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时间:2024-12-31 09:39:33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精品(7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精品(7篇)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积累“企盼、油然而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不可名状、期期艾艾”等词语。

  ⑵了解海伦·凯勒的人生经历和其品质。

  2、能力目标:

  ⑴培养同学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掌握课文一体两面的思路结构。

  ⑵揣测文中重要语句,加深阅读体验。

  ⑶理解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敬爱和感激的情意。

  3、德育目标:

  ⑴领会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⑵学习海伦好学敏思、坚韧不拔、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点】

  研读课文,掌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深入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本文一体两面,既表示了富有爱心和高超教育艺术的莎莉文老师的形象,同时也展示了海伦人生起步的足迹和精神追求,文笔优美,充溢诗情画意。引导同学先通读,再有表情地朗读,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行文思路。深入研读文中细节,如与老师见面的独特心理感受,老师教授她认识事物时的喜悦心情,从认识具体事物到认识笼统事物的思维跨越等,从盲聋哑人的角度体会文中表示的生活世界。

  2、质疑研讨法:

  本文是一篇略读篇目。要求同学运用积累的阅读方法练习自身读文,力求能读懂、领会。诵读中主动质疑问难,师生互动交流探究文意,教师适时点拨引导,扩大同学视野,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录音机。

  【课时布置】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1、诵读,整体感知文意。

  2、研读探究,领会作品的人文内涵。

  3、拓展延伸,激励发愤精神。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多媒体显示海伦画像)

  同学们,海伦·凯勒,一位谱写出人类文明史上辉煌生命赞歌的盲聋哑人,被马克·吐温赞誉为与拿破仑并提的19世纪的了不起人物。她的传奇人生,照亮了人类精神的殿堂,向世人昭示着残疾人的尊严和伟大。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再塑生命》,去感受一个病弱生命顽强生长的足迹和引领她人生走向光明的莎莉文老师。

  (板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海伦·凯勒简介:

  (投影)

  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幼时患病,两耳失聪,双目失明。七岁时,安妮·莎莉文担任她的家庭教师,从此成了她的良师益友,相处达50年。在莎莉文的协助下就读于马萨诸塞州剑桥女子学校,又入剑桥的拉德克利夫学院,1904年以优异成果毕业。在大学期间写了第一本书《我生命的故事》,叙述她如何战胜病残,不只给盲人而且给不计其数的正常人带来了鼓舞。这本书被译成50种文字,在世界各国流传。以后她为许多杂志撰写文章,还写了几部自传性小说,《我所生活的世界》、《从黑暗中出来》、《我的信仰》、《中流──我以后的生活》和《愿我们充溢信心》,在这些著作中,她标明黑暗与寂静并不存在,她自身也是个有理智的人。1936年莎莉文逝世,波丽·汤普逊接替,也成了她的亲密朋友。凯勒后来成了卓越的社会改革家,她到美国各地,到欧洲、亚洲发扮演说,为盲人和聋哑人的教育筹集资金。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访问多所医院,慰问失明的士兵。她的精神受到人们的敬重。1964年被授予美国公民最高的荣誉──总统自由勋章。次年又被推选为世界十名杰出妇女之一。著名的传记作家范怀克·布鲁克斯为她写了传记。

  (选自《世界文学家大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三、朗读,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疏解下列词语:

  (投影)

  企盼:盼望。

  迁徙(xǐ):迁移。

  繁衍(yǎn):逐渐增多或增广。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发生。

  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华丽的形象。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期期艾艾(ài):形容口吃。西汉周昌口吃,往往连声“期期”。三国魏邓艾口吃,往往连声“艾艾”。

  2、同学自由诵读,理解课文描述的生活世界:

  体会莎莉文这位富有爱心的教师形象以和她高超的教育艺术。带着下列问题,从文中筛选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

  ⑴莎莉文是怎样教育“我”认识具体事物的?试举例说明。

  ⑵莎莉文又是怎样逐步引导“我”认识笼统事物的?试以“爱”为例具体说明。

  ⑶莎莉文走进海伦的生活后,她的生活起了怎样的变化?可根据下列例句,用一个比喻写出来。

  莎莉文老师的到来,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厚重的大门,把我从黑暗中引向光明。

  ⑷幼年的海伦得病致残以后,愚昧而又乖戾,但后来却成为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大同学。这个“再塑生命”奇迹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莎莉文老师隽永深沉的爱心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结出的硕果。文中作者是怎样表达自身的感情的?

