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0-17 09:39:01 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集合】实用的语文教案8篇

语文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写出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

  2、培养学生背诵、积累成语、名言警句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积累成语、名言警句。

  2、 近义词、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 练一练。

  1、照样子,填一填。

  词语 近义词 反义词

  温暖 暖和 寒冷

  愉快

  同情

  保护

  弱小

  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练习,在集体订正。“同情”的近义词、反义词比较难说,要适当的引导,如近义词“怜悯”,反义词“冷漠”。

  2、 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造一个句子。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幸福 温文尔雅 耐心 一向 奇异 温和

  二 日积月累

  1、学生自读四字词语。

  首先了解词语的大致意思(两组词语的感情色彩相反),再组织不同形式的读,最后达到会运用。

  这些词语都是与“同情弱者”有关,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如:

  阳奉阴违 彬彬有礼 感恩戴德 宽宏大量 扶危助困

  表里如一 咄咄逼人 忘恩负义 小肚鸡肠 落井下石

  2、名言警句是文言文,先给学生讲清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3、除了书本上的外,类似的名言警句还有: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德不孤,必有邻。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三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背诵名句和填写读书卡的好习惯。

  2、培养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背诵名句和填写读书卡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 对联与律诗

  对联也称对仗,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它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特有的表现力。对联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一般不能用重复的字;

  2、仄起平收。上联末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尾用平声;

  3、平仄相间,上联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用仄声,反之亦然;

  4、句式一致,上下联相对,应做到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词性相对;

  5、上下联意思可以相近或相反。

  律诗和对联有着密切的联系。律诗分为五言与七言律诗。律诗共8句,分为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与颈联中的上下句为对偶关系。

  二 让学生背学过的诗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三 读“日积月累”的第3题。

  1、多读几遍,若能把诗句所在的原诗背下来更好。

  2、找出诗中对应的部分,如“三山”对“一水”,“半落”对“中分”,“青天外”对“白鹭洲”。

  3、读下面的诗句,找出诗中对应的部分。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登金陵凤凰台》(唐)李白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唐)杜甫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唐)崔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唐)李商隐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怀上喜会梁州故人》(唐)韦应物

  四 知识窗。

  本次“知识窗”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安徒生及其部分作品,让学生读一读,再据事前查阅的资料补充一些。

  五 大家一起来。

  这是一次语文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设计出新颖、别致、有创意的读书卡片,填写后在全班展示交流。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和自读自悟方面的学习能力,而且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与背诵大量古诗,常常会在课堂上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来理解诗文内容,谈自己的认识。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为什么能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甚至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成为送别诗中的极品呢?肯定是有它独树一帜之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学习程度,我认为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悟诗情为教学主线并把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上,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其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识和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朝”“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借助注解,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3、情感态度目标: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情景渲染学习法

  对话交流学习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唐朝的送别诗,指课件:送元二使安西(指名读,指导好停顿:送元二\使安西)

  2、解释诗题。

  读了诗的题目,你明白了什么?(使是什么意思?安西在哪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是谁送元二出使安西呢?)连起来说说意思。再齐读。(评价:读很有节奏。)

  3、简介作者。

  诗题读懂了,那你对于诗人王维又有多少了解?(学生发言后教师课件出示王维介简: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师读完苏轼的评价后说:是这样的吗?我们现在就来读读王维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

  【学生自己来介绍作者,可能谈到王维的诗集、书画、古诗。了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点。】

  二、读诗句,晓诗意

  1、自由朗读古诗。

  打开课文,老师有两个要求:1.自由读 。2.反复朗读,直到把诗读正确读的很有味道为止。

  2.指名读 ,正音。

  【指读古诗,主要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入手。读完后让其他学生来评价。注意多音字:朝 舍 更 尽】

  3.初步解释诗意。读了那么多遍古诗,能告诉我你理解了哪句诗?(此处不要求深挖,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注解去理解。】

  三、品诗句,明诗意。

  1、画中物

  1)默读古诗,边读边感受,如果我们为诗配上画,你觉得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从诗句中圈出来。

  2)你想画些什么?(边交流边板书:朝雨、客舍、柳色、美洒、故人)

  2、画中情

  预设一:渭城的景

  ①、 过渡语:是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说说你看到的雨是怎样的吗?从哪里读出来的?

