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1-09 13:17:5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华】说课稿汇编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说课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精华】说课稿汇编5篇

说课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

  《武松打虎》是 S 版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节选自《水浒传》的第 23 课, 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 , 因此整篇课文的语言浅显易懂 ,学生易于掌握文本内容所蕴涵的思想内涵。文章按照“上冈一一喝酒一一打虎一一下冈”这一过程来叙述,写出了武松豪放的性格特点 , 表现了他的智勇双全。

  而其中“打虎”是文章的重点 , 也是文章的精华所在,作者抓住武松打虎时动作的正面描写、通过对老虎吃人招数的侧面描写 , 表现了武松的智勇双全。文章的内容浅显,因而教学中以学生的读、演为主 , 体会文章的精髓。

  二、教学对象分析 :

  我班的学生活泼开朗 , 尤其是部分学生喜欢看课外书籍 , 乐于了解课文之外的有关知识 , 而且在课堂的教学活动中 , 他们也能将所学所知运用到课堂中来。其次在 4 年的小班化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也能够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 , 在组长的带领下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但是其中也不乏有个别学生胆小、学习的主动性不够等现象。

  三、教学目标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感情朗读和积累课文语言 , 初步了解武松明知山有虎 , 偏向虎山行以及赤手空拳打虎的过程 , 感知其智勇双全的性格。

  2 、积极愉快地投入以朗读感悟、小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从课内的学习到课外约延伸这一过程中了解《水浒传》 108 位好汉的英雄故事。

  知识与技能 :

  1 、积累课文中有关的词语 , 并能把握这些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有关的语句 , 体会武松的智勇双全。

  3 、根据课文内容 , 结合生活实际 , 展开合理的想象进行说话练习。

  过程与方法:

  1 、借助多媒体演示 , 直观地感受到武松智勇双全的性格。

  2 、围绕武松打虎的过程 , 借助有感情地朗读 , 借助于表演来体会武松的智勇双全。

  3 、在学习中 , 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学习能力挑选学习方法 , 从而继续培养他们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

  1. 通过朗读感悟 , 引导学生体会武松的智勇双全。

  2. 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进行拓展练习。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品析词句,以读练说。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去品味,去鉴赏。读书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基本途径,多读书和反复朗读更是学生体会语感、感悟内涵的好方法。在读书中,重视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停顿、重读,学生的情感更能较早的进入文本情境。分页标题#e#

  在本节课的课堂教学中,我采用“读演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把大量的语言积累起来。在课堂内提供给学生大量时间朗读,课文熟读成诵了,文中描写武松智斗老虎的语句就在脑子里了,而课外拓展的说话联系这一语言训练,因为有了先前的语言积累,这种类型的说话训练也就迎刃而解了。

  ( 二 ) 营造氛围 , 激发灵性

  课堂气氛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低沉、死气,就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课堂气氛过于活跃、喧闹,也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老师应把握住一个“度”,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宽松的课堂气氛。需知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具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个体。“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做他学习伙伴,这就必须在师生互动、师生互补、平等对话的前提下。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是机械地“教教材”,而倡导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学会学习,允许学生出错,鼓励学生挑战同伴。为了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我引导学生演一演,学生根据故事中人物性格特点及自己的朗读、感悟来表演,他们在学习小组里互教互学、互演互评,真正形成了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正是在这样既要乐于接纳对方,又要快于倾吐自我的生生互动、互补的探究学习中,学生的整体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大面积地有效地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张扬。

  ( 三 ) 拓展延伸 , 加深感悟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要完成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扩大知识面,积累语言, 积累文化。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 140 万字。课外读物中精彩的语言文化底蕴更为深厚 , 因此对文中的精彩语言必须让学生多读、多背、多摘抄。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 , 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 , 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教学中课外延伸的第一题 ,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 ,合理运用课内外的有关语句进行说话练习 , 这就不仅仅是学生对课内所学语言的再运用 , 而且在说话的同时对于学生的思想境界也予以提升。而课后让学生精读《水浒传》 , 收集有关资料等等……这些收集与阅读 , 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从而培养学生的情趣 , 让学生体会到课外知识美。