  同学考虑后回答,教师提示:

  ⑴文中写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认识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为一个陌生人第一次搂抱她,有意识地给她玩具,教她拼写“doll”。最后,让海伦一只手接触水流,在海伦另一只手手心写出“水(water)”这个字,使海伦领悟到“水”这个字指的是流过手上的凉凉的东西。从此,海伦开始大量认识具体事物。

  教师提供旁证史料,协助同学理解文意。如莎莉文在和人通信中提到她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经常在旷野中进行活动。什么词需要用就教什么词。当某一行动需要用上某一词的时候教给她,她很少会忘记。当某一行动需要用某一短语或句子去叙述的时候,她学这个短语或句子就像学一个单词那么容易。显然地,当小朋友们在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中间走动时学习语言效果特别快。他们学会了词语,同时也学到了知识。一进教室,他们就不再是戏剧主角,他们呆坐着看老师动嘴讲这讲那。这不能引起他们的求知。消极被动不能刺激起兴趣和精力。小朋友们都热心学习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而对你要他们知道的东西则不感兴趣。”莎莉文正是用这种方法教给了海伦与世界沟通的技巧。

  ⑵莎莉文老师主要用情感体验法引导海伦感受领悟“爱”的情感的。文中莎莉文不只极其艺术地解释了爱,而且让海伦体验了爱,懂得了爱,唤醒了爱。当“我”摘了紫罗兰送给她时,莎莉文立即予以感情的回报;当“我”不愿意接受他人亲吻的表达时,她用胳膊轻轻搂着“我”,并在“我”手上拼写出“我爱海伦”几个字。当“我”问“爱是什么”时,莎莉文“把我搂得更紧了”,“用手指着我的心说:‘爱在这里。’”莎莉文通过对“爱”的研讨,进一步开发海伦的思维、智慧和心灵世界。莎莉文对“爱”的解释具体形象,深刻的内涵与小朋友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

  ⑶莎莉文启开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让海伦获得了生命的意识和感情,拥有了求知的美妙的感受。莎莉文老师引导海伦走进自然、亲近自然,在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她还引导海伦从“能触摸的东西”中获得思维的提升,“领悟到笼统的`概念”。是莎莉文老师再塑了海伦的生命。

  ⑷课文开头写道:“老师安妮·莎莉文来到我家的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联系文题,这句话的含意也就是说,莎莉文老师到来的这一天,是“我”生命的重新开始,甚至,作者把莎莉文称之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的心目中莎莉文老师就是光明的使者,她到来时作者这样描述自身的心情感受:“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恰恰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课文更多地还是通过写莎莉文老师对“我”的理解、关爱、教育的具体言行,来表达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敬重之情。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倾诉了她对生活的礼赞。其中假定自身获得视力后第一天凝视莎莉文的情节就充沛表示了她的感念和尊敬。文中说:

  啊,假如我有三天视力的话,我该看些什么东西呢?

  第一天,我要看到那些好心的、温和的、友好的、使我的生活变得有价值的人们。首先,我想长时间地凝视着我亲爱的教师安妮·莎莉文·麦西夫人的脸,当我还在孩稚时,她就来到我家,是她给我打开了外部世界。我不只要看她的脸部的轮廓,为了将她牢牢地放进我的记忆,还要仔细研究那张脸,并从中找出同情的温柔和耐心的生动的形迹,她就是靠温柔与耐心来完成教育我的困难任务。我要从她的眼睛里看出那使她能坚定地面对困难的坚强毅力和她那经常向我显示出的对于人类的同情心。

  3、海伦能走出黑暗,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莎莉文老师是光明的引领者,但同时也是海伦自身努力的结果。课文展示了儿时海伦的性格特点和人生起步的足迹。请同学通读全文,联系作者的生平经历,说说海伦性格中的特点:

  同学回答,教师归结:

  文中的“我”是个好学、聪明、坚毅而情感丰富的女孩。海伦在学习过程中,表示出极强的求知欲、极高的悟性和敏感而丰富的心灵。她不单是用触觉感知事物,更是用心灵体验事物,在求知中获得一种幸福的体验。文章在春光中,她热切体察和探索大自然的奥妙。当掌握了语言的钥匙之后,她运用于生活,寻求进一步的理解,如对“爱”的执著探求。联系全文内容看,好学、坚毅、敏察、极高的悟性以和丰富的情感是海伦的突出特点。

  四、深层研读,体察文意

  1、课文文笔优美,充溢诗情画意。请同学再读全文,品评并积累文中优美而精警的语句:

  同学品评、积累的语句可能有:

  ⑴“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唯恐发生意外。”十分形象地展示了坠入黑暗而寂静世界的海伦的心灵历程。

  ⑵“我又获得了一种新的知识──大自然有时也会向她的儿女开战,在她那温柔美丽的外表下面还隐藏着利爪哩!”与自然的相处中感受自然的严厉、暴躁的一面,以“利爪”形象说出。

  ⑶“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穿越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作者在执著痴想后体悟到的“爱”的情感。

  2、合作研讨:

  ⑴指名同学感情诵读课文10~12语段。作者为什么说井房的经历“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快乐和自由”。

  ⑵文题“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文中它的深刻含意是什么?

