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04-12 08:39:39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经典[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经典[7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二、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从海水、海底、海滩、海岛4个方面具体地描绘出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西沙群岛是个可爱的地方。特别是海水和海底这2段,更为精彩。

  三、教学难点

  体会出西沙优美的风景,丰富的物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课前准备

  1.让学生自读课文,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风光片或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学习1、2两段,知道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初步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第2段,初步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

  难点:学习第1段,知道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课件出示祖国地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西沙群岛吗?请看,这是一幅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

  2.课件播放风光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游览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吧!美吗?如果我们读了课文,一定会有更美妙的感受的。

  (二)初读课文

  1.读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学生质疑。)

  2.学生自由读课文。

  (1)明确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边读边想刚才提出的问题,在读懂的地方可以用笔注一注。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1)检查生字新词。

  (2)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说说通过读课文知道了什么。

  (三)重点探究

  1.凸显重点。

  (1)课文是围绕哪几方面描写西沙群岛可爱的呢?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2)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两方面的?

  2.自主感悟。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方面,轻声读一读,把自己特别喜欢的语句画下来,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它。

  (2)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指点。

  3.合作探究。

  探究一:(课件出示)

  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有深蓝的.,淡青的,浅绿的,杏黄的。一块块,一条条,相互交错着。因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峡谷,海水有深有浅,从海面上看,色彩就不同了。

  ①你读到这段话时,有什么样的感觉?(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海面、五光十色、瑰丽无比。)你能把海水的美读出来吗?

  ②海水真美呀!说说为什么这么美?(学生读)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画图讲解。

  ③这么美的海水,让人一看,就觉得西沙群岛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教师指导,板书:风景优美的地方。)

  探究二:(课件出示)

  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正像人们说的那样,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①你为什么喜欢这两段话?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②教师小结:海底真是个大宝库,有谁喜欢珊瑚的,请举手;有谁喜欢海参的,请举手。请把你们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③学生朗读体验。重点理解“蠕动”“威武”;重点体会“有的……有的……有的”句式。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游览了西沙群岛的海面,知道──(学生齐读);走进了海底,欣赏了──;西沙群岛的海滩上怎样呢?海岛上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游览。

  (五)布置作业

  1.练习朗读1~4自然段。

  2.抄写生字,每个字写2遍。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游览了西沙群岛的海面和海底,请几位同学当一次小导游,给大家介绍介绍。

  2.学生自由介绍。

  3.大家也可以考考小导游,有什么问题尽管提。如:

  (1)西沙群岛的海面为什么五光十色?

  (2)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二)继续研究

  1.过渡:西沙群岛的海滩、海岛又是怎样的呢?有哪些同学比较感兴趣?

  2.探究体验:

  探究一:(课件出示)

  海滩上有拣不完的美丽的贝壳,大的,小的,颜色不一,形状千奇百怪。最有趣的……它就四脚朝天,没法逃跑了。

  ①喜欢这些美丽的贝壳吗?想一想,贝壳有哪些颜色,形状到底怎样奇,怎样怪?

  ②这些贝壳真是美丽,真是奇特,让我们把它的“美”和“奇”读出来吧!

  ③有谁能把海龟的“趣”读出来?

  ④西沙群岛的海滩真是神奇有趣,让我们再回头深情地看一眼吧!(学生自由地入情入境地朗读。)

  探究二:(课件出示)

  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岛上有一片片茂密的树林……这是非常宝贵的肥料。

  ①读完后,西沙群岛的鸟给你留下怎样的感觉呢?学生从“鸟的天下”“各种”“遍地”“厚厚”等词语体会到“鸟多”。谁能把鸟的多“读”出来?

  ②西沙群岛真是鸟的乐园。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只小鸟,你能把众鸟齐鸣的场面向大家描述一下吗?

