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1-14 13:35:42 教案 我要投稿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选[7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实用的语文教案精选[7篇]

语文教案 篇1

  【设计理念】

  《他们这样过年》是二年级上册“年的故事”板块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小灵通为线索,带领学生走进意大利、巴西、法国、加拿大四国,了解他们国家不同的过年习俗,并在学文的过程中,体会过年的快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还”。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

  了解不同国家过年的不同习俗,体会过年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了解不同国家过年的不同习俗,体会过年的快乐。

  【教学难点】

  体会过年的快乐。

  【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板书“过年”这个词,齐读,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哪些过年的情景?是的,贴春联,吃饺子,放爆竹,扭秧歌,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过年的特有习俗,它带给我们欢乐、幸福,吉祥、安康,希望、向往。那当我们中国人用我们特有的方式过我们的中国年的时候,你知道外国人是怎样庆祝自己的节日的吗?和我们一样拥有好奇心的小灵通就在新年期间乘坐“先锋号”火箭到几个国家去探访,领略了他们过年的习俗,让我们一起学习《他们这样过年》。板书“他们这样”,与前面的板书“过年”形成完整的课题。齐读课题。

  二、欣赏小灵通乘坐“先锋号”火箭拍回来的过年的图片。

  过渡:是的,他们是这样过年的,这是小灵通拍回来的照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1、出示部分国家过年的风俗图片。

  2、一边看图一边引导学生说出图意。

  3、填空:过年的时候,有的国家,有的国家,有的国家,还有的国家。

  这些国家这样过年,你知道其中的含义吗?让我们到课文中来找找答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思考:小灵通都到过哪些国家?

  2.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喜欢的地方要带上自己的感情,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

  3.了解初读效果,认读生字、新词。

  ⑴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⑵出示生字卡片:期、夕、做、钟、扫、房、还、鬼,开火车读。

  ⑶出示词语卡片:星期、除夕、做好事、钟声、扫地、房子、还给、妖魔鬼怪,指名读,开火车读。

  同学们,课文已经读了三遍了,你知道过年时人们打开窗户,往外扔东西,深更半夜到深山老林里去寻找“金桦果”,在庭院里立风向标,观察风向,下雪时,不把路上的积雪扫掉,堆成雪墙是为什么了吧?那你最喜欢哪个国家过年的习俗呢?我们一起来分享那份过年的快乐好不好?

  四、品读课文,随文识字。

  新年期间,小灵通乘坐“先锋号”火箭到几个国家去看看他们怎样过年,我们也一起过去看看吧!

  第一站:意大利

  1、出示课件:小灵通乘坐“先锋号”火箭在旋转的地球上飞行,飞行的火箭落在旋转的地球上,变成一红点,镜头切入在点所在的地方,那是意大利的版图,在这版图上再选一点,再扩大,变成一幅情景图,只见很多人家打开窗,往窗外扔东西。

  2、用自己的话说画面的情景,学生说完后,师问:想想看,这是为什么?让我们去问一问老爷爷。

  3、出示第一自然段的文字,老爷爷的话用红色字区别一下,指一学生读,并回答扔东西的含意。

  4、你能模仿老爷爷的口吻说含意吗?

  5、你听懂了什么?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6、小结:是啊,新年了,送旧迎新,迎接一个全新的未来,美好的未来。

  第二站:巴西

  夜晚,小灵通乘坐的“先锋号”火箭又降落了,这是哪?是什么吸引了他?

  1、课件演示:巴西的夜晚,当钟声响过十一下,只见许多人家高举火把,唱着轻快的歌儿,向山林里奔去。他们干什么去了?

  2、出示“小灵通悄悄地跟着他们”一段,指生读,认识“幸福”、“顺利”二词里面的.字,并理解这两个词,用喜欢的一个词说一句话。

  3、假如你找到了“金桦果”,你就能得到幸福的话,那你想要点什么?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对生活的向往却是相同的,人们通过这一行动,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对美好未来的一种追求,是的,人们企盼着,希望着,新的一年生活能幸幸福福,做事能顺顺利利。

  但这一切是找到了“金桦果”就能实现的吗?

  4、小结:真正的幸福要靠我们的双手去创造。

  第三站:法国

  第二天,小灵通又飞往法国,看到一个小朋友在庭院里立了一个风向标,他正在认真观察风向,这一回,请你们在小组内自己去学,好吗?

  1、自学提示:

  (1)先自己读读课文。

  (2)到课文中找一找小朋友在庭院里立了一个风向标,还认真观察风向,是为什么?