  同学小组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⑴海伦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苏醒过来,就失去了常人生来具有的视觉和听觉,甚至无法用嘴说出自身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心愿。从此,她坠入了黑暗而寂静的世界,陷进了痛苦的深渊。由于对外部世界无从知晓,脾气也变得古怪,动辄大发雷霆。她经常扑倒在地上,发出阵阵尖叫;起床后拒不洗脸;吃饭时调皮捣蛋,关于小时候的这段经历,海伦写道:那时,我仿佛感到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地抓着。于是,拼命想挣脱这种束缚。井房的经历,不只让海伦懂得“水”这个字表达的具体内容──作者写出了她当时的恍然大悟──“水”这个字,就是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这是海伦首次获得了事物的概念,这是思维的一次飞跃。所以,作者充溢深情地说:“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充溢新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了那个被我摔坏的洋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和,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语文教案 篇2

  内容预览:

  23.游恒山记

  教学目标:

  1、积累翳策跻等实词的含义。

  2、理清作者的记游顺序,体会其条理分明的记游特点。

  3、学习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攀登的精神。

  教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做到读准音,读顺句。

  2、借助资料,了解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

  3、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 谈话导入:

  1有这样一部著作,这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一部我国地理学名著。它凝聚了作者三十多年的旅游勘察汗水。这部著作就是《徐霞客游记》这部著作被誉为千古奇人的千古奇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这部著作的文章------《游恒山记 》。多媒体展示作者及文字图片资料。

  2作者简介

  徐霞客,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名弘祖,字振之。明南直隶江阴马镇南阳岐人。生于万历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1587年1月5日),卒于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七日(1641年3月8日)。他博览群书,鄙弃权贵,摒绝仕途,矢志考察山川地貌奥秘,徐霞客在旅途中,三十年如一日,每天晚上休息之前,把当天见到的听到的都详细记录,即使在荒山野林里露宿的日子,也总是在篝火旁,伏在包袱上坚持写日记。公元1641年徐霞客去世后,留下了大量日记,这实际上是他的地理考察记录。经过他的实地考察,纠正了过去地理书上记载的错误,发现了过去没人记载过的地理现象。像古代地理书上说岷江是长江的上游,徐霞客经过考察,弄清楚长江上游不是岷江而是金沙江。又像他在云南腾冲打鹰山考察的时候,发现了那里曾经发生火山爆发的遗迹,他在游历中考察最多的是岩溶现象,在桂林七星岩,他对那里千姿百态的石钟乳、石笋、石乳等地形,进行了详细的记载。这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现象的记录。后来,人们把他的日记编成一本《徐霞客游记》。这部书是我们著名的古代游记,也是我国古代地理学上的宝贵文献。这是他在三十年的科学实践中,以惊人的毅力,敏锐的观察力和朴实的文字,记下行履所至,观察所得。徐霞客注重实践、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精神得到后人的崇敬。

  二、检查字的读音

  风翳(yì)净尽无攀跻(jī)劳虬(qiú)松萦(yíng)回

  杰坊(fāng)官廨(xiè)拾(shè)级庑(wǔ)门

  穹(qióng)碑攀蹑(niè)仰眺(tiào)槎(chá)枒(yā)

  辄(zhé)断折若堕(duò)洪涛汩汩(gǔ)不能出 久之棘(jí)尽

  俯瞰(kàn)山麓(lù)龙山西亘(gèn)比肩连袂(mèi)

  下扼(è)沙漠不啻(chì)崖隙(xì)

  三、疏通文意

  1、 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文意的疏通这一学习任务。

  2、 交流在疏通文意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难问题。由组长汇报,组员补充。

  3、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体现了作者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全文的重点。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周围的.景物。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

  四、 合作探究

  1、 速读课文,划出作者登山所经过的地方,并绘制作者登山示意图。

  明确:作者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寢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示意图略

  2、 划出文中标明里程的句子,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明确:一里,又一里,又三里,三里------

  作者这样写,显出文章记游顺序清晰,条理分明的特点。

  3、 细读文章第三段,说出作者的观察角度,写景顺序。

  明确:观察角度为俯视,由文中俯瞰山北北瞰可以得出。

  写景顺序为:按照北-南-西--东的空间顺序来写景,并且是由远及近的。

  多媒体展示恒山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认识。

  4、 划出课文中写徐霞客登顶经过的文字,体会其所拥有的精神。

  明确:课文第二段余时欲跻危崖、登绝顶------久之棘尽,始登其顶。这是写作者登顶经过的文字。

  从登顶经过充分表现了徐霞客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5、 小结:

  这篇文章清晰地介绍了作者的游踪,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祌。

  五、写作特色

  1.文章思路清晰。

  此游记涉及的景点、地理位置较为复杂,但全文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游踪,亦即作者足迹、目力所及的次序。依次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景观,逐一描写。再写登顶的艰难。然后是登顶后远眺四周的景色,把整个山系都清晰地展现出来。最后写下山情形。

  2.详略得当。

  全文有详有略,处理得恰到好处。略写出发时间和天气情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其中景物、地名、景物之间的情形都写得极为详尽,又以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把过程中游者的感受都写了出来。下山的过程详写了寻找下山之路一节,其余的下山过程就一笔带过了。

