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物理说课稿

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5-04-27 08:59:4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推荐】物理说课稿模板集合5篇

  作为一名老师,总归要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应该怎么写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说课稿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物理说课稿模板集合5篇

物理说课稿 篇1

  一、说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视频,高压锅排气时限压阀转动的实验,让学生知道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2、了解内燃机的构造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利用多媒体汽油机模型介绍内燃机的四个冲程及能量转化。知道内燃机的4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学会根据进气阀和排气阀的开闭情况及活塞的运动方向判断冲程;知道压缩冲程是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做功冲程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3、通过结合内燃机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发动机对生产力发展所起的作用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二、说教材分析,以及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通过汽车奔驰、列车飞驶、舰船劈波斩浪、飞机凌空穿云的图片导入发动机从而引入热机。再指出内燃机是其中的一种热机指出汽油机和柴油机是最常见的热机。紧接着详细介绍了汽油机与柴油机。本节从构造、工作过程等几个方面对汽油机进行了介绍。重点介绍了工作过程-----汽 油机的四个冲程。通过插图对汽油机的构造、四个冲程进行了介绍使学生对汽油机的工作过程有一个完整的了解。在介绍中特别强调学生要了解各冲程中的工作情况 及能量转化。在讲解柴油机时教材采用对比的方法结合柴油机的构造简图讲解了它与汽油机在构造上的异同。并通过交流与讨论介绍了柴油机与汽油机在吸气冲程、 压缩程度、点火方式上的不同。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抓住重点。然后通过信息窗介绍了三角旋转式发动机。然后介绍了内燃机的优点及内燃机在方便人们的同时会带 来环境污染并告诉同学们减小内燃机污染的一些措施培养学生将知识应用于人类社会的意识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

  因此,本节课的内容是对上一节课内容的延伸,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生活”的理念,同时本节课也为引出下一节课-----热机效率和环境保护的埋下伏笔。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内能及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途径,知道了什么是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会增大以及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会减小。学生已经知道了内能和机械能之间能够相互转化这些都为本节知识的教学奠定了知识基础。

  四、说教学方法

  1、新课引入:利用课本插图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应用了内燃机的一些交通工具的图片,引入热机的话题。利用播放高压锅排气的视频,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引出内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的道理, 同时也是要告诉学生“生活处处有物理,留心观察皆学问”,物理知识源于生活,应用于活的道理。

  2、 汽 油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重,难点,本节利用课件动画进行讲解,利用动态画面和静态画面对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进行演示, 不仅可以让学生逐个认识内燃机的构造,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可以将四个冲程分开一步一步进行动态地演示,每个气门的开关情况和活塞的运动方向都能很好的呈 现在学生面前,同时汽缸内气体的温度和压强的改变也可以在 FLASH课件中用颜色的深浅来加以诠释, 在学生们对于四个步骤都有了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后,用课件连贯起来,先慢速,后快速的播放,让孩子们对生活中的内燃机的工作有一个整体的,基本的了解。这样,通过多媒体课件轻松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孩子更易理解,印象深刻! 最后,在了解了汽油机的结构和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学柴油机,并让学生从结构和工作原理上,将汽油机和柴油机进行对比,培养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主动获取知识,终身学习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12.3 内燃机

  一、热机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二、内燃机

  1、汽油机

  2、柴油机

  三、汽油机的工作原理

  四个冲程: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

  其中:压缩冲程 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做功冲程 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四个冲程中只有做功冲程是自己产生动力完成的,其余三个冲程是靠飞轮的惯性完成的。

物理说课稿 篇2

  一、 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节内容是第十五章《功和机械能》当中的第二节,教材在之前已经安排了有关于各种简单机械和功的内容学习,《机械效率》是在此基础上的进一步延伸,也可以说是对这些内容的综合分析和实际应用,体现了物理知识最终要服务于生产和生活的理念。

  教材内容:本节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2、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实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②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中培养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实验精神。

  (三)重点与难点

  重点:结合实例认识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机械效率的概念,会利用公式η=W有用 / W总 进行计算。

  难点:会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指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二、 说学情

  学生通过对第一节内容的学习,已经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也了解了功的原理,在此基础上他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但他们的思维还明显依赖于直观形象的材料,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力,所以应该尽量为他们创设直接简单的问题情境,启发他们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 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实验法、创设情境法、分析讨论法、实验探究法。

  四、 说教学过程

  (一) 引入(大概用4分钟时间)

  演示实验:通过让学生思考前后两次拉同样重的勾码到相同的高度,手做功为什么不相同?学生猜想之后揭开谜底:一个是用手做功,而另一个是用机械(动滑轮)做功。通过用机械可以省力但不省功,设疑:用机械做功的效率怎么样?从而引入今天学习的课题。

  这样做最主要的目的是既回顾了机械可以省力、功的计算公式以及功的原理,又为这节课的新课内容教学奠定基础。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 新课教学(约30分钟)

  1、分析比较演示实验中直接用手拉和用动滑轮拉所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通过简单的实验,创建直观的情境,让学生从简单内容入手,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2、引导学生讨论课本“想想议议”,加深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概念的理解。