  ②、 指导朗读第一句。

  ③、 柳:道路两旁你又看到了怎样的柳树?从哪句话读出来的?柳色为什么是新的?

  ④、 指导朗读第二句。

  ⑤、 雨后,让我们闭目深呼吸!有什么感觉?(清新、清爽)

  ⑥、 指名朗读一二句诗。

  ⑦、 齐读一二句诗。

  ⑧、 好一幅朝雨客舍柳色图呀!(师补充板书:图)

  过渡:杨柳不识人间情,抽枝长叶笑春风。课件出示关于柳的诗句

  ①、 有什么发现?(都有柳)为什么他们的送别诗中都有柳呢?你们猜一猜。

  ②、 你觉得王维看到这青青的柳树,他感受到了什么?读一二两句,谈谈一二句诗的意思。

  ⑨、 是啊,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此刻在王维眼中这绵绵细雨仅仅是雨吗?还是什么?

  【体会到因这些景物产生的愁绪后教师又可以采取层进式的引读,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雨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诗人选取这些景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预设二:美酒 故人

  ①、猜猜看元二要出使安西是怎样的地方?(学生自由发言)

  ③、 课件出示地图。

  【明确这几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在课堂上出示元二出使安西的地图,这距离大概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元二远去千里之外,与王维从此天南海北,诗人怎能不留恋呢?这是地域上的距离带来的离别感伤。】

  ④、 课件出示安西阳关的图片,(师:除了沙漠还是沙漠,除了戈壁还是戈壁.)看了图片,使你想到了哪些词?

  ⑤、 出示课件。

  ⑥、 对比评读,(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想象两地生活的差异: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呢?黄沙满天!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呢?满目荒凉!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呢?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由此,教师第三次采用层进式的引读,这样的设计,对安西和渭城作了浓墨重彩的强烈对比。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是浸透了诗人全部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⑦、 品酒

  v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你想对即将远行的元二说什么?

  v 指导朗读。

  ⑧ 、这一杯杯喝下去的只是酒吗?是王维跟元二依依相送的情!(板书:相送情)。

  ⑨ 齐读三四句诗。

  ⑩ 解释三四句诗。

  四、赏读古诗。

  1、就在他们分别六年后,王维去世了,此次分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铭记这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读全诗 (配乐)

  2、不幸的消息传到元二耳中,元二是怎样的心情?(伤心、痛苦)他一句句吟诵着两人离别时的王维留下的诗句。(师读诗题,学生接下去读。)后人还把这诗谱成了曲子。我们来欣赏课件《阳关三叠》)

  【在学生对古诗体会的基础上,教师配上古曲《阳关三叠》,让学生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在朗读中再次体会朋友之间的浓浓深情。】

  3、听着这伤感的旋律,让我们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静静地抄写一遍。

  4、让我们和着音乐一起把它背出来。

  五、明古风,体味别意。

  1、出示课件。

  人生自古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老师还搜集了一些送别的诗句?

  2、情境运用。

  你跟朋友离别的时候,你想告诉友人: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时,你会慷慨激昂地吟上一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朋友的船走远了,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你会吟上一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依依惜别,不知何年才能相见,疲此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你会吟上一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或: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3、教师总结。

  送别诗表达了我们离别时的情谊,寥寥几句就流露出友人间真挚的情感,让我们课后关注更多的送别诗。

  【“送别诗”这一题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是比较常见的,教师推荐几首比较有名的诗歌让学生进行课外自学。风骨学生的读诗量。】

语文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进行口语交际的教学。

  2、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过程:

  1、揭示交际话题:风景优美的地方。

  同学们,你们去过或最想去哪些风景优美的地方?

