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草船借箭》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草船借箭》教案1
【教材理解】
本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胆识过人、神机妙算。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学情简介】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对于《三国演义》中的一些重点人物已经有所了解,对诸葛亮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甚至是十分佩服,但对于其他的人物却不一定很清楚。因此必须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抓住语言文字,探究人物的性格特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在教学中借助农远资源,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充满情趣的氛围中感受到文中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和过人的才识,使课堂结构得到优化,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会认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②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2、能力目标:
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学习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情感目标:
惊叹诸葛亮的才智过人、神机妙算,感受诸葛亮以大局为重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透过周瑜要诸葛亮造箭的现象看到他的因妒忌而欲陷害诸葛亮的险恶用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方法】
朗读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准备】
课前预习,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切中心
1、师:通过上节课的读书研究,我们知道,早在诸葛亮给周瑜立军令状之前,他已经谋划好了草船借箭的整个计划,他想得是那样的周到,想得是那样的细致、那样的准确,最后草船借箭的计划得到了成功实施。难怪鲁肃回来告诉周瑜草船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
2、引导学生齐读、个别读再加“叹”字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3、教师小结并出示电影片段
(设计意图:借助资源让学生直观感受周瑜自叹不如的形象。)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1、出示自学提示:同学们,你们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自己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你觉得这个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
(一):知天时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教师引导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雾的大。
②教师小结并点拨: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是鲁肃读读这句话,放开声音读。
③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④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⑤学生练读,教师引导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并出示电视课堂里的小朋友的示范读。
(设计意图:插入农远资源目的是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并更好地体会诸葛亮此时的心情。)
2、教师小结: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
据生回答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①指导朗读,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那种心情、那种神态,把诸葛亮的胸有成竹,把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心定气闲,像诸葛亮那样一点也不着急地读。
②老师:这才像个真正的诸葛亮嘛!但是,老师觉得这句话写得太啰唆,什么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诸葛亮第一天第二天不都没动静吗?写它干嘛?完全可以改成这样: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候,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是不是啊?这样一写,又简洁又明了,不浪费笔墨,多好啊!改不改?把它改一下。(组织学生议论。)
③老师小结并板书知天时
④“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总结学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二):识人心
1、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2、依据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①教师引导读出笑的味道,然后引导学生研究诸葛亮他在笑谁?
一笑曹操:这叫什么笑?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二笑自己:这叫什么笑?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共3条
三笑鲁肃:想些什么?这又是一种什么笑?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老师创设情境:谁来安慰安慰鲁肃?)
四笑周瑜:你怎么体会到的?诸葛亮心里默默地说什么?这叫什么笑?再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②教师小结: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又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叫弓弩手放箭,而且一定会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体会,让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中品出人物的特点。)
③老师:同学们,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④教师小结并板书识人心。
⑤你们说他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之后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三):晓地利
据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
①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教师小结并板书晓地利。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揣摩重点语句,抓句子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悟诸葛亮的“神”,体现“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三、梳理全文,再现“神妙”
1、请学生上黑板边演示边说借箭过程。
大家看,曹操水寨在北,周瑜营寨在南,这二十条船是怎么去又是怎么回来的呢?
2、出示课件图示: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因此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船受箭归来却是顺风顺水。诸葛亮真是神哪!
3、回顾板书:他知天时、晓地利、识人心,考虑周全,精心安排,运筹帷幄,万无一失,这才能决胜千里,这种智慧才叫——神机妙算。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同学们,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
五、疑语结课,激发阅读
1、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原文在结束《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时候,有这么一首诗: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2、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你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老师: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
(设计意图:作为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历史小说,其文学价值不是一两节课可以领略。,本环节通过引入课外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让学生投入其中,受其熏陶,实行“大语文阅读”的策略。)
八、板书设计:草船借箭
神机妙算知天时晓地利识人心
《草船借箭》教案2
教学要求:
1、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2、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的心胸狭窄。
3、 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 提示课题,介绍背景。
1、 揭题。
2、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写的是东汉末年的事。(幻灯演示三国演义罗贯中)
3、 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出示幻灯:
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孙权、刘备联合对付曹操的时候。
二、检查预习。
1、 通过昨天的预习,你知道这个故事中有哪些主要人物?
板书: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
你知道他们分别是哪国的?什么身份?教学:都督(dū)
三、初读课文。
1、 草船借箭到底讲的是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试着用几句话简单说说。
2、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文中的诸葛亮和周瑜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能分别用上书中的一个词来评价吗?)
板书:妒忌神机妙算(理解这两个词)
四、细读课文。
(一)过渡:
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开始到结束哪些地方充分地表现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和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只要我们认真读课文,想象当时的情境,就能处处体会到他俩各自不同的个性,做到真正理解人物。
(二)讲读第一段。
1、 我们先来看故事的开头,周瑜和诸葛亮商议与曹军水上作战用什么兵器最好?(板书:议)
2、 在这场讨论中,周瑜有意要为难诸葛亮,默读ξ1-2,找找看,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 诸葛亮知道周瑜的心思吗?你怎么知道?教学:惩chéng罚fá
4、 小结:故事一开始,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就展开了一场智斗,一个设下陷阱,步步紧逼;一个胸有成竹,从容应对,同学们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场面,想象两人对话时的神态。(男女生分角色读)
(一) 讲读第二段
1、 为了达到进一步陷害诸葛亮的目的,周瑜还做了些什么?
