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案7篇(经典)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科学教案7篇,欢迎大家分享。
科学教案 篇1
标志大擂台
设计思路:
最近电视里一直在宣传上海市民遵守交通规则的活动,作为新一代的孩子从小对他们进行交通规则的教育非常的必要.我园周围的交通比较方便,同时周边又有较多的汽车销售单位,有许多可利用的资源。所以我们选择了的主题.
马路是幼儿熟悉的环境,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尤其是马路上各种各样的车,深受幼儿喜爱,我班幼儿对各种各样的标志很感兴趣,尤其是幼儿园附近的马路上也有几个标志,他们都热烈的讨论这是什么标志?但是对于三种不同意思的标志还不是很了解,因此我就设计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是在主题背景下的一次活动,我是利用游戏形式导入,更能激发幼儿的兴趣,然后请幼儿说说自己熟悉的标志的名称,再让幼儿通过PPT来懂得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最后请幼儿把三种不同的标志进行分类,进一步巩固对标志的认识.
内容和要求:
1、通过幼儿对交通标志的`回忆,培养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2、尝试将交通标志按一定的规律分类。
材料与环境创设:
1、各种交通标志、幼儿人手一张标志
2、PPT课件
活动流程:
游戏导入交流互动操作实践活动延伸
观察与指导要点:
一、游戏导入
1、游戏《开汽车》
幼儿随着音乐在教室里开汽车,教师出示红绿灯提示牌,“指挥”交通,红灯停,绿灯行。
2、教师提出问题:老师没有说活,你们为什么一会儿停车,一会儿开车?你在什么地方见过红绿灯?红绿灯告诉我们什么?
二、交流互动
1、出示各种标志,引出课题。
2、引导幼儿交流各种标志所代表的意思。
3、引发幼儿回忆: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些标志?
三、选择标志,区别认识标志。
1、教师逐一出示三幅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内容,并根据内容选择相应的标志。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三种标志的不同。
3、让幼儿把自己手里的标志送到相应的黑板上。
4、教师指出个别幼儿错误的地方。
活动延伸:
让幼儿回家看看马路上还有哪些标志?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我们周围生活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过程与方法
● 分区域调查,认识多种多样的生物。
● 选用适合的工具对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 感受校园生物的美丽。
● 体会到用心观察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发展科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会选用适合的工具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和记录。
【教学难点】知道我们的校园中大概生活着多少种植物和动物。 理解校园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教学准备】分组准备:记录本,记录工具,观察工具,调查表为整个班级准备:校园常见生物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校园里有很多植物和动物,认识下面这些动物和植物吗?用幻灯片放校园内常见植物和动物,让学生辨认和观察(意图:学生能说出名字的让学生说,如说不出名字,让学生观察动植物样子,告诉名称。引发学生调查兴趣) 2、:校园里还有哪些植物和动物?我们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让我们一起去调查
二、设计调查方案 1、师:如何去调查呢(意图:引导学生制订周密的调查计划) 2、学生分组制定调查计划,汇报,师点拨: A像科学家那样,将校园分为几个区域分别进行调查;B要对校园生物展开全面调查,包括土壤中和曾经来过的动物;调查时不仅要记录地面看的见的动物和植物,还要搜索地下的动物,要根据所发现的动物踪迹推测哪些动物也在这里生活过。将这些发现都及时记录下来。C用绘画、拍照等适宜的方法记录不知名的动植物; D将调查的校园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两类分别记录,既要记录生物的名称、又要记录它们生长和经常活动的地点。 E在调查时可能会出现具有不同特征的同一种生物,比如不同花色的蝴蝶;开黄、白、红不同颜色花的`郁金香等,记录时可以都记录成蝴蝶或郁金香,也可分别记录某某样的蝴蝶;某某颜色的郁金香。F要爱护动植物
三、开展校园动植物调查活动将校园划分为几个区域,每个小组确定一个区域作为调查的重点,开展调查活动,边调查边记录,尽量不要漏掉校园中的任一种动植物,鼓励学生认真记录,对认真调查的组给予加星评价。(意图:为后面形成生物种类多种多样,同种生物也具有千差万别的不同个体这样一个生物多样性的认识积累感性经验。)
四、课外延伸:对不知名的动物和植物,回家查找资料
板书设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知道气球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从气流吹在脸上的感觉,感知空气的存在。
2. 体验与气球一起做游戏带来的快乐。
活动准备:
气球若干,打气筒若干,小动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 气球喜欢吃什么?