  2、大家去过的或想去的地方真不少!假如你去过那个地方,你能把观赏到的优美色向大家介绍吗?假如你最想去某个地方,能讲讲想去的原因吗?

  3、生生交际。

  可以与自己同座交流,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进行交流。

  4、全班展示交流。

  学生自由上台介绍,相互评说。

  5、拓展延伸。

  祖国地大物博,风景优美,可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使有些优美的风景失去了往日风采,大家想想看,我们怎样使祖国的山更青,水更美?学生相互讨论,谈感想,出主意。教师鼓励学生当环保小卫士。第二课时13周4节

  学习目标

  ①了解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和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并能在平时的读写中应用。

  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难点:积累词语。背诵古人描写景物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①学生自由读文中两组句子,注意句子中加点的字。

  ②教师提问:读了这两组句子,大家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讨论交流,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不同。

  ④引导学生查字典,了解“深”和“封”的多义。

  ⑤拓展延伸。“封”和“深”除了这两个意思外还有哪些意思?还可让学生举例说说,还有哪些字也有好几个意思。

  二、读读背背

  ①借助拼音自由读读列出的诗句。

  ②指名读。集体齐读。③学生试着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④学生自由地背一背诗句,可以相互抽查。

  ⑤指名背诵。小组背诵。集体背。

  ⑥你还记得哪些描写景物的优美诗句?背一背。

  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①了解几种不同的构词形式,并能在平时自觉积累词语。

  ②了解有关祖国山河的知识。

  ③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培养口语交际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增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读记记

  ①学生在小组内自读所列词语,并说说这些词语的构成有什么特点。

  ②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构成特点。

  ③学生读读记记这三组词语。

  ④学生根据词语的构成特点,再说几个这样的词语,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

  二、宽带

  ①引导学生通过图书、络搜集反映祖国迷人景色、富饶物产的资料。

  ②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如:风景类,物产类;

  ③在大家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以后,我们选一个时间召开“可爱的”资料展示会,好吗?

语文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阅读教学要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养成阅读兴趣是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的保证。本教案采用以读代讲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学习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朗读中感受秋天的基本特征,从朗读中领略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之情。另外,引导学生学会看课文插图,图文结合,加入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感受秋天的美,并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对秋天的喜爱之情,直至熟读成诵。低年级注重识字与写字教学,本设计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多种方法学习独立识字,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从而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教师)

  2.秋天树叶的实物。(教师)

  3.大雁图片。(教师)

  4.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可以收集秋天的果实、植物等。(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在大自然中,我们发现了美,感受到了美。现在让我们走进美丽的大自然中,去欣赏那迷人的景色。

  2.播放秋季美丽景色的视频,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画面。

  3.你知道刚才呈现的画面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吗?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呢?(相机板书:秋天)

  4.小结:是呀,美丽的秋天到了,那可真是迷人的景色呀!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秋天》。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借助多媒体课件,播放秋天美景的视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领学生直观地感受秋天到来时的景色变化,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接下来的课堂教学做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识自然段。

  导学:一篇文章往往是由几个自然段组成的,也有的只有一个自然段。自然段有自己的开始标志,也就是在第一句话的前面空两格(两个字的位置)。在每个自然段的.前面标明序号可以帮助我们来分清每个自然段。(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师标出第1自然段的序号)现在就请同学们自己来标出课文中的其他自然段吧。

  2.学生尝试找出其他自然段,在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前面标出序号。

  3.(多媒体课件展示)引导学生明确课文一共有3个自然段。

  4.教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认真倾听,注意自己不认识的生字。

  5.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6.教师逐段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

  (1)指名读第1自然段,相机指导生字读音。

  了:在本课读轻声le,要读得又轻又短。

  片:三拼音节,注意前鼻韵母an的读法。

  子:在“叶子”一词中读轻声。

  (2)检查第2自然段的朗读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人”为翘舌音,开火车读准字音。

