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反思>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

时间:2023-02-24 08:04:22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集合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集合15篇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

  分数,学生在三年级就曾认识过,这一课是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分数。使学生透过学习初步理解单位“1”和分数单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好处。使学生在说明分数所表示的好处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潜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五年级学生,不能像一年级学生那样每节课以游戏为主,他们需要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没有过多的形式,只采用了折一折、说一说、画一画的形式,帮忙学生理解并加以应用。

  分数的好处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何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从而归纳分数的好处是本节课所解决的'重点问题。我从动手操作入手,让学生透过折圆片,把圆平均分成2份、4份,折长方形找到长方形的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让学生巩固平均分的概念,体会到分数与平均分的密切联系,并由此引入例题。再透过让学生观察各种物体的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各图的涂色部分,引导学生运用对分数的初步认识进行分析。分析时紧紧抓住单位“1”的概念展开教学,使学生逐步理解单位“1”不仅仅能够表示一个东西,一个计量单位,也能够表示一个整体的含义。在做练习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经常性地思考,如:题目中的单位“1”指的是什么,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分数单位是多少,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等,强化了学生对分数、单位“1”的认识。

  我认为这次的教学设计有几个比较好的地方:一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分数,有的学生说,妈妈买来6个水果,平均分给家里的3个人,每人的水果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学生说得很形象,很生动,也对这样的活动十分感兴趣,只是时间有限,来不及给更多的学生以发挥的时间。二是在学生做桃子题时,我设计了一个提问:“同样是三分之二,为什么涂色桃子的个数不同”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同样的分数,单位“1”不同,每份的数量也是不一样的。美中不足的是,上课时思考到时间关系,我只和学生交流到是单位“1”不同,所以涂的数量不同,没有进一步交流单位“1”的多少和每份数多少之间的关系。

  本节课最大的遗憾是,本课的难点“引导学生自主概括出分数的好处”没有突破。可能由于前后衔接不好,给学生的问题太突然,以至于学生无法从前面单个表示分数的好处中总结出。之后想想,其实当学生出现无法回答的时候,能够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发挥共同智慧,找到答案。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2

  《分数的意义》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它属于“数与代数”学习领域,是一节概念教学课。

  新课的教授我采用的是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因为三年级时就接触分数,新旧概念联系紧密,就不用从概念的本义讲起,只需从学生已有的,与其相关联的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所以安排了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引入新课和第二环节交流预习,明确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学生获取了初步的认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全面参与举例,动手操作,自我创造等主动探究活动,学生理解了单位“1”的含义和分数的意义,并知道了分数单位的含义,整节课教学重点突出,难点也突破的很好,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基本达到教学目标。在整节课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抽象、概括及实践能力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实际教学效果基本达到备课时的设想。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分数概念外延的认识,我有设计了游戏练习。其实,这道题主要体现概念的发展。概念的发展就是不失时机地扩展延伸概念的含义,每一道练习都是对概念的一次拓展,体现概念的发展过程。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我力求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但由于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差异,及本人驾驭课堂能力的不足,一定出现了很多可以避免或值得斟酌的问题,敬请大家多多指导!本节课的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1)、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平均、松散,以至于出现前松后紧和拖堂现象;

  (2)、个别知识点学生已经掌握并能用语言表达出来,教师还是心有余悸地展开讨论,占用较多时间;

  (3)、教师放手的还不够,在学生进行汇报时,语言表达不是很恰当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补充的较多;

  (4)、对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指导的不够到位;

  (5)、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

  (6)、课件没有完全调试好,介绍分数的产生时没能发挥多媒体资源的优势进行教学。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要求是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认识分数单位,知道一个分数是由几个分数单位组成的,并且能够运用分数的意义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抓住本课的重点,通过分月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充分体验、理解分数的意义,并通过分小圆片和分小棒小组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已的'亲身体验,理解由于单位”1“即整体的组成不同,部分的量也是不同的。同时使学生在数学中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切实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本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在学生进行汇报时,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没能顺利地引导学生自已去解决问题。当学生语言表述不够准确时,也没有及时进行纠正。有部分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老师在课堂中也关注不够。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加以注意。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4

  《分数的产生和意义》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学生在三年级上册的学习中,已借助操作、直观,初步认识了分数,知道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本课的教学重在充分应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使新旧知识相互融合,对分数的意义形成系统的理解与掌握。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突出了新旧知识间的连贯与生长点,以问题为导向,在不断的解决问题中不断内化分数的意义。

  一、动态演示,了解分数演变过程

  数学教学不仅传授知识,同样具有传播文化的功能。数学知识是理性的,但也饱含着人类智慧的结晶。对于分数的产生,教科书分散在课前和课末呈现,为了让学生能大概了解分数产生的演变过程,在现实问题中讲述分数的产生,配于课件动态演示,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学生粗略地知道知识的来源,润物细无声地传播着数学知识与科学探索的启蒙教育。

  二、制造矛盾,突破分数认知难点

  学生已掌握用一个物体表示,要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表示,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表示出1/4,让学生自由地创造。这样的情境创设,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不是教师的暗示与启发,而是学生自我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三、巧设问题,深化理解分数意义

  学生依赖于自己的动手实践和实例,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是肤浅的,如果只靠练习加以强化,势必影响着后续知识的学习。因此,在学生初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后,以问题激发思考,在“比较几个,为什么单位”1“不一样,都可以用表示?”中,从具体实例抽象出单位“1”,使思考问题摆脱具体实物的依赖,明白了一个分数关键看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取其中的几份。在“同样是一份,为什么表示的个数不同?”中,体会了单位“1”的数量多少影响着每一份的大小。这样的问题解决,为学生深入理解分数意义打开了一扇智慧之门。

  四、拓展训练,体验知识应用价值

  知识只有在具体应用中,才显示学习的价值。课末除了完成书上的部分练习外,增加了两道思维训练题,猜数游戏迎合了学生的好胜心理,在思考、辩论中,既掌握分数的意义,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在看图说话中,既巩固新知又渗透着不同单位“1”的相互转化思想。

