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1-12 17:02:0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汇编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说课稿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说课稿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说课稿汇编5篇

说课稿 篇1

  各位专家领导早上好:

  今天我将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整 理 书 包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做一些分析 。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部分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它是本册教材第四单元“分类”中第二部分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整理房间”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分类活动。学生在通过“整理房间” 的活动后,已经感知和体验了分类的含义及方法,学生能按指定的分类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这一内容的学习,是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分类活动,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由于这部分教材与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联系紧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高。课本是以数学活动的形式呈现教材,体现数学学习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的课程新理念。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途,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2、在给事物分类的过程中,体验活动的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体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使学生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关键: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学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处于一个引导者、组织者与合作者的位置,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交流中经历分类的活动,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进行学习,使学生在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中认识和体会到分类的必要性。在给定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让学生自主选择某种标准对事物进行比较、分类活动,体验活动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1、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学习,拓宽教学的时空。①②③

  (1)“分类”是一个学生实践性的活动,因此在课前我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亲自去整理房间,体会分类的方法,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用处,学会做一些事情。

  (2)课后让学生去观察和寻找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分类的一些现象,体会分类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在课堂教学的设计当中努力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原则,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利用比赛、猜想,分一分等多个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是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创设问题情境

  一开课我就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比赛,请同学们按老师的要求拿出指定的物品就站起来,并让每一位学生对结果进行猜想,为什么有些同学拿得快。从而引入了这节课的内容。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思考与观察,然后利用教材提供的内容,化静为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自主探究,构建模型

  [1]、动手实践,分类整理书包

  首先教师请大家把书包里所有的东西都放在桌面上,然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在整理物品之前,最好先做什么?(学生会回答:给物体分类)接着就请同学们先分类整理,然后同桌两人相互说一说,你是怎样整理的。(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教师对与学生的整理过程可以给予过程性评价)。

  [2]、介绍讨论不同的分类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我们可以知道有些学生是按学科的不同分的,有些学生按用途的不同分成书和本子两类等。接着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笑笑和淘气是怎样分的,你和谁的分法一样?并进一步巩固自己的分法。

  [3]、整理好书包并初步体会分类的好处

  请学生把自己已经分类整理好的书、本子再放回到书包里,再比一比看谁拿得快,让学生感受这次拿和上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学生会知道这一次方便多了,不像以前那么乱,书包里比以前整齐多了,原来分类整理有这么多的好处。

  (3)解释与应用

  在做练习中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教学中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猜想推测活动,分类之前学会先思考后再行动,这既是做事情的一种好习惯,也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分类活动中要让学生学会思维方法:

  ·按什么分?(理由是什么?)

  ·如何分?

  ·这样分好不好?(有必要吗?)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课改新理念。整节课的教学都是围绕活动进行,“整理书包”,“分帽子”、“分车子”、“给老师和同学分一分”,学生是全程参与,全员参与分类活动,而且每一个活动中都安排有同学之间的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整理房间的”、“你认为谁拿书会快一些,为什么?”、“说说你是怎样整理书包的?”、“说出你分帽子、车子和人的方法”。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差异,利用学生之间的资源组织教学。

  教学中尽量鼓励学生一人能用多种方法进行分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总结出事物可以按照不同的方法来分类,而且分类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能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学会自己分类整理书包,分类房间和其他物品,做一个“生活的小主人”!

  说课是教师面对同行和其它听众口头讲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根据的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已不算是新事物了,今后我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专家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

说课稿 篇2

  一、说《绘本》

  《雪花人》是一个真实的传记故事,讲述一个小男孩名叫威利班特利,因为从小就喜欢雪花,在他父母的帮助和他自己的坚持下,最终成为雪的专家的故事,因为他对雪的热爱和执着,所以人们叫他“雪花人”。

  二、根据故事内容和我对故事的理解,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图文结合的方法阅读绘本。

