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2 12:10:13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1

  这是一节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1、范老师多少岁;

  课上孩子们交流自己的爸爸妈妈多少岁的话题。大家站起来自豪地介绍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多少岁了。

  顺着书本上的问题(如上图),我顺势问孩子们:那你们猜猜范老师多少岁了?

  有两个孩子说:范老师21岁、22岁。

  哈,一年级孩子说起年龄总让人啼笑皆非的。

  记得上一届一年级,有个孩子指着一个刚毕业的女教师说,宋老师82岁。问那孩子,为什么要说82岁?那孩子说,数越大表示越年轻!哈!

  当两个孩子猜了我二十几岁后,接下来有孩子开始猜我四十几岁。

  问原因,说,范老师有点老了。

  唉,真伤心丫!

  还有的孩子站起来,都猜三十几岁。

  我让孩子们说说猜测的依据。

  成成站起来,扯着他高八度的嗓门说:“范老师都已经有了女儿了,而且和我们是一样大的,所以,我想范老师肯定满三十几岁了!”

  我夸奖成成是个会找线索,会推想的好孩子!范老师女儿都9岁了,怎么可能21、22岁呀!

  2、抓豆子

  到了实践活动中的抓豆子环节,孩子们欢快的闹腾开了,一片五谷丰登的势态。

  抓一把蚕豆,数一数。

  抓一把花生估一估。

  再通过蚕豆与花生的实际大小,判断推想,一把花生的粒数肯定比蚕豆要多。

  花生和蚕豆的.实际大小关系,有点像昨天习题中苹果和草莓的关系,需要孩子们调动生活经验,为数学推理服务。

  课上大家交流一下,前后沟通一下,好有意思!

  不过更有意思的是,好多孩子带的蚕豆花生等都是熟的。所以,活动刚开始,就有宝贝抓着豆子嚷嚷:老师,这是熟的!边说边往嘴里塞。

  还有的小组,花生米没有带成,带了炒熟的花生果。结果,在抓花生米环节,整个小组索性剥开花生果,吃起了香喷喷的花生米。这样肆无忌惮的,也只有一年级的宝贝们了!

  翔可爱透了,在活动开始后,他执拗的举高小手,我蹲下身问,翔,怎么了?他说,老师,我奶奶煮的花生米可好吃了。不过今天带的是生的!

  如果下次带豆子,一定要叮嘱家长们,带生的!

  看似玩玩闹闹的一节课,从中也看不到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有关搜集信息、估计、操作等活动经验,也能在潜移默化中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一节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为了让这节课上的不单调,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于是我设计这样一节课。

  在第一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巩固了一下100以内数的顺序,这让学生学习的非常扎实。我用不同的数学方式进行了巩固,一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二是分组数数。一二组用5个5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然后再出示课题。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紧接着,我让学生用刚才数的这些数中的一个数说一句话。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活动:

  (1)首先我来示范,通过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要求学生不能抓得太紧,也不能抓得太多。

  (2)数出一把蚕豆的粒数。

  (3)以一把蚕豆的粒数为依据,分别估计一把花生米和一把黄豆的粒数。

  (4)并在合作中让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抓、猜、数的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由于活动前安排了学生示范、活动要求的指导这两个环节,因此,在活动时,孩子们进行得比较有序;另外,由于小组长的及时分工调节,每个小组合作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在最后一个环节“数一数”时,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数校园的大树,数校园的房间等等。让学生们在游戏当中,在快乐当中掌握了数,运用了数,并对枯燥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解。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3

  今天有幸和金陵小学仙林分校的徐梅老师上了一节同课异构课。整节课主要分为三部分: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

  “说一说”环节中,徐老师通过“我们自己的年龄超过1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在30几40几岁的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超过60岁的请举手,爷爷奶奶的年龄在50几岁,60几岁以上的请举手,爷爷奶奶的年龄是30、4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让小朋友们对家人的年龄都一个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这个很好,很值得我学习。