  整堂课教学,学生借助直观操作,在问题情境中不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各自的见解、感受彼此的情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不断建构知识。

  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8

  《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经对分数有了初步认识的根底上进展教学的,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详细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的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展分析与思考。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与抽象、概括的能力,感受分数与生活的联系。上了《分数的意义》这节课以后,我有以下想法:

  本节课成功之处:

  1、本节课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举例、分一分、自我创造分数等,来体验得到分数过程,感悟分数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内化和建构。

  2、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紧紧抓住核心概念进行分数意义的教学,知识点讲得很透彻,深挖教材,教学目标达到的同时也突破了重难点,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3、作为数学老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重视渗透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思想,本节课一大亮点就是渗透了数形结合和累加的数学思想。

  4、重视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本节课不足之处与改进措施:

  1、备学生不够充分,市里的学生不管是语言表达能力,还是思维能力都比县里的学生强太多了,试课的时候不应怕学生回答不出来问题而频繁地改动教学设计。

  改进措施:要因地制宜的备学生。如果是去市里上课,多挑选好的和活跃的班级试课;如果比赛地是县城,就用各种班级试课。

  2、没有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因为怕学生回答不出来,导致很多问题设置的不够开放,老师也不敢放手地让学生畅所欲言。比如:

  (1)小组创造分数那里,学生只回答了平均分的份数不同,没有说表示的份数不同,老师没有让学生继续补充,而是自己说出来。

  (2)概括分数的意义时,老师提示的太多,应该出示完3组分数的意义就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些分数的意义,它们共同的意义是什么?这样一来,学生的概括就有了依据,有了凭借,就有话可说了。

  (3)最后一题出示完第二组数据时应该问学生看到这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或者一开始就让学生畅所欲言发现问题,经过思维碰撞后总结出要充分考虑单位“1”,而不是老师说。

  改进措施:教师要相信学生,留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给学生,该放手时要放手,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把自己定位于那个穿针引线的人,用一个个精心设计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巧妙的串起来。

  3。教师语言不够幽默,课堂趣味性不够,没有从一开始到结束,让课堂气氛始终处于热烈的气氛中。

  改进措施:教师平时要注重培养自己的幽默感。本节课中间的练习应设置一些趣味性的,信封猜笔那个环节应该保留,结尾处可以加入《分数的历史》这种数学文化视频,也可以加入大格局的元素,来一段激情满满的演讲,这一段讲好了,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以掩盖课堂中的一些瑕疵。

  4、整体教学设计比较务实,不够巧妙,亮点不够突出,有记忆点的东西不多。

  改进措施:由于是去市区比赛,可以考虑把崇义的特色加入到教学设计中,这样比较有记忆点。教学设计上还可以再巧妙些,最好是达到环环相扣的效果。

  5、由于教学设计改来改去导致老师记的东西有点混乱,教师的语言不够简练,特别是教师不能重复学生的发言,这是数学课堂之大忌,因为数学学科本身就要求明确严谨,如果语言太繁琐,则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模糊不清。

  改进措施:由于此次准备时间紧,一开始就要去比较专业的学校试课,让老师们提出具有专业性并有可行性性的建议,可以少走弯路,另外教师要把详案烂熟于心,才能表演好。

  6、有些学生上课小细节没有事先讲清楚,比如上课传递话筒习惯,回答问题习惯,后面上课的很多老师强调了这一点,上课的时候就不用走来走去,课堂会更流畅地走下去和节约时间。

  改进措施:课前要充分考虑上课要注意的细节。

  7、由于经验不足,教师课堂驾驭能力不行。

  改进措施: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

  8、两位教师配合度不高,双师课堂形式没有突破。

  改进措施:有待研究。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5

  《分数的好处》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节课,它属于“数与代数”学习领域,是一节概念教学课。

  我教学这节概念课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构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引入我采用的是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因为三年级时就接触分数,新旧概念联系紧密,就不用从概念的本义讲起,只需从学生已有的,与其相关联的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所以安排了第一环节回顾旧知,引入新课和第二环节交流预习,明确任务。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潜力,学生获取了初步的认识,也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概念的构成采用师生交流,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的分数的产生让学生举实例,以感性材料为依据,认识到分数是在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中产生的。同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分数的发展史,数学课中适当的渗透数学文化,能够为学生注入提高数学学习兴趣的用心因素。然后再动手操作与交流中感受分数的好处,得到理性的概念描述。当学生对老师的概念产生质疑时,顺学而导,引出单位“1”,这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难点的突破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怎样表示出“三张饼的3/4”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探究不出结果也没关系,因为再此基础上,配合老师的讲解和生活中的实例,学生会理解得更好,教学才有实效。同时,学生也会逐步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学习的`主体意识。

  概念的巩固是教学的第四个环节,拓展练习,深化理解,回归生活。概念课探究新知用时比较长,我精选了三道练习题。一是练习十一的第四题,动手、动脑相结合,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课堂学习的用心性。二是6、7题,都是与生活实际练习紧密的题目,能更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发展学生的数感。为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分数概念外延的认识,我有设计了游戏练习。其实,这道题主要体现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发展就是不失时机地扩展延伸概念的含义,每一道练习都是对概念的一次拓展,体现概念的发展过程。

  总之,这节课的教学我力求做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教学扎实有效。但由于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差异,及本人驾驭课堂潜力的不足,必须出现了很多能够避免或值得斟酌的问题,敬请大家多多指导!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6

  《分数的好处》这一课,上课时,我根据教材的编排,分下面四步抽象出分数的好处:

  1、借助直观图,唤起学生对分数的已有经验,

  2、抽象出什么是单位“1”,

  3、结合直观图,用单位“1”表示分数的好处,

  4、最后抽象出分数的好处。在教学的时候,教学环节清楚,学生对单位“1”理解也比较清晰,分数的好处理解也到位。但是有幸聆听了名师张齐华老师的《分数的好处》一课,我震撼很大,同样的教学资料,在张老师严谨的设计下,精心的构思中,让学生对单位“1”以及分数有了全新的理解。他的教学充满了魅力,我决定把他的教学方法融合到自己的教学中,于是有了我这天全新的一节课《分数的好处》。