  (3)在组内汇报。

  2、班内汇报。

  3、小结:是的,这只是人们的希望,人们希望着风调雨顺,水果丰收,鱼、畜兴旺。人们企盼着,企盼着生活的美好,步步登高!

  第四站:加拿大

  最后,小灵通到了加拿大,正赶上下大雪,那白雪积了足有一尺多厚,要是我们,得怎么办呢?让我们自己读读加拿大人是怎么做的。

  1、自己读这一段,感知加拿大人的过年习俗。

  2、在班内汇报。体会人们对“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向往,并说出一些这样的词语。

  3、学习多音字“还”。

  不多时,我们已经从意大利到巴西,又从巴西来到了法国,最后在加拿大落脚,你能说说这四个国家的人们是怎样过年的吗?可以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来说。

  那过年时,你能将这么多的过年习俗讲给你的家人或朋友们听吗?

  总结: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同样生活在地球村上,可人们过年的方式竟五花八门,这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啊!但不管哪种方式,在送旧迎新之时,人们企盼的愿望是相同,那就是幸福、丰收、平安、快乐!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过年习俗,讲给我们听听。

  附:板书设计

  他们这样过年

  意大利 巴西 法国 加拿大

语文教案 篇2

  一、目标导引:

  1、借助注释和词典读懂这篇课文,熟读成诵。

  2、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体会作者纯真的童心和想像奇特、视小为大的童趣。

  3、认识观察、联想以及想像三者之间的关系,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二、自主预习:

  1、阅读《幼时记趣》课下注释(1),了解作家作品。

  2、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停顿,并且给易错字标清字音。

  稚( )藐( ) 项为之强( ) 怡( )然 唳 ( ) 凹凸( ) 壑( ) 庞( ) 哈蟆( )

  3、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本文围绕着污物外之趣记叙了哪几件趣事?

  2、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总洋的童心童趣?

  3、用自己的话归纳本文的内容。

  4、本文在结构上和语言上有何特点?试从文中举例说明其特点。

  四、导拨提炼:

  1、朗读(学生评价、比赛、老师指导)

  2、讨论并明确文言文词语的特点。

  有些句中词语的顺序与现代文有所不同,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必须适当变动,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可以用几个词简言之:

  补——增补适当的.内容。如:

  调——调换词语的位置。如:

  连——连成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一句话

  3、自主试翻译课文的第1——4段,小组交流并指出翻译中的问题,集体订正。

  (注意“释”、“补” 、“调”、“连”的具体运用)

  强调以下几个句子。

  (1)、 补 使与台齐 实为“使之与台齐”。

  (2)、 以……为…… 把……当作……

  (3)、见二虫斗草间 见二虫斗于草间 原句省略了“于”字

  驱之别院 驱之于别院

  (4)、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 表被动

  五、反馈提炼:

  1、积累成语

  从文中概括出三个成语,并解释

  ①

  ②

  ③

  3、翻译下列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③神游其中,怡然自乐

  ④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六、检测反馈:

  你在童年时有类似之趣吗? 你认为总样才能成为一个有情趣的人? 学习本文,你获得哪些启示?

  七、教后记: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说明:

  《月球之谜》是新课程标准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科普性的文章。文章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强。学生通过对这么主题活动的探究,进一步了解有关月球的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以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网络自主学习,认识月球,了解月球,讨论月球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分组卡片、主题网站、月光奏鸣曲、春江花月夜

  学生准备:概念图作品、站、幻想画、神话传说

  教学时间:5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月亮自古以来,就于人们结下了不解之缘,它尤其受诗人们的钟爱。那皎洁的月光,富有变化的月形,激起了诗人们多少怀念与感慨,同学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歌?(师生背诵有关月亮的诗词)

  月亮在诗人们的描绘下是如此的美好,课前大家针对自己不同的特长和兴趣分小组展开的对月球的探索,现在就来看看我们的成果。(分别展示概念图、站、幻想画和神话传说)我真为大家的聪明智慧所叹服!

  二、学习课文,解疑问答

  1、自读课文

  现在就让我们登上月球,去看看那是个怎样的世界!打开课本大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疑惑?