周瑜说的话充分暴露了他的险恶用心,要置诸葛亮于死地而后快。(指名朗读)
2、 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做的呢?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神机妙算吗?(板书:备)
3、 鲁肃是周瑜的部下,诸葛亮为什么找他帮忙?(板书:忠厚守信)鲁肃确实忠厚守信,从哪儿看出?哪个词最能说明?
(二) 讲读第三段。
1、 鲁肃照诸葛亮说的.,引读
诸葛亮为什么直到第三天才行动?为什么四更时候行动?为什么秘密地请来鲁肃?为什么要请鲁肃一起去取箭?(结合看插图)(板书:取)
2、 整个取箭这一段集中地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找找看,还有哪些地方能说明?四人讨论交流。
3、诸的神机妙算表现在他知人心,通天文、识地理。
这些条件少一条行吗?为什么?
4、 出示诸葛亮的话(出示幻灯)
凡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晓军情,不明陈图,乃庸才也。
5、 齐读取箭经过,想象当时的情境,想象人物的神态,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 讲读第四段。
1、 引读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板书:搬)
2、 真的是准备来搬箭的吗?
结果呢?
3、 你认为周瑜什么地方比不上诸葛亮呢?
4、总结:我们今天读课文,知道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边读边想象。通过体会人物的神态、心思来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阅读写人物的文章,真正理解人物是非常重要的,也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这样的做法,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将继续练习。
(四) 质疑,体会课题借的好处。
1、 课文基本上写完了,还有什么问题吗?
2、 一个借字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才华。
(五) 引导课外阅读。
1、 假使周瑜真的认为比不上诸葛亮,会怎样呢?真的这样做了吗?《三国演义》中还有很有精彩的故事,回家看。
2、 同学们回去再读读课文,读读有关诸葛亮的小故事,准备下节课改写《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草船借箭》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抓重点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文章顺序,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点】
1、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过程】
一、检复
1、学生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共写了几个人物?谁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谁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神机妙算)什么叫神机妙算?
过渡: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让我们一齐学习“雾中借箭”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三段
1、出示要求:轻读第三段,想想在整个借箭过程中如何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①划出重点句
②点出关键词
③说说理由
2、学生分组讨论
3、集体交流:谁来说说,你从哪此词句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害怕、吃惊)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②那么诸葛亮看到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暗自高兴)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
师述:光读这句话,就能知道诸葛亮神机妙算吗?大雾也许是碰巧呢?所以你得找到联系的句子说明他早就料到了。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学生议论)
(2)“第一天,不见诸葛亮……第三天四更……船里。”
①为什么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候?(知天文)
②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船里。”改不改?为什么?
③指导读。(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
师述:我们刚才抓前后句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再用这种方法,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近前”
①你们说诸葛亮在笑谁?
②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你能把诸葛亮的话说出来吗?
师述:说得真好,你们都快成诸葛亮了。果然不出所料,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引读)“江上……近前。”
③诸葛亮算准了吗?从这一点可看出诸葛亮知道曹操这人怎样?(知多疑)
师述:正因为对曹操的这一特点了如指掌,所以此时诸葛亮镇定自若,谈笑风生。他笑着说(齐读):“雾这样大……就回去。”
(4)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帮忙,好不好?
.课件显示:
船靠近曹军水寨时,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顺风顺水驶回南岸。
①为什么一字儿摆开?
②又为什么掉转船身:
③顺风顺水是巧事吗?说明什么?(晓地理)
小结:刚才大家通过具体的'词句,体会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文中还有好多地方能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课后再去研究,一定有更大的收获。
(5)。课件显示“借箭”画面,老师叙说过程。
过渡:诸葛亮真是料事如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那么这个故事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三、学第一段(快速默读第一段)
1、课文第二节是一段精彩的对白,可我们发现它的提示语都是“周瑜问”“诸葛亮说”,我们知道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物的特点,现在我们就来试着给提示语加上表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来体现人物的特点。好不好?
2、生交流,并指导读。
3、通过大家这样一添,人物的形象跃然纸上,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4、诸葛亮是来帮周瑜的。周瑜为什么要陷害他?
5、诸葛亮不仅识周瑜的妒忌,知曹操的多疑,还相信谁?(鲁肃)你觉得鲁肃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看出来?
四、学习最后一段
1、周瑜妒忌诸葛亮,想用限期造箭陷害他,结果怎样?
(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自叹不如)
2、齐读最后一段
.总结:这是一个诸葛亮、周瑜斗智的故事,诸葛亮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用过人的才智挫败了周瑜,取得了借箭的成功。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那么如何分清这一课中的前因后果呢?
3、课堂检测
①因为()所以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
②因为()所以请鲁肃帮忙做造箭准备。
③因为诸葛亮知道曹操为人多疑,用兵谨慎,所以()
④因为()所以取得了借箭成功。
五、质疑
1、生提疑。
2、老师提疑为什么说“草船借箭”而不说“受箭”或“骗箭”呢?
课后作业:
假如你是鲁肃,你打算怎样告诉周瑜借箭的经过?