  本节课我首先让学生思维突破,从生活中的1指引到生活中“1”,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1既能够表示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也能够表示有很多事物组成的一个整体。二是揭示单位“1”这样的“1”在数学上能够用来计量大小,因此这样的“1”,我们叫它单位“1”。三是沟通分数、“1”和整数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初步感知真分数、1、整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四概括分数的好处,真正帮学生实现对分数好处的抽象与建构。这样的教学,有如下的优势:

  一、突破难点,正确理解单位“1”。

  我们平时在教学单位“1”的时候,直接介绍单位“1”,至于为什么叫单位“1”,却没有进行深究,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是一带而过。这样的教学从自然数1表示一个个体,到过渡到一个整体,再到过渡到一个抽象的“1”,而且过渡到2个“1”是2,4个“1”是4,此时的“1”已经变成了一个计量单位,故我们帮它取名字叫单位“1”。这样的教学比较直观和自然。

  二、利用数轴,培养数感。

  每次教学一类数后,教材都会有这样的练习资料:在数轴上正确表示数的位置。分数在数轴上表示,教材一向以来让学生透过数轴上的把“1”的平均分,得到填上具体的分数。我先透过把单位“1”平均分填上分数后,再让学生再去找2,找3,透过一个自然数学1把分数和整数有机的联系在一齐,让学生潜意识中构成了分数与整数关系的初步表象。

  三、精心设计、建构新知。

  教材把分数的好处直接总结归纳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而在这一节课上我透过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总结等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正确用分数来表示,既要关注单位“1”,也要关注把单位“1”平均分成的份数以及表示的份数,在此基础上顺势画了一条分数线就得出了分数的好处。这样避免了学生的机械记忆,又使学生印象深刻。

  但是反思自己本节课的教学,也发现有很多不足之处:

  1、对学情估计不足。我想当然地认为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分数,虽然不能正确地来表达每个分数的'好处,但根据涂色部分用分数表达就应是能够的,但在课中缺发现一部分学生对于如何用分数正确地来表示涂色部分,还是一知半解,在课前还是要进行适当的练习,给学生一个预热分数的过程。

  2、分数单位的教学比较单薄。分数单位就是表示其中一份的数,表达形式就是几分之一。我自认为这个资料比较简单,因此在教学时比较忽视,设计相应的练习也比较少。但是在教学时发现,有部分学生从整数的计数单位转换到分数的计数单位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相应的练习还是需要的,让学生充分感知不同的分数,它的单位也是不同的。

  总之,透过教学,我深深地体会到教材是我们的教学之源,我们的教学之本,只要我们合理地利用教材,并适当大胆地跨跃教材,我们就会发现另一片更大的天空。这天我在课堂上做了大胆的尝试,虽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的效果。但是丰富自己的数学内涵,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深入浅出读懂数学教材,是我今后的追求。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7

  “分数的好处”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好处,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好处做出解释,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而分数的好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好处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两个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好处。

  (一)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对单位“1”的认识和扩展,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课一开始,就从学生比较熟悉的把一个物体平均分入手,引导学生归纳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能够用分数来表示,之后以尝试解决把一些物体平均分,用分数表示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一新的数学问题,引起学生对所分物体个数的'关注,透过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也能够把许多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与扩展,也为揭示分数的好处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二)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好处的理解。本节课不仅仅给学生带给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透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好处,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平均分成6组,每组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两组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好处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好处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了基础。

  上完这节课我觉得还有许多不足值得改善,比如:对于数学概念的教学把握不够准确,教师不敢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不多,其实课堂上能够让学生自主创造出分数,自己先谈谈对分数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再适时点拨,归纳总结。还有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应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而是教师取而代之。在时间的安排上过于平均、松散,以致后面的拓展练习未能进行。其次,课堂上教师激励性的语言比较缺乏,课堂气氛未能真正调动起来,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不断地磨练。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8

  讲授新知

  1、教师出示: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这是把什么做为单位“1”,仿照这个例子,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举出大量的例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

  2、教师出示:把一米的线段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这是把谁看作单位“1”,依照这个例子,还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举出大量的例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单位“1”可以是一个计量单位。

  3、教师出示:把6只熊猫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6只熊猫的三分之一,这里把谁看作单位“1”,仿照这个例子,可以把什么看作单位“1”(学生举出大量的例子)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单位“1”可以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它们都可以作为“单位‘1’。

  自学讨论

  1、学生自学课本,教师引导:“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划下来,把你不太理解的地方标上去。”

  (学生自学课本)

  2、学生汇报:

  收获比较多。教师随机板书。

  疑问可能在“单位‘1’为什么要加上一个引号。

  3、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组解决问题。

  4、教师引导学生强调:单位“1”跟自然数的“1”含义不一样。自然数的“1”只表示1个。实实在在的一个。而单位“1”可以是一个物体,可以是一个计量单位,还可以是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所以:加上一个引号,以示区分。

  分数的'组成

  1、请你自学书中的内容,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划下来。把你不懂的地方标上去。

  (生自学课本,归纳出分数的组成有分子、分母、分数线三部分。分子表示到这们的几份。分母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

  2、同学讨论释疑。

  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就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2个重点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设计上我淡化形式,注重实质,注意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领悟单位“1”的含义、进而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人类生活与教学之间的联系应当在数学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为此在课前复习的过程中,我设计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几种。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以此来产生疑问进入课堂。所以就产生了分数。使学生体验到分数是因为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数学来源于生活。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在表示分数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从而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使学生乐学、会学、创造性的学习,培养乐创新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在课堂上,我把一些问题引导出来,而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组织学习。并且,在课上,我走下去去帮助需要帮助的,及时为他们解决难题。