  3、小组活动:写出人类探索月球未解之谜。教师准备红、黄、绿、蓝、紫、橙六色卡片四套,分别写有1、2、3、4、5、6。由学生随机抽取,按照数字相同的规律做在一组,每组发给1张白纸,然后按照顺时针依次传给其他同学,在规定的时间内,提出尽量多的问题,最后一名同学汇报,比赛哪个小组获胜。

  4、总结表达,读懂了什么,讲述疑惑,

  三、网络探究,自主学习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人类不会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人类选择走出地球,那么第一站就自然而然的选择了离我们最近的“未知”土地——月球。可能许多年后回首人类登月的历史,我们会觉得我们现在所取得的成绩很微薄,但是对人类进步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一位踏上月球的人所讲:“虽然这只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让我们一起登入主题网站,看看月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请特别关注人们探索月球之谜的历程。

  四、高智慧学习,小组讨论

  结合实例,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孜孜不倦的探索着宇宙星空的奥秘,不仅仅是月球,还有火星,银河系等等,为什么会出现哥伦比亚事件?为什么今年美国对于火星的探索遇到困难的新闻牵动了全世界的关注?我们知道就是因为这样一种探索的精神使得今天的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那么科学进步的含义仅此而已吗?提出不完整的等式,科学进步=牺牲+探索+…+…+…+…启发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填写不等式。说出相应的理由

  小组活动:按照形状相同的规律划分小组,小组讨论填写等式,然后按照颜色分组到别的小组讨论,了解别人的想法,最后回到自己的小组,修改本组的观点,红色留下负责解释本组的想法,全班汇报交流。

  五、课堂小结

  假如30年后你登上了月球,你准备去做什么?

  六、教后反思

  每次上过类似今天这种情况的网络课,总是引发很多的思考和争议,许多人关心的总是他与语文课的关系,把脱离语文教学目标和听说读写能力作为强有力的驳斥论据,以前我也曾懵懂的认为我是不是脱离了目标,在走俏啊?在确定了这堂课的教学目标之后,我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体现课程与技术的整合,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体现多元智能学习,最终实现融合性学习,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信息素养的形成为最有力的说明!

  反思课堂教学设计,我认为教学策略的设计最为重要,同样,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应加强对教学策略的研究和探讨,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一、问题策略的设计

  这个主题活动,我始终贯穿着这样几个问题的设计,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思维的框架,那么将来无论做什么事情如果都能受到这种思维的启发,相信这就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继而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你知道什么?关于月球的知识你了解多少,是对以前知识的一个积累和概括。

  2、你想知道什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习惯。

  3、你怎样知道的?对于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的认识。

  4、你学到了什么?总结学生经验。

  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层次性,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关键要设计好基本问题,基本问题的设计要体现高级思维的训练,比如教师在设计“科学进步=探索+…+…”就是要培养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和具体事例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

  二、活动策略的设计

  有效的小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集体的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通过两次小组活动的开展,一次问题接龙,展现一个小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比赛哪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多而且精彩有价值,使得每个学生的头脑细胞活跃,富有创新意识,“月球上有传染病毒吗?”“月球和地球哪个的年寿高?”“月球的尘土具有杀菌的作用吗?”另一个活动是小组讨论填写等式,然后到别的小组吸取经验,回来补充自己的观点,这个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表达、倾听、再思维的能力,可以说选择一种好的组织形式,对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是相当的重要。

  三、评价策略的设计

  这堂课中我认为比较失败的就是没有很好的体现评价的过程,无论是对于学生精彩的展示还是小组活动,教师的引导,教师的语言显得有些干瘪,吝啬,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也是上好课重要标准,另外教师的情绪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过程和效果。

  自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首次实现载人登月以来,根据对月球的多次实地勘探和对从月球带回的岩石。土壤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人类对月球的面貌已有了较多的了解。科学家认为,月球和地球所具有的元素基本是相同的,月球上的岩石比地球上的还要古老。月球上空气稀薄,大气成分比较复杂,通常在黑夜时由40%的氢,40%的氖和20%的氦组成.到日出时还会加入少量的甲烷和氨等。

  月球上共有30多万座环形山,星罗械市,彼此环抱,其中最大的一座环形山,直径近300千米,海拔高达6000千米,十分壮观。遗憾的是,由于月球上没有水源,这些山是光秃秃的,寸草不生,十分荒凉。因此,解决月球上的供水问题是困扰科学家一个难题,多年来,人们提出各种设想。有一个方法是:采掘月球上储存量极为丰富的氧化铁,用太阳能熔化炉进行熔炼,使其放出大量的氧,与运输飞船从太空中收集制取的液态氮相结合,来生成水。

  由于月球上的空气太稀薄,原本大量存于太阳的高能粒子流(太阳风)中的“氦一3”喷射出来,直接降落到月球表面的沙粒、岩石中,大约有100万吨左右。这是对人类最具吸引力的宝藏。因为它比地球上核电站所用的氘原料的放射性要低得多。若能大量开采,不但可供月球开发之用,还可成为地球21

