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优秀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风筝教案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风筝教案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风筝教案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生借助自学生字、新词。
2、学生初步观察图画,初读课文。学习前两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初步观察画面,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春天来了,春光是这样地明媚,这是放风筝的好季节。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当中谁放过风筝?谁能给大家说说自己放风筝的情景?风筝上天了,我们的心也跟着风筝飞上了蓝天,想象的翅膀随着飘荡的风筝展开了。放风筝这是一项愉快而有意义的活动。今天我们就学习《放风筝》这一课。(出示图片)
二、读课文,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初读课文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了( )和( )星期天( )的事。
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分析结构,识记字形。
(2)多音字。
(3)理解词义。
宇宙:“宇”在字典中指所有的空间。“宙”古往今来所有的时间。因此这个词是指所有的空间和时间,也可理解为无边无际的天空。
各式各样:许多不同的式样或方式。文中是指风筝的式样各不相同。
缓缓:不迅速,慢慢地。文中指风筝在慢慢地飞上天空。
精致:“致”是细密、精细的意思,“精致”是精巧细致的意思。课文中是指称“小卫星”的风筝做得精巧细致。
三、朗读课文初步观察图画。
1、读课文。
2、问题:有几个自然段?哪个自然段写了我和哥哥放风筝?
3、看图读课文,说说图上的内容。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段写了什么?(放风筝的时间、地点、和天气。)
3、理解“阳光明媚”
五、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读课文中描述了画面中“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的语句。
2、思考:“我”看到了哪些风筝?重点写了什么?
3、汇报交流。
4、熟读本段文字体会写法。(由点到面)
5、用自己的话说说,五颜六色的风筝在天上飞是怎样的情景,想像空中还会有什么风筝?(小组交流)
6、对照图片说说。
六、作业。
1、写生字、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看图理解课文,了解孩子们兴高采烈放风筝的过程。
2、学习作者有顺序地观察和叙事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结合生活实际并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五颜六色的风筝随风飘荡,衬着瓦蓝瓦蓝的天空”的美丽景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放过什么风筝?谁来说说?
2、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放风筝》这篇课文。
我们已经知道了“我”和哥哥什么时候,在哪儿放风筝,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风筝在天上飞,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们是怎样放风筝的!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谈话:课文这一段描绘了什么情景?
课文中这一段描述了画面中“我”和哥哥放风筝的情景。
2、同桌两个同学按照学习段的基本步骤,合作学习:
①
读一读,弄清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的意思。
②
画一画,段中描写有“我”和哥哥动作的词语。
③
演一演,说一说。分角色表演“我”和哥哥放风筝的过程,边演边说。
3、表演复述:
①:请出一组同学上台表演,观众评说。
②: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举
着
“大蜻蜓”
拽
着风筝
才
收
住脚
拿
拉
停
(因为“举”含有用力向上的意思,“拽”有紧抓的意思,“收”因为在奔跑中急停下来)
4、看放风筝的动画。
5、总结写法:通过学习这一段,请你想一想怎样才能把活动中的情景写得清楚具体?
(要写得清楚,必须按一定的顺序;要写得具体,要准确抓住活动中不同人物的不同表现。)
三、学习四、五自然段
1、读中寻解:默读这两段,思考这两段分别抓住了“大蜻蜓”的什么特点?
2、读中感悟:
①文章第四自然段怎样表现“大蜻蜓”的高?
(借飞机来赞扬风筝飞得高,抓重点词“仿佛”,“嚷”,“仿佛”说明“大蜻蜓”并没有比飞机飞得高,但由于飞机大,风筝小,飞机远,风筝近,在高高的天空中,人们看上去感觉到飞机到飞得比较低,“大蜻蜓”仿佛比飞机飞得还高。“嚷”大声叫,充分表现了“我”欢快的心情。)
②文章第五自然段怎样表现“大蜻蜓”的美?
(借小鸟来衬托它的美),练习用“缓缓”造句。
③想象说话,你是只小鸟,看到旁边飞起的这只美丽的“大蜻蜓”会围着它说些什么?
3、朗读打擂:
①体会感情,看到自己的“大蜻蜓”飞得这么稳,这么高又这么美?你心里感受怎样?怎样表现出来?
②听范读,再自由试读。
(媒体录音)
③比一比,赛一赛,朗读擂台赛正式开幕。
(选手两名,其它同学听读、评介)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理清层次:
①自主学习这一段,弄清句与句之间关系?
(这一段共四句,先写天空中风筝越来越多,再分着具体地描写了“小蜜蜂”风筝、“大金鱼”风筝、“小卫星风筝”。
②小老师串讲,汇报学习心得。
2、质疑启思:这一段具体地描写了三种风筝,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写的呢?
