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08 10:09:2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共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共7篇

语文教案 篇1

  说学情

  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散文,对散文的分析和理解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但过去的学习主要是以理解内容、感悟思想以及分析艺术技巧为主,尚未上升到具体的阅读方法的层面上,一些较难的艺术技巧也很少涉及;但是,作为即将升学的初三学生,他们的学习、理解、接受能力相对较强,加之前面五个单元“学会读书”的积累,是本课学习的有利条件。

  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结合九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能力,并且考虑到教学目标应具有科学性、具体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检验性,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品味课文的语言风格,揣摩句子的深刻含义,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

  2.学习使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3.体悟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学会欣赏绿色之美、自然之美。 这也符合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学生能从课文中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学到相应知识与方法并运用到平时生活的阅读中去。

  说教法、学法

  1.多媒体教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教学直观性,提高教学效率,强化教学效果。

  2.默读法:有利于学生正确深入理解全文,培养自觉的阅读习惯和态度。

  3.圈点批注法:让学生读懂文章,养成边读书边动脑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

  4.朗读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5.小组讨论法:打破了课堂单向传递的束缚,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能培养其发散性思维。

  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2-3分钟)

  使用幻灯片播放梅雨潭、什刹海拂地、虎跑寺“绿壁”、西湖以及秦淮河,同时播放第三段“我曾见过我怎么比拟得出呢”的配乐朗读。幻灯片播放的图片以及背景朗诵,能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就提问学生看完图片、听完朗诵之后,对梅雨潭的绿有怎么样的感觉?明确:引导学生与别的绿进行对比。

语文教案 篇2

  培养目标

  1、辅导学生准确认识14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的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读生字,朗读课文,感受的自然的情感,理解冬爷爷的画是怎样画出来的。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件,谈话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漫天飞舞的雪花,蓝天映衬下的雾松,粉妆玉砌的.景物,玻璃窗上丰富多彩的冰花,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冬爷爷的画。

  1、板书课题,引导质疑,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

  2、归纳问题:冬爷爷的画是什么样子?冬爷爷画了哪些画?冬爷爷是怎样画的?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标然段,并在文中圈出本课要求认读和掌握的生字。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识字。

  3、出示识字卡片,进行认读练习。

  4、同桌互相认读,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5、分段朗读课文,纠正字音。

  三、细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美。

  1、找出最喜欢的一段话,反复练习朗读,直至读通顺,流畅为止。

  2、同桌互相朗读课文,并进行互相。

  3、出示四个问题,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问题。以组为单位,互相讨论合作解决问题。

  4、合作探究:

  (1)玻璃窗上的画如此漂亮,你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冬爷爷才会画画?

  (2)在读中寻求答案。

  (3)讨论交流。

  5、师生共同交流。冰花形成过程:水蒸汽遇冷凝结成冰花。

  6、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7、用不同的形式练习朗读。

  8、用自己的话赞一赞冬爷爷。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互相。

  二、冬爷爷的画在什么时候出现,在什么时候消失?

  三、冬爷爷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礼物?你是怎样发现的?

  四、开火车认读生字。

  五、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得端正、美观。

  (2)重点指导:冒、床、图。

  (3)学生书写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同桌互相评一评,议一议,哪个字写得漂亮?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其中表示数的4个生字。认识3种笔画。

  2、培养学生正确的.书写规则。

  重点难点:

  1、认识4个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2、“八、九、十”的笔顺规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说说下列几种笔画的名称。一、︳、

  2、出示卡片,认读“四、五、六”三个字,一边书空一边说出笔画名称。

  二、学习生字“七、八、九、十”。

  1、读准字音。

  师:有两个字请同学们注意读准:“十”是卷舌音,“九”的韵母是什么?

  生:“九”的韵母是iu,第三声。

  2、认识三种笔画。

  捺()竖弯钩()横折弯钩()

  3、指导书写。师边讲解书写要领,边范写。

  七:共两笔,第一笔“一”,第二笔“”,“一”要从左下格贴近横中线的地方起笔,稍稍往上斜。

  八:两笔写成。先撇后捺,捺要略高于撇,两笔之间留恰当的距离。

  九:两笔写成。先定撇,后写横折弯钩。

  十:两笔写成。先横后竖,“一”要高于横中线一点,:I“要写在竖中线上。

  1、生边书空边说笔画名称。

  2、在作业本上练习书写,每个字写五遍。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带木字旁的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学习带木字旁的字,重点认识其中9个,正确书写5个。2、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汉字字形与字义间的关系,练习成批识字,提高识字能力。

  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图片进行观察,通过小组合作和在游戏中识字等方式进行识记,掌握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体会学习生字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识字和写字。

