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23 11:42:01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集合8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集合8篇】

语文教案 篇1

  内容预览:范进中举

  【教学目的】

  1,积累词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

  2,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3,了解科举制度下社会各色人等心灵扭曲,趋炎附势的 众生相。

  【教学重点】

  感知主要 人物形象范进,理解范进形象的 典型性。

  欣赏本文的 讽刺手法,体味对比,夸张与写实在 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文献法 讨论法 点评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

  (一)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①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

  4。本文还运用了对比的写法,主要体现在哪儿?

  (两点:①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②胡屠户对待范进前后的态度。)

  5。对比的方法对于表现本文的主题有什么作用?

  (范进先贱后贵,胡屠户前倨后恭,这种对比深刻而鲜明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刻地揭示了主题。)

  三,小结课文

  四,作业布置

  胡屠户道:“我哪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 ?”这里把胡屠户恭维的 话写得极其精彩,一个靠字,道破心机,请以第一人称说出胡屠户的 这番心机。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4课《秋天》

  教材解读:

  《秋天》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4篇课文。这是一首儿童诗,全诗共7节,首尾两节呼应,总体概括出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二至六节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了秋天活泼可爱、成熟丰收、多姿多彩的特点。诗歌语言活泼,想象奇特,拟人手法贯穿始终,贴近儿童生活经验,可谓为儿童量身定做的一曲秋的赞歌。

  设计理念:

  “用诗的方式教学诗歌”。关于课文,在文字理解上学生并没有太大的难度,我以为教学的重点放在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上,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诗趣、情趣和童趣;教学方法则以诵读品味为主,在朗朗的诵读声中实现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整体的阅读感悟中适度拓展和表达运用,在扎实有效的“学语习文”过程中,让学生得到多重的受益。

  学习目标:

  1.营造适宜的阅读氛围,指导学生逐步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能自然积累和背诵课文。

  2.在课文语境中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凭借文字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秋天的成熟丰收的美好图景,体会诗人洋溢在诗中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叹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初步读准、读通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2. 初步感受诗人对秋天的歌颂和赞美之情,学习第一节,体会出秋天太阳和空气的宜人特点。

  流程设计:

  一、诗文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疏通词语

  三、走进秋天,感受秋景

  四、指导写字,临写入体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秋天,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的心情,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体会诗歌写法,仿照写法进行语言实践。

  流程设计:

  一、起

  1.秋天是位神奇的魔法师,他给大自然中的好朋友都捎去了一封神奇的信。收到了他的信啊,所有的朋友们都发生了奇妙的变化。你瞧,太阳的脸儿变红了——(走在秋天,秋天的太阳更红更娇);空气的身子变香了——(走在秋天,秋天的空气更甜更好)。

  2.上一节课,咱们已经初步读了这篇课文,现在让我们继续乘着诗的翅膀,走进秋天,品味秋天,好吗?

  二、承

  1.听,秋天的信使来了(图片声音)!谁啊?诗中是怎样写秋风的?谁来读一读。(生读)谢谢你,读真准确。

  喜欢这秋风吗?你喜欢这秋风的什么呢?带着这样的感觉读读看。

  谁也来读读。(生读)你又读出了什么?

  2.多么活泼可爱的秋风啊,难怪大家都喜欢。这秋风简直就是一个 。是啊,这儿作者把秋风当作孩子来写了,这样,秋风一下子就“活”了,它竟然能 ,竟然能 ,它还能 。太神奇了,这就是想象的力量,就是诗的力量。我们一起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3.这个“轻轻”读得多好。秋风啊,你轻轻涂掉了夏天的什么呢?(夏日的骄阳,夏日的雷暴,涂掉了夏日蝉鸣)

  4.情景朗读:孩子们看哪,田野里,稻浪滚滚,那是(生1读)——小路旁,向日葵在点头微笑,那是(生2读)——走在秋天,香飘万里,那是(齐读)——

  三、展

  1.活泼可爱的秋风,扑面而来,又一路奔去。秋风,都跑过哪儿?又带来了什么变化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3-5小节,边读边思考,也可以拿出笔来画一画。开始吧!

