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4 08:24:52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经典8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语文教案(经典8篇)

语文教案 篇1

  一、写作背景:

  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弹劾落职,闲居信州上饶,离博山不远,辛弃疾于博山寺旁筑有“稼轩书屋”,故常往来于博山道中,这首词写于此时期的一个秋天。

  辛弃疾这次落职,一直闲居十年。《词苑萃编》:“辛稼轩……负管(仲)乐(毅)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发泄……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其词。”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丑奴儿》就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写出来的。

  二、词文赏析:

  1、少年时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强”字分析)

  少年时涉世未深,即使登楼,要愁也愁不出来,因而这时的愁是一种无根之愁,是做作之愁,是闲愁。

  新解:

  少年古时指青年时期,从辛弃疾的生平看,这时的他正处于金人统治区内,看到沦陷区的人们在异族的奴役之下,作为血气方刚的爱国青年,油然而生收复失地的报国之志。因而这时的愁情也是真实存在的',那就是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对国土沦丧的耻辱感,这时的愁,更多是一种渴望收复中原,建立不世功业的志愿和动力,是昂扬而充满激情的。因而理解为闲愁或做作的愁,是不恰当的。

  2、而今的愁是怎样的一种愁?(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和“欲说还休,欲说还休”来解答)

  而今的愁是胸怀壮志,倍受打击,以致年华虚度,壮志难酬的愁。是一种深沉而无法解脱的愁。

  3、比较少年时登楼与而今登楼的目的有何不同?

  少年时登楼,是为了登高望远,抒情自己的豪情壮志。而今登楼,是为了排遣内心的悲愤之情。

  4、为什么词人“欲说还休”?是什么原因使他想说却又不说了?

  A、处境的残酷。统治者处处排挤、打击他,他处处受猜忌,所以有愁不敢说。

  B、更主要的原因是,一生抱负化付与流水,鬓发苍苍,功业无成,而又没有知音,无人理解。这种孤独的愁情,跟谁诉说,说了又有什么用,这中间也包含着对南宋小朝廷的无限失望。

  5、结句“天凉好个秋”采用欲吐还咽的抒情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天凉好个秋”是句闲淡的话,骨子里包含着忧郁和愤激之情。化深为浅,化浓为淡,寓沉郁之情于闲淡之中,耐人寻味。

  但“天凉”和“秋”却透着无比的凄凉和冷清,有力地衬托了作者无限的愁情。

  6、少年和老年,哪个是主哪个是宾?

  少年为宾,老年为主,少年之愁,是可说之愁,是激昂之愁;老年之愁,是无言之愁,是沉郁之愁。而这种浓得化不开,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愁情,才是词人要传达的。

  总结

  这首词巧妙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渲染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穿全词的线索,感情直率而委婉,高度概括了词人大半生的经历感受。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海伦·凯勒不向命运屈服,战胜残疾,享受健康人生,享受生活的非凡经历。

  2、了解本文中作者对美的追求的情感,了解作者的审美感受。

  3、学会在叙述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和抒情。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由海伦·凯勒的生平导入):

  1882年,一名女婴因发高烧差点丧命。她虽幸免于难,但发烧给她留下了后遗症——她再也看不见、听不见。因为听不见,她想讲话也变得很困难。这样,在她19个月时,变成了既盲又聋的孩子,她就是海伦·凯勒。

  海伦并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不久她就开始利用其它的感官来探查这个世界了。七岁的时候她发明了60多种不同的手势,靠此和家里人交流。在她快到七岁生日时,家里便雇了一名家庭教师——安尼·沙利文。在安尼的悉心地教授下,海伦很快学会了用布莱叶盲文朗读和写作。还能读懂唇语。

  海伦证明自己是个出色的学者,1904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拉德克利夫学院毕业。她有惊人的注意力和记忆力,同时她还具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上大学时她就写了《我的生命》。这使她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有能力为自己购买一套住房。

  她周游全国,不断地举行讲座。她的事迹为许多人著书立说。最终她声名显赫,应邀出国并受到外国大学和国王授予的荣誉。1932年,她成为英国皇家国立盲人学院的副校长。

  听了我以上的介绍后,你能不能用一句话动情的介绍你所了解的作者?