颜色美:金黄色、绿色、鲜红色、金
姿态美:翘、飞、摆、游、闪、飞行、
想象美:好像在百花丛中飞来飞去
好像在水里游
好像在宇宙中飞行
3、想象续说:天空中这么多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风筝,挑选出你最喜爱的'一种或以前你放过见过的一种,具体描述一下。
(“仙鹤”风筝:那洁白的仙鹤,张开双翅,在云朵上翩翩起舞,多么高贵迷人!
“鹦鹉”风筝:那小巧玲珑的鹦鹉,披着一身翠绿的衣裳,嘴巴一张一合的,正热烈欢
迎着春姑娘的到来。
“燕子”风筝:那活泼可爱的“燕子”也从南方赶来了,加入这“风筝”盛会,它黑色的剪刀似的尾巴,剪得桃花红,剪得柳叶翠,剪出……)
4、总结写法:怎样使观察更细致、生动?
5、扩展练习仿照这一段的写法写一段话。(学生先讨论说说)
提示:(1)今天的学校可真热闹......
(2)这棵树可真高啊......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齐读这段)
体会情景:飘荡的风筝,在蓝天衬托下,给我们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美的享受。
六、总结全文
升华中心:这不同的各具特色的美,才组成了我们丰富多采的生活。亲爱的同学们,拿起你手中的笔,描绘出你眼里的、心中的那份美丽,让我们共享这个美好的世界吧!
板书设计:
风筝教案设计2
教学要求:
1、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3、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对结尾句有什么理解?(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的天地间在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板书设计:
14、理想的风筝
课上:跳跃旋转
关爱学生
生命顽强
刘老师
课下:放飞风筝
追赶风筝
热爱生活
风筝教案设计3
《风筝》是篇叙事课文,围绕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表现童年的欢乐。在细致的心理描写中表现童趣,是本文的主要特点。抓住心理描写语句体验童年生活的欢乐,是本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时,可采用猜读法,就课题猜想,提出问题,在读书思考中验证,在感情朗读中体验。
一、猜读质疑
在导入课文后,要求学生围绕课题猜猜,课文会写些什么?学生可能会猜以下内容:风筝的样子;风筝是怎样做成的';放风筝;风筝断线了;找风筝。再引导学生议论,假如写做风筝,你会写什么?放风筝、找风筝,你又会怎么写?
二、读书验证
对于学生的猜测,老师不要急于暗示答案,要把学生的胃口吊得高高的。然后让学生带着猜想读书,验证刚才的猜想。学生在验证猜想时也就初步读懂了课文内容。课文主要写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这是第一步的验证。
第二步的验证,再让学生围绕课后练习2,从各部分中找出描写心情的重点语句,并体会心情。
1、做风筝。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这是做风筝过程中的心情。
“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象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这句话是理解的难点。风筝做得不象为什么还高兴?要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孩子才会有这种好心情,做风筝本身就是“玩”,有得玩就高兴。
2放风筝。“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放风筝的兴奋心情比较容易领会。主要是要引导学生透过作者对放风筝过程的描写来体验兴奋心情。
3、找风筝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把风筝断线飞走时“我们”的着急与无助表现得活灵活现。
三、朗读
找到描写心情的重点语句后,要引导学生朗读,体验心情,再朗读整段话,加深体验。做风筝时的愉快,放风筝时的兴奋,追风筝时的着急,找不到风筝时的失望,要在朗读中体验,并通过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对朗读基调的把握,语调、语气、语速、重音等的处理,老师要适时指点。
风筝教案设计4
教学内容:
P38-P41
教学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教学准备: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3)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a、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b、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4)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5)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2)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渗透环境教育)
(3)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4)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5)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a、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b、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6)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第二课时
一、诵读回味 表现情感
1、 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 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 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a、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b、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c、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d、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1)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2)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3)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板书设计:
10、风筝
做风筝 高兴
放风筝 高兴 真实的生活 真实的体验
风筝教案设计5
活动目标:
1、在欣赏风筝的基础上,鼓励幼儿通过大胆想象。
2、学习用对称的方法尝试表现出不同形状的风筝,体验成功的快乐。
3、培养幼儿热爱祖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情感。
活动准备:
一段风的音乐、幼儿绘画用品、
活动过程:
一、引出课题,导入活动。
(事先布置好风筝展览)。小朋友,今天邱老师带你们去看一个风筝展览回,看的时候要仔细看,它们漂亮吗?漂亮在什么地方?等一下邱老师要请你们说。
二、让幼儿在欣赏美的`基础上,讲述美。
小朋友,刚才看了风筝展览会,请你们说说这些美不美?美在什么地方?(幼儿讲述)。
教师小结:这些风筝多美呀!有xx风筝,形状有各种各样的,而且图案和颜色都很漂亮。美丽的风筝在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多快乐呀!
