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教学设计>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23 17:29:3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围绕"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两句话进行读和悟

  2突出"善哉","知音"两个词的教学

  二,教师教法

  1,以读代讲,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自主的读书中学习,思考,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增强语感

  2,点拨引导,激发想象,想象当时的情景,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了解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运用音乐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升华情感,使学生感受艺术的魅力

  三,学生学法

  1,自读自悟,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2,自由探究,学会联系生活实际,用变通的方法,来感悟文言语言

  3,展开联想和想象,学会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想象的融合在一起

  四,教学步骤

  (一),延续前文,读文引入

  (提前板书课题)同学们,通过前文的学习,你一定能将课文读好了吧,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 请大家注意听他的声音是否响亮,节奏是否抑扬顿挫

  学生点评

  老师点评:(点评中突出:课文中最难读的两个句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本文中最容易读破的一个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学生读好了课文,随机总结孩子们是如何读好的,进行方法的指导:读准字音,读对句子的节奏和停顿,正确读出语气等)

  (在前文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将课文读通,读熟,读出节奏,并能初步读出韵味)

  (二),联系实际,理解善哉

  1,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这样赞叹 ——指课件

  当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怎么赞叹 ——指课件

  2,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高山,你会怎么赞叹

  假如你是钟子期,当伯牙琴声志在流水,你又会怎么赞叹

  (让学生说三到四个不同的答案,对于"善哉",学生会说"真棒","太妙了"等,也同样让回答的同学把自己的理解带到句子中说一说然后小结:真是太好了!你们的回答"善哉")

  3,指导学生读

  总结学法:其实看字面的意思用自己的话来说,这叫变通它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我们联系生活来理解古文中的词语,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方法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感觉到了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这样的训练,同时也是学生口述句子意思的检查与训练)

  4,作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伯牙的琴声肯定不止表现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 (学生自由回答)

  5,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课件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答:"善哉,徐徐兮若清风"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

  生答:"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炊烟……子期会怎么赞叹 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课件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想象,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三),联系课文,感悟知音

  一,相遇知音

  1,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正是(引读)——"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示)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无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2,知音的相遇是心灵的交融,是快乐的,幸福的让我们再读课文这些文字,一起感知知音相聚的欢乐与融洽齐读

  (此时学生定能将自己感受到的知音间心意相通的感情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像这样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二,知音之死

  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课件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预设答案: 1,因为子期能听懂伯牙的琴声2,因为他们之间就像亲人一样……)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终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手指课件)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 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预设答案:1,断了他的前程 2,断了他的心弦 3,断了他的希望……)

  伯牙断了琴弦,留下了无边无际的孤独,寂寞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段话(课件示,配上《高山流水》古筝音乐)

  (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到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真知己的境界,层层推进,从而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质疑“绝弦”

  1、出示课题:伯牙绝弦

  2、了解伯牙,解释“绝”是什么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伯牙绝弦的意思吗?

  3、现在你脑中冒出的问题是什么?(既然伯牙是著名的琴师,应该爱琴如同

  自己的生命,却为何断绝琴弦呢?)

  二、反复读课文,读出韵味

  1、请同学们以自己的节奏大声地读课文,至少读两遍,碰到难读地方的多读几遍。

  2、指名读课文,评价:读文言文我们要读出停顿与节奏,才能让人感受到古文的节奏美与韵律美。有困难的可以看看大屏幕上的停顿来练练。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

  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

  绝弦,终身∕不复鼓。

  4练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读得很好。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三、读懂课文,感受知音相聚之喜

  1、文言文的中有些字词的意思和我们现在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参考书中的注

  释或者词语手册再去读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你读懂了?

  2、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善是什么意思?文中还有两个善字,你能猜出什么意思吗?

  3、从课文哪里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

  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到:好啊,就像高高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了感叹地说:“真妙啊!就像宽广的江河在我心里流过。”)

  (2)你从这句话中还能读出什么?

  理解他们的心意相通。

  从哪里可以看出伯牙的弹奏水平很高?

  志在高山,志在流水。如何理解?

  伯牙心里想到高山,琴声就表达出高山,心里想到流水,琴声就表达出流水。

  伯牙在动情地弹奏一曲高山流水,子期在欣赏着陶醉着,子期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5)带着这种感受读读。

  (6)伯牙善鼓琴,他的琴声肯定不止是表现高山流水,还会表达什么呢?

  教师小结:伯牙的.琴声中有自己高远志向的表白,有内心怀才不遇的郁闷,有对亲人绵绵不绝的思念,更有对大自然美丽风景的赞美。

  (7)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钟子期感受到徐徐的清风,于是就怎样赞叹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雨雪,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钟子期曰

  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琴声中每一份情感都能得到钟子期的心领神会,每一首曲子都能得到钟子

  期恰如其分的评价,面对如此善听的钟子期,伯牙又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对

  钟子期说什么?

  这样情投意合,这样的心意相通,他们真是——知音呀!

  2、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音乐上的知音吗?

  四、感受知音离世之悲,感悟绝弦

  1、知音相聚,是如此的和谐、美好、欢乐,短暂的相聚过后,两人分别。相

  约在明年春暖花开之际,再度相聚,伯牙苦苦等待,日夜盼望,盼来的却是子

  期去世的消息。听到这个消息,伯牙的心情是怎样的?

  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齐读,伯牙怎么说?(谓世再无知音)

  2、、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要知道,伯牙可是当时楚国一流

  的琴师呀!(琴声最美妙,也没有人懂得真正欣赏。伯牙又要回到无人理解,

  无人倾诉的痛苦中,于是就:齐读: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乃”是什么意思?

  (2)伯牙断绝了琴弦,断的仅仅是琴弦吗?还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的心情,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伯牙来到子期墓前,破琴绝弦并写下了一首短歌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三尺瑶琴为君死,此曲终兮不复弹!