  从总体上讲,这堂课还算成功,但是,在教学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可能对于这抽象的现象不是很能接受,因此,有些学生还摸不着头脑。如何在以后接手班级时更好的教学好《分数的意义》,还希望大家能给我一点好的意见。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9

  本节课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紧紧围绕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关键,在教学中,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通过师生互动教学,引导学生运用生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对百分数的意义有了具体的认识、深刻的理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的注意问题中,明确指出,数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而课堂上,我让学生自己去搜集生活中的百分数的例子,去发现生活中的百分数,利用学生已有的分数知识的基础与生活中对百分数的认识,以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数学内容,使学生体验到现代生活中数学应用的意义,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体现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服务人生的教学。

  2、重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

  教师的教学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本节课坚持以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为主线,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来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学生通过看、思、说、试,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创造百分数,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所以这节课主要通过创设初步感知合作探究实践应用的学习过程,留出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操作应用,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理解。探究的主体是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获得新知识、学会学习是教师共同认同的。但在  本节课是教学百分数的第一节课,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说出百分比数的意义,会读写百分数,并且会区别百分数和分数区别。

  上完这一节课,我觉得学生对这一节内容掌握得还是比较扎实的,绝大部分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写法和意义都理解的比较透彻,完成后面的练习也很好。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很高,知识都是学生自己经历探索、交流得到的,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

  成功之处:

  在教学材料的安排上,让学生充分收集有关百分数的资料,所以孩子们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能具体谈谈每个百分数包含的具体的意义,进而  以学生为主体,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可供独立思考,又开放的课堂教学环境。在教学第一个环节时,以幻灯片新式提供有关百分数时,出现了困难。我意识到此时是他们相互交流,互相合作的最好时机,我抓住这个机会,给他们合作的空间,这个问题很快得到解决。学生在  解决,学生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尊重学生,全体参与。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多种形式的教学,多媒体教学作为辅组,鼓励大胆发言,以尊重学生  目标,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不足之处:

  1、在处理学习百分数的意义方面。

  没有让学生做好充足的准备,还是觉得很遗憾。虽然也让学生结助幻灯片,结合现实生活谈了百分数的意义,还是觉得学生没能亲自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存在的。还须进一步思考如何更好的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让孩子们深刻领悟到意义的内涵。

  2、本节课还有两个知识点我没有讲到。

  第一个是百分数的分数的单位,在学生会读写百分数之后,我也应该把这个内容顺势让学生理解,我没有做到。

  第二是没有让学生明白为何要学习百分数?它的作用是什么?由于备课的不精细,考虑的不全面,造成本节课很不完美,只有利用自习课在进行补救了。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0

  让学生在活动与交流中学习

  分数的意义是系统学习分数的开端,学生正确理解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十分重要,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已学过的分数初步知识及及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点拨引导,以图、数结合,排列整齐的板书,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而清晰的概念,而且能教会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方法,并有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要依据,采取启发引导自主探索的方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重点,突破学习难点。学生已有分数的初步知识,在教学把单个物体看作单位“1”时教师要少讲,而采取学生自己边分学具边说出相应的分数的形式启发学生自己去创造学习,而教学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是教学内容是新知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攻克这一难点。首先以生活经验为突破口,让学生分4支粉笔,理解分数的意义,以此为认识起点进行大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包括:分6个学具说分数,分5个桃子说分数,分8个泥人说分数。

  学生学习数学概念不能一蹴而就,要通过这一节课和以后的学习逐步加深理解。在这一节课中分数的意义内涵较丰富,且比较抽象,这就要通过练习巩固和发展学生的智能。首先将整节课设计成实践操作性的练习形式,既使学习新知也是让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平均分一种物品后总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得出的分数。巩固新知的练习,围绕重点内容既有基本题、变式题,又有综合题和发展题,题型新颖而灵活,不仅能提高学生练习兴趣,促使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而且能在练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判断、多向思考的能力。

  新课程要求新的课堂要具有三个特点:

  学习背景化就是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我们应做到以学生熟悉的知识与用语,设计有意义教学;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从集体合作到个别创新;

  学习活动化就是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以促进学习;在课堂上设计需要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学活动并用正确的方式指导学生合作。

  过程交往化就是通过对话进行教学,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提高学习者的素质。我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进行教学对话,尊重学生与教师不同的交谈互动方式,尽多提供各种机会促进生生、师生交流;确保这种交谈学生比教师有更多的发言机会。

  数学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自己开动脑筋进行学习,掌握数学知识。

  我认为一节有效的数学课,应该是有合理的情境,有效的活动(观察、操作、实验、书写等),平等的交流(让学生在平等中参与各种形式的交流,充分表达学习过程中的感想,让学生在交流与碰撞中生成知识、方法和智慧) ,还要有精当的练习(内容要精、形式要活、思维价值要高),在这些过程中学生还要有积极的参与热情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我就是寻着这样的目标努力构建和谐生态的理想课堂的。在这节课中我主要通过六个方面入手组织学生学习分数:

  一、在情境中引入

  情境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情感的诱因,是教学活动的平台,有利于激起兴趣,凝聚注意力,激活已有经验、形成思路策略,引发自主活动。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境大致有两种:第一种是现实生活情境,第二种是问题矛盾情境或知识顺应情境。课堂上我通过调查数据和实际测量的方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引入分数。

  二、在观察中感知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向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丰富学生的表象。平均分一个物体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让学生在观察中说出分数唤醒原有知识和经验为学生创新作准备。

  三、在实践中体验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小学生的思维是直观多于形象。采用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借助直观建立表象而形成概念。教师通过有效的操作活动,促进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本节课重点就是引导学生把多个物体看作单位“1”,通过平均分得出不同的分数,这是对原有分数的拓展和扩充,这时就应该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探索与创造活动,在我组织的操作活动中体现了活动、主动、开放的有机融合:分4支粉笔师生共同完成为学生自主活动提供方法和经验,后来的活动主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做,这样让学生围绕重点开展自主性学习。