三、进一步让幼儿表现美,激发创作的欲望。
小朋友,你们想不想也变成一只美丽的风筝啊?假如让你们变成一只美丽的风筝,长上两只翅膀,你想变成一只什么风筝呢?
(放音乐)噢,邱老师也想变成一只风筝,在天空中飞翔,多快乐呀!小朋友,我们一起变成一只漂亮的风筝到天空上去玩玩,好吗?(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听音乐做飘的动作。)
四、交代要求,幼儿做画,教师指导。
小朋友,现在你们把刚才你变的这只美丽的风筝画下来,然后给它穿上漂亮的衣服。 幼儿作画,教师巡回个别指导,鼓励幼儿大胆设计出各种不同的风筝。
五、讲评作品,活动结束。
展示幼儿作品,互相欣赏。请几名幼儿讲讲哪只风筝最美?美在什么地方?
风筝教案设计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想象拓展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相应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
在理解孩子们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巩固
1、 巩固生字新词
2、 说说课文介绍了孩子们与风筝间哪些情景?(“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二、 感受做风筝的“快乐”
1、 自由读第2小节,找找孩子们做了什么样的风筝?是怎样做的?(找出重点词语)
2、 交流:重点:1理解“精心”
2从“精心”可以体会到什么?
3你做过什么风筝?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4仿说句子:a-----我在-----精心------
b-----在-------精心-------
3、孩子们在做风筝是,他们的心情是怎么样的?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划出来。
4、交流结合重点:1理解“憧憬”找反义词(“希望、“向往”)
2想象孩子们心中充满了怎样的希望?
3联系上下文理解“依然”,用“依然”仿说句子。
4说说为什么“我们”做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我们依然快活?
5、有感情读出做风筝时的“快乐”
三、感受放风筝的“兴奋”
1、你放过风筝吗?加上动作说说你是怎样放风筝的?
2、全班演示放风筝,说说放风筝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兴奋、激动”)
3、自由读第3小节,找出文中表达孩子们放风筝时“兴奋、激动”的词句。
4、交流:结合:想象:1“我们快活地喊叫着”,我们在喊着什么?
2想象说话:天上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有-----有-----……,一会儿------,一会儿-------,让人看了真-------。
5、有感情读第3小节
四、感受找风筝时的“伤心”
1、正当风筝放得最高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这时的我们是怎么样的?(“惊失色”、“千呼万唤”)
2、理解:1“大惊失色”,让学生作表情。
2“千呼万唤”,想象我们怎样的呼唤?
3从这两个词体会我们当时的心里是怎么样的?(“着急”),读好这两个词
3、 风筝不见了,我们四处寻找,想象我们找了哪些地方?
4、 找了那么多地方,那么长的时间都不见风筝的踪影,当时我们是怎么样的?(“垂头丧气”)
5、 交流:1说说“垂头丧气”是什么样子?(表情演示)
2说说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 “垂头丧气”的时候,仿说“垂头丧气”
3体会“垂头丧气”的时候,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4读出“伤心”
五、想象拓展
1、我们的风筝真的找不到了,一点希望也没有了吗?引读“一抬头,看见远远的水面上…..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2、想象:我们到了水磨坊,会发生什么事?有没有找到“幸福鸟”。
3、以“我们向水磨坊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开头说一段话。
六、作业:
1、积累写写描写心情的词语。
2、续写课文。
风筝教案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二、教学时间:
2课时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题:
小朋友,今天,我们来学习新课,谁会读课题?(指读)一起来读读吧!
(二)检查预习:
1、昨天预习,你读了几遍课文?(指说)
2、课文中的难句子一定难不倒你!先自身试试吧!(自读)
3、生字婴幼儿藏在句子里,都被你们认出来了,那他们站在一起呢?(自身认读一下,再把记字的好方法说给周围的小伙伴听!)
4、谁都认识了?(指读)谁想把你记字的好方法跟大家交流一下,
(三)导读感悟1 ~6段
1、小朋友,在一座美丽的山上,有两座可爱的小房子,你们知道这是谁的家吗?(还不清楚的,赶快到文中找答案)指说,是这样吗?我们去看看!(点击)哎,你怎么知道的?读读好吗?
2、小朋友,松鼠住在高高的山顶上,而小熊呀却住在山脚下,虽然离得很远,可他们却是最好的朋友!不信,你读读2~6段,看看他们是怎么成为好朋友的?
