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阿炳在1950》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炳在1950》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阿炳在1950》是中央电视台专题片《记忆》中的一个专题“阿炳在1950”的文字稿。当初一看到“阿炳”,就对他产生了兴趣,遂决定选择他。
课文内容很简单,主要记述了为阿炳录制音乐特别是《二泉映月》的过程,插叙了阿炳的坎坷不平的身世、遭遇。内容其实非常简单。通过阅读第一大部分可以让学生了解整个录音过程,知道《二泉映月》的得名由来,还可以穿插语文常识,了解人物传记的真实性特点,基本上没有深刻的内容可以挖掘;对于阿炳的身世经历,文中也只是提到了基本的,有一些内容并未涉及或简单带过。比如阿炳具体为何由盛而衰等。于是我让学生课下准备了相关材料,然而在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并未很好地予以利用。这是我最失败的地方之一。这两大部分的有机结合,才能让《二泉映月》活起来。讲完课,曾有老师提示应该课前就放这首曲子,可是我认为如果没有这些铺垫在前,只是把它当作工具,似乎不够尊重。正是基于此,在阿炳的身世经历揭开之后,我才放起了《二泉映月》,并找到一首填词辅助,从学生朗诵效果来看,这又是最大的失败之一。首先感情太深沉,其次内容过长。少年不知愁滋味,他们怎能读出效果?
阿炳不是英雄,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也无法刻意在他身上找到怎样的精神,作为教育学生的样板。看见他的那双瞎眼,听到他的声声泣弦,更是不忍心那样做了。
我认为,本课其实在强调《二泉映月》的诞生流传的偶然因素。其实,我对此是持否定态度的。而这些东西,我并没有找到很好的方式把它呈现在课堂上,也不想说那么偏激的话,于是,也设计了一个“偶然”的假设问题:假如阿炳没有经历这样的遭遇坎坷,又会怎样?对于这样一个假设的问题,仍然又是草草收场,太苍白了,因为阿炳太孤独了。
最后,我还是表达了我认为正确的看法:一切伟大、崇高、经典,都在必然中孕育,在偶然的瞬间迸发,成就永恒。
其实在设计这篇文章的恩多题目的时候,在想到最后这句话的时候,我是很兴奋、很激动的,可是我还是没有把阿炳讲好,因为我们太功利了。
孤独的阿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