  两节课中,区别最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二部分:“猜一猜”的环节,(选的豆子的特点,蚕豆和花生米差不多,蚕豆比花生米大一点,花生米比黄豆大的多)两节课中,都是先开始提出要求,活动时如何操作,这一点在活动操作中确实很必要。而徐老师在说完要求后,还给学生示范了如何抓,她是原话:现在请看老师怎么做,老师现在要抓一把蚕豆,张开手抓一大把,不要太紧,不要太松,尽可能抓满就好。这样的示范为学生下面的操作提供了实效性,而我在这一个环节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后来学生在抓豆子的过程,学生相互之间不统一,有的抓太紧,有的抓太松,还有的同学自己前后抓的都不统一,这一点是需要我学习的地方。另外,徐老师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感觉很好,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而且积极性很高,真正觉得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而我的活动总觉得是一种形式上的动,没有让学生思维真正的动起来。在猜一猜环节中,我们都设计了记录结果的表格。

  从表格的设计上各有千秋,徐老师让每一次操作完,组员把结果报给组长,所以在报的过程中,学生比较的只是一种横向比较,我比你的多还是少?那种成就感源于与他人比较的结果,而没有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如才花生米是根据蚕豆的粒数来猜出来的)的一个纵向思维,而我的表格是学生每一次记录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的.。所以从教材的设计安排角度考虑,我觉得我的表格比较合理些。

  另外,小组活动中,我一次操作,我是一贯的口令(说停就停)来让他们停止操作,而徐老师是通过按节奏拍掌声来让他们做好,这样拍掌声的过程中,其实也在等那些没有做好的孩子。(下次试着学做)

  在教学数一数,没法将孩子带到校园,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将校园美景带入教师,这还是比较好的!

  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我觉得自己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上课走动次数太多,容易忽略学生,原因:急躁。

  2、语言表达不规范,以后的课,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如今天课中量词的使用等。

  3、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说的机会。徐老师今天的课细节做得很好,如一个孩子民族的发音有误,她纠正两三次,孩子说的不完整,她一次次引导,看了真让人感动。而在我的课堂,我可能很容易忽略这些,包括孩子的生成性错误。以后这点要改,照顾到我的每一个孩子!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4

  今天教学《我们认识的数》这一课时时,原本觉得这个内容太单调,不好上,为了让这节课上得不单调,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于是我这样设计了这节课:

  在教学第一个环节“说一说”时,我先让学生巩固了一下100以内数的顺序,这一环节我教学得非常扎实,我用四种数数方式进行了数的巩固:一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二是分组数数,一二组用五个五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四组十个十个的方法数到100;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紧接着,我抓住时机说:“同学们数数数得这么好,那你能用你刚才数的这些数其中的一个数说一句话吗?”“你能说得和别人不一样吗”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

  在教学第二环节“说说家人的年龄”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数字的,比如说我们的.年龄。你能说出家里人的年龄吗?”等学生说出了家人的年龄后,我会夸他“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等。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数的应用,还教育了学生做一个关心家人的好孩子。然后直接让他们判断“小明家那个64岁年龄的人”应该是谁,学生有了刚才对年龄认识的基础,他们一下就能猜出那可能是谁的年龄。

  推荐合同范本:

  在教学第三环节“猜一猜”时,我课前提前通知学生准备一些玉米、蚕豆等农作物。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对数量的估计还很陌生,于是,我在教学上打破了常规,改变了一下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为了不让学生没有把握的乱猜,我先让他们随便抓一把玉米,数一数是多少个,然后再重新抓一把,猜一猜,这一把有多少个,在数一数确认一下,然后再抓一把蚕豆猜一猜有多少个。这样,学生的头脑里已基本有了一定的数量,然后我随机提问:“你认为抓一把玉米多还是抓一把蚕豆多?”这时,学生就会很明白地说出哪个多、哪个少。他们用他们的小手清楚地感知了体积大的抓的少,体积小的就抓的多的这个特点,因此,也巩固了比多比少的概念。