  世纪用之不竭的核原料。

  月球的白天和夜间持续时间都长达半月之久,白天气温高达127℃,夜问温度又低达零下183度,这是月球上没有人烟和生命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俄罗斯科学家通过对月球的一些实测数据进行分析,认为月球很可能是一个空心球体。基于这一认识,有朝一日,就可在月球表面打一条通道,进入月球地壳深处的“地下月宫”,在那里建造一座适于人类居住的‘地下城”。这样,乘坐飞船奔月的旅游者,可在这座“地下城”找到过夜的旅馆。当然,科技工作者就可以以这座地下城为基地,从事月球资源勘探、太空产品生产、天文观测等活动。

  小朋友,我们站在地球上看月亮,是不是发现天上的那个大月亮经常变样儿啊?是呀,它时而像一个大银盘高挂夜空;时而像一个弯弯的月牙斜桂树梢。那么,月亮为什么会有圆缺变化呢?

  原来呀,月亮和地球就像一对好邻居,它们呀,共同组成了一个天体系统,叫做地月系。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的时候,它与太阳和地球的相对位置也在不停变化着。月亮本身不会发光,它只能反射太阳的光。当月亮朝向地球的那一面背对着太阳的时候,月亮就不亮了,小朋友们整夜也见不到月亮,这就叫朔,也就是爸爸妈妈常说的新月了。

  新月以后的两三天呀,月亮沿着轨道慢慢转过来了,太阳的光逐渐照亮它向着地球的这半边的边缘了,于是,小朋友们在夜空中就能看见一钩弯弯的小月牙了,这时,月亮的样子就像漂亮阿姨额头上弯弯细细的眉毛,这时的月亮叫做弯月或是娥眉月。

  打这以后,月亮继续转呀转,它对着地球的这半边,一天比一天多地照到了太阳光,于是,我们所看到的弯月牙儿也就一天比一天“胖”了,到了第七八天,月亮向着地球的这一边,有一半照到了阳光,我们在晚上就看到了如同半块大烧饼似的月亮,这叫做上弦月。以后再渐渐地变成凸月。

  后来,月亮慢慢转到太阳相对的一面去,它那对着地球的半面,受到阳光照射的面积也就越来越大了。当地球被太阳和月亮“夹”在中间的时候,月亮的受光部分便完全对着地球,这时候,我们就看到了一个玉盘似的又圆又亮的月亮,这就是满月,也叫望月。

  满月照射的时问非常短,只有一两天。往后,月亮又继续转,它向着地球的受光部分又慢慢变小,先变成凸月,又变成半圆形的,这就是下弦月了。

  从这以后呀,小朋友们会发现我们那个挂在天上的大月亮又一天一天地变“瘦”下去,成为残月,最后又变成弯弯细细的了。再过一两天,月亮就会再次消失,朔又来临。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这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

  说起中秋的来源,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神话故事。其中就有嫦蛾奔月、朱元璋月饼起义、唐明皇游月宫等故事。

  最为人熟悉当然是嫦娥奔月,嫦娥偷了丈夫后羿的不死仙丹,飞奔到月宫的故事也有多个版本。在较早的记载中,嫦娥偷吃了仙药,变成了癞蛤蟆,被叫着月精。

  奔月后,嫦娥住的月宫其实是一个寂寞的地方,除了一棵桂树和一只兔子,就别无他物。可是又有另一个说法是,在月宫里还有一个叫吴刚的人。

  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时,你也许会想:月亮上面有什么东西?它和地球一样吗?月亮是从哪里来的?这些问题,不但你在想,也一直是科学家在探索研究的课题。古往今来,风风雨雨,人们为了探索月亮的秘密曾经付出了巨大的劳动!

  月球离我们有38.4万千米远,假如乘喷气式飞机,从地球飞到月球要18天才能到达。不过,喷气式飞机是离不开地球的。

  近几十年来,科学家们用宇宙飞船把宇航员送上了月球,去探索月球上的秘密。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是美国的两个宇航员。他们在1969年7月20日乘阿波罗11号登月载人宇宙飞船在月球上着陆,进行了探险。他俩看到了人们在地球上无法看到的景象,证实了许多科学家们的猜想。他俩还在月球上做了一些实验,并把月球上的石块和尘土等带到了地球。

  回到地球上,他俩回忆:登上月球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十分奇异的景象。在地球上,人们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白云在空中飘浮,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大地。可是,在月球上,看到的天空是黑洞洞的,月球的“地面”上却洒满了灿烂的阳光;天空中的星星分外明亮,似乎直瞪瞪地盯着你;月球的一边高悬着一个大蓝球──地球。月球上没有空气,没有水,没有生命,只有岩石、环形的高山和尘土,处处是一片荒凉,静得出奇。

  科学家们把宇航员从月球上带回来的东西进行了各种化验,化验结果表明,还有许多奥秘等待人类去探索。

  ──显微镜下的月球石块,在坑坑洼洼的石面上布满了一层玻璃质的东西,还在闪闪发光。

  ──月球尘土,经化验,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它竟有一半是有棱有角的玻璃粉。

  月球上的玻璃质为什么这么多呢?真是个难解的谜!