  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先个人练说,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汇报。

  (三)总结全文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西沙群岛真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老师相信祖国的西沙群岛必将在你们的手中变得更加美丽富饶。

  (四)听写词语

  1.自书复习,准备听写。

  2.听写。听写后自己对照、改错。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课后搜集描绘祖国风光的谚语、诗句。

  (六)板书设计

  略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发现相同的两个字调换顺序后组成的词,所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2、能自主根据形声字特点进行识字。积累运用词语。

  3、能自己读懂小故事。

  4、以我们的小制作为主题开展口语交际。

  5、自主学习,乐于展示。

  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口语交际、积累词语

  2、难点:进义词词义的区分,口语交际。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识字、小组合作、交流共享。

  教学准备:投影仪、生字卡片、收集资料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词语。

  奶牛牛奶

  图画画图

  蜜蜂蜂蜜

  牙刷刷牙

  水池池水

  山上上山

  2、自读词语,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3、全班交流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每组词语的两个字都相同,只是交换了前后的位置。第一大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因为颠倒了字的顺序,所以表达的意思不同了。第二大组的第一竖行是表示事物名称或地理位置的词,交换了字的位置,就变成了表示动作的词。

  4、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以小组竞赛的方式,看哪一组说得多。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然后用多种方法朗读。

  二、日积月累

  (一)是读读认认;

  1、投影出示字词。

  2、组内交流说发现。(形声字;用熟字加熟字的方法识记新字。)

  3、游戏识字。

  *卡片认读生字提示

  姓、警的正确读法;

  *任意抽卡片认读

  *送信游戏

  *同桌互读,全读对的给同桌画颗星。

  4、自由练习读词语,扩词练习。

  (二)是我会填;(我会填是选择近义词填空的'练习。)

  1、说说每组的两个词是什么关系。(近义词)

  2、结合生活分别用这两个词造句。

  3、说说差别。

  4、填空。

  (三)是我会读。

  我会读是阅读《鲁班造伞》这篇短文。

  1、学生默读明意,自主识字。

  2、朗读感悟:鲁班善于思考,动手创造。

  3、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和想法。

  4、把这个故事讲给小朋友或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口语交际

  1、生将课前布置制作的小制作拿出。如,用毛线编织蝴蝶结,用塑料瓶做成花篮,用红辣椒做成玩具鞭炮,用纸叠成的

  2、展示自己做成的可爱的小制作。

  3、小组交流、汇报制作过程。别人讲的时候,听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讲的同学要作解答。

  4、小组推荐做得好、说得好的同学在班上展示、介绍自己的小制作。

  5、评一评谁的小制作做得好,谁介绍得好。

  6、将学生的小制作办成一个展览。

  二、展示台

  1、导语:小朋友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当你碰到美的东西你会怎样?(生交流。)

  2、展示:与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图片与材料。(内容不限)

  3、全班交流自己的搜集途径。

  4、总结:每个人交流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每个人交流一个思想你便得到许许多多的思想,原同学们,时时处处不忘留心美的事物,不忘将美与他人分享。

  5、为此专题办个展览。

  三、作业布置:搜集李白与杜甫的相关资料。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王冕的画画得那样好,是他勤学苦练的结果,懂得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下苦功夫。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2段。

  3、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师:今天我们来学习19课《学画》,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2、生质疑师小结:(1)谁学画?(2)学画什么?(3)为什么要学画?(4)怎么画的?(5)画得怎么样?

  二、初读释疑。

  1、带着以上师总结的问题自由读课文。

  要求:(1)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次,读准字音,并联系上下文想想字义。

  (2)读通课文。

  2、检查反馈学习情况。

  (1)重点正音:神、省、傍、平。

  (2)指名分自然段读。

  3、释疑。

  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三、看图激情。

  出示课件

  师:刚才你听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什么?

  生:美丽的'荷花、荷叶上的水珠、王冕在牛背上……(学生纷纷发言)

  师:请你们再带着这些问题读读课文。

  师:你觉得这些荷花怎么样?生:哇,荷花好美啊!(教师课件显示美丽的荷花。)

  师:你能说说这荷花美在哪里吗?

  生:多个学生说(略)

  四、指导学文。

  师:荷花确实美得让人百看不厌,作者用优美的词句把它描写出来,请你找找,书上描写荷花美丽的是哪一段?

