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
2、在具体情境中,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互相依赖的变量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一个人从婴儿、幼儿、儿童的成长变化图,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图中的变化情况。
1、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高的变化。
2、用手势表示出自己从出生到现在体重的变化。
3、师:身高、体重都会变化,这些都是变化的量。(板书课题)
在生活中,很多事物在发生变化。如:每天的气温、人的体温等。有时候,一个量的变化能引起另一个量的变化。比如:人的身高一般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汽车行驶的路程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我们把这些变化的量,称之为“变量”。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变化的量以及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
二、观察表格,感知变量。
淘气和笑笑分别用表格和图表示了妙想6岁前的体重变化情况。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1、从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观察表中的数据,哪些量在发生变化?
3、年龄和体重,谁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
4、说一说妙想6岁前的体重是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
5、体重一直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吗?
师:在上表中,有体重和年龄两个变量,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也在增长,我们就说体重和年龄是一组相关联的量。(板书:相关联的量)
三、自主探究,感悟变量。
(一)活动一:骆驼的体温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观察骆驼体温随着时间变化统计图,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1、图中所反映的是哪两个变化的量?
2、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
同桌两人观察并思考,得出结论后,记录在书上,然后再在全班汇报说明。
3、一天中,骆驼的体温最高是多少?最低是多少?
4、一天中,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上升?在什么时间范围内骆驼的体温在下降?
5、第二天8时在图上是哪一个时刻?第二天8时骆驼的体温与前一天8时的体温有什么关系?
6、第三天12时骆驼的体温是多少?
7、骆驼的体温有什么变化的规律吗?
教师小结:骆驼体温随着时间变化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二)活动二:蟋蟀的叫声
刚才我们了解到骆驼一些有趣的现象,其实自然界中这种有趣的现象还很多很多,不信,我们来看一看娇小的蟋蟀有什么有趣的现象。
1、请同学们看课本40页第3小题。
2、全班展示,交流。(h=t÷7+3)
3、理解式子中量的变化。
师:如果蟋蟀叫了7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14次,这时的气温大约是多少?
如果蟋蟀叫了28次呢?
你能发现蟋蟀叫的次数与气温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三)课堂小结:
1、观察这三道题,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
2、例举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例子。
(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工作时间)随着(工作总量)的变化而变化,(汽车载重量)随着(汽车的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四、练习巩固,加深理解。
1、连一连,把相互变化的量连起来。
路程正方形面积
边长购卖数量
总价行驶时间
2、填一填。
(1)香蕉的单价一定,购买的()和()在发生变化。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和()在发生变化。
(3)李叔叔从家到厂家骑自行车的()和()在发生变化。
3、判断下面两个变量是不是相关联的量。
(1)人的长相与身高。
(2)正方形的边长与周长。
(3)人的身高与跳绳的速度。
(4)每袋米有50千克,米的袋数与米的总质量。
4、举例说一说,下面这两道题中一个量是怎样随另一个量变化而变化的?
(1)一种故事书每本3元,买书的总价与书的本数。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长方形的长与宽。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就要结束了,能谈谈这节课你的感受或你还有什么问题?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41页例2,练习九第3~7题。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能较熟练地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
3.在探究问题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运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灵活运用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小黑板
一、复习引入课题
教师:怎样计算圆锥的体积?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体积公式:V=13SH
教师:谁能说说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
抽学生简要叙述圆锥的推导过程。
教师: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哪些条件?
让学生弄清要求圆锥的体积应该知道圆锥的底面积和高。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利用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常见的数学问题。
板书课题:圆锥的体积二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2
教师用投影仪出示例2。
一煤堆的底面周长18.84M,高1.8M,这个煤堆近似一个圆锥体。准备用载重5吨的车来运。一次运走这堆煤,需要多少辆车?(1M3煤重1.4吨)
教师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理解题意。用投影仪出示问题。
(1)这道题讲的是什么事情?知道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2)要求这堆煤的质量,必须先求什么?
(3)要求煤的'体积应该怎么办?
(4)这题应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教师适时点拨。
反馈: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语言叙述题意。
教师抽学生叙述思考过程,要求语言简洁,思路清晰。
在反馈过程中,尽量多抽几个学生叙述。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题的关键是求出圆锥形煤堆的体积,也就求出了煤堆的质量。
教师抽学生上台板算。
板书:
煤堆的底面积: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体积: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辆)答:……
教师:最后的结果为什么要取整数部分再加1?
让学生明白装了4辆车后,剩下的虽然不够装一车,仍然要用一辆车装,因此要取整数。
教师: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遇到不知道底面积的情况,这时怎样求圆锥的体积?
