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水第一课时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水第一课时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水第一课时教案1
一、导入
1.学习课文之前,我们一起做一个猜谜游戏。请你猜猜和我们人类的生存什么有关?
(1)学生说:和水有关
(2)真不错,请大家读读这段话。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去一个缺水的地方。
二、新授
1.请大家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说说对这个地方有什么了解
(1)课件学生自读
(2)师生交流
学生说:作者的出生地是一个非常缺水的地方。
(3)请大家结合自己感受再读读这句话好吗?
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学生:那里的水太缺少了请你读读
2.对于这个地方,你还有什么了解?
(1)那里人觉得“水”最宝贵。
(2)那段缺水的岁月又是怎样的呢?请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吧
3.刚才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没有难读的地方?
(1)学生说:第五小节
(2)课件出示: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
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根据生字、停顿的重要性进行朗读。自己读。
齐读
(3)还有难读的地方吗
(4)学生说:在文章的第一段,标点符号的停顿也很重要
(5)最后一小节的停顿
课件出示: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
4.难读的句子大家读好了,有生字的句子会读吗?
(1)课件出示下面四个句子: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建有水窖,用来在下雨天储水。
储藏在水窖里的水就显得更加珍贵。
而挂在她腰带上的那把钥匙,则象征着权威,幸福和痛快。
然后,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
(2)读生字词
(3)自己读读这些带有生字的句子
(4)有信心读好这些句子吗?
(5)学生齐读这些句子
这里需要储水是因为这里是一个“缺水”的地方
一把普通的钥匙,说明这个“缺水”的地方
还是说明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
5.分小节读课文
(1)学生读课文
(2)教师随机地点拨
6.文章第一小节和这几个句子,你还能从文章的其他地方体会到这个地方缺水吗?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划,
(2)师生交流
学生:我从第二小节的第一句话看出来。从期盼这个词语看出来很缺水,现在这个村子的所有人都很期盼。
师:知道为什么他们期盼下雨天?
学生:在雨中洗澡;可以喝到水,可以在水窖里存水,
对雨中洗澡有兴趣的同学一起来感受这样的`场景。
(3)课件出示:教师引读
那时怎样的一种痛痛快快呢?请大家自己读读划线的句子。“先是……天空中的水”
体会到了吗?再声情并茂地读读这句话。(学生读)
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感受。齐读这段文字。(连读三次)
在我们的感召下,教师引读。
7.这是多么美好的日子,可是这样美好的日子太少了,更多的是干燥和炎热。
结合你现在的感受再读读这句话。
(1)电脑出示: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2)多指名读
8.还有哪些地方看出来这是个缺水的地方、
(1)学生:母亲说“俄”坏了。
(2)你们觉得哪个词语最吸引你的眼球?
母亲之所以会这样说,完全是因为她看见了用水为我们冲凉的那一幕。
9.课件出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你们又什么想法吗?
(1)学生说:一勺水像一条小溪流……教师点评。
(2)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起感受一勺水的力量。教师范读课文
(3)同学们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你想说哪个词语?
(4)学生1说:舒服。(请你用舒服的感觉来读读让你最舒服的一句话)
学生2说:爽,请您用爽的感觉读
学生3说:“高兴”
学生4说:“痛快”
此时的感觉就是……(连续几个词语的大声读,产生这些原因就是因为这是一个……缺水的地方。)
10.这篇课文是编者改动后,原文的题目也改过了,你能猜到原文的题目吗?
(1)学生说:
(2)找到了相关的语句了吗?
(3)课件出示:最后一小节,齐读
(4)下节课我们将把这个词语带到文中去,读文章,谈感受。
三、下课
水第一课时教案2
设计说明:
《明天要远足》是一首凝练、传神、充满艺术张力的诗。远足的吸引力对任何小朋友来说都是巨大的。但这个吸引究竟是怎么个大法呢?大到……大到……睡不着觉呢!全诗短短三节,三节中作者都用同一个感叹词“唉”,三次重复,一次次加重了情感的力度,教学本课时主要运用多种不同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一起感受诗歌的童趣,激发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学前准备:
1.教学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目”。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会认生字。
学前准备:
1.教学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师:同学们,明天老师要带大家外出游玩一天。明天就能去郊游了,你们的.心情怎样?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表达这种兴奋、激动心情的小诗《明天要远足》。
3.“远足”是什么意思?