  生:第2段。

  师: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第二自然段,请小朋友自己读课文第2段。边读边划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师:请你把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理由。

  生:大雨过后,一片阳光照得满湖通红。

  师:你真能干!(再现句子及句中所描写的画面。)

  什么叫“满湖通红”?为什么会满湖通红?

  生: 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师:(微笑点头)你找得真准!(再现句子及句中所描述的画面。)

  师生:品读句子。

  (1)比较句子: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花瓣上有清水,荷叶上有水珠。

  你认为哪句好?为什么?

  (2)出示插图,边读边体会雨后湖面、荷花、荷叶的美丽。

  (3)想象说话。图上的蜻蜓会对荷花姐姐说些什么?

  (4)小结。是啊!这些美丽的荷花在雨后的晴天,在通红湖水的衬托下,构成了一幅极为奇妙的画。

  师:王冕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怎么做?

  (1)理解“出神”。

  (2)该怎么读好这句话?

  五、小结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 个字,会写 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学习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古诗的方法,体会古诗的意境。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识字写字,扫清阅读障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

  2、小组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小组汇报,检查读书效果。

  4、小组合作学习,记忆汉字。

  5、指导学生书写汉字。

  三、初读课文。

  1、作者简介。

  2、教师范读,学生体会诗的情感。

  3、学生自由读、小组内读、制名读、全班齐读。

  四、学生质疑,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读。

  2、互读。

  二、学习《赠刘景文》,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看图: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小组合作学习:借助图画理解诗意,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哪儿不懂?画下来。

  3、小组汇报。

  4、配乐范读,学生模仿,小组互读

  5、想象诗中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6、教师小结。

  7、小组朗读比赛。

  三、小组合作学习《山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根据学习《赠刘景文》的经验,确定学习方案。

  2、小组自学。

  3、汇报,师生合作解疑。

  4、教师配乐朗诵,学生说说感受。

  5、教师小结。

  6、背诵古诗。

  四、扩展练习。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古诗?

  识字2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指导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学生留心观察校园生活。

  重点: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字,积累词语。

  难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词语的节奏感。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启发谈话。

  二. 认读生字。

  1. 自由读课文,把生字画下来。

  2.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 借肋图片,读词语。

  4. 同桌两位同学互相读一读,记住生字的读音。

  5. 小组合作学习,做猜字游戏,巩固生字的`读音。

  三. 朗读感悟。

  1.“找朋友”游戏:出示图片,找生词卡片。

  2.对照图片,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你都做过什么,并且说说你的感受。

  3.有节奏地读词语。

  4.说一说:小组合作学习,给“戏、航、琴、钢、弹、养”这些汉字各组一个词。

  四. 读书比赛。

  第二课时

  一. 复习生字。

  1. 指名读词语。

  2. 师生合作读词语。师做动作,生读词。

  3. 同桌两位同学合作读词语。

  二. 学习汉字,记住字形。

  1.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记住字形。

  2. 全班汇报:你记住哪个字?你是怎样记住的?

  三. 指导书写。

  1. 观察: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及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 比较:“棋、钢、弹、观”都是左右结构的字的区别;“琴、养”中间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上下部分要紧凑。

  3. 教师范写:“琴”。

  4. 学生练习写字:小组互评,教师评价。

  四. 作业。

  1. 抄写生字新词。

  2. 预习下一课。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牧童》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通顺,读流利。

  2.小组齐读古诗、互评、互相正音。

  (注意强调蓑字的读音和写法)

  3.再自由读诗,把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4.学生反馈并质疑。

  蓑衣:棕或草编织的外衣,用来遮风避雨。

  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5.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再读古诗,利用工具书和学习资料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根据学生回答,教师适时小结出各诗句的意思: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他连蓑衣都没脱,就愉快的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明月。

  4.全班齐读全诗。

  四、三读古诗,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2.学生把所想象到的画面说给大家听。

  3.学生自由朗读,边读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体会到的情感,记录下来,与小组同学交流。

  4.全班交流所体会到的思想感情,教师加以引导:(诗人向往宁静淡泊,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自由读诗,注意读出诗歌表现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思想感情。

  2.比赛读诗,单个比,小组比,男女生比。

  3.伴乐,全班一起诵读全诗。

  4.练习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舟过安仁》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写儿童的诗,这节课我们学习另外一首写儿童生活的诗。和前一首诗有所不同的是,前一首《牧童》只写了一个小孩子,而这首诗中写了两个顽皮的孩子。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杨万里写的《舟过安仁》,感受不一样的童年生活!