  (四) 体验感悟 , 个性阅读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的确 , 真正有效的阅读 , 必须依靠读者全部的心智和情感意向活动,才能通过对书面符号的感知和理解 , 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 ,达到阅读的目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 , 任何人都不能越俎代庖。人们常有这样的体验 : 当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或一个动人的情节时 , 往往会热泪盈在或黯然神伤。为什么 ? 那是因为阅读者带着强烈的阅读主体的个性特征 , 阅读时融进了自 己的独特情感、理解和体验。因此在本节课的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启发学生融入角色 , 通过角色的演绎 , 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 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 , 受到情感熏陶 , 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 从而也便于理解文本中关键的词句。

说课稿 篇2

  一、教材分析

  《一曲胡笳救孤城》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记叙了一个历史故事,赞颂了刘琨面对入侵强敌时的勇敢与智慧。

  课文开篇先交待了时代背景,西晋末年,北部边疆很不安宁。在这种情况下,刘琨驻守晋阳城,勇气可嘉,也为下文智退敌兵做了铺垫。

  课文接着写匈奴骑兵将晋阳城围了个“水泄不通”,晋阳成了一座“孤城”。此战,敌我力量过于悬殊,晋阳守兵不过两千,而匈奴骑兵则有5万之众。在刘琨沉着指挥下,守城将士“利用有利地势英勇抗击,一次次打退敌人的进攻”。尽管如此,由于“援兵未到”,加上“城里兵力减弱,粮食在减少”,“孤城”晋阳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刘琨不能不“急得团团转”。

  然后,课文用5个自然段的篇幅,详细描写了一天晚上,刘琨登楼巡察,面对冷月、荒漠……他发生一声声长啸,惊动了匈奴兵营。刘琨由此想起了“四面楚歌”的故事,就让人取来了匈奴人最喜爱的乐器——胡笳,对着匈奴兵营深情吹奏。刘琨的胡笳曲勾起了匈奴骑兵的思乡情。匈奴将领眼看将士们无心恋战,就连夜撤兵了。

  “一首胡笳曲,救了一座孤城,被传为千古佳话。”课文就此戛然而止,显得简洁传神,既交待了故事的结果,又点了题。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教师只需针对容易读错、写错的字做强调;在词语理解上,学生已经掌握不少方法,课前已经能通过预习自主学习词语。在课堂中,教师更应做到在词语的运用和表达方面下功夫,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词语的理解上。

  学生通过四年多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概括、表达、感悟的能力。作为老师除了继续提供一些学习方法之外,还更应注意每个教学环节设计上的层次性。不仅使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吃得下,也要保证学习能力较强学生能吃得好。

  因为这是一篇历史课文,因此在设计教学环节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基本能力、兴趣。做到让学生不仅能进入文本,更能从文本中感悟到主人公的品质。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本阶段的教学目标及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一:能在读文中理解“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凄厉、四面楚歌、千古佳话”等词语的意思。

  这些词语的理解并不只是单纯的理解,可以说这些词语贯穿整篇课文的教学。从引出课题对“闻鸡起舞”一词的理解;到整体感知各种方式对“水泄不通、悦耳动听、哀伤凄婉、千古佳话”的理解;然后运用这些词语进行概括全文主要内容;在研读课文时,还将“凄厉、凄婉”进行比较;通过观看录像知道“四面楚歌”的意思。真正发挥词语的作用,而不是只为理解而理解。

  目标二: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把课题补充具体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在处理这篇课文的朗读方面有整体感知的读;有理解后的感悟读;有融入自己感受的情感读;有老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读……多层次的朗读训练旨在让学生披文入情、以情悟文。因为课题一看马上就能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因此只要把课题说说具体就是文章的

  主要内容。

  目标三:能在研读课文中感悟孤城凄凉的意境和胡笳曲的魅力。

  这是整篇文章的难点。因为故事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处理这两方面时,都设计了对关键词句的品读。如“孤城”的“孤”到底是什么意思?“冷月”的“冷”这个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凄厉、凄婉”的比较等。另外这些词句的品读都穿插一定的能力训练:概括能力:说说孤城的原因;想象表达能力:说说刘琨当时的想法;说说匈奴士兵听到悦耳动听、哀伤凄婉胡笳曲时想到了什么?使得整个文本的把握更显深度。