故事:气球兰兰的肚子饿了,看它的肚子饿的扁扁的,想吃东西,小动物们都来帮助它,小狗拿出自己最喜欢的骨头给兰兰吃,兰兰说:“谢谢你,我不吃这个。” 小猫拿出自己最喜爱吃的鱼给兰兰吃,兰兰看了摇头说:“谢谢你小猫,我不吃这个。”小兔子也来了,它拿出胡萝卜请兰兰吃,兰兰还是摇摇头说:“谢谢你,我不吃这个。”这下可难住了小动物们,请你们帮小动物们想一想,气球兰兰到底吃什么呢?它吃什么才能让自己的肚子鼓起来?(空气)
哪里有空气呢,气是怎么来的?请小朋友找一找。(嘴巴、打气筒)
我们一起来试一试,帮它们吃吃空气,让它们的肚子鼓起来。
二、 刚才小朋友们发现了,空气它有个怪脾气,喜欢从气球的肚子
里偷偷的跑出来,怎样才能让气球吃的`饱饱的,不让空气跑掉呢?请你们自己找找办法。
老师示范讲解如何抓住气球的嘴。
·感受气球轻轻吹和快速吹在脸上的不同感觉。
请小朋友把气球吹起来,把它的嘴巴露出一点缝隙,放在脸的旁边,有什么感觉?
在把气球的嘴巴放大一点,放在脸的旁边感觉一下。
与幼儿一起讨论后老师总结。
·玩气球,把气球吹起来,摸摸它的肚子,跟气球碰碰,捏捏,说说有什么感觉?
·气球吹起来以后,如果突然放飞会怎么样?请一个幼儿示范,其他幼儿模仿气球四处乱窜的样子,提问:为什么气球突然放飞后会到处乱窜?是谁给了气球力量?
三、 游戏“流星气球大战”
请小朋友找个空地,我们把气球吹起来,老师喊“一、二、三”,小朋友一起把气球放飞,如果你找不到自己的气球了,你可以到老师这儿来拿气球。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概括主题思想兼而习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前面几节课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1.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为什么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西方传入电报、电话以及照相、电影等,新闻报纸、出版事业也在中国出现)
2.你能说出以下各时期兴办的刊物名称吗?(组织学生“对号入座”:
A.洋务运动时期:《申报》
B.维新变法时期:《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C.辛亥革命时期:《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南风报》(中国同盟会广西支部编辑)
D.新文化运动期间:《新青年》[原名《青年杂志》]、《每周评论》
E.五四运动期间:《京报》、《晨报》等)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这些报刊都是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的产物,对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其实,比这些报刊更早研究西方文化的`思想家魏源早在鸦片战争期间就已经出现了。近代史上,中华民族还有许多爱国知识分子不甘失败,积极展开挽救民族危机的活动。他们在思想上、科技上学习西方先进文化,勇敢地进行赶超和创新,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布置学生阅读112~116页全课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着作名称等做出醒目的阅读标记,按小组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家
(由于他们生活的时代早,而且产生了巨大的激励作用,所以调到前面作为范例进行探究)
1.怎样学习有关魏源的历史知识?(通过设问,启发学生从生活时代、代表作[或创造发明]、主要内容、成功原因等方面进行了解:
A.生活时代:鸦片战争期间
B.代表作:《海国图志》
C.主要内容:“师夷长技以制夷”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
良好的道德品质[讲诚信,不负林则徐重托];
强烈的创新意识[批判闭关锁国政策,破除轻视科技的愚昧观点]。)
2.有关严复的重要内容是什么?(启发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生活时代:戊戌变法时期
B.代表作:译着《天演论》
C.主要内容:“物进天择,适者生存”,“世道必进,后胜于今”
D.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反抗外侵,主张救亡图存];