  “一会儿”为儿化音,引导学生读好儿化音。课件出示“儿子、女儿”,指名读词语,与儿化音区分开。

  (3)指名读第3自然段。

  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啊”字。

  7.同桌互读,检查生字读得是否准确。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教师讲解等方法使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自然段。本环节教学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的能力,通过范读、自读、指名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出完整的句子,不顿词、断句,重视对翘舌音、三拼音节的复习巩固,从而能使学生准确地拼读音节。

  三、随文识字,品读课文

  (一)品读第1自然段。

  导学: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边看课文的插图,一边朗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看看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

  1.天气凉了。

  (1)学习生字“气”。

  这里有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生字(出示字卡“气”),有一个和它读音相同的字——汽,“气”与气体有关系,“汽”与水有关系。

  (2)(课件演示)做辨别形近字游戏,把汉字送回家。

  气 汽

  天( ) ( )水 空( ) ( )油

  (3)指导读句子,“凉”字读重音。

  2.树叶黄了。

  (1)出示各种“树叶”的标本。(出示多媒体课件)

  导学:这些小宝贝就是树叶。看,它们的形状各有不同。

  (2)学习生词“树叶”。认识偏旁:木字旁、口字旁。

  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树叶”?

  加加一加:“木”加“对”就是“树”,“口”加“十”就是“叶”。 实物出示:拿出树叶标本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

  (3)课件播放树叶由绿到黄的变化过程。

  导学:哦,原来秋天到了,树叶也悄悄地发生了变化,由绿色变成了黄色。看来,只有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大自然的这些奇妙的变化呀!

  (4)你能读出秋天到来时的这种变化吗?指导学生朗读,强调“黄”要读重音。

  3.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1)比较“一片片”和“一片”有什么不同。(“一片片”是很多片)

  (2)你能结合课文的插图说说为什么作者要说“一片片”吗?

  (3)小结:课文插图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词语,结合课文插图真是个好方法。

  (4)拓展词语。你能说几个像“一片片”这样的词语吗?

  小结:以后我们说话时如果多用上一些这样的词语,表达就更生动了。

  (5)了解“片”的字理。

  出示“片”的古文字,“片”的古文字就像一分为二的木片,所以“片”的本义是平而薄的物体。我们还可以说“一片”什么?

  课件出示:一片( ) 一片( ) 一片( )

  (6)想象情境,指导朗读。

  你能想象树叶是怎样从树上落下来的吗?(轻轻地、慢慢地)那就请你把“落下来”这个词语的语速放慢,声音放轻,让一片片黄黄的小叶子轻轻地、慢慢地落下来。

  4.齐读第1自然段。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唾沫、焦渴、喜出望外”等10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懂得用爱心对待生活。

  【教学重点】体会水的重要性和小姑娘的孝心。

  【教学难点】从水罐的变化中,体会爱心的神奇力量。

  【教学流程】

  一、课前谈话:

  师:今天,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想看看吗?

  (出示图片,音乐)一些学生常见的经典童话故事画面,如:《皇帝的新装》、《白雪公主》、《丑小鸭》等。(让学生一起说说故事的题目)

  师:这些都是什么呀?(童话故事)喜欢吗?为什么?

  师:是呀,童话就是这样的生动、有趣、精彩、吸引人,难怪大家都这么喜欢。你们知道吗,童话最大的特点就是丰富的想像,特别的神奇,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往往可以在童话中自然而然地发生。板书:神奇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了解钻石:

  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神奇的童话故事,它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题目叫——《七颗钻石》。

  1、出示课题,齐读。

  2、师:钻石,你了解它吗?

  师:是啊,钻石就是这样一种美好的东西,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七颗钻石》。

  这个故事到底讲了什么呢?让我们赶快去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什么?

  2、检查字词,随机正音:(关注“唾沫”)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指名说

  (2)出示填空:

  地球上发生了,一个小姑娘,水罐发生了的变化,最后从水罐里跳出,涌出。七颗钻石变成了。

  (自由说——齐说)

  (过渡语)师:多么神奇的故事啊,让我们静下心来慢慢品读,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收获。

  (三)研读第1自然段,感受旱灾:

  师:读读这一段话,你读懂了什么?——(出示)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

  1、自由读。

  2、师:你读懂了什么?板书:大旱灾

  师:你从哪些词语读懂了这是“大旱灾”呢?