  在教学最后一环节“数一数”时,我过渡为:“今天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好,老师要奖励你们,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做《找数字》游戏好吗,这时,学生非常兴奋,我也由此激发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数校园的大树,数校园的房间,数校园的花池等等。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在快乐当中掌握了数,运用了数,并对枯燥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节。

  所以,我认为这堂课上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掌握了知识,算得上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值得探讨的就是,教学“猜一猜“时,我打破常规,采用的那种教学方法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还有待于我向专家去请教。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5

  这一节课终于结束了,一颗悬着的心终于可以放回原处了。介于之前从来没有以公开课的形式来上综合活动课,所以,从准备至上课结束一直非常紧张。

  首先来谈谈通过本节课我发现自己的.弱点。语言组织,可能是因为紧张,事先的语言设计没有很好的运用。本节课安排了四个“你发现了吗?”帮助同学们通过观察去发现知识,结果,很多发现全是我以引导的形式帮助他们总结的。在“数一数”,通过活动重点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而最后,我的总结却很少。

  最后说一说本节课的自我突破,我打破了自我惯有的那种“稳”的固定课堂气氛,还给孩子们一个低年级课堂应该有的那种活跃与自主。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6

  今天有幸和金陵小学仙林分校的徐梅老师上了一节同课异构课。整节课主要分为三部分: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

  “说一说”环节中,徐老师通过“我们自己的年龄超过1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在30几40几岁的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超过60岁的请举手,爷爷奶奶的年龄在50几岁,60几岁以上的请举手,爷爷奶奶的年龄是30、4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让小朋友们对家人的年龄都一个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这个很好,很值得我学习。

  两节课中,区别最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二部分:“猜一猜”的环节,(选的豆子的特点,蚕豆和花生米差不多,蚕豆比花生米大一点,花生米比黄豆大的多)两节课中,都是先开始提出要求,活动时如何操作,这一点在活动操作中确实很必要。而徐老师在说完要求后,还给学生示范了如何抓,她是原话:现在请看老师怎么做,老师现在要抓一把蚕豆,张开手抓一大把,不要太紧,不要太松,尽可能抓满就好。这样的示范为学生下面的操作提供了实效性,而我在这一个环节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后来学生在抓豆子的过程,学生相互之间不统一,有的抓太紧,有的抓太松,还有的同学自己前后抓的都不统一,这一点是需要我学习的地方。另外,徐老师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感觉很好,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而且积极性很高,真正觉得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而我的活动总觉得是一种形式上的动,没有让学生思维真正的动起来。在猜一猜环节中,我们都设计了记录结果的表格。

  从表格的设计上各有千秋,徐老师让每一次操作完,组员把结果报给组长,所以在报的过程中,学生比较的只是一种横向比较,我比你的多还是少?那种成就感源于与他人比较的结果,而没有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如才花生米是根据蚕豆的`粒数来猜出来的)的一个纵向思维,而我的表格是学生每一次记录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的。所以从教材的设计安排角度考虑,我觉得我的表格比较合理些。

  另外,小组活动中,我一次操作,我是一贯的口令(说停就停)来让他们停止操作,而徐老师是通过按节奏拍掌声来让他们做好,这样拍掌声的过程中,其实也在等那些没有做好的孩子。

  在教学数一数,没法将孩子带到校园,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将校园美景带入教师,这还是比较好的!

