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案>力的教案

力的教案

时间:2025-03-06 09:12:41 教案 我要投稿

力的教案集锦6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力的教案6篇,欢迎大家分享。

力的教案集锦6篇

力的教案 篇1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1、知道摩擦力的定义。

  2、会从正反两方面去分析摩擦现象。

  3、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二、预习内容

  1、摩擦力是发生在两个 物体之间,在物体发生 或 有这种趋势时,阻碍物体间的 。

  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 和 。

  3、举出生活中的有益摩擦:

  举出生活中的有害摩擦: 。

  三、提出疑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包括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

  2.知道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3. 认识摩擦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 经历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

  2. 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3. 学习设计表格、分析实验现象、归纳实验结论的一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摩擦的分析,激发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热情,养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际生活、生产的习惯。

  二、学习过程(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观看多媒体画面:(汽车在雪地上艰难行走,而当轮胎上裹有铁链后就能前进自如了;沾了水的茶杯盖很难拧开,而用毛巾裹住时就很容易拧开了; 生锈的铁锁打不开,当加了几滴油后就可以打开了;运动员赛跑时穿着带有铁钉的跑鞋等等)。老师出示:钉鞋、跑鞋、平底鞋、棉鞋、溜冰鞋各一双.问:如果老师要参加一百米的赛跑,你会选哪一双鞋呢?如果我要去溜冰你又会帮我如何选择呢?为什么要作这种选择? 这都是摩擦力在起作用。

  (二)、新课导学

  自学课本第一、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1、摩擦力产生在怎样的物体之间?

  2、两个物体在什么状态下能产生摩擦力?

  3、摩擦力产生在什么地方?

  4、摩擦力的作用是什么?

  5、小实验:请你用手轻压桌面,手在桌面上滑动,然后用力重压桌面再做一次,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保持压力相同,使手分别在光滑的桌面和粗 糙的桌面上滑动,体会两次感觉有什么不同。

  6、每个同学都擦过黑板,对黑板擦和黑板之间的摩擦力的大小,你有什么感觉?小组里同学交流一下。

  (三)实验探究

  1、猜想,结合前面的讨论,每个小组同时结合你的所见所闻,进行猜想: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大胆猜想,要说明你的猜想原因。小组讨论 后,全班交流。)

  猜想① 。② 。

  2、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控制变量法:当一个物理量与几个因素都有关系时,我们要控制其他因素不变,只改变其中的一个因素,来研究该物理量与这个因素的关系。

  针对老师确定的'猜想,通过小组讨论。选定一个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全班交流。

  3、进行试验

  实验方案通过后,小组进行实验,把实验数据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

  试验次数

  1

  2

  3

  注意:①在拉动木块时,一定要水平拉动,并且在木块匀速运动时再读数,为什么?

  ②每个小组把自己的数据对全部进行展示。

  4、得出结论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结论

  5、交流与评估

  评估实验结论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实验结果和其他小组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相同,是什么原因?

  6、综合全班的实验结果,共同总结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

  (四)小组自学科学世界,独立完成下列各题,小组内交流

  1、摩擦力都是有害的吗?列举生活中有益摩擦和有害摩擦(每组至少列举6条)

  2、怎样可以改变摩擦力的大小?

  3、增大摩擦力的措施有哪些?举例说明。

  4、减小摩擦力大小的措施有哪些?举例说明。

  三、反思总结

  1.摩擦力产生的条件:不光滑,有压力,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不一定和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不一定是阻力。

  3.滑动摩擦力可由公式F滑=μFN计算,或由物体平衡计算。

  4.静摩擦力不是定值,有一个范 围,即0~Fm,由物体运动和其他受力情况决定。

  四、当堂检测

  1、判断题

  (1)自行车刹车时,用力捏紧自行车刹车闸是为了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力 ( )

  (2)在接触面之间加润滑油,可以消除摩擦 ( )

  (3)物体只有在运动时,才会受到摩擦力的作 用 ( )

  (4)物体运动越快,受的摩擦力就越大 ( )

  (5)物体静止时,就一定没有受到摩擦 力 ( )