二、自主识字。(用时:5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圈画出生字。
2.学生自由读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
3.自由识字、组词。
4.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5.全班交流,逐个点名交流自己记得快的字的方法。
6.课件展示生字,多种方法识字。
(1)开火车认读,认识偏旁“目”。
(2)小组竞赛读。
(3)全班齐读。
三、朗读课文,巩固识字。(用时15分钟)
1.老师领读课文,巩固识字。
2.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流畅。
3.全班流利地朗读课文。
四、检测识字,总结全课。(用时:5分钟)
1.课件展示字、词,检测识字情况。
睡不着 大海 老师 天亮
什么 地方 真正 同学
2.这节课你有哪些学习收获?
水第一课时教案3
教学目标:
1、 能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减法。
2、 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10以内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 在与同学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孙悟空来到我们的课堂上,让我们一起和孙悟空到水帘洞游玩吧。
二、新课讲授
引导学生观察。
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找出相应的数学信息。
提出问题:根据我们发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山上还剩几只猴子?(板书问题)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信息图提出更多问题。(将所提问题适当板书或装入问题口袋)
三、动手操作,研究新知。
1.解决红点问题:山上还剩几只猴子?
(1)引导学生明白解决问题需要寻找到的信息和条件。通过看图知道山上原来有4只小猴,跳进水帘洞1只,提出问题:山上还剩几只猴子?要解决这个问题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加法行不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运算:减法
(2)小组合作,操作学具,动手摆一摆,理解减法的意义。
(3)小组交流算法,明确减法的意义:从4个里面拿走1个,还剩3个。
(4)总结概括,引导学生说算法,巩固减法的计算方法“从4个里面拿走1个”也就是“从几里面去掉几”,“用减法计算”。
(5)教学算式,写出算式:4-1=3;介绍“减号”的名字,请学生书空,理解减号的意义;读出算式:4减1等于3。
四、巩固练习,应用新知。
1.解决两个绿点的问题。“树上还剩几只猴子?”“树上还剩几个桃子?
(1)学生独立观察信息图、思考解决问题。
(2)全班交流计算过程,进一步巩固、理解减法的意义和算法。
2.解决学生提出的其它问题。
3.游戏:找朋友,根据老师出示的得数,找出相应的减法算式。
五、自主练习:学生独立完成课本39页练习
六、课堂总结:学生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与遗憾。
水第一课时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水的电离、水的电离平衡和水的离子积。
(2)使学生了解溶液的酸碱性和pH的关系。
2.能力和方法目标
(1)通过水的离子积的计算,提高有关的计算能力,加深对水的电离平衡的认识。
(2)通过水的电离平衡分析,提高运用电离平衡基本规律分析问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水的电离平衡过程中H + 、 OH —关系的分析,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2)由水的电离体会自然界统一的和谐美以及“此消彼长”的动态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水的离子积。
教学过程
见ppt文件。
课堂练习
1.室温下,在pH=12的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来的 c (OH —)为()。
(A)1.0 × 10 —7 mol·L —1(B)1.0 × 10 —6 mol·L —1
(C)1.0 × 10 —2 mol·L —1(D)1.0 × 10 —12 mol·L —1
2.25 ℃时,某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 c (H +)=1 × 10 —12 mol·L —1,则该溶液的pH可能是()。
(A)12(B)7(C)6(D)2
3.纯水在25 ℃和80 ℃时的氢离子浓度,前者和后者的关系是()。
(A)前者大(B)相等(C)前者小(D)不能肯定
4.某温度下,重水(D 2 O)的离子积常数为1.6 × 10 —15若用定义pH一样来规定pD=—lg[D + ],则在该温度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纯净的重水中,pD=7