  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我觉得自己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上课走动次数太多,容易忽略学生,原因:急躁。

  2、语言表达不规范,以后的课,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如今天课中量词的使用等。

  3、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说的机会。徐老师今天的课细节做得很好,如一个孩子民族的发音有误,她纠正两三次,孩子说的不完整,她一次次引导,看了真让人感动。而在我的课堂,我可能很容易忽略这些,包括孩子的生成性错误。以后这点要改,照顾到我的每一个孩子!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7

  今天教学《我们认识的数》这一课时时,原本觉得这个内容太单调,不好上,为了让这节课上得不单调,能很好地让学生掌握,于是我这样设计了这节课:

  在教学第一个环节“说一说”时,我先让学生巩固了一下100以内数的顺序,这一环节我教学得非常扎实,我用四种数数方式进行了数的巩固:一是让学生集体从0数到100;二是分组数数,一二组用五个五个数的方法数到100,三四组十个十个的方法数到100;三是分男女同学,女同学数100以内的双数,男同学数100以内的单数。这样,不但巩固了数的顺序,还加深了学生对单双数的概念和记忆。紧接着,我抓住时机说:“同学们数数数得这么好,那你能用你刚才数的这些数其中的一个数说一句话吗?”“你能说得和别人不一样吗”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高,把本节课推向了高潮。

  在教学第二环节“说说家人的年龄”时,我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我们的生活是离不开数字的,比如说我们的年龄。你能说出家里人的年龄吗?”等学生说出了家人的年龄后,我会夸他“你真是一个有心的孩子”、“你真是一个孝顺的孩子”等。这样不仅巩固了学生对数的应用,还教育了学生做一个关心家人的好孩子。然后直接让他们判断“小明家那个64岁年龄的人”应该是谁,学生有了刚才对年龄认识的基础,他们一下就能猜出那可能是谁的年龄。

  在教学第三环节“猜一猜”时,我课前提前通知学生准备一些玉米、蚕豆等农作物。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对数量的估计还很陌生,于是,我在教学上打破了常规,改变了一下教学方法,在课堂上,为了不让学生没有把握的乱猜,我先让他们随便抓一把玉米,数一数是多少个,然后再重新抓一把,猜一猜,这一把有多少个,在数一数确认一下,然后再抓一把蚕豆猜一猜有多少个。这样,学生的头脑里已基本有了一定的数量,然后我随机提问:“你认为抓一把玉米多还是抓一把蚕豆多?”这时,学生就会很明白地说出哪个多、哪个少。他们用他们的小手清楚地感知了体积大的抓的少,体积小的就抓的多的这个特点,因此,也巩固了比多比少的概念。

  在教学最后一环节“数一数”时,我过渡为:“今天同学在课堂上的表现非常好,老师要奖励你们,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做《找数字》游戏好吗,这时,学生非常兴奋,我也由此激发了学生求知、探索的欲望。我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数校园的大树,数校园的房间,数校园的花池等等。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在快乐当中掌握了数,运用了数,并对枯燥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调节。

  所以,我认为这堂课上得丰富多彩,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掌握了知识,算得上是一堂比较成功的课。

  值得探讨的就是,教学“猜一猜“时,我打破常规,采用的那种教学方法是否正确,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还有待于我向专家去请教。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8

  今天有幸和金陵小学仙林分校的徐梅老师上了一节同课异构课。整节课主要分为三部分: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

  “说一说”环节中,徐老师通过“我们自己的年龄超过1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在30几40几岁的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超过60岁的请举手,爷爷奶奶的年龄在50几岁,60几岁以上的请举手,爷爷奶奶的年龄是30、4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让小朋友们对家人的年龄都一个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这个很好,很值得我学习。

  两节课中,区别最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二部分:“猜一猜”的环节,(选的豆子的特点,蚕豆和花生米差不多,蚕豆比花生米大一点,花生米比黄豆大的多)两节课中,都是先开始提出要求,活动时如何操作,这一点在活动操作中确实很必要。而徐老师在说完要求后,还给学生示范了如何抓,她是原话:现在请看老师怎么做,老师现在要抓一把蚕豆,张开手抓一大把,不要太紧,不要太松,尽可能抓满就好。这样的示范为学生下面的操作提供了实效性,而我在这一个环节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后来学生在抓豆子的过程,学生相互之间不统一,有的抓太紧,有的抓太松,还有的同学自己前后抓的都不统一,这一点是需要我学习的地方。另外,徐老师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感觉很好,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而且积极性很高,真正觉得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而我的活动总觉得是一种形式上的动,没有让学生思维真正的动起来。在猜一猜环节中,我们都设计了记录结果的表格。