  二、字词教学:

  驾驭(y”)膂(l—)力颠簸(b)哑(y)然失笑

  挚(zh)友侏(zh‘)儒消弭(m)疲惫(bi)

  百无聊赖: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

  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义正词严:理由正当充足,言词严正有力。

  三、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课文,说出作者大概写了多少喜欢,作者喜欢的是那些事物。从这些喜欢,你可以看出作者有怎样的人生态度?(学生探讨后组织交流)

  教师明确:喜欢田野漫步和户外运动:划船、游泳、林中散步、做游戏、骑自行车、骑马等;喜欢狗,喜欢编织、下棋、玩纸牌;喜欢游览博物馆,欣赏歌剧等。

  人生态度:这些“喜欢”表现出作者热爱生命,崇尚大自然,追求真善美的人生态度。

  四、根据以上的探讨,了解文章的结构。

  提示:以上写作者喜欢的各种活动,是从身体的活动写到心灵的活动。

  第一部分(1—11)主要写自己在体育运动和交际活动中获得的精神愉快。

  第二部分(12—18)主要写艺术享受,自己的精神文化追求。

  第三部分(19—20)写自己在孤独中学会了忘我,在忘我中寻找到了快乐。这是对以上的总结。

  第二课时

  一、理解性阅读:

  问题探讨:请你根据课文说说作者“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有哪些方式?作为一个有很多缺陷的人,她为什么能享受到多姿多彩的生活?(学生探讨后交流)

  教师明确:田野漫步,户外运动,编织,玩纸牌,做游戏,浏览博物馆和艺术馆,欣赏歌剧等。

  最根本的原因是她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有拥抱生活的热情。

  二、品味语言:

  要求:反复诵读文中你喜欢的诗意盎然的句子,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第2段:在划船的时候,她感受到水的阻力,能依靠嗅觉“辨别水草和睡莲以及岸上的灌木的气味来掌握方向”,她“喜欢同风浪搏斗”,通过驾驭小船体现自己的意志和膂力。而在划船中她也感受到了美,“仿佛看见了这照耀如同白昼的月光正在经过,我触摸到了她的衣裳……”这一段文字写得充满诗意,富有情调,表现出她的追求。

  第12段:海伦通过触摸雕像,感觉到人的爱与恨、勇敢和爱情,感觉到森林的秀美与自由……在艺术欣赏活动中,她全身心地投入。她依靠通过勤奋获取的知识,借助丰富的想像,融入了自己的感情。

  是不是所有失去视听和说话功能的残疾人都能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

  海伦之所以能如此,在于她克服巨大的残疾障碍,她不但是一个生活的`乐观者,也是一个热爱学习并善于学习和思考的人,所以她不但具备了正常人的情感,也具备了高于一般人的文学艺术修养。

  第13段:写抚摸荷马雕像的感受。这是因为荷马是一位盲诗人,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其有共通之处。“我常以崇敬的心情抚摸他英俊而忧伤的面庞”,“我对他庄严的额上每一道皱纹都了如指掌——如同他生命的年轮,刻着忧患的印迹”,“我能充分了解他一生的遗憾”,这些话表现出对荷马遭遇黑暗的无限同情,因为她在触摸中,与荷马的命运追求有了心灵的沟通。也正因为如此,作者才会说“我甚至怀疑,手对雕塑美的欣赏比眼睛更敏感”,“我以为触觉比视觉更能对曲线的节奏感体会入微”。

  三、理解第三部分:

  作者说“世界是美好的,甚至黑暗和沉寂也是如此”,可见,她不但正视现实,而且在世人认为不幸的人生中,寻找到了无穷无尽的快乐。“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一个残疾人的达观是自强不息。