  从月球取回的样品中,还发现了一些铁质颗粒。奇怪的是带回来放了那样久的铁质颗粒一直未生锈,拿去做生锈实验,也还是不生锈,这又是一个谜。

  科学家们把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尘土撒到地球的细菌上,试试月球的尘土能不能像地球尘土那样成为细菌的温床?

  咦?细菌一下子都死了!难道月球上的尘土能杀死细菌?怎么会有这种特殊的杀菌能力呢?又是一个谜!

  科学家们还用植物做试验,把玉米种在月球尘土里,它的生长和在地球土壤里的生长没有明显的不同。水藻在月球尘土里长得特别鲜嫩青绿。这是什么原因?又是一个谜!

  玄武岩是火山爆发而形成的岩石。月球中有玄武岩,这证明月球早先有过火山活动。分析这些岩石,估计出它的年龄已有46亿岁了。但是,在地球上,只有在格陵兰最偏僻的地方才能找到有40亿年的石块。难道月球的年龄比地球的年龄大吗?又是一个谜!

  小朋友们,月球之谜等待着你们去探索,去揭开,神秘的宇宙在向你们召唤,努力学习吧!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太阳光射到地球要花8分钟的时间,平均行程足足有15000万千米;而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却只有384404千米,约相当于地球半径的60倍;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而月球环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却等于地球上的27.3天。地球自西向东绕轴自转一周的时间是23小时56分,也就是地球的一个昼夜;而月球自转的周期却正好等于它公转一周的周期,所以月球的一天就相当于地球的一个月。

  月球白天与黑夜的时间约各相当于地球的两个星期。由于月球公转和自转的周期相等,所以永远只有一面对着地球,另一面背着地球,从地球只能看到月球表面面积的59%,约相当于南美洲这么大一块区域。当登月飞船飞到月球的背面,无线电通信就会被阻隔而中断,所以飞船登月的地点,都选择对地的一面。人们用光学望远镜、雷达来研究月球,都只能局限于它的正面,对它的背面则一无所知。自1959年以来,发射了月球探测器,才逐步解开了月球背面的千古奇谜!月球的引力造成地球上海洋的潮汐涨落,同时它对地球某些部分的作用,使地球呈现梨形。地球对月球的引力也使月球正面有明显的鼓起。

  地球的平均直径为12742千米,是太阳系中比较小的行星;月球的平均直径为3475.8千米,约为地球的四分之一,是太阳系中比较大的卫星。所以天文学家常常把地球月球系统当作一组美丽的双行星。月球表面面积为3800万平方千米,相当于地球表面面积的十四分之一,比亚洲的面积略为大一些。月球的体积是220亿立方千米,相当于地球体积的49分之一。月球的质量为地球的1.23%,约为7350×(10的16次方)吨。月球平均密度为3.34克/厘米,而地球的平均密度则为5.52克/厘米,这表明月球内部不像地球那样有一个比较紧密的核心。

  月面的重力差不多只相当于地面重力的六分之一,一个在地面上重60千克的人,在月面上只重10千克。如果在月面上跳高,人的重心提高的高度约可等于在地面提高的6倍,一个跳高运动员可以跳离月面8米多,已是世界纪录的3倍多了。如果举重,人们可举起6倍于地面的重量,而月面力拔千斤并非难事。在月面上物体下落要比地面上慢得多,好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一样。例如从20米高的地方垂直抛下一块石子,在地球上2秒钟就可落地,但是在月球上却需要5秒钟。

  月球以前是否有过大气,至今科学家尚无定论。如果月球在几十亿年前确曾有过大气的话,由于它的重力小,无法吸住保留,也早逸散到宇宙空间去了。月面上既无大气存在,自然就没有风、云、雨、雪、雾、雹、霜、露、晕、虹、霓等气候变化,也就没有什么春夏秋冬的季节。但因月面上没有大气和水可以调节温度,使太阳照射的热量有93%为月面所吸收,而地球只吸收57%,因此月球白天在太阳照射下,特别炎热,中午温度可达127℃,斜射时随着阳光斜度的变化逐渐降低到50℃以下;白天阴影处为-65℃;夜晚由于月面散热特别快,夜晚时间又特别长,所以非常寒冷,至黎明前为-183℃,能使温度计中的水银冻结,真不愧为广寒宫了!太阳除了辐射热外,还发出放射线,轰击月球。这种放射线的突然爆发,对登月的航天员也是非常危险的。

