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05 08:24:3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合集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合集8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

  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教学重点:

  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教学难点:

  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和增强语感。

  课时:2课时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开展式。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了解作者,通读课文。

  教师:制作课件。

  设计思路:

  通过联系生活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通过初读与朗读品析两个教学环节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作者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通过质疑探究,培养学生勤思考,善提问,会探究的学习品质,在领悟文章本身及大自然的美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联系生活,激趣引入。

  同学们,竹子是大家熟悉和热爱的植物,在我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几乎处处都能见它的身影,你能从自己的切身感受出发,谈谈你对竹子的感受吗?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小结:说到竹子,同学们的话就多拉,竹子不仅是我们生活中所熟悉的东西,而且与我们的精神生活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今天,我们就随着当代画家兼散文家黄蒙田,一起去江南竹乡走走。(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晾(liàng) 沏(qī) 隧道(suì) 竹箬(ruò)

  屏风(píng) 密密匝匝(zā) 山麓(lù) 山岚(lán)

  2.理解词语

  (1)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的某种力量和形势

  (2)名副其实:名声或名称与实际情况相符

  三.整体把握

  1.范读课文,也可听课文录音,(出示课件1:图--竹林、山、水、乐--清脆的鸟鸣。)

  教师要尽可能地注意到语气、语速、语调、重音等,以此来感染学生。同时要求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大意,了解作者情感。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出示课件2)

  想一想: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分几部分?各段的段意是什么?

  (2)作者是臬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

  说一说:

  (1)竹林深处的人家,生活上有什么特点?

  (2)作者用了过半的篇幅来描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不切文题吗?为什么

  (3)你觉得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自由朗读,交流发言,相互评判(出示课件了)

  按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行踪,课文分五个部分,简单如下:江南竹乡--走入竹海--来到竹坞--来到竹海山村->

  留下深刻的印象(竹子多) (感受独特) (所见所闻)(百姓生活)并形成板书:竹林深处人家--远看:多、广淳朴、恬静、和谐 深入竹林:密、美

  画家:束手无策,画不出一幅画来

  作者情感:喜爱、赞美

  (本步着眼于使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发言,相互评判的形式整体感知,从而把握文章最基本的信息:内容、情感、谋篇布局)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从文章结构、主要内容、主题思想等方面,整体感知了课文,明白了这是一篇以游踪作线索,移步换景,描述了江南竹海和竹海深处人家安适生活的散文。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整体感知了《竹林深处人家》这篇课文,对它的内容和主题都比较熟悉了。今天,我们来细读课文,感受作者的写景艺术和语言艺术。

  通读课文,合作探究

  (方法:全班分为6组,每组7-10人,进行研读、讨论,最后由一位同学总结,全班交流。)

  投影显示问题:

  本文写景运用了哪些方法?

  你觉得文中的哪些语句特别精彩?画出来作些批注并交流。

  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情感?能找出来并归结出本文抒情的特色吗?

  学生圈点、批注、交流,师生共同评议。

  (设计这个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感知、体会、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等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因而即使是相同的语句也会有不同的见解,但这正体现了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判能力,评议时要尊重学生的自身体验,让学生有信心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地增加体验的深度与广度。)

  质疑探究

  师:在读了本文后,也许你觉得还有一些问题没有得到解答,现在把这些不明了的地方向大家提出来,看看大家能否帮助你到解答。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按什么顺序对竹林深处进行描写的?

  描写中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哪些句子景中有情、融情于景?

  (质疑问题,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及问题意识。学生不一定能充分理解课文所示背景,却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再读深化

  请大家自由朗读

  把你认为优美的句段朗读出来。

  拓展延伸,多思多说多写

  请大家考虑,找一处自己最喜欢的地方,然后学习作者的写法,给自己插上想像的翅膀,写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语文教案 篇2

  一、学习词语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昂,仰。仰着头,直立着。

  遥遥在望——遥遥,形容距离远。形容远远地望着。

  可望而不可即——即,接近。可以望见,但不能接近。形容看来可以达到而实际难以达到。

  二、在 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阅读课文。

  三、作者以什么为序来介绍人类登上月球的全过程?