  在最后一段中,作者也真实而坦诚地向读者介绍另一种情绪,她用沉郁的语言写出自己的孤独与寂寞,感受到的酸楚和痛苦,然而,“我的心仍然充满了热情”,因为“忘我就是快乐”。可见,作者热爱生命,热爱人生,同时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把自己在生活中感受到的爱奉献给他人,显示出宽广的胸襟,这也是作者能够享受人生,愉快一生的精神源泉。

  课后练习四:忘我是快乐的。只有忘我的人,才不会计较自己的得失;只有忘我的人,才会把别人的快乐当做自己的快乐。

语文教案 篇3

  一、小组讨论:我们长大了

  1、师读小诗引入:

  “我的门牙掉了,照照着镜子,我哈哈地笑;

  我的帽子小了,送给小弟弟,我哈哈地笑;

  我的个子高了,上车要买票,我哈哈地笑。“

  2、指导看图,指名说一说图中小朋友说的话。

  3、从他们做的事情中,可以看出他们长大了吗?为什么?

  4、说说自己会做什么,自己长大了吗?

  5、小结。

  二、读一读,说一说

  1、问题引入:同学们,你们希望拥有一只美丽的手表吗?(看图)这个朋友就非常想要一只美丽的手表,她是怎么做的呢?

  2、指名读短文。

  3、想一想:这个小朋友为什么后来又不要这个漂亮的手表了?(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自己的想法。

  5、说一说,平时你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吗?你是怎么做的?

  6、小结谈话。

  三、自查

  1、名读一读自检的要求。

  2、师说一说自检的'重要性。

  3、我们在15、16单元中,认字、读书、造句、组词、拼音、背诗这几个方面的学习情况总结一下,看看能够得到几朵小红花。(很好的5朵,较好的4朵,一般的3朵,需努力的2朵。)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检。(师巡视)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湛蓝”、“纯净”、“明洁”等词语。

  3能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作者通过对拉萨天空来表达热爱拉萨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

  通过朗读,特别是对课文中优美的句子反复的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拉萨天空的美。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天空”一词(蓝色),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2、总结引出课题:看来孩子们搜集了很多描写天空的词、句。老师也搜集了一句描写天空的句子,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读,这里讲的是哪儿的天空呢?拉萨的天空怎样呢?为什么那儿的天空会将你的视线紧紧地吸引呢?我们今天接着学习第七课。(齐读课题)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拉萨的天空到底有多美呢?他能把人们的视线紧紧地吸引,让女孩子告诉我们。女生读第一段。男生找出里边写天空美的词语。

  2、指名说。

  3、结合P38页图,理解湛蓝,透亮。

  4、想一想蓝宝石有多美,这湛蓝的天就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谁能把好像换一个说法?(犹如,仿佛,宛如)

  5、孩子们找到的词让我的确觉得拉萨的天空很美,那要怎样让大家感受到呢?(试读、指名读、评价、齐读)

  三、精读第二段。

  1、那里的天空除了湛蓝、透亮,还怎样呢?听于老师告诉大家,说说你认为拉萨天空怎么样?

  2、指名说。相机:

  (1)比较,映衬,对照。一个是靠近“陪衬”,一个是“相对”“比较”,明白作者用词准确性。结合37页图画来说。

  (2)理解“掬”的意思。

  3、嗯!拉萨的天空真是太神奇,太漂亮了,能用你们的声音再让我去感受一下吗?二组读,其他同学看图、想像,你就站在这里欣赏美景,你会说什么?