【板书】
草船借箭
识天文 识 周瑜 妒忌
诸葛亮 知 曹操 多疑
晓地理 信 鲁肃 忠厚
《草船借箭》教案4
教学目标:
1. 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重点指导“忌”“延”“援”的字形、“丞”字的笔顺。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
2. 借助“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
章基本内容。
3. 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读讲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2. 难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 设计学生学案。
2. 学生可以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
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3. 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会写本课的14个生字,重点指导“忌”“延”“援”的字形、“丞”字的笔顺。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2.借助“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3.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借助“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方法,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基本内容。
教学过程:
一、尝试自学。
根据学案进行自学,学案内容如下
1.读:我把课文读了____遍。我知道这篇课文的起因是:____;经过是:_______;结果是:____。
2.写:我会正确书写下列词语。
妒忌 推却 都督 迟延 幔子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军令状 自由妙用 神机妙算
3.查:通过结合生活实际和查阅,我了解了“幔子、调度、水寨、擂鼓、呐喊、丞相、都督、军令状、翎毛、胶漆”等名词术语;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我理解了“才干、妒忌、神机妙算”等词语的意思。
通过查阅资料,我知道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将重要信息进行提炼) 4.思:我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在书上做标注。
二、 自学反馈
1.检查朗读。
(1)【出示】朗读词语。
妒忌 推却 都督 迟延 幔子 私自 调度 水寨 擂鼓 呐喊 支援 丞相
军令状 自有妙用 神机妙算
(2)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词句,读通课文。
(3)接力指读课文,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写字指导。
(1)听写词语。
妒忌 迟延 幔子 擂鼓 支援 丞相 神机妙算
(2)规范书写。
【出示】 “忌”“延”“援”三字书写范字,强调:“忌”字上面是“己”,不是“已”;“延”字要与“廷”字区分,第四笔的竖折是一笔;“援”字的右边不要写成“爱”。
【出示】“丞”字的笔顺,强调先中间,后两边。
3. 练习反馈。
随机反馈“幔子、调度、丞相、都督、军令状、翎毛、胶漆”等词语的意思,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
4.资料交流。
交流搜集到的关于三国时期的相关资料。
三、重点探究
1.想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出示】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周瑜看到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让诸葛亮十日之内造箭十万。
经过: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利用草船向曹操借到十万支箭。
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不得不叹服。
2.串联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周瑜看到诸葛亮很有才干心里很妒忌,让诸葛亮十日之内造箭十万,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请鲁肃帮忙,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周瑜不得不叹服。
四、达标检测
你能借助提示完成填空吗?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 》中的有关清洁改写的。故事发生在( )末年,( )( )( )各据一方。故事的主要人物有( )。
五、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罗贯中 《三国演义》
起因——经过——结果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难点: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直切中心
你觉得全文最值得研究的一个词是什么?(神机妙算)
二、重点探究,感悟“神妙”
1. 【出示】自学提示:你觉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得到了充分体现呢?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充分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划下来,然后仔细地读一读,想一想,为什么?可以做简单批注。
2.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做现场巡视。
3.教师引导学生汇报交流:
预设(一):知天时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教师引导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雾的大。
②教师小结并点拨: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③指读。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④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教师小结: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相关句子?
据生回答【出示】: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①指导朗读,注意诸葛亮预测大雾时候的心情、神态。(读出胸有成竹、运筹帷幄、心定气闲的感觉)
②比较表达:讨论文中“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是否啰嗦。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③老师小结并板书知天时
④“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出示】周瑜的'话。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3.总结学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预设(二):识人心
1.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2.依据学生交流出示句子:
“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在营寨里听到了擂鼓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放箭,不让他们近前。’”
①教师引导读出笑的味道,然后引导学生研究诸葛亮他在笑谁?
一笑曹操:这叫什么笑?读出感觉。
二笑自己:这叫什么笑?读出感觉。
三笑鲁肃:这又是一种什么笑?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老师创设情境:谁来安慰安慰鲁肃?)
四笑周瑜:追问:你怎么体会到的?诸葛亮心里默默地说什么?这叫什么笑?再读读看,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②教师小结: 是啊,你看,诸葛亮算得多准呀!他说曹操不敢派兵出来,曹操果然就不敢派兵出来。曹操又是一个军事家,他又怎么可能让敌人攻打他的水寨呢?所以他一定会叫弓弩手放箭,而且一定会放箭如雨。这样,诸葛亮就一定能够借到十万支箭。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妙不妙?难怪周瑜听了鲁肃的回答以后长叹一声说——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出示】周瑜的话。
③教师小结并板书识人心。
④问:你们还从别的什么地方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预设(三):晓地利
据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
①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教师小结并板书晓地利。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揣摩重点语句,抓句子之间的联系,让学生感悟诸葛亮的“神”,体现“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三、梳理全文,再现“神妙”
1.请学生上黑板边演示边说借箭过程。
大家看,曹操水寨在北,周瑜营寨在南,这二十条船是怎么去又是怎么回来的呢?
2.【出示】课件图示:滚滚长江东逝水--长江水水流方向向东!因此去的时候是逆风逆水,船受箭归来却是顺风顺水。诸葛亮真是神哪!
3.回顾板书:他知天时、晓地利、识人心,考虑周全,精心安排,运筹帷幄,万无一失,这才能决胜千里,这种智慧才叫——神机妙算。难怪鲁肃详详细细地把这一切告诉周瑜之后,周瑜不得不长叹一声说——【出示】周瑜的话。学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同学们,你觉得周瑜和诸葛亮比,有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
五、疑语结课,激发阅读
1.是啊,周瑜的气度、周瑜的为人、周瑜的才智、周瑜的智慧都不如诸葛亮,难怪《三国演义》这部书的原文在结束《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时候,有这么一首诗: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2.难怪鲁肃了解了整个借箭过程之后,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先生真神人也。”然后就向诸葛亮讨教这神机妙算是怎么来的,诸葛亮就对鲁肃说了。同学们,你们想知道吗?下课以后请同学们自己去看《三国演义》的第四十六回,答案就在四十六回上。
(设计意图:作为我国著名的古典长篇历史小说,其文学价值不是一两节课可以领略。,本环节通过引入课外资料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六、课堂检测:
1.将学过的故事讲给同桌听。
2.小组推荐,全班交流。
七、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知天时
诸葛亮——神机妙算 晓地利
识人心
周瑜——妒忌心强
曹操——多疑
鲁肃——忠厚老实
八、教学反思
《草船借箭》教案5
学习目标:
⒈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读准读通课文。
⒉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⒊理清课文顺序,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重难点:分角色朗读课文,初步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根据《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改写的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课题。
二、解释题意,了解时代背景。
⒈谁知道箭是什么样子的?板书剑字,这个剑和箭一样不一样?周瑜问诸葛亮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你知道吗?
