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说课稿

说课稿

时间:2021-12-07 15:15:21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我们该怎么去写说课稿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说课稿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选】说课稿模板汇编九篇

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题西林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古诗。这是一首哲理诗,编排在“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中。《题西林壁》是北宋诗人苏轼在1084年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诗人紧扣游览庐山的独特感受,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读来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二、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苏轼及写这首诗的背景。

  2、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法

  基于自己对古诗教学的理解,本节课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源头,采用激趣——晓意——明理——提升的四步教学法,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品读诗句,在读中知情,在读中悟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将知识拓展、内化、深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升华情感的目的。

  五、说学法

  古诗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词。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我让“读”始终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读中入情入境,在读中悟情悟理,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六大部分,我先来说第一大部分。

  (一)欣赏中激趣

  新课一开始,我就问学生:你们都游览过哪些地方?学生可能会说出许多地方。

  我把话题一转说: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张图片,你们仔细观察,看这是那个地方的风景。(出示课件)

  看完前三张图片,学生可能还不太清楚这到底是哪个地方,但当他们看到第四张图片的时候,就会异口同声地说:这是庐山的风景。(我相机板书:庐山。)

  我接着说:庐山的风景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北宋大诗人苏轼也写下了一首引发后人深思的诗,它就是——(板书:题西林壁)

  【设计意图:古诗教学要引领学生入情入境,才能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因此,利用课件播放美丽的庐山画面,可使学生陶醉于庐山的美景之中,使学生在心中荡漾起一种淡淡的向往之情,进而产生要朗读这首诗的愿望。】

  (二)初读中晓意(课件出示全诗)

  1、首先引导学生理解题目的意思

  (1)学生第一遍读诗的题目,结合注释理解题意。

  (2)第二遍读诗的题目,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

  在学生充分交流后,我做了一些补充:苏轼在文坛享有盛名,但他的仕途却很坎坷,他由黄州被贬到汝州的途中,在游览庐山时有感而发,在西林寺的墙壁上写下了——《题西林壁》这首诗。

  2、接着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学生自由朗读《题西林壁》,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学生齐读古诗,读完后我纠正读音。重点指导:“侧”“庐”“缘”的读音。

  (3)我读古诗,讲读法。

  一般来说,一句七言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4)学生练习读,再指名读,我相机评价,指导。

  3、最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请学生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先同桌互相说,再指名让学生说。

  (2)我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随机指导学生把话说清楚,说明白。(板书:晓意)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以读为本”,通过让学生反复读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的求知欲望。“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在反复自由地读诗的过程中,先领悟诗的大意,初步感悟诗的意境,读到位,意自见,情必悟,为深入感悟做好铺垫。】

  (三)品读中明理

  1、品读前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课件出示诗句)

  (1)我问学生:从这两句诗看,作者站在哪些角度看庐山呢?

  学生可能会说:正面、侧面、远处、近处、高处、低处。

  (2)我接着问:从正面和侧面看,作者分别看到了什么?

  (3)学生可能会说:从正面看,看到了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看到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因为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去过庐山,这一句诗对他们来说可能比较抽象,我借助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出示课件)

  (4)接下来我让学生想象一下,此时我们就身在庐山之中,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的`景色会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自由发挥想象,交流完以后,我出示课件

  图片欣赏完以后,我问学生:此时庐山的景色美不美呀?让学生把这两句诗美美地读出来。

  从不同的角度看,庐山的景色一样吗?学生肯定回答说:“不一样。”让学生带着这种理解再读读这两句诗。

  【设计意图:以看的角度或者方位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品读诗句,在品读中感悟语言。引导学生在想象中入境,在想象中悟情,在想象中朗读,想象情境,进而引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感情。】

  2、品读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课件出示诗句)

  (1)师:这么美的庐山,诗人为什么有不识庐山真面目的感慨呢?让学生用诗中的句子回答。

  (3)师:我先让学生用上“之所以……是因为”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4)师:再让学生用上“因为……所以……”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5)请学生说说从这两句诗中知道了什么?

  (6)学生交流完以后,我在这儿又补充了一段资料:元丰七年四月,苏轼与友人同游庐山西林寺,他“往来山南北十余日”,才写下《题西林壁》。苏轼一生仕途很不得意,被一贬再贬。这首诗就是他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所写。在他人生低谷的时候,游览庐山让他豁然开朗。听完这段资料,让学生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自己的感想。(板书:明理)

  (6)感想交流完以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这首古诗

  【设计意图:相关背景资料给学生提供事实依据,让学生更容易走进苏轼的内心,更容易感悟情感。此环节努力做到兼顾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由诗知人,再由人悟诗。】

  (四)拓展中升华

  第一,主要引导学生理解这首诗包含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1)先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再指名说。

  (2)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我相机指导。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事例。

  第二,交流描写庐山的诗句或者蕴含哲理的诗句(出示课件)

  (板书:提升)

  【设计意图:语文水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随着课改的深入,“大语文”理念登上了语文教学的舞台。课内与课外的交融,课内向课外的延伸和拓展,这不仅是“大语文”理念的开放性课堂的重要内涵,同时也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此教学环节加深了学生对诗的理解,同时又促进了学生对古诗的重视与热爱。注重文本与实际的联系,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更容易让学生喜欢上诗词,从而使诗词文化得以继承与发扬。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并从中感悟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这就要求我们以后无论判断什么人,看待什么事情,都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观察,多听取他人的意见,这样才能全面地认识人或事。