  (6)如果没有摩擦,我们就寸步难行 ( )

  2、甲、乙两同学沿同一直线,水平向右拉一木箱,甲用60N的力,乙用40N的力,木箱在水平地面上做匀速运动,则木箱受到地面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分别是〔 〕

  A.100N,方向向右 B.100N,方向向左

  C.20N,方向向右 D.20N,方向向左

  3、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运动鞋底的花纹是为了增大鞋底与地面间的摩擦力

  B.冬天下雪后,常见民警在汽车上坡的地方洒上一些炉灰,目的是增大车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

  C.生活中离不开摩擦,摩擦越大越好

  D.工厂工人师傅用的锉刀表面总是凹凸不平的,目的是为了增大锉刀与工件之间的摩擦

  4、笨重的箱子放在水平地而上,我们推不动它是因为 ( )

  A、这物体的惯性很大 B、这物体受到的推力小于摩擦力

  C、这物体受到的推力和摩擦力平衡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

  图6中物块A重10N,A和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5,当悬挂物B重3N时,开始沿桌面滑动。求:(1)B物体重1N时A与桌面间的摩擦力多大?(2)B物体重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3)当A物体上再加上重10N的C物体,B物体重6N时,A与桌面的摩擦力多大?

  课后练习与提高

  1、关于摩擦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摩擦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B.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成正比

  C.摩擦力的方向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

  D.摩擦力大小总正比于接触面上的压力

  2、下列关于摩擦力说法正确的是( )

  A、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B、物体间的压力增大时,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不变

  C、运动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一定等于μN

  D、静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某接触面上有滑动摩擦力,则也一定有弹力

  B、弹力的方向与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一定垂直

  C、滑动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的相对滑动

  D、滑动摩擦力一定阻碍物体的运动

  4、用手握住一个油瓶(瓶始终处于竖直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瓶中油越多,手必须握得越紧

  B、手握得越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越大

  C、不管手握得有多紧,油瓶受到的摩擦力总是一定的

  D、以上说法都正确

  5、有三个相同物体叠放在地面上,如图,物体之间及物体和地面之间不光滑。ABC静止。( )

  A.C受地面摩擦力,大小为F,方向向左。

  B.A受水平向右的摩擦力。

  C.B对C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D.C和地面间无摩擦力

  6、一根质量为m,长为a的均匀木棒,它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用F力推动,当其经过如图所示位置时,求f。

  7、物体静止,F力作用处光滑,求静摩擦力。当力F变为3F时,再求静摩擦力。

  A错;如果受的是静摩擦力,则可能压力增加但摩擦力不变,比如手握油瓶,握得再紧瓶子受到的静摩擦力还是mg,B对C错;D正确。

  3、【答案】ABC

  4、【答案】 AC

  【解析】没越多,为了不掉下来,必须增加最大静摩擦力,A对;由受力分析知:竖直方向只有竖直向上的静摩擦力和竖直向下的重力,瓶始终静止,说明静摩擦力始终与重力平衡,大于始终等于mg,不变,B错C对D错。

  5、【答案】AC

  【解析】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无关。

力的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重力及重力产生的原因。

  2.了解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3.了解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2.经历探究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过程,能够运用这个规律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时时刻刻都受到重力作用,重力是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力。重力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重点是重力的概念、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涉及质量和重力的测量、实验数据的收集、分析论证等多个探究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

  三、教学策略

  重力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与重力有关的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物理不仅有趣,而且非常有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探究“重力大小和质量的关系”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善于发问、质疑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制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领悟科学探究的思想和精神,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建立基础。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重物、重垂线、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5分钟)

  视频:观看奔腾的黄河、倾泻而下的瀑布、空投的救灾物资、体育比赛掷铁饼等与重力有关的画面。

  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这些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学生实验:让橡皮从高处由静止落下,再把它竖直向上、沿水平方向、向任意方向抛出,观察并描述橡皮的运动情况。

  通过观察实际现象创设情境加深学生对重物下落原因的认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求知欲。

  新课教学

  (30分钟)

  一、重力

  思考:视频和实验中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共同之处呢?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思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谁?上升的直升机、烟囱里冒出的烟、放飞的风筝都是向上运动。它们是否受重力的作用?地球附近有没有不受到重力作用的物体?如果没有重力,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场景?