  分析课本图片,让学生在已经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概念的基础上,说出三种方法的有用功、额外功分别是对哪些物体做功,并计算这些功及总功的大小。

  这样进一步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突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并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自然得出机械效率的概念打下基础。

  3、引导学生分析三种办法中有用功在总功中占的百分比,从而引出机械效率的概念及计算公式η=W有用/W总 ,并指出η总是小于1,机械效率通常用百分数表示。

  这样设计体现了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通过计算让学生经历了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获得更深刻的感性认识,同时也突出了本节课的另一个重点。

  4、巩固知识,规范计算格式,讲解课本109页例题。

  例题: 起重机把质量为0.6t的重物匀速提升了3m,而它的电动机所做的功是34000J,起重机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这个例题巩固知识、强调本节课的重点之外,也为后面的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做好了铺垫。

  5、引导学生讨论例题的结果,并分析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结合生产生活实例提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

  通过结合具体生活事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机械效率的意义和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又可从中学会分析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有效地突破了难点。

  5、为了突出、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也为了规范解题的计算格式,接下来对课本109页例题进行讲解。

  6、探究实验“斜面的机械效率”,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机械效率的理解和实际分析能力。

  首先通过创设情境设疑:利用哪块木板搭成的斜面推重物最省力?用最省力的斜面推重物机械效率是否最高?

  让学生经历“提问—猜想—设计—实验—归纳—交流”的探究过程。

  这是本节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实验开始前通过设疑——猜想,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实验过程以教师引导、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形式展开,让学生经历“提问—猜想—实验—归纳—交流”的学习过程,不仅完成了实验目的,又对机械效率的公式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呼应和强化了前面重难点的学习。

  (三) 课堂交流与练习(4分钟)

  1、讨论:用水桶从井中提水的时候,所做的功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如果桶掉到井里,从井里捞桶的时候,捞上的桶里带了一些水,这种情况下哪部分是有用功,哪部分是额外功?

  2、计算:用一动滑轮将200N的砂子提到9m高的架上,所用力是120N,求有用功,总功,额外功,机械效率各是多少?

  通过讨论和计算,既让学生巩固了基本概念的掌握,又让学生能熟练应用所学知识应用到基本问题上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和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四) 课堂小结、布置作业(2分钟)

  1、 110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

  2、 利用网络了解和收集生产中的各种机械的效率,以及通过什么途径来提高机械效率?

  第一题强调基础知识的掌握,第二题则强调知识的延伸。既有对新知识的巩固,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拓展认知领域。

  (五) 板书设计:

  第二节 机械效率

  一、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1.有用功:为达到目的必须要做的功

  2. 额外功:我们不需要但又不得不做的功。

  3. 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W总=W有用+W额外

  二、机械效率

  1.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2.η=W有用/W总(常用百分数表示,η<1)

物理说课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压强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压强知识既是对前面所学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为后面整个章节奠定了基础,是学好液体压强、大气压强和浮力的重要保证。本节内容又是初中物理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学习科学方法的重要环节。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本身的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理解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单位,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知道改变压强的方法,了解压强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

  ⑵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归纳、实验能力;通过对压强概念的学习,进一步理解比值定义法;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物理学原理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3.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压强的概念,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压强的'概念贯穿全章,起着统领全章的作用)

  教学难点:压强概念的形成。(如何通过概括实验结论而引导出压强的概念为本课的难点。)

  4、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有了初步的受力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对如何用控制变量法探究自然规律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和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通过实验现象寻找规律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最好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让他们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获得。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依据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提倡探究式学习的教育理念。这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来发现自然规律。

  学法:根据以上教法以及我班学生的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的学法为:观察法,实验法,对比法,归纳法,比值定义法,数学推理法。

  三、 教学过程

  1.让学生用吸管插入酸奶杯,体验插入的难易程度引入新课;

  2.复习弹力引入压力,详细讲解概念、方向、作用点

  先让学生画压力示意图,再画重力示意图,分析压力与重力的关系

  大小(通过钢尺、砝码实验,让学生明确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的区别),

  通过力的三要素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引出也有作用效果:

  人站在泥潭里,单脚站立和双脚站立,陷入泥潭的难易程度,进行分析(三要素完全一致)。

  气球、铅笔实验让学生猜想压力的作用效果与那些因素有关?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怎样来探究呢?(控制变量)

  演示实验,完善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3.为了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出压强,让学生明白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学生对所提供的三组情况比较压强大小,从而引出压强定义式;分析单位,得出国际单位帕斯卡,对生活中的报纸对折展开压强的大小进行介绍;

  4.典型例题解题过程学生练习并分析、讲解;

  现实生活中要增大(减小)压力的作用效果,举例(切菜、切肉(磨刀、大刀))

  5.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存在压强的实例(打地基、沙发舒服,沙发变形增大受力面积、注射器),并说出是增大还是减小压强,让学生根据公式分析具体的方法,并把图片拖至各种方法边,一一对应;