  (六)布置作业

  1、默写《题西林壁》。

  2、把这首诗朗诵给家长听。

说课稿 篇2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本课8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正确、工整地书写4个生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认识东、西、南、北方位。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生字。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东、西、南、北方位。制作太阳形状的生字课件,生字组词开花课件,指南针实物等。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谜语导入

  1猜谜语导入新课。

  谜语:“有位老公公,满脸红彤彤,天天早早起,按时来上班。”学生猜谜(谜底:太阳)。(学生猜出谜底后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太阳。)

  2老师提问:孩子们知道太阳有什么作用吗想知道太阳怎么帮助我们识别方向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做操”于已画的“太阳”中)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课文,用手指课文,看谁听得最认真,指得最准确。

  2分小组自由朗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请会读的小朋友当小老师教读。

  3齐读课文。

  三、自主合作,识记生字

  1圈字游戏:

  (1)课件出示本课8个生字的太阳状卡片。

  (2)听到大家的`读书声,课文中的字宝宝高兴地跑出来了,想和它们交朋友吗快用笔在课文中圈住它们吧!

  2小组合作,自主识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3齐读生字,去掉音节读,开火车再读生字。

  4交流自己最得意的记字方法:你最喜欢记哪个字怎样记住它的样子的

  5生字开花游戏。

  课件出示—空花盆,问:想让花盆开满鲜花吗那就给生字找伙伴(找到一个花盆就会开出一朵漂亮的鲜花,并送你掌声)。

  四、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1这些字不但要求小朋友们会读,而且要求小朋友们会写。(出示带田字格的生字)学生齐读生字。

  2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仔细观察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并说一说怎样才能写好这一个字。

  3学生交流一个字,教师就在田字格中范写,并让学生跟老师一起书写,口头说出笔顺。

  4你认为哪个字容易写错,需要给小朋友提个醒。

  5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完成描描写写。学生写字之前,先背诵正确写字姿势儿歌:眼离书本一尺远,胸离书本一拳头,手离笔尖一寸长。并注意提醒学生写字的姿势。

  6学生自主在投影仪上展示自己写的生字。

  五、读中感悟,指导背诵

  1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

  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可边读边做动作,感知方位;可对读……

  3师生赛读:师读—生评—齐读。

  4表演朗读,指导背诵。

  六、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图文对照,引导学生观察插图,在图中指出东、西、南、北方位,相互交流,说说理由。(相机板书方位词)

  2做方位游戏:师喊口令,让学生先练习向左(右、后)转,再说说自己前、后、左、右各是哪些同学,向后转再看看自己前、后、左、右各是哪些同学。

  3想一想:傍晚时,我们面向太阳,前面是什么方向

  4你还知道用什么方法来辨认方向吗(出示指南针实物,让学生观察了解指南针的作用。)

  5布置学生课后收集辨认方向的其他方法。(引导学生可以通过问别人、看书、到图书馆、上网查阅等途径收集资料)

说课稿 篇3

  教材:

  1、站立式起跑

  2、游戏:直线地滚球接力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明白站立式起跑的动作要领,发展学生身体的灵敏、速度等素质,提高协调潜力。

  2、技能目标:80%学生能做到起跑时重心前移,反应速度快。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的精神和创新的意识。

  教学准备:

  篮球4颗。

  一、开始部分:2分

  《一》教学常规:

  1、体育委员整队,师生问好,报告人数。

  2、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3、宣布本课的教学目标、资料及要求。

  组织:四列横队。

  《二》准备活动:8分

  1、游戏:直线地滚球接力。

  游戏方法:全班分成人数相等的四组,由每组的排头单手或者双手拿球在地上直线滚到本组对面的另一个同学,然后自己站在排尾,在由接住球的这一名学生再用同样的方法将球滚至对面同组的'另一名学生手中,以此类推。哪组学生最先完成接力,哪组将获得第一名。

  规则:采取奖罚制度。第一名将全班鼓掌奖励;最后一名将罚本组学生每人做10个深蹲跳。

  要求:①反应要快,直线游戏,不得挡住其他同学游戏。

  ②如中途失误球跑了,要把球捡回来在原地继续游戏。

  2、徒手操:肩绕环、扩胸运动、体转运动、腹背运动、活动膝、踝关节。

  二、基本部分:22分

  1、诱导性练习:主要锻炼学生的反应。4分

  ①原地纵跳接加速跑;

  ②原地高抬腿接加速跑;

  方法:学生背对教师做原地的高抬腿和原地纵跳,听到教师发出“跑”的口令时,学生迅速后转身向前跑出去。

  2、站立式起跑18分

  动作要领:听到“各就位”时站在起跑线后,两脚前后开立,相距约半步,有力脚在前,全脚掌着地,后脚用前脚掌着地,身体稍前倾,中心落在前脚上。两腿弯曲,上体稍前倾。重心前移,前腿的异侧臂自然曲肘于体前,另一臂在后。听见“跑”的信号时,两脚用力后蹬,同时,后腿迅速向前抬起,两臂用力前后摆动,迅速向前跑出。

  教法:

  1、教师提问学生见过的起跑姿势。

  2、教师讲解动作要领并做示范。

  3、教师提醒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动作。

  4、教师组织学生群众模仿教师做动作。

  5、教师指导下,学生做完整动作练习。

  6、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练习。

  7、教师巡回指导、评价。

  8、教师集中学生再次讲解,强调重难点。

  9、组织学生再次分组练习并学会互评。

  要求:讲解明确,示范到位,声音洪亮。

  学法:

  1、学生认真听,仔细看,观察教师的动作。

  2、学生跟随教师的口令一齐练习。

  3、学生跟教师一齐做分解动作练习。

  4、学生分组练习。

  要求:细心观察、用心思考、动作规范、认真到位、协调、优美。

  教学步骤:

  1、教会学生确立两脚站的位置(前脚尖约离线半脚长,前后脚距大约一脚长,两脚左右约半脚长),有力脚在前。

  2、群众原地做“各就位”的姿势练习。

  3、按口令做站立式起跑后跑出15——20米。

  重点:“各就位”时要控制身体平衡,持续情绪平稳,“跑”时起动快。

  难点:姿势正确、动作敏捷。

  三、结束部分:3分

  1、游戏:反正反口令练习。

  方法:教师喊起立,学生蹲下;教师喊蹲下,学生起立。

  组织:四列横队。

  2、教师小结本课

  3、师生再见。

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 课标要求

  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2、 内容分析

  本专题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和形成过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统治者承继和发展,对以后封建王朝产生重要影响。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不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占据重要地位。

  3、 新老教材比较

  (1)老教材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都有专节阐述。

  (2)新教材以古代政治制度史专题的体例编写,主题突出。新教材突出了“秦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的内容,增加了如三公九卿的职责、“朝议”、挟书律等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具体内容。语言浅显易懂,图文并茂。教材中穿插了一些历史图片、文物图像、地图等,增加了历史内容的直观性和生动性。知识链接、史学争鸣、学习思考注重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分析

  1、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和对有关影视作品的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认识,但并未形成系统知识,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认识。

  2、学法指导

  学生课前预习 扩充知识发现问题 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教师引导解决问题 延伸问题 课后继续探究思考

  三、三维目标分析

  1、知识能力:

  了解秦的统一;知道皇帝制度创立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秦朝的“三公九卿”制;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史实,阐述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实施背景、职能、权力及其影响,并能够对这两种政治制度进行正确的评价。

  2、过程和方法:

  解读有关秦朝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资料、图片,从中获取有效信息;进行初步的归纳和分析;提高阅读有关信息的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模拟等,锻炼推理和历史思维意识,培养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质疑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从分封制到郡县制到“大一统”政治制度建立的学习,探讨政治决策的过程与方法,欣赏其政治智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本节的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逐步培养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

  注意研究和借鉴古代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体会制度建设对国家稳定和统一的重要意义,并引起对今天我国政治改革启发的思考。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

  秦汉“大一统”政体的形成和基本特征。

  2、难点:

  “大一统”政体和官僚机构的形成比较抽象,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和评价这种行政体制的创新。

  五、教法设计

  1、教学总体思路:注重情景设置下的启发式教学。

  2、具体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阅读新课,了解知识;

  师生质疑,合作探究;

  练习评价,巩固拓展

  六、教学过程

  屏幕展示李白的一首诗《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雄图发英断,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问:“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用图片或诗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人入胜,进入新情境开展有效学习。)

  “六王毕,四海一”——“大一统”地理格局的形成

  这块内容是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前提条件,因为学生初中学习中提到了秦完成统一的时间、原因,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从简处理。教材主要介绍了(1)秦灭六国,一统天下(2)蒙恬夺河套、阴山地区,修直道,修长城;(3)南方:筑灵渠,(4)西南:将西南夷纳入中原王朝版图,学生容易了解。

  设计:教师可以通过两幅图:战国诸侯称雄形势图和秦朝疆域图,设计三个小问题①比较两幅图的不同,你能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②秦始皇扩大统一帝国规模的行动主要有哪些?讲述秦朝疆域的四至。

  ③西周和秦朝对地方的统治有哪些不同点

  这样设计一方面直观生动,提高学生兴趣;帮助学生形成空间地域概念,了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地理格局。另一方面通过两幅图三个小问题培养学生解读地图信息和阅读教材内容的能力和审题、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实际上也是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第③问为下一部分内容作了铺垫。)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大一统”政体的形成

  这块内容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包括本课的第二、三目。

  【利用教材设问】

  问题一:为巩固辽阔的疆域,秦始皇进行了哪些政治改革?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归纳;

  【补充材料合作学习】

  问题二:阅读材料,了解皇帝称号的来历,并小组讨论回答。

  材料1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诏令是“议帝号”: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制曰“可”。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材料2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3 到秦朝,“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君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摘编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1)从材料1、3的“皇帝”称号及“制”“诏”“朕”“玺”等规定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据材料,皇位是怎样继承的?

  (3)三则材料包含了哪些历史信息?说明了什么?