  3.观察细致。

  作为一个以勘察地貌为目的的旅行家,所到之处对一些细节观察得比一般人都要细致。如地里露出的煤炭、土石的颜色等,写到每个景点,也尤其注意地形地势、周围环境等。

  4.科学性与文学性相结合。

  记叙中注重实际,如实记录所见之景,而且观察细致,为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材料,有科学的严谨性。同时,景物描写也各有特色,生动形象,如松影筛阴、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庑门上下,穹碑森立都将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历历在目,颇具文学的形象性。

  六、迁移拓展

  1、 查阅资料,探究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这种现象的成因。

  2、 利用图书馆,阅读整本的《徐霞客游记》,写好读书笔记。

  七、小结文言词

  1通假字

  还通环,转,绕。

  例句:还过岳殿东。

  2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名词

  峭:陡峭,这里是峭壁的意思。

  例句:循崖乘峭而上。

  2.名词用作动词

  室:屋子,这里是改成一间屋子的意思。

  例句:倚而室之,曰会仙台。

  像:雕像,这里是塑造的意思。

  例句:台中像群仙。

  3、古今异义

  但 古义:只;今义:但是,表转折。

  例句:但能钩衣刺领。

  于是 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示转承。

  例句:于是石路萦回。

  4、特殊句式

  1.判断句

  例句:即飞石窟也。

  也,是判断句式的标志,加上即,加强语气。

  译文:就是飞石窟。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例句: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 宾语虎风口之松柏前置。

  译文:比虎风口的松柏大不止百倍啊。

  ②状语后置

  例句:有一人飘摇于上。 状语于上后置。

  译文: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

  ③定语后置

  例句:北瞰隔山一重。 山的定语一重后置。

  译文:向北远看,隔着一重山。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推荐阅读《徐霞客游记》。

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在当代诗歌中,张万舒的《黄山松》是一首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的抒情佳作。吟读这首诗,我们首先被它那博大宏伟的场面和磅礴雄浑的气势所震撼所激荡。大自然在这里被充分人格化,诗人赋于这些自然界的事物以强悍的生命意识和飞动的色彩。

  教学目标:

  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难点分析:

  1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谁知道有关黄山松的'资料?

  2、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3、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读准字音:

  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闪烁(shuò)劲(jìng)枝迸(bèng)

  2、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四、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业设计:

  1、查找有关松树的诗句。

  2、把黄山松的精神讲给家长听。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 交流自己喜欢的动物。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能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流利的表达,内容比较充实。

  2. 写一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写好后与同学交流,学习彼此的长处,互相修改习作。

  3. 学习掌握透过字面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说话、作文中运用。

  4. 积累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课前准备

  1. 实物投影仪

  2. 观察、记录自己喜欢的动物(外形、脾气、怎样进食、嬉戏、休息),或收集照片,描画动物。

  3. 查找带动物名称的成语。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 谈话导入

  高傲的白鹅,性格古怪的猫,慈祥、尽职的母鸡……在喜爱他们的作者笔下,一只只小动物栩栩如生.同学们,你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吗?在于动物的相处中,你一定觉得很有趣吧!今天,我们通过交流,共同分享这些乐趣,好吗?

  二、 全班交流

  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名称。

  三、 分组交流

  1 :分组: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

  2 出示要求:

  a) 具体说出动物的特点;

  b) 表达真情实感;

  c) 认真听,进行评议。

  3 分组交流。

  四、全班汇报

  汇报提示:

  1 形式:可结合展示“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或表演,进行发言。

  2 内容:可从外形、脾气、进食、嬉戏、休息等方面说说特点。

  评价提示:

  可采用问答、发表看法、评选等方式,促进学生积极互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四》教学设计》。

  五、拓展延伸

  喜欢同一种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组,把自己的“观察记录”“动物照片”“动物画像”等材料组合成一份手抄报,向大家展示自己最喜欢的动物。

  第二、三课时

  作文

  l 展示台

  展示各组完成的手抄报,激发兴趣。

  l 明确习作要求

  学生自读习作提示,:明确要求:具体写出动物的特点,表达真情实感。

  l 精彩回放

  1 回忆自己和动物相处中发生的事。注意哪些情景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 与同桌交流印象最深的一幕。

  l 习作与评议

  1 学生试写,教师巡视,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2 出示学生习作片段,引导评议,进行修改。

  3 四人小组轮流读自己的习作,共同进行评议。教师巡视,及时点拨。

  4 每组推选一个精彩片断,交流赏析。

  l 修改习作,誊写习作。

  l 展示优秀习作

  优秀习作贴在“学习园地”展示,其他同学参观评议。

  第四课时

  l 我的发现

  1 自由读文中的'三个句子。

  2想一想:小林和小东有什么发现,你同意他们的看法吗?为什么?

  3 小林说的“学习运用这种方法”指的是什么?

