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的幻觉》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落日的幻觉》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落日的幻觉》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欣赏重点语段,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
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落日很美,甚至可以用”色彩绚丽,变化多端”来形容,其实这是我们对落日的幻觉.
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 ——落日是扁的!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静听,积累字词.然后请大家谈谈听到哪些内容。
2、学生小声自读课文,学生独立完成课后表格填写。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地球表面和大气层的弯曲,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折射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有变大)
3,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逻辑顺序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1、 第2段主要运用 描写 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 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这些描写,像日落时太阳变大、颜色深红但没有热度、有时会出现晚霞等,我们不少人都有体会,而有些现象则不太容易观察到,可适当引导学生要勤于观察。
3、 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 过渡句 ,在内容上起着 承上启下 的作用。
4、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举例子、作比较 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5、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 (第5段开头部分)
6、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7、本文的结构安排有怎样的特点?
文章先从日常生活写起,并引用古诗文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然后在说明前使用描写的表达方式,用一段文字来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在此基础上,逐段说明这些景观背后的科学道理。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考虑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
8、比较: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都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第一句用的是双重否定句,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
2.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四、课堂拓展延伸:
文章最后一段作者没有说明原因,同学们能不能通过网络,或其他途径说明其产生的原因?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文学性、知识性均很强的说明文。我们在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优美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的常识,课后要好好消化。
作业:写一篇描绘日出的小短文
板书设计:
幻觉: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落日
原理: 散射 大气层密度不同 眼睛叠合 折射
《落日的幻觉》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积累“绮丽、殷红、气息奄奄”等词语。
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3、掌握有关说明文的学习方法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掌握说明文学习方法
2、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掌握说明文学习方法
3、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4、课堂延伸,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一、导入
让学生观察“筷子变折”的现象,提问“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筷子变折是一种光学现象形成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种有趣的现象也很多。
老师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意境博大深远,但落日真的是圆的么?(出示幻灯片)--落日怎么会是扁的?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梦幻的夕阳,走进《落日的幻觉》。
二、自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出示幻灯片)
绮(qǐ)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殷(yān)红:带黑的红色。
日薄(bó)西山,气息奄奄(yǎn):出自晋李 密《陈情表》,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自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三、细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提问:学习一篇说明文,应注意什么?
--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板书)
提问:那么这篇课文属于事理说明文还是事物说明文?它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这篇文章怎么安排结构?
--开头引用诗句(问:引用的作用?)--描述落日景象--过渡段--阐释原因
明确:结构清晰,为我们将来写作说明文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3、文章的重点放在对落日产生幻觉的原因的阐释上,我们就来阅读这个自然段。
(出示幻灯片)
日落时的幻觉 产生幻觉的原因
颜色深黄、殷红 光线散射和光波长短原理
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光线散射大气层密度不同
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眼睛的叠合效应
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光线的折射原理
太阳好像变大了 未说明原因(其实没变大)
以表格的形式提问文章内容,锻炼口语表达:作者说明了落日产生( )的幻觉,是由于( )形成的
四、说明文的语言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 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一般比较平实,但可以适当采用描写成分。例如第二段,可以使文章生动形象。
(出示幻灯片)
日落前--太阳变大,颜色深黄殷红
日落时--接近地平线时,缩身变扁
日落后--周围伴有灿烂的晚霞,背后空中出现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会出现紫光
五、写作意图(出示幻灯片)
原来这么美丽的夕阳和斑斓的蝴蝶的翅膀也都是我们眼睛的一厢情愿的幻觉而已。生活中这种现象会很多。当你面对这些现象时,是不是应该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是不是应该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探寻其中的科学道理呢?希望大家养成质疑的习惯,多思考,多探究,找出事物本身的真理。
六、拓展训练
1、课堂练笔--描写一段日出时的美景(出示幻灯片)
教师读范文,学生写后进行点评
2、诗词积累--描写日出的优美诗句
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 李白《送友人》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 崔颢 《黄鹤楼》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 李商隐《登乐游原》
5、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唐 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唐 刘禹锡 《乌衣巷》
7、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 -明朝 杨慎《临江仙》
8、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宋 王禹偁《村行》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sè)半江红。
-唐 白居易 《暮江吟》
10、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 李觏《乡思》
七、作业
作业:文中提到落日看到起来好像并没有变大,但是作者并没有给出原因。你能否根据自己的课外知识,解释其中原因呢?
板书设计:
现象:深黄,殷红 暗弧,亮弧 紫光 变扁 变大 (幻觉)
日落
本质:光线散射 光线散射 人眼的叠合效应 光线折射 未说明 (原因)
波光长短 大气层密度不同
《落日的幻觉》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说明文,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3、激发探索精神,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掌握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难点:
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
教学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学生欣赏“幻觉图片”,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文体。
(1)什么是事理说明文,这里的“事理”是什么意思?(事物原理)
(2)中的“事物现象”指的是什么?(落日的幻觉)
2、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选学生代表读,其余同学默读)
3、掌握多音字:薄、殷、落。
4、完成课后表格。
三、合作探究:
1、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着找出例句
2、采用哪种说明顺序?
3、你喜欢这篇文章吗?说说理由。(如:第一节语言的生动、形象)
(1)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举出类似落日幻觉的几个例子。
(2)不喜欢的同学思考题:从这篇文章能悟出什么样的哲理?
四、拓展延伸:《两小儿辩日》有关太阳的幻觉有好几种,其中也有“太阳变大”的问题;这篇课文也讲到了“落日变大”的问题,可惜都没有作出解释。你能试试吗?
展示图片,小组交流。
【明确】光的折射现象、背景衬托(参照物)等原理。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事理说明文,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许多科学现象等待大家去观察,让我们在探索和思考中体验科学的快乐!
【《落日的幻觉》教案】相关文章:
《落日的幻觉》教案09-26
《落日的幻觉》教学反思03-10
落日的幻觉教学反思11-29
《落日的幻觉》教案锦集(15篇)08-28
《落日的幻觉》的教学设计优秀05-11
西部地平线上的落日教案11-07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08-29
《三亚落日》教学反思08-08
六年级语文教案《三亚落日》04-03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优秀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