良好的道德品质[勤奋好学,既学军事,也广泛涉猎西方政治学说];
强烈的创新意识[为译着加按语
,叙述己见,警醒世人,宣传变法]。)
【教师小结、过渡】向西方学习,是中国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基本走向;爱国主义则是激励人们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以这些思想为支撑,科学家们在各自领域内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人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你知道当年建立这项伟业的人物事迹吗?(组织学生运用上例,自我提炼知识要点:
A.人物姓名:詹天佑
B.重要贡献:自行设计和建成京张铁路[干线]
C.年代:1905~1909年
D.突出成就:居庸关、八达岭隧道
E.成功原因:崇高的爱国精神[学成本领,报效祖国];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污垢的危害及简单的除垢知识。
2.培养幼儿对小实验的操作兴趣,学习正确的操作方法。
活动准备
白醋、食用碱,热水。
带有茶垢的玻璃瓶。
活动过程
一、认识水垢
1.幼儿观察玻璃瓶内的茶垢,认识水垢 。
2.有水垢的玻璃瓶和没有水垢的'玻璃瓶
教师分别将两个瓶内倒入白水,请幼儿观察水的清晰度。
3.说一说两瓶的不同,知道水瓶内附着的物体就是水垢。
二、了解水垢对人们的危害
1.请幼儿想一想,还在哪里、什么容器里见到过水垢?
2.教师讲解水垢的危害
这些粘在水壶和水瓶里的东西叫水垢,它是水中的杂质,
在水中被加热、烧开以后变成的。
水壶、锅炉烧水多了或者热水瓶、饮水机用时间长了会结成一层水垢。
水壶里有了水垢,水就不容易烧开,浪费燃料,
水垢的碎块如果被我们喝进身体里,会损害健康容易生病,
工厂里的大锅炉如果不除水垢,还会有爆炸的危险。
三、实验:除垢
1.认识食用碱
幼儿观察,白色、粉状的食用碱。
2.将食用碱放入有茶垢的玻璃瓶,然后倒入开水,摇晃瓶子。
请幼儿观察瓶壁发生的变化。
3.幼儿讲述自己观察到的情况。
4.教师小结:碱面和水垢放在一起,水垢会产生气泡,渐渐变小,
这种变化叫化学反应。
5.知道除了用碱面,还可以用白醋或专门的除垢剂来除垢,而且效果更好。
四,活动延伸
请幼儿说说,还知道哪种除水垢的方法,哪一种最省力最好用。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和引导、演示实验,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和讨论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自己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1——2个,了解科学家的工作过程,
教学器材:铁架台、铁圈、石棉、平底烧瓶、铁架、橡皮塞、烧杯、水、酒精灯、火柴、玻璃杯、硬纸片、生鸡蛋、电磁感应演示仪、闭合铝环、石蕊试剂、滴管、玻璃试管两支、酸和碱溶液。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问导入:
你读过霍金的《时间简史》吗?黑洞是怎样产生的呢?“神舟四号”为什么能够上天?要回答这些为什么,必须学习一门新的学科《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很神秘吗?不,科学就在你身边!
二、新课教学:
1.科学是什么
⑴有趣的自然现象
在我们的身边就存在着许多有趣的自然现象:一粒小小的种子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秋天大雁往南飞……,你还发现哪些非常有趣的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为什么会发生?又将会怎样变化?人们正是在不断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科学规律。
⑵演示实验:
①鸡蛋惯性实验
演示:用手指快速弹走硬纸片,如图1
设问: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②水再次沸腾实验(可以在给水加热的同时先进行下面的实验)
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开,水会停止沸腾。
设问:不用加热的方法,你能让水再次沸腾起来吗?
演示: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如图2。
设疑:水为什么会再次沸腾呢?