  2.秋风跑啊跑,它给谁带来了什么变化?我们来交流。

  这么多变化中,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

  (一)预设一:成熟的秋天

  1.(相机出示)秋风跑啊跑,它给谁带来了什么变化?就请你读一读。(师评价)

  谁也来读一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在评价中提炼“成熟”,板书)。

  咱们合作来读读(引读)。

  2.听到同学们读得这么好,这些景物啊都迫不及待地跑出来了(配图)。让我们选择其中一幅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这成熟的秋天,我们还一定产生了许多美好的联想。拿出我们的练习纸,任选一种写一写,比一比谁最能体现出它们的成熟。(音乐声中写,师巡视。)

  3.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成熟的在心中定格!(齐读)

  4.(换快板节奏读)

  (二)预设二:多彩的秋天

  1.秋风跑啊跑,你还发现秋风带来了什么?你给大家读读看。

  2.(交流)还真有一点嚷的味,谁也来“嚷嚷”看。

  苹果呀,你真的感觉嫌冷吗?(秋天感到凉快才对啊)你为什么嚷冷呢?你真是想到苹果心里去了啊。

  葡萄你也真的感觉到冷吗?让我们读出这种迫不及待(渴望成熟)的心情。

  4.孩子们,看,我们把他们嚷的内容对调一下行吗?(红、紫对换)为什么不行?是啊,可见诗人用词多么准确!

  5.孩子们,除了苹果、葡萄还有谁在嚷嚷着?他们又要干什么呢?(出示句式练说)

  6.好一个多彩的秋天!谁说“万紫千红总是春”,咱秋天“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啊,咱们一起来(齐读)!

  (三)预设三:喜悦的秋天

  1.秋风跑啊跑,它还带来了什么?

  2.(出示)是这一段话吗?你读读看!我们体会出了你的喜悦。孩子们也想感受这份喜悦吗?同桌的'两个孩子,一个玉米,一个是高梁,比比看,谁更能读出这份喜悦。

  3.哪一桌愿意把你们的喜悦与大家分享。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喜悦。给你们一个奖励,请你们推荐一桌也来读读。

  4.情景对话:玉米,你为什么这么乐呀?高梁,你为什么笑得这么开心?

  5.让我们喜悦玉米的喜悦,快乐着高粱的快乐,男孩子们,你们就是那举着红缨的玉米,女孩子们,你们就是那红着脸笑的高粱,好吗?起——!

  (四)感情诵读

  1.感谢秋风带来了秋的消息。成熟的秋天让我们欣喜,多彩的秋天让我们迷恋,喜悦的秋天让我们陶醉。孩子们,把这一道道秋天的风景牢牢地记住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大家先练一练。

  3.谁愿意给我们带来成熟的秋天。多彩。喜悦。(老师配乐)

  四、转

  1.金色的秋风又起了,让我们跟上他的步伐,把目光再次投向田野吧。请自由读第六小节,你还发现了秋天的什么?(交流)

  2.想一想:读了这一节你最想问的是什么?(汗珠,正因为有了农民伯伯的勤劳,才有了田野的井井井有条,才有了田野的蓬蓬勃勃。)

  3.(指板书)劳动中的人们成了田野里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看来,这不仅是一个成熟的秋天、多彩的秋天,喜悦的秋天,还是一个___的秋天。

  4.沐浴着这秋天的阳光,流连于这无边的秋光,真让人不忍离开。让我们捡一片秋叶将整个秋天(珍藏)(板画)。难怪诗人也深情地感叹:(出示:齐读最后一节)

  7.这醉人的笑啊,永远地留在了诗人的心里,也永远地留在我们的心里,满怀激情,一起读。

  五、合

  1.就是这样的神奇!大自然青了又黄,黄了又青。秋风涂抹掉夏天所有的脚印,留下一个深深的属于秋的脚印。(录音机动)总有一天,秋天的脚印也会被悄悄地涂掉。但只要我们在心中珍藏起这一个秋天,我们就会永远满怀期待地守望着下一个更红更娇、更甜更好的秋天。