  以时间为序来介绍人类登上月球的全过程。

  四、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并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登月的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3—5),飞船带着宇航员进入预定轨道。

  第二阶段(6—9),飞船作登月准备。

  第三阶段(10—14),宇航员登上月球。

  第四阶段(15—16)飞船带着宇航员顺利返回地球。

  五、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哪几件事?

  学生讨论后归纳: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七件事。具体为:①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情况,发现一切正常;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④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了月球的表面;⑤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⑥他们又取出了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严地把它插在了月亮上;⑦他们跟美国总统尼克松接通了电话,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

  六、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归纳:①用来表时间,如“这一年的7月16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②用来表飞船离地球的高度和飞行速度,如“当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此时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③用来总结飞行的里程,如“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共经过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七、总结、扩展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1969年7月21日登月的`全过程。人类登上了月球,迈出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结合课文,畅谈未来探索太空的梦想。

  八、布置作业

  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舷舱,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请以此为触发点,展开想象,写一篇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教养

  ①、学习本课生字词,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②、按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和主要内容。

  ③、归纳中心思想,练习按文章叙述的方法给课文列提纲。

  ④、通过学习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教育

  教育学生要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3、发展

  学生的观察力、综合概括能力、背诵能力等。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条理,练习给课文编写提纲。

  2、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三、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幻灯片、幻灯机、录像带、录像机等。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生字词,通读课文。

  2、理清课文的游览顺序,给课文分段。

  3、教学课文一、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

  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观看录相,然后说说。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观看录相,亲自感受。感情朗读写洞口和外洞的语句。

  9、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10、小结: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四、五、六段,了解双龙洞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

  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 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 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 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 ,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2、归纳段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概括中心思想,指导给课文列写提纲。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板书:可爱河山 美丽奇特 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读读背背描写自然景物的对联。

  2.阅读《大理三塔》。

  3.口语交际。

  4.习作

  课时安排:6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对联

  1、教师简介祖国古老文化——对联。

  2、学生自由诵读对联。

  3、教师大概介绍对联的内容。

  4、学生练习背诵对联。

  二、阅读短文

  1、学生自由朗读短文,了解大意,找出文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讨论:

  这篇短文介绍的是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介绍的是云南的大理三塔的地理位置,和它周围的优美环境,详细介绍了大理三塔的壮观景象。)

  短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是什么意思?

  3、教师指导、小结:

  第一自然段,大理三塔的地理位置。

  第二自然段,大塔的样子。(大塔的样子写得最详细,可分三层来理解:一写大塔的名称和它的大小。二写它的总体形态美。三写了它的具体构造。)

  第三自然段,两座小塔的样子。

  第四自然段,大理三塔的价值。(这一段最后的排比句表达的意思非常全面深刻。)

  4.引导学生分段。大家看,这四个自然段中,那些自然段意思比较接近,可以归为一段?段意怎么归纳?

  5.教师小结:(第二三自然段的意思比较接近,可以归为一段:介绍大理三塔的'样子。)

  6.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7.朗读指导。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 学生自读题目要求。

  1.给学生简介什么是导游。

  2.你们愿意当导游吗?愿意把大家带到你的家乡看看吗?

  3.那么你准备怎么样向大家介绍你的家乡呢?

  二、 学生讨论。

  1.你的家乡在哪里?怎么走?

  2.你的家乡有些什么名胜、风景?或者有些什么好玩的地方?

  3.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三、学生同桌互说自己的家乡。

  四、 请两三个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

  1.大家注意听,看别人是怎么介绍的。

  2.听的时候可以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让导游解答。

积累运用一语文教案设计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8-10

语文教案(经典)08-13

语文教案03-26

语文教案03-28

语文教案04-11

语文教案04-11

语文教案04-09

语文教案04-12

语文教案04-12

语文教案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