  2、初步了解汉字字形与字义的关系。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字形与字义的关系,感悟出汉字的表意特点。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愉快教学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生字卡、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新朋友,他们是丁丁和冬冬。快来和他们打声招呼吧。

  丁丁冬冬今天来是和我们大家一起来识字的,(出示课题,并齐读课题)

  二、激趣导学,愉快识字

  1、他们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出示大树图片),我们一起来认识吧

  出示课件,认识“树枝”和“树根”,齐读,观察“枝”“根”发现了什么?(都有木字旁)对,树枝和树根都是树木的一部分,所以都是木字旁。

  2、出示树木图片,师:大家知道古时候的人用什么字来表示大树吗?演示“木”的演变。接着认识二木成“林”,三木成“森”。森表示什么?(树木很多)

  3、(出示森林图片)森林里的树木真多啊,数也数不清。丁丁冬冬一起来到了大森林里。我们快去和他们一起认认森林里都有哪些树?

  课件出示各种树的图片,认识“杏树、枫树、柏树、松树、桃树、李树、杨树、李树、梧桐树”

  (1)师指导识记“杏、杨柳、松、枫” ,总结识字方法并板书

  (2)学生小组合作识记“梧桐、柏、桃、李”,汇报时学生当小老师教其他同学识记

  (3)大家看,这个“李”字好有意思啊,十八子。指导书写“李”

  4、丁丁冬冬和大家一起认识了这么多树,正高兴了。这时他们来到了一个桃园,哇,好多的桃子啊!孩子们,你们想吃桃子吗?(想)那我们赶快去摘吧!观察一下这些字,你有什么发现?(都有木)对,这些树都是树木的名称,所以都含有木。

  (游戏:摘桃子。读准桃子上的字就可以摘下桃子)

  5、好吃的桃子摘完了,如果把刚才的生字放到诗句中,你们还认识吗?出示诗句,学生自由读、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注意指导读出节奏和感情

  6、丁丁说:“森林里的树对我们人类的贡献真大啊!它们有的结果子给我们吃,还有的去哪儿了?(出示木材图,一起认读)冬冬说:“是啊,木材可以做成木棍、木板、木条”

  (1)依次出示这些图片并认读

  (2)丁丁冬冬说的'这几个字你们认识了吗?用上刚才的方法,仔细观察一下,你怎么记住它们。然后指名说。(学生说一个,教师就在黑板上贴上这几个字的字卡,一边对学生的发言给予奖励)

  (3)举“材”字卡片,大家看,材里面也有个木字,观察一下有什么变化?

  放到田字格中看看,写时还要注意什么?指导书写“材”

  7、你们知道木材还可以做成什么吗?

  (1)学生边说,教师就将预设的含木的字卡贴在黑板上

  (2)举“床”字卡片。“床”是什么结构?观察在田字格中,写时注意什么?一起来写写

  (3)大家观察一下所贴的字,发现了什么?(它们都是用木头做的东西,所以都有木)

  8、认识了这些字,丁丁冬冬想和大家玩个游戏:摸字游戏。教师一边说:“小孩小孩真爱玩,摸摸这儿,摸摸那儿,摸摸‘材’字宝宝跑回来”(学生上台摸贴在黑板上的字卡,大声读出来,其余学生跟读三遍,然后下来,教师继续)

  9、好玩的游戏结束了,丁丁冬冬准备把今天学的几个字写下来,还要和大家比一比,看谁写得好。同学们,你们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吗?(愿意)我们就来写这几个字,出示“材、床、李”先学生练写,教师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再展示评价,学生写字时,用相机拍下学生的坐姿和作业,然后进行评比,

  三、课堂小结

  大家真棒,丁丁冬冬非常佩服大家,不得不承认大家是今天的识字明星。表扬我们自己!丁丁冬冬说“玩了一天了,一起去休息吧”演示人木休,现在我们下课休息,下课!

  【教学总结】

  一、思得【成功之处】

  1. 这节课,我利用形式多样、丰富有趣的识字环节,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激发了他们学习汉字的兴趣 ,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掌握本课知识。

  2. 新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孩子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本节课的拓展环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带木字旁的字词,既对本课教学内容做了复习、巩固,也培养了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一堂课下来,他们认识了很多字,积累了不少词。

  3. 课堂中,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交互式电子白板的使用,与教学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为其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也为整堂课增添了趣味性,避免了识字教学易出现的枯燥、乏味。

  4. 课标指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要尊重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本节课,不管是识字部分还是写字环节,我都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得出答案。摒弃了老师一味教,学生盲目学的教学模式。

  二、思效【效果达成】

  “丁丁冬冬学识字”,是一个开放性单元。它重点在学习和掌握某些具有典型意义偏旁的汉字,从而感知汉字表意的特点。这节课,通过丰富多样地识字、有趣自主地拓展,以及扎实有效地写字,使得教学计划顺利实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木字旁所表示的意思时,我设计一步一步分层去处理,突破了教学难点,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感知了汉字表意的特点,还激发了他们学习汉字的热情。