  二、初读感知,理解大意。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篙、棹、遮)

  2.同桌互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

  3.全班指名朗读全诗,正音,注意停顿。

  4.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5.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棹:船桨。怪生:怪不得。遮头:为头部遮挡住风雨。使风:借助风的力量。

  6.全班交流,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三、入情入境品读诗句。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3.诗人喜欢孩子吗?你喜欢他们吗?为什么?

  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

  4.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汇报展示: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画,并让学生加以解说。

  (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

  四、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牧童》《舟过安仁》。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根据诗意画一幅图画,或者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三课时 教学《清平乐·村居》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乐读作yuè。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读全词,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读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檐、媚、翁、媪、亡赖、剥

  3.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全词,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收获,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茅檐:茅草盖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同桌结合插图和注释,讨论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四、品读全词,体悟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再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4.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悟。

  5.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6.熟读成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3.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语文教案 篇6

  内容预览:

  《竹影》教案

  教学目标:

  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领会课文描写所表现的童趣。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领会艺术和美蕴含在童稚的活动中。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用儿歌《影子》导入,学生齐读儿歌: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是个小黑狗,常常跟着我;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是个好朋友,常常陪着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影子有关的文章《竹影》。

  二、简介作者:丰子恺(1898~1975),浙江桐乡人。自幼爱好美术,从李叔同学习绘画、音乐,1921年赴日学习音乐和美术。回国后,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工绘画、书法,亦擅散文创作及文学翻译。著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明确丰子恺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艺术大师,他在绘画及散文创作方面成就颇丰。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的生字注音。

  惬意qiè 水门汀tīng 参 差不齐 cēn cī 撇 piě 蘸zhàn 口头 禅chán

  2、整体感知:

  (1)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课文内容。

  提示:文题是竹影,它是写景为主,还是以写人物活动为主?

  明确:叙述几个少年描竹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游戏,引出对中国画的艺术体验,获得了艺术美的发现。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旨?

  明确:本文表现了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过渡: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看天看月看人影看竹影,在婆娑的竹影中,他们感受了到美。

  四、品味朗读,体验童趣:

  1、品味阅读: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

  2、体验童趣:同学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现在想起来很有趣味的。跟大家说一说。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体会了这篇课文中表现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这又让我们想起了上学期我们学习过的一篇文言文《童趣》,能不能记住,好我们来齐背第二自然段。

  五、深入阅读,感悟体会:

  1、文章开头交代天气闷热的目的是什么?这让我们想起那篇课文,它的开头也是写闷热的天气,他们的目的是否相同?给你什么启示?

  2、文中写道大家吃了一惊,立起身来,看见爸爸反背着手立在水门汀旁的草地上看我们描竹,他明明来到很久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爸爸是怎样一个人?

  3、丰子恺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对他的成长有影响吗?他后来之所以成就卓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比较欣赏:

  1、通过爸爸对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介绍,你认为此二者的区别有哪些?讨论一下,结合自己的认识,归纳一下。( 细读5、6自然段。)

  (1)中国画不注意像不像,不像西洋画那样画得同真物一样 。

  (2)颜色方面: 中国画以墨和朱砂为颜料 。

  (3)西洋画则以事物的本来颜色为颜色 。

  2、归纳:中国画重神似、神韵;西洋画重形似、写实。

  补充:中西方在画法方面的基点区别 :

  (1)中国画盛用线条,西洋画线条都不显著 ;

  (2)中国画不注重透视法,西洋画极注重透视法 ;

  (3) 中国画人物画不讲解剖学,西洋画人物画很重解剖学。

  (4)中国画不注重背景,西洋画很重背景 ;

  (5)中国画题材以自然为主,西洋画题材以人物为主 。

  3、师小结 :