⒉谁知道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指哪三国?(出示地图)它们分别由谁统治?
⒊草船借箭的故事,讲了哪几个人物?他们分别是哪个国家的,干什么的?
⒋当时,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史称三国鼎立。周瑜、诸葛亮怎么会走到一起的?
⒌师出示多媒体边简介背景:
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曹操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三、读通读准课文,理清课文顺序。
⒈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借箭的过程是哪一部分?剩余部分分别讲什么?
①生自由读书。
②指名回答。师板书:起因、准备、经过、结果。教师指出:这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四、分角色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⒈初读了课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对白。我读提示语,一、二组读周瑜的话,三、四组读诸葛亮的话,想一想: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诸葛亮分别是个什么样的人?(师生读书)
⒉这一段对话的提示语太单调,总是周瑜问,周瑜说?我们学过的提示语中,常常有恰当地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等的语句,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物的个性特点。我们接下去就来通过人物对话的朗读和揣摩,给文中加上确切的表示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提示语,再读读这段话,进一步体会人物的人性特征。老师这里也提供一些提示语,看看可以用在何处,并说明为什么用这样的提示语。多媒体出示。
⒊学生默读、思考。
⒋讨论交流。
⒌分角色朗读。如男女生读,分组读等。
⒍小结:这一段的语言交锋,句句紧逼,刻画出两个人鲜明的性格特点。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表现了他心胸狭窄,凶狠狡诈。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五、播放fiash动画。
六、作业:
⒈思考: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⒉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案6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学匀第三段,总结全文,完成作业。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导入第三段学习、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结果是(周瑜长叹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构机妙算使周瑜改变的、什么叫“神机妙算”?
2、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里?(学了课文的第三段,我们就会知道。)
二、学习第三段
1、一名学生读第三段。其它同学一边听,—边找:哪些事说明诸葛亮神机妙算?
2、找出来划好后,分小小组讨论。
3、哪里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天时?(第三天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齐读、)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地利?(顺风顺水撤得快)
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人心?(知道曹操的脾气,多疑多虑)读有关句子
从哪些地方说明诸葛亮知道曹操不会出兵?(读有关句子)齐读曹操下令说的一段话、进一步理解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多虑,不敢出兵。
小结:由于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 0万枝箭;
4、诸葛亮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
(1)生自由读课文,划出写诸葛亮指挥船上军士的词语。(“吩咐”“下令”“又叫”“又下令”“吩咐”)
(2)分五步说说诸葛亮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经过。(向北靠近曹军→船头朝西船尾东→一字儿摆开→擂鼓呐喊→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顺风顺水驶回。)先讨论交流,再请学生讲,让全体学生更深一层地理解课文内容,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江上雾很大,为什么曹操的`军士能那么准地射中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为诸葛亮的30个军士在四更时分擂鼓呐喊,曹军不习水战,不敢出来、于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雾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呐喊声处放箭,这时箭像雨点一样射过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满了箭。)从这里,说明了什么?(诸葛亮安排得很巧妙)
(4)船头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东、不这样可以吗?为什么?(学生用手操作讨论,后交流)
(5)完成作业本上的第4题。
(6)大雾还没散完,诸葛亮就带船队走了,临走之前还怎么说?(“谢谢曹丞相的箭”)这一句,是真谢吗?
(7)曹操听后,会怎么样?为什么不追?(因为诸葛亮的船队顺风顺水走远了。)
三、练习作业
1、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他神吗?(神)
诸葛亮是神吗?(不是神,是人)
他的神机妙算是从哪儿来的?(从书中学来的)(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2、诸葛亮不是()是()。他的神机妙算并不是()而是()。
四、再次理解课题,总结谈话
1、体会神机妙算,能用“神机妙算”说一句话,然后朗读全文。课题为什么叫“草船借箭”?(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经过,又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课文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叹不如的结果这一强烈的对比中,衬托了诸葛亮惊人的胆量,闻人的智慧、本文写了一场智斗,全文按故事发展的顺序,紧紧围绕“神机妙算”来写的、在事件层层发展,人物性格对比中,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朗读全文
《草船借箭》教案7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小黑板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方法与手段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师生一起梳理问题)
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
4、反馈。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二)抓“借箭”读文,领悟大意。
1、字词反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生字旁书写一遍)、初步理解字义。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作者安排的材料补充完整。(1)(2)诸葛亮置备了草船,趁着大雾向曹操“借箭”。(3)出示小黑板出示投影落实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三)课后小结
教时第二教时时间课业内容
《草船借箭》教案8
一、教学内容说明: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课文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想一想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二、教学设计:
学生比较喜欢三国的故事和人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采取讲学结合,一学为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水平。
三、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生词,读通读懂课文。
2、了解古代军事知识:都督、军令状、水寨、弓弩等。
3、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在什么地方。
四、教学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我们十一册学习过《赤壁之战》,对于三国的歇后语和成语大家积累了哪些?