  三、思失【不足之处】

  1. 设计识字环节时,忽略了形近字的教学。应当利用形近字,帮助学生了解汉字偏旁具有表意的特点。

  2. 写字教学,对生字重点笔画的示范和强调,以及对学生书写情况的评价做得不够扎实。

  四、思改【再教措施】

  如果让我重新教学本节课,我觉得应该有以下几点改进与突破:

  1. 识字环节中穿插形近字“村—材”、“财—材”的对比学习。

  2.写字教学部分,会注意对每个生字的重点笔画进行示范和讲解。在学生看完老师范写之后,让他们先在语文书中描一描,最后再在生字本上书写。如果发现哪位学生某个笔画或者字书写不够规范、漂亮,应在指导后让学生继续练习,然后进行展示,不断帮助学生进步。

  3. 在拓展环节—从古诗中找带木字旁的字这个环节时,我会加入让学生组词和说说结构这个步骤。这样能够更好地对本课内容进行巩固和复习。

  4. 日后会重视和加大对学生写字习惯的纠正和培养。

  以上就是我对本课的教学反思。这一次的师徒共建自主高效课堂活动使我受益匪浅,留下了很深的感触。首先衷心感谢学校为我们青年教师提供这样的学习平台。其次感谢宁老师在备课、试课、磨课的过程中对我的悉心指导,无私传授,热心帮带,使我学到了很多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有用的教学方法。通过本次活动,也让我看到了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真诚希望得到各位评委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路漫漫其修远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虚心向其他老师学习,不断努力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自己的教学。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语文课须重视朗读,诗歌更应在朗读中领悟。这个教案以读带讲,以讲带析。学生朗读,教师指点,气氛越来越醇浓,使读者神思飞越,沉浸在神话般的意境之中。朗读,还可以在读中驰骋想象,创造出美妙的意境。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二、明确目标:

  诗歌,是诗也是歌。诗歌的朗读,如同吟唱歌曲,尤须细心揣摩。今天,我们要在训练读的基础上,学习这首诗。

  三、诵读:

  一读,要读准字音,做到字正腔圆。(难字略)

  二读,要读准节奏,注意轻重、快慢。

  三读,读出意象,即画面。

  a.农家丰收图;b.霜晨归渔图;c.少女思恋图。

  四读,注意诗歌所创设的氛围,读出感情。

  a.松弛,闲静;b.宁静、悠远;c.清静、柔美。

  全诗应读出清柔、舒缓的感觉。

  五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见解,这种朗读是一种个性化朗读。

  以“_____________用(写)得美,美在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自己感受最深的词语或句子加以品析。以下可供参考:

  1.“栖息在农家”“游戏在渔船上”“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中“栖息”“游戏”“梦寐”三个词用得美:

  栖息:用拟人的手法,将虚无的东西(秋天)视象化了,创造出松弛、闲静的氛围。

  游戏:虚实相生,在作者眼里,秋天就是如此清逸、闲适。

  梦寐:少女朦胧的感情深藏在心中,仍在梦中回忆。

  2.“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拟人手法,写丰收之景,下文“肥硕”亦写丰收之景。

  3.“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既写丰收,又写景,一箭双雕。

  4.“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矛盾之美,体现清远的境界。

  六背读。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不过是个例子”。在这堂课上,不仅要把这个例子读透,还要达到举一反三。学生在课堂上不仅积累了优美的语言,还积累了学习诗歌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范读、跟读、朗读等,利用多种形式朗读诗歌,直至背下来。

  二、讨论交流。

  1.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2.你不懂的诗句是哪些?3.你读出了哪几幅画面?4.你认为本诗营造了一种什么氛围?

  三、引读:美国狄金森的《秋景》。

  1.你读出了几幅画面?2.交流你已领悟到的美点。例:浆果的面颊多么丰满(写出丰收之景)。3.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共同之处?(都表达了对秋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4.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了解诗歌,赏析诗歌,创作诗歌,本教案按照这个思路设计。青春年少,是如诗如画的年龄,在课堂上教一点写法,用诗人的眼光观察生活,必定会使学生神采飞扬。生活,本就是一首诗啊!

  教学步骤:

  一、朗读,力求读得有韵味。

  二、向同学介绍这首诗。

  1.本诗描写的是谁的生活?农家、渔人、牧羊女?

