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语文教案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课型:作文指导
课时:1课时
教材简析:
《未来的.....》是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第六册的语文园地六中习作要求而确定的题目,要求学生发挥想象,设计一件未来的产品,可以是学习用品,可以是玩具,也可以是公共设施......。
预设目标:
1、能进行大胆地科学设想,想像奇特而又合理。
2、完成习作,语句通顺,叙述能按一定顺序。
3、激发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了解和积累科技知识。
教学重难点:
1、能把所想象的未来产品清楚地介绍出来。
教法策略:
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阅读范文,引导学生按一定的叙述顺序介绍所设计的产品。
教学准备:范文一篇
预设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是什么东西或最喜欢干什么?
2、你们有没有想过,在未来,你们身边的这些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甚至公共设施会变怎样呢?现在,生产各类产品的厂长们要联合举办“未来产品”的.设计大赛,将会评出一、二、三等奖多名,同学们想参加吗?
二、明确要求,确定方向
1、每位参赛者只能选择一件自己最感兴趣的产品来设计。
2、想象奇特而又要合理。
3、产品名称可用“未来的.....”,也可以自己拟定。
三、出示范文,探究写法
1、教师示范介绍--“未来的垃圾桶”。
2、找出范文的描写顺序(名称、外形、功能)及重点。
3、请学生提意见。
四、拓展思维,想像设计
1、利用两--五分钟的时间静静思考,自由想象。
2、在小组内介绍“未来产品”的特点,“小厂长”提问题或意见。
3、小组选出最有创意的产品设计向全班介绍。
4、谈谈自己最喜欢谁设计的“未来产品”。
五、自由习作,完善设计
1、师:同学们,我们光是用语言介绍,我担心各位厂长一下子不能记住这么多,不如咱们改为用文字介绍,让他们把这些资料带回去慢慢看,好评出一、二、三等奖,好吗?
2、学生自由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的意思。
2、借助课文的批注,读懂课文,了解威尼斯的特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
3、感受威尼斯的美丽,体会作者对威尼斯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批读感受威尼斯的美丽和奇特。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水都威尼斯的录像资料。
学生:有条件的可收集威尼斯的图片资料或相关信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文题目
1、上课伊始,播放威尼斯那美丽、奇特的水上风光。
2、导入:看完录像,我们的心头泛起了浪花,我们的视野受到了冲击。多么迷人的水上城市啊!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向往和憧憬一块去看看水都威尼斯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的读音。
2、检查生字读音。指名分段读课文,学生互评正音。
3、交流读懂的词语,不懂的词语讨论解决,读不懂的或重点词语随课文学习。
4、自由读课文,试着边读边批,想一想威尼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研读课文,自主探究
1、小声读课文,想想自己读懂了些什么。有不懂的问题作上记号。鼓励学生大胆读文批注。
2、再边读课文边思考,尽量解决自己刚才不懂的问题。
3、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
4、全班交流,各组展示学习成果。
5、师生共同出有价值的问题讨论。如:
①、威尼斯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历史悠久、以河为街、以船代车。)
②、为了把威尼斯介绍得生动形象,作者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数字说明、举例说明等。)
③、第3、4段在方法上有什么特点?(先总后分的方法。)
四、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阅读课文,领悟情感。
第二课时
一、多样练读,领悟情感
1、同学们,美的形象可以愉悦我们的眼睛,美的声音可以愉悦我们的耳朵,朗读能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感受到威尼斯的奇特、美丽。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句或几句进行品读。
2、指名读,教师和学生共同相机点评。
3、师生合作读、赛读。
4、配上音乐朗读。
二、联系生活,迁移运用
如今的威尼斯正以其迷人的魅力,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游客前去观光。这儿有一则招聘广告:“因威尼斯游客量骤增,急需招聘导游,待遇从优,请有意者速来报名。”相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威尼斯一定有了很深的了解。同学们有没有兴趣试一试?先自己练习,然后试着向大家作介绍。
三、课内外结合,拓展延伸
1、教师向学生相关站,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有关威尼斯的情况。
2、向学生《威尼斯的小艇》等文章,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
四、板书设计:
16、水都威尼斯
(美丽奇特) 历史悠久
以河为街
以船代车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课文所处的地位及作用
《济南的冬天》是初中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中的第2篇课文。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在1931年初写的一篇通过描绘济南冬天美丽景色来抒发感情的写景散文。
根据该单元要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词语、句子和段落,还要练习精读的技能,并作适当的摘录的总的教学目的;以及这篇文章描绘景物,语言准确生动,多使用比喻、拟人手法,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鲜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写最形象最生动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发也非常别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达一种感受的方式,将自己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不露痕迹的依附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因此显得格外自然真挚,富有感染力的认识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⑴ 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⑵ 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2、能力目标:
⑴ 培养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能力。