  从表格的设计上各有千秋,徐老师让每一次操作完,组员把结果报给组长,所以在报的过程中,学生比较的只是一种横向比较,我比你的多还是少?那种成就感源于与他人比较的结果,而没有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如才花生米是根据蚕豆的粒数来猜出来的)的一个纵向思维,而我的表格是学生每一次记录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的。所以从教材的设计安排角度考虑,我觉得我的表格比较合理些。

  另外,小组活动中,我一次操作,我是一贯的口令(说停就停)来让他们停止操作,而徐老师是通过按节奏拍掌声来让他们做好,这样拍掌声的过程中,其实也在等那些没有做好的孩子。(下次试着学做)

  在教学数一数,没法将孩子带到校园,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将校园美景带入教师,这还是比较好的`!

  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我觉得自己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上课走动次数太多,容易忽略学生,原因:急躁。

  2、语言表达不规范,以后的课,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如今天课中量词的使用等。

  3、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说的机会。徐老师今天的课细节做得很好,如一个孩子民族的发音有误,她纠正两三次,孩子说的不完整,她一次次引导,看了真让人感动。而在我的课堂,我可能很容易忽略这些,包括孩子的生成性错误。以后这点要改,照顾到我的每一个孩子!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9

  今天我执教了“我们认识的数”,它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数单元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考虑到我所面对的孩子年龄只有7、8岁,他们注意力不易持久,如果单纯让学生说生活中100以内的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最后一个“数一数”环节要是安排学生室外活动,时间又是否允许?基于以上考虑,在课前我大胆的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以课前调查,课中交流,课中探究,课后实践这条主线贯穿整个活动过程,收到了颇好的教学果。

  一、课内外结合

  活动中积累这节课是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教学目标光靠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本课最多只能解决一个方法指导的问题。大量的积累和感悟还要由学生自己在课外解决。当我问:你们找到了哪些数,谁先来说?孩子们思维活跃,大胆举手,个个争着说。正是由于课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统计活动,才有了课上学生的侃侃而谈,精彩的“数”展示。学生在收集和汇报中充分体验到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小组分工

  活动中体验小组合作是课标中所提出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促进集体协作精神的形成。这节课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特点,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活动:

  (1)通过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

  (2)数出一把花生米的粒数。

  (3)以一把花生米的粒数为依据,分别估计一把糖和一把黄豆的粒数。并在合作中让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抓、猜、数的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由于活动前安排了学生示范、活动要求的指导这两个环节,因此,在活动时,孩子们进行得比较有序;另外,由于小组长的及时分工调节,每个小组合作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三、重视估算

  活动中指导新课标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说,这节课上我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每次学生汇报完所收集的数据后,我都引导他们小结:你是怎么找到这些数的?用了什么方法?除此外我还十分注重了估算策略的渗透。如让学生猜年龄“我家有一个人,今年xx岁,猜猜是谁?根据提示:“多了、少了、多得多、少得多”猜物品的价格,根据一把花生米的粒数估一估一把糖、黄豆有多少粒这些环节,既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增强了数感,更让猜对的孩子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10

  今天我执教了“我们认识的数”,它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数单元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考虑到我所面对的孩子年龄只有7、8岁,他们注意力不易持久,如果单纯让学生说生活中100以内的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如果按照教材的安排,最后一个“数一数”环节要是安排学生室外活动,时间又是否允许?基于以上考虑,在课前我大胆的对教材进行了重组,以课前调查,课中交流,课中探究,课后实践这条主线贯穿整个活动过程,收到了颇好的教学果。