  3、此时此刻,我们都被伯牙的深情感动了,你想对伯牙说什么?是想安慰他、赞美他、还是鼓励他劝慰他呢?请写下来。

  6、子期一死,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留下这一段凄婉动人的破琴绝弦的故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和powerpoint。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课前热身:诵读与友情有关的句子: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们看到的这幅画叫——“伯牙鼓琴图”。图中这位入神弹琴的,一身长袍,羽扇纶巾,他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这位凝神听琴的,青布包头,两截布衫,他是楚国的一个打柴的樵夫——钟子期(板书)。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题目叫——(师板书课题)谁来读课题?(指名读课题)“琴弦”的弦右半边读“玄”,加了“弓”字旁就读“弦”了。

  1、理解“绝”的意思

  2、理解课题的意思。

  (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其实还指不再弹琴了。)

  3、读题。(生读题)

  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这是一篇文言文。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尤其要读出词句内部的停顿。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文中有两个语气词

  3、指导读好语气词。

  4、再指名读,注意停顿。

  5、理解文言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

  “善”“志”、“念”的意思

  6、再读全文,把握好停顿。

  (生再次齐读课文)

  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1、我们一遍一遍地读课文,读到这,你能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知音)什么叫知音?

  (知音就是相互了解、理解得很深的朋友。)

  2、还记得伯牙、子期何许人?(出示插图、出示资料)

  俞伯牙钟子期

  衣着衣着华贵,羽扇纶巾青布包头,两截布衫

  国籍晋国楚国

  身份上大夫樵夫

  质疑:这样的两个人怎么会成为知音呢?是什么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话是这个意思?

  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指导朗读。

  3、从哪看出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交流。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①说说意思。

  ②据记载,当年的伯牙焚一炉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他弹得忘情、投入。现在你们就是站在琴旁的子期,用心来聆听伯牙的琴声吧!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飞向了那峨峨的泰山之颠,(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

  ③把你们想象到的、感受到的,带到句子中,旁若无人地赞叹。

  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④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流水?

  指导朗读。

  4、刚才听的琴声,是《高山流水》的片段,相传《高山流水》是这样创作出来的,大家自由读一读。

  (出示链接,生阅读:相传伯牙学琴三年,虽技巧娴熟,但缺少神韵。于是他的老师成连把他送到东海蓬莱山。伯牙独自在岛上,每日面对浩瀚的大海,倾听澎湃的涛声,远望山林,鸟鸣深涧。十多日后,这些景象使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心胸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情操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伯牙把这些融于创作中,谱写了一曲《高山流水》。)

  文学家、艺术家擅长寄情山水,伯牙鼓琴,念在大海,透过大海,他还想表达什么?

  (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宽广胸怀,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中的情操)

  5、可是,多少年啊,伯牙在诸侯大夫中、在宫廷乐师间演奏,有人能听懂他的峨峨高山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的洋洋流水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间的心胸吗?(生:没有)有人能听懂他像高山一样屹立于天地间的情操吗?(生:没有)孤独的伯牙呀,多少年寻寻觅觅,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孤独的伯牙呀,多少年寻寻觅觅,他的抱负、他的心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会得到这样的理解——(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知音的境界。

  现在我就是伯牙,你们就是子期,让我们在一鼓一听的朗读中,感受这美妙的意境。(师生分角色读)

  琴瑟相和,心心相惜。现在,男同学鼓琴,女同学听琴,让我们再一次在一拨一应中感受这奇丽的.境界。(男女生分角色读)

  四、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1、据记载,这次相遇,伯牙、子期洒泪惜别,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赶到楚国,万万没想到传来子期因病去世的消息,(音乐起——)(出示句子,生读——)

  此时,如果你就是伯牙,满怀希望而来,等待你的却是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掊无情的黄土,你会是什么心情?(一个词)(悲痛欲绝、痛不欲生)

  面对一块冰冷的墓碑、一抔无情的黄土,伯牙做了什么呢?(破琴绝弦)

  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音乐是他的生命,琴是他的至爱,他为什么这么做?

  是呀,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谁再读?(一生读)

  古人云:“志哀则音促”,“乃-破-琴-绝-弦”,这样的决心,这样的痛心,是一个字一个字数着读出来的。谁来读?

  (指几名学生读,教师或示范,或点评)

  五、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再一次诵读全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4

  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交流: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

  (1)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2)理解“绝弦”(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3)质疑: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第二步: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检查读书情况: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词句。注意断句停顿。

  2.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如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第三步: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生:伯牙和钟子期

  师:你从文中了解到——?你们能用文中的语句或用自己的话来告诉大家吗?(指名生用答,可以用书中词句答,可用自己的话答)

  〔设计意图:“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本环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学生充分读的空间,力求通过朗读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三、品味语言、感受知音

  1.体会琴声:

  师:课文开篇就告诉我们: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出示句子)

  这两个“善”字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的理解,这也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好办法。)

  那我们从课文哪些句子中可以形象感受到“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呢?

  2.指答,出示句子。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a.师:如果你是子期,伯牙志在高山,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高山?(巍峨高耸)你从哪字中感受到的?理解“峨峨”。

  请你读读。谁再读?(指名读出山的高耸)

  b.师:伯牙志在流水,你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江河?(宽广、波涛汹涌)

  你从哪字中感受到的?理解“洋洋”。

  c.师:江河在古文中是有特指的,指什么?(长江和黄河)长江是中国最长的江,黄河是中国最大的河。这个“洋洋”让你想到什么词?

  读句子,读出江河的宽广。(指名读)

  d.还能从哪些词中读出钟子期的善听?(善哉)这里的善又是什么意思呢?(好、妙)

  e.师:好啊!妙啊!在古文里就是“善哉”,谁来把这种由衷赞叹的感觉读出来?(指生读)

  f.师:“善哉——”一延长,琴声都落到心里去了。

  3.体会心声

  师:还有哪个句子也能体现“伯牙的善鼓,子期的善听”?(指答)

  出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用自己的话说说句子意思。

  理解“所念”。伯牙所念的“念”与前面哪个字的意思相同?(生:“志”。)

  这两个字都是什么意思?(心里想的。)那么必得之的“必”呢?