  四、在交流中内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新课标强调学生经历教学活动的过程,操作活动有助于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学内容和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主要是通过沟通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语言和阅读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上,我非常重视学生将操作活动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用语言来表述自己操作的结果,促进了语言与思维的融合。我们可以看出在这样探究的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积极性,出现了矛盾的冲突、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火花,教师也获得了意外的收获。

  阅读是学习的重要方式,我还十分重视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自学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是课堂前的也可安排在课堂教学之中, 这节课我是把它安排在学生探索活动之后,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实现与文本的对话,用经典的知识体系丰富自己在操作中的体验,深化。

  五、在练习中发展

  知识和技能依然是新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我们要让学生通过知识技能的学习来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课堂上我很注重让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我整合教材内容,优选练习题,采用不同形式练习学生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发展(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促进积极的情感)

  六、在游戏中延伸

  常见的数学游戏往往是用于调节课堂气氛,我认为好的数学游戏还应溶知识性、思维性和创造性于趣味之中,我设计了个游戏拓展了学生的知识,引领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1

  六年级上学期数学第二单元是“分数除法”,其中第一小节是:“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在教学上,“分数除法的意义”好办,因为有分数乘法和小数乘法除法的意义做基础,在课堂上,只要按课文编排稍做解释学生就可明白。

  对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我对课文编排讲解内容作了一下变动。这一小节有3道例题,分别讲“分数除以整数” 、“整数除以分数” 、 “分数除以分数”。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如何得来,如何向学生讲得明白,一直是老师们所苦恼的问题。不讲嘛,似乎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讲吧,即使是老师认为自己讲得很明白,其实学生真正理解吗?我认为,学分数除法的关键是记牢、熟练运用“计算法则”,至于这计算法则是如何得来的,可暂时忽略。我把这3道例题分为两节课讲解。第一课时讲“分数除以整数”,通过例1,“把6/7米铁丝平均分成2段,每段长多少米?”使学生明白,把一个数平均分成2份,既可以用除法“÷2”表示,也可以用乘法“×1/2”表示,也就是说“÷2”=“×1/2”,进而,把一个数平均分成3、4、5……,既可以用÷3、÷4、÷5……表示,也可以用×1/3、1/4、1/5……表示,而1/2是2的倒数、1/3是3的倒数……,从而得出“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在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尽管我用的是课本例1的'教学素材,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有意忽略被除数和除数到底是分数还是整数的问题,只是强调被除数除以除数等于乘除数的倒数。教学完例1,就让学生做相应的练习(强化“除以一个数(0除外),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的概念)第二课时,同学生学习例2、例3。课文中例2“一辆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是详细地讲解了为什么18÷2/5最后可以表达为18×2/5,而我只是根据题意列出18÷2/5后,让学生回想例1的学习过程和分数除法计算法则,让学生自己说出18÷2/5=18×2/5,然后计算得出结果,而省略了中间的讲解过程。接着学习例3“小刚3/10小时走了14/15千米,他1小时走多少千米?”“14/15÷3/10=14/15×3/10”。这两道例题是应用题(但在教材安排中,没有把它放在分数除法应用题范围内),我没有把注意力放在计算法则的推倒过程上,反倒是根据题意为什么这样列式花了些时间。

  3道例题学习完(还包括相当量的练习),用了两节课,学生已经掌握了“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乙数的倒数”的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根据学生情况的反馈,学生掌握这一小节的知识是扎实的。

  现在我还在想,既然乘法不强调被乘数与乘数,如,一本书5元,买3本要多少元?既可以5×3,又可以3×5,只要结果是15元就算对,(但我坚持认为5×3和 3×5表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不过,现行教材认为结果一样就行)那么,在学生不太明白算理而只掌握计算方法,在教学上应该是允许的。也许我这样做有点离经叛道,不符合现在的教育教学观念,但要求一定要让学生明白所有算理教学才算成功,似有点不太实际。学生(包括成人)很多时候知道要这样做并且做对了,已经是完成学习任务了,又何必强求一定要“知其所以言”呢?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2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生对分数已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学生在三年级虽然已经学习了分数的认识,但是学生对分数的认识都是处于感性层面,都是与直观形象的具体图形、整体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而本节课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也是把分数的概念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开始。

  分数的意义是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和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前提,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重要作用。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从而能够有条理地运用分数知识对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思考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我教学这节概念课的基本模式是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巩固——概念的发展。

  一、概念的引入

  概念的引入我采用的是在复习旧概念的基础上引入新概念。因为三年级时就接触分数,新旧概念联系紧密,就不用从概念的本义讲起,只需从学生已有的,与其相关联的概念入手,加以引申。

  我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一个分数,并说出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此环节让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同时,学生在说某一个分数表示的意义的时候,发现同一个分数,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示不同的意义,从而对分数的意义提出疑问,对知识产生好奇,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热情就会高涨起来,我随即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重点。

  二、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我大胆地交给学生自主探究,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利用手上的学具(圆形纸、正方形纸、一条线段图片、一把香蕉(4根)图片、一盘面包(8个)图片)创造出?,并用阴影表示出来。这一环节中,学生在三年级分数认识的基础上,借助学具自由地表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与交流中加深对?的意义的理解,感受分数的意义,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分的整体既可以是一个物体,也可以是一些物体。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都大概理解了分数的意义,我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分数的意义,再由我来小结得出分数的意义,接着引出单位“1”,学习单位“1”。

  认识分数单位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让学生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一堆圆片代替书本的一堆糖,根据书本的要求将圆片分一分,然后完成书本的问题。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经历实践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在“分一分”“圈一圈”“填一填”的过程中体会分数的意义,在分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分的份数与分数的分母有关,所取的分数与分数的分子有关,顺而引出分数单位和分数单位的个数。

  三、概念的巩固

  概念的巩固是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拓展练习,深化理解,回归生

  活。概念课探究新知用时比较长,所以我精选了两道练习题。第一是教材第47页的第5题,此题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会到数学来自生活用于生活。第二题是教材第48页的第7题,此题紧扣分数单位的知识,更好的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练习反馈出大部分学生都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对分数的意义、单位“1”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点达到了预计的效果。

