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07 07:01:0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三化学教学设计人教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人教版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人教版1

  一、引入:

  思考与交流:我们学过哪些分类概念呢?

  二、课堂教学:

  ※纯净物和混合物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①:

  1、什么是纯净物?什么是混合物?你是怎样区分的?请你各举2个例子。

  2、找出下列物质中的纯净物与混合物,并说出你的判断依据。

  ①空气②氯化钠③液氧④氢氧化钠

  ⑤铁⑥赤铁矿⑦干冰⑧铝合金

  属于纯净物的有:;属于混合物的有: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小组代表回答问题。

  (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形式归纳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关系。

  ※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②:

  1、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什么是氧化物?

  2、你能快速找出下列物质中的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吗?

  ①Fe ② Na2CO3 ③H2 ④CaO

  ⑤SO2⑥KNO3⑦ KCI ⑧CaCO3

  (1)属于单质的有,化合物的有,氧化物的有

  (2)怎样区分一种纯净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单质是由组成的`;化合物是由组成的。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质疑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解答(充当小老师)(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填空形式归纳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关系。

  ※氧化物

  1、概念:由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氧化物。

  2、分类:氧化物

  ※酸、碱、盐

  (一)问题、任务引领(PPT出示下列问题)

  讨论③:给下列纯净物分类,并说出分类依据。

  ①盐酸②氯化钠③熟石灰④氢氧化钠

  ⑤硫酸铜⑥硫酸⑦氯化钾⑧碳酸

  属于酸的有:;属于碱的有:;属于盐的有:

  你的判断依据:酸是由组成,

  碱则是由组成,盐是由组成。

  (二)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做题,教师巡视指导。

  2、分小组讨论答案或结果。

  (三)展示交流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有质疑的地方,让其他学生补充解答(充当小老师)。

  (四)教师小结:以表格形式归纳酸、碱、盐的关系。

  三、※小结:

  物质分类知识网络图。

  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归结小结物质分类知识网络图。

  ※能力检测:(PPT出示相关练习)

  ※中考怎样考?(PPT出示相关题型)

  ※结束。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人教版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药匙、试管、胶塞、红磷白磷热水。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人教版3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污染和防治

  2、了解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能力目标:

  培养学习能力

  教育目标:

  进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增强环保意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

  理解和记忆

  教学方法:

  实验导思法

  教学媒体:

  有关实验仪器

  程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动,活动

  复习:空气中有哪些成分?提问回忆

  导课:简介化学家拉瓦锡发现空气的过程,演示p燃烧,观察

  一、空气的组成:(v%)

  n2:78%归纳思考

  o2:21%整理

  稀有气体:0.94%结论

  co2: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0.03%

  二、空气是一种资源

  1、氧气:指导学生阅读通读

  2、氮气:p24~26内容讨论

  3、稀有气体:(主要是用途)交流

  三、保护空气:

  1、污染空气的有害物质:给出讨论提纲讨论

  气体:cono2so2

  (来源于矿物燃烧和工业废气)归纳

  粉尘:沙尘烟尘

  (来源于水土流失和工业排放)

  2、污染的`防治:

  可采取的措施:提示回答

  (1)禁止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

  (2)处理汽车尾气

  (3)严禁燃烧散煤

  (4)使用无铅汽油

  (5)不焚烧垃圾

  (6)使用清洁燃料

  (7)种树、造林、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8)不燃放烟花爆竹

  开放性问题讨论: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人教版4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小实验]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布置教学环境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观看录像《空气》。

  3、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课堂小结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布置作业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人教版5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而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O2的含量,再到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

  【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

  (2)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所以本节课我以学生自主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展开学习,把本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目的: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

  2、目的: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讲述空气的发现史,然后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从而提出问题:拉瓦锡实验的原理?

  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目的: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同组讨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原因?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目的: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内容:讨论与思考:为什么要用红磷?能否用木炭或硫粉?

  然后进行分组实验:两组同学分别用木炭和硫粉重复上述实验,比较两次实验的不同,分析原因。并自由发言。

  5、目的: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内容: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

  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目的: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内容: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并思索对本实验是否有改进方法。对较好的改进方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及时提供其实验设备,让学生利用自己所设计的方案完成实验。

  7、目的: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内容: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从而得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07-05

(必备)初三化学教学反思08-26

(精华)初三化学教学反思07-05

初三化学氧气教学教案02-10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15篇09-12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总结11-21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精选20篇)09-29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 15篇09-22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15篇)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