⑵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侧重讲析第3段和第5段。教学难点则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在《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美读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思考提出的疑问,最后在教师适当的点拨、归纳、小结中赏析课文,理解本文中作者的感情。
2、采用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扩大教学容量。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电教平台、录音等电教手段来丰富教学手段,扩大了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育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文质兼美,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教学中要重视的问题》指出:“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本文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适于朗读,所以在文章的讲析中引入了诵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悟文章描景绘物的美。
【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的指导,采用了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在指导过程中,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然后根据一系列紧扣教学的问题,使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并在课文赏析后完成课后问题进行巩固。使学生从感知到理解,从感性到理性,从学会到到会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比较多。因此我在教学上安排三节课的时间,我的教学设想是,第一课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及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第二课时通过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品析语言并充分感受作者的感情。第三课时将本文与朱自清的《春》的比较,理解散文的特点及作用。本说案只说明第一课时。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
2、理清本文的层次结构。
3、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激发兴趣法、问题导引法、指导归纳法,诵读法。
〖教仪
课件。
〖教学步骤
这节课我是按“引入新课──讲授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的。
1、引入新课:我先对布置的预习作业进行抽查并明确生字词答案;然后以简洁的话语引入新课,用课件对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经历进行介绍。
2、讲授新课:在讲授前,让学生带着问题对课文进行朗读,使学生感知课文,问题用课件打出如下:
⑴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⑵ 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⑶ 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⑷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朗读课文后,围绕以上问题对课文进行赏析;在赏析过程中,我把问题与课文结构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先阅读1~2节,并讨论解答两个问题:
⑴ 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作者在文章的开头是怎样表达的?
⑵ 济南冬天的这种特点是源于什么样的地形特点?
明确:
⑴ 通过对比,写出了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是:无风声、响晴、温晴。
与北平相比──无风声
与伦敦相比──无重雾(响晴) }宝地
与热带相比──无毒日(温晴)
⑵ 济南的地形特点:“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是北边缺着点口儿。”,决定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让学生试着画出这种地形,体会其特点,教师可根据学生画出的地形图作小结。
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研读3~5节,并作重点分析:
⑴ 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三幅山景图之间有什么关系?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写景顺序有什么不同之处?
⑵ 第3小节和第5小节在抒发感情和修辞运用方面有什么相同之处?
在分析中除了使学生领会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的细致描绘,情景交融的表达对祖国宝地济南的赞美之情,对课文内容有更深一层的了解,也提及作者所用的比喻、拟人手法,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准备。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⑴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体写。
写山景:自上而下的顺序,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写水色:自下而上的顺序,水面上、空中、半空中。
⑵ 作者在第3小节对薄雪覆盖下的山的描绘和第5小节对水色的描写中都体现了对冬天的喜爱、赞美之情;都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反馈练习: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及自己的笔记,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语解答课后练习题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领会作者的感情。
4、归纳总结: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作者写北国的冬天,不着眼于“寒”而着眼于“暖”,不着眼于“壮”而在于“秀”,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并与学生共同解答: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解答中使学生了解作者在文中处处渗透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抒发了赞美之情。标题不可以换。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进行最后的课文巩固。
5、布置作业:
⑴ 文中有哪些比喻、拟人句用得好,找出来,想想为什么写得好?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好在哪儿?