③电磁感应实验
将闭合的铝环放在上方的铁芯上,突然通电时铝环跳起,将铝环放在铁芯上,铝环神奇地浮在空中。
教师进一步激趣:要想知道铝环为什么不会落下去,也要用到科学知识。
④酸、碱溶液分别滴入石蕊试剂后变色实验
将石蕊试剂分别滴入装有酸、碱溶液的试管中,装有酸的试管的溶液变成红色、装有碱的试管里的溶液变蓝色。教师可更进一步设疑激趣:为什么两种液体会变成不同的颜色呢?
⑶科学是什么
引导学生一起归纳: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寻找各种答案的学问。
启发学生讲故事:科学家牛顿好奇于苹果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好奇于水沸腾时顶起壶盖而改进和发明了蒸汽机。
强调:小小的疑问,都可以引发科学发现,科学并不神秘,从探究身边的问题开始,就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设问:也许你也有许多为什么,你最感兴趣的`自然现象是什么呢?寻找过其中的答案吗?
2.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
讲解:科学家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都是十分留意的,你知道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吗?我想调查一下,我们班有哪些同学的家长在研究院或研究所,或大学里搞研究工作?他们都是科学家,请你们谈谈他们是如何工作的?
引导归纳:
研究对象:自然界的各种事物。
研究地点:实验室、野外。
研究用具:实验仪器和观察设备。
研究过程:不断提出问题——搜集信息——考察和验证——记录、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发表论文或考察报告
讲解:科学研究是一个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要用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例:1999年8月科学家在北纬77度18分进行了北极大气结构探测,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进行探究。科学技术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事业,科学的发展是无穷尽的。
组织讨论:许多自然现象是可以用科学的道理来解释的,每个同学举1—2个你能解释的例子,看谁解释的好!
设问:科学既有用,又有趣,还有挑战性,有的同学还想成为未来的科学家,我们应该怎样学习科学呢?请同学们看书找出答案。
3.怎样学好科学
⑴仔细观察;人们对大自然现象的认识和对自然规律的探索都是从观察开的。
⑵积极实验:设计实验、收集资料和证据。
3认真思考:分析归纳,找出问题的答案。
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掌握探究科学奥秘的本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美好的生活!
设问:通过本节的学习,你对《科学》课有了什么新的理解?说说你准备如何学习《科学》?教师归纳并提出学习科学的基本要求。
三、复习
引导学生进行(对照板书进行)。
课后每位同学收集一个你最敬佩的科学家的故事,下节课进行交流。
每位同学找一本有关科学方面的书籍开始阅读。
板书设计
科学入门
科学是什么——是一门研究各种现象,寻找各种答案的学问。
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
不断提出问题——搜集信息——考察和验证——记录、分析、论证——得出结论——发表论文或考察报告
科学并不神秘
怎样学习科学?
仔细观察、积极实验、认真思考
课后反思: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了一半。因此作为科学课的第一课时,应该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教师准备的有趣的实验又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如本节所做的三个实验:水的再沸腾实验、石蕊试剂遇酸和碱溶液变成不同的颜色、电磁感应现象中铝环高高的浮起,三个实验中出现的学生意想不到的实验现象,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在此时加以引导:你想知道其中的为什么吗?好好学习科学就可以得到圆满的答案。至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很好地调动起来了。也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科学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认识了解艺术与科学完美结合的美。
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综合探索的能力。
3、情感目标:能够从生活中汲取美,认识感受科学、艺术对生活的影响。
二、重点:
探究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事例。
三、难点:
启发学生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准备:
络搜索查找有关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事例与资料。
五、教学程序:
(一)探究学习:
1、在科学中发现艺术美
(1)课件展示太空星云图片。
①图片中的景象像什么?(眼睛)
②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造型、色彩)
③在平日里我们用肉眼能看到这么美的景象吗?(天文望远镜)
是科学技术的发展才使我们在遥远太空中发现了艺术的美景(板书出示:在科学中发现艺术的美)。
④你们还想再看一些这样的美丽的星云吗,下面我们就用美术的眼光来欣赏,这些美丽壮观的景象。(多幅星云图片欣赏)
⑤你能不能用美术语言,说说看到这些图片后的感受。
(2):是科学拓宽了人们艺术欣赏的新视野,为艺术的创作插上科学的翅膀。(出示课题)
下面我们进一步来感受一下艺术与科学结合的美。
2、用艺术表现科学。
(1)展示《下楼梯的女人》。
①我们一起来欣赏法国著名画家杜尚的油画作品《下楼梯的女人》。给你什么特别的感觉?这种现象你在哪里见过吗?(一个人在下楼梯,而且好像是连续的动作画在了一起)
②点击出示:用数码相机拍摄合成的击剑运动连续动作图片,与《下》对比观察:这张照片是用数码相机选用连拍功能后合成的,是不是和这幅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呢?