3、指说:概括或细致的说都可。
4、导读第三段:
瞧,(课件演示)松鼠亲手折的纸船,顺着清清的小溪,飘呀飘,飘到了小熊家门口,小熊拿起纸船一看,——生:乐坏了!你能读好这一段吗?(指读)
问读的好的同学:小熊,你为什么那么高兴呀?(指说)
是呀,从山上的小溪里以外的飘下来一只纸船,里面还有一份祝福,小熊能不乐坏了吗?(谁还想读读)
5、第五段
不光小熊乐坏了,小松鼠呢?(图)是的,他收到了松鼠送的风筝,也乐坏了。这次,谁相信自身比刚才读得还好?(指)
6、3.5段
小朋友,下面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小伙伴,想读那段读那段,好吗?开始吧!(自)(指读)
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去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指读)2 3 4 5 6
(四)导读7~11段
1、是啊,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溺在这幸福和快乐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师范读)
2、选择给你感受最深的段落,再用你喜欢的方式边读边体会,过会我们来交流交流。(把你的感受说给同桌听听)
3、7段
“飘荡的风筝”“漂流的纸船”读读这两个词吧!(指)
你们觉得这两个词可以换换吗?(不能)为什么?(指说)
谁能读得更美一些呢?
老师听了,好像真的感觉那风筝飘起来了,纸船也动起来了。
导:这么美的东西都不见了,谁还想把你的感受读一读。
……………
4.你们都是感情丰富的小朋友,小朋友,其实内心最深的感受是不好用语言来表达的,下面,就让我们把深刻的感受,不同的心情通过读来表达出来吧!(自身试试)(指)
(五)拓展延伸
可以看得出,小朋友都被松鼠和小熊的感人故事,高兴着,感动着,当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那高高飘荡的风筝,那一只只传送友谊的小船,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指)教育同学应率先伸出友谊之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指生讲故事。
二、学习生字词:
1、小黑板出示生词,开火车认读。
2、出示要认的生字,检查自同学字读音情况,注意正音和交流记字方法。
3、任意选择一词,说话。
4、读课后练习中的词语,鼓励同学誊写会写的词语。
三、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用多种方法自由记忆。
2、教师点拨,对难写字、容易出错的字加以分析、指导。
3、指导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1)教师示范,同学认真观察。
(2)同学先书空,后描红、临写。
风筝教案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唱《鲤鱼风筝》这首歌,并能用甜美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这首歌;
2.通过歌曲的旋律继续巩固do.re.mi.suo.la.do ‘这几个音;
3.再一次对3/4拍的认识,以及歌曲中的出现休止符;4.简单了解风筝的来历。
教学重难点:
通过歌曲的学习,不断加强、建立、巩固do,re,mi,sol,la五个音的音高观念;以及休止符的打法、3/4的节奏。
教具:
ppt、电子琴、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
2.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一个谜语,请你们猜一猜,看看这是什么?出示谜语:(生答)(出示幻灯2)
师:答得真好,今天就让老师给你们讲讲风筝吧!(出示风筝3)风筝在古时候,不叫风筝,叫做纸鸢或纸鹞;古时候有个科学家,他叫墨翟,他看到天上的鸟在飞,于是他就发明了木鸟,可是这木鸟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后来又有个很有名的木匠鲁班,他用竹片等材料发明了跟鸟形状一样的风筝,并在鸟的尾巴插上一根竹笛,然后从山上放下来……这就是最原始的风筝,在过去,风筝除了小孩子玩以外,还用来传递信息;以前做风筝的材料有羽毛、木头、竹片等等,随着时间的变迁,风筝的材料是越来越轻便,而且也越来越漂亮,每次在地上看到天上飞的动物风筝,就感觉那是栩栩如生的动物一样。过去的小朋友喜欢放风筝,现在的小朋友也一样,说明放风筝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出示幻灯4);今天,老师也带你们一起去放风筝,(出示幻灯5)首先我们来看,我们的这只风筝很大,需要三个人才能完成!终于,我们的风筝飞起来了,这只风筝是什么颜色的`?是一只什么动物?风筝的上面就是蓝蓝的天空,这只风筝看起来就像在哪里一样?(生答)(出示幻灯5,引出今天的课题《鲤鱼风筝》)