  (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秦朝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

  【角色模拟辩论互动】

  问题三:郡县作为一种新的地方行政管理组织,春秋战国时在有些列国已出现。秦统一后,就如何对广大地区的统治,在朝廷内展开了一场争论。请同学们看教材丞相绾、廷尉斯的讲见解,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辩论:假如你是当时秦朝的重臣,为了秦朝的长治久安,你会支持哪个观点,请具体阐述理由。(老师可以以秦始皇的身份追问、质疑和点评)

  【动手动脑质疑互动】

  1、请简单绘制“中央集权制度下从皇帝到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示意图;并说说其官僚机构的名称和职能。

  2、对秦朝创建的集权政治制度,你认为在当时起了什么作用?你可以向老师或同学提出问题,也可以解答老师同学的问题。

  对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1、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基础不同)

  2、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员性质和待遇不同)

  3、诸侯国的独立性很大,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与中央关系及影响不同)

  4、分封制是贵族政治,郡县制是官僚政治。(性质不同)

  加强思想控制——“大一统”政体下的思想专制

  这块是阅读内容,学生看书基本了解即可,主要是加强情感、态度的教育。

  可以设计问题:假如你是秦始皇,有人对你的政策提出非议,你会怎么做?

  或者让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史实(秦加强思想控制)然后教师归纳。引导学生对“焚书坑儒”“挟书律”进行评价。

  总结:学习探究:给秦始皇的一封信——以“请你说说秦朝或秦始皇的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地位?”为主题,采用书信的形式,或对某一问题、某一制度提出看法或综合评述,有一份史实(史料)说一份话,注意论从史出。

  【板书设计】

  秦汉政治特点:①走向“大一统” ②开始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

  七、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

  (1)秦汉有关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可圈可点的东西很多,如何择其要而展开、内容的深浅度是教师需要把握清楚的。

  (2)“皇帝制”、“中央官制”和“郡县制”是秦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基本内容,学生只有弄清楚皇权和官僚之间的控制与被控制、服务与被服务,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才能基本领略中央集权的内在含义。对教材的这部分内容需要整合处理,更有说服力的资料图片很难找,不易操作。

  (3)怎样把历史和现实拉近?如何改变学生对中国古代制度史“枯燥乏味、陈旧厌烦”的看法,值得商榷。

说课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一个数除以分数》。

  一、说教材 Cod

  《一个数除以分数》是第十一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完成了分数乘法的学习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以后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应用题的重要前提。

  本单元教材,先教学了分数除以整数,让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概念。紧接着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这其中包括了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两块内容。在此基础上,把分数除以整数,一个数除以分数概括了统一的计算法则:甲数除以乙数(0除外)等于甲数乘以乙数的倒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整数除以分数。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的算理,掌握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使学生理解“已知一个数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数量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引导学生形成从多角度解决决问题的意识。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二、说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握了有关除法的一些知识:整数除法、商不变性质、小数除法、分数与小数的互换,以及第一单元的分数乘法,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打下了知识的基础。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有所欠缺,习惯于接受而不习惯发现,不习惯从多角度思考去解决问题。(这个多角度解决问题也就是所谓的方法的多样化。)本节课力图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

  2、教材的组织与安排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我放弃了教材上对知识的直接呈现方式,而是先通过一组复习题,为学生从多角度解决问题做好铺垫,同时教给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渗透“转化”这种数学思想;然后通过两道习题,引导学生在这些算法中选出更“普遍”的算法,即完成算法的优化。

  三、说教学方法

  基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探究能力,本课主要采取了尝试教学法。尝试教学法的优点在于遇到问题,让学生先猜测,先想办法,教师的引导只限于帮学生打开思路。

  对学生而言,本课的主要学法是:主动探究式学习和小组合作式学习,以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及倾听他人的习惯。

  四、说教学手段

  本课的教学手段十分简洁,教学过程中只需要投影来交流学生们的算法和结果,在反馈环节方便快捷的出示习题,对于完成本节课的目标来说,已经足够。

  五、说教学设计

  (一)考考你

  1、把下面分数化成小数。

  4/5= 17/20= 3/16= 9/15=

  2、竖式计算下面的除法,并说一说这样算的理由。

  1200÷500 1200÷0.5

  3、计算

  7/10×5/6= 12/19×11/24= 100×4/5= 8/9÷4= 48×25×4=

  [三道复习题,其实是为学生解决问题而设置的三条“通道”,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第1题复习分数化小数的知识,2小题复习了小数除法,渗透了对商不变规律的复习。第3题复习分数乘法和乘法结合律。这些都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二)新课

  1、导语

  只有学好了以前的知识,才能顺利地学习以后的知识,也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同学们确信已经以上“旧知”掌握好了吧!(确信!)

  那好,下面我就出一道更难的题挑战挑战大家,有信心吗?(有)

  出示例2

  一辆汽车 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导语渗透了学习方法的教学,告诉学生“温故而知新”,提醒学生要经常复习旧知识。]

  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然后试着在草稿纸上画一画,用线段图表示出题里的条件和问题。

  然后选择学生们画得好比较的线段图展示给学生们。

  [我总觉得,培养学生的画图的习惯十分重要,尤其是分数应用题。画图可以形象直观、简洁地呈现题意,辅助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3、学生列式,引导思考

  学生列式如下:

  18÷2/5=

  教师引导:一个数除以分数,大家以前没有学过,该如何计算呢?这就用到了旧知识,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些跟除法有关的知识?相信大家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能够解这个问题。

  [提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总题]

  4、尝试计算,交流算法

  有了复习题的铺垫和教师的引导,学生可能会出现的算法如下:

  ①18÷2/5=18÷0.4=45〔运用分数化小数的知识,将分数除法转化为小数除法〕

  ②18÷2/5=(18×5)÷(2/5×5)=90÷2=45〔运用商不变规律,将分数除法转化为整数除法。〕

  ③18÷2/5=18÷2×5=45〔根据图解题。这种方法,学生们看着线段图一般都可以想出来,类似于以前学过的“归一”问题,先算出一份有多少(即1/5小时行多少千米),再算出五份是多少。〕

  这时,教师引导:你能不能把18÷2/5转化成一道乘法?