  引导学生分析视频和实验中物体最终都落回了地面,与这些物体有着共同联系的物体是地球,这些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个力叫做重力。

  学生分析归纳出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

  通过地面附近上升的物体也受到重力,强化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认识。

  二、重力的大小

  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力的三要素,现在我们就来研究重力的三要素。

  体验:让学生手拿质量不同的钩码,体验重力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请提出猜想。思考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如何测量重力大小?

  提醒注意观察根据测量数据做出的重力与质量关系的图像是一条过原点的直线。联系数学知识分析,过原点的直线说明坐标轴上的两个量是正比例函数,两个量成正比。

  写出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给出例题。

  学生交流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的方法: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下方,物体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为被测物体的重力。然后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画出图像。

  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得出实验结果说明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重力与对应质量的比值基本上是一个不变的值,这个比值大约是9.8 N/kg。

  让学生经历探究重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过程,会根据图像分析处理实验结果。能正确书写重力大小与物体质量的关系式,并能进行简单计算。

  三、重力的方向

  活动:(1)观察拿在手中的小球自由下落的方向。

  (2)用一根线把物体悬挂起来,观察静止时线的方向。

  演示:(1)重垂线与水平桌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2)重垂线与斜面的方向是否垂直?

  归纳:重垂线的方向与水平面垂直,与斜面不垂直。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不能说垂直向下。

  思考:利用重垂线检查我们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及课桌面是否水平。说说你们检查的结果和根据。

  思考: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人,好像脚是朝上的,他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

  学生观察得出:小球受重力自由下落时的方向及悬挂的'物体受重力作用使悬线下垂的方向便是重力的方向,这一方向是竖直向下的,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学生领悟到:如果重垂线和墙壁是平行的,说明墙壁竖直,如果重垂线和桌面及窗台是垂直的,则说明桌面和窗台是水平的。

  通过分析让学生说出:地球上不同地方的人或物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对于他们所处的位置来说都是竖直向下的。因为地球是球形,所以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下”实际都指向了地球的中心,因此我们所说的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指向“地心”。指向地心的方向叫“向下”,背离地心的方向就应该叫做“向上”。

  这一部分的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遵循了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垂线、水平仪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们的学习,也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四、重心

  思考:粉笔盒里有许多粉笔头,取出其中一个,这个粉笔头受不受重力的作用?换另一粉笔头,它受不受重力的作用?里面的每个粉笔头都受重力的作用,整个粉笔盒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

  如何确定物体的重心呢?

  一般材料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粗细均匀的木棒的重心在木棒的中点,均匀圆木球的重心在它的球心。

  引导学生分析: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但是,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在重心处。

  重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这样处理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

  五、重力的由来

  活动:请同学们用一根细线拴住自己的橡皮按课本所示的图做实验,说说你的感受。

  讲述:我们知道月亮在不停地绕着地球旋转。就像橡皮绕着你的手旋转一样,也是因为地球上有力在牵着月球。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间都存在相互吸引力,这就是万有引力。地面附近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就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学生说出:橡皮做圆周运动时需要用力拉着,否则就会被甩掉。

  让学生通过实验感受橡皮不会飞走是因为受到“引力”作用,拉进了学生跟所学知识的距离。

  课堂小结

  (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力的教案 篇3

  设计意图:为了让幼儿更好的了解交通规则,树立安全的交通意识,认识红绿灯及简单的交通规则。在游戏中锻炼幼儿的平衡力和协调性。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设计了《我是小司机》这节体育活动。

  活动目标:

  1、帮助幼儿了解信号灯的功能,能遵守基本的交通规则,在交通设施的'帮助下安全通行。

  2、通过活动使幼儿能够在游戏中锻炼自身的平衡力和协调性。

  3、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信号灯 、呼啦圈、《汽车开来了》的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出示教具信号灯,导入活动。

  教师:(1)小朋友们,这是什么?你在哪里看见过这些东西?你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吗?它们有什么用途吗?(请幼儿回答)