3.学习新课。
1.全班同学带动作有感情的朗读歌词。
2.分析歌曲、乐理知识。
《鲤鱼风筝》是一首曲由do,re,mi,sol,la五个音组成的日本童谣,中速,3/4拍,里面表现了孩子倦放鲤鱼风筝,看到风筝在蓝天飞翔时的开心愉悦之情。
师:这是一首几拍子的曲子?(拍三拍子节奏、三拍子的强弱关系)这首歌里面有我们新学的知识,休止符(板书:2 – 0、1 - 0)当我们看到休止符出现的时候,先用一个空字来感悟,然后再把空字去掉,带拍子不念。
3.聆听歌曲,拍着节奏初次感受音乐。
师:这首歌里面有几个我们学过的好朋友?(板书1.2.3.5.6)让学生重温这几个熟悉的音,找出没有学过的音do’,4.学唱旋律,教师范唱,学生跟。
5.学生用啦字模唱。
6.跟着旋律学唱歌词。
7.跟着范唱带着拍子唱一唱。
8.带带律动记歌词。
9.跟音乐、带律动演唱。
10.让学生到台上进行演唱,检查学生学的情况,并指出存在问题。
11.师生合作唱一唱。
12.听着本节课的歌曲音乐,欣赏各种各样的鲤鱼风筝。
13.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14.本节课作业。
风筝教案设计9
【学习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或动手做一做风筝,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课前准备】
学生:放一次风筝。
第一课时
一、回忆趣事,激情导入
1、打开话题:
放风筝是一项传统的娱乐活动,有很多人都喜爱。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来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
2、读题引入:
有一群孩子也十分喜爱做风筝,放风筝,在他们看来这是最大的快乐,让我们感受一下他们的快乐好吗?(出示课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3、感知内容:
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是否读出高兴的语气,听后仿读,读好课文。
2、充分朗读,体会感情:
⑴读通第2自然段,创造比读的氛围,在读、听、仿读、赛读中读通课文。
⑵移情悟情:
你们在做风筝时会想些什么?课文中的小伙伴和大家是不是一样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并相机理解憧憬。
⑶感情朗读:
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向往等)读好课文。
3、想象入境:
风筝做好了,大家最想干什么?
4、朗读展示:
谁想放的,请他来读读课文。鼓励学生用高兴的语气读给大家听,听后可仿读,可评点。(多人次读)
5、说读结合,入境入情:
⑴大家是怎么放风筝的?出示填空。
⑵再读,注意填进去的字,把怎么放的告诉同桌。
⑶风筝越飞越高,你们在快活地喊叫着什么,叫给大家听听。
6、感情朗读:带着高兴、喜悦的心情读课文。
四、当堂作业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⑴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⑵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或经验介绍给大家?
2、书写生字和词语。
第二课时
一、以读为凭,读中悟情
1、自读课文第4节,把喜欢读的语句多读几遍(可以采用赛读、评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多读)。
2、仔细品读,体味心情:
⑴反复诵读第1、2句,在读、评中体会我们高兴的心情,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读好。
⑵引读过渡,设置情境:(师引)忽然吹来一阵风,线(生读)正当大家玩得高兴,风筝却被风吹走了,这时,你会想些什么呀?做些什么呀?课文中是怎么说的?(相机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⑶感情朗读:让学生带着体验到的着急、担心、期望的心情读好感情变化部分。
3、抓住情感积淀,学好找风筝:
⑴设置情景:自己心爱的`风筝飞走了,赶紧去找一找吧,你想到什么地方去找?
⑵细读体味:请学生朗读课文,问问:你是怎么找的,找到了吗?心情怎样?并指导读好课文,在读文体会过程中,可以抓住一些词来评点促读,如四处寻找、半个下午、垂头丧气等读出失望的心情,说不定、继续寻找等读出希望找到的心情,在此中间,还可用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垂头丧气。
二、朗读启发,拓展活动
1、在玩风筝的过程中,真是有欢喜也有担忧、有希望也有失望、有欢笑也有眼泪,同学们能把这些不同心情的句子好好地读给同桌听听吗?