  师:是的,高山也罢,流水也罢,无论你伯牙弹奏什么,我钟子期都能听出来。这就是——(齐读: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伯牙的所念所想,钟子期必得之。我想问,钟子期必得之的是什么?仅仅是听懂伯牙的琴声吗?还听懂了琴声里的什么?(心声、志向、胸怀)

  师:什么样的志向?(出示句子:“峨峨兮若泰山”齐读)

  什么样的胸怀?(出示句子:“洋洋兮若江河”齐读)

  4.体会知音

  师:知道吗?老师查过资料,伯牙虽被誉为琴仙,许多人以听到他的`琴声而荣幸,但他们却不能真正体会到伯牙倾注在琴声的志向与情怀。(出示补充资料)

  (屏幕上出示一段文字:伯牙当时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设下宴席,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大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写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楚王听了这首乐曲连连摇头说:“太嘈杂了,换首别的弹弹吧!”伯牙只好换了一首《高山流水》,可是这时,楚王君臣已经喝得酩酊大醉,甚至有些人在琴声中已昏昏睡着了。)

  (1)生默读。

  师: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指多名生说)

  师:是呀,虽然听者无数,但无人真正听懂他的琴声,可以想象,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能向子期那样赞曰——(引读: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当他鼓琴志在流水时,没人赞曰——(引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因觉得自己的琴声难觅开知音,所以他便离了宫廷,一个人来到山涧排遣内心的寂寞和孤独,他万万没有想到,此时、此地、此人——钟子期,却能听懂他的琴声……

  (屏幕出示文字:八月十五那天晚上,汉阳江口,云开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着空中的一轮明月,俞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起来。当他弹奏的琴声雄壮高亢的时候,突听有人在旁说:“好啊!这琴声中仿佛有泰山的雄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那人又说:“妙啊!这琴声就像那无尽的江河水在流淌。”说这话的人就是钟子期——一个山野樵夫。)

  (2)生默读。

  师:是啊,你就是伯牙,一直以来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你的琴声,你的内心充满了寂寞与孤独,可就在此时,无论你弹什么,无论你寄托着怎样的志向和情怀,钟子期都能“善哉、善哉”地“必得之”时,你的心情又如何?(欣喜若狂)又会有怎样的感慨对钟子期说呢?

  (3)出示小练笔: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播放音乐《知音》,学生练笔。

  (4)交流:(多名生)

  师:想知道伯牙当时是怎么说的吗?古书《列子汤问》中这样说:“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好啊好啊,相信你听到我的琴声,听到的志向胸怀和我心里想到的一模一样。两个人之见的默契,用一个成语,就叫什么?(心有灵犀,心心相印)

  师小结:琴声也懂,心情也懂,情怀也懂,志向也懂。这样心有灵犀,这样知志、知念、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知音。(板书:志、念、心,知音)

  (5)合作读书

  师:此时伯牙真恨不得告诉天下人,我找到知音了。带着这种感觉,让我们一起合作读课文。(出示课文,用不同颜色表示,师生对读。)

  读着读着,你发现课文语言有什么特点?(相对应)是啊!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伯牙子期一个鼓一个听,那是何等幸福,何等的心有灵犀呀!

  5.绝弦祭知音

  (1)师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传说这次相遇让伯牙和子期相见恨晚,他们约定来年中秋再相会。到了第二年的中秋节,伯牙如期而至。然而,等他来时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块冷冰冰的墓碑。(出示:子期死,配悲伤音乐,多名生和着音乐读“子期死”)

  (2)出示:“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子期死,对伯牙意味着什么?

  从此,还有人能知我志吗?(擦去板书:志)

  还有人能知我念吗?(擦去板书:念)

  还有人能知我心吗?(擦去板书:心)

  师:子期的死,意味着伯牙又再次失去了——知音。(擦去板书:知音)

  于是,伯牙把千言万语化作琴声——(揪心的琴声响起,并出示伯牙鼓琴时的画面,一分半钟后,琴声戛然而止……)

  断的只是弦,破的只是琴吗?

  (3)是啊,终身不复鼓,伯牙绝弦,绝的是所有的期待,所有的希望啊!子期死,读——

  (4)再读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设计意图:课外资料的引用,加上教师动情的语言,渲染出情境,旨在丰厚古文的内容,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体会到朋友的真情,知音的难觅。〕

  五、朗朗诵读、怀念知音

  1.师: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又痛失知音,才使这个故事更加荡气回肠。古书中记载,伯牙绝弦后还在子期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

  出示伯牙在子期墓前所写的诗歌。教师深情范读。生齐读。

  2.总结: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子期已离我们远去,但这世上却留下《高山流水》之绝唱,留下了一段知音的千古佳话。道是无琴却有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千古绝唱,齐读全文。

  3.感情朗读全文。

  4.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伯牙绝弦

  志、念、心

  伯牙钟子期

  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

  课件、《高山流水》的乐曲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3.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4.放录音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5.指导朗读,出示课件。

  三、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课件示)(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 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4. 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善鼓”、“善听”中的“善”解释为“擅长、善于”;两个“善哉”中的“善”解释为“太好、太妙”。

  (2)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会用怎样的词语来概括呢?这时,你是怎样赞叹呢?

  (3)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善哉,( )兮若明月!

  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善哉,绵绵兮如( )!

  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善哉,( )兮像( )!