  2、通过阅读绘本,了解雪花人班特利,感受他对雪的热爱,以及为实现梦想而终其一生的坚持和努力。

  3、激发学生阅读科普类书籍的兴趣,在学生心中埋下一颗观察生活、坚持探索的种子。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图文结合阅读绘本,了解故事内容,感受人物形象,进行语言训练;教学难点是:在阅读文本的同时,通过想象对话、说话等形式丰富文本内涵,身临其境地感受班特利对雪的热爱,以及为实现梦想终其一生的坚持和努力。

  四: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

  首先,播放雪景图:伴随着《雪绒花》的音乐,欣赏着威利所拍摄到的每一片雪花,我想孩子们一定会都惊叹不已,原来雪花是这么美妙,这么神奇。在美妙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中,接着提问:你们喜欢雪吗?爱雪吗?(此时,孩子们一定情绪高昂);再由一句话导入课题:有一个男孩“爱雪胜过爱世界上任何其他东西”,他就是威尔森·艾·班特利。从而引入绘本故事。

  第二部分:猜故事。

  让孩子根据题目和封面,让孩子猜猜故事讲什么内容?

  第三部分:读故事(让孩子根据以下阅读提示,先自己阅读绘本,再小组内交流)

  1、出示阅读提示:

  (1)每当飘雪的日子,其他小孩玩堆城堡、扔雪球时,威利会做什么?

  (2)这种相机的价格相当昂贵,他的爸爸妈妈还会为他买吗?

  (3)威利是如何一次次失败,但又如何一次次不放弃,重新开始拍摄的?

  (4)面对旁人的嘲笑和不解,威利又会怎么说,怎么做?

  (5)你想过要送给世界一份礼物吗?又会是什么礼物呢?

  第四部分:聊故事,

  1、喜欢这个故事吗,喜欢雪花人威利吗?喜欢他的什么?说来听听:哪些图片给你留下深刻印象?

  2、根据孩子的回答,重点聚焦三幅图:

  第一幅图:画雪:这里我们可指导学生看图,提醒学生关注细节,展开对话。

  通过观察画面细节,让孩子们去感受威利的认真和执着,感受威利对雪的爱,如: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仔细观察画面,你想用哪个词或句子来形容威利?2、想象一下:换面外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其他孩子在干什么?从而让孩子体会到:热爱一样事物,就要用心去感受其中的快乐与成就感,就要为它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别的孩子可以玩堆城堡扔雪球,而威利却在进行他的画雪和研究。

  第二幅图:拍照成功:

  热爱,就要为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画家并没有在画面上表现这些文字,于是,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威利是如何一次次失败,但又如何一次次不放弃,重新开始拍摄的……还可让孩子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威利,面对一次次拍照都不成功,你会怎么想?这样,当画面出现威利那张欣喜若狂地拿着拍出的成功的雪花照片飞奔出门的图像时,学生就很容易体会到了这种成功所带来的巨大欢喜,并且自然地表达在他们的声音里:第二年冬天,他尝试了新的方法,成功了!威利终于会拍雪花了!他说:“现在,每个人都能看到雪的.结晶有多奇妙了。”

  第三幅图:暴风雪中拍照:这里可引导体验情感,拓展进行说话新联。

  先出示暴风雪中“雪花人”威利拍照的文字和图片,讲述:为了拍更多的照片,他又走进了暴风雪中,风呼呼地刮着,雪满天飞舞,威利走了六英里路回家。结果他得了肺炎,两个星期后去世了。

  听着这段文字,孩子们的心情一定难过极了,可以顺势提问:此时,你心里是什么滋味?你有什么话要对威利说?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小结:是啊,为了准备这份礼物,威利的一生都投入其中,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美丽的雪花照片给越来越多的人带去了快乐,被用来做生日礼物,被艺术家用来启发灵感……

  当孩子们能从威利留给世界的礼物这一行为中,意识到自己是世界的一份子,在享受这个世界美妙的同时,又能思考自己能给世界带来什么,使它变得更美好的时候,对生命的感觉也就不一样了。因此,在课即将接近尾声,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你想过要送给世界一份礼物吗?又会是什么礼物呢?这个问题一定会激发孩子深层的思考,不管学生作何回答并不重要,我们只要让孩子记着:你的一生,也是要给世界送上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的。