  今天老师带你们玩一个游戏。出示红绿灯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用处和作用,在游戏中老师是一辆大汽车,小朋友是一辆小汽车。

  二、创设情境,体验交通规则。

  幼儿跟着老师开汽车(嘟嘟~~~~~~~~)

力的教案 篇4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xx年初审通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xx出版传媒集团xx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力》的第四节《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设计思路

  为坚持新课改的理念,实施高效课堂,本着先学后教的思想,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中学到知识。在学习了弹力、重力和摩擦力这三种具体的力以后,对它们的共同性质之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性的研究是本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常见的概念,力也是整个物理学的核心,是贯穿物理学的主线,学好力,为以后学好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在学习了弹力、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学生预习、讨论及自己动手实验,教师适时点拨,能得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结论。本节教材内容偏少,知识点集中,教学过程可采用观察讨论法和实验探究法。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到力的作用的相互性并能利用该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2)通过讨论,认识到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知道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互间的讨论、展示和学生点评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2)通过观察和实验来掌握探究物体间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为后面平衡力的学习打下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观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能力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4、现代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幻灯片视频动画展示,结合教师精讲,教师在展示幻灯片的同时,运用传统教学,把重点内容及本节课的小结进行板书,以达到学生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四、教学重点

  掌握力的概念、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五、教学难点

  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用此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六、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学生9组分组实验器材18个)、ppt制作、物理课本、导学案(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备课组内经过各位教师的三次研讨,精心编制导学案)、双色笔(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和完成导学案情况,在自己有问题的地方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改正,或勾画重点内容)、课前5分钟展示(展示导学案中的自主学习部分)

  七、教学过程

  Ⅰ、课前5分钟展示

  学生展示,各小组分配到人,一般由小组中基础较差的学生展示,同组的其他同学进行点评、改正。没有展示任务的同学在物理学科班长的领导下进行朗读本节课的相关内容,改正导学案中的问题。教师做好课前准备。

  Ⅱ、导入新课

  (幻灯片播放)公元1918年,海南省南天村,有一恶霸,名叫南天虎。人如其名,仗着家财万贯,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村里人人谈虎色变。有一天,他十岁的儿子跟几个小朋友到村外玩耍,刚出村口,他儿子就踢到一个石头,摔得头破血流,抱着头,一边哭,一边跑回家叫“爸爸!爸爸……”南天虎看见儿子血流满面,气得咬牙切齿,指着儿子“谁打你的?”儿子有父亲在,什么都忘了,一边拉父亲的手,一边往村外走,走到石头前面,指着势头说:“就是它。”南天虎想都不想,一脚向石头踢去,“唉呀,我的脚断了!”围观的村民,人人暗地称快。有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小故事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思考)

  Ⅲ、新课教学

  一、认识力

  师:看了这个小故事,在大家学习完这节课后来解释其中的道理。

  [板书]第八章 第四节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做一做]1、用手推、拉桌子;用脚蹭地。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测出拉力。

  [点评]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利用身边的物体做简单的物理实验,体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的理念。

  教师分析:用手推、拉桌子,说明手施加了力,桌子受到了力;用脚蹭地,说明脚施加了力,地面受到了力;用手拉弹簧测力计,说明手施加了力,弹簧测力计受到了力。

  师:一个力的产生需要几个物体?

  生:两个。

  师:这两个物体分别叫什么?

  生: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师:现在我们给力下一个完整的定义。

  生:物理学中,把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称为力。

  [点评]结合前面所学,巩固力的概念。

  [板书]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想一想]当一个物体受到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是否也同时受到这个物体的作用呢?