(美句赏析,着重分析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⑵ 假设要给一个从没到过济南的人讲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几个精彩的片断?
(设题意图: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抓住重点,找出自己认为精彩的片断,并训练学生的复述能力。)
⑶ 在小组或班上向大家说说你家乡的冬天是什么样子,再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将你家乡冬天最有特点的景物写出来,字数不限。
(此题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提示学生借鉴课文的某些写法,抓住景物特点来写,目的是将阅读之所得转化为写作之所能,是阅读的迁移与深化。)
【二点补充】
〖时间安排
引入新课(3分钟)──讲授新课(30分钟)──反馈练习(10分钟)──归纳总结(2分钟)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老舍
与北平比 城──晒、睡、躺
济 ──无风声 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 冬
南 天
的 与伦敦比 “温晴”山景 的
冬 ──无重雾(宝地)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济
天 南
与热带比 水色──绿。
──无毒日 城外的远山──淡雅;
作者借景抒发了赞美之情,表达了对祖国深挚的爱。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说明事物特点的几种方法,语文教案-桥。
二、认识说明文中运用准确语言的重要性。
三、初步了解说明文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与记叙文的区别。
教学设想
一、安排二教时。
二、紧紧抓住说明文的基本特征的主要内容:说明事物特点,阐明事理,介绍知识,理解说明的方法;防止因旁征博引而出现教学内容多而杂的现象。
三、理解本文准确用词的特色。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关于桥的课文,比如说《兰兰过桥》写的是新奇的潜力桥和塑料桥;《赵州桥》为我们介绍的是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写的是海峡两岸人民用爱心共同救助一位大陆白血病患者的感人故事。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座桥,是什么样的桥呢?
二、 略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来。
2.检查字音字形,解释词语
3.用简短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主要讲了在黎明时,雨下的很大,山洪暴发了,老汉组织全村一百多号人撤离,最后老汉和他儿子英勇牺牲的故事。)
4.文章按什么顺序写的?
(事情发展顺序)
5.根据故事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分段。
(突遇山洪:一至六段;疏导撤离:七至十三段;桥塌殉职:十四至二十三段;祭奠英灵:二十四至二十七段)
三、 细读课文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同时找出描写大雨山洪和老汉的句子,并想一想,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1.我们先来看描写雨和山洪的句子。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像泼,像倒”说明雨下的很大,雨势凶猛,为下文山洪暴发做铺垫)
(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了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势不可挡:形容来势凶猛,不可阻挡。
咆哮:形容水流的奔腾轰鸣,也形容人的暴怒喊叫。课文指洪水来势凶猛,奔腾呼啸。
狂奔:迅猛地奔跑。本课形容洪水奔流而下,势不可挡。)
(这些词都生动地写出了水势的迅猛。)
(比喻句,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洪水的凶猛可怕。)
【这两句是比喻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将洪水的迅猛、可怕表现出来。】
【指名读、齐读】
(1)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狞笑:凶恶地笑。本课是形容洪水的凶猛、可憎。)
(3)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放肆:言行轻率任意,毫无顾忌。)
【这三句是拟人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曾强了表现力,把洪水的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以及人们处在的危险环境表现地淋漓尽致。】
【有感情指名读、齐读】
2.面对这样可怕凶猛的,像魔鬼一样的洪水,村民的反应是怎么样的?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失措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向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惊慌失措地折了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木桥拥去。
(跌跌撞撞:形容走路不稳。AABB句式,可以多积累,多运用)
(在人们的反应中,“惊慌、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拥”这些词都写出了人们在面对洪水,面对生命危险时的惊慌失措、奔跑混乱的场面。)
【指名读、齐读,注意读出人们那种惊慌失措的心境和混乱的场面,语速要稍快】
第二课时
一、自主探究,学习课文
(一)感受洪水的疯狂肆虐。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并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做出标记。
2、出示课件(课文1—6自然段),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指导朗读。
3、指名说说自己感受最深的描写洪水的句子。师相机指导朗读。
4、出示描写洪水的句子,学生齐读。再次感受洪水的疯狂、肆虐。
过渡:面对这样的洪水,你心情怎样?那课文又是怎样描写人们的?