  第四部分:回味故事

  最后,我将以这样额谈话结束我得上课:孩子们,雪花人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却给世界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礼物,让我们记住雪花人威利,记住他的故事,希望大家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也具有雪花人的精神,做一个执着的人。

  我的说课结束,不成熟之处,希望能得到大家的点拨和指正,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莫高窟》是教科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文章。前接世界之最的《长城》,后接历史遗迹《卢沟桥的狮子》。所有这一切都凝聚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本课描述了莫高窟姿态各异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飞天壁画,那栩栩如生的卧佛向人们展示着迷人的风采。这一奇观凝聚了多少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心血。

  课文是以总分总的结构来介绍的,第一段总写莫高窟所处位置和环境;第二、三段着力描写了彩塑和壁画,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文中运用了生动准确的四字词和排比等描写神态,将栩栩如生的彩塑和壁画展现在读者眼前。无论是用词造句,还神态描写,表达方法,结构等方面,都有本年段的侧重训练点;第四段总结全文,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本篇文章描述的内容极具鉴赏性,教学中要可运用图片引导学生多读多想象,感受莫高窟的'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说学生

  本班的学生处于小学中段,通过以前的学习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如:自学生字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一些简单的阅读方法等。但是该班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自学能力较差,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少数学生特别喜欢表现自己,能积极举手发言,多数学生只是静观其变。

  三、说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莫高窟图片并制作成灯片、搜集其它三大石窟的有关资料

  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莫高窟的相关知识;熟读课文。

  四、说教学目标

  1、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文化遗产的艺术价值,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总——分——总”的写作方法和运用数字说明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4、认识课后九个生字,会写“绝、价、值”等13哥要求会写的字。

  五、说教学重难点

  1、体会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彩塑和藏经洞的文化艺术价值,学习本课的说明方法。

  2、学习作者从多方面抓住事物特点的写作方法,体会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写作方法。

  六、说教法、学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中充分利用莫高窟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走进莫高窟,欣赏莫高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与智慧。

  2、揣摸感悟法:是在学生熟读文本的基础上,揣摸、感悟、学习作者用词造句、表达方法等,有利于学生语文学习基本功的提高。

  3、欣赏对比法:图片与文本进行对比学习,读文本、看图片、再读文本,从而,了解作者的写法。感受莫高窟这一古代艺术的魅力。

  七、说教学过程

  1、导入,观看视频导入,引起学生兴趣。

  2、初读课文,思考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分段研读,引导练说。

  4、总结。

说课稿 篇4

  一、 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为保护自然环境做力所能及的小贡献。

  根据新《大纲》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具体接受能力的情况,我在本课里安排了两个课时,下面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在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的基础上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具有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自然保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对本课词句的理解,进一步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课文的理解难点。要让学生知道“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队员一样一脚就一脚牢地往上爬。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的突破我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利用实物观察教学法进行教学。

  二、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选定实物观察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是因为《爬山虎的脚》首先是介绍某种植物形状特点的一篇说明性的文章。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要懂得爬山虎脚的特点,而且要知道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如何细致有顺序地去观察某种事物。这个重难点要突破,让学生充分了解,用讲授法或其它教学方法来完成可能难度会很高,而且时间也会很长,唯有选定直观性的实物观察法。选定实物观察教学法在这里我是有三个依据的:

  (1)从人的.认识客观规律来看,学生的认识总是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具体到抽象认识这一规律。

  (2)从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发展阶段,而且我所要教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3)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上课时先不慌让学生打开课本,而是先把实物爬山虎摆出来,实物一出现,学生就可以用眼睛感知爬山虎是什么样的东西,什么颜色。我再对着实物的脚、茎、叶、以及叶柄等部位进行简单说明。让学生来个赏试观察法,叫学生们先自己观察爬山虎的各个部位是怎样的,然后再打开课本看课文作者又是怎样对爬山虎的各个部位进行观察和表达的。这样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就不难了。

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浮力》为九年级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的五、六二节,本章知识是以前力学的延伸扩展,是初中力学部分的一个重点。《浮力》则主要讲述浮力的概念、浮力的大小以及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是对密度、力、力的平衡、压强等知识的深化。与过去的教学大纲相比,新教材力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了解浮力的产生。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养成协作、探究问题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浮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弹簧秤、细线、水、大烧杯、食盐、鸡蛋、金属块等