  2.秋天还给我们留下了一封信,咱们拆开瞧瞧:

  (1)画一画:把诗歌中描绘的秋景改画成一幅画。(诗中有画)

  (2)读一读:选读其他写秋的诗文,体会不同的秋天。(不同情感)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连贯地朗读课文。

  2、认识绿线格和田字格中的15个生字,写好田字格中的5个左右结构的字。

  3、初步感受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4、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课本插图的幻灯片,14个生字的卡片,音乐伴奏带。

  一、设疑导入

  1、逐一出示课文题目上的两幅图画,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谁?他们正在干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蚂蚁蝈蝈

  2、调动学生已有经验。你们见过蚂蚁和蝈蝈吗?谁愿意谈一谈?学生交流后,教师引导:蚂蚁和蝈蝈的名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了,告诉小朋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昆虫

  3、设疑。教师指着两幅图画问:蚂蚁和蝈蝈都是非常好玩的昆虫,为什么会这样呢?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①不认识的字划下来,读读拼音;②读不通的句子反复读两遍。

  2、同桌交流划住的生字,看是否把字音读准了。

  3、同桌互读课文,看是否有读错的字音。读错的当即指出,读对了再往下读。

  4、强化认读生字。可采用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或多媒体出示生字的方法指名认读15个生字,不认识的字要让学生到课文中找出所在的句子,反复读,并让学生交流记住该字的方法。

  5、全班交流:课文讲的是什么?

  三、再读课文

  指名逐段读课文。要注意四点:①纠正读错的字音;②指导读破的.句子;③指导学生读文章要看标点符号;④读完每段后要想一想这一段讲的是什么。

  各段应注意的具体问题有:

  第一段:①粮食的“食”读轻声;②“有的……有的……”句子中间有逗号读时应有停顿。

  第三段:①“起来”都读轻声;②第二句较长,要指导学生体会在哪儿停顿好。

  四、学写生字

  1、指导书写。①出示米字旁让学生认,并出示“米”字让学生观察和米字旁的不同。教师范写米字旁。②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五个左右结构的字,看清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③教师指名交流“汗”的两横、“呼”的一竖的笔画变化,必要时可做范写。

  2、学生独立试写,写完后一定要和田字格中的相比较,然后重写。教师巡回指导,必要时要在黑板上范写。

语文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小小的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课文。本课是一篇韵文。课文以优美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奇妙的夜景图──月儿是小船,我正坐在船上看着蓝蓝的天空和闪闪的星星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和求知欲强,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前提,因而课堂上,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学习中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各方面的教学目标。

  【设计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设部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一般来说小学低、中年级主要是感受、理解,逐渐培养他们的欣赏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遵循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一观点,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创设多种对话情境,激发对话的欲望和热情。以读为主,通过各种方式朗读,让学生专住倾听文本,充分感知、咀嚼、回味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中构建意义,提升精神与心灵。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4个字。认识1个偏旁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生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朗读、背诵课文和识字、写字。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生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月亮,平时你看到的月亮是什么样子的呢?请把它画下来,好吗?(学生兴趣很浓,用彩色笔膏毫不拘束地画了起来,画完后交给老师。)

  2、教师把学生的作品一一展示出来让学生点评,学生画的形式很多,有圆圆的月亮、弯弯的月亮、半圆形的月亮

  3、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写月亮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文写的月亮和我们看到的月亮哪个更美。板题:7 小小的船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

  1、指导看图(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这幅画美吗?小女孩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她在月亮上?你们还看到了什么?

  2、学生纷纷说出图画里的内容

  教师相机在图的相应位置课伯。出示:小小的船 弯弯的月儿 闪闪的`星星 蓝蓝的天

  3、课文里写的跟我们从这幅图上看到的是不是一样?你们想知道吗?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通过播放课件出示画面,渲染气氛,激发学生对话热情,勾起学生读课文的欲望;同时教师再加以指导看图,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将具体事物与词组一一对应,具体情境更利于学生识字、理解课文。)

  三、反复练习,读熟课文

  1、自己练读,画出不会读的字。

  2、教师带读,学生留意自己不会读的字。

  3、学生再读课文,若有不会读的字问一问旁边的同学或老师。

  4、指名读全文,众生评议。(引导学生使用礼貌用语评一评)

  5、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后标出停顿。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通过多种多样的朗读,既训练了朗读基本技能,也达到了教学目标 2。)

  四、学习课文

  1、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⑴ (课件出示全文及插图)生齐读课文,课文里有几句话?你发现了什么?课文里写的内容插图都有吗?