  一、课内外结合,活动中积累这节课是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教学目标光靠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本课最多只能解决一个方法指导的问题。大量的积累和感悟还要由学生自己在课外解决。当我问:你们找到了哪些数,谁先来说?孩子们思维活跃,大胆举手,个个争着说。正是由于课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统计活动,才有了课上学生的侃侃而谈,精彩的“数”展示。学生在收集和汇报中充分体验到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小组分工,活动中体验小组合作是课标中所提出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促进集体协作精神的形成。这节课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特点,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活动:

  (1)通过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

  (2)数出一把花生米的粒数。

  (3)以一把花生米的粒数为依据,分别估计一把糖和一把黄豆的`粒数。并在合作中让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抓、猜、数的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由于活动前安排了学生示范、活动要求的指导这两个环节,因此,在活动时,孩子们进行得比较有序;另外,由于小组长的及时分工调节,每个小组合作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三、重视估算,活动中指导新课标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运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说,这节课上我十分重视学法的指导,每次学生汇报完所收集的数据后,我都引导他们小结:你是怎么找到这些数的?用了什么方法?除此外我还十分注重了估算策略的渗透。如让学生猜年龄“我家有一个人,今年()岁,猜猜是谁?根据提示:“多了、少了、多得多、少得多”猜物品的价格,根据一把花生米的粒数估一估一把糖、黄豆有多少粒这些环节,既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增强了数感,更让猜对的孩子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11

  “我们认识的数”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认数单元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是在学生认识了10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主要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并通过合作交流,使学生体会数学活动的乐趣,并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能力。考虑到我所面对的孩子年龄只有7、8岁,他们注意力不易持久,如果单纯让学生说生活中100以内的数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疲劳。

  一、课内外结合,活动中积累

  这节课是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这些教学目标光靠一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远远不够的,本课最多只能解决一个方法指导的问题。大量的'积累和感悟还要由学生自己在课外解决。老师们也看到了,当我问:你们找到了哪些数,谁先来说?孩子们思维活跃,大胆举手,个个争着说。正是由于课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大量的调查和统计活动,才有了课上学生的侃侃而谈,精彩的“数”展示。学生在收集和汇报中充分体验到了“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小组分工,活动中体验

  小组合作是课标中所提出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养成学会倾听、学会表达等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并促进集体协作精神的形成。这节课我吸取了前几次试教中小组合作分工不明确,杂乱无序的教训,针对一年级小朋友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特点,在“猜一猜”活动中采用了如下三个层次的活动:

  (1)通过观察、模仿、认识“一大把”。

  (2)数出一把花生米的粒数。

  (3)以一把花生米的粒数为依据,分别估计一把糖和一把黄豆的粒数。

  并在合作中让小组长明确分工,安排抓、猜、数的同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和运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等,发展了学生的数感。由于活动前安排了学生示范、活动要求的指导这两个环节,因此,在活动时,孩子们进行得比较有序;另外,由于小组长的及时分工调节,每个小组合作得还是相当不错的。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12

  今天有幸和金陵小学仙林分校的徐梅老师上了一节同课异构课。整节课主要分为三部分:说一说,猜一猜,数一数。

  “说一说”环节中,徐老师通过“我们自己的年龄超过1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在30几40几岁的请举手,爸爸妈妈的年龄超过60岁的请举手,爷爷奶奶的年龄在50几岁,60几岁以上的请举手,爷爷奶奶的年龄是30、40岁的小朋友请举手。”让小朋友们对家人的年龄都一个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这个很好,很值得我学习。

  两节课中,区别最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二部分:“猜一猜”的环节,(选的豆子的特点,蚕豆和花生米差不多,蚕豆比花生米大一点,花生米比黄豆大的多)两节课中,都是先开始提出要求,活动时如何操作,这一点在活动操作中确实很必要。而徐老师在说完要求后,还给学生示范了如何抓,她是原话:现在请看老师怎么做,老师现在要抓一把蚕豆,张开手抓一大把,不要太紧,不要太松,尽可能抓满就好。这样的示范为学生下面的操作提供了实效性,而我在这一个环节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后来学生在抓豆子的过程,学生相互之间不统一,有的抓太紧,有的抓太松,还有的同学自己前后抓的都不统一,这一点是需要我学习的地方。另外,徐老师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的,感觉很好,每个同学都能参与进来,而且积极性很高,真正觉得学生的思维动了起来,而我的活动总觉得是一种形式上的动,没有让学生思维真正的动起来。在猜一猜环节中,我们都设计了记录结果的表格。