  2.本诗描绘了哪几幅生活的画面?农家在山中伐木,在竹间背瓜果。渔人摇舟捕鱼。牧羊女思恋牛背上的笛声。

  3.本诗抒发的感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

  4.景物的特点:露珠、幽谷、冷雾、白霜、草野、溪水等,描绘出一种清凉、冷寂、朦胧的气氛。

  5.人物:农家、渔人、牧羊女,都远离城市的喧嚣,营造出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

  以上每个环节,都必须有充分的朗读。

  三、结合本诗,交流诗的`特点。

  1.诗,语言优美,用词生动。

  2.诗,用环境描写表达作者感情。

  3.节奏感强,琅琅上口。(不限于以上几点)

  四、在作者笔下,秋天是一个收获的季节,不是热闹与喧哗,而是一种宁静与闲适。你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用诗的语言表达出来。

  五、作品交流、评议。

  【资料整合平台】

  1.《秋天》的相关背景

  《秋天》是何其芳的早期诗作,系作者30年代初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所作。他的早期诗歌受到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属于现代派诗作。现代派诗歌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反对直接抒情和直接陈述,其内心世界决不和盘托出,而是运用暗示和隐喻展现心境,以客观象征主观,或只是描绘一个面貌,而不道出确切的含义。《秋天》这首诗收入何其芳的第一部诗集《预言》。这部诗集大多数作品写得朦胧晦涩,如《预言》一诗通篇都是象征。但《秋天》则写得较为明快,不像同期创作的其他作品难以理解,但第三节中少女的朦胧恋情写得十分微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不易领悟的。严格说来,《秋天》并不太适宜这一年龄段的学生阅读,教学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2. 秋(节选) 杜运燮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叶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中迷失方向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塔吊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息。

  使用建议:这首诗取景的范围较何其芳的《秋天》宽广,抓住了众多景物的特征,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进行描写。注意在朗读中体会,不须深究。

语文教案 篇6

  老师:这是什么?(出示课件。)

  学生:竹排。

  老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欣赏美丽的风景好吗?出示课件

  老师:你们看到什么风景。

  学生1:小鱼。

  学生2:禾苗。

  老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学一首好听的.儿歌(课件出示课题“小小竹排画中游”)。

  学生齐读课题。

  老师:请学生自由读,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

  学生:自由读。

  老师:小朋友读好了吗?那请学生读给林老师听好吗?

  学生齐读课文。

  老师:谁能站起来为大家展示一下?(指一生读)

  老师:他读得怎样?

  学生:他读得感情不好。

  老师:那请你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该生读课文)

  老师:他读得怎样?

  学生:非常棒!

  老师:这些生字宝宝,你们认识吗?(小黑板出示),指一生上台领读。

  老师:谁来说说这个小朋友读得怎样?

  学生:他读得很正确。

  老师:给他掌声,说说为何会认识这么多字。

  老师:打开课本,请小朋友自由拼读生字。

  (学生自读生字,老师巡回指导。)

  老师:谁来找找三点水的字。

  学生:江流游。

  老师:从三个字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1:江里有水,所以是三点水。

  学生2:鱼在水里游,所以游是三点水。

  老师:你们真能干,掌声鼓励。

  老师:说说唱为何是口字旁?

  学生:唱歌是用嘴巴的。

  老师:排为何是提手旁?

  学生:竹排用手来划。

  老师:生字宝宝摘下了帽子,再请小朋友来认一认,(小黑板出示,学生集体认读。)

  老师:生字宝宝跳到我们的歌里,你们认识吗?

  (学生自由读诗歌。)

  老师:你最喜欢哪一句,把最拿手的一句读给大家听。

  学生:鸟儿唱,鱼儿游。

  老师:为何喜欢这句?

  学生1:鱼儿在水里愉快地游来游去。

  学生2:小鸟在天上飞快地飞来飞去。

  老师:请学生来做做鱼儿游,鸟儿唱的动作。(学生表演)

  老师:怎么读,才能读出这种感情来。

  学生:高兴。

  老师:那请小朋友带着这种心情一起来读。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在习作修改好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习作评析。

  过程与方法根据平时积累,利用小组合作优势,充分发挥想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自主修改的能力。

  教学重点:

  点评中的'好词好句。

  教学难点:

  点评中的好词好句。

  教具:

  教学方法:引导、点评

  教学流程:

  一、习作讲评

  1、学生拿己的习作,找出最满意的地方。

  2、小组间相互朗读交流自己认为最满意的部分,相互评议。

  3、小组间相互传阅习作,彼此发现习作中优美的句子、片段或词语,进行赏析。

  4、对部分不尽人意的地方彼此提出合理化建议,共同提高、相互鼓励。

  5、学生作好记载,当经验保留。

  6、教师巡视指导。

  二、小节

  1、教师对习作讲评过程进行。

  2、提出希望。

  3、学生代表发言,本次习作的体会。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3-31

语文教案04-01

语文优秀教案04-02

语文教案03-08

语文教案03-08

语文教案03-10

语文教案03-15

语文教案02-16

语文教案03-21

语文教案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