  ……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四、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 播放《高山流水》乐曲。

  2. 边听边读课文,读出自己的感悟,回味动人故事。

  五、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 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2. 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六、作业:

  1.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2. 背诵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或伙伴听。

  板书设计:

  25.伯牙绝弦

  善鼓琴 善听

  所念 必得之

  绝弦 死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6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万盛经开区丛林学校赵小洪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钟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

  一、做游戏——课前谈话做铺垫

  1、做游戏。

  师:我们来做一个文字游戏,老师说一个“杨柳依依”,你们也说几个这样的词。

  生:自由说ABCC结构的词。

  师:老师再说几个这样的词。

  课件出示:清风徐徐、明月皎皎、春雨绵绵、白雪皑皑、芳草萋萋、炊烟袅袅、云雾蒙蒙、霞光灼灼。

  2、找规律,总结。

  师:这些词都是描写什么的?(自然景物)

  平时如果有意识地积累这些词语,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二、导读课题——未成曲调先有情

  1、从图导入。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

  师:同学们,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认识这样两位人物:你看,图中这位入神弹琴,贵族打扮的,他就是晋国的上大夫——俞伯牙(板书);而这位凝神听琴,青布包头,衣着布衫的是楚国的一个樵夫——钟子期(板书)

  2、揭示课题,理解题意。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关于他俩千古流传的友情故事。(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指导“弦”的读音。

  师:“绝”是什么意思?(断绝)

  “绝弦”是什么意思呢?(生:割断琴弦)

  师:表面的意思是“割断琴弦”,也就是不再弹琴了的意思。理解了意思,们再读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三、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己尝试着读一读《伯牙绝弦》?其他同学注意,读文言文的时候要慢一些,注意停顿。

  2、(课件出示课文节奏)请同学们照着上面的'节奏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3、指名读、师生评议。

  4、齐读课文。

  四、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一)学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1、文章读了这么多遍,你能把伯牙和子期的关系读成课文中的一个词吗?(板书:知音。)什么叫知音?

  2、指名交流。

  3、(课件出示:知音及知音的意思)

  4、还记得伯牙、钟子期是何许人?一个晋国的士大夫和一个楚国的樵夫是什么使他们成为知音呢?(板书:琴)

  5、伯牙擅长的是——(弹琴),钟子期擅长的是——(听琴)。课文的哪句话是这个意思?(课件出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6、伯牙和钟子期擅长琴的不同方面,谁能通过读来告诉大家?

  (生读):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强调出“鼓”和“听”。

  (指名学生再读)

  7、这就是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这真是千里知音一“琴”牵,生齐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二)精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同学们,古文很精练,只有短短77个字的文章不仅概括写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还具体写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具体描写“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的语句,勾画下来。(生默读、勾画)

  交流:“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课件出示此段)

  2、齐读这段文字。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几句文言文的意思?(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意思)

  4、指导朗读。

  5、(拓展)同学们,伯牙是晋国的大乐师,他的琴声会表现很多很多,猜想会有什么?

  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我你就是伯牙,你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

  (生接答?)

  6、小结: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

  7、伯牙作为一名著名的乐师,缺少赞美吗?那他为什么视钟子期为知音?(出示补充材料)

  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绘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是淋漓尽致。但是,他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以后,连连摇头说:“弹得太嘈杂了,换首弹弹吧!”伯牙只好更换了一曲《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早已喝得酩酊大醉,有些甚至在琴声中昏昏睡着了。

  师:多么孤独的伯牙呀!他的琴声只有、也只有遇到了钟子期,才能从琴声中听出他的心声,才会得到这样的赞叹——(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一个所念,一个所得,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是伯牙和钟子期成为知音的境界。

  师:多么有魅力的古文,多么美妙的意境!让我们把这奇丽的画面留在脑海里,再次诵读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分角色朗读:男同学读伯牙的部分,女同学读子期的部分。(课件分角色)

  五、悟读“痛”——摔断瑶琴凤尾寒

  1、据记载,伯牙、子期洒泪惜别后,相约第二年的八月十六再相会。夏去秋来,当伯牙如期赶到楚国时,万万没想到子期因病去世,当伯牙来到子期的坟

  前,面对这一块冰冷的墓碑、这一抔无情的黄土时,伯牙又会说些什么呢?(子期,你为什么离我而去?你死了,我再也没有知音了?)伯牙又做了什么呢?

  (破琴绝弦)

  2、(课件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生齐读。

  师:伯牙可是著名的大乐师,他为什么这么做?

  (生汇报。)

  是啊,知音不再,留琴何用?这样的友情哪里找,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友情,琴断音绝是伯牙看待知音的意义。

  3、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六、诵读文——此曲只应天上有

  1、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伯牙绝弦”的故事成为了中华民族交朋的千古楷模,“伯牙绝弦”成了知音的代名词。后人还根据这个故事编写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让我们在这曲高山流水中再次体会伯牙子期的深情,背诵全文。

  2、小结:社会发展到今天,也许我们不需要像伯牙那样用摔琴的方式谢知音了,但这个故事中知音的境界却带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和启迪,让我们共同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七、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2、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八、板书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所念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琴(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4、理解伯牙的悲痛之心,并于朗诵声中。

  5、熟读朗诵。

  教学过程:

  1、揭题导入

  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的《伯牙绝弦》。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文言文,喜欢文言文。

  2、整体读文

  (1)、自由读,大声读,有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再读,随机点评,必要时教师范读或带读,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3、初解绝弦

  (1)、理解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用大家熟悉的表达方式说,学习文言文要学会变通。)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4、再解绝弦。

  何为知音:将文章再读一遍,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哪些地方没读懂?学生研读课文后交流。

  预设的几个教学生成点:

  (1)、四个"善"字不同的用法:"善鼓琴""善听"中的"善"字可以理解为"擅长、善于"的意思;两个"善哉"是表示赞叹之义。

  (2)、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于是你怎么赞叹?

  (3)、既然说伯牙善鼓琴,那么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他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回答: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

  (4)、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5)、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6)、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知音。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相遇相知

  1、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你说他还会缺少赞美吗?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2、当伯牙听见别人那些不着边际的赞美的时候,你能体会到什么心情吗?

  3、那时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渴望什么?他一定忍不住在心里无数次地发出呼唤,他呼唤什么?

  4、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伯牙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他一定会对子期说什么?

  5、知我者,子期也!这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6、知音欢聚,一定非常欢乐、非常融洽,再读课文,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知音之死: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子期死,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了呢?