  ⑵ 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发现,发现课文里写的内容与插图一一对应。

  (图文结合,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做了铺垫。)

  2、分组配合读,相互谈感受

  ⑴ 你最喜欢哪一句?你发现了什么?你什么不清楚的地方吗?小组之间互相交流。

  ⑵ 学生互相说出自己喜欢的句子,交谈自己的发现、感受及疑惑。教师巡视,可根据学生的质疑及时点拨学生思考交流。

  (这个教学方式,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之间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发现问题,产生质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3、指导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⑴ 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之间或跟旁边学生交流。你们发现课文里有几个小小的船?(3个)3个小小的船都是指真的小船吗?文中(指题目)小小的船到底指的是什么?

  ⑵ 学生议论纷纷,答案各样。

  老师也跟你们一样想知道正确答案,让我们先来学习文中第一、二句话。

  (这个环节,依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热情,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能使学生带着问题饶有兴趣与文本对话,理解课文内容。)

  ⑶ 学习第一、二句(出示第一、二句)指名学生读问:

  什么样的月儿?弯弯的月儿是什么样子的?谁能够把弯弯读出来?(指导学生读出弯弯的月儿该如何读出弯弯)你们能够把弯弯的月儿画出来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画,教师巡视,画完后展示学生作品评一平哪个画得像,把画得像的图片张贴在黑板旁。

  小小的船儿怎么样?(两头尖)两头尖的船儿是什么样子的?你们能够把它画出来吗(学生举勃勃地在下面画,教师巡视,画完后展示学生作品,把画得像的图片张贴在弯弯的月儿图片旁)你们看一看,这两张图片相像吗?学到这里,你们说弯弯的月儿角像什么呀?(学生答像镰刀,像香蕉,像小船)

  到底更像什么东西呢?老师也画了弯弯的月儿和两头尖的小船,我们一起来看。

  课件出示图片:弯弯的月儿 小小的船

  看图后,把学生引到课文,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和小小的船它们两头都是尖的。)

  (这个环节,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对话,让学生发现问题,月儿弯弯的接着,又通过学生动手绘画,课件展示,让学生从直观上知道课文从月儿与小船形状相似之处两尖都是尖尖的来写弯弯的月儿像小小的船。)

  ⑷学习第3句。

  我在哪里坐?我真的坐在小船里吗?看到了什么?(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在课件出示的全文里点击相关词: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让学生读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语文教案 篇5

  我的发现——

  清楚完整,准确,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发现

  加上我们学过的识字方法和今天发现的反义词识字法一起说说(师可提供过渡语引导)

  同桌互说,在预习单上互评

  反义词一人说游戏

  师生对反义词:寒冷 高兴 喜欢

  我会认——

  整齐响亮准确地读好这六个生字,全班来挑战这个目标

  同桌互考互帮

  全班读生字

  示词语,再接再厉齐读

  师引导关注特殊词:高矮 胖瘦 美丑 新旧

  补充此类词语: 多少 正反 左右 出入

  引导生观察发现:两个意思相反的单字放在一起也能组词(板)

  反义词小结:现在我们来整理一下关于反义词的知识,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意思相反 字数相等

  有时……组词

  谁能来看着这些提示,当当小老师说一说反义词的知识

  有了这个好方法,以后自己学字就更加方便了!