  目标四:知道四面楚歌的故事,感受名将刘琨的勇敢和智慧。

  四面楚歌的故事通过观看录像,出示句子:项羽的部下听到楚歌,想起了家乡和亲人,军心动摇,战斗失败。并能根据这个道理总结一曲胡笳救孤城的原因。在对主人公刘琨的感受和认识方面主要是通过资料的介绍,文本中描写刘琨句子的反复诵读,以及出示诗人陆游对刘琨的评价:刘琨死后无奇士,独听荒鸡泪满衣。使学生真正感受刘琨的勇敢和智慧。

  四、教学设计

  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三点:

  (一)多样化教学,拓宽文本的广度

  这篇课文与西晋历史有关,离学生的生活较远。我们经常说语文教学要坚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处理这篇课文关于一些历史资料方面的教学时,通过以下几个手段:

  胡笳这一乐器的认识和对西晋背景的介绍,通过看图、阅读史料的方式来认识;一段生动形象的录象使学生对“四面楚歌”这个成语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文中适时插入的古诗品读,既让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又契合了整篇课文的基调,唤起学生的旧知和对古诗文的热爱;最后,《空城计》的推荐延伸了学生课外学习的渠道。一篇课文的容量也由此扩充。

  (二)多角度训练,增加文本的厚度

  课堂短短的35分钟始终提醒我们的是:这堂课你重点训练什么?怎么训练?在处理本教材时,我重点训练学生概括、想像说话、以及推敲语言文字的能力。对全文的概括,对孤城原因的概括;对刘琨无计可施时刘琨想法的补白,对匈奴人思念亲人与家乡的内容补白;对“冷月”、“荒漠”等词的推敲,“凄婉”“凄厉”两词的比较……

  此外,这样的训练不是单一的,而是与朗读紧密结合。有整体感知的读;有理解后的感悟读;有融入自己感受的情感读;有老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引读……多层次的朗读训练旨在让学生披文入情、以情悟文。

  (三)为课文补白,挖掘文本的深度

  仔细研究文本,会发现课文在某些地方运用了略写的手法。如刘琨在城楼凝视远方,只写了景,而没有写刘琨当时的想法,这一声声长啸也不知从何而来。因此在学生结合上文,知道晋阳城成为一座孤城的原因后,再让学生结合当时的环境,指导他们想像,长啸由来的原因就十分清楚了。

  另外,匈奴人听了胡笳曲后就退兵了,课文只用了“思乡之情”四个字解释原因,对学生来说太过简单。因此,我还原给学生匈奴人在草原上的生活,与战争时的生活做对比,通过想像说话训练,真正理解匈奴人退兵的原因,感受胡笳曲的魅力,从中切实感受刘琨的智慧。

说课稿 篇3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风筝》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谈谈教学目标

  本课时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

  1、认识“依、歇”等5个生字,正确认读“精心、希望”等词语,重点指导书写“依”。

  2、通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孩子们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热爱。

  我确定此目标的依据有三点:

  一是基于对课程标准学段目标的理解。《课程标准》指出:第二学段学生要“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告诉我们第二学段教学要让学生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初步形成阅读能力,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关注语段的教学。

  二是基于对教材和单元重点的理解。《风筝》是人教版教材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进秋天”,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好。这篇课文紧扣秋天的专题,记叙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快乐,目的是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里童年趣事的话题。这篇精读课文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时的情景,叙述层次清晰,语言朴实,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

  三是基于对学情的认识。虽然是三年级,但识字写字仍是该学段重要的教学内容。经过了两年的学习,学生已积累了一些识字的经验,初步具有独立的识字能力,但在自主识记、正确书写方面需继续强化。学生能初步借助图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但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和把握的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思想情感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据此,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识记本课生字词语,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孩子们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激发学生对童年生活的热爱。

  其次谈谈本课时的教法设想

  新课标提出:各个学段的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各种方法和策略,创设适于学生情感思维发展的教学情境,指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教会学生如何通过“读”来领悟语言的魅力。据此,我在本课准备以朗读法为主辅以情景教学法和谈话法。