(B)1 L溶解有0.01 mol DC1的重水溶液,其pD=2
(C)1 L溶解有0.01 mol NaOD的重水溶液,其pD=12
(D)纯净的重水中,[D + ][OD — ]>1.0 × 10 —1 4
5.给蒸馏水中滴入少量盐酸后,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H + ][OH — ]乘积不变(B)pH增大了
(C)[OH — ]降低了(D)水电离出的[H + ]增加了
6.常温下,下列溶液中酸性最弱的是()。
(A)pH=4(B)[H + ]=1 × 10 —3 mol·L —1
(C)[OH — ]=1 × 10 —11 mol·L —1(D)[H + ] ·[OH — ]= 1 × 10 —14
7.某酸溶液的pH=3,则该酸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A)一定大于0.001 mol·L —1(B)一定等于0.001 mol·L —1
(C)一定小于0.001 mol·L —1(D)以上说法均欠妥
8.常温下,某溶液中水的电离度 a =10 —10 /55.5(%),该溶液的pH可能是()。
(A)12(B)10(C)4(D)3
9.在室温下,等体积的酸和碱的溶液混合后,pH一定少于7的是()。
(A)pH=3的HNO 3跟pH=11的KOH溶液
(B)pH=3的盐酸跟pH=11的氨水
(C)pH=3硫酸跟pH=11的氢氧化钠溶液
(D)pH=3的醋酸跟pH=11的氢氧化钡溶液
10.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中和10 mL 0.1mol·L —1醋酸与中和100 mL 0.01mol·L —1的醋酸所需同种碱溶液的量不同
(B)等体积pH=3的酸溶液pH=11的碱溶液相混合后,溶液的pH=7
(C)体积相等,pH相等的盐酸和硫酸溶液中,H +离子的物质的量相等
(D)pH=3的甲酸溶液的[H + ]与pH=11的氨水溶液的[OH — ]相等
11.今有a·盐酸b·硫酸c·醋酸三种酸:
(1)在同体积,同pH的三种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碳酸钠粉末,在相同条件下产生CO 2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
(2)在同体积、同浓度的三种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碳酸钠粉末,在相同条件下产生CO 2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 。
(3)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 —1的三种酸溶液的pH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如果取等体积的0.1 mol·L —1的三种酸溶液,用0.1 mol·L —1的NaOH溶液中和,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以上均用酸的序号填写)。
12.在25 ℃时,有pH=a的盐酸和pH=b的苛性钠溶液,现取V a mL盐酸用该苛性钠溶液中和,需V b mL苛性钠溶液。若a+b=13,则V a /V b =____________ 。
13.将pH=3的弱酸溶液稀释100倍,该溶液的pH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 。
课堂练习答案
1CD,2AD,3C,4B,5BD,6D,7D,8AC,9D,10CD 。
11.(1)c>b=a 。(2)b>a=c 。(3)c>a>b 。 b>c=a 。
12.1:10 。
13.3 教学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习和是7-10的加法,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不变的规律,学习关于0的加法,进一步体会一个数和0相加还得这个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数的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结合具体情境,有序地观察图中的信息并正确描述。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不变,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法。难点:理解加法算式中各数的意义,提高口算速度。 教学准备:小黑板、挂图 学生准备:5以内的数字卡片 学生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小朋友野餐,知道了“和”不变的规律,知道了0的加法的意义,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3+1=6+2=3+6=7+3= 1+3=2+6=6+3=3+7= 3+0=6+0=9+0=12+0= 0+3=0+8=0+5=0+7= (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 三、巩固练习。 