  4 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说说你的发现。

  (1)自主发现;

  (2)组内交流。

  5 想想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例子,进行交流。

  6 联系自己的习作,有运用这种方法吗?

  l 日积月累

  1 自读成语,要求读的正确。

  2 你发现这些词有什么特点/。

  3 自选一个成语,讲讲成语的故事或意思。

  4 游戏:成语接龙

  5 竞赛。每组推荐一名学生在括号里填上动物的名称。看看谁是胜者。

  九( )一毛 对( )弹琴 如( )得水 ( )死狐悲

  杯弓( )影 ( )毛蒜皮 ( )立鸡群 指( )为马

  为( )作伥 车水( )龙 万( )更新 门可罗( )

  ( ) ( )点水 顺手牵( ) 哀( )遍野 抱头( )窜

  课外延伸

  尝试积累带有十二生肖的成语。

语文教案 篇5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和一个“积累运用”组成。课文都是围绕“崇高的真挚的情”来写的,热情赞扬了人世间美好的感情和人的美好心灵。《曼谷的小象》讲述了泰国妇女阿玲指挥小象帮助中国司机把陷在泥坑中的汽车拉出来并冲洗干净的事,使人们感受到曼谷的景美、物美、人更美。《手术台就是阵地》讲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次战斗中,白求恩大夫在形势极为危险的情况下,把手术台当作阵地,忘我地坚持为伤员做手术,连续工作了69个小时的事,表现了白求恩大夫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极端热忱的高尚品质,讴歌了他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成自己事业的国际主义精神。《难忘的八个字》记叙的是一个残疾小女孩在一次课堂上听到老师跟她说的“八个字”,从而改变了她对整个人生看法的故事,赞扬了伦纳德老师关心学生、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香玉剧社号”飞机》通过描写豫剧表演艺术家赏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为志愿军捐献飞机的事,充分地表现了一位艺人的爱国情怀。

  教学中,我将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让学生反复进行阅读实践,使其进入自由自主的学习状态,紧扣语言文字边读边想,自悟自得,体会文中的物美、人美与情美。2、重视文章表达方法的指导。

  3、注意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运用。

  4、抓住环境描写的语句,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白环境描写与表现人物品质的关系,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的人文素养得以培养。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课文所记叙的泰国妇女阿玲助人为乐的事,感受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2、学会本课15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悦耳”、“沉思”、“绝技”、“佩服”、“焕然一新”等词语;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能用“悦耳”、“赞叹”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7自然段。

  教学重点 了解阿玲指挥小象拉车、洗车的经过,感悟热心助人的泰国妇女阿玲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我为什么赞叹小象和阿玲的三次微笑体现的优秀品质。

  教学准备

  1、有关大象的录象。

  2、自学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课后思考题,找出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文章的思路。

  2、理解三次雾色的变化来感受曼谷景象的优美。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教学难点 了解三次雾色的变化与作者表达的中心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审题质疑

  1、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象吗?有没有看过象的表演?大象它看起来很笨重,但表演起来却非常灵活。尤其是那引人注目的长鼻子,更让人赞不绝口。其实,象不仅在动物园里是大家的好朋友,在生活中,它更是得力的好帮手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曼谷,看看那里的可爱的小象,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29课《曼谷的小象》。

  2、审题质疑:曼谷的小象是一头怎样的小象?作者为什么要写小象?为什么要写曼谷的小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老师范读课文,边听边思考上述大家质疑的问题。

  2、自读课文,理清思路

  (1)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谁是主要人物?

  (3)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什么?结果又是什么?

  3、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及结果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朗读课文,画句欣赏

  1、同学们,泰国的风景美吗?自己快速默读,边读边画出描写美丽景色的句子。

  2、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教师投影出示景色描写句子。读后引导学生欣赏曼谷近郊景色之美。

  (1)“在曼谷近郊,(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

  (2)“从(桔红色)的晨雾中飘来一阵悦耳的铜铃声。”

  (3)“小象转身走进(金色的)雾中……”

  (4)“……缓缓地走进(已变得紫微微的')晨雾里。”

  3、投影去掉括号里色彩描写部分,进行对比,哪种写法好?为什么?当然是不去掉句子中的色彩部分描写的写法好。加上这些色彩词语,使句子表达得更生动、更形象、更准确、更具体。

  4、再读一读以上四句话,感受曼谷景象的优美。

  5、体会曼谷的三次雾色美。请你仔细想一想,为什么雾色会有这三次变化。注意联系前面我们的分析。

  四、课堂小结

  泰国首都曼谷近郊的景色确实很美。那么生活在这里的人怎么样呢?下节课读讲了课文再来回答这个问题。

  板书

  29 曼谷的小象

  景美 雾色 橘红色—金色—紫微微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课文所记叙的泰国妇女阿玲助人为乐的事,感受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

  2、在理解重点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阿玲指挥小象拉车、洗车的经过,感悟热心助人的泰国妇女阿玲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我为什么赞叹小象和阿玲的三次微笑所体现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口述目标