  3、体会“干涸——干枯”

  师:你从哪个词读懂了?

  师:让我们去看看当时的场面吧——(出示图片,背景音乐)

  你看到了什么?

  (过渡语)师:再来读读这一段,还从哪读懂了这是“大旱灾”呢?

  4、理解“焦渴”。

  师:你有过口渴的经历吗?(体育课下来、有时半天没喝水等)

  这是“焦渴”吗?那么,什么是“焦渴”呢?你能想像一下吗?

  (嗓子眼里有火烧火燎的感觉,就像要冒出烟来的样子。)

  5、师: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这场大旱灾的严重。

  (配乐朗读)

  (四)研读第2自然段,感受爱心:

  (过渡语)师:地球上发生了这么严重的大旱灾,有一个小姑娘却要给她生病的母亲找水喝,发生了什么呢?请你自己读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划出最感动你的词语或句子。

  板书:找水

  1、自由读,教师随机地进行指导。

  2、交流:

  (出示一):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哪里感动了你?

  (1)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拿着水罐走出家门,为她生病的母亲去找水。

  (抓住“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生病的母亲”)

  指导朗读(随着学生的理解读好这句话)

  (2)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师:你能想像当时小姑娘都找了哪些地方?或“你看到她到哪儿去找水?(想象说话)

  生:小溪边,大河旁,山泉下,她会翻山越林,到处去找水,手会被树枝割破,衣服会被树枝划破,跌倒了又爬起来……能找的地方她都找遍了,可哪儿都没有水,她只能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

  板书:空

  指导朗读(随着学生的理解读好这句话)

  师:找遍了那么多的.地方,她都没找到水。这时,小姑娘心里会怎么想?

  生:沮丧、伤心、难过、绝望……

  师:就在这样绝望的情况下,当她醒来时,拿起罐子一看——

  (3)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高兴呀?

  师:这真是意料之外的收获啊,难怪小姑娘如此的——喜出望外

  谁也来喜出望外地读一读?

  你读得这么好,你是怎么理解的?

  师:带着你的理解,我们一起来读——(齐读)

  板书:满

  师:空罐变成了满罐,这就是童话故事的——神奇。(指板书)

  (过渡语)师:还有哪里也感动了你?

  3、(出示二):小姑娘喜出望外,真想喝个够,但又一想,这些水给妈妈还不够呢,就赶紧抱着水罐跑回家去。她匆匆忙忙,没有注意到脚底下有一条小狗,一下子绊倒在它身上,水罐也掉在了地下。小狗哀哀地尖叫起来。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

  (1)“喜出望外”是因为有了水;也是因为母亲有救了。

  (2)“真想喝个够”说明小姑娘自己也是又渴又累,但想到生病的母亲,舍不得喝一口水,充分感受小姑娘的孝心。

  (3)“赶紧跑回家去”……

  师:你还从哪些词语里也读出了她的急切?

  师:小姑娘,你这样匆匆忙忙的是干什么呀?(让学生进行角色的转变)

  (4)体会“抱着”(说明两点:对水的珍爱;心情的急切。)

  (五)设疑存疑,课堂小结:

  师:小姑娘赶紧去捡水罐,按照你的经验,掉在地上的水罐会怎样呢?

  生:(自由说)水都洒了出来

  师:那小姑娘的水罐呢?