1、请同位互相出题做。 (0的加法,“和”不变的练习题) 2、分组练习 引导学生4人一组(一名学生出题,其他学生计算) 3、完成自主练习。 1)第5题。 学生独立口算,比赛。 2)第6题。 小老鼠找鼠标的情境。 先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弄清图意,做题。 3+4=7,找出得数是7的鼠标连起来。 8.第7题。看图填未知数的练习。应根据右边算式的得数和已画好的图形的个数确定横线上还要画几个图形。 9.第8题。 小朋友踢足球的情境,练习找算式的得数。 练习时,要向学生说明做题的要求,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6号和8号球员分别应踢哪些球? 足球上算式的得数是几就由几号球员踢。 再让学生画线连球。 10.第10题。 看图列式计算牵牛花朵数。 先引导学生观察图意,提出问题,再根据题中提供的花的位置和颜色等信息列出不同的算式。 11.第11题。 看图讲数学故事。 加强指导,既要关注学生所讲故事的趣味性,更要重视故事中体现的“数学味”。 先引导学生认真看图,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画面自编故事,然后从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作业设计:口算20道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习和是2-6的加法,认识加号,会读加法算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加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法。 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法。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都看过《西游记》这个故事,今天教师带领大家到充满生机的花果山,看一看花果山优美的风景。 二、新授 1.出示图,仔细观察图,说一说讲的是什么事,都有些什么?{活泼的小猴,天上的飞鸟,云朵,游玩的学生,路边的鲜花} 2.交流:你能从这幅图上看出什么与数字有关的信息? 小结:同学们观察真仔细,找到了天上有六只小鸟,树上有3个猴子,山上有2只猴子等等数学信息。 3.看图,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说了一句什么话? 那么有多少只猴子呢? 你怎么知道的? 独立思考。 同伴讨论一下。 汇报讨论的结果,问:你怎样知道有多少只猴子的? 指名说结果: 数一数就知道了。 问:除了用数的.方法,还可以怎样知道有多少只猴子呢? 引导学生说出: 把3和2合起来。 问:除了用数的方法,还可以怎样知道有多少只猴子呢? 引导学生说出: 把3和2合起来。 把3和2合起来就是一共有多少只猴子。 师:把3和2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方法,10以内数的加法 列式:3+2=5(只) 读作:3加2等于5。 介绍加号。单位名称。 指导写算式。 指名读算式。 4.动手操作。 拿出小棒,用一根小棒代表一个小朋友,你能摆出几根小棒?(先在第一行摆出3根) 第二行再摆出2根,看一看,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在计算加法时,如果不知道得数是多少,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计算得数。 5.图上还有什么?有多少呢? 怎么计算出来的? 放手让学生尝试独立列出算式。 口算结果。 6.打开书29页,填写书中的算式。 汇报交流具体算法。 天上的飞鸟,5+1=6(只) 云朵,1+2=3(朵) 游玩的学生,4+1=5(个) 路边的鲜花:2+2=4(朵)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你有什么收获? 指名说一说。 问: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就是把几和几合起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作业设计: 口算20题 教学内容:课本第32、3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学习和是10以内的加法,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不变的规律。 2、学习关于0的加法。 3、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到进行有关0的加法学习,体会加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6以内数的口算卡片,口算 二、创设情景导课: 同学们,有一些同学和你们一样也喜欢游览花果山,今天他们就在山上野餐。看看他们都吃什么? 三、观察图画,体会和不变的意义。 1、出示情景图: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2、学生思考:每人一根,需要几根火腿肠? 