  导语: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曼谷近郊的美丽景色。请你说说你眼中的曼谷。

  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一说?(阿玲指挥小象帮中国司机把陷在泥坑中的汽车拉出来并冲洗干净的事。)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通过这件事,感受泰国人民了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并做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七小节。

  二、重点学习第四小节,感受阿玲的形象美

  1、当作者一行人的汽车轮子陷进泥坑急需帮助之时,谁来了?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

  2、什么叫悦耳?(悦,愉快;形容声音好听。)

  3、画出描写阿玲外貌的句子。读一读。阿玲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和蔼可亲。)

  4、齐读第4自然段。

  三、学习五--八小节,感受阿玲的出色指挥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作者两次赞叹小象的句子。

  奇迹,真是奇迹!小象的绝技真令人佩服。

  啊,多么乖巧的小象!我心中暗暗赞叹。

  2、结合你读文章的情况,读了这两句话,你有什么问题要提问吗?

  3、结合学生的质疑情况,归纳总结整理,共同研读这两句话。

  第一句话:理解的重点在于“奇迹”和“小象的绝技”。

  (1)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第六小节,找出作者具体描写小象拉车绝技的句子。

  聪明的小象走到坑边,用它那十分有力的长鼻子东一掀,西一撬,很快就把汽车从泥坑中拉出来了。

  (2)学生做动作演示理解“掀”“撬”。

  (3)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理解阿玲的聪明指挥。

  小象如此轻松地把汽车从泥坑中拉出来,它的绝技真令人佩服!你知道小象为什么这么聪明,难道这都是它的本能吗?请在书中找出阿玲指挥小象拉车的句子。

  这无声的指挥是阿玲平日训练的结果,请你认真读一读,想一想,把阿玲的动作变成对小象说的话,把她的指挥过程写出来。

  “阿玲绕着汽车走了一圈”,她是在了解_______。“她沉思了片刻”,是在想______,于是她“拍拍小象的长鼻子,用脸贴贴它那扇子似的大耳朵”,好象在说:“__________”,她“指了指陷进泥坑的轮子”,好像在说:“_________”。

  (5)再次朗读作者赞叹小象的句子。感悟作者对小象的赞叹,让学生了解这也是对它的主人阿玲的称赞。

  第二句话:啊,多么乖巧的小象!我心中暗暗赞叹。

  (1)过渡:汽车已经拉出来了。下面怎么还有作者赞叹小象的句子?读一读这句话,联系第七小节想一想,这次他又是为何赞叹小象呢?

  (2)找出小象洗车的句子,学生感悟。

  读了这句话,你想对小象说些什么?

  (3)找出阿玲指挥小象的句子。

  这次作者说小象乖巧同样离不开它的主人阿玲的出色指挥。阿玲这次是如何做的呢?她又是在对小象说些什么呢?请你找出阿玲指挥小象的句子,把她对小象说的话补充出来。

  阿玲走近小象,轻轻摸着它那长鼻子,好像在说:“_________”,指了指车身上的污泥,好像在说:“_________”。

  (4)再次朗读作者赞叹小象的句子。感悟作者对小象的赞叹,让学生了解这更是对它的主人阿玲的称赞。

  4、学生总结感受阿玲的心灵美

  读到这儿,你认为阿玲是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书中的有关句子和你刚才读书的体会谈一谈。

  四、抓住阿玲的三次微笑,想象表达,升华主题

  1、想象表达:

  如此美丽聪明的阿玲,面对中国客人自始至终没有说一句话,只是一笑,再笑,三笑。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她是在什么情况下笑的,这时她在想些什么?又想说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联系上下文,展开自己合理的想象,完成下面的训练题目。

  (1)在__________时,阿玲“她冲我们微微一笑”,仿佛在说:“_________”。

  (2)在___________时,阿玲“她笑眯眯地摇了摇头”,仿佛在说:“_________”。

  (3)在___________时,“阿玲摆摆手,笑眯眯地用红润的脸蛋紧贴着小象的大耳朵”,仿佛在说:“_________”。

  读到这儿,你认为阿玲是个怎样的人?结合刚才的填空谈一谈你的看法。(热心助人、做事不求回报。)

  2、升华主题:

  其实,阿玲仅仅是泰国人民中的一个代表,请你说一说泰国人民怎样?要联系文章中司机的身份。

  五、再次回到课文的景物描写。

  当我们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完全认识了作者笔下的阿玲之后,说说你眼中的曼谷是个怎样的城市?(泰国的首都曼谷的景美、物美、人更美。)

  再读一读,书中几处描写雾色的句子。想一想,作者仅仅是在写雾吗?

  (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是通过美的景来赞扬美的人和美的情。)

  六、请你谈一谈你在这节课中的收获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清字形,读准字音。能用“悦耳”、“赞叹”造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7自然段。

  3、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本课生字新词的学习以及课文4、7小节的背诵。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把话写完整,把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明白。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我们已经精读了课文29课《曼谷的小象》,请你说一说,这篇课文美在哪儿?