  生:还是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摆着……

  师:这又是为什么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六)课堂作业: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题。

  1、学生自由做。

  2、说说你为什么这么填?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丑公主“相亲”一事,歌颂了丑公主诚实、善良、勇敢的美德。告诉我们:以貌取人的思想要不得。本文的卡米拉公主她自信、朴实、坦诚率真、不慕虚荣,不喜欢别人的恭维,“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善良、最诚实、最可爱的女子。”西蒙王子勇敢、机智、诚实、谦逊,不贪图妇女子外表姿色美,不喜欢被“宠坏”的女孩儿,不以貌取人,欣赏内在美,追求真正的心灵美。

  这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也是学生升入6年级后接触的第一篇戏剧作品。通过本课的学习,应让学生初步感知戏剧的特点,了解戏剧有别于其它的题材,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白和动作展开矛盾的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句的含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剧本的编写方法,分角色朗读课文。

  2.基本技能:能通过课文中的具体例子,认识剧本作品,并能学会丑公主的优秀品质

  3.思想教育:感受卡米拉公主她自信、朴实、坦诚率真、不慕虚荣,不喜欢别人的恭维。西蒙王子勇敢、机智、诚实、谦逊,不贪图妇女子外表姿色美,不喜欢被“宠坏”的女孩儿,不以貌取人,欣赏内在美,追求真正的心灵美。

  关键处处理:

  1.从他俩之间的对话来体会卡米拉公主和西蒙王子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并能编一本好的剧本,能演好课本剧。

  3.动手制作道具,辅助表演。

  4.以小组为单位,表演课本剧,评选表演优秀者,在全班表演。

  教学准备:

  电脑及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1.导入。

  相信我们都看过话剧,但我们还没有亲自演一下话剧,今天我们就在学话剧的基础上来演一本话剧。

  2.学生介绍有关话剧的知识。

  3.揭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新的课文《丑公主》。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要求:

  (1)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找找课文中主要写了哪几个人?你喜欢谁?为什么?

  2.读后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3.集体交流,了解内容。

  (1)课文记叙了丑公主和西蒙王子相亲的事。

  (2)课文主要写了丑公主和西蒙王子这两个人。主要人物是丑公主。

  4.你最喜欢谁?为什么?结合课文中的句子简单说一说。

  三、再读课文。

  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

  课文是分几部分写的?可分为“王子、公主相见前”和“王子、公主相见时”两个层次。相见前,国王、王后安排公主相亲事宜,设计了一个“于人无害的骗局”,想在婚礼上让新郎“大吃一惊”;相见后王子、公主一见钟情,真心相爱,相约将计就计,婚礼再见。故事在欢乐的气氛中落下了帷幕。

  2.你最喜欢谁?结合有关的句子内容来谈谈。

  丑公主卡米拉:是个年轻、健康、快乐、勇敢的女孩儿。她是皇宫中“最善良的人”,品格优秀、气质超群,通晓历史,擅长游泳,敢爬山毛榉,荡过护城河,扒住城墙,失败不灰心、不气馁,坚持练习,直至成功。她自信、朴实、坦诚率真、不慕虚荣,不喜欢别人的恭维,“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善良、最诚实、最可爱的女子。

  西蒙王子:勇敢、机智、诚实、谦逊,不贪图妇女子外表姿色美,不喜欢被“宠坏”的女孩儿,不以貌取人,欣赏内在美,追求真正的心灵美。

  3.介绍一下剧本的知识:戏剧有别于其它的'题材,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白和动作展开矛盾的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谈一下自己的收获,可以是关于剧本的,也可以是关于文中主要人物的。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有组织的编排课本剧。

  板书设计:

  卡米拉 善良 乐观 健康 自信 无所畏惧

  丑公主 乐于助人

  西蒙 勇敢 机智 不贪图美色 喜欢正直的人

  课后反思:

  本文通过丑公主“相亲”一事,歌颂了丑公主诚实、善良、勇敢的美德。告诉我们:以貌取人的思想要不得。本文的卡米拉公主她自信、朴实、坦诚率真、不慕虚荣,不喜欢别人的恭维,“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善良、最诚实、最可爱的女子。”西蒙王子勇敢、机智、诚实、谦逊,不贪图妇女子外表姿色美,不喜欢被“宠坏”的女孩儿,不以貌取人,欣赏内在美,追求真正的心灵美。