  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通过自由读、默读、个人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与文本多次接触达到以读促理解,感悟课文情境。在课堂导入,播放歌曲《三月三》,歌曲中所描述的童年放风筝的快乐情景以及传达的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本课浓郁的抒情基调契合,歌声中为学生创设一个优美的教学情境,为本课教学的顺利展开奠定了情感基础。课中,教师再次通过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孩子们在做风筝时会憧憬什么,感受童年做风筝的快乐心情。

  接着谈谈学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据此,我在本课采用了以下两种学法:

  方法一:质疑问难法。质疑是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引导学生理解“依然快活”,感悟我们做风筝的心情时,我让学生通过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进行丰富的、深刻的对话,体会我们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方法二:想象感悟法。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在引导学生理解“憧憬”的具体内涵时,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孩子们一边做着风筝一边会憧憬些什么;接着,再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未来生活的憧憬。通过层递式的想象训练,让学生深入理解文字背后的意蕴和内涵。

  另外引导学生习得抓住脉络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

  最后谈谈教学过程的预设

  为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课文时我准备采用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环节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首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接着,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游戏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和句子的掌握。其中重点指导多音字“磨坊”的读音和“依”字的学习和书写。最后,我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风筝写了些什么?新课标在第二学段对阅读目标明确提出:能初步把握的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概括文意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此我设计让学生采用“先——接着——最后”的提示词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一步步地理清的脉络中,教师随机渗透概括主要内容的学习方法。

  环节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此环节重在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表情达意的作用,引导学生体会我和小伙伴做风筝时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此处我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是引导学习做风筝过程。这里我采用让学生抓关键动词的办法,让学生通过朗读再现做风筝的情景,再通过梳理先后顺序,让学生从中体会作者叙述的条理性,最后再让学生用“先,再,接着”来练习说一句话,让学生学会如何按一定的顺序简要叙述做一件事的过程。

  第二步是引导学生体会我们做风筝的心情。首先让学生找出表现我们做风筝时心情的句子。先引出“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这也是这一自然段需要着重理解的语句。这里我着重抓住“憧憬”一词,从“本意”到“文中意”再到“生活意”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通过查词典,展开想象,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等多种办法,让学生从中感悟我们做风筝时心中对未来的美好向往。再引出“依然快活”一句话。教学时,我先采用找近义词和说话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和运用“依然”,再引导学生对这句话的内容进行质疑,重点探讨:为什么风筝做得什么也不像,我们依然快活。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从而完成了从“品词”到“悟情”再到“读文”的学习过程。

  环节四:总结全课,归纳升华

  《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就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表现形式,就要让学生在“得意”的过程中“得言”,从而实现“言意”兼得。在充分理解第2自然段的内容后,我引导学生再读第2自然段,思考:你发现作者是怎么写好这一段的?在前面充分学习的基础上,学生能比较容易得出结论。教师顺势总结作者的写作方法,引导学生课后用这种写法来写一写自己有趣的制作经历。

  环节五:联系实际、学后运用

  1、把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抄在词语积累本上。 2、介绍一件你喜欢的小制作,说清你制作的过程和当时的心情。

  这样做旨在:对应课时目标,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和方法,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

  以上是《风筝》(第一课时)的说课,敬请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正!

说课稿 篇4

  一、说教材

  (一)教材简析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反映的是当今高新科技的新成就,其内容包括航天、克隆和基因技术。本篇《送你一束转基因花》是一篇说明文。文章指出新型生物技术对花冉育种的意义,说明转基因花的科学含义和优良特性,展示了转基因花在商机和美化世界方面的光明前景。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转基因花研究的基本原理

  2、学习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3、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的重点难点

  1、了解新的生物技术对创造花冉新品种独特优势,以及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

  2、新型生物技术对花冉育种的意义。

  (四)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五)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音机

  二、说教法学法

  新的教育 教学理念认为,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其目的无非为了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自主的发展。”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十分明确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要求“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至助于是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可见,教师的教、是应以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依据的,是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既然《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那么,教师的权也应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依据,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同学互动合作交流,师生间互动探究,共同学懂教材。

