仍在耳边回荡:(出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名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3齐读古诗

  二、自学课文,感悟离情

  自学要求:多么深情的诗啊,这是李白心灵的产儿,饱含着他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谊,文也如此,字里行间的丰满盈润,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用你的心去读一读每一个字,感受一下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的句子,多读一读,想一想,在旁边写一写你的体会,也可以相互说一说。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集体交流,品悟真情

  a:1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2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3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从李白的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尤其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了这种真情?

  1如:“敬仰”李白敬仰他的什么?孟浩然有哪些品质令人敬仰呢?(引导想象:孟浩然是怎样对李白的?

  人品: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敬重孟浩然的人品有诗为证,《赠孟浩然》:(生读)师简单介绍诗意。

  令人敬仰的除了他的人品还有他的什么?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读过他的诗吗?(指名说)

  多不多?好不好?指名读好“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当时李白还是初出茅庐,而孟浩然已经是颇有名气的诗界名士了,就像现在的文学作家秦文君,梅子函一样有名,只要提到他的人、他的诗,没人不知道的。和这样的的人做朋友你会感到怎么样?读出你的——(指名读句1)

  (可以补充介绍给学生:李白称孟浩然为什么?(夫子是古人的一种尊称:我们称孔子为什么?李白称孟浩然为――看出什么?)指名读1齐读1

  过渡:真令人敬仰,这种敬仰之情还表现在什么地方?

  2(兄长和老师,在你心里对兄长和老师是怎么样的?李白称孟浩然为兄长和老师是发自内心的吗?从什么地方看出?(从结识开始就、一直)读出你的真心(指名读2)再读再评

  言由心生,再读读李白的话,除了着深深的敬意还有什么?

  3(满饮此杯;杯子里装的是什么?平时的酒是什么味的?李白的这杯满满的酒里有什味?为什么?)

  总结:不管是甜味,还是苦味,不管是酸的还是辣的,这酒里饱含的是李白对孟浩然的浓浓的情意,深深的敬仰,依依的不舍,创设情境:李白端起酒杯,用你的情和你的话来请孟浩然满饮此杯吧!指名读句

  (引导评:听了你的读我可以喝下?口酒,谁能让孟浩然满饮此杯?再读)

  引读:劝君更进一杯酒,千言万语涌心头,终于,李白端起酒,对孟浩然说————(齐读李白的话)

  引读:贤弟啊,你的这杯酒我一滴也不会洒,你的这份情我一丝也不会忘,孟浩然接过酒杯——然后说道——

  出示: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的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1、自由读读孟浩然的这段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听了他的话你的心里怎么样了(宽慰、不难过……)

  3、不愧是令人敬仰的大诗人啊,此时此刻他把这种深深的眷恋深深地埋在了心底,反而去安慰李白说——指名读(评:真朋友总是希望对方能开心)——齐读

  b出示: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的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依依惜别”这种情是藏在那里的?表面上他们是怎样做的?

  (引导学生体会:做做这个动作,一会儿——一会儿——,读读这两小节,他们一会儿还会怎样?这里的景色不美吗?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自由读读它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出示画面)如果让你来到这里你会怎么样?他们呢?(这么美的景色却没心欣赏,他们心里又想些什么呢?)

  3、指名读:阳春三月,桃红柳绿,如此明媚的春光丝毫动不了他们的心就因为他们心底那份强烈的——,足可见他们的友谊——!谁想来读读这两小节?

  4、读着读着,你想用哪两句诗来概括这两段内容呢?(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谁来读?(指名几人读)读出了你的依依惜别,尤其从哪两个词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这种深情?“故人”的意思就是——

  过渡:课文还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朋友之间的这种深情厚谊?

  c出示: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哪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1、“伫立”(体会古时候的船是怎样行进的来体会时间的长)?

  “凝视”是什么意思?李白深情地凝视着什么?(可以引说:开始是一只——慢慢的变成了一片——,随后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最后——)

  2、从省略号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中似有千言万语无法割舍的是朋友,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如果你是李白,当看到你的兄长、你的老师、你的挚友孟浩然在自己的眼中渐行渐远,渐行渐远时你会想些什么?