  2、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种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3、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5、深悟绝弦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出示诗歌学生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历尽天涯无足语,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学生读课文。

  (3)、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将你的想法写下来。

  6、回味绝弦

  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播放《高山流水》乐曲,请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8

  【教材简介】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

  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

  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六步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交流: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

  伯牙绝弦

  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

  ⑴ 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⑵ 理解“绝弦”

  (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⑶ 质疑:

  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教学设计的主线要简明。课始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查资料的情况,又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还起到了牵问题而统领全篇的作用 。)

  二、第二步: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检查读书情况:

  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词句。注意断句停顿。

  2、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

  如: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检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预习落实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三、第三步: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学生自主学习:

  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

  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

  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⑴ 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

  请选择“善”在文中的意思:擅长、善于;表示赞叹。

  ⑵ 换位体验:

  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赞叹的?

  ⑶ 创设情境,引导想象:

  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细雨等。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⑷ 分角色表演:

  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

  课件出示: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学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绵绵兮如()!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学生:善哉,()兮像()!

  ……

  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形成排比句式。再读领悟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⑸ 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探究学习:

  研究解决开课时提出的问题,初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⑴ 伯牙为什么绝弦?

  (借助课件出示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

  ⑵ 绝弦说明什么?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细节饱满才能更好进行语言训练,进而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现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既弄懂了文意,又领会到文章所描写的意境。)

  四、第四步: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学生练读:

  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比赛朗读:读出情感。

  (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把课文读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体会到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五、第五步:背诵课文,领悟写法

  1、指导背诵:

  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边想象边背诵。

  2、学生练背。

  3、指名背诵。

  六、第六步: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2、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3、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伯牙绝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组中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单,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义差别不大。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本组教材的主题是感受“艺术的魅力”。单元目标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

  学生在五年级已学过文言文《杨氏之子》,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能力目标: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结合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

  情感目标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读通、读懂内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习得学习文言文的方法,体会文言文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努力转变自己的角色,由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转变为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因此,教学中,我给学生更多的发挥与施展才能的空间。

  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 、创设情境法。通过课件以及教师丰富的表情、动作等,为学生创设情境,使学生醉于境中。

  2 、以读代讲法。新课标强调,小学阶段学习文言文,主要是培养兴趣,引领学生初步进入中华经典文学的殿堂。教学中,我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使学生在读中获得个性化的情感体验,在读中积累、内化语言,在读中培养语感。

  学法:以“自读自悟法”为主。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而朗读又贵在一个“悟”字,在读中“悟情”,在读中“悟理”。引导学生对文言文进行读、思、议、悟,读得充分,读得入情,读出韵味,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基于以上思考,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激趣导入,走近绝弦

  理解文意,初解绝弦

  深入探究,再解绝弦

  拓展延伸,深悟绝弦

  总结升华,回味绝弦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走近绝弦.

  课前,先让学生交流收集的古今交友的名言名句。交流完后,师揭示、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共同走进一个有关知己朋友、令人荡气回肠的故事,这就是《伯牙绝弦》。激发了学生学文的兴趣,拉近了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二、理解文意,初解绝弦

  1、这一环,我设计了三个层面的.读

  一读,读正确、流利

  二读,读出节奏和韵味

  三读,读懂文意

  首先,我让学生放声读至少三遍,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文言文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读起来不太流畅,课文虽然比较短,但也须经过这样的反复读,才能做到正确、流利,这为“一读”。

  《新课标》还指出,诵读优秀诗文,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考察学生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所以在学生将课文读正确流利后,教师范读,并用课件出示画出节奏的全文。教师范读后,随即激发学生与老师比试比试,逐步引导学生读出古文的节奏和韵味,此为“二读”。

  然后,让学生在默读中结合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课文的意思,在交流中重点指导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绝”、“志”、“念”、“谓”等词的意思,巩固学习阅读文言文的方法,即为“三读”。

  2、在学生理解课文意思后,师引导学生体会“伯牙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引导学生初解绝弦。

  三、深入探究,再解绝弦

  (一)寻知音之苦

  我插入一个《伯牙苦苦寻知音》的课外小故事,引导学生充分体会伯牙寻不见知音时的苦闷、渴望之情。此时,学生自然会呼唤出:我的知己——你在哪里?

  故事梗概:伯牙在楚国做宫廷乐师,一天,楚王君臣饮宴,请伯牙弹琴助兴。伯牙弹了他的成名作《水仙操》,他弹得非常投入,把琴曲所描绘的红日、云霞、山林、海浪以及风、雨、雷、电等变幻多端的海上风光表现得是淋漓尽致。但是,他没有想到,就是这么一首优秀的乐曲,却不能引起楚王君臣的丝毫兴趣,楚王听了这首乐曲以后,连连摇头说:“弹得太嘈杂了,换首弹弹吧!”伯牙只好改弦更张,换了一曲《高山流水》。这时,楚王君臣早已喝得酩酊大醉,有些甚至在

  琴声中昏昏睡着了。伯牙的心里是又气愤又伤心。

  (二)遇知音之喜

  师深情讲述:“终于,伯牙与钟子期相遇了,他的心情怎样的?”引导学生与伯牙共同享受遇知音的喜悦、激动。

  1、此时,我让学生换位体验: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通过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怎么赞叹?引导学生找出句子并想象巍峨的泰山和洋洋的江河,指导朗读。

  2、这时我扮演伯牙:我,俞伯牙,一个著名的音乐家,我的志向和抱负哪里仅仅是泰山和江河就能表达呀,我的琴声还会表现哪些景物呢?引导学生想象并用四字词语概括,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依依杨柳,绵绵春雨……

  3、接着引导学生练习用文中的句式说出一组句子,发出赞叹。此时教师小结: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知音。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指导朗读时,师生融入课文中的角色,形成了“知音”式的对话交流,入文,入情。这样,教师就成了平等中的首席,学生如同从远古走来,文言语言如同己出,吟诵如吐心语,阅读也就融入了生命的律动,师生在互动中成了“知音”。