  我会读——

  发现什么:一字多义,打字,都表动作

  读的要求——读懂字义

  预习时用什么方法弄懂“打”字在不同词语里的意思的:

  师示引导用“换词法”

  迁移练习,老师演示解题过程,生关注老师做题的方法

  汇报学到的做题方法

  结课:预习单上出错的内容现在你试着想一想,看弄懂没有?改一改

  布置作业:回去读儿歌《人有两件宝》,看谁能在读音和内容上读出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修改:

  1、在教学重难点把握上,可以考虑把“我会读”中的“一字多义”放到第一个教学环节,用充分的时间来突破难点;因为,教材的第一部分“反义词识字”是比较容易的内容;

  2、一字多义的内容存在难度,原来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用“换词法”来解题,并要求把解题的方法清楚表述出来是比较有难度的。一年级的学生在这道题目,能意会打字的多义,并能在表达时自觉地配以动作辅助理解。因此,顺应学情,该题解决的策略应该用形象化的方式来化解难点,用一年级能接受的方法来理解。

  3、该教学设计定位为说话训练,说学法训练,要求清楚完整准确有条理,目的在于唤醒学生的方法意识,说方法与用方法。这个教学目的在每个教学环节都作此训练,会影响课堂节奏,雷同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习厌倦心理。因此,需要考虑哪个环节需要这样做,怎样呈现这样的训练。

  4、关于说话中的评价,训练立足于平时,当训练到达一定的程度时,用于引导学生学会说法的评价可以自然而然地隐身,不必次次说次次评,这样也影响课堂节奏。不要让评价成为一种形式而已。

  5、关于预习单的设计:表述应该更加简洁,准确,在利用上还要思考怎样利用学生在预习单上已有的成果。另外,是否每一次的园地预习都需要提供预习单呢?怎样渗透学法,让学生由扶着学到放手学?

语文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称赞》是九年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18课,本单元的主题是:“别人有困难,我们应该热情帮助,新世纪的小主人就应该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爱听好话,这是人们的正常心理,获得他人和社会的认可,这是人的正常需要。文中的小刺猬和小獾相处得多么融洽,多么富有人情味儿!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即使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也会产生想不到的效果。要想获得别人的称赞,得先学会称赞别人。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3.关注身边的人,有“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并主动地称赞别人”的意识。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课采用个性化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材的讲解分析,整个过程为张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相互称赞带来的快乐。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

  1.老师夸奖学生。(你坐得真好!老师称赞你!)

  (你的学习用品放得多整齐啊!我也称赞你!)

  (你们的精神真饱满,眼睛一直在注视着老师,我称赞你们!你们真棒!)

  听了老师的称赞,你心里感觉怎么样?

  2.学生夸奖老师。

  3.小结:夸奖你们时,你们快乐吗?人和人之间要互相夸奖,小动物之间也一样需要互相夸奖,互相称赞。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课文。

  4.正音“称赞”。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提示自由读时应该干些什么。比如标出小节序号,圈出生字,不懂的做上记号等等)

  2.检查词语掌握。出示词语,正音。(“刺猬”读轻声;“粗糙”平舌音;“小獾”是一种动物;“傍晚”在五六点。)指名读,同桌互读,读得好并用一句话夸奖。

  3.再读课文,想想课文是写谁称赞谁?出示:()称赞()

  4.反馈:小獾称赞刺猬,刺猬也称赞小獾,他们互相称赞。

  5.快速读课文,找到他们互相称赞对方的句子,划下来。出示句子,练习朗读有关互相称赞的句子。

  (1)他对小獾说:“你真能干,小板凳做得一个比一个好!”

  (2)小獾接过苹果闻了闻,说:“你的苹果香极了,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好的苹果。”

  师:称赞别人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呢?(愉快)那就带着这样的语气自己来练读是试试吧!(再请同学来读读)

  (老师注意到了,他把“真、一个比一个、香极了、从来没有见过”这些地方读好了,一下子就读出了称赞别人的语气,真好!)(谁愿意再来试试)

  我们一起来朗读这两句话。(师生配合读,并随机称赞。)

  三、学习课文“刺猬称赞小獾部分”

  1.想看看小獾做的小板凳吗?(课件出示图片)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并指出哪个是第三个。

  2.小獾是第一次做小板凳,他可能会遇到什么困难?