  二、物体间力的作用事相互的

  [多媒体展示]1、穿旱冰鞋的小孩推墙,小孩向后退。

  2、放着磁铁的两个小车,当同名磁极相对时,两个小车同时后退;

  当异名磁极相对时,两个小车相互靠近。

  师:现在大家拿出导学案,讨论合作探究一中的内容,并完成合作探究一。

  (图片见课本57页图8-34、8-35、8-36、8-37)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由组内成员指定一个主讲人,其他成员可以进行纠错或补充,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完成导学案合作探究一的内容。(时间在5分钟左右,教师可以巡查,也可随时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

  [教师]幻灯片中出示展示、点评的小组成员,学生讨论结束。

  师:好,讨论结束,请展示开始展示,点评的同学做好准备。

  生1:用手指压铅笔尖,手是施力物体,铅笔是受力物体,而手指感到疼,说明铅笔受力的同时对手也施加了力。

  生2:小华和小明穿着旱冰鞋静止在地面上,小华用力推小明,发现两人同时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说明小明受力的同时也对小华施加了力。

  生3:将两个悬挂着的带有异种电荷的小球靠近,会看到两个小球相互吸引,相互靠近。说明两个小球在受力的同时都对对方施加了力。

  生4:将载有磁铁的小车相载有铁块的小车靠近,发现两个小车相互吸引,相互靠近。说明铁块受力的同时也对磁铁施加了力。

  师:从上面的4个现象中,发现这些现象说明了一个共同的什么问题?

  生5: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有力的作用时,另一个物体也同时对这个物体有力的作用,即力的作用时相互的。

  [知识小结]一个力必须涉及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并且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板书]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补充]多媒体展示图片,运动员起跑、用脚尖踢球脚会感到疼、飞机起飞、火箭发射船浆向后划水使船前进等。

  [点评]拓展学生的'视野,体现“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的理念

  [提示]在此环节可让学生多多举例,能更加深理解。

  [点评]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展开、演示实验的进行,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内隐到外显地认识、理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渡]物理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那么物体间这种相互作用的力有什么关系呢?

  三、实验探究:物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关系

  师:物理中实验探究分为几个环节?

  生: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收集证据、交流讨论、得出结论。

  师:按照实验探究的过程完成导学案中的合作探究二的内容。

  [学生活动利用桌面上的器材,两个弹簧测力计进行实验探究。

  [点评]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材料、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去深化认识、加深理解。

  师:随机点将,那个小组完成了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组的成果?

  生1:首先将两个弹簧测力计校正零点,然后将他们秤钩相对,向相反的方向拉动弹簧测力计,同时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录数据,我们组记录了三组数据,(边示范边讲解)从数据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实验次数

  F1/N

  F2/N

  1

  3

  3

  2

  5

  5

  3

  7

  7

  生2、我补充,两个弹簧测力计分别叫甲和乙,甲对乙施加了力,作用在乙上,同时乙队甲也施加了力,作用在甲上,所以相互作用的力还应该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师:补充的非常好,经过两名同学的示范和讲解,对于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大家已经弄清楚了,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反,并且两个力都沿着弹簧测力计的轴线方向,这个相反的方向应该在同一条直线上。

  [点评]教师的适当讲解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有些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讨论探究、交流获得,有些预备知识是教师必须要讲解的,可为后面的二力平衡做铺垫。

  [板书]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师: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开头的小故事,你能说出其中的道理吗?

  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用脚踢石头,同时石头对脚也施加了力,所以那个恶霸的脚才会断。哈哈

  Ⅳ、反馈练习

  完成导学案中[当堂训练]内容,完成的同学可以进行展示,随机点将,学生进行点评。教师利用实物展示台点评学生的练习结果,对于存在问题进行强调

  Ⅴ、课堂小结

  我的收获、学生陈述本节课所得。

  八、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我知道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要充分相信学生,我就充分注意到应该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展示,大胆的开展实验探究,从自身的实验探究中寻找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比教师的填鸭式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但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合作流于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真正学到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力的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合力,什么是二力的合成。

  2、会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并会判断方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观察能力

  通过观察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相同的实验使学生明确实验中应观察什么现象,并由此分析出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进而认识到观察物理现象应首先明确观察目的,并根据观察目的明确观察什么,观察的各现象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些现象是如何说明所要观察的问题的。

  2、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计算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确定合力的方向,能已知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力及其中一个力,求另一个力的大小和方向。

  三、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质。

  通过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的图示,培养学生欣赏线条美的能力。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过“提水”和“推木箱”两个实例说明两个力产生的效果可以用一个力来代替,这个力就叫做那两个力的合力,引出求合力的问题。接着研究两个力沿同一直线作用在物体上这种最简单情况下求合力的问题。通过 “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和“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两个演示实验,得出结论。最后联系实际,应用知识分析两个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建议