2.小结
要求圆锥的体积必须知道底面积和高,如果只知道底面半径、底面直径或底面周长和高,要先算出圆锥的底面积,再利用圆锥的体积公式求出圆锥的体积。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巩固练习
1.教师用投影仪出示教科书第42页第3题
观察图形,独立解答。抽二生上台板算。
让学生理解此题应先算出圆锥的底面积,才能求出容器的体积。
2.解答教科书第42页第4题
学生独立解答,抽生反馈说出思考过程。
通过这一题的练习,体会圆锥与圆柱之间的关系。
3.解答练习九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交流,展示思考过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体积不变进行解答。
4.发展练习
有一个底面周长是31.4DM,高9DM的圆锥形容器里装满了黄豆,现在要把这些黄豆放入另一个高9DM的圆柱形容器里,刚好装满。这个圆柱形容器的底面直径有多大?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弄清已知条件和问题,根据条件寻找中间问题。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探讨解决方案。
反馈:学生用完整清晰的语言叙述解题思路。
弄清解决这题的关键是抓住黄豆的体积不变,即圆柱和圆锥的体积相等。这是解答此题的突破口。教科书练习九第5题,第7题。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知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对圆锥的体积计算更熟悉了。知道圆锥和圆柱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应有序思考,灵活运用知识。
例2……
煤堆的底面积:3.14×(18.842×3.14)2=3.14×9=28.26(M2)
煤堆的体积:13×28.26×1.8=16.956(M3)
1.4×16.956÷5≈5(辆)答: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了解负数的作用,感受运用负数的需要和方便。
2.使学生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法和写法,知道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以及读法和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温度计、练习纸、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感受生活中的相反现象)
1、游戏:我们来玩个游戏轻松一下,游戏叫做《我反 我反 我反反反》。游戏规则:老师说一句话,请你说出与它相反意思的话。
①向上看(向下看)②向前走200米(向后走200米)③电梯上升15层(下降15层)。
2、下面我们来难度大些的,看谁反应最快。
①我在银行存入了500元(取出了500元)。②知识竞赛中,五(1)班得了20分(扣了20分)。
③10月份,学校小卖部赚了500元。(亏了500元)。④零上10摄式度(零下10摄式度)。
3、谈话:周老师的一位朋友喜欢旅游, 11月下旬,他又打算去几个旅游城市走一走。我呢,特意帮他留意了一下这几个地方在未来某天的最低气温,以便做好出门前衣物的准备。下面就请大家一起和我走进天气预报。(天气预报片头)
二、教学例1
1、认识温度计,理解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
出示地图:点击南京出示温度计和南京的图片。首先来看一下南京的气温。
这里有个温度计。我们先来认识温度计,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B、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式度吗? (是0℃。)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里有个0,表示0摄式度)。
(2)上海的气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摄式度呢?(在温度计上拨一拨)拨的时候是怎样想的呢?(在零刻度线以上四格)
指出:上海的气温比0℃要高,是零上4摄式度。(教师结合,突出上海的气温在零刻度线以上)。
(3)了解首都北京的最低气温:北京又是多少摄式度呢?与南京的0℃比起来,又怎样了呢?(比南京的0℃要低)你能用一个手势来表示它和0℃的'关系吗?(对,北京的气温比0度低,是零下4摄式度)你能在温度计上拨出来吗?
(4)比较: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三个地方的最低气温。仔细观察上海和北京的最低气温,它们一样吗?(不一样,一个在0℃以上,一个在0℃以下)。
① 上海的气温比0℃高,是零上4摄式度,我们可以记作+4℃,读作正四摄式度,写的时候先写一个正号(指出是正号不是加号,意义和读法都不同了)再写一个4(板书),大家跟我一起来比划一下。+4也可以直接写成4,把正号省略了。所以同学们所说的4℃也就是+4℃。(板书)
② 北京的气温比0℃低,是零下4摄式度。我们可以用-4℃来表示零下4摄式度(板书-4)。跟老师一起来读一下。写的时候可以先写一个负号(指出是负号不是减号)再写一个4就可以了,同桌互相比划一下。
(5)小结:通过刚才对三个城市的温度的了解,我们知道记录温度时,以0℃为界线,用象+4或4这些数可以来表示零上温度,用-4这样的数可以表示零下温度。
2、试一试:学生看温度计,写出各地的温度,并读一读。(写在卡片上)
3、听一段中央台的天气预报,将你听到城市的最低和最高温度记录下来。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16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税率》11-20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1-07
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06-21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优秀07-26
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03-20
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案:分数乘法应用题04-11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折扣》教案04-08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税率》教案11-17
西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算利息》数学教案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