  3.老师来做小獾,做木工很累,你们来称

  (师:“早晨,我在森林里做木工,哎哟怎么了,我扎到手了,没关系再继续做,不好了,流血了,哎,真有点不想做了,泄气了,你们来鼓励我吧。“)让学生说鼓励的话,学生可以说自己的或者是书上的句子。

  4.听了你们的话,小獾高兴极了,齐读第四自然段。

  5.听了刺猬的称赞,小獾不仅会做板凳,而且还会做椅子了。(出示生字卡片:“椅”、“板”)

  6.书写生字“椅”、“板”,交流。学生在书上插图的相应地方写上这两个字。

  7.正是听了刺猬的称赞,小獾不仅会做板凳,而且还会做椅子了。所以当他第二次遇见小刺猬时,它是这样说的,出示句子:

  在我有点儿泄气的时候,是你称赞了我,让我有了自信。瞧,我已经会做椅子了。这是我的一点儿心意,收下吧。(指导朗读)

  四、小结

  这节课的收获真不少,学习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新词,知道了小刺猬的称赞,使原本想要放弃做板凳的小獾又重新燃起了信心,终于做成了板凳,也做成了椅子。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獾的称赞又给小刺猬带来了什么。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在美丽的大森林,由于小刺猬的称赞,使小獾有了自信,不仅会做板凳,还学会了做椅子。

  二、学习课文“小獾称赞刺猬部分”

  1.读读5-----9自然段,找到小獾称赞刺猬的句子。

  2.出示第9自然段。指导朗读。

  3.小獾的称赞使小刺猬高兴极了。出示句子:“谢谢你,你的称赞消除了我一天的疲劳!”

  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联系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小刺猬从清晨出去采果子——傍晚才回来,肯定很累很累,腿也酸了,脚也疼了。刺猬听了小獾的话,一点也不累了,这是好心情带来的神奇效果。)

  还有什么不懂的?(消除、疲劳)

  三、分角色表演读课文。

  1.学生自由准备。(可以自己找伙伴组合)

  2.指名小组表演,评议。

  3.集体表演。

  四、总结

  有了小刺猬的称赞,小獾有了信心,有了小獾的称赞,小刺猬消除了疲劳。是啊!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称赞,哪怕是平淡如水的一句话,都会带给别人幸福和快乐,让我们以后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对别人多一份夸赞,让每个人都生活在爱里面好吗?

  五、书写指导。

  1.出示6个生字:采背但傍清消,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左窄右宽的字应该注意)

  2.觉得自己难以把握的生字写几个。有困难的老师可以范写。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点:

  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农村生活充满情趣、童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第四小节的表达特色,能模仿文中的排比句说话,初步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学会表达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感知。

  1、板书“哨”,观察字形,给“哨”组词,引出课题《麦哨》

  2、简单介绍“麦哨”,呼麦哨

  见过麦哨吗?(课件)它就是用一小节麦秆,在上面划一条缝,放在嘴里轻轻一吹,就能发出——(呜卟)

  3、找出课文中的麦哨声,明白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

  师:你们是从哪儿知道麦哨的声音的?那我们一起翻开课文,看看哪儿告诉了我们?

  (第1段和第7段)

  师:那老师呼你们应好吗?

  师:呜卟,呜卟……

  生:呜卟,呜卟……

  体会首尾呼应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

  2、检查生字。

  师:听着琅琅的读书声,老师知道了这就是认真!相信这些词难不倒你们。

  绣花兜肚 麦芒 麦穗儿 茅茅针 竖蜻蜓 密密的嫩荚

  (1)和着鼻音 一声呼一声应 剥开叶片 结出嫩荚

  (2)嚼嚼 吮吮

  (3)擎起了丰满的穗儿 湖畔

  师:擎起,“擎”是后鼻音,看这个字下面是个什么字?(手!)上面呢?(敬!),那好大家就把手恭恭敬敬地擎起,再恭恭敬敬地读这个词。

  生边表演,边读“擎起”一词师:谁能在图中指出“湖畔”在哪儿?