  教学中要注意从合力产生的效果与两个分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来使学生认识合力。然后说明二力的合成就是求两个力的合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合力的概念,还可以再补充其他的事例,例如,两个人拉着一辆车匀速前进。也可以用一个人来代替这两个人拉着这辆车匀速前进,后面一个人对车的拉力就是前面两个人对车的两个拉力的合力。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合力的概念

  理解合力的概念关键是要让学生认识两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和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除利用课本中的例子以及补充其他事例之外,可以通过实验进行定量的研究,使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并进而自己分析生活中相关事例,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合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力之和,而是等效代替。

  2、同一直线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线上反方向的两个力的合成。

  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情况很多,首先应组织、启发学生通过讨论认识各种形式的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实例,使学生对两个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问题有感性认识,然后对这些事例进行分析,区分不同类型,进而明确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课本中安排的实验。

  对于同一直线上同方向与反方向二力的合成问题,在进行实验前可以让学生思考,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能会怎样,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示例

  (一)导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一个人用力推一个物体或者提起一个物体时如果力气不够,这时再过来一个人帮忙则往往会达到目的,但是如果换一个力气比较大的人,他一个人也可以达到目的。这时我们就说一个人经过努力达到的效果与两个人相同,今天我们就来专门研究这样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1、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

  请同学们举出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一个人用力作用的效果与两个人共同用力作用而产生的效果相同。

  学生讨论并举例

  例1 两个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个大人就可以提起来。

  例2 一个人拉一辆车拉不动,再有一个人在后边推就可以把车推动,如果一个力气大的人一个人就可以拉动。

  例3 一根木头一人扛起来比较费劲,如果两个人一人扛一头则可以比较轻松的扛起来,但效果是相同的。

  以上同学们举的实例都非常对,这里所说的效果相同,在物理学中我们叫它等效,也可以叫等效代替,在学习物理中建立等效的观念十分重要。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仪器,并开始下面的实验:将一根弹簧挂在支架上,弹簧后边用一块白纸板衬托。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伸长一定的长度,其指针指在一定的位置,用笔在白纸板上标上记号。换用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弹簧指针指在同一位置。实验前让同学注意观察指针所指示的位置。实验结束后教师讲解并提出问题。可配合将实验过程制成图,用投影打出。如图所示将一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说明这个物体对弹簧施加了一个力的作用。将两个物体挂在弹簧下,这两个物体分别对弹簧施加了力 和 。弹簧伸长说明了什么?

  说明力作用在弹簧上,使弹簧的形状发生了变化。

  挂一个物体和挂两个物体弹簧的伸长量是什么关系?说明了什么?

  弹簧的伸长量相同,说明一个力作用在弹簧上与两个力共同作用在弹簧上产生的效果相同。

  一个力(F)产生的效果跟两个力( 和 )共同作用产生的效果相同,这个力(F)就叫那两个力( 和 )的合力。求两个力的合力叫二力的合成。

  在讲解中要求同学注意,合力不是力的和,在后面的研究中同学们会逐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请同学们列举一个物体受两个力作用的事例,前边举过的事例也可以重复。(学生边举例,教师边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以便于分析)

  【例1】 一个人在前面拉车,另外一个人在后边推车。

  【例2】 两个人共同提一桶水。

  【例3】 房顶上的吊灯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电线的拉力。

  以上这些事例如果要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类?

  有两个力互成角度的,也有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的。

  在一条直线上的力有方向相同的,有方向相反的。

  在上面这些事例中,最简单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我们先来研究同一直线上的二力合成问题。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同一直线、方向相同,另一种是同

  直线方向相反。请同学们首先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猜想一下,这两种情况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与两个力的大小和方向是什么关系?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请同学说出自己的猜想,教师把同学猜想的大意写在黑板上。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看书上两个实验示意图和相关说明,看完后亲自完成这两个实验;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学生看书,然后开始实验,教师在同学中间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合力的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合力的大小及方向与这两个分力是什么关系?