  (三)失知音之痛

  当学生们沉浸在知音相遇的喜悦中时,我又顺势引导: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出示句子,音乐响起,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我再一次引读中间两句: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那没有知音,没人理解的日子里了。当他再鼓琴,志在高山时,没有人再对他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当他再鼓琴,志在流水时,没有人再对他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同样两句话,这次读得少了一份赞叹和喜悦,多了一份忧愁和悲伤。

  当学生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生再读这句话。“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此时,伯牙的失音之痛学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对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做法也就理解了。

  为了加深学生对知音的感悟,我设计了一个口头填空环节

  知音是。

  知音是。

  知音是。

  (引导学生可以用自己课前交流的诵咏知音、知己、深厚友谊的诗句来表达,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

  四、拓展延伸,深悟绝弦

  1、出示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警世通言》一书中,伯牙在子期墓前写下的一首短歌学生配乐读: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此时,学生的情感已和伯牙融为一体,我又设计了一个小练笔:

  面对伯牙的痛苦与绝望,你想对他说什么?让学生将情感流于笔端表达出来,深悟绝弦。

  五、总结升华,回味绝弦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全班学生在音乐声中尝试背诵课文。想象那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读出知音欢聚的乐,读出破琴绝弦的痛……

  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古代文字的魅力,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够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学生从读通到读懂、读好,最后熟读成诵,达到了“其词若出吾口,其情若生吾心”的境界,课堂实效在不断训练中得到提高。

  【作业设计】

  拓展文本,推荐阅读

  课外推荐阅读冯梦龙《警世通言》第一卷《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此环节目的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板书设计】

  谢知音

  伯牙子期

  所念必得之

  破琴绝弦死

  板书简洁美观,突出课文的重难点,紧扣主题“高山流水深相知,伯牙绝弦谢知音”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10

  一、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

  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路,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六、说设计思路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在学生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时,我适当地补充了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思想内涵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7

  教学背景:

  在教学中,教学每一单元之前,就应该明确告诉学生这单元的总主体、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这一单元的要求。本单元要。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艺术的魅力。

  2、让学生知道本组课文学习内容和要求。

  3、告诉学生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地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教学方法:

  通过ppt的演示和MP3的播放让学生知道第八单元学习的内容、要求,了解俞伯牙和钟子期这两个人物及艺术的魅力。

  教学过程:

  1、说明总题:艺术的魅力;

  2、课程内容总结:《伯牙绝弦》、《月光曲》、《蒙娜丽莎之约》、《我的舞台》;

  3、明确目标:

  A、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B、学习作者展开想象和联想来表达情意的方法;

  C、通过阅读或者其他渠道,更多的去了解艺术的魅力。

  课程内容(第八单元总述、伯牙绝弦):

  1、第八单元总述及《伯牙绝弦(xián)》的简介;

  2、介绍俞伯牙;

  3、介绍钟子期教学总结伯牙绝弦古文要读出节奏和韵味来也不难,只要我们在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就能读好。可以用“/”画出停顿。我想如果你们理解了内容,会读得更好。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材说明:六年级第十一册 P137页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三、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四、教学目标:

  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五、教学理念:

  文言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在现行的教材中安排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要求。这些文言文虽然只是浩瀚文学海洋中的点滴,但却是小学生认识、吸收我国民族文化的有效方法。引导小学生学习文言文,教师应树立“朗读是第一位”的观念。以读为本,让学生读、悟,读懂意思,读出韵味,读出语感。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感受古文形式美。

  1、欣赏“伯牙鼓琴图”,揭示课题。

  2、课件出示竖排全文,感受古文形式美。

  二、初读课文,感受古文音乐美。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

  2、检查朗读情况,指导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重点指导难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教师范读,学生再次练读,指名读。

  三、解文悟情,感受古文意境美。

  (一)理解大意。

  1、解题,相机总结学习方法:联系资料、借助注释以及要灵活变通地理解古文。

  2、文中有哪些文言词是你在以往的古诗文学习中已经理解了的?

  3、还不懂的地方怎么办?

  (1)学生交流学习方法。

  (2)自渎课文,试着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内容。

  (3)全班汇报交流,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

  在理解“哉”字时,引导学生用上“哉”字表述太高兴了(乐哉、喜哉、快哉)和太悲痛了(悲哉、哀哉、痛哉),为后面的教学作铺垫。

  (4)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二)感悟深情。

  1、得遇知音之喜。

  从哪儿可以读出他们是知音?

  出示: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你的想法、心声,你的朋友都能懂得,这是古今多少人向往的美好境界啊!这样的朋友就叫做——知音。让我们走近这对千古知音:焚一炉香,伯牙席地坐于瑶琴之前,子期凝望着远方,思潮起伏。同学们,现在你就是那善听的子期,让我们用心来聆听这动听的琴声吧! (播放音乐)

  伯牙的琴声幽然响起,他的思绪随琴声飞向了那峨峨的高山之颠,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伯牙的手指熟练地拨弄着琴弦,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流淌而出,子期,此时你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在指导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美哉、妙哉、壮哉……巍巍兮、浩浩兮、滔滔兮……)

  伯牙得遇子期这位知音,他内心会发出怎样的感慨?(板书:知音得遇,喜哉)

  2、痛失知音之悲。

  现实常常是那样残酷,子期先伯牙而去了。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时,再也没有人会说——志在流水时,也再没有人会说——(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子期已归,伯牙来到墓前,以琴声悼念子期。秋风瑟瑟,万木萧萧,更增添了伯牙心中的哀伤。明代小说家冯梦龙这样写道:

  (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抚琴:弹琴]一操[一操:一曲]。那些看者,闻[闻:听]琴韵铿锵[铿锵:形容乐器声音响亮节奏分明],鼓掌大笑而散。

  此情此景,伯牙心里会是怎样一番滋味呀?