  一次童稚的游戏,在一位独具慧心的艺术启蒙人爸爸的引领下,我和伙伴们从一次无意的游戏,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并领略了中国画与西洋画各自的魅力,下面让我们借这次语文课,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

  七、总结全文: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含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罗丹也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希望同学们能走进生活这个语文大课堂,用你们的慧眼去发现、去描绘、去赞美生活的美。

  八、布置作业:

  1、丰子恺的成功与其父的教育引导有关吗?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给了你怎样的启发?请以如果我是家长为题写一篇随笔,畅谈自己的教育构想。

  2、细读课文第6自然段,归纳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特点,然后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与美术课上完成一幅水彩画或一幅国画。

  板书设计: 18、竹影 丰子恺(画家、散文家)

  晚饭后,我和弟弟到屋后的院子乘凉。

  内容 在游戏中爸爸引导我们走进艺术殿堂。

  夜深人散,我欣赏竹画,心底升起对中国画的由衷爱意。

  中心: 表现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九、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7

  [设计理念]

  新《语文课程规范》指出:要珍视同学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设计以此为立脚点,强调阅读的个性化,让同学在美文的熏陶中有独到的感悟,并在有所积累的前提下有所表达。

  [教学目标]

  1、引导同学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体会课文的意境。

  2、感情朗读课文,初步感悟抓景物的形状、颜色来描写景物和景物变化的方法。

  3、能在读熟、读懂课文基础上发明性的练习说话,写导游词提纲。

  [教学具准备]

  水彩笔、纸、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在以前我们学过了巴金爷爷的《海上日出》,知道日出非常的美、壮观。其实日落也很富有诗意的,它一点也不比日出逊色,夕阳滑落的景观可谓美妙绝伦!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有关日落的文章。

  2.板书课题,同学齐读课题2遍。

  (二)教师配乐范读全文。

  (在舒缓、优美的钢琴曲伴奏下,教师美读全文,并要求同学)

  1、标段落号。

  2、喜欢的段落前做个记号。

  (三)同学自由朗读全文。要求:

  1、不添字、不漏字。

  2、喜欢的句子、段落多读几遍。

  (四)生字誊写练习。

  1.教师在田字格内范写“溅”、“盏”

  2.同学在下发的作业中描红。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作者描写的三亚景物有那些?。

  2、用简单的线条画出蓝天、海水、白鸥、椰树、细沙。

  3、同学根据有关段落作画。(要求同学用简笔画作图)

  4、评画。

  (注意是否能画出“蓝蓝的天”、“蓝蓝的海”、“低翔的白鸥”、“碧玉般的树冠”、“玉屑银末般的细沙”。)

  5、感情朗读有关反映画面内容的句子。(最好要读出作者在细沙上行走的'感觉以和作者的感受)

  (六)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同学感情朗读。

  2、出示本节的自学目标。

  ①感情朗读自身喜欢的句子。

  ②边读边想象夕阳滑落的过程,画出描写夕阳滑落动作的词。

  ③教师出示一组动词。

  悬、入水、颤抖、停住、下沉、蹦跳、收敛。

  3.教师演示有关夕阳下滑的动画(课件),边演示边出现相关的动词。

  4.依照词在文中的顺序,让同学讲讲落日的过程。

  (七)做小导游。

  1、编写提纲,分小组互相讨论,准备提纲。(教师简要指导)

  2、同学试演。(要求用上课文中学到的你认为优美的词语或句子)

  3、出现同学讲的不熟练的地方,让同学再读课文的有关段落。

  4、套入导游词的有关格式,让上来演示的同学带上“导游证”

  5、在多名同学中评选“海南三亚十佳导游”,并现场颁发证书。

  (八)课外延伸。

  1.教师小结,用上课文最后一句。

  2.向提供同学关于海南三亚的一个网址、一本课外书。让同学进一步去学习,去探究。

  (九)课外作业。

  回去向家长介绍三亚落日。要求用上美妙绝伦、风情、逊色、惊讶等词。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7-20

语文教案02-24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6

语文教案02-26

语文教案02-27

语文教案02-27

语文教案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