  三、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中国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武则天做了皇帝后,在寒冷的冬天要求百花齐放,这时只有牡丹没有送命,被贬到洛阳,后有“洛阳枯枝牡丹”一说。在大雪纷飞的严冬要求百花竞放,在当时是不可能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冬天百花齐放也许会成为现实,甚至可以花几按人们能颜色、形状、香味的要求来开放。今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就可以了解转基因花的奥秘。

  2、预习检查

  ①说出描写花的色、香、形的成语

  五彩缤纷、五彩斑谰、姹紫嫣红、争妍斗奇

  ②读出下列加点的字

  康乃馨(xin)花卉(hui)天竺葵(zhu)

  华裔(yi)贮运(zhu)凋零(diao)

  3、播放课文录音。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4、学生研读课文,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互动①:本文前三小节下面的三个小标题睛的内容是怎样的关系?(明确:文章前三小节的内容与下文三个小标题下的内容总—分关系。全文先说明新型生物技术的独特优势和什么是转基因花,然后分三个小标题,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三个方面相互并列,互不包含。第三部分的最后两段写转基因花的光明前景,实际起着总结全文的作用,并与开头呼应)。

  互动②:本文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在说明转基因花的含义和优良特性中起怎样的作用?(明确:举例说明,通过典型的例子,既使读者了解转基因花的研究成果和优良特性,也提高了说明的品位,使读者获及呈质量的信息。)

  互动③:指出文中的席子说明新型生物技术优越性的句子。(明确:第二节“因而就可……还可以……而且只要……就可以”)。

  互动④文章怎样说明改良花卉的方法?(明确:第二节中“首先要……进而……再……从而……”)

  互动⑤:试用一句话概括转基因花研究的基本原理。(明确:原理是决定某种性状的基因修饰并转入到需要改良品质的花卉中去,从而定向创造花卉新品种,不再受制于自然。)

  互动⑥:文章最后两小节有何作用?(明确:总结全文,照应文章开头,展示美好的前景。

  5、达标反馈

  ①同预习检查题

  ②转基花研究的基本原理

  6学习小结

  文章指出了新型生物技术对花卉育种的意义,说明了转基因花的科学含义和优良特性,展示了转基因花在商机和美化世界方面的光明前景。

  四、板书设计

  送你一束转基因花

  一、总(开头三段):新型生物技术的独特优势,以及什么是转基因花。

  二、分(中间三段):转基因花的优良特性:特别色彩、特别新奇、特别长寿。

  三、总(最后二段):总结全文。

说课稿 篇5

  百里中心小学 李宏强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人教版第二册三单元的内容:解比例。

  一、说教材

  1、说教学内容

  比例的知识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这部分知识是在学习了比的知识和除法、分数等基础上教学的。本节课内容是这个单元的第三节课,主要属于计算教学,是比例基本性质的应用,和进行正、反比例教学的关键,是利用比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

  2、说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学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应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三方面来阐述,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地发展。因此,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⑴认知目标:认识比例各部分名称,理解并掌握解比例,能运用解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⑵能力目标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计算、交流探索新知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目标: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体验发现数学规律的乐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目标设计打破了传统的计算教学的规律,从过于注重概念本身转化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情感体验,立足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认知目标,还要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说教学重点、难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特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会解比例。

  教学难点:运用比例的性质解比例。

  二、说教法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意义,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观察、探索、归纳的能力。因此,我采用了“自主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贯彻自主性原则,重视学生学习和探索过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组织、指导并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技能素质。

  三、说学法: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再加上适时的自学,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根据学法的自主性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根据学法的差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

  四、说教学过程 在新授这个环节里我设计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复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第二部是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第三部分是练习解比例。 在第一部分里,我先复习比例的意义做铺垫。随着学生的汇报,教师有意识的将比值相等的比写在一行上,引导学生观察每两个比之间的关系,学生明确像这样的式子叫做比例,给学生直观的印象。让学生说出比例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二部分:教学解比例的概念后,及时组织练习。课本中两个例题从解比例的方法入手,逐步渗透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第三部分:经过学习例题,学生掌握了基本解比例的方法,逐步进行训练,让巩固所学知识。

  五、说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基于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师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能力的评价,我想以此来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六、说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