  四、第三段一代而过

  难怪小朋友发出了这么多的赞叹,因为:引读第三段。这么美的地方你想去吗?找其中一个词来说说?“神往”。

  五、第四段

  1、他还有什么妙用呢?自读4段。(1)指名说,抓蓝晶晶,“不管……总是……”

  2、看P36页图,生自试,遮住蓝天与不遮的区别。明白蓝天的.妙用。看谁把天空的妙用读得更好。指名读,学读。

  六、第五段

  1、拉萨的天空除了让布达拉宫变得更加在雄伟、壮丽,还让整个拉萨都变得更美了。男生读5段,为什么这么说?

  2、拉萨的天空还让更多拉萨的事物增色不少,有了拉萨天空的陪衬,拉萨变得更美了,让我们记住这拉萨别致的美、神奇的美。齐读。

  七、总结:

  拉萨的天空真是神奇无比,有机会希望小朋友亲自去感受一下,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请求,如果你去观赏了之后,一定要把你的感受告诉我,好吗?

  板书设计

  湛蓝、透亮

  7、拉萨的天空

  纯净、明洁

  蓝晶晶

  课后小结:

  1、本堂课抓住词语来展开教学,如:让学生看着“天空”说想到的词句,并抓住第三自然段来质疑,让学生来读课文。

  2、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文中的插图,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词语,如:“湛蓝、纯净、明洁”,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掬”。

  3、抓住“映衬”和“对照”的比较来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性。

语文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 。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 ,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 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 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 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 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 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⑥、 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⑦、 齐读一二句诗。

  ⑧、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 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 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

  ⑨、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③、 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 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 出示课件。

  ⑥、 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 品酒

  v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v 指导朗读。

  ⑧ 、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⑨ 齐读三四句诗。

  ⑩ 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 (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风骨学生的读诗量。】

语文教案 篇6

  1.主题解说

  本文描写了美国第一大城市纽约的繁荣景象,也反映了纽约竞争激烈,生活压力大。在与纽约的比较中,作者深为祖国的落后而担忧,表达了作者心系祖国的思乡之情。

  2.重点突破

  第四自然段从哪些方面来体现纽约的紧张节奏?请找出有概括性的例句。

  提示:(1)通过声音的喧嚣来体现。如“纽约的每一条街道因此而在抖动,纽约的每一条街道因此而在摇滚乐的节奏中摇滚”。

  (2)通过直接描写纽约人的生活状态来体现。如“因为每个人都争分夺秒地追求着更高的工作目标和更高的收入”。

  (3)通过写纽约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状况来体现。如“整个纽约是一个快速奔驰的甲虫的世界”。

  3.学法点津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一篇文章的语言生动与否,与是否运用修辞手法有着很大的关系。巧妙运用了修辞手法的'语言,生动形象,精彩纷呈,能够显示出无穷的魅力。因此,对于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的考查,也成为中考的必考考点。

  【典型例题】“看纽约,看这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好像全球五大洲将近二百个国家的一切山、一切岳、一切岭、一切峰峦,都一齐汇拢到这儿来了!”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排比;加强了气势,突出了纽约高楼林立,参差起伏的特点。

  【技法点睛】常见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如下:(1)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2)拟人:使之具有人的情感,增加形象性和生动性。(3)排比:增加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加强语势,抒发强烈的感情。(4)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增强感染力,给人以深刻的印象。(5)反复:强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起到标明层次、段落的作用;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翠鸟、苇秆、腹部、衬衫、透亮、泡泡、又尖又长、清脆、一眨眼、逃脱、饲养、渔翁、石壁、打消、念头”等词语,摘抄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以及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抓住描写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顺序和观察方法。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在描写翠鸟外形和动作特点的同时,表达了人们对它的喜爱之情。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围绕这两个方面展开。本文语言浅显、生动,学生初读课文,大致理解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翠鸟的特点、怎样将 其表达清楚的。这一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首先是翠鸟外形上的特点。