(二)感受人们的惊慌、恐惧。
1、指名朗读描写人们反应的句子,师相机出示课件。
2、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放进句子中去。
3、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人们几乎疯狂崩溃,失去了理智。这时,人们发现了什么?
4、这是一座怎样的.桥?师相机出示描写桥的句子。
过渡:这样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怎么能承受得了人们疯狂的拥挤踩踏。这时的人们急需什么?
(三)细读课文,探究人物
出示学习菜单:“自由朗读7—23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老汉?用几个词概括你对老汉的评价,并在最打动你心灵的地方写上自己的感受。”
1、指名回答,老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老汉的特点。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通过哪些句子来表现老汉的。
4、师相机出示课件,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特点。
(1)“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引导质疑:为什么急着逃生的人们见到老汉会停住了脚步,听从老汉的指挥?(同桌讨论,受拥戴的老汉曾为他们做过什么?)
“像一座山”怎样理解?让我们全班起立,像老汉一样稳稳地站着,读这两句话。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指名读,这段话连用了什么标点?怎样读?学生评价。
通过这段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3)“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指名读。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老汉当时怎样的心情?(气、急)
你从哪几个词看出来?
老汉为什么要这样做?当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引导读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读着这句话,你想到了什么?
老汉揪出的那个小伙子是谁?(师相机板书:儿子)你是从哪看出来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爱自己的儿子吗?
(4)师相机出示“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仅剩老汉与小伙子两人,还你推我让,这是为什么?当时出现了怎样的情况?指名回答“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知道朗读描写老汉的话。
(5)引导小组讨论,“一推一吼”前后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6)出示课文15、20自然段,将文中的老汉和小伙子分别换成父亲和儿子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表达方法
这篇文章我们已经分析完了,浏览全文,你能发现文章的句子有什么特点吗?有什么作用、好处?
(本文的句子、段落都非常简短,很多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这样的特点既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又可以增强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三、拓展延伸
我们主题丛书有很多这样的文章,课前老师也布置同学们进行阅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来读,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任选一题)
1、如果你是被救村民中的一个,在老汉的坟墓前,你想说些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2、这篇课文感人至深,除了内容的原因外,还因为表达方式上的独具匠心。比比谁发现最多。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雏”,积累词语若干个。
2、学习默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默读诗歌,了解诗歌内容。
2、有感情地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
投影、录音、生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理解题意“信”。
1激趣:你曾经给谁写过信,你曾经收到过谁的信?
2交流信的内容。(自愿)
我曾经收到过____的信,信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曾经给写过信,信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了解信的作用:信是用来传递信息和情感的一种方式。
二、自读诗歌,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同桌互读课文。
3说说课文大意:
“我”学会了______,想写______信,替______写、替______写、替______写,……也想给______写,通过写信,让大家的心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课文,学习语言。
学习第一节。
1、朗读第一节,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归纳:写信是感情的交流,写信就是用笔和纸,用手写心里想告诉别人的事情和话语。
3感情朗读。
学习第二至五节。
1自读思考:这些诗节分别写“我”替谁给谁写信,信的内容是什么?你能把信的.内容说具体吗?