  3、引读:一个省略号写尽了千言万语,道出了李白满腹的心声,传达着他的深请,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船离岸,李白依然——,船渐行渐远,只看到模糊的帆影了,李白——,最后连帆影也消失了,李白——只见——

  4、思考:顺着江水流去的还有李白的什么呢?

  小结:说的多好,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是李白无尽的思念和祝福啊!指名读(配乐)

  5、其实,这段内容是诗的哪两句?指名读(评:多浓的情谊啊!流不尽的是李白对孟浩然那浓浓的情谊)6、过渡: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谁是李白来吟诵这首诗?

  (评:饱满的情感,横溢的才情,造就了这首千古流传的名诗还有谁来读 真不错,所有的情感都凝聚在了这首诗中 李白就在我的身边)

  同学们,有相聚就有别离,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我们一起来吟诵吧(齐读诗)

  四、拓展延伸

  唐诗三百首,吟尽万般情,你还能吟诵出其它的送别诗吗?

  五、练习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送别诗,学习、借鉴课文的写法,把它改写成一篇文章!

  设计理念

  一、导入:由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歌曲中把学生的思绪带入文本中,从而让学生走进课本。

  二、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认真听课文范读,以次理解古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对课文有了初步的整体印象,接着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去理解课文内容。如读李白的话,引导学生抓住“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等词语,体会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抓住“不知我们何时才能再见面”感悟他对孟浩然的难舍之情。读孟浩然的话,通过“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理解,体味人物内心世界,感受他们的惜别之情。

  三、探究:在理解过程中的基础中,让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知道了哪些字词或词句的意思。通过学生找句子,读一读,说一说,学生较自由地理解了诗的意思,此时我又引导学生对古诗进行整合,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使学生对古诗的意思有整体认识。

  四、角色表演:在学生对诗人的感情有了深层次的理解后,我还安排了一个“原始重现”的过程。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进步。“因此我让学生自由合作,分别扮演李白与孟浩然。通过言语与动作、神情来充分表达自己对诗情的理解,这一设计,学生训练面广,先让学生同位练说,在此基础上,在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自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也能充分体会友人离别时的心情了。个个受益匪浅。有效地合作,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养成了良好的与他人合作的习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想像不仅是形象思维,更是艺术思维。

  五、小结质疑:这个环节充分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谈谈自己对这篇课文的收获,并提出还没有弄明白的地方。

  六、作业设计:1、收集分别的诗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写分别的一段话。(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落实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策略的研究为突破口,以问题带动,引发思索,来体现课程改革。

黄鹤楼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主题文本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

  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仿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提高言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 俯临长江 杨柳依依 依依惜别 脍炙人口 浩浩荡荡

  繁花似锦 飞檐凌空 沙鸥点点 按捺不住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

  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教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仿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

  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然后交流一下。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

  (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板书:之景

  (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如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讨论板书:依依惜别

  (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形容十分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4)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________,一会儿远眺_______,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除了蓝天白云和江上景色,还可能仰望什么,远眺什么?比如:温暖的春日、雄伟的黄鹤楼、点点白帆、滚滚江水、飞翔的`沙欧等)

  与原句对比出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_______低垂的杨柳,一会儿_______似锦的繁花,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5)集体朗读第二节,体会依依惜别的感情。

  3、李白和孟浩然在一个特定的送别之景当中,深藏着依依不舍的送别之情。接着,课文又写了送别之什么呢?请读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一个词语概括。

  (1)出示:仔细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读出两人之间怎样的感情?请抓住关键词句你圈圈划划,并做批注。

  (2)交流。

  (李白对孟浩然十分敬重,两人的友谊十分深厚。在谈出感受后,通过朗读体会感情。)

  ①重点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指导朗读,问:猜想一下,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得到李白的敬仰?(有所领悟后再感情朗读,层层叠加。)

  随机补充:

  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白、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出示):

  赠孟浩然

  唐 李白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教师解释:我十分敬仰孟先生,他人格高尚才华横溢,名闻天下。年轻时远离官冕车马,年纪大了又归隐山林,常与松云为伴。

  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孟浩然很有才华,一生不贪图荣华富贵,人品高尚纯洁,深受李白的敬仰。指导朗读重点句。