  由于月球没有空气传送声波,所以真是万籁俱寂,连登月的航天员彼此之间讲话,也要用无线电通过耳机才能听到。月球没有大气也就没有反射和散射光,所以在阳光下特别光亮,比地球上的亮度约大100倍,而在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几乎是绝对的黑暗无光,其明暗对比十分强烈。因此在月球上白天的天空也呈黑色,不像地球蓝天白云那样的明媚绮丽。在月面上看地球,像在地面上看月球一样,从升起到落下的27天中,也有新月形、半月形、满月形的变化。更奇妙的是,随着人在月球上位置的不同看到的地球可以在东方,也可以在南方、西方和北方。如果站在月球正面的中心区域,则可看到地球一直悬挂在天顶附近。在月球上看到的地球既大又亮,视直径大约比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大3倍。地光比月光明亮数十倍,在月球上的夜晚,尽可以阅读书报。

  人们用肉眼可以看到月球有明有暗,暗区很平坦,而发亮的明区则高低不平。暗区称为月海,明区称为高地,高地约占月球正面面积的60%。月球上有着起伏的山峰、崎岖的高地、广阔的平原、深长的峡谷,还分布着小川、山脊、石壁和断层。在陨石亿万年的不断撞击下将月球表面的岩石撞击成灰尘,因此使月面覆盖着一层尘土。月面上到处有着形如环形山的坑穴,数量在百万个以上。登高遥望,真是千疮百孔。直径最大的环形山是月球南边缘的克拉维斯环形山,直径达256千米左右,最小的坑穴直径只有几十厘米。环形山的高度有高达5000米以上的。坑穴深浅不一,最深的坑穴达好几千米。

  月球上的山脉和地球上差不多,但峰峦更为峻峭,大都环绕着“月海”,其数量比环形山少得多。美国“阿波罗15”号飞船降落地点亚平宁山脉为月球正面最长的山脉,蜿蜒多600千米。“阿波罗17”号飞船降落在金牛山脉地区。这里群山环抱,巨石参差,坑洼崎岖,地质复杂,在表面上是一层深色物质,而且历史久远,可找到月球初期的岩石。在附近又可拾取可能是近期火山爆发的尘土,所以容易引起兴趣不同的科学家们的注意。过去虽测量过月球1000多座山峰的高度,其中有6座山峰高达6000米以上,月球正面的莱布尼兹山脉的最高峰据信高达9千米,超过地球的最高峰。

  地球上的地震,每年达几百万次,而月球的月震每年仅三四百次,因此月球被称为“寂静的天体”。而在震动的强度方面,地球每年平均释放出的地震能量比月球释放出的月震能量要大50亿倍。月震同地震还有一个显著的区别,月震波在月球内部要经过多次的回波反射,一般震波要持续1小时以上;而地震波回波反射次数很少。例如,美国阿波罗飞船与运载火箭“土星5”号第三级分离后,火箭即循另一条轨道在飞船之前先到月球,以每秒2.5千米的速度撞击月球,其威力相当于11吨TNT炸药的爆炸,炸开直径约40米、深为20米的巨坑,使月球震动达3小时20分钟之久,而如果在地球通常只会震动几秒钟而已。

  月球是地球的唯一卫星,对地球具有引潮力的作用。科学家们已经研究证实,月球引潮力不仅能诱发地震、对人体健康和生物活动产生影响,而且对地球的天气气候也有影响。

  首先,月球引潮力能使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保持稳定,从而使地球的气候相对稳定。如大家所知,月球和地球作为两个不同的天体,相互之间具有引力作用,现在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变化在5度以内。但是如果没有月球,地球自转轴的倾斜角会以数百万年为一周期由0—50度变化,地球气候因而也会大幅度变化,最终将使地球成为生物无法生存的环境。

  其次,月球引潮力还会掀动大气,形成所谓的“气潮”。气潮可以影响气压和天气,比如满月时的气压就往往较低,古希腊人认为新月两头发红连续三个夜晚,就要当心发生风暴;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也发现,全美国最厉害的暴风雨发生在新月后1—3天或月圆后的3—5天。因此,有人主张在预报天气时应考虑月相。