  四、概念的发展

  概念的发展就是不失时机地扩展延伸概念的含义,每一道练习都是对概念的一次拓展,体现概念的发展过程。所以,我设计了有挑战性的扩展练习“围墙后面的秘密”,院子里种有一排果树,只有几棵是伸出墙外,若伸出部分树是这排树的六分之一让学生说出这排树共有多少棵。此题升华了本节课的知识,对于个别学生来说会有点难度,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就是一次很好的提升机会。

  回顾整课的教学,还是存有一些遗憾。比如一些细节上处理还是不够好。在新授部分将许多物品作为整体呈现时还是需要用一些符号使学生深入感受到将它们看作一个整体,在学生看书过程中缺少必要的引导和指导。还有就是练习的量还是较少,学生在技能层面发展不够。

  然而,本节课也有好的地方。这是一节概念课,但本节课并不会显得枯燥,因为我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学具,让学生自主创造出?这一环节中,我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在小组合

  作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和探讨、质疑、创造,并逐步的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较好的体现了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共同的研究者。

  我深信,只有教师做到创造性地教,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学,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老师。在往后的教学中,我还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更新我的教学观念,要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观念,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的空间,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3

  本册中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对于单位“1”这个概念学生感到很困惑,难以理解。其实教材无论从内容的编排和知识的呈现上都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仔细推敲就会心领神会。生动、形象的图文信息为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平台。教学时我从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入手,创设了测量的物体长度的情境,从而使学生明白了,当测量得不到整数结果时,就要用分数来表示,明白了分数产生的必要性。又在日常生活中分东西也并不是正好整数结果,所以分数是人们解决生活问题所需,接着探究分数的意义也就有了其必要性。探究过程中学生剪、拼、折、画、想、说好不热闹,这样下来我自我感觉良好,这节课的知识探究清楚了。我长长的'松口气,没想到做练习时,很简单的一题,学生哑口无言了,就是“八分之三表示什么意义?”有的学生说了也是含糊其词交代不清,究其原因是因为书上呈现的知识是借助图形来分析的,现在脱离了图形的直观性去谈抽象的分数的意义,难怪学生不理解呢,看来正是应了那句笑话“一节课把自己教会了,而没教会学生”。学生毕竟是根据直观的图形来思维的,抽象思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于是我采取了补救措施。解铃还需系铃人,每写一个分数,让学生想一个形象的图形或动手画一画,亲自分一分,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渐渐的学生根据给出的分数,脑子里就有了形象的直观图了,从而真正的从意义上理解了分数。

  有时我就想:没有问题的课堂可就真的有了问题了,学生一堂课都没问题可提,这样的课还需要上吗?尤其数学课堂更应该是在不断的解决各类学生的各种问题中生成的。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4

  “分数的意义”这部分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四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之前,我通过对个别学生进行谈话调查,发现部分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还是在原来的框框里出不来,只停留在“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这样的认识中。学生仅认为一个就是单位“一”。对什么是分数并没有过深入理解,而只是浅显表象的理解,而对一些事物等都可以当作单位一时,很疑惑,而这也让我对本堂课的教学感到十分困惑。这堂课我应该教个孩子些什么?本堂课的重点究竟是什么,我要如何突破重点?……

  带着一系列的困惑,我再次认真阅读了教学参考,并通过各种渠道搜索有关本节课的课堂实录和案例设计及分析。最终明确了“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已对分数有了初步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其教学目的是让学生能正确地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对具体情境中分数的意义做出解释,分数的产生学生都知道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而分数的意义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样让学生理解单位“1”的含义?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抽象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因此,课中我能紧紧抓住本课的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引导学生领悟单位“1”的含义,理解分数的意义。

  1、游戏导入,突破单位“1”的认识。

  在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原有认知的禁锢,理解可以把多个物体看作一个整体,认识单位“1”。我在教学开始设计了“说一不二”的游戏。(游戏规则:“用适当的数学语言描述所给的情境,描述时只允许用数“1”,不允许用除了1以外的其它数。)

  具体操作环节如下:

  “师:这是几?(一个手指)这是几?(5个手指)错,游戏规则,只能用“1”来描述,换个说法!1只手。这是?(一双手)

  请1名同学起立。(1个人,1名同学)(请第1名同学的同桌也起立)此时呢?(1桌同学,1组同学)

  咱们班24名同学(1班同学)

  ……”

  借助“说一不二”这个游戏,在课前活跃了课堂紧张的气氛同时,让学生在充分感知了,在很多时候我们可以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而这个整体也可以用“1”来表示,学生们对自然数1就有了新的认识,此时顺势让学生说说:通过我们今天的小游戏,你对1有了什么新的认识?得出“今天我们认识的1很特殊,所以要给它加上引号,称它为:单位“1”“。从而,对单位“1”的认识这一教学难点,就这样很轻松的突破了。

  2、亲身体验,在活动中认识分数

  《数学课程标准》将实践活动作为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要求是: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本堂课的教学时,我结合学生的实际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了“分糖”的活动。

  具体操作环节如下:

  师:这12块糖可以怎样平均分,请你们利用手中的12颗棋子代表12块糖平均分一分,好吗?

  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创造分数:

  (1)把12颗棋子平均分一分、摆一摆。

  (2)填写记录单。

  (3)同桌互相说说记录单中的内容。

  ②思考提示:(学习记录单)

  我把()看做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份,其中的1份是单位“1”的,有()个棋子,()份是单位“1”的,有()个。

  在这个数学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充分体验、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在互相交流学习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能够自主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可以看出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感受到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切实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3、分糖反馈,在欢乐中拓展延伸

  具体操作环节如下:

  师:今天同学的表现都很出色,老师决定把这12块糖分给大家?请同学根据老师说出的分数来取糖,拿对了把糖带走。

  请一名女同学,拿出这些糖的1/4(3块)

  师:老师很公平,这名同学拿了3块,这名男同学也只能拿3块,他应该拿剩下这些糖的几分之几?1/3(3块)一个人拿了1/4,一个人拿了1/3,为什么都是3块呢?