同学踊跃发言教师小结,对于课外积累多的.学生鼓掌表扬。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东吴招亲----陪了夫人又折兵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张飞吃秤砣----铁了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关于三国的成语:
望梅止渴 三顾茅庐 味如鸡肋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手不释卷 老马识途 木牛流马
2、 学生分组自学
(1)自学生字生词,不懂的。教师巡视。
(2)根据写事的继续问的特点分清课文的顺序
立下军令状-----巧妙安排-----草船借箭-----如期交箭
(3)认识诸葛亮是人而不是神,深刻领会诸葛亮神机妙算表现在三方面:一是谙熟人,二是具有丰富 的天文知识,三是通晓地理。
(4)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
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1)《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草船借箭?结果怎样?
(2)本文人物分析
周瑜:阴险狡猾; 诸葛亮: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鲁素: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
不喜欢周瑜的原因: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
喜欢诸葛亮的原因: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3)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a、诸葛亮算到天气,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回来时顺水顺风;b、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手箭。c、诸葛亮算好了人,知道鲁素忠厚老实守信,特地向他借船,知道周瑜聪明过人,所以不让鲁素向周瑜提借船之事,知道曹操谨慎多疑,看不清虚实不会轻易出兵,因而大张旗鼓,雾夜佯攻曹营。鲁素见证了诸葛亮取箭的经过,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4、图文结合,看出诸葛亮料事如神,足智多谋,博才多学,知己知彼,善于运筹帷幄。是历史山一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
5、把本课的内容演一演,同学评价。
6、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学习课文,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学习本课10个生字,部分词语;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探究,解决问题,借助多媒体,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感悟文中蕴含的道理,从朗读中品味情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品读感悟,懂得诸葛亮的杰出才能来自于渊博学识,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重点难点:
了解本课的情节,理清事情发展顺序,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是重点。
难点是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激趣求知
老师同学们非常喜欢看书,知道我国四大名著吗?(打出屏幕)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罗贯中所写的《三国演义》其中一个故事,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以少胜多的一次战役。板书题目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个故事所写的人物以及他们的特点
生:周瑜---妒忌 诸葛亮——神机妙算
你们了解这个故事的背景吗?打出三国结构图
师:我们对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就进入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
二、自主学习 彰显自性(根据学习目标自我学习)
初读课文,根据学习目标完成问题
1、什么叫草船?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2、文中写到了哪几个人物?
3、找到草船借箭的原因是什么,经过,结果又如何?
师:好,同学们刚才学习很认真一定收获不少,接下来我们以小组为单位
三、合作探究 团队共赢
1、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2、快速浏览课文,理清事情发展顺序
3、精读课文,找出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出句子:
4、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因素很多,从文中找出来读一读。
师结:同学们经过自学,合作探究,一定想好好的表现自我,那我们就进入:
四、交流分享 展我风采
打出屏幕要求,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1、草船借箭的.理解
2、课文顺序
3、读起因部分:齐读。抽生读,表演度(指导读周瑜要读出妒忌强硬的口气,诸葛亮要从容,胸有成竹的口气)
4、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
5、分析保证借箭成功的因素。
师:总结: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诸葛亮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诸葛亮作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叫──“神机妙算”。
6、草船借箭的结果怎样?
7这时周瑜的心里是什么滋味?为什么长叹一声?
五、阅读链接 拓展提高
请快速阅读《舌战群儒》后回答问题。
(详见阅读资料)
六、评测练习 知识升华
详见课件
六、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的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我们要学习诸葛亮的创新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遇事多思多想!
《草船借箭》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弄清借箭的经过,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能试着评论历史人物。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弄清借箭的经过。
教学难点:
认识借箭成功的原因,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暑假中,曾上演了大型连续剧《三国演义》,谁知道三国指的是哪三国?
生:三国指的是魏国、蜀国、吴国。
师:魏、蜀、吴三国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为什么是三国鼎立?看老师画图。(师边画边讲)
曹 操
刘 备 联 合 孙 权
师:曹操刚打败刘备,又要进攻孙权。因此,孙刘两家联手要抗击曹兵。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奉命来东吴帮助作战,遇到大将周瑜。周瑜对诸葛亮是什么态度呢?谁知道?
生:周瑜妒忌诸葛亮。
师:周瑜让他几天之间造多少箭?
生:让他三天之内造十万支箭。
师:这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诸葛亮草船借箭(板书课题)挫败了周瑜的暗算,显示了他的聪明才智,那么诸葛亮找谁借箭?怎么借箭?结果如何呢?请大家打开课本。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全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大意)
三、细读课文。
1、指名读1、2自然段。
师:哪一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
生:第1自然段。
师:周瑜为什么要妒忌诸葛亮?
生:因诸葛亮挺有才干。
师:齐读这一段,注意挺和很这两个词要读得语气重一些。(生齐读)
师:周瑜是怎样提出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事的?诸葛亮是怎样做的?默读第2自然段。
(周瑜借公事陷害诸葛亮,要他十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满口答应,并立下军令状。)
师: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周瑜为什么很高兴?
(他以为他的阴谋已得逞了。)
师:这部分写商议军事,接受任务几乎全写的是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除了一处写周瑜很高兴外,没有再对他俩的神态、语气作任何细致的描写,该怎样读才好呢?
(先请生自由读,发表意见,再指名分角色读。)
小结:1、2自然段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箭十万支陷害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细读第35自然段。
师:当诸葛亮接受任务后,周瑜、诸葛亮各自是怎么做的?(生默读思考找到答案,并回答。)
师:你从中看出什么?