  如果学生想不出,则提醒学生观察第③种算法,然后引导学生

  18÷2×5=18×1/2×5=18×5/2=45

  这就把一道除法题转化成一道乘法题。

  [渗透的“转化”的数学思想,即把“不会的问题”转化为“已经会的问题”。

  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从多角度去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加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后,学生再计算分数除法时,会在适当的时候,将分数化为小数或将小数化为分数;会在适当的时候,使用商不变规律,更加灵活的解决问题。]

  4、算法的优化

  请同学们运用合适的算法计算24÷2/3 24÷24/33

  [计算第一题,学生们发现第一种算法失效,认识到“把分数化成小数“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即这不是一种普遍的算法,此时,第二、三种算依然有效;计算第二题,学生们发现第二种方法虽然有效,但是比较麻烦,从而认识到第三种方法是一种比较“普遍”、好用的一种算法。

  这个过程就是在告诉学生,不仅要想多种办法解决问题,还要在方法挑选出更好的方法。〕

  (三)课堂练习

  1、叔骑自行车上班,3/5小时行9千米,1小时行多少千米?

  ①学生做题。

  ②说一说这道题与上一题有什么想同的地方?(都是知道了部分和部分相对应的分数,求整体)

  ③知道了部分和部分相对应的分数,求整体,用什么法计算?〔为以后学习分数应用题打下基础。〕

  2、8/45÷4/5=

  这道题如何计算?也就是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请同学们做出来后,自学29页例3,看一看“8/45÷4/5=”这道题做得对不对。

  六、板书设计

  一个数除以分数

  18÷2/5

  ①18÷2/5=18÷0.4=45(运用分数化小数的知识)

  ②18÷2/5=(18×5)÷(2/5×5)=90÷2=45(商不变规律)

  ③18÷2/5=18÷2×5=45(“归一”方式)

  18÷2×5=18×1/2×5=18×5/2=45 (转化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板书设计为学生总结了本课所学内容和学习方法,凸显了“转化思想”的重要性,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说课稿 篇6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美术第六册的第一课《森林之王》这是一堂造型表现课。接下来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方面对这节课进行说课。

  在上课之前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大森林里有许多可爱的动物,它们在神秘的大森林里组成了自己的王国,由于学生在学龄前就听过许多关于动物的故事、看过动画,对所谓森林王国并不陌生。本课设计从学生爱用拟人的方式来看待和描画动物的心理特点出发,安排了二个与森林王国相关的活动:

  1、推选森林之王,

  2、表现森林之王。

  如何抓住动物们的基本形象特征,大胆夸张其生理特点,表现自己认定的森林之王是活动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要求学生不过分拘泥于原形,大胆纵情勾画兽中之王或威风凛凛的鬃毛,或锋利的爪牙,或庞大的体形等,通过观察、记忆、想象,把动物的基本特征、动态以及神态捕捉到,并通过自己独特的造型语言表现出来。教材中提供的示范画大胆地刻画了兽中王发怒的表情和静坐、捕食的动态,生动地表现出兽中王的威猛与震慑力,能为学生创作起到启发和示意作用。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帮助学生进一步把握不同动物的生理特征。

  2、过程目标:让学生养成大胆创作的作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加强学生的记忆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3、情感目标:发掘学生的创作潜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的情感。 由于三年级学生正处于意向期向写实期过度阶段,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表现能力相对比较薄弱。因此根据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以下重难点:

  重点:抓住动物的基本特征,进行创作。

  难点:大胆夸张动物的生理特点,表现自己认定的森林之王。

  常言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好的教学方法对较好的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他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课我主要采用的教法有:多媒体演示法、激励表扬法、直观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启发法。采用的学法有:观察比较法、小组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实践训练法等。

  通常来说良好的教学设想对实现教学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本课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实践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设计了本课的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题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学生对学习内容如果发生兴趣,就会产生愉快和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一开始多媒体播放森林里的各种声音,如:鸟叫、狮子吼等引题。

  此时我请学生闭上眼睛,细细倾听,猜猜这些声音来自哪里,都是谁的?

  学生就会自然回答:有鸟叫,还有狮子的叫声,应该是森林里的声音。

  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让学生闭眼倾听、猜,创设一种氛围,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发挥想象,真正达到“课伊始,趣亦生” 的.效果,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被激发,此时,我及时揭示并板书课题《森林王国》,很自然地引进了第二个教学环节深入探究。

  1、、当今最成功的美术教学就是以人文文化课程体系构成为框架,全面渗透与融合学科知识,让儿童在自己的探究学习中,在人文文化的润泽中自己掌握学科技能,因此在揭示课题后,我组织学生研究动物的特征,这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在这神秘的森林里,今天要开展一场选王活动,通过了层层筛选产生了六名候选人。(课件出示候选人的图影)

  师:同学们,你们认识他们分别是谁吗?学生就会踊跃回答,这时我接着问:那你们认为谁

  最有资格当大王呢、。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会说大象、狮子等等,这时候我就随机出示各种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外贸特征捕食时的凶猛形象,这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动物形象的认识,我导入一段视频,让学生真实感受这些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各种姿态并总结出这些动物的基本特征。