  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请你自己美美地把课文读一遍。

  二、指导学生背诵课文四、七小节

  提醒学生要按照我们以前讲过的背诵课文的方法。

  1、复习两段课文的主要内容。

  2、完成填空。

  3、教师引读,学生背诵。

  4、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背诵,还可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5、学生比赛背诵。

  三、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并引导学生找出带有生字词的句子。把生字按课文大意连成一段话。

  (培养学生说话能力,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能力。)

  汽车陷进泥坑里,在悦耳的铃声中,泰国妇女阿玲带着一只小象走来。司机和阿玲打招呼。阿玲拍拍小象的鼻子,聪明的小象很快把汽车拉出来了。司机向阿玲表示感谢,阿玲笑眯眯地又指挥小象,喷净了车上的污泥。我心中赞叹着,多么乖巧的小象!

  (以上内容,可边说边写,也可出示写好的投影)

  2.重点讲解字形。(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感谢:就是谢谢,“感”字上下结构,“心”字底。

  鼻子:讲明上中下结构。

  乖巧:注意讲明“乖”与“乘”的区别,指导学生写好笔顺,先中间后两边。

  3.讲解个别词语。

  (培养学生在句子中理解词语能力及口头造句能力)

  赞叹:就是非常称赞。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会非常称赞?

  悦耳:就是声音很好听。引导学生组成词组如:悦耳的歌声,悦耳的琴声,悦耳的铃声及小鸟悦耳的叫声等。

  四、指导造句,练习说话

  1、从书中分别找出含有“悦耳、赞叹”一词的句子读出来,体会这两个词的意思。

  2、指导造句:

  (1)悦耳:好听的意思,一般形容声音。(铜铃声、说话声、乐曲声、钢琴声、流水声……)

  (2)赞叹:称赞、夸奖。

  例:面对精巧的工艺品,参观的人们赞叹不止。(杂技表演、伟大建筑、精致的艺术品突出的好事……)

  注意句式:在什么情况下,谁?发出赞叹?谁?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赞叹?

  3、练习造句,师生评议。

  五、指导学生写话

  按照课后第三题的要求,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段话,进行想象练笔。

  要求:1、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

  2、注意把句子写通顺,写完整。

  3、要有自己的创造性。

  板书

  29 曼谷的小象

  景美 物美 人更美

  雾色 小象 阿 玲

  拉车 形象美

  洗车 心灵美

语文教案 篇6

  第二单元 快乐校园

  (A卷)

  测试部分

  题号

  总分

  等级

  得分

  小朋友们,我是花仙子 ,让我们一起去采集学习的硕果吧!

  一、比一比,哪座房子最漂亮。

  我能准确拼读这些词语,还能写得漂漂亮亮。(16分)

  二、请帮助这些小动物找到它们的好朋友。(16分)

  ( )问 ( )笔 桥( ) 形( )

  ( )线 ( )才 高( ) 粗( )

  广( ) ( )难 ( )面 ( )少

  四( ) ( )为 到( ) ( )阳

  三、看好要求,再写也不迟。

  超级模仿秀。(10分)

  1、照样子,写出下面字的部首。(4分)

  徐( ) 盆( ) 凉( ) 级( ) 底( )

  2、⑴ 照样子,写字。(3分)

  手—(把) 衣—( ) 土—( ) 舟—( )

  ⑵你还发现哪些字做部首时样子变了,请再写出三个。(3分)

  — — —

  四、请找到和下列字读音相同的字,再组词。相信你一定会做得更好!(9分)

  深——( )( ) 手——( )( )

  做——( )( ) 笑——( )( )

  鱼——( )( ) 园——( )( )

  五、把能搭配的词语的手拉起来。(8分)

  赞许地 通过 抬 桌子

  顺利地 检查 抓 小鸡

  仔细地 走着 搬 木头

  兴奋地 点头 捕 鲨鱼

  小朋友们,你们可要帮帮俺老孙哪。

  六、这道题是八戒 出给孙悟空的,他要悟空把不是一类的划出来。(8分)

  1、蜜蜂 松鼠 蜘蛛 蚊子

  2、猴子 山羊 麻雀 猫头鹰

  3、飞蛾 蝙蝠 燕子 乌鸦

  4、黄瓜 丝瓜 西瓜 南瓜

  七、认真朗读下面的句子。把语气相同的句子连起来。(6分)

  邓爷爷来了? 这道题好答! 你行吗?

  邓爷爷来了。 这道题好答? 你 行!

  邓爷爷来了! 这道题好答。 你真行。

  八、这样的.句子我也会写。(4分)

  小朋友们,可要细心呦!