生:我看出周瑜是个奸诈、阴险的人。
生:我看出诸葛亮胸有成竹。
师:回答得很好,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生:从他们的语言和做法看出来的。
(指名分角争读3、4自然段,注意读出感情)
3、默读69自然段,用划出出发时间,草船借箭的有关语句。
师: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行动?行动的目标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怎样?
请看老师给同学们放电影。(师出示电脑动画,配合录音范读,让学生观看诸葛亮是怎样在大雾漫天的环境中成功地和曹操借箭的经过)
师:借箭成功了吗?读出书上有关语句。(生读出船两边的草把上都插满了箭等语句)师:诸葛亮借箭成功主要依靠江面上的大雾,而他选择这一天行动恰好江面上有大雾,这是巧合吗?
(生联系上下文讨论出:这一切都是诸葛亮预料到的)
师:从中你对诸葛亮有什么认识?
生:诸葛亮的才智过人,我真佩服他。
生:诸葛亮晓天文、懂地理,我应向他学习。
4、齐读第10自然段。
师:诸葛亮一共借了多少支箭?
生:十万多支。
师:这一天恰好是周瑜给他任务期限的第几天?
生:第3天。
师:周瑜看到诸葛亮完成了任务,他的阴谋失败,他是怎样表现的?
生:长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小结:诸葛亮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借箭十万,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布置作业:
1、理清文章层次,给课文分段。
2、准备复述草船借箭的故事。
附:板书设计
曹 操
刘 备 联 合 孙 权
(诸葛亮) (周 瑜)
才 干 妒 忌
因:十天造箭十万
果:三天借箭十万
草船借箭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2、学会11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胆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
教学重点: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重点段,认识诸葛亮神机妙算。
教学关键:教师善于激发学生提问题,凭借课文(文字、插图),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生字新词,读通课文。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重点是什么。
教学重、难点
借助课题把握课文的重点
课前准备
小黑板 录音 投影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从《草船借箭》这个课题中,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2、你还想知道什么?(师生一起梳理问题)
3、初读课文,认真思考上述问题。
4、反馈。 带着问题读课文,激发兴趣,提高读书的效率。 通过知道什么,还想象知道什么,把学生带进课文内容中。
(一)创设悬念,激发兴趣。
(二)抓借箭读文,领悟大意。
1、字词反馈:指名认读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把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在生字旁书写一遍)、初步理解字义。
2、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作者安排的材料补充完整。
(1)诸葛亮置备了草船,趁着大雾向曹操借箭。
(2)出示小黑板出示投影 落实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三)课后小结
教时
第二教时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安排材料的方法。
2、突破重点,明确文题。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认识诸葛亮借箭的'主要原因
课前准备
录音 投影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回忆课文内容及思路。
2、默读课文第3段,说说最感兴趣的内容。
3、分析诸葛亮在大雾掩护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过程,剖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感而发 这是在学生基本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重点内容。
(一)导读第2段,突破重点段。
(二)导读第一段
1、自由朗读第一段,提出不理解的地方。
2、划出对话进行研读:理解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如:就要交战(与造箭期限有关) 用什么兵器最好(引入圈套) 这是公事(要挟对方) 军营里......(借军令进逼,暗示要立军令状) 主动探究 体会语言的内涵,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
(三)指导朗读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地方自由读,想想该用什么语气?
2、指名读,同学评议。
3、分角色朗读对话。 朗读欣赏评价促进 在读中加深对语言文字的亲和力。
(四)课后小结
教时
第三教时
课业内容
2、草船借箭
教学目标
1、巩固字词,听写词语。
2、品评朗读,总结全文。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
课前准备
小黑板,录音
教学过程
方法与手段
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
1、听写词语:奉命 撤退 崎岖 山涧 居高临下 斩钉截铁 昂首挺胸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2、反馈:小黑板出示词语,同桌互批,全班小结。 报词语、词语意思、同(近)义词、反义词;
通过这个环节来巩固字词。
(一)巩固字词
(二)学习首尾两段
1、对比着读读首尾两段,有什么发现。
2、小黑板(或投影)出示挺有才干神机妙算心里很妒忌我真不如他 对比法 提示学生进一步理解神机妙算
(三)品评总结
1、采用多种方法朗读课文,深刻地来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总结:《草船借箭》中的借能用骗来取代吗?为什么?