  万般的滋味化作一句话——(板书:子期已归,悲哉!)

  (播放广播剧剪辑)反复感情引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激发学生情感。

  四、回味诵读。

  随着那一声“破琴绝弦”的砰然巨响,伯牙的琴声消逝了,只有这段友谊的绝唱千古流传,让我们把这动人的故事永远铭记在心。

  八、教学反思:

  1.以读为本,在逐层深入的读中,引导学生逐步感受古文的形式美、音韵美、意境美。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带领学生投入到了那美妙的意境之中,感受到了古文独有的韵味,领略到了古文那博大深厚的内涵。

  2.以文言教文言,课堂处处飘溢着浓厚的古文化气息。老师的导语、评价语充满古韵与诗情画意,这样的语言不知不觉地感染着学生,学生的语言也富有诗意起来。

  3.合理运用课外资源。无论是音乐、绘画、广播剧,还是拓展阅读的课外文本,都极为有效地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把学生带入了一个完全忘我的境界,从而更加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感悟其中深情。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12

  【教材简介】

  这一课是文言文,主要讲了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伯牙喜欢弹琴,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伯牙把感情融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的感受,琴技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说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也没有人能成为他的知音,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课文层次清晰,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

  【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读懂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读好课文: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4、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词句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感悟,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体会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步:激趣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交流:

  同学们,古今中外有许多交友的名言名句,谁能说一说?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君子之交淡如水,酒肉朋友不可交。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流传千古,吟诵至今的有关知己朋友的文言文,感受文言文带给我们特有的语言魅力。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读准字音,强调“弦”的读音。

  3、解题质疑:

  (1)学生通过课前的查资料简介伯牙,老师做适当的补充:伯牙,春秋时期楚国著名的琴师。(可结合参考上的伯牙学琴故事)大致了解伯牙、钟子期。

  (2)理解“绝弦”(如果不易理解可在读懂环节进一步理解)

  (3)质疑:如:伯牙为什么绝弦?绝弦说明什么?

  (教学设计的主线要简明。课始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这样既检查了学生课前预习查资料的情况,又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还起到了牵问题而统领全篇的作用)

  第二步: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检查读书情况:指名读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随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的读音,读通词句。注意断句停顿。

  2、重点指导朗读的句子:如课件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预习,检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老师的评价语言要及时,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预习落实到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第三步:读懂课文,领会文境

  1、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读课文联系注释,试着疏通文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小组合作学习:组内交流学习情况,互相补充,疏通文意。

  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在学生汇报时,老师相机重点指导文中四个“善”字的不同用法和含有“善”的句子意思及“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的意思,弄懂全文的意思。

  (1)课件出示含有“善”的句子:请选择“善”在文中的意思:擅长、善于;表示赞叹。

  (2)换位体验:假如你是子期,透过伯牙的琴声,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是怎么赞叹的?

  (3)创设情境,引导想象:伯牙弹琴除了峨峨泰山、洋洋江河的场景,还会有哪些动人的`场景?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绵绵细雨等。这时,子期分别是怎样赞叹的?

  (4)分角色表演:老师当伯牙,学生是子期。(课件出示)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明月。学生: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细雨。学生:善哉,绵绵兮如()!

  老师:伯牙鼓琴,志在炊烟。学生:善哉,()兮像()!

  ……

  最后让学生连起来说,形成排比句式。再读领悟文章所描绘的情境。

  (5)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想,我的朋友一定明白而赞叹,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是知音呀!

  4、探究学习:研究解决开课时提出的问题,初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1)伯牙为什么绝弦?(借助课件出示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引导学生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2)绝弦说明什么?

  (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做到细节饱满才能更好进行语言训练,进而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新课标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凸现了学生学习的层次性过程,使学生的认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螺旋上升,既弄懂了文意,又领会到文章所描写的意境。)

  第四步:读好课文,感悟文情

  1、学生练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2、比赛朗读:读出情感。

  (在读通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运用比赛的方法让学生把课文读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到文言文所表达出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体会到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第五步:背诵课文,领悟写法

  1、指导背诵:课文先概括写了伯牙善弹,子期善听,再具体写如何弹如何听,最后写子期死,伯牙绝弦。全文共用77个字,表达了朋友之间真知己的思想境界,成为千古佳话。边想象边背诵。

  2、学生练背

  3、指名背诵

  第六步:拓展文本,升华认识

  1、欣赏《高山流水》乐曲,回味动人故事。

  2、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3、搜集有关的文章进行阅读,积累有关朋友情意的语句。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能运用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初步读懂故事内容。

  3.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重、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理解词句意思,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难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较容易理解,虽然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学过《杨氏之子》,已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但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还是较少。因此,我布置学生在课前准备了课文的预习,教学中,我准备了相关的`音乐和简单的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读解题——未见其文先生情

  1、课前静息,音乐传情。

  播放古曲《高山流水》,紧扣本单元的主题,引导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为新课学习创设情境。

  2、简介人物,读题揭题。

  (1)齐读课题,强调“弦”的读音。

  (2)简介主人公,了解故事背景。(板书:伯牙子期)

  (3)理解“绝弦”、“伯牙绝弦”的意思,揭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抑扬顿挫品音韵

  1、自由读文,争取读准读通。

  出示导学提示,学生借助注音与注释自由读课文。

  2、难句指导,要求读出节奏。

  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1)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读好语气词“哉”、“兮”,初步体验古文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2)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理解“谓”、“乃”的意思,以词句的理解提升朗读质量。

  3、配乐熟读,练习读出韵味。

  师:读书是越读越有滋味的,读古文和我们读现代文不一样,古人读书讲究吟咏,讲究节奏,读到入情处还会摇头晃脑,下面我们就来找找古人读书的感觉。

  出示课件,多种形式合作朗读:

  (1)师生对读两次。

  (2)学生同桌之间分角色练读一次。

  三、研读悟情——高山流水得知音

  1、研读感悟,初识琴声之妙。

  (1)师:让我们回到那个八月十五的晚上,汉阳江边,皓月当空,琴声阵阵,伯牙和子期一个鼓,一个听,当伯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不由得赞叹道——当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听得如痴如醉,再一次发出由衷地赞叹——出示“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指导读好感叹的语气。

  (2)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善”的不同含义,感受“一字多义”的语言现象。

  2、角色体验,领悟心灵相通。

  (1)创设情境,拓展想象,师生分角色对话,进行口头语言训练。

  出示“伯牙所念,志在XX,钟子期曰:“善哉,兮若!”的句式引导学生说话。

  (2)引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3)理解“念”和“志”的意思,体味“异字同义”的语言现象。

  (4)聚焦“钟子期必得之”的“之”,循序渐进地体会“知音”的内涵,在此渗透“泰山”、“江河”的含义,感知这两个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

  (5)理解钟子期与俞伯牙不仅是音律互通,更有心灵上的沟通,志向、情怀的悦纳。(板书:所念必得)

  (6)学生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伯牙和子期之间的心意相通。(心心相印心有灵犀)

  3、课堂练笔,感受相遇之喜。

  (1)补充伯牙得遇知音前内心的寂寞与孤独,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学生练笔:假如你就是伯牙,如今得遇钟子期这样懂你的朋友,此时的你会有怎样的感慨?请用“伯牙得遇钟子期,欣喜若狂,不由得感慨道:‘善哉!善哉!。’”的句式写下来。

  (3)指名反馈,师简要点评。(板书:知音)

  4、借用原话,重温知音典故。

  (1)拓展阅读《列子?汤问》中伯牙的原话,理解体会“知音”的境界,再次反哺“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2)师:从此以后,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象征,伯牙子期就成了知音的代表。

  四、品读明理——破琴绝弦祭知音

  1、创设情境,感受失知音之悲。

  (1)从“子期死”这一文本留白处入手,指名朗读这三个字,体验文本语言和情感的跌宕起伏。

  (2)出示句子,师范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想象补充,感受人物形象:这时候,你仿佛看见了一个怎样的伯牙?在此基础上请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读好这句话。

  2、吟诵短歌,体会失知音之痛。

  (1)出示短歌,师生吟诵:古书中记载,闻知朋友死讯,伯牙悲痛欲绝,在子期墓前写下这样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言!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2)借助短歌中的诗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形象读出悲痛。

  师:如今,子期一走,我之所念,无人能得,(擦去板书:所念必得)“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男生一起读——

  师:如今,子期一走,我又要回到没有知音的孤独中去,(擦去板书:知音)“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女生一起读——

  师:如今,子期不再,留琴何用?就让我破琴绝弦,也绝了我所有的期待所有的愿望吧!一起读——

  师:这真是破琴绝弦肝肠断,人间无处觅知音!

  五、诵读传神——一咏三叹怀知音

  1、余音缭绕,提领一顿。

  师:正是这喜得知音却又痛失知音,才使得《伯牙绝弦》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从此,人们不断地在传唱和吟诵着它!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了解这个故事的源远流长。

  2、回味经典,背诵全文。

  借助“资料袋”,充分灵活地运用教材资源,感受“知音”文化的代代相传,一咏三叹诵读全文。

  六、拓展延伸——莫愁前路无知音

  (1)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师:同学们,学习了《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如果大家在今后的生活中遇到了很知心的人,你就可以称他是你的——知音。(再次板书:知音)

  师:从此,你和伯牙、子期不再陌生,尽管你们相隔千年,尽管知音难觅知音难求,但我们依然要怀抱着愿望,在生活中苦苦寻觅着自己的——知音!

  师:孩子们,你一定会在成长之路上遇到自己的知音,当幸福降临时,希望大家懂得珍惜!

  (2)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①收集体现知音好友的诗文和名言警句;

  ②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高山流水的知音文化,明确朋友相交的真挚深情,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让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去珍惜友情,呵护友情。

  课前热身:这节课我要和我们六(1)班的同学给各位领导老师献上一节精彩的课堂,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有,好,有点我们六(1)班的味道。那么我们首先用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领导,各位老师的.到来。(掌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积累了不少古诗,下面老师就考考大家

  填空:,天涯若比邻。

  相识满天下, .

  桃花潭水深千尺,

  ,欲觅知音难上难。

  谁能起来把它们补充完整啊?(分别抽学生)

  补充完整后学生齐读》

  师:那么谁能告诉老师以上这几句古诗都是描写什么的呢?生: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师:自古以来纯真的友谊被人们所歌颂、所颂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伯牙绝弦就是描写真正友情的一篇古文。师:板书:伯牙绝弦,(出示课件)

  二、理解课题

  师:谁来读一读这个课题?(指名学生读课题。)生:伯牙绝弦。(师适时评价、纠正。再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个题目中绝的意思。

  (指名回答,教师引导)

  三、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勾画出来,把自己认为难度较大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读懂

  生:自由读

  师:哪个同学起来读一遍

  生1:读,生2:读。

  师: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声音哄亮,读得很有感情,读出古文的味道)古文和现代文不同,读古文的时候要注意节奏,该停顿的地方要停顿。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出示课件)现在老师也想读一读怎么样啊师:范读

  师:请同学起来读。

  生1,生2.(适当评价,适当给以掌声,读古文不但要注意节奏和停顿,还要注意读出感情)

  师:同学们齐读一遍

  四、总结全文

  师:正是这震-撼-人-心的痛,才演绎出这凄美动人的“伯牙绝弦”。这真是让人痛不欲生、撕心裂肺啊。正是这破琴绝弦,正是这得遇知音而又痛失知音才使得这个故事更加的荡气回肠。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了这个故事,以后遇到很知心的人,我们就可以叫他是我们的————什么?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06-25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与反思01-04

《伯牙绝弦》优秀的教学设计范文02-17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6-13

伯牙绝弦教学及反思09-09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08-06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1-02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0-22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