3、我们看看有几名同学? 4、你是怎么知道的.? 板书:3+4=74+3=7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两个算式,发现了什么? 5、再仔细看图,图上有几只小猴子? 小组讨论:你是怎样算出来的? 思考:两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桃子? 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列式:5+0=5(个) 拓展:6+0=2+0=10+0= 四、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观察小朋友野餐,知道了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的规律,还进行了有关0的加法的学习,你们学的怎样呢?现在检查一下。 五、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说说图意,提出问题,再独立列式计算,最后互相说说为什么这样算。 2、自主练习第2题。 口算练习,练习时除了让学生填写结果外,再制成卡片经常性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口算的速度。 3、自主练习第3题。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自己要说的一组加法算式,由其他学生判断是否正确或补充。 六、总结:今天我们和小朋友们在野外野餐时,学会了哪些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新华字典。 2.掌握音序查字典的方法与步骤。 3.在学习生活中,养成主动查字典的好习惯。 4.背诵《赠汪伦》。 教学重点 掌握音序查字典的方法与步骤,背诵《赠汪伦》。 教学难点 养成主动查字典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字母歌 播放音乐,师生同唱《汉语拼音字母歌》。 二、激趣谈话,认识字典 当我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想知道一个字的意思时,怎么办?(生自由发言) 我们可以请一位“不会说话的小老师”来帮忙。这位老师可是神通广大,没有一个字它不认识,想结识它吗?出示字典。 三、学习音序查字法 1.认识字典的组成部分。 现在请大家翻开字典,观察一下字典里都有哪些内容? 学生边汇报,师边点击课件出示“汉语拼音音节索引”“部首检字表”“正文”等,并对每一个部分做以简单的介绍说明。 2.以具体字为例,详细指导,教给方法。 以“厨”为例,具体展示操作过程。 第一步:查音序。在字典的“汉语拼音音节索引”中找到要查的第一个字母“c”。 第二步:查音节及页码。在这个大写字母“c”的栏下,找到要查的'音节和这个音节的页码:chu(46)。 第三步:在查到的页码中,根据要查字音节的声调顺序,在正文中查出要找的汉字“厨”。 提示学生,查声母是“zh”“ch”“sh”的字时,要查“z”“c”“s”。 有的字典的音节是没有声调的,可以找到这个音节的页码后,在该页码下查找不同声调的字。 四、反复练习,总结方法,揭示规律 1.出示“猫”和“电”字,师生共同查字典。 2.独立查一查“漂(piào)”“踪(zōnɡ)”两个字。 3.出示“糖”“信”“物”三个字,组织学生查字典比赛。 采访胜利者,有什么好方法,查得这样快? 4.小结方法:先看字母查“索引”,找到字母查音节,根据页码翻正文,按照声调去找字。 5.读一读“音序查字法口诀”,并比赛背一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关于0的减法,会用“一图四式”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学会两个相同的数相减和一个数减去0的问题 难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策略 以讲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明问题、解决问题,利用四幅画面逐步总结出本节的新知识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课前准备 学具、教具 课时数2 第1课时 一、导入课程: 看图讲故事 一天,有几只小猴子看到山下的.树上有很多美味的大桃子,于是,就派了一个小猴子下山摘桃子给大家吃,小猴子高高兴兴的下了山,很快就完成了任务,摘了好多桃子但小猴子想:好不容易下来一次,要出去玩玩才好。于是,小猴子继续往山下走,不一会儿,来到了河边,小猴子一眼就看到了两只小青蛙在那里唱歌,这时候顽皮的小猴就跑过去,要吓吓它们,结果小青蛙被小猴吓得扑通、扑通跳下水,这下,小猴没的玩了,就想回家了,他回头一看“咦!我的桃子哪去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只顾眼前,像小猴那样光顾玩忘了桃子就不对了 二、你说我讲: 同学们现在能不能观察到什么数学问题? 说给同桌听一听 总结 (根据同学的回答板书) 同学生们真棒,这么动脑筋 现在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小猴子究竟摘了几个桃子? 本来树上有…… 被小猴子摘了以后剩下…… 聪明的你们一定知道该怎么列算式 非常好,小猴摘了4个桃子 但是最后篮子里剩了几个桃子,谁会列算式? 