3、你还可以用别的顺序安排课文的内容吗?与课文的安排比,哪一种更合适。 自由读、分组读、领读、指名读、齐读 学习如何更好地安排材料
课堂板书
草船借箭邀请鲁肃 同去取箭船近曹营 擂鼓呐喊曹操惊疑 万箭齐发草船借箭 满载而归
课后小结
《草船借箭》教案11
一、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为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同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二、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四、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以读促思,以读促悟。
五、学习方法
自读自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
六、教学设计
1.快速读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这篇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为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1、2):讲曹操借箭的起因。
第二部分(3、4):讲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
第三部分(6-9):讲草船借箭的经过。
第四部分(10):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
2.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默读课文,借助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3.逐段精读课文,自主探讨,说一说诸葛亮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师可做一些适当的引导)
如第一部分:诸葛亮为什么敢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第二部分:为什么跟鲁肃借船,而又不让告诉周瑜?第三部分:为什么选择大雾漫天的时候去取箭?为什么把船连起来,排成“一字儿”?为什么让军士擂鼓呐喊?为什么先船头朝西后船头朝东?……
(学生弄清这么多为什么后,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会有所领悟。)
4.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或者不懂的问题,跟大家讨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选择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教师在大家交流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把内容梳理清楚。)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知人心(板书:知人心)即对身边每个人的性格特点都了如指掌。
周瑜: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意欲加害的用心,因为十天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他也清楚周瑜聪明过人,所以借船之事,不让鲁肃告诉周瑜。
鲁肃:诸葛亮深知鲁肃忠厚老实,因此特向他借船并且让他保密。
曹操:诸葛亮也清楚曹操用兵谨慎小心,看不清虚实,绝不会轻易派兵出动,因而雾夜大张旗鼓佯攻曹营。
(2)有丰富的知识(板书:懂知识)
①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敢于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这是他知道第三天的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有天文方面的知识);②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③箭取到手后,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要追也来不及了。(精通地理)
(3)有胆量(板书:有胆量)
面对强大的曹敌,诸葛亮敢带着600个军士亲自去取箭。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本课出现了四个主要人物,性格鲜明,语言各具特点。周瑜的阴险狡猾,诸葛亮的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鲁肃的忠厚老实,曹操的谨慎多疑,都体现得很充分。要通过朗读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如第二自然段,周瑜和诸葛亮的对话就很能反映两人的个性特点和内心活动。要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组合,把这一部分内容演一演。
6.复述课文。
本课故事性和趣味性很强,可按“思考·练习”第一题的要求首先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叙述顺序。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练习。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让学生通过合作复述、接龙复述等形式,练习复述课文。
7.课后作业。
课外读一读《三国演义》中跟本课有关的部分。
《草船借箭》教案12
2.草船借箭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3.通过读课文,理解诸葛亮的为人。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
教具:录音、投影
教学过程:
一、审题激趣:我们知道中国古典文学中有一部是写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的书,其中“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你知道这是本什么书?(《三国演义》)
二、学生自学课文,自学生字词。
出示思考题:
1.课文中谁是主要人物?围绕“借箭”,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质疑问难,分清因果。
1.学生提问,教师整理后存疑。
2.带着问题边读边想。组织讨论,着重解决:
(1)诸葛亮为什么到东吴来?为什么要借鉴?(要求学生细读课文第一段,弄懂事情发生的原因。)
(2)“妒忌”是什么意思?以“妒忌”为线索,抓住有关句子边读边议:周瑜怎样步步紧逼,故意为难加害诸葛亮?诸葛亮又是怎样将计就计,成竹在胸的?
(3)对话朗读训练,
(4)讨论: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
3.首尾两句联系对照,通过朗读,思考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读最后一段,抓住关键词“交箭”—“长叹”分清事情的结果。
四、小结:学习叙事的课文,应该分清事情的起因、结果,才能深入理解课文。
五.填空:因为周瑜( )诸葛亮的才干,想以此来( )诸葛亮;诸葛亮( )答应( )天交箭,并立下军令状。经过“草船借箭”,又一次证明了诸葛亮是一位( ) 的人。
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作业本1、2题
板书: 接受任务——做好准备——草船借箭——按时交箭
(1—2) (3—5) (6~9) (10)
教学后记:
第二教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探究课文,理解诸葛亮草船借箭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2.深入认识诸葛亮这一人物,简要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学习探究课文,深入了解诸葛亮。
教学难点:简要复述课文。
教具: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3—5自然段,讨论:
1.周瑜派鲁肃去探听情况,“探听”可以换成什么词?
2.鲁肃是怎样对待诸葛亮的?
二、细读课文6—9自然段,切入重点抓住“借”字,思考:草船借箭为什么成功?
默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一个中心词来概括回答,并用上“因为------所以”(神机妙算)
三、引导学生探究,领悟方法。
1.理解“神机妙算”
2.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首先“神机妙算”到了什么?
联系“大雾满天”一句,说说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朗读小结:刚才我们是怎样读懂“神机妙算”的?(抓住关键句—联系上下文)
四、导学法,探究讨论。
1、根据学法,再读课文,讨论诸葛亮还“妙算”到了什么?怎样安排计策?划下有关句子
2、组织讨论,在读读议议中把握重点。
(1)读“诸葛亮笑着说”一句,体会他充分“妙算”到的'情况。
(2)读议“一字儿排开”一句,想想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结果怎样?(出示挂图)
“一字儿排开”与“一列纵横”有什么区别?
再读“飞箭如雨”句,“船头掉向”又说明了什么?
(3)结合第9自然段,你还读懂了什么?齐读。
3.小结:学习课文,要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五、扩展探究,加深认识。
1.默读课文,哪些地方也表现出诸葛亮“神机妙算”?(学生相互交流)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神机妙算?(知己知彼,博学多才,善于分析,巧妙运用计策)
六、简要复述课文。
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复述。自由复述—指名复述—同桌复述
七、填空:“草船借箭”是一次( )的较量。诸葛亮深知周瑜( ),鲁肃( ),曹操( );还利用( )( )天气和( )条件,巧妙的安排,运用( )进行借箭。借箭的成功,充分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既( )又( )的人。
作业:作业本3、5、6题
板书: 知天时:大雾
草船借箭 识人心:周瑜 鲁肃 曹操
诸葛亮 懂地理:顺风顺水
资料提供者:张欢琴
《草船借箭》教案13
学习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延迟、探听、私自、军令状、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学习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三国演义》及作者罗贯中。
二、介绍背景,引出新课。
三、板书课题,质疑。
四、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上面问题。
五、学生自读课文,同桌检查认字及自读课文情况。
六、学习故事的起因部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板书课题。
上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这个故事,认识了哪几个人物?主要讲的.是谁和谁的事?在诸葛亮和周瑜之间发生了一个怎样惊心动魄的故事呢?(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二、回顾课文开头部分。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意欲加害诸葛亮,于是请诸葛亮到军中议事,周瑜是怎样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的?我们一边观看录像一边回顾。
2、三天之后造箭情况如何?(如期如数交付曹操)。周瑜让诸葛亮十天之内造十万支箭,而诸葛亮却在三天之内借到了十万支箭,那么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三、体会借箭之法。
1、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诸葛亮是如何借箭的?