  另外,月圆之夜地球还会稍许变暖。这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气候学专家罗伯特·巴林和兰德尔·塞维尼通过分析气象卫星的观测结果后发现的。在过去的15年间,气象卫星精确测定了月光照射后产生的地球表面温度的细微变化,结果发现满月时地球的平均气温上升了0.017摄氏度。实际上,月球本身并不发光,它是通过对太阳光的反射向地球传送热量的,满月之际亮度最高,此时照射到地面上的月光大约携带着每平方米0.0102瓦的热量。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挂图,使学生懂得预习、复习课文的重要性,逐步养成课内外主动预习、复习的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并结合平时教学使学生了解认真完成作业的重要性和应该具备的态度及有关要求,逐步养成认真完成课内外作业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教给预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2、强调自主,,形象强化。教学准备:挂图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导入

  复习已经学过的习惯。

  二、看图,认识预习的意义,明确预习的要求

  1、想:我们为什么要预习呢?预习有什么好处呢?(有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提高阅读能力。)

  2、对于我们来说,预习有什么具体要求呢?看书中的图:(1)第一幅图上画的是谁?在干什么?

  (2)指名读黑板上的`预习要求并板书:*自读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自学生字新词三、学习方法,借助方法预习《1长城和运河》

  1、看书中的图,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是怎样做的?

  (动嘴读课文,动手画生字新词,动脑想课文内容,动口问疑难问题。)2、尝试预习

  (1)出示预习的步骤

  (2)用以上步骤进行预习

  第一步:试读课文,用“——”画出生字新词,提问:画出了生字新词,你会怎样处理?第二步:生再读课文,出示长句子,学生读,难读通顺。小结第三步:学生再读课文,质疑。总结

  四、提出开外自觉预习的要求

  看第三页最后一幅图,问: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五、总结全文

  自觉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促使我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学好每门功课都十分重要,希望大家能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领会文章中蕴含着的深刻的做人道理,《钓鱼》教学设计。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读7个生字,会写11个字,掌握"操纵、抛了出去、辉映、溅起、剧烈、上钩、距离、争辩、乞求、诱惑、抵制"等词语。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写本课的生字及新词。

  教学重点: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读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谁在钓?钓到鱼了吗?钓到一条什么样的鱼?…)

  二、初步了解课文

  1、学习生字词

  (1)生字读音

  这篇课文的生字多达20字,而且有的很难读。所以啊,我们就从检查生字的读音入手,看看是不是都会读了,大家有信心吗?

  老师把课文中的生字做成了词串,请自己读一读。

  (课件显示)

  放好鱼饵 抛出钓线 湖面涟漪 耐心等待

  鱼竿剧抖 大鱼挣扎 小心翼翼 操纵钓线

  鱼跃不已 筋疲力尽 拉鱼上岸 父子得意

  乞求无果 不容争辩 放鱼回湖 依依不舍

  月光如水 获得启示 遇到诱惑 思父告诫

  道德抉择 简单问题 道德实践 勇气力量

  师依次指"剧""跃""抉""挣""获"等字,指导学生学习。

  (2)部分词语的意思

  词串中的词语,有什么不明白的,请提出来。

  (重点指导"乞求""不容争辩""诱惑""告诫""抉择"等词语)

  (3)课文内容

  生字词掌握得这么好,课文内容也一定知道不少吧?谁来告诉大家: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别急,再看看课文再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三、练习朗读课文

  1、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2、轻声朗读,想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3、同组互读,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4、指名读。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收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人物言行体会人物的心理。

  2、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内容,体会从钓鱼中受到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一则有关诚实的格言,让学生体会。

  导语:今天我们继续深入学习这个有关诚实的故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读全文,找找这件事对于文中的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默读课文思考:

  文中的"我"的情感是在变化的,找出有关描写"我"的情感变化的语句,读一读,教案《《钓鱼》教学设计》。

  3、指导与交流。

  (1)出示语句

  师:课文哪些语句是写从钓鱼到放鱼"我"的情感变化?

  (学生说完,课件显示有关语句)

  (2)钓到大鱼时的心情

  如果是你钓到了这样大的一条鱼,心情怎样?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句话。

  (语句:啊!这样大的鱼!我还从来没有见过,还是条鲈鱼!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3)把鱼放回湖里时的心情

  分角色读

  4、父亲的情感

  (1)自读

  我们体验了儿子从钓到鱼到放鱼回湖的情感,父亲呢?把大鲈鱼放回湖里,他的情感有什么不同?在课文什么地方?