  李白说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我们以前学到过孟浩然写的诗吗?出示:

  春晓

  唐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指导集体朗读诗句,初步感受孟浩然诗篇誉满天下(几乎家喻户晓)的才华。然后指导朗读课文重点句。

  ②重点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指导朗读。对比出示: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蓝天下的白云_________________。(纯洁无暇)再比如:却像这雄伟的黄鹤楼名垂千古,却像这三月的繁花美丽动人,却像这杯中的美酒清纯甘甜……)

  (3)男女生分角色朗读,体会依依不舍的感情。教师读旁白。

  4、黄鹤楼送别,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再写到送别之语。接下来,又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四自然段,讨论并板书:之举

  (1)在送别之举中,你又从哪里读出了人物的依依惜别之情?讨论,随机出示:“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随机理解:伫立(长久地站立)、凝视(聚精会神地看)指导有感情朗读

  (2)好友已经乘船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久久不愿离去。此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请展开丰富的想象,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李白此时的内心活动。

  (3)交流,点评。

  5、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指导有感情朗读

  (3)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之情、写到送别之语、写到送别之举,最后写出了李白所作的送别之诗。(板书:之诗)请你再仔细读读这首诗,你觉得这首诗哪里蕴含着李白和孟浩然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说说理由(蕴藏在烟花三月中、孤帆远影中、碧空的尽头中、滚滚长江水中)

  (四)拓展李白的离别诗,感受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1、李白写过很多的送别诗,而且十分喜欢把离别时的感情寄托在流水之中。

  (1)出示: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李白写的一首送别诗《赠汪伦》,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在这首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感情寄托在哪里?李白和汪伦感情深吗?你从哪里看出来?

  (2)出示

  《金陵酒肆留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另一首送别诗,金陵就是现在的南京,酒肆就是古代的酒店。在这首送别诗当中,李白先写了酒店周边环境非常美丽,酒店里已经酿造了上等的美酒。金陵的很多朋友前来相送,大家频频举杯畅饮美酒。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说“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在这两句诗里,李白把离别的情谊寄托在哪里?(寄托在东流水当中,也就是长江水当中,长江全长6300多千米,但李白觉得自己与金陵朋友的离情别意比长江水还要长。)

  (3)出示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师:这是李白写的又一首送别诗。“荆门”是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昌市长江边。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从荆门的渡口与朋友们告别。一共有六句诗,写了李白离开荆门渡口以后,一路上看到的美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最后两句诗是这样写的。

  出示:“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指名朗读,集体朗读。这句诗的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你们说,李白一路上游览了那么多的自然美景,为什么最后还是十分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呢?(表达了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感激之情)

  2、将“寄情于水”的诗句整合在一起朗读:

  出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小结

  让学生看着板书,引导学生梳理出课文的写作思路。课文从送别之景,写到送别——生:之情,写到送别——生:之语,写到送别——生:之举,最后写到送别——生:之诗。表达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生:依依惜别之情。通过了解其他三首李白的送别诗作,我们发现李白寄情于水的诗歌创作现象,这是一种诗歌文化现象。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诗歌阅读中关注这种文化现象。

黄鹤楼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3.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所表现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5.积累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建议

  (一)教学准备

  1.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教师还可以准备乐曲《送别》《驼铃》和古筝曲《阳关三叠》。

  (二)教学过程

  1.识字与写字

  这首诗中要求认识和会写的字都是这4个字,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认识这些字,并通过出示词语、诗句等方式,引导学生联系语境进行认读。这四个字在结构上都是左右结构,笔画也较多,在认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其中“辞”是平舌音,“唯”读第二声,读音容易出现错误。

  由于这些字的笔画较多,会给书写带来困难,这就需要做到课前预习要充分,课后的巩固要到位。这四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鹤”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撇而且是出头的;“陵”的右半部分的下面是“折文”而不是“反文”;“辞”的右边的“辛”下面的横要短些;“唯”字要注意与“惟”“维”字的区分,但也要强调,在取“单单、只”这个意思时“唯”和“惟”是通用的。

  2.朗读指导

  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想象画面,在读中体会情感,并通过朗读表达出诗句蕴含的感情。这首古诗的感情基调是要读出难舍之情,古诗的诵读要注意语速的疾缓。如,“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要读得徐缓而舒展,给人余音