(借船、借人、借一江大雾)
2、周瑜看到十万支箭后长叹一声,说——
(板:神机妙算)
3、什么叫“神机妙算”?(指导朗读。)
四、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哪里呢?
1、最先算到了什么?当时雾大吗?从哪读出的?
出示句子: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从哪读出雾大?
是啊,前人就曾有篇《大雾垂江赋》为证,感兴趣的同学下去可以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感受一下当时雾之浓之大。后人也有诗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指导朗读。)
这一江大雾时偶然碰巧还是早有预见?从哪读出的?
2.出示句子,指导学习方法。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放过第一日]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又放过第二日]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放过两日,至第三日又到四更时分,险到没处去矣。]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不知箭在何处?奇甚。]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a.读读上面这段话,看看与书中有何不同?再加上批注认真读读,看看有何感受。
b.师生共读,小结批注内容。(可批注出:当时的想法、看法、心情、疑问等。)
c.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自读课文七、八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边批注,也学学毛宗岗评一评三国,学学易中天品一品三国。
d.全班交流。
3.最难测的莫过于人心,可诸葛亮却最会揣测人心,他抓住曹操生性多疑的弱点,草船借箭;取鲁肃忠厚守信的优点,草船借箭,知周瑜心胸狭窄,将计就计,草船借箭。
4.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还表现在哪里呢?
出示句子: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调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齐读后小结:取箭之法。然后播放录像。
五.总结。
诸葛亮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用计之妙最善于的莫过于一个“借”字。他借江东之兵攻打曹操,借曹操之箭助江东。紧接着他又借东风火烧赤壁,借荆州有借无还。他又是如何巧借东风火烧赤壁的,请同学们课后认真读读《三国演义》第四十六至四十九回。
《草船借箭》教案14
说教材:
这篇课文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主要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枝箭的任务来为难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向曹操借到十万多枝箭,最后令周瑜不得不自叹不如。文中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宜引导学生品读,体会人物性格,同时,课文的思考练习主要设计了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练习。
说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引导学生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互相解决。(这是能力的培养)
2、理解课文内容,品读课文,总结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这是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襟,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说教学重、难点:
1、感悟人物形象,从文中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2、感受人物特点,并通过读表现人物个性。
说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逐步培养学生探究阅读能力。再加上课后思考题中有训练学生的提问能力,我将本文的教学方法设计为自主、合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问题能力。)
说学法:
以品读感悟为主,采用猜一猜,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演一演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能力及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素养。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切入中心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知天文
课件出示:“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小结:看来诸葛亮胸有成竹,对天气情况了如指掌。怪不得周瑜一声叹息:(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刚才咱们用了前后联系的方法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前面那句话是反映诸葛亮的预测,后面那句话是反映事实的,这样一联系,就能体现他的神机妙算。你再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找一找,还有哪些话前后联在一起能够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
2、晓地理
诸葛亮算好了大雾天,那么他又是怎样找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呢?
3、识人心
草船借箭的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那就是诸葛亮十分了解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他算得准不准呢?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他还了解哪些人呢?
三、人物对比,升华感受
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诸葛亮呢?(提示后讨论交流)
四、拓展延伸,扩展文本
1、课文学到这里,大家是不是认为诸葛亮挺有才干?请你选用一些四字词语来形容诸葛亮。
2、设想一下当诸葛亮归来时与周瑜相见,周瑜会怎么说?诸葛亮又会怎么说呢?
五、总结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那么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识人心,足智多谋,他的本事从何而来,想知道吗?请大家阅读《三国演义》的相关章节。
说板书:
草船借箭
诸葛亮 周瑜
知天文
神机妙算 晓地理 我真比不上他!
《草船借箭》教案15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本课13个生字,掌握“妒忌、军事、委托、照办”等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了解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通读课文,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他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1)学生交流。
(2)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
3.齐读词语:
妒忌,军事,委托,照办,预计,紧急,军令状
惩罚,探听,私自,布置,调度,水寨,呐喊
神机妙算
指名读,接龙读,齐读这些词语。
4.说说下列生字在书写中应注意些什么:曹,督,遮,寨,插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请你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部分?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聪明才干,要诸葛亮10天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用妙计向曹军借了10万支箭,使周瑜甘拜下风。)
3.这篇文章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顺序写的,全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立军令状。
第二部分(3-5):探听情况。
第三部分(6-9):借箭经过。
第四部分(10):借箭成功。
四、研读1、2自然段,了解起因。
1.多媒体出示1-2自然段。
1.学生带着问题轻声朗读一、二段课文。
(1)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
(2)为什么要赶造十万支箭?(①与曹军水上交战需要用箭。②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为难诸葛亮。)
(3)诸葛亮为什么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
(诸葛亮已识破周瑜的诡计,如当面揭穿伤了和气,那联合抗曹战线就可能破坏,同时又从大局考虑与曹军交战必须用箭,所以答应三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
2.分角色朗读周瑜与诸葛亮的对话。
3.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草船借箭》教案】相关文章:
《草船借箭》教案10-23
草船借箭优秀教案12-12
【精】《草船借箭》教案05-06
《草船借箭》的说课稿06-21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草船借箭》04-03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06-16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0-25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07-29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03-10
《草船借箭》的教学反思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