  第二,翠鸟动作上的特点。

  翠鸟在外形和动作上的特点关系密切,正是由于翠鸟在外形上具有上述的特点,它在抓鱼时才会如此的敏捷、迅速。这一点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格外注意。作者之所以将翠鸟的特点写得如此细致,是与其日常的认真观察分不开的,进而引导学生养成留心观察的习惯。作者在仔细认真的观察基础之上,运用生动、形象、活泼的语言描写翠鸟的特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把朗读和理解结合起来,在正确领会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出作者的感情,通过朗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师准备:相关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翠鸟的资料。

  板书设计:

  翠鸟 爪子----------小、红

  头-------橄榄色、翠绿色

  翠鸟羽毛背-------浅绿色颜色鲜艳

  腹-------赤褐色小巧玲珑

  眼睛-------------透亮灵活

  嘴巴-------------尖、长

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立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练习朗读。

  难点:从读中领悟小鸭和小鹰妈妈为什么要它们的孩子自己去学会生活的本领。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目标】

  1、认识“自、己、吧”等9个生字,会写2个字。

  2、初步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小鸭学游泳,理解鸭妈妈的爱。

  【课时重难点】

  认字写字,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昨天森林里举行了一场热闹的动物运动会,很多动物都来参加,经过激烈的比赛,小鸭和小鹰分别获得游泳和飞翔的冠军,厉害吧?为它们鼓鼓掌吧!这样的好本领是怎么练就的呢?这还得从它们的小时候开始说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第14课。

  2、(课件出示)自己去吧

  谁会读课题?(指名读)[你真会学习,“吧”读轻声。]谁再来读?(指名读)[“自”的平舌音真好听。](齐读)

  二、指导写字

  1、“自己”在哪?用手指一指。“自己”这两个字是要写的字。

  2、写“自” “自”很简单,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撇加目、白加横)(师接过学生的话边说边板书:先写一撇在竖中线线上,再写一个目。真是好办法,老师相信这个字你们都能写好!)

  3、写“己” “己”有点难,亮起眼睛,仔细观察,“己”的笔顺是怎么样的?(横折、横、竖弯钩。学生说一笔师写一笔,写到竖弯钩时插话:竖弯钩在哪里起笔?竖弯钩与横要相接。写完后问:一共有几画?——三画)指名书空。

  4、请大家把书翻到113页,这两个字描一个写一个。老师提醒你,先仔细看清楚再写。注意脚放平,身要正,做到一拳、一尺、一寸。

  5、反馈:师写“己”上半部分过大,引导学生评议,师用红粉笔修改。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自己刚才写的字,然后再写一个。相信这一次会更好。

  对照两个字,第二个字比第一个字漂亮的就在第二个字上打一个五角星。

  三、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老师发现好多同学都得到了五角星,都进步了,真能干!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读课题——生:自己去吧。自己去干什么呢?赶快翻开课本111页,自由读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得字字响亮,句句正确。

  2、圈生字读课文。同学们读得真认真!课文中还藏着好多生字呢,让我们把它们都找出来,好吗?快!拿出笔来,注意!一边读一边圈生字,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看谁认识的生字朋友多。

  3、同桌互读,认读了生字,又再次读了课文,相信你一定读得不错了。那么,同桌同学你一段我一段赶紧互相读读课文吧,同桌小伙伴可要认真听哦,读得好就夸夸他,如果读错了就帮帮他。开始吧。

  4、逐段读课文,刚才同桌你一段我一段,你发现课文一共有几段?我请配合最默契的同桌来读课文,指名。其他同学拿好书本,仔细听,后面还有问题要考考你们呢!

  5、读得认真,听得也很专心。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了:小鸭妈妈要小鸭自己去干什么?(引导学生说好,说简洁),这是课文的第几段,用手势表示。小鹰妈妈要小鹰自己去干什么呢?这是课文的第几段,用手势表示。

  四、细读课文

  1、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自然段——小鸭学游泳。同学们请看,就在这样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鸭妈妈带着可爱的小鸭到来到了河边。(问学生)亲爱的小鸭,你看到了什么?指名。这时候,你最想干什么呢?会怎样对鸭妈妈说呢?师指名:你说!