  缭绕之感,意味着友情长存。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将这首古诗背诵下来。

  3.阅读教学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行饯别表达深厚的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堪称送别诗中的.,被人们传诵至今。

  (2)理解感悟古诗。

  在理解诗意上要突出后两句。后两句是写景,也是抒情。“景”与“情”有着密切的联系。孤帆渐渐地远去,最后消失在浅蓝色的天际间,只见长江浩浩荡荡滚滚东流和蓝天连接一起。让学生想象这样的情景:朋友乘船而去,你目送朋友的船只离去,看啊,看啊,一直到船只消失在天水之间。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诗人久伫江边目送朋友的船只,这种景象饱含着诗人与朋友难分难舍的情意。

  启发学生想象李白送别朋友的画面,除了采用调动学生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推想、利用插图等方法外,还可帮助学生开拓想象的思路:从时间上思考,繁花似锦的三月是个怎样的季节;从方位上思考,黄鹤楼下,长江之畔是个怎样的地方;从自然景物上思考,“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是个怎样的景象;从人物送别这件事去思考,诗人久伫江畔目送友人,他的内心有着怎样的想法。

  4.活动提示

  (1)“背诵这首诗。”这个训练旨在促进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教师要根据教材的指示,在深入理解古诗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直到能够熟练地朗读并背诵下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总结更多的朗读和背诵的方法。

  (2)“理解加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这个训练是在学生经过查找资料、理解诗的大意的基础上,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加点的词语的意思对理解诗句的意思有较大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品味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根据画面写诗句。”这个训练中的两幅图分别是课文所描写的两句诗,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题中的文字:“下面两幅图画,各描绘了本课哪两句诗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然后观察画面的景物,经过认真地分析和探讨,确认这两幅图画各描写的内容恰好是“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和“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4)“积累。”这个训练是积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是作者借送友人抒发自己胸怀的诗。写这首诗时,王昌龄正被贬到江宁,心情无疑是苦闷的。

  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蓉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

  前两句写寒冷的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远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问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5.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解决对策在这首诗中,出现了很多的地名,如:广陵、黄鹤楼、扬州等,同时还有表示方向的词语,如:西辞、下等,学生在理解诗意的时候容易造成混淆,阻碍对诗的理解,教师要根据诗的内容,画一个地理方位图,标清方向及地名、物名,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首诗是如何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的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等词语,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黄鹤楼教案14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背诵古诗大比拼

  1、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2、师说诗题,学生背诗。

  3、师说诗句,学生说诗题和作者。

  4、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它堪称是送别诗中的经典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学生初读诗题。

  二、【新授】

  1、读懂诗题。

  A、出示生词卡片“孟浩然”“广陵”,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

  B、题目共有10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重读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C、介绍写作背景,带着自己各自的的感受再读诗题。(教师板书:读懂诗题)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款待了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之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再读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读明诗句。

  A、读通诗句。

  出示朗读的阶梯等次表,请学生自己对照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认为自己读到第三阶梯的水平了,就可停下。

  指名朗读,请学生相互评价。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现在我们一起合作来读读古诗,好吗?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好,现在换过来,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真好,现在我们一起来读整首的诗,老师只读诗题和作者,同学们按照刚才的四三节奏读整首诗,听明白了吗?——读

  B、理解诗意。

  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读懂古诗。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结合书上的注释,把自己读懂的句子说给其他同学听;不懂的句子互相讨论。

  C、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教师板书:读明诗意)

  3、品悟诗情。

  A、出示课文插图,请结合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故事。相机用ppt出示课件:(说话练习)

  B、引读:

  那离别的惆怅啊,全都凝结在那了李白那目驻神驰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无尽的不舍啊,全都凝聚在了那渐行渐远的孤帆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深厚的情谊,那样真挚的情感啊,全都托付给了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板书:品悟诗情)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教师板书:品悟诗情)