语文教案 篇7

  《登泰山记》是清代姚鼐在乾隆年间创作的泰山题材著名散文。文章描述了作者冒雪登泰山观赏日出的经过,描写了泰山的雄奇形势,并考察纠正了泰山记载的错误,文字简洁生动,写景尤为出色,是桐城派古文的名篇。下面是其教学教案,欢迎参考。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阴、阳、乘、烛、以、及”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疏通文意。

  2.指导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3.体会本文简明生动的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积累相应实词、虚词。

  2.背诵全文。

  课时分配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版图上自古有五座大山最为有名,被称为“五岳”,它们分别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而其中的泰山又被誉为“五岳”之尊。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领悟泰山的高峻雄伟。

  二、作家作品

  (参见课文注释及教师教学用书)

  三、整体把握

  1.朗读课文,正音。

  2.默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补充注释: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古时称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当其南北分者:在,正。

  乘风雪:趁,冒着。

  余始循以入:相当于“而”,表顺承。

  及既上:到。

  苍山负雪:背负。

  明烛天南:名→动,照。

  戊申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依稀看见。

  绛皓驳色:或红或白,颜色相杂。

  尽漫失:模糊缺失。

  极天云一线经:尽。

  僻不当道者:偏僻。

  3.理清思路:

  问:全文共5段,每段要点是什么?

  学生默读,讨论,明确:

  第1段:总写地理环境,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位置。

  第2段:登临泰山,重点记叙登山的艰难及到达山顶后所见景象。

  第3段:重点描写泰山日出的美丽壮观。

  第4段:人文景观。

  第5段:补记自然景观。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文意,把握了作者的`思路。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过程以及泰山日出的美景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内容。

  二、登山过程和路线。

  问:作者如何详写登山路线和经过呢?

  默读课文,分析讨论

  明确:作者先从北京到泰安,历经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

  作者登山的路线是:南麓、中谷、中岭、天门、西谷、山巅。

  最后见到了山顶的美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半山居雾若带然。”

  学生用原文复述课文。

  三、泰山日出

  问:文章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明确: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日出,以时间为序,依次写出了日出前后景物的变化,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的美景。

  例如写云,日出前是“足下皆云漫,”稍后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然后又有“红光动摇承之”。

  写山,日出前是“白若摴蒱数十立”后是“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四、文中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说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动态,用语新颖、传神。然后说泰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到的画面,作者纵目远晀,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的云雾好似飘带,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这一比喻写出了日观以西诸峰的特点,更显日观峰的雄伟,且形象生动。

  五、总结

  本文充分体现了姚鼐的散文风格,尤以泰山日出一段最为精彩,极受人们推崇。通过对其它景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景物,这种写作手法也很值得我们借鉴。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取一观察点,描写日出。

语文教案 篇8

  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

  劝学”中的“劝”字理解得准确与否是能否正确理解文意的一个突破口。“劝”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解释为“劝阻”、“劝解”等意。但是在古汉语中却不是这样解释。大凡古汉语中用“力”作形旁的,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劝勉,鼓励)”、“努(勉力)”、“劭(劝勉)”、“勖(xù)勉励)”等。“劝”也不例外,也是劝勉、鼓励之意。全文以“劝学”为题,就是鼓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劝”字在现在也还保留着“鼓励”的意思,如:“天津劝业场”中的“劝”。

  2、本文第2自然段中运用了几个比喻?它们在表义上有何内在联系?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3、第3段中用了几个比喻?它们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

  第3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开头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彻,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的学习。

  4、第四段中作者共用了几个比喻?请分析其意义和关系。

  本段共用了十个比喻。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积善成德”,正面说明了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的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下面就分两层说明如何做到积累。作者用四个比喻正反对照:先用“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又用“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这是本段第二个层次,说明积累还需坚持不懈。最后一个层次,作者用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说明做到积累还要专一。后面两个层次说明:做到积累的两点保证,二者缺一不可。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02-23

语文教案02-24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5

语文教案02-26

语文教案02-29

语文教案03-05

语文教案05-12

语文教案05-12

(经典)语文教案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