  (单位“1”不同,即使分数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可能相同)

  (3)请一名同学拿剩下这些糖的1/3,问:他拿的对吗?为什么她刚刚拿了1/3是3块,他拿了1/3却是2块?

  (单位“1”不同,即使分数相同,所表示的数量也不一定相同。)

  师:老师这里还有糖,关于分数呢还有很多知识等着我们去发现去学习,希望大家能够主动去探究,老师这些糖就留着你找我交流时在送给你!”

  数学教学并不应只是只停留在一课时的教学,应是对学生的学习热情、求知的欲望的激发、诱发的过程,为此在本堂课即将结束之时,我通过这一分糖的环节,再次激起学生们的热情,渗透了分数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认识,调动了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分数的积极性。

  以上是自己对这节课收获的一些感触,同时不可忽略的,这节课我还有许多不足应加以改进,比如:在学生进行汇报时,教师有些操之过急,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没能顺利的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在学生说分数的含义说不准确不够不完整时,教师表现比较急躁,对于第一个学生汇报时,对其语言表述没有进行纠正,导致多个学生在表述语言都不够准确;平日教学中教师表述问题说半截话,对于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要完整的要求不严格,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在教学中要改进的地方。

  重视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抓住新知识的生长点,加深对分数的认识。课一开始,就让学生运用手中材料分别表示1/4的含义(小组合作:分一分、圈一圈,涂一涂,画一画)。通过动手操作、思考、观察、比较,使学生理解了把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看作一个整体进行平均分,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从而揭示分数的意义,完成了对单位“1”的认识。

  注重让学生在应用中巩固和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本节课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较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概括出分数的意义,而且还注意让学生经历分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过程,如把全班人数看做一个整体平均分,每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2人占几分之几,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的情景,分别让学生说说各用什么分数表示分得的结果,并对分数的意义作出解释。这样学生在应用中不但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认识,而且把对分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分数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

  看了刘全祥老师的文章,我汗流浃背。自己在上完《分数的意义》这节课时,根本没有认真地去梳理。还是刘老师精辟的分析与拔高地“解读”让我受益匪浅。现在,我鼓起勇气,谈谈自己在上这节课时的一些想法。

  《分数的意义》是一节典型的概念课,一直以来备受专家和教师的关注,信手翻阅各种杂志、点击小学数学教学网站,有关本节课的.案例设计和分析各有特色。特别是看了《小学教学》20xx年第一期张殿宙先生关于《“分数”教学中需要澄清的几个数学问题》有一些感悟,产生了一些想法。

  首先,分数怎样定义?

  首先,我们要问,分数怎样定义?一般地有以下四种:

  定义1(份数定义):分数是一个单位平均分之后中的一份或几份。

  定义2(商定义):分数是两个数相除的商。

  定义3(比定义):分数是q与p之比。

  定义4(公理化定义):有序的整数对:(p,q),其中p≠0。

  在我们现有的教材中的定义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这样定义的好处是直观,明白易懂,强调了“平均分”,特别是对“几分之几”做了贴切说明,对理解以后的分数运算也有重要的价值。

  但是,用份数定义分数,也有一些问题。首先,一份或几份的说法,仍然和自然数靠得很近,没有显示出这是一种新的数。其次,平均分一个月饼之后的的一份或几份的说法,常常会误解为分数总小于1(比一个月饼小)。最后,由于份月饼或其它直观图的思维定势,不能适当选择单位,形成思维上的僵化。

  分数的真正来源,在于自然数除法的推广。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三份,得到有确定大小的一块。对于这个客观存在的量,依除法的意义,应该看做1÷3所得的商。可是这种除数大,被除数小的的除法,如果运用以前的知识就成了解决不了的问题,于是“分数”这个新朋友就闪亮登场了。这样,就突出了数系扩张的本质。因此,分数的份数定义可作为教学起点,但是,不宜过分强调,应该迅速向更抽象的分数定义转移。

  在备课之初,我努力想摆脱“份数”的定义,努力向除法和比的意义靠拢,但这样做似乎在行进的过程中竟然“忘记了当初出发的目的是什么了”(魏彬评价),因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比的认识在五、六年级都安排了专题进行学习。于是,我又把教学目的进行适度回归,重新回到“份数”的定义上来,只不过突出强调学生借助直观的操作和数线模型,沟通分数和整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加深对单位"1"的理解,从而理解分数的意义。

  其次,分数的定义怎样演绎?

  分数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数学教育家史宁中教授的《数学与数学教育》一书中,有一节专门讨论了“如何理解分数的意义”——分数,它代表一件事物的一部分,其本质意义是它的无量纲性。分数无量纲性的意义在于,可以把事物许多不可比的状态变为可比的状态。

  在过渡到分数的本质意义时,张殿宙先生指出:“分数是相对于整体‘1’而言的。在数射线上的0和1之间,标出、、等,乃是认识分数关键的一步,及早进行,十分重要。”这是因为数线是一个半抽象模型,它是“圆模型”和其它平面模型的“再抽象”,可以充当分数的“份数模型”像“除法的商”定义过度的几何载体。用线段的长度表示分数的大小。无论是一个,还是一些,都是单位“1”。这样表示的好处有很多。首先,它的单位是抽象的“1”。虽然与圆片、三角、长方形等几何图形相比,较抽象,但任然是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感知分数的含义。其次,这是数轴的雏形,学生早在学习自然数的时候就已经接触过,这样就很好地沟通了分数与自然数之间的联系。

  在本节课中,我先从一个月饼(自然数1)到,再从一组月饼(单位“1”)到,突出分数意义的相对性。然后以此为起点抽象到数线上表示,体现分数意义的无量纲性——仅仅是一个新数而已。

  最后,效果如何?