  同学们,离情别愁是每个人固有的情感,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离别。所以,古今中外,写离别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老师从中选出了几篇,我们一起来看看——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是的,孩子们,一样是送别,却因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人等各种各样的因素,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怀。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懂诗题——读明诗句——品悟诗情”这样的方法读懂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也可以尝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去品读王勃的、高适的或者是其他诗人的离情别愁。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诗题——读诗句——悟诗情”,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黄鹤楼教案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大意。

  2.通过理解、诵读,想象、体验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背诵古诗,培养主动积累古诗的习惯。

  教学过程

  01课前谈话,积累古诗

  1.在我国历史上,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是个诗的国度,有着成千上万个诗人。其中名气最大的是谁?李白。他的诗歌,我们学习了不少,一起回顾一下(出示,齐读):

  《静夜思》(一上P7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赠汪伦》(二上P116):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望庐山瀑布》(二下P76):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天门山》(三上P8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古月朗行》(三下P95):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2.李白的这五首诗歌,你能把它们分成三类吗?(可以按照写“月亮、景色、赠别”等分类,只要言之有理,最终落到“赠别诗”)

  3.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赠别诗”(板书:赠别诗)

  02揭示课题,感知诗意

  1.【出示课题】齐读《黄鹤楼 送 孟浩然 之 广陵》。谁能说说这些画线词语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黄鹤楼:楼名,在湖北省武汉市长江南岸,地处长江中游。

  送:送别。

  孟浩然:唐代著名诗人,是李白的好朋友。当时,孟浩然的名气比李白大一些,他比李白大12岁。

  之:去,到。

  广陵:扬州的别名。

  2.联系作者李白,谁说说题目的'意思?(时间 地点 人物 事情)

  在黄鹤楼上,大诗人李白送别好朋友孟浩然,他要到东边的扬州去。

  3.“鹤”笔画较多,“孟、浩”“陵”要求会写。请工工整整地填写人名、地名【出示“地图”】评价。

  黄鹤楼 孟浩然 广陵

  4.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100页,大声朗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音乐】

  (1)读诗歌,刚才老师提出了两个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其实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读出停顿、读出节奏。你认为自己达到了哪个层次?自己再试一试。

  (2)检查:请“读正确”的同过来读……(自评)【正音】孟、陵;

  再请读流利的同学读……(自评)

  最后请读出节奏的同学读……(自评)

  (3)【出示题目和前两句】研究题目与前两句诗的关系:

  相同的是什么?(地点、人物、事情)

  不同的是什么?(第2句诗中有时间“烟花三月”,指春天时节。“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像想浮动的烟雾。

  烟花三月好时节,万紫千红总是春。游玩黄鹤楼的人们一般都是什么心情?(兴奋)然而此时此刻,李白却要在此与好友孟浩然话别,心情又会怎样?(伤感)伤感表现在哪里呢?

  03想象情景,感受别意

  1.我们到诗歌的第3—4句里找一找。(学生自读)

  2.这两句诗写的是什么?是李白的所见、所闻,还是所感?找出依据(“见”)

  3.李白“见”到了什么?孤帆——远影——碧空尽——天际流

  你认为他站在黄鹤楼上,送了多少时间?

  4.(出示插图),想象刚才在黄鹤楼上话别的场面(学生说话)

  此时此刻,你最想读的是哪两句?——这就是”寓情于景”。

  5.这首古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齐读。再读,边读边想象送别画面,争取背出来。【配乐】

  6.检查背诵。

  04拓展深化,体验深情

  1.出示:《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指读。

  2.这两首诗都是李白写的。写作的角度有什么不同?

  (1)“赠”“送”:汪伦送李白,表示感谢;李白送别人,表示留恋。

  (2)形式:歌送;目送。

  3.两首诗中,相同的是什么?

  (1)离别之情;

  (2)感情的依托都是“水”。

  4.这节课马上要下课了,老师也要和大家告别了。你们准备怎样送别老师呢?不用歌送,也不用目送,就写几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吧。

  (出示古诗,要求选用)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王维)

【黄鹤楼教案】相关文章:

《黄鹤楼送别》说课稿06-29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01-07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15篇01-24

大班教案认识a的教案10-10

小班结构游戏教案城堡教案11-15

大班教案民族大联欢教案11-11

大班教案快乐国庆节教案11-07

小星星教案小班音乐教案09-17

美术教案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