  二、说教法

  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以学生讨论、分析解决问题为主,通过学生活动,把浮力知识有机地进行归纳,串联起来。得出解决浮力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对知识系统整理归纳和提炼的能力,以及知识应用能力。采用多媒体和实验相结合,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及突破教学难点,同时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参与探究,相互交流,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通过学生上台演示实验,将课堂还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让学生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和学法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创设情景,激趣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创设“死海不死”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诱发探索欲望,引入复习课。采用多媒体,生动活泼,交互性好,能调动学生全部感官,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兴趣。

  2、实验质疑,合作探究

  (1)建立浮力概念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列举浮力现象,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根据学生回答情况教师出示问题1:如何证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增强学生的研究和探索欲望。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得出结论,并由多媒体展现实验过程,得到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

  这样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过程中,复习了浮力的概念,突出了重点。

  (2)探究浮力的大小

  首先利用多媒体简单回顾阿基米德原理,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教师出示问题2:小东的爸爸买了一个玉制实心工艺品,小东想知道它的密度,他利用了一个弹簧秤、一根细线和一盘清水,请你帮他完成实验方案。此题是利用阿基米德原理来测密度,通过学生分组设计实验,体现学生探究意识,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既复习了实验,又突破了难点。

  (3)探究浮沉的条件

  教师出示问题3:鸡蛋放在清水中会怎样?怎样使鸡蛋上浮?设置悬念,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趣,学生会主动参与,从而分析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解决这一问题要运用力、密度、二力平衡等知识,体现知识的整体性。

  (4)浮力的应用

  教师出示问题4:浮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钢铁的密度比水大,为什么钢铁制造的轮船会漂浮在水面上呢?设置这一问题,体现从物理走向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边分析边利用多媒体展示: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密度计。这部分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对于潜水艇及飞艇的技术问题不必纠缠。

  (5)浮力知识小结

  学习了浮力知识后,你有哪些收获?请把你的收获与同学交流分享。通过回顾交流来复习浮力主要知识点,可以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相互补充,把课堂的主阵地还给了学生。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浮力知识点,让学生对浮力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3、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为了加深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上设计了三个典型习题,一道计算题,帮助学生学会利用浮力进行简单的计算,理清解题思路,一道有关吹泡泡的问题,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一道将弹簧秤改装成测浮力装置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采用内容式板书,使学生对本节知识一目了然,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六、说教学效果评估

  本节课内容多,概念性强,学生复习时,有一定的难度。复习中,既要注重知识的复习巩固,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设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学生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积极参与探究,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学习就是生活,物理就在身边。阿基米德原理是一条重要规律,虽然实验简单,但对初中生的思维难度较大,复习演示,对提高潜能生、优秀生都有很大帮助。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浸入”、“露出”、“上浮”、“漂浮”等词的认识模糊,对物理状态不知道就急于下结论,我通过习题澄清认识,释疑解惑。课堂上是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以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让学生热爱生活,让课堂充满活力。

  附:例题和习题

  例题:

  (1)质量为1000千克,体积为800分米3的鱼雷,在水中上浮还是下沉?

  (2)一艘轮船从海面驶入到河面上,它所的受的浮力怎么变化?它从海面驶入河面船身是浮起来一些还是沉下去一些?

  习题:

  (1)质量为250克的物体静止在水中,有一半体积露出水面,这个物体的体积是多少,它的密度是多少?

  (2)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小朋友用吸管吹泡泡,开始时上升,随后便下降,这是为什么?

  (3)将弹簧秤改造成一个可以直接测浮力大小的装置。

【说课稿】相关文章:

《翠鸟》说课稿11-22

《赵州桥》说课稿11-26

《乘车》说课稿11-28

《掌声》说课稿11-28

养花说课稿11-29

《爱莲说》说课稿11-30

穷人说课稿12-01

对鲜花说课稿12-03

《望月》说课稿12-04

《荷花》说课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