2、同学们,你们玩过哪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有没有像这一群小朋友一样的体会,能不能说给大家听听。
三、课堂练习
1、把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可以是几句话)(上面两个作业可以任选其一)。
3、有时间把同学写的交流一下。
风筝教案设计10
一、教材说明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引出对刘老师的回忆;主体部分分别写了刘老师上课和放风筝时的情景,突出体现了他的人生态度;最后又回到现实中,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之情。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选编这篇课文,首先是要学生体会、学习刘老师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和顽强执着的精神,其次是学习本文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的表达方法。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难点是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选取了两方面的事例来写人,才能更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3.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4.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让学生把课文读熟。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不宜过细。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的问题,课上分小组交流。
2.在学生通读课文过程中,教师可一边指导朗读,一边考察生字词掌握情况。通读课文之后,让学生说说本文写的是什么人,课文的主体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刘老师的。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了解主要内容,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印象。
在指导学生探讨本文写人的方法时,可以通过几个关键的问题,比如:课文开头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情景?为什么一看到这种情景,作者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和他的风筝?让学生明白,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并不是闲笔,而是借春天那万物复苏,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景象,衬托刘老师乐观向上,充满着朝气与爱心的精神境界。文中写刘老师工作方面的情景时,先以外貌描写介绍了他的慈祥、忠厚和身有残疾的特点;接着写了上课时板书、慷慨陈词、充满感情以及提问、考试时的情景,表现他对工作的极端投入和对祖国、对学生的热爱。后一部分则着重写他放风筝的情景,表现了刘老师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作者为什么要选取对工作和对生活两个方面的事件来表现刘老师的精神风貌?它们之间有何联系?因为一个人对工作的态度和对生活的态度是密不可分的。表面上看,刘老师是个爱放风筝、性格开朗的人,深入想一下,又不仅仅如此。他不因自己的残疾灰心丧志,或者怨天尤人,他甚至比一个正常人更有活力。作者选取工作、生活两个方面写刘老师,把工作与生活结合起来,更完整地表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写出了他的完美人格。
3.课后可让学生以“我最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风筝教案设计1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故事内容,通过故事中的语言信息分析情节的发展。
2、根据前半段故事的提示,尝试续编故事情节。
3、感知故事中两个朋友之间的友情,感受朋友间可以用真诚来化解矛盾。
活动重点:
理解故事中优美的童话语言,能用学一学、做一做的方式快乐地进行语言、句子地学习。
活动难点:
根据故事前半段,大胆想象并续编故事的发展。
活动准备:
一、角色图片、风筝、小船的图片、第二段的即兴简笔画、字卡“红”“棕”“小”、祝福语图示、题目图片、故事录音活动过程一、出示角色图片进行兴趣导入,学认“红”“棕”两个汉字。
教师出示角色图片并述:“你们看,这是谁和谁?”(鼓励幼儿用这是?和?的句子)幼儿:“这是松鼠和小熊”。
把角色贴上黑板,提问:这是什么颜色的松鼠?幼儿:(这是红颜色的`松鼠)我们可以叫她“红松鼠”
师出示字卡“红”,我们来把他的名字读一读。集体念读“红松鼠”
用同样的方法学认“小棕熊”
二、讲述、学习故事的前半段,理解角色间的感情。
过渡:今天我们就来讲一个红松鼠和小棕熊的故事。
1、师述:红松鼠和小棕熊是很要好的朋友。
提问:怎么才算很要好呢?(幼儿答)提问 :很要好就是会在在一起干什么?(幼儿答)2、教师用绘画的方式把第二段故事完整讲述并请幼儿根据绘画提示进行复述。
教师边绘画边讲述:红松鼠········小棕熊的家。
重点学习难句:“有一条小溪从哪里出发?沿着······”
请你们也来把这段故事讲一讲(集体讲——个别讲)3、教师继续讲述第三、四、五段,并在讲述第五段的时候出示风筝图片。
4、教师讲述第五段,幼儿重点学习仿说“早上好,愿快乐和友谊永远伴着你!”
提问:风筝上写着什么祝福的话?(幼儿学说)教师用图示绘画这句话,并把“”快乐“友谊”留空,供幼儿填充。提问:你还会说什么祝福的话?(个别幼儿回答,集体学习)教师继续讲述第五段的后半部分。
三、教师读第七段,区别感知理解飘荡、漂流。
教师提问:风筝在天上是怎样飘荡的?请你来学一学。纸船在水里是怎么漂流的?也请你来学一学。(什么东西也会在天空中飘荡?飘来飘去呢?(气球、云)什么东西会也会在水里漂流(树叶)四、通过第七段的学习,感知此刻的心情并大胆创编让他们和好的办法,进行故事续编。
1、教师讲完第七段提问:“听到这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2、你有什么好办法让他们和好呢?请你和旁边的朋友商量一下。并请个别幼儿回答。
五、教师讲述故事后半段与结尾并揭示故事的名字师:故事讲完了,谁来为故事起个好听的名字?