  (2)交流与指导。

  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父亲的态度和"我"有什么不同?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课件随机显示有关语句)

  (3)讨论

  父亲要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态度为什么那么坚决?父亲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先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

  5、揭示中心

  作者从钓鱼这件事中得到什么启示?谁读读课文中的句子?

  (学生回答完,课件出示:"转眼间34年过去了,…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其中,"但是,…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画上横线。)

  6、"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上,我却不止一次的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鱼"指的是形形色色的诱惑,指的是各种各样的个人利益。)

  三、课堂小结

  填空:作者从34年前那个夜晚钓鱼的经历中得到的启示是。

  四、拓展

  在鲈鱼捕捞开禁前的2个小时,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却在父亲的坚持下,又把它放回湖里。这一过程并无人看见。小时候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件事会有很多,我们该如何去做?

  比如:

  在家里:父母不在家,电视很精彩,是完成作业还是看电视?你…

  在学校:考试,老师多给了分数,你…

  选举班干部,看到有的同学找人帮忙,你…

  在公共场所: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给你,你…

  回家路上,你拣到一件自己喜欢的玩具,你…

  六、布置作业

  制作一张以"诚实"为主题的小报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思路:

  根据课文特点,以插图设计教学主线,体现课堂教学的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课文插图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课本的形象性而精心绘制的。利用插图来组织教学显得新颖别致,符合学生的心理,能给教学增色。

  根据课文段落的特点,可以精读一段,明白学习方法后,指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自己探索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

  (一)揭题导入新课

  你的家乡在哪儿?你喜欢吗?想画出来给大家看看吗?

  (二)精读第二段,指导感悟

  1.抓住美的景色,指导观赏。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景物?小朋友在做什么?你喜欢吗?

  2.抓住美的语言,朗读感悟。

  (1)老师配乐朗读,学生看图欣赏,整体感受语言的美。

  (2)老师示范朗读,学生画出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为什么喜欢。

  (3)学生自由朗读,识生字。

  图文结合认识生字宽、虾、脚、捡、贝、壳。

  数数有几句话,每句写的是什么?

  (4)指导朗读重点词句。

  那么那么的句式,表达了对大海的喜爱;

  一艘艘装满要重读,体现鱼虾很多。

  3.看图介绍涛涛的家乡。

  4.师生共同总结学习过程:看图──读文──看图解说。

  (三)小组合作学第三段

  看图:这是谁的家乡?他的.家乡在哪儿?有什么景物,他喜欢做什么?

  读文:自由拼读──听同学朗读──找好词好句反复读──小组齐声表演读。

  解说:看图,用自己的语言解说图画。

  (四)自由选择一段自学

  1.学生在第四、五、六段中选自己喜欢的一段自学。

  2.自学汇报。

  (1)抢认生字:原、奔、密、匹、市、楼。

  (2)解说员解说图画。

  (3)表情朗读最喜欢的句子。

  (4)自学相同段落的同学齐读整段。

  3.出示读读说说,学生读句子、说句子。

  (五)看图,指导背诵

  1.看图提示背诵。

  2.看文听老师朗诵。

  3.倾听同学背诵,回忆印证。

  4.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实践活动

  画自己的家乡,介绍自己的家乡。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了解小艇的样子以及它同水城的关系;

  2.学习第四自然段的写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欣赏异国风光,领略异国风情。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艇的样子以及它同水城的`关系;

  2.学习第四自然段先概括再具体的写法;

  处理方法:观察图片,了解小艇的样子;引导学生理清句与句的关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作者先概括再具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威尼斯夜晚的景色与小艇的关系

  处理方法:联系上下文、观看录像片体会小艇与水城的关系。

  教具准备:1.投影片 2. 录像片 3.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13课的分段依据是什么?分几段?

  归纳段意的方法是什么?段意是什么?

  2、导入: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3课威尼斯的小艇,一起乘小艇欣赏水

  城威尼斯的风光。 板书: 13 威尼斯的小艇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一段

  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

  这一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什么?

  为什么小艇在威尼斯成了重要的交通工具?

  2学习第二段

  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

  第二自然段主要介绍了什么? 板书: 样子

  小艇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 又窄又深 两头翘

  这些词说明小艇的样子怎么样?(奇特)

  小艇行动起来像什么?

  出图片,欣赏小艇的样子。(激发学习兴趣,准确把握小艇的样子)

  船舱里的座位怎么样?

  坐在里面欣赏外面的风光,内心的感受如何?

  “怪”怎样理解?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7-21

[经典]语文教案08-10

语文回顾教案11-17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3-08

语文教案02-16

语文教案02-17

语文教案02-23

语文教案02-20

语文教案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