  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合力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合力的方向跟较大的那个力相同。

  在完成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提问:两个小孩共同提一桶水,每个人都对水桶施加了一个力,大人一个人提一桶水,她对水桶如果施加的是一个竖直向上的力,如果他们提的是同一桶水,那么大人施加的力和两个小孩施加的力的效果是否相同?

  [学生]效果相同。

  [老师]两个小孩子所用力的合力的大小与大人施加的力的大小是什么关系?

  [学生]相等。

  [老师]在这种情况下,大人所用力的大小是否等于两个小孩所用两个力的和?

  [学生]不等。

  [老师]为什么?

  学生今天我们研究的是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的合成,这两个小孩施加的

  两个力不在同一直线上,不能用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的规律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总结、扩展

  今天我们研究同一直线二力合成的方法,这一方法就不能用来研究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问题。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用力 和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是它们合力的大小和方向。(以两个小孩提水桶问题为例,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出它们的合力)实际上同一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问题,是互成角度二力合成的特殊情况,课本第六节就是这方面的内容,同学们感兴趣可以先看书自学,然后我们再一起探讨。

  探究活动

  【课 题】

  实验分析同向合力和反向合力

  【组织形式】

  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

  用一些测量工具(至少要多个弹簧秤)探究同向合力和反向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备 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力的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贝聿铭大师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理解并初步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学习重、难点】

  学习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学法指导】

  本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应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争取能够理清文章的脉络,并注重本文多种写作方法的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 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晶莹剔透( ) 勘察( ) 贝聿铭( ) 轩然大波( )

  遗shuāng( ) 初生之dú( ) lín( )选 yíng( )系

  水 xiè( ) diàn( ) 定

  2.细读课文,思考:与前面三篇文章相比,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亮点?

  3.文章介绍了贝聿铭获得的荣誉和艺术成就主要有哪些?(按时间顺序列举)

  4.读完文章,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疑问:

  二、课堂助学

  1.导入。

  2.各小组交流预习情况并展示

  3.学习研讨

  (1)文章开头两段写的是什么内容?这两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章的三个小标题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3)贝聿铭建筑设计的总体特点是什么?(可以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也可以根据文段内容自己概括。)

  (4)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但贝聿铭是一个建筑大师,因此不能不写他的建筑设计,为了表现他设计的艺术,作者综合运用了描写、说明、议论等表达方式,试各举一例加以赏析。

  4.再读课文,思考: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为什么不以人名为题,而是以“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为题呢?

  5.师生质疑、解疑。

  6.请用一句话总结本节课你的所得。

  三、课堂巩固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20世纪70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40年的祖国探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

  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有人曾问他:“贝老,您相信风水吗?”“建筑师都相信风水的,不是迷信的风水,风水有好几种,比如说我们建筑要摆房子,要背山傍水,这也是风水。我觉得风水我们应该相信的,可是风水要是弄得太过分一点,那就变成迷信了,这个我反对。”他这样坦诚地亮明个人的观点。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在他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都有轨迹可寻,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新建的香山饭店,更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1978年,他谢绝了一个在故宫附近设计高楼的邀请,而选择了远离市区的香山饭店的设计。他提出,应严格控制北京古城区的建筑高度,以保持从故宫向外平缓开阔的空间格局。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任务后,他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某些建筑高出十倍。”他还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去。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我的根在中国。

  (2)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

  (3)贝老,您相信风水吗?

  (4)建筑师都相信风水的……

  2.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从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中汲取了哪些营养?

  3.文中加线的这句话的意思是

  4.张明敏一曲《我的中国心》曾经唱红大江南北,它道出了千千万万海外游子共同的心声:我们的根在中国。试想:20世纪70年代,当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你能想象出他内心的感受吗?请用一段话描述他当时的心理

【力的教案】相关文章:

力的教案08-07

《摩擦力》教案11-11

《二力平衡》教案07-24

《二力平衡》教案优秀08-28

高中力的合成教案01-30

初中物理《摩擦力》教案09-05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力01-25

集中注意力教案02-27

大班摩擦力科学教案01-18

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