  6.巩固练习;课堂小结

  四.教学反思 本课成功之处:

  1.充分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让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做实验,这是后进生的强项,让他们展示了自己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克服了畏难心理,照顾了学生的差异。

  3.在分析讲解压强的概念、公式时,用类比法步步深入,让学生很自然的接受并理解压强的概念,从而更好的突破了难点。

  4.在增大和减小压强方法的学习中,从公式、现象出发,并结合实例分析,不仅巩固了压强的知识,还进一步落实了“生活——物理——社会”的教育理念。

  本课需要改进之处:

  1.时间的控制需要加强。

  2.做得再灵活简洁一些,可以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问题。所以我会加强制作的学习,将多媒体技术更好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

  由于水平有限,可能有些细节把握的还不够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当然我会继续努力,恳请您的指导!谢谢!

  附1.板书设计:

  第一节 压强

  一、压力(F)

  1.定义: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2.特点:作用点 方向 大小

  3.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

  二、压强(P)

  1.定义:作用在物体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

  2.公式: p=F/S

  3.单位:帕 1帕=1牛/米2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物理说课稿 篇4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法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第一次进行全过程探究,本节课需要两个课时,第1课时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猜想能力与设计实验的能力,学生猜想时一般不懂怎样去猜想,有时猜想与提出的问题毫无关联,所以我们关键应该引导学生怎样去猜想,在教学中创设合理猜想情景,并且引导学生知道猜想要有猜想的理由,不能胡乱猜想。设计实验是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进行设计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研究什么和怎样去研究,实验时应该观察什么、测量什么、记录什么?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表格数据进行简单的比较,分析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让学生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表述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这样让学生经历从物理现象和实验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概括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重点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二、新课导学

  提出问题: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猜想:

  继续观察:

  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摆放位置。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进行实验: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见附表)

  分析与论证: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

  当u

  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三、归纳小结

  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连续完整地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物理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电与热》是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八章第四节的内容,用1课时进行教学。本节课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电流的热效应跟哪些因素有关,二是电热的利用和防止。教材在学生学习了电能、电功率知识后及时地安排了本节课,既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此外教材在学生知道了在电流一定时,导体产生热的功率跟电阻成正比后,及时地安排了电热的利用和防止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学以致用”的新的教育理念。本节课也为下一节安全用电的教学做了某些知识准备,本节课在全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生分析

  知识技能方面,学生在第七章中已学习了欧姆定律,通过本章前两节的教学,学生对电能、电功率知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一些探索性问题,学生已有了初步的探究意识,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心理方面,初二学生对很多科学问题总是有很浓的兴趣,很想探究这些问题,但却不知从何下手,实验设计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三维目标要求和本节课内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

  a、知道电流的热效应

  b、知道焦耳定律

  c、知道在电流相同条件下,电能转化成热时的功率跟导体的电阻成正比等。

  d 、知道电热的利用和防止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索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学习电热的利用和危害,学会辨正地看待问题。

  b、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地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及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教材的第一部分。即电流产生热效应跟什么因素有关,这是知识的重点,同时为了增强学生的过程意识、体验意识和实践意识,因此,我把学生的探究过程也列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何让学生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如何进行探究实验设计,如何推导公式Q=I2Rt以及Q=W=Pt则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和新课程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探究教学法

  本节课探究的问题是:电流产生热效应跟什么因素有关,这里我将采取了探究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提出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教学中完全遵循科学探究的步骤,采取这种教学方法的好处首先是问题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学生很愿意针对自己的问题进行一系列探究,或者说这样能迎合学生心理,其次采用探究教学法,教学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教学总体思路明析。当然在探究教学中,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而应有所侧重,提出问题和进行实验设计是本次探究实验应侧重的两个环节。

  2.演示实验法

  演示实验好处是形象、直观,能快速切入主题,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演示实验也可揭露事物的来龙去脉,引发学生思考等。电流的热效应学生是有生活体验的,教师若能把学生的生活体验搬到课堂来,展现在学生的`面前,那么学生将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欲望将有所提高。此外,电流相同时,电流产生热的功率跟什么有关,这个本节课将要探究的问题如果要学生提出来,简直太难了,怎么办呢?要解决这个矛盾,最好的办法是借助实验演示。当然教师还要运用巧妙的语言进行启发和引导。

  3.谈话教学法

  谈话就是坦诚地面对面的交流,本节课中,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需要谈话,实验探究需要谈话,学生自我展示需要说话,课堂探究需要谈话,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谈话教学法,能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气氛,符合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1.主动探究法

  科学探研既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学习方法。在探究电流的热效应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我在这里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比如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等都是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这样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2.合作学习法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小组中为完成共同任务,从而形成一种协作互助的学习方式。同时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

【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物理说课稿07-17

物理说课稿08-16

初中物理说课稿10-25

物理说课稿范文04-09

物理说课稿模板07-09

初中物理说课稿01-31

(精选)初中物理说课稿07-02

高二物理说课稿09-30

初中物理说课稿(必备)06-09

精选物理说课稿4篇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