  (一生上黑板指认湖畔位置)

  三、聚焦重点,体会快乐。

  1、默读课文第3和第5自然段,找出让自己感兴趣的句子,画出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师:我们就跟着这群孩子来到湖畔,走进课文的第3和第5段,这里一定有让你心动的地方,出你喜欢的句子画起来,并在旁边写上理由。

  2、反馈,赏析优美句子。

  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

  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孩子们的脸蛋”比作了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写出孩子的健康和快乐。

  男孩子跑到铺满青草的土坡上面,翻跟头、竖蜻蜓,还有摔跤比赛。

  草地柔软而有弹性,比城里体育馆的垫子还要强,这简直是一个天然的运动场!

  (试着将“简直”换一个词)“简直”表示完全如此,这里运用对比、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草地的茂密、柔软,也写书了孩子们的玩耍时那样地贴近自然,更写出了作者由衷的赞叹。

  3、赏析句子:剥开。.....从舌尖直沁肺腑。

  师:玩累了吧,喊渴了吧,孩子们躺在草地上休息,突然传来一个声音,听——这儿有许多的茅茅针,大家快来呀!

  教师朗读课文的地6自然段。

  (1)茅茅针的样子:那是一种和茅草超不多的野草,顶部的茅穗儿还裹在绿色的叶片里,显得鼓鼓的。

  (2)圈出动词。剥开 抽出 嚼嚼 吮吮

  (3)采集茅茅针快乐吗?哪个词语让你感觉很好吃?(甘甜清凉、直沁肺腑)

  茅茅针是农村特有的东西,但是老师找到了和它相似的东西。

  (4)动作模拟,体会快乐。师读,生做动作。有何感受?

  (5)仿写:仿写作者对吃茅茅针动作的细致描写,把你吃东西时的动作写清楚。

  _____,将_____轻轻______,把______放进嘴里_____,一股滋味_____。

  (6)让我们在一次边读边做动作来感受采集茅茅针的快乐。

  四、研读课文,感悟美丽的田野。

  1、找出课文第四自然段中标志颜色的词 体会色彩美。

  孩子们就这样躺在草地上回味着茅茅针的甘甜与清凉,不经意间一抬头。发现田野竟是这样的美丽,满眼都是跳动的色彩。孩子们,课文的哪儿向我们呈现了这么多的色彩?

  让我们走进第4段,把表示色彩的词圈起来。生交流汇报。

  这么多颜色汇聚在田野里,你想送什么词给田野-----------五彩斑斓

  2、读句子 体会排比句式。

  3、把排比句变换成诗歌的形式练读,感受田野的美。

  4、谁还有什么发现?引:默读课文,把文字想象成画面,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田野里一幅丰收的景象!)

  你从哪些地方看到了丰收的景象?

  (1)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从丰满看出麦穗儿颗粒很饱满)

  (从擎字看出麦穗很大,很沉)能给擎字换个字吗?(托、举)能换吗?怎样的举才叫擎?(使劲地举 用力地举)为什么要用力(麦穗儿太重了)

  (2)呈现排比句

  (密密的嫩荚看出嫩荚长得很多)

  (一蓬蓬看出种子长得又大又多)

  (3)是啊,田野不仅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还是一曲欢庆丰收的赞歌!让我们一起赞美它吧!(齐读)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乡村生活的快乐和农村田野的美丽风光。

  同学们,田野里还会有哪些丰收的景象呢?你能不能模仿这个排比句写一写。

语文教案 篇8

  【教材分析】

  《赠汪伦》是一首古诗。作者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游览泾县桃花潭时,当地人汪伦常用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作了这首诗留别。全诗语言自然质朴,明白如话,感情真挚,诗意极浓。

  【设计思路】

  本课以“理解诗句,想像诗境,体会诗情”为教学重点。教学中努力体现“自主性、实践性、整体性”和“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思想,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真正使同学做到“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主要尝试有: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自读,理解诗意。

  2、通过关联词语和句式训练,深入理解诗句,体会表情达意的方法。

  3、课内插入课外阅读资料,扩充阅读信息,破疑解难,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4、自由寻找合作伙伴,再现友人离别时依依惜别的局面。自由表达,有创意地表达。