  此时我会整理学生的观察交流所得相机板书:(板书内容)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感受,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并通过图片的展示,观察研究动物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接着我组织一场模仿秀,让学生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动物的习性和动态。如:我让学生学学狮子吼叫,用身体学学蛇爬行且扭动的样子,讨论其捕食特点,用手来代替象鼻做大象的动作,分析大象的特征;还让学生学学老虎张牙舞爪的样子,了解感受老虎的外形特征及捕食的凶猛。

  这个环节设计的意图是通过学生的肢体动作表演,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和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表现能力。紧接着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除了这几位动物外,你们认为还有那些动物也有资格当王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我随机出示一些动物的图片进行分析比较,这样延伸的意图是通过对其它动物的欣赏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本环节注重学生积极的参与,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最基本的方法,使学生逐步树立审美观念。

  一场惟妙惟肖的表演之后,学生们兴奋不已,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学生进入第三环节:作业的设计及欣赏,首先我出示作业要求:画一画或剪一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你心目中的森林之王。

  学生作业在课堂中占主要的课时分量,这一环节以学生动手为主,我及时启发学生作业要有自己的创意和特点,在学生创作的时候我以板书的方式张贴狮子、老虎的绘画形象,以期给学生的创作起到一点示范作用,然后我边巡视边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本节课作业设计的意图是根据学生在前两个环节中已感知大量的材料,又急于绘画的心理,我因势利导地组织他们进行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为了给学生创设氛围,我在写生创作的过程中播放音乐,使学生入情入境,自由发挥。

  在学大胆纵情的勾画了自己心目中的森林之王,基本完成创作任务之后我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评议反馈,享受成果环节。这个环节我首先设计了自评和互评:

  自评:让学生来说说对自己作品的特点和创作时的感受。

  互评:请学生说说你最喜欢哪张画?为什么?

  然后老师以鼓励表扬的方式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通过评议环节分享创作的喜悦,体会生活的美,同时也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五、最后我和学生一起分享创作的喜悦,并对本节课进行总结:艺术来源于生活,也美化了生活,生活是如此美好。让我们用双手表现美的生活吧!

  六:关于板书设计,在我阐述的过程中我已相机展示在黑板上。(手指黑板)这样的板书设计在概括学习内容的同时也能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很好的范例。

  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基本设计思路,还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谢谢大家!

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锉削是钳工的一项基本的操作技能。本课题是在实习学生掌握锉削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锉削姿势和锉削的熟练程度,并掌握有关量具的使用和测量的技能,掌握长方体的加工方法。

  教学大纲对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

  1、提高并熟练平面锉削的技能,达到一定的锉削精度。

  2、掌握游标卡尺的测量使用,并熟练用外卡钳对尺寸公差及尺寸差的测量技能。

  3、掌握刀口尺的使用。

  4、掌握用250mm(10英寸)细板锉锉削加工,表面粗糙度达到Ra≤3.2um。

  根据以上大纲要求,结合课题内容,确定如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巩固锉削姿势,提高锉削熟练程度;

  2、正确使用量具,掌握测量方法;

  3、掌握长方体加工方法及加工精度。

  (二)教学重点--更多资料在

  相关量具的测量方法及技能,如何提高锉削的熟练程度;

  (三)教学难点

  长方体的精加工方法及测量尺寸的准确性。

  二、教材处理

  根据本课题的大纲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1、组织教学;

  2、入门指导:操作要领讲解及操作难点演示。

  3、巡回指导:学生练习,针对操作中出现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4、结束指导:验收工件,并总结一天工作。

  三、教学方法

  教法:主要采用:讲解法、演示法,教师重点在巡回指导中进行纠正。

  学法:学生通过操作练习,领导量具的测法技能和加工技巧。--更多资料在

  四、教学手段:讲解+示范操作

  五、教学时数:6小时

  六、教学环节

  1、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成品样件一件、实习卡片、10寸、8寸平锉若把,高度游标卡尺、游标卡尺、角尺、刀口尺、厚薄规格各10把。

  2、组织教学:5分钟

  清点人数,检查学生两穿一戴,检查出勤情况、宣布上课。

  3、入门指导:

  1)介绍相关工艺知识:

  ①游标卡尺的读法;

  ②游标卡尺测量尺寸的方法;

  ③细板锉的握法,清除锉齿内的锉屑方法。

  2)简明工艺分析:

  ①加工线的划法及注意事项;

  ②加工顺序:粗锉→半精锉→精锉;

  ③如何达到尺寸、平面度、平行度、垂直度要求;

  3)操作要领讲解:

  ① 加工垂直面,必须在平面、平行面加工好以后进行; ②如何用细锉精加工达到 Ra3.2粗糙度;

  ③操作姿势正确,两手用力方向、大小变化正确熟练。

  4)操作难点演示:

  ①细锉精加工方法;

  ② 工件中凸产生的原因:锉削力不平平衡;

  ③测量工件尺寸的准确性及注意事项。

  5)长方体加工步骤:

  ①检查工件是否有加工余量,确认基准面和加工面。

  ②划线:分别以A、B、C面为基准,划出28mm、68 mm、88 mm的`尺寸平行线,四周都应划出,打上样冲眼。

  ③加工顺序:先粗精锉A的平行面:面1;再粗精锉B的平行面:面2;最后粗精锉C的平行面:面3

  粗锉加工:使用10寸锉刀进行锉削。它分两个阶段,单纯锉削阶段,锉削与测量结合运用阶段。

  粗加工时:使用8寸的细齿锉刀进行,精锉时,不断地检查尺寸,形位公差,并注意表面粗糙度情况,使各项精度均符合图纸要求,即可完成。

  ④面2和面3的粗精加工与面1相同。

  ⑤全面精度复检:

  检查尺寸,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

  6)有关工艺知识及注意事项:

  ①细锉精修法(重点演示)

  锉刀的握法;

  清除锉齿内的锉屑方法;

  锉法,结合演示左右手握法讲解;

  锉刀放置要轻,感觉贴平压力要小,速度稍慢,平行平回两次一看,不断测量,胸中有数。

  ②用细锉如何达到Ra3.2的粗糙度?

  涂粉笔灰(演示)

  清除锉刀齿内的铁屑(演示)

  ③ 锉削中产生平面中凸,怎样消除?

  产生原因,锉削力不平衡。

  消除方法:找出并使用锉刀的凸面段;

  在工件表面涂示剂;

  锉削时压力小,行程短。(演示)

  ④测量时注意的几个问题:

  a、检验游标卡尺;

  b、卡尺的测量爪及工件被测表面擦试干净;

  c、测量垂直度时锐边要倒棱,角尺、刀口尺测量时不要拖动; d、垫好钳口衬铁,以免工件表面损伤,出现凸凹不平现象。 ⑤安全文明要求:

  a、工具摆放整齐,量具要轻拿轻放;

  b、勿挥舞锉刀,防止脱柄伤人;

  c、锉屑应用毛刷清除,勿用嘴吹;

  d、工件夹牢防掉下伤人;

  ⑥本题的实习要求:

  a、工时:6小时;

  b、只使用10寸粗齿和8寸细齿平锉;

  c、粗锉时可采用交叉锉,精加工时采用顺向锉。

  ⑦本课题讲授完毕,抽查学生听课情况,抽查题目: a、加工工件分为几个加工步骤?

  b、测量工件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c、怎样消除中凸现象。

  4、巡回指导:5小时

说课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水果今昔》这节课的内容来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农业文明的历史发展》中《农业大家庭》这一版块。本版块主要让学生懂得珍惜土地,体验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付出的劳动与智慧,懂得尊重劳动成果,体验劳动的愉悦,形成对待劳动、对待劳动者的正确态度。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分析、比较的方法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通过体验、尝试农业劳动,提高相应的劳动能力。知道土地对农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周期性特点;了解二十四节气以及“不违农时”的含义;了解农业劳动的基本过程。《农业大家庭》这一版块共安排了“赖以生存的土地”“一方水土,一方物产”“菜篮子的变化”“水果今昔”“乡下识五谷”“农业格言与谚语”“二十四节气”“小小一粒米”八个小标题内容。本主题主要围绕着南北方水果的种类及特点展开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本地水果和外地水果的种类及水果生产的区域性特点,感受水果种类越来越丰富,体会交通运输的发达及科技的进步。

  二、教学理念: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这节课,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过程中想方设法让学生共同参与,采用体验、探究和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让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途径和学习方法。

  三、教学目标:

  态度目标:通过过去和现在水果种类的对比,感受水果种类越来越丰富;通过在北方也可以吃到南方生产的水果,体会交通运输的发达及科技的进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能力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参与社会调查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本地水果和外地水果的种类及水果生产的区域性特点。

  四、教学重、难点:

  了解本地水果和外地水果的种类及水果生产的区域性特点。

  五、活动准备:

  学生:对附近水果店进行调查,了解本地和外地水果的种类,了解水果生产的`区域性特点。

  教师:收集一些相关资料,并制作成课件。

  六、教学环境:

  微机教室

  七、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引入新课

  随着天气逐渐转暖,各种水果也悄然上市了。老师先问学生喜欢吃水果吗?学生一定回答喜欢,接着就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喜欢吃哪些水果?这样就很自然的引入今天的话题,而且让学生感觉到不是在上课,其实就是在聊天儿,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来激发学生说的欲望。

  二、处理信息 讨论交流

  1、讨论交流了解南北方水果种类及生产的区域性特点

  五一黄金周期间,我们已经布置同学们对附近的水果店、水果摊进行了调查,并填写了调查报告。(调查报告表展示)让学生介绍自己调查的水果店里有哪些水果。学生还可补充介绍水果产地。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教室走进社会,溶入大自然,以教科书为蓝本,以所学知识为辅垫,通过自主探索与活动体验来求得发展。以获得社会实践活动的直接经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参与意识、公民责任感及创新意识的培养。拓展了所学知识,增长了社会经验,增进了学生的社会适应和创新能力。让活动实施的过程成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学会学习的过程。】

  2、了解不同地区的不同水果及特点。

  在学生说出很多水果后,再让学生把这些水果分分类,说说北方的水果有哪些,南方的水果又有哪些。(课件展示)接着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水果给大家介绍介绍?注意要介绍出水果的生长特点及水果特点。(在学生谈到某种水果时,如果课件中有这种水果,教师就点击到相应的水果图,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这种水果。)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展示的平台。拓展教学资源,落实知识目标。】

  在学生介绍了一些水果之后,教师再把自己查询到的中国水果网的网址提供给大家。

  告诉他们:如果你对哪种水果感兴趣,就可以用鼠标轻轻的点击它,来了解它。(边讲解边演示)

  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汇报交流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设计意图:这样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利用网络答疑、解惑,体验学习的乐趣!