教师出示数字49····和49·····提示幼儿回答正确的名字。
结束活动:我们一起听着录音,把这个故事完整的听一遍。
风筝教案设计12
一、活动目标
学习“刮蜡”的表现方法,体会不同性能工具的使用对配色所产生的效果,并提手不肌肉动作的灵活性、协调性。
在玩风筝、画风筝的活动中,感受艺术活动的乐趣。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用牙签刻出花纹。 难点:控制手部动作的力度。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 材料:油画棒、牙签、淡颜色的水粉颜料(淡绿、淡黄、淡兰、淡紫等)小毛笔。
四、活动流程
1、放风筝——讨论——示范——创作棗评价——延伸活动 放风筝,了解风筝,引起兴趣。
2、通过放风筝,教师应引导幼儿去观察风筝的构造与平衡的关系,介绍放风筝的一些基本方法,鼓励幼儿去尝试,激发幼儿对风筝的兴趣。
3、讨论
(1)观察她们各个相同的整体造型,体会用对称的方法画轮廓。
(2)欣赏、讨论风筝上对称的、五彩缤纷的图案,激发表现美的欲望。
4、示范。
(1) 建议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意愿示范画一只风筝。
(2)介绍刮蜡的方法:建议先让幼儿思考刮蜡的.部位,再在此部位用一支细画棒颜色涂均匀,然后用另一种颜色覆盖式涂在上面,最后用牙签“刮”出花纹。
5、创作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创作不同的造型、花纹,并引导幼儿相互学习各种不同的刮蜡部位及方法。
6、讲评
找找有几种不同的风筝造型,看看谁大胆尝试过“刮蜡”大方法。鼓励幼儿大胆创作与尝试。
7、延伸活动
建议放在自选活动中去完成,有了背景色使幼儿更能体会到画面的整体美、体验成功感。
风筝教案设计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能自主地积累课文中喜欢的词语或句子。
3、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用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等词的意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二、教学安排
1、 激情: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学的课文《风筝》,也写了一群孩子的童年生活。齐读课题。
课文中围绕风筝写了我们童年的哪些事呢?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次。
2、指名分小节读课文,相机正音
出示:
芦塘 憧憬 依然 凌空飞起
歇不下来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翩翩起舞
垂头丧气 田埂 磨坊
3、默读全文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什么?
4、反馈相机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5、读通2-8小节
(二)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2、重点学习村、丧
(三)课后作业
1、读流利课文,对不理解的词做上记号,并查一。
2、 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体会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有感情地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 积累有关风筝的诗句及文中的好词好句。
二、教学安排
(一)回顾字词及课文内容
1、听写生字词,复习巩固生字新词
2、根据板书,回顾全文整体内容
(二)细读探究全文
1、出示探究专题: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我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有什么不同的.心情?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用 划出来并读一读。
2、做风筝(学习第2小节)
⑴汇报交流,相机板书:快乐
a.出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理解憧憬。
几个小伙伴精心地做着风筝,心里会想些什么?谁能想象一下?(从中理解憧憬)
b.出示: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理解依然
风筝做好了,可什么也不像,我们并没因此而伤心,反而给它取名字,写上自己的名字,还是那样地快乐。(从中理解依然)
⑵指导朗读
⑶小结:原来做风筝的快乐就在于它充满着希望与憧憬,在于自己动手做风筝的过程。
3、放风筝(学习第3小节)
⑴汇报交流
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乐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我们在空旷的田野上,拽着风筝边跑边叫,会喊叫些什么?(感受快乐与自豪)
⑵小结:看着自己的风筝越飞越高是多么自豪呀,原来放风筝的快乐是与同伴一起玩,一起分享呀。
⑶指导朗读
4、找风筝(学习④-⑧小节)
⑴汇报交流,相机板书、失望、期待
理解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当高高的风筝断了,飞了,找不到了,你会怎样?(体会难受、失望)
⑵我们是否因此而一直难受着?(学习⑥-⑧小节)
是呀我们不甘心,觉得一定能找到风筝。
⑶指导读断线的风筝飞走时的难受,及希望找到风筝的不同心情。
5、总结,带读第1小节
在玩风筝的过程中,真是有欢喜也有担忧,有希望也有失望,有欢笑也有眼泪,难怪做风筝、放风筝是我们童年生活中最难忘、快乐的记忆。
齐读第1小节
(三)拓展
交流搜集到有关风筝的资料
1、风筝的别称:木鸢、纸鸢
风筝之都:潍坊
2、朗诵清代诗人的高鼎的诗《村居》,有能力的学生还可积累宋代寇准的诗《纸鸢》。
3、交流、摘抄文中喜欢的词、句子
(四)布置作业
课外和父母或者同学去放放风筝,写下自己的放风筝经过或者体会。
风筝教案设计14
【教材分析】
本文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本文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能力目标: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3、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设境导入:在大屏幕上展示
放风筝
的图片,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谈谈放风筝的感受。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
二、作者简介
三、背景简介
四、出示目标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听读要求: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
(1)生听读后解答
(2)师总结
六、研读课文
(一),寻找误解和冲突
1、在文中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入迷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
生读句子后做答
2、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
(1)生答
(2)师总结
3、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1)生答
(2)师总结
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
七、研读课文
(二),自我反省
感受亲情
1、是什么原因让我闪电般苏醒过来了?
2、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
2、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1)生交流
(2)师总结
八、合作探究
1、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
(1)
生交流
(2)师总结
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你能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看出什么样的社会意味?
(1)生分小组讨论
(2)师总结
九、品味语句,渗透感情
生自由找出自己认为用的贴切的词语或精彩的语句加以品味。
十、体验反思
对待早年的鲁迅过错,鲁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从老先生的身上学到了哪些精神呢?