  5、引导同学查找、搜寻、扩展相关资料,有感情诵读古人离别诗,积累语言,积淀情感,进行再创作。

  【教学流程】

  一、系统归纳,温故引新

  上课伊始,出示李白画像,接着提问从入学到现在你们都学过李白的哪些作品?课外还读过他的哪些诗?自然引出新课。这样,便将课内与课外紧密联系起来,对李白诗作了较为系统的归纳小结。

  二、学法迁移,自读自悟

  首先,指导同学根据文中注释和字典讲解词义,然后运用以前学过的“连词解句意”、“调换词序解句意”等方法理解诗句。同时把不懂的地方在文中标注出来,最后上台汇报自学情况。抓住“踏歌”这一同学难于理解的词语,通过两组节奏不同的`儿童歌曲协助同学领会”踏歌“的艺术形式。

  (多种形式的唱、听、说,以达到学科的有机整合。)

  三、资料补充,突破难点

  诗歌是高度凝炼的语言,要想体味其深层内涵,必需填补其中空白,空虚完善诗歌的内容。这样才干进一步体会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深情厚谊。因此,教师需在此处布置一段小插曲,请同学屏幕阅读,同时配乐:

  “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已听说汪伦是一个豪士,便欣然答应往访。见面后,李白说:“我是来观十里桃花,访万家酒店的。”汪伦笑道:“‘桃花’者,一潭之名也,并无桃花十里;‘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酒店万家。”此时,李白方知“受骗上当”,但哈哈大笑说:“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此后汪伦每日以美酒佳肴相待,两人甚是相投,成了好朋友。

  然后提问:“李白和汪伦之间的情谊,还表示在哪里?”

  (这样不只扩展了阅读,而且激发了继续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同学对李白和汪伦之间友情的深层认识。有了这一基础,再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和汪伦送我情”就容易多了。)

  教师可进行如下设计: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吗?没有,这是作者的一种假设。那么跟下句连起来,用什么关联词来表达更为合适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纵使……也……)

  2、同学们,汪伦先是写信热情邀请李白来家做客,接着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伦又带领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动呢?那么,用什么样的句式来表达这两句诗的意思,才干更好地表示李白此时的激动心情呢?(可改为感叹句、反问句、设问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吗?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两行连起来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为什么这样说?

  (由于有了生动的故事空虚诗歌内容,同学在轻快的音乐声中,在故事的情境之中激发了情感的共鸣,悟文而移情,读文而抒情,真正进入情动辞发、情景交融的境界。)

  四、情境扮演,时空延伸

  同学主动探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这时让他们再现李白和汪伦分别时的感人局面,同学便会更加兴奋异常。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叶扁舟停岸待发,大诗人李白雄姿英发,风流倜傥。这时请同学选择合作伙伴,自由表达。

  鼓励同学把自身融入情境之中。说真话,表真情。如:“李白兄且慢走,今日一别不知何时相见?”“汪伦兄,请留步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名诗诵读,课外延伸

  人生自古伤分别,古代的离别诗或缠绵凄婉,或开朗豁达,你喜欢哪种呢?请朗诵一首给大家听。(如《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六、即兴创作,表达真情

  同学们,同窗共读已六载,转眼已是分别时,临别之时,你是否也想赋诗一首赠给你的母校、恩师或学友呢?此时,已是文到情成,六年的同学之情正如澎湃的波涛喷涌而出。

  和:小同学当堂所作诗两首:

  求学六载将远行,

  遥闻学校读书声。

  友情好比千尺水,

  难忘同窗离别情。

  云行千里遥,

  江水一瓢饮。

  清馨万事缘,

  知心永长留。

  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始终鼓励和引导同学大胆地想,自由地说,尽情地读,任意地写,不时扩展同学创新思维的空间,使同学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回顾教案11-17

【经典】语文教案12-10

语文教案【精选】10-22

语文教案03-04

语文教案03-14

语文教案03-15

语文教案03-19

语文教案03-21

语文教案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