好,我们来看一看这位同学列的式子,4-4,两个一样的数相减,结果是……0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看看你们学会了 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 小猴子摘了几个桃子? 有几只青蛙? 有几只蝴蝶? 有几朵花? …… 5个桃子 9个桃子 4个桃子 9-5=4 4-4=0 没有看下一个问题,岸上还有几只青蛙?谁来列算式 非常棒,大家都很厉害,这么快就学会了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看看你们会不会 花上还有几只蝴蝶? 本来有…… 有几只蝴蝶被小猴吓跑了?还剩几只? 我们一起列算式,8-5=,大家说等于几? 很好,等于3 看看这个式子,自己减去自己等于0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0的减法 三、练习: 现在老师要考考大家是不是学会了今天的内容 出示算式卡片 5-5 1-0 6-0 2-2 …… 很棒,看来同学们学得非常好,那下面这一道题一定难不倒大家,快来想一想,应该是几?再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算的 0-0 两个一样的数相减,结果是……0 所以,几减0还得几 0-0还得本来的数--0 四、总结: 今天你都学到了什么? 记得好好利用我们的问题口袋 第2课时 一、基础练习: 自主练习第4题 妈妈要给鱼儿换水了,我们来看看,这里会有什么样的数学故事 本来鱼缸里有几只鱼? 第一次,妈妈捞了三条鱼出来,还剩几只?谁会列算式? 下一幅图,自己列式,看看谁列的又对又快 二、拓展练习: 自主练习第8题 我们来看6个蘑菇和3个蘑菇怎么会有这么多算式! 以前我们没有学减法的时候,就两个是不是? 现在先把两个加法算式写出来,看谁写得快 下面,竖起耳朵来,听老师问问题,你来列算式 第一个问题,总共有9个蘑菇,有6个是黄色的,问大家有几个是红色的 下一个问题,总共有9个蘑菇,有3个是红色的,问大家有几个是黄色的 老师又要考考大家了,老师这里有三张卡片,4、6、10,谁能用这三个数列出四个式子,动脑想一想 4只 7-4=3 3+6=9 6+3=9 9-6=3 9-3=6 4+6=10 6+4=10 三、自主练习第9题先介绍七星瓢虫,七星飘虫,可以吃害虫,所以我们要保护它,不能伤害它们。 然后学生自己讲一个数学故事,提出数学问题,并列式计算 看看谁讲数学故事讲得好,仔细观察图上的内容,把你们的故事讲给同桌听一听。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水》是九年义务教育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全文笔调清新,作者饱含深情地回忆了小时候因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下雨天,孩子们用雨水洗澡,炎热的夏天则盼望水窖被打开的瞬间,细腻刻画了四兄弟尽情享受母亲一勺清凉之水的舒服与痛快,字里行间透出了作者对水的渴望,对水的珍爱,对母亲如水一样亲情之爱的美好回忆。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本课教学积极倡导自读、合作、探究、感悟的学习方式,把读书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把思考、发现、评判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地去读书、体验、感悟,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见解,受到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熏陶感染,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做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学本课“窖”、“储”、“勺”、“漆”等生字以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并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指导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大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1、教师:课件、预习导航 2、学生:收集有关水资源和缺水情况的.资料、完成《预习导航》。 【教学过程】 一、读关于“水”词语,导入课题。 【课件出示】 我朗读,我发现:、滴水穿石、水到渠成、水火无情、水涨船高、水天一色、山清水秀、饮水思源、细水长流、跋山涉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指名学生朗读,说说这些词语跟什么有关。 