  例:李小青是我们班的劳动委员。

  劳动委员是我们班的李小青。

  刘阳是我的好朋友。

语文教案 篇7

  1、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介绍火车种类的常识性课文,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火车、磁悬浮火车,以及火车提速,修建青藏铁路等有关我国铁路建设成就,展现了我国铁路建设迅速发展的大好形式,借以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本文的重点,认识14个生字,会写6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本文的难点:(1)、第三段介绍的几种火车专业术语较难理解

  (2)、对课文中出现的几个词语,如:“飞驰”、“夕发朝至”,“创举”“海拔”也较难理解。

  (3)、生字“弄、断、修、建、世”很难记住。

  2、教学建议

  (1)识字:本课的生字多,且较难,有许多字,既不是会意,又不是形声词,所以建议应突出二点。

  ①呈现多样的识字方法,激发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提、速、查:让学生自主运用已过的“是、束、旦”加全偏旁进行识字,为今后“归类识字”打下基础。

  郊:用跟熟字“校”比一比的方法进行认识。

  断、修、梦、弄:可用猜字谜的方法进行教学,如:“大米放在筐里,称称有几斤”(断)。“一人一竖短,折文右上边,三撇在右下,此字认不难”(修)“林中看夕阳,像在梦幻中”(梦)。“小王一人在小弄里跑”(弄)。

  ②创造丰富的教学情景,注意在复现中巩固。

  儿童识记汉字的一个特点就是记得快,忘得也快,所以巩固识字尤为重要。如本课的“建、创、列、世”,这些生字平时也很少用到,认教时也没有好的'识字方法,也只能通过多次反复出现,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它们。但机械的重复出现学生又觉乏味,这就不光在课堂上做游戏识字,又在教室的一角布置“我会认”园地,把最容易忘记的生字写在各种有趣的物体上,如:“苹果、梨、树叶、蘑菇、鸭子、小鸡……”而这园地有时布置成“果园”,有时布置成“树林”,有时布置成“草地”,每过几天换一背景,这样的情景教学巩固生字,学生很乐意接受。

  (2)、写字。

  本课要求书写的六个字中四个是合体字 “名、动、晚、新”,其中“名”是上下结构,“动、晚、新”是左右结构。四个合体字都是由已写过的熟字组成,不是难点,提醒学生注意的是“晚”字的右边不是“兔”,“兔”的一点代表眼睛。另外二个独体字“发、成”。指导“发”时,可与“友”进行比较,指导“成”字要重点指导斜钩的写法,要写得有点弯度,不能写直。

  3、朗读感悟

  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可本文是常识性课文,对农村孩子既没见过,又没有坐过火车,课文语言没有童趣,学生对这类课文最不感兴趣,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①实物演示激发兴趣。

  A、出示一列玩具火车,在讲台上演示转几圈后,教师卸下机车让学生来操作,当学生发现后面的车厢走不动时,老师随机问:这么长的火车车厢,一节连着一节,靠什么带动呢?这时学生肯定纷纷举手回答问题。(靠机车带动)

  B、应当堂卸下机车中发动机旁边的电池,再让卸下电池的机车带着车厢在讲台让学生演示开车,可机车没法带着车厢开动。这时老师问:机车发动还要靠什么?学生也一定知道靠“电”,机车发动还靠什么呢?

  ②课件演示激发兴趣,边讲解。

  A、蒸汽机车(它烧煤,从上面的烟囱冒出浓浓的黑烟)。

  B、内燃机车(它烧汽油、柴油或煤气,产生少量的烟)。

  C、电力机车(电力机车的车顶上有电线。它行驶时,下面靠两根铁轨,上面靠电线提供能量)。

  D、悬磁浮火车(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火车,速度快,接近普通飞机。)随机追问,你最喜欢哪种火车?学生一定回答最喜欢磁悬浮火车。哪为什么?学生有的说因为它跑得快,有的说它没有冒烟。老师说:“对呀,那才是‘绿色环保型’火车”。学生也容易理解了“绿色环保型”火车了,也知道演变带来了好处:“速度快,污染小”。

  4、结合课文理解词语。

  (1)课件演示飞驰而过时理解“飞驰”。也可结合日常生活中,举例,如:汽车、摩托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

  (2)夕发朝至:“夕”与“朝”在识字中学过,也理解了它们的意思,只要告诉学生“发”就是“出发”,“至”就是“到”,所以,“夕发朝至”连起来的意思,放手让学生去说。

  (3)、海拔:教师在黑板上作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

  (4)、创举:这个词非常抽象,如果老师向学生解释说是世无前例的举动,那学生会更糊涂,所以“创举”这个词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来理解创举,问:看看我国的铁路修到了海拔超过4000米的世界屋脊上,你想说什么?(学生回答:真也不起!)对呀!从来没有人把铁路修到这么高的地方,那就是创举呀!(随机板书:创举)在感悟中理解创举。学生在朗读时也自然而然地读出赞叹,佩服的语气。

  5、实践活动

  (1)、提出问题:你想象中的新型高速火车是什么样的?

  (2)、展开丰富的想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设计一列未来的火车画下来。

  (3)、把学生的作品贴出来展示交流。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07-26

语文教案07-20

【精选】语文教案07-21

语文教案03-23

语文教案03-26

语文教案03-28

语文教案03-30

语文教案03-30

语文优秀教案04-02

语文教案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