2师生交流,投影显示相应的情境。
(1)教师示范:
“我”替雏鸟给妈妈写信,信中说:夕阳西下,天色近黄昏,盼您快回巢。我们肚子饿得咕咕叫,您快把虫儿带回家,快把我们喂个饱。
(交流中教学“雏”字。)
(2)学生尝试:(由学生自由选择一个诗节,尝试把信的内容说具体;随机理解诗句中的部分词语。)
“我”替花朵给蜜蜂写信,信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替大海给小船写信,信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替云给他的伙伴写信,信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替树给他的朋友写信,信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二至五节。(看图配乐)
学习第六小节。
自由朗读第六节,思考:你是怎样理解“让自己的心和别人的心贴得紧紧,紧紧……”的意思?
四、读诗总结,学习创作。
诗歌创作:“我们来当小诗人”。
要求:以信的内容为题材,选择你喜欢的内容(将课前收集的代表性信件展示出来),进行诗歌创作,评选出我们中间的小诗人。
【课后随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教案 篇6
课时目标:
1、完成词语超市、连连续续、加标点、写字板这四个板块的练习。
2、积累叠词,掌握词语的恰当搭配。
3、运用标点符号,练习写好钢笔字。
重点:字、词的积累。
难点:叠词的仿写
教学过程:
一、词语超市。
1、出示“词语超市”,说说这8个词语有什么特点?
2、仿说叠词,并写一写。
3、选择一个词造句。
4、再读词语,识记。
二、连连续续。
1、出示“连连续续”,自由读左右两边的`词语。
2、看看这些词语是什么词?
4、师生配合朗读。
三、加标点。
1、复习逗号、句号、感叹号有什么不同的用法。
2、读书上的句子,自己填写。
3、交流汇报,评价填写情况。
4、板书答案,齐读句子。
四、写字板。
1、出示写字板中的6个字。
2、观察字的结构,发现规律。
3、重点指导“罚”和“寿”字的写法。
4、学生完成写字板,教师个别指导。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学习了叠词,完成了连线题、给句子加标点,并做好了写字板,同学们的收获不少。
六、作业设计。
学生观察、汇报
分组仿写,看哪一组仿写的最多。
3、连线,和同学交流。
回忆标点符号的用法,汇报交流
观察字的结构和规律,学生完成写字板。
1、在第三单元的课文中找出叠词,抄写在摘抄本上。
2、将第三单元的生字抄写两遍并听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7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3。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一成语的意思。
学习难点:
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知识链接:
课文中讲到一位阿姨为老奶奶推开沉重的大门,等老奶奶过去后才松开手,“她为什么会这样做呢?”问题一提出,一位同学这样回答:“阿姨的妈妈和这位老奶奶的年龄差不多,她只希望自己的遇妈妈到这种情况也有人为她开门,阿姨这样的目的(1)能唤起人们多一份关心和一份关爱,(2)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从这位阿姨的言行举动和平淡的话语中说明了什么呢?一位同学回答:“说明阿姨心灵纯洁,心地善良,是多么的善解人意、关心他人啊!”与此同时使学生受到思想道德教育,在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里,如果在平常的生活中遇事能将心比心,推心置腹地想,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宽容和理解,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
预习任务:
1。我会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并用“√”表示。
沉 重( chénchéng ) 涌 到( tōngyōng )
输 液( sūshū ) 尊 重( zūnzhūn )
2。自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我能找出“我”所经历的两件事。
4。找出阅读过程中的疑难,用笔做上记号。
自主、合作、交流: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课文写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我能复述文中的两则小故事?
3。通过自学,谈谈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意思
达标检测:
1、抄写词语:
道谢温暖沉重扎针抱怨鼓励患者
宽容尊重增加眼神将心比心
2、按课文内容填空。
(1)如果我们生活中能___________,就会对老人_________________,对孩子________________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具体写了两件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收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拓展:
读背有关“将心比心”的名言。
a。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b。一个伟大的人有两颗心:一颗心流血,一颗心宽容。
c。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d。帮助他人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
e我要求别人诚实,我自己就得诚实。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8-10
语文教案(经典)08-13
语文教案03-26
语文教案03-28
语文教案04-11
语文教案04-11
语文教案04-09
语文教案04-12
语文教案04-12
语文教案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