  2、学习句子

  小鸭的话:

  (1)读正确

  师:谁来读读?(指名读)(师:你的'声音响亮、你读得很正确、很流利、很通顺)[指名1或2人]

  学习“带”:“带”是个生字,谁再来读?(指名读)你在哪里见过它?(腰带、磁带)把“带”字送回课文,谁再来读读。

  (2)读感情

  师:看看课文的插图。谁能读得更好?

  指名读。评价:态度多么诚恳啊!

  再指名。评价:哦,你在跟妈妈商量呢!

  再指名。评价:多么急切地想去游泳啊!

  学习“您”

  1、引出三种情况:

  ①学生朗读时,没有特别突出您。 你认为这是一只怎样的小鸭?(有礼貌)怎么知道的,从这句话中找找看,要让别人信服。教学“您”。指名读:谁有礼貌地来读读。引导读好。

  ②读得好的 你有一个字念得特别好,谁发现了?(您)教学“您”。指名有礼貌地读,引导读好。

  ③把“您”念成“你”谁听出问题来了?(您)教学“您”。指名有礼貌地读好。

  您的教学:1、小鸭对妈妈说话用“您”,还有什么时候用“您”?2、、你现在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你+心)是呀,把你放在心中就是“您”,小鸭真有礼貌。

  指名读后的评价:真有礼貌!嗯,有礼貌极了!你简直就是这只可爱的小鸭!

  鸭妈妈的话:

  (1)随机范读。

  师:我就是鸭妈妈,小鸭子们,问问我吧!(学生齐读小鸭的话)

  教师范读“鸭妈妈”的话,强调读“不深”“自己”。

  (2)感情朗读

  A、师:这句话不难,自己读吧!

  B、谁能当好鸭妈妈?(你是一只严肃的、温柔的、热情的、可爱的鸭妈妈。)

  (3)学习生字“深”

  A、直接出示生字:来,读读看!(要求把前鼻音读准)

  B、师:“不深”就是——-(浅) 是的,深的反义词就是—— 都跟水有关系,所以是三点水旁。(做字卡)

  (4)明理。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鸭妈妈的话,你懂了吗?指名多人讲。【如果学生讲得不够深入。可以引导:如果你是这只小鸭子,你会怪妈妈吗?指名多人讲,让学生充分讲,相信学生会讲到“水不深”不会有危险,而且小鸭天生会游泳。如果学生只停留在妈妈是为了小鸭好这个层面上时,你可以这样引导:那你就不怕遇到危险吗?从文中找依据:水不深。】

  再次齐读。

  3、分角色读。

  现在我们同桌合作来演一演小鸭和鸭妈妈,一人当小鸭,一人当鸭妈妈,看哪一对同桌演得最像。提醒:可以看看课文的插图。

  谁来当小鸭?谁是鸭妈妈?(不要请同桌,挑选表演好的学生。)评议。如果不好可再请一对。如果好:让我们像他们那样一起来演一演,好吗?你们是小鸭,我就是鸭妈妈,一起来试试。【看时间,如果时间还很多,师生合作前可以安排小组之间的合作,男女生之间的合作等。】

  4、小鸭听了妈妈的话,马上就去练习游泳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出示:过了几天,小鸭学会了游泳。)这句话中藏着两个生字“学会”师:小鸭学会了游泳,你学会了什么?祝贺你们,像小鸭一样学会了那么多本领。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全体高兴地读第三句。(做字卡)

  五、复习生字

  小朋友,小鸭自己学会了游泳。在运动会上取得了冠军,很多动物都还对鸭冠军表示祝贺,你们想不想知道有那些动物向它们表示祝贺,只有读对了词语,他们才会现身,我们把他们请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复习本课生字新词。

  与爸爸妈妈合作演一演这个故事。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2-23

语文教案02-24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6

语文教案02-29

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05-12

语文教案05-12

(经典)语文教案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