③:通常的绘画是在平面上表现一个静止的瞬间影像,而杜尚正是看到了高速摄影机拍出的连动画面才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用独特的艺术创作表现了全新的科学技术。这幅作品打破了贯常的表现形式和局限,进行了新的有意义的尝试。
(2)欣赏修拉作品《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
①另外一位画家则是研究并运用了光学原理来作画。请欣赏法国画家修拉的“点彩画”。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画家是怎样运用小色点来排列作画的。
②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细节图)
③:画家作画时没有将各种颜色混合在一起,而是将需要调和的小圆色点按照一定的规律并列排点在画布上,利用光学原理和人眼对环境色的自我调和功能而达到色彩的自然调和效果。是科学的.发展激发了人们艺术创作的新灵感,用艺术去表现科学的新技术。
3、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
(1)飞檐与斗拱:
①展示世博馆图片:世博会期间馆的奇特造型每天都吸引了上万观众排队参观,你认为它的造型奇特在哪?(上宽下窄)有没有什么想问的问题?(为什么要选用这样的造型?设计师受到什么启发?下面的面积这么小,为什么能托住上面那么宽大的顶部?)
②请大家小组内交流一下,并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参与、指导。
③:馆的屋檐设计灵感源于我国古建筑的传统造型“飞檐”,其中的木架结构“斗拱”这一科学技术实现了人们对建筑造型美的设计创想。
④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斗拱。
⑤展示各种斗拱的结构图片。
⑥欣赏“浙江宁波保国寺”的建筑图片。(造型宏伟别致的飞檐不仅给人以建筑艺术美的享受,更可以有效地减少雨水对屋身墙面的浸蚀。那么这么大而重的飞檐是用什么方法支撑起来的呢?)
(2):艺术与科学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一直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艺术不断激发着人们创造的想象和灵感,科学则为艺术的创新表现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首先感受摄影的艺术美,在欣赏的同时思考探究艺术创作背后的科技支持
(二)科学艺术考察活动。
1、每组桌面上有一些同学们课前在互联上搜索查找到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艺术与科学结合的作品,请各组进行探究考察活动,并填写好图下面所提出的问题:
(1)它的艺术美体现在哪?
(2)它的科学性体现在哪?
3、各小组进行考察活动。
(1)钻石艺术。
(2)壁纸艺术。
(3)电脑绘画艺术。
(4)桥梁建筑艺术(赵州桥)
(三)交流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本组考察结果,其余同学补充。
(四)拓展。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所学:
(1)在科学中发现艺术。
(2)用艺术表现科学。
(3)艺术与科学的结合。
2、课堂小检测。
3、拓展:(图片欣赏)
(1)梵高《向日葵》(这是谁的作品?)
(2)二氧化硅纳米颗粒(图片里是什么?)
(3)纳米材料图片欣赏。
4、:从古至今,人类从未间断过以艺术和科学结合的形式来进行发明与创造,所以在生活中可以发现许多不同时代的具有艺术与科学实用价值的物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发展情况。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经典)07-21
(精选)科学教案07-26
科学教案【精选】07-29
科学教案(经典)07-30
科学教案[经典]08-09
[经典]科学教案08-28
(经典)科学教案09-17
(精选)科学教案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