生自由发言,师归纳
十一、拓展延伸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鲁迅在当时的社会和时代背景下所犯的错误称为精神虐杀,可是现实生活中,爸爸妈妈和老师却不让我们上网玩游戏,难道他们也是在对我们进行精神虐杀吗?请大家针对这一事件谈谈对爸爸妈妈及老师这种做法的看法或对游戏的看法。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
十二、小结
师总结,生欣赏歌曲《三月三》
附:板书设计
风
筝
鲁迅
风筝
我
弟弟
亲情
自省
嫌
恶
喜
欢
风筝教案设计15
一、导入:
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学过了《理想的翅膀》这一课,孩子们放飞了风筝,也放飞了自己的理想,《花儿也会放风筝》教学实录。在同学们的作文中,也多次提到放风筝的乐趣。
(朗读潘融和符耀熙的诗句。)
潘融:春天在那蔚蓝的天空上,你看那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的风筝,在天空中翩翩地跳着春的舞蹈。
符耀熙:春天在那各式各样的风筝上,她给了风筝无尽的生命,让她们在天空中尽情飞翔。
师:放风筝的确是春天里的赏心乐事,你相信吗,花儿也会放风筝呢。
(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读两到三遍,认生字,把诗歌读流利,读准确。
(课件出示生词)
师:这些词语都会认了吗?先自由地读一读。
(指名读生词。)
师:生词都认好了,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吧!(指名分节读全文,在学生读的过程中进行正音。)
师:现在明白花儿放风筝是怎么回事吗?
生:风筝指的就是彩翅膀的蝴蝶,长尾巴的蜻蜓。
生:蝴蝶和蜻蜓围着花儿飞来飞去,就像花儿放的风筝。
师:我们认识了生词,也把课文读准确流利了。也弄明白了花儿放风筝是怎么回事,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我们已经学好了这首诗呢?
生:不是,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花儿也会放风筝》教学实录》。
师:那么怎么才算是读好了这首诗呢?(板书:读)
生:要有感情的读。
生:要读出问题。
生:要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不光要读流利,还要读的有感情,读出自己的疑问,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样读我们就叫“品读”。(板书:品)
你们看这个“品”字,三个口字,不正是让大家一遍一遍又一遍的读吗?
那我们就来认真地品读一番吧!
三、品读诗歌。
第一节
师: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第一节。
生读“天,是这样蓝,风,是那样轻。”
师:当你读这一句的时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生:我觉得很高兴,很快乐。
师:那你就试着把这种感受读进去。
(生再读。)
天空蔚蓝而辽阔,风儿轻轻地吹过脸庞,多么让人舒服呀!大家一起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诗句里去吧。
(生齐读)
生接下去读“我们蹦蹦跳跳、跳跳蹦蹦,来到绿盈盈的草坪。”
师:这里已经有了一个“蹦蹦跳跳”,为什么还要写一个“跳跳蹦蹦”?
生:这样写有意思一些。
生:这样写读起来顺口,又容易记住。
师:我们读一读看看是不是真是这样。
(生齐读)
生:“蹦蹦跳跳、跳跳蹦蹦”显得更加轻快一些。
师:谁来表演一下“蹦蹦跳跳、跳跳蹦蹦”是怎么样的?
(生上台表演。)
生:我认为他表演得不好,他只有动作没有语言。
师:那你来试一试吧!
(这个学生上台来表演,边蹦蹦跳跳边喊着“哦!放风筝咯!”他的表演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这样轻快的感觉来。
生接着读“牵着一条渴求的线,放飞了长尾巴和不长尾巴——风筝。”
生:为什么说是牵着一条渴求的'线?
师:那我们首先来说说“渴求”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非常希望的意思。
生:就是渴望,非常想得到。有个成语叫“求知若渴”。
师:好,弄清楚了渴求的意思,那么我们是渴求什么呢?
生:他们渴求自己的风筝飞得更高更远些。
生:他们渴求风筝把他们的理想也带上蓝天。
生:他们渴求更多的快乐。
生:孩子们一个冬天没有放风筝了,现在终于到春天了,总算可以放风筝了。所以他们很渴求。
师:“放风筝”是他们盼望已久的事情,他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渴望放风筝的那一刻的快乐和自由的感觉,是吗?
师:我们怀着这种激动和渴求的心情,再读一读这一句。
【风筝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鲁迅《风筝》教案设计优秀11-16
风筝说课稿12-06
《海燕》教案设计01-24
《白杨》教案设计01-31
《嘱咐》教案设计01-20
透镜教案设计11-25
《春晓》的教案设计12-16
教育教案设计08-20
水调歌头教案设计05-15
《赵州桥》的教案设计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