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10篇[集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胞热情欢迎的情景。(2课时)
二、 教学要求:
1、 掌握生字词,理解重点句。
2、 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3、 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中心思想。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4、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她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必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重点句子
四、 教学方法:读书自悟、悟中体情。
五、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六、 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 明确目标。
1、 学习课文前两段,理解课文内容。
2、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 目标完成过程。
1、 揭题:
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 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3、 引读课文,学生自悟。
(1) 板书课题
(2) 自由读课文,思考:
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4、 理清脉胳,讨论分段:
5、 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可分成几段?段意是什么?
6、 复习检查。请同学们根据课后习题1的提示,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课文写了初到草原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人民从几十里外来迎接客人。)
7、 默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问难。
8、 7、教师点拨,突破重、难点。
(1) 学习第一段。
听师范读 边听边在脑海申勾勒画面。
自由读、思考。
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
哪一句话可以概括这一特点?
(这一段.写作者初次见到的.草原景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投影出示:
在天底下 一碧千里
小组讨论,老师点拨:
一碧千里:一望无际全是碧绿的草原。
茫茫:檬陇的样子。尽管一望无际,但远处仍是那样清清楚楚,没有模糊的感觉。
"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概括了草原的特点,那么作者是怎样写具体的呢?看图,默读这一段,画出有关语句,小组交流细细体会。
教师适时点拨:
a、 在这一段申作者运用非常贴切的打比方的句子来写具体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作者用 "无边的绿毯绣上白色的大花"比喻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演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 欲流,轻轻流入云际。"作者用 "『用绿色喧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比喻草原上小丘线条的柔美。
b、 作者用词准确,语句生动、形象、优美。比较句子,读一读,、说说哪一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再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景物的特点具体描述的。
(2) 学习第二段。
A、 自由读第二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童话的特点,能理清故事的脉络。
2、搜集处理信息,丰富学习资源,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3、发现身边的幸福,感受到自己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并懂得珍惜幸福。
教学重点
读懂故事的内容,理解幸福的含义。
教学准备
搜集现实生活中为他人谋利益的事迹,积累生活经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声导入,齐唱《幸福拍手歌》。
播放《幸福拍手歌》,和同学们一起演唱,“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歌吗?你们感到幸福吗?你的幸福在哪里?在保加利亚的艾林彼林笔下的三个青年也去找寻幸福,他们找到的幸福在哪里呢?我们随着作者一起去看看这个问题能不能从故事中找到答案。
板书课题:幸福在哪里?
二、快速阅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纠正不当的读书姿势,留意学生的反映。)
三、学生汇报读书情况。学生之间互相评价概括的情况。
四、三个青年人明白幸福在哪里?
是怎样弄明白的?再次阅读课文,画出相关的句子。
学生边读边画。
五、理解三个青年说的话。
学生画句子,读课文,交流。老师总结归纳。
随机抛出了一个问题:这三个青年为什么会感到幸福?
引导他们:想象他们在这十年中发生的故事。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编出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例如:第一个青年和他们分手后来到了一个城市,在学校里努力学习医术,最终成了一名在当地很有名气的医生。这年,灾难降临了这个城市,这里出现了一场瘟疫。许多人为了躲避瘟疫,纷纷离开这个城市,只留下那些痛苦中的病人。作为医生,他比别人更懂得瘟疫的威胁,可是他没有选择离开,而是潜心钻研医治这场瘟疫的良方,在他的努力下,奇迹出现了,他运用一种独特的配方消灭了瘟疫。原来背井离乡的人们又回到了生养他们的城市,往日萧条的城市又逐渐恢复了繁华。
六、按照以上的方法学习第二和第三个青年的话。
七、汇报交流。
八、三个青年都做过什么工作?这些工作你觉得怎么样?(这些劳动是不伟大的,很平淡的,却给人们带来好处)
三个青年用了多长时间才领悟到的?(10年)
十年前他们做了件什么事?(挖小水井)
当时是什么心情?(快乐)把表现他们心情的语句划出来。
结合上下文说一说。(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劳动有了成果并且给别人带来好处。他们只感到快乐,却不知道这就是幸福)
朗读课文起因部分,读出他们快乐的心情
九、小结。
在平日的点滴劳动的'小事中,不需要作伟大的事情,只要能给别人带来好处,这就是幸福,幸福就在于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之中。
课前同学们说了自己的幸福,和课文中的幸福一样吗?你想说点什么?
幸福是一种心灵的震撼,像温暖的春风拂过我们的面颊,像雨露滋润着大地,爱别人是一种幸福,被别人爱也是一种幸福,付出了是一种幸福,等待也是一种幸福。
老师演绎一首《幸福在哪里》。
十、作业:
1、课外阅读毕淑敏的《提醒幸福》。
2、以幸福为主题写一篇随笔,题目自拟。
十一、课后反思
1、再造想象,实现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我们在重视课本、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须酌情引导学生在阅读的想象中适当超越文本、适当超越课堂,即让学生利用一些课文留下的空白处展开想象,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在课外读物中得到的知识进行信息加工和再创造,探索课文的深层意蕴。例如在本课的学习中,学生仅仅从三个青年自己的叙述中是很难体会到幸福的所在。于是我便引导他们去想象这里面具体的故事,从活生生的事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感受。学生根据自己原来的经验和课外书上获得的知识,展开再想象,编出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引出了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事迹。在他们的脑海里,幸福已不再抽象,而是一些活生生的,可以触摸到的实体。
2、多元感悟,体现语文的人文特征。
童话的主题是幸福要靠劳动,要尽自己的职责,做对别人有益的事。这个主题很显然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很有意义。但事实上幸福的确有很多种含义,爱别人是一种幸福,被别人爱也是一种幸福,付出了是一种幸福,等待也是一种幸福。学生说不出这样概括的话,但他们说出自己的生活。我们应该去肯定它。
3、在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不足。
学生在与文本进行对话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充分,所以在开始说第一个青年的情况时,有点急,学生说得不够深入,而第二三个青年的情况反而比较好。对于朗读的指导,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加强。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识字二的第4课以儿歌的形式,用明快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向学生揭示了生字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字的造字智慧。巧妙的会意字,让学生体会识字的乐趣,激发学生识字的热情。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能读准音,认清形。
2、学写7个生字,能读准音,认清形,规范书写,正确应用。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识字,写字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汉字,掌握了一定的识字,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能不能用合适的方法来记住他,“明”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一个日,一个月”能不能简单点,“日月明”真聪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识字二第四课《日月明》
二、初读识字:
1、请小朋友们找开课本96页读课文,用你们自己的方法来识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找老朋友帮忙,好不好?