【生:水】 揭示课题,27、水、请一名男和女生上台板书课题,其他学生打开课本,读一读课后的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二、我的朗读很精彩 【课件出示】 储备、膝盖、地窖、吸吮、钥匙 光溜溜、狗尾草、一勺水、麦草秆 尽情享受、无遮无挡、缕缕轻风 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xuè)管里血(xiě)的流动在加快。 1、指名4位学生分组朗读三组词语和一个句子。 2、学生齐读词语。 三、默读课文:快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学生默读思考。 2、教师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概括主要内容要从宏观上思考,不要拘泥于细节。 四、小组合作,理清课文脉络。 【课件出示】 1、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尝试用小标题概括; 2、小组内讨论每个小标题的意思,要结合课文内容思考; 3、每组推选1人把小标题写在磁性软黑板上; 4、每组推选1人向大家介绍小标题的创意。5、1号同学担任组长。 1、学生小组合作5分钟。 2、每组派人把合作成果贴在大黑板上。 3、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小标题的创意。 五、班级好声音 【课件出示】 1、各小组选择最喜欢的内容,反复朗读,并结合具体的词句说说这样朗读的理由。 2、设计朗读形式,提高表达效果。 3、组内练习,推选代表,参加班级比赛。 4、认真倾听,准确评判,推选班级好声音。5、2号同学担任组长。小组交流; 学生上台朗读并说出理由(3组上台交流);、学生尝试评价(点名2位学生发言) 教师结合学生评价,相机小结: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读者的人生经历、价值取向不同,对文本的理解自然不尽相同。 六、精读第一节 【课件出示】 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记得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水,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得最多的话。指名读第一节 自由品读:边读边想象这一节描绘了怎样的一幅景象?哪些词句写出了村里缺水(学生描述) 【课件出示】: 1、缺水的图片 2、民谣:半夜起来去爬山,爬过一山又一山。鸡叫天亮找到水,回家太阳快落山。 学生齐读。 这首民谣写出了找水的艰辛,读到这里,我们深深地感到节约水资源是多么的重要。现在你有什么关于节约水资源的成语和话语跟大家交流的吗?(交流节水的成语和广告语) 七、完成填空,总结课文。 《水》是一篇、文,作者是。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困难,洗澡、;下雨天用、洗澡;炎热时,母亲用、为四兄弟消暑纳凉,说明当时水的。 教师小结:课文用什么方法写出了水的珍贵,以及缺水的苦涩,我们在第二节课共同探讨。 八、布置作业。 1、把优美的词语和精彩的句子摘抄在《朝花夕拾》上。 2、你能设计一条关于节约用水的公益广告,呼吁更多的人来保护水资源吗? 活动目标 体验借助道具表演所带来的美的享受。 欣赏戏曲舞蹈《春姑娘》,感受舞蹈柔美、流畅的风格。 在欣赏教师舞蹈的基础上,体会水袖在舞蹈表现中的作用,掌握单抛、双抛袖等动作。 活动准备 乐曲《春江花月夜》选段。 水袖、花环头饰。 活动过程 1.教师运用配乐朗诵的形式创设意境。 “春天的夜晚,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大地上,抛撒下春天的种子,唤醒沉睡的鲜花、绿草,在春雨的滋润下,五颜六色的鲜花竞相开放。” 2.教师扮演春姑娘,表演舞蹈,充分表现出水袖的柔美。 (1)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是谁把春天打扮得如此美丽?春姑娘美吗?哪儿美? (2)在教师的`帮助下,让学生了解水袖的基本特征。知道水袖衣服是中国古代人穿的,现在一般使用在戏曲节目中。 3.学生再次欣赏舞蹈《春姑娘》,教师表演时配上散文解说帮助学生理解舞蹈所表现的内容。 解说词:“我乘着春风从天空飘向大地,我要撒下小草的种子,鲜花的种子,我要让大地变成五颜六色,让世界更美丽……种子发芽了吗?轻轻的可别踩着了它们。哦!嫩芽口渴了,我要让春雨从天空中飘落下来,让嫩芽喝个饱……悄悄地看一看,小草长大了吗?鲜花开放了吗?花儿开的真美呀!瞧,树上粉色的桃花开了,地上的迎春花吹起了小喇叭,我要和花儿比比看,谁一最一美!” 4.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讨论春姑娘来到大地做了什么事情?模仿春姑娘抛撒种子、洒春雨、看花等动作,丰富舞蹈语汇“单抛袖、双抛袖”。 5.学生穿上水袖,戴上花环,自由表演舞蹈《春姑娘》。 【水第一课时教案】相关文章: 水第二课时教案04-26 观潮第一课时教案03-20 荷花教案第一课时05-14 《搭石》第一课时教案04-28 古对今第一课时教案07-13 水教案07-30 水的教案08-04 《蟋蟀的住宅》第一课时教案优秀09-26 《剪枝的学问》课时教案04-10 《“番茄太阳”》课时教案04-12水第一课时教案5
水第一课时教案6
水第一课时教案7
水第一课时教案8
水第一课时教案9
水第一课时教案10
水第一课时教案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