  至于最终的教学效果,要通过学生来检验。上完本节课从学生的反映来看,也许是因为苏教版教材学生在前面已经安排了两次学习,对于把一些物体看做一个整体其实已经出现过,所以在涉及分数的“份数”意义理解上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但是用数线表示分数的优越性(譬如分数的性质、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抽象性、以及0到1之间分数个数的无限性)没有让学生很好地体会,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在数线上出示整节课所学的分数后,教师没有很好地引导,深为遗憾。

  今天完成了《分数的意义》的一课的教学,本来是作为考核课,由于要进行课题研究,供大家参考,所以短短的四天时间,从备课到课件的制作、学具都要到位。由于本身心里还有很多困惑,所以在备课、制作课件时,总是很犹豫,一些地方不知该怎么处理,虽然在集备时大家给了许多意见,但意见也不太统一,只有等上课后,大家才能根据实际出现的问题,给予解决方案。

  首先谈谈课前的主要困惑:

  1、知识之间如何串联?本节课的知识点较多,包括:分数的产生、分数的意义、单位“1”、分数单位、分数的发展史,这些知识有的是互相牵扯,有的是互有联系,如何过渡?

  2、学生动手操作是否必要?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有过一些经验,从图中也可直观看出平均分后的结果,那么还要不要动手操作?

  3、如何顺利导入?是从难点单位“1”入手,还是从本概念引入的必要性入手,还是……?

  4、是否要逐字逐句的扣概念?对于分数的意义中的重点词如“一个物体”、“一些物体”、“一个整体”、“平均分”、“若干份”、“一份”、“几份”?

  5、如何引导学生看课本?课本中规范的概念也应让学生有所了解,看书是很有必要的,怎样引导呢?

  6、提供学生什么样的材料?是只给一些物体的,还是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的材料都给学生?

  7、对知识的拓展到什么程度?学生对概念的认知需要从初步理解到深入理解,那么也需要有一定程度上的延伸,如何把握这个度?

  数学不只是一种有趣的活动,仅仅使数学变得有趣起来并不能保证数学学习一定能够获得成功,因为,数学上的成功还需要艰苦的工作。

  试教后的自我反思:

  1、关于媒体的使用。教学中,有的是学生操作,有的是课件演示,还有老师的板书,感觉比较乱如何处理好课件的播放时机?

  2、关于如何更有条理。对本节课环节有些不熟练,导致一些话或播放课件迂回,给人有些错乱的感觉。

  3、如何让学生能说,会说,想说?概念教学本身比较枯燥,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得到概念,并能归纳出概念,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讲求策略。

  出现的问题:

  整个教学中,没有对分数的意义进行规范的定义,或看书完善。本来是想借助操作,让学生明的不管分的物体是多是少,只要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进而将一个整体的概念扩展到大数目。但是对于操作后的思考,引导得不得力,导致学生无法说出“核心”。

  求同比较:

  主要是两个层面的比较:

  ①分的东西不一样,为什么都可以用四分之一来表示呢?

  ②分一个物体和分多个物体的数量明明不一样多,为什么每个人分到的,都可以用四分之一表示呢?

  两层比较,突出了四分之一这个分数的本质:与分的东西是什么无关,与分东西的数量多少也无关,只要将这些物体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物体总数的四分之一。

  存异比较:

  由于教材在揭示分数意义之前只有一个四分之一这一个例子,所以我想让学生先完成“做一做”,让学生思考这些分数是怎样得到的?从而体会分数不同的原因在哪?平均分的份数不同,表示的份数就不同。

  在这种找不同的比较中,使学生认识到:之所以表示的个数不同,是因为单位“1”不同;之所以表示的分数不同,是因为平均分的份数,表示的份数不同――从不同中,更加强调了分数的这几方面要素,体分分母表示把单位“1”平均分成了几份,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几份。

  正是因为运用求同的方法,正面比较,才突出了概念的共性;运用存异的方法,从反面强调了概念的本质属性。这样一正一反,抓住概念的本质进行教学,我认为才是有效的。

  5、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学生,与老师的讲授。感觉老师在课堂上说得比较多,学生说得少。有的需要学生多说的地方,学生不说,师就自己包办了。

  尽快在得到本组同伴的帮助、建议后,能有更好的改善。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5

  分数的意义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一步一步地从具体的实例中逐步归纳出分数的意义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看做单位“ 1 ” 是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课堂上,我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为核心,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体会。

  数学源于生活 ,回归生活。在本节课中,我注重教材的开放性和思考性,让学生有自主选择的权利和广阔的思维空间,魏书生有这样一句话: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因此我负责给学生提供长方形纸片、苹果、糖等,让学生自己通过 “ 选一选,折一折,分一分 ” 等一系列的操作,自己得到分数,并说明每个分数是怎样得到的这样一个开放的教学环节。在通过比较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认识和理解单位 “1” 。最后对大量具体的分数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及时进行概括,得出分数概念。这个环节实际上就是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感知过程。

  心理学表明:良好的、愉悦的环境能激发人积极向上。课堂上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同学之间团结协作、合作交流、互相启发,信息多向交流,有小组交流、全班汇报。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且是学生年长的伙伴和真诚的朋友,让学生感受心理安全、心理自由,使他们兴趣盎然,自信与意志、态度与习惯等方面得到充分培养和发展。

  通过这节课,使我认识到每一个数学知识都是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产生过程、体验了愉快的学习过程之后才能在学生的脑海中生根发芽。也只有这样引导学生有效学习,才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更有价值的数学,从而使他们获得发展。在今后的教学上做到 “ 三活 ” 即让学生 “ 学生活中的数学 ” 、 “ 在活动中学数学二 ” 、 “ 灵活地学数学 ” 。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分数意义》教学反思09-11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3-05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5-13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3-27

分数的意义的教学反思12-09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2-23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02-27

《分数的意义》数学教学反思11-18

关于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03-16

《分数的意义》教学反思15篇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