2、生自由识字。
3、找生读课文,矫正发音。
4、集中识字:
说说你怎样记住的生字“鲜、尘、尖、男、林、森、从、众、”这种识字方法好玩吗?“灭、看、休”中的人和手有什么变化?是啊,这是一种有趣的方法,还有好多字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记。是不是所有的字都能用这种方法来记呢?不是,真聪明,这种方法只能用来记这样的字,像这样的字我们把它叫“会意字”也就是说看见字就知道意思,你们明白这些字的意思吗?试一下用这些生字组词
三、应用 :
1、用生字组词,理解字意。
2、读课后的读读想想中的'词,识字。
四、小结课后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识字方法,他像歌一样好记,我们把它叫做“儿歌口诀识字法”好不好?请小朋友们用我们这节课的方法来把我们学过的这类字编成儿歌,看谁的儿歌编得多,编得好。在以后的识字中能用这种方法来帮助我们识字。
板书设计:
日月明
日月明,鱼羊鲜,小大尖,小土尘。
一火灭,田力男,手目看,人木休。(看与手,休中的亻与人比较)
二人从,三人众,二木林,三木森。(森读sēn不读sēng或shēn)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读儿歌《日月明》
2、认读生字
3、交流自己编的儿歌
二、指导写字:
1、认读生字,读准音,认清形。
2、数笔画,说笔顺,书空
3、指导书写:
“力,水,手”比较三个生字的钩,力第一笔是横折钩,水的是竖钩,手的是弯钩。先描红再书写。
“休、明、从”左右结构,不要“分家”,不要太密。先描红,再书写。
“尘”上下结构,上面的“
小”没有钩,上下各占半个格。
4、学生独立书写,评一评,改一改。
三、拓展延伸:一年级上册语文《日月明》最新教案设计
1、组词
手()()()明()()()水()()()
2、把字娃娃送回家
手,休,杏,水,从,尘,风,心,包,豆
四画:六画:
七画:
3、我会写:
木口—( )手白—( )二月—( )三日—( )
木公—( )门人—( )二山—( )日生—( )
四、小结:
对“儿歌口诀识字法”在记儿歌时还要留意字的结构,这样才不至于出错,对识字方法有很多,以后我们会继续学习识字方法,只要大家注意观察,积极动脑思考,就能得到属于自己的识字方法,要努力哟!
语文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1.读读背背描写自然景物的对联。
2.阅读《大理三塔》。
3.口语交际。
4.习作
课时安排:6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习对联
1、教师简介祖国古老文化——对联。
2、学生自由诵读对联。
3、教师大概介绍对联的内容。
4、学生练习背诵对联。
二、阅读短文
1、学生自由朗读短文,了解大意,找出文中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讨论:
这篇短文介绍的是什么地方的美丽景色?(介绍的是云南的大理三塔的地理位置,和它周围的优美环境,详细介绍了大理三塔的壮观景象。)
短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是什么意思?
3、教师指导、小结:
第一自然段,大理三塔的地理位置。
第二自然段,大塔的样子。(大塔的样子写得最详细,可分三层来理解:一写大塔的名称和它的大小。二写它的总体形态美。三写了它的具体构造。)
第三自然段,两座小塔的样子。
第四自然段,大理三塔的价值。(这一段最后的排比句表达的意思非常全面深刻。)
4.引导学生分段。大家看,这四个自然段中,那些自然段意思比较接近,可以归为一段?段意怎么归纳?
5.教师小结:(第二三自然段的意思比较接近,可以归为一段:介绍大理三塔的样子。)
6.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7.朗读指导。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 学生自读题目要求。
1.给学生简介什么是导游。
2.你们愿意当导游吗?愿意把大家带到你的家乡看看吗?
3.那么你准备怎么样向大家介绍你的家乡呢?
二、 学生讨论。
1.你的家乡在哪里?怎么走?
2.你的家乡有些什么名胜、风景?或者有些什么好玩的地方?
3.这些地方有什么特点?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三、学生同桌互说自己的家乡。
四、 请两三个同学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
1.大家注意听,看别人是怎么介绍的。
2.听的时候可以随时举手提出问题,让导游解答。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语文教案12-10
(精选)语文教案12-26
语文指导教案11-08
语文教案[经典]08-11
语文教案(经典)08-13
(经典)语文教案08-26
语文教案【精选】10-22
[精选]语文教案09-23
语文教案(精选)09-28
语文教案(精选)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