  从表格的设计上各有千秋,徐老师让每一次操作完,组员把结果报给组长,所以在报的过程中,学生比较的只是一种横向比较,我比你的多还是少?那种成就感源于与他人比较的结果,而没有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如才花生米是根据蚕豆的粒数来猜出来的)的'一个纵向思维,而我的表格是学生每一次记录跟自己前面的结果比较的。所以从教材的设计安排角度考虑,我觉得我的表格比较合理些。

  另外,小组活动中,我一次操作,我是一贯的口令(说停就停)来让他们停止操作,而徐老师是通过按节奏拍掌声来让他们做好,这样拍掌声的过程中,其实也在等那些没有做好的孩子。(下次试着学做)

  在教学数一数,没法将孩子带到校园,可以通过视频的形式将校园美景带入教师,这还是比较好的!

  通过这两节课的对比,我觉得自己还存在以下一些不足:

  1、上课走动次数太多,容易忽略学生,原因:急躁。

  2、语言表达不规范,以后的课,每一句话都要推敲一下,如今天课中量词的使用等。

  3、要关注到每个学生,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说的机会。徐老师今天的课细节做得很好,如一个孩子民族的发音有误,她纠正两三次,孩子说的不完整,她一次次引导,看了真让人感动。而在我的课堂,我可能很容易忽略这些,包括孩子的生成性错误。以后这点要改,照顾到我的每一个孩子!

我们认识的数教学反思13

  这是一节活动课,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会用学过的百以内的数表达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个数,让学生在抓东西的动手活动中培养初步的估计能力,同时学会一些估计的策略和方法。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了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经验。

  在课前调查中,让学生用一百以内的数说一句话的题目,书上也给了两个例子,结果发现学生说的例子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

  (1)学生说的例子范围很窄,许多孩子就按照书上的例子套,没有发散开来。

  (2)学生举的例子数字局限在10以内的数字居多。

  分析原因,在于学生接触的事物的数量以10以内的数为主,并且他们关注的事物是与他们生活密切联系的那一部分,比较狭隘。教师就在课前先给学生展示了一些生活中的一百以内的数的例子,然后让学生回家后与父母一起找一找,并在上课时把找的'东西带来全班展示,结果学生找的很多东西都非常有价值,比如一个学生带了一根皮尺,上面就有着百以内的数;又如一个学生带了一本日历来指给大家看上面的百以内的数,班上甚至有一个孩子把家里的如筷子的支数,小人书的本数,光盘的张数,象棋子的个数,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更加深了百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运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在课后调查中,仍有这道题目,目的是检测学生通过这节课的活动,能不能更开放的说出生活中的例子。可惜的是结果并不如人意,学生的回答要么仍是自己找的例子,要么还是自己以前就知道的,如班上有36人,说明教师这一部分教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先用课件演示书上的例子,这时已经有学生举起了手准备回答,但教师为了再开拓学生的思路,没有对此做出反应,而是拿出自己准备的东西展示给学生看,然后让学生四人小组里说,最后才请个别学生说他们的发现。问题出现在四人小组讨论这里,学生虽然都互相说了,但并没有认真听其他人的发言,也就没有吸取别人说的好的地方,最后能说出来的可能仍是自己带的例子或是自己以前就知道的。

  本节课以学生四人小组活动为主,有四人讨论,更多的是四人动手操作抓糖果、花生米和黄豆的活动,在课堂中就呈现出一种比较乱的状态,教师对小组活动的组织和把握还需要改进和训练,使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经历学习的过程,教师又能有序地进行组织教学,做数学活动中真正的合作者、引导者和组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