  3、习题处理

  【设计意图:学习之后的反馈很重要,如果运用多媒体设备仅仅是让学生看看热闹,那么便失去了学习的意义,所以在学生自主学习后安排了这样一个学习反馈。】

  三、讨论探究 拓展延伸

  过去北方商店里的水果品种非常少,特别是冬天,除了苹果、梨以外几乎看不到别的水果。南方的香蕉、菠萝在冬天的北戴河就很稀罕了。现如今,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使好多南方的水果出现在我们身边的水果店、水果摊,我们随时可以购买到。就此提出一个探究问题:我们能不能直接在北方种植南方的水果,在南方种植北方的水果呢?这样我们不就可以吃到更新鲜的异地水果了吗?

  学生交流讨论,得出肯定的答案。

  最后教师小结:是呀,正如同学们所说,只要有了适合它们生长的环境,即便是生活在南方的水果也可以在我们北方安家落户。在我区的集发观光园的百果园中就可以看到南方的香蕉、橙子、柚子、火龙果等水果。这些南方水果如何在北方种植,还有待勤学好问的你去研究,亲自解开这个谜团。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参观、了解。

  【设计意图:虽然这节课即将结束了,但对未知的探究才刚刚开始。】

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找因数》,我将尝试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本节课的教学,对于本节课我将以“动手操作”、“有序思考”、“合作探究”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和教学评价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及本课的知识定位:

  本课是新版北师大教材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倍数与因数》第4课时的知识。本课的知识是在学生经过前三课的学习,理解了因数与倍数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新的知识。通过拼图、画图并结合乘法算式,一对一对找出“1×12”“2×6”“3×4”,这种思路其实就是找一个数的因数的基本方法,熟练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质数、合数的知识,为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做铺垫,同时为将来学习约分的方法打好基础和做好准备,可见本节课的知识有着承上起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在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的活动中,体会用学会有序思考的方法找一个数的因数。

  2.在1~100的自然数中,能找出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

  【能力目标】

  通过各种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及从多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能准确找出某一个自然数的全部因数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时的教学难点确定为:在找某个自然数的因数时如何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游戏中要用到的1—60的数字卡片和教学中要用到的12个小正方形,是我这节课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二、学情分析:

  因数是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许多自然数的知识之后,学生的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已初步具有对数学问题探索的兴趣和意识,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但形象思维仍占主导地位,数形结合是学生掌握知识较好的方法。

  三、教学策略

  (一)教法指导: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采用学导式教学法,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指导学生学习。

  (二)学法指导:学生作为主体,在学生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玩中学,学中玩,自主中学和交流合作中学的思想。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立了如下的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请1—10号朋友拿着自己的卡片站在讲台上,与这十个数字相乘的积是60的,便结成一对朋友。这样的设计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出活跃的气氛,又在游戏中渗透了找因数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第二环节: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我以动手操作---有序思考---合作探究为主线索,通过摆一摆、画一画、说一说、找一找、议一议、排一排等活动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我抛出问题:同学们,用12个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有几种拼法?然后提出要求:请拿出你的学具摆一摆,然后把拼出的图形画在方格图中,当同学们动手操作完成,我让他们在小组内交流,向小伙伴说说自己找出了多少种方法,并鼓励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方法。这样将数与形结合起来,既直观又便于学生理解。

  这时候,我相机提出问题,那同学们认为究竟有几种拼法呢?问题一出,教室里立马分成两派,“3”和“6”的声音此起彼伏。此时我笑而不答,等学生充分议论后,我肯定地告诉学生,通常把形状完全一样,摆放顺序不同的图形归为一种,学生自然总结出正确的方法是3种。依次是:1×12=12 2×6=12 3×4=12 (并把这三个算式板书在黑板上)

  师:谁能用前面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说说,在这三个乘法算式中,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指名学生说。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那谁能完整地说出,12的因数有哪些?学生会说出12的因数有1,12,2,6,3,4。

  我进一步引导思考:找一个数的因数怎样做到即不重复又不遗漏呢?让同学们议一议,这里的“议”非常重要,我激发学生用同桌议、小组议、全班议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找一个自然数的因数不遗漏的方法:

  (1)我发现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一对对的找12的因数。

  (2)我是用1开始,分别尝试1乘几等于12,2乘几等于12,依次相乘下去,当用5试时,另一个乘数不是自然数,就排除掉,当用6试时,另一个乘数与前面的出现重复,就不用再往下试了,这样找到12的因数的。

  (3)老师,跟前面的同学差不多,只不过我是用除法找到的,也是当出现重复了就停止。

  我会对学生的每一项发现及时进行简短的点评与鼓励,肯定他们善于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品质。

  师:从刚才这些同学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归纳出不遗漏地找一个自然数的因数的'方法。板书:一对一对地找,有序思考。

  我强调:一对一对地找,是什么意思?指名学生说。

  师:那我们把它们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下来:板书:12的因数有: 1、2、3、4、6、12。

  紧接着我问:9的因数有哪些?让学生先写出9的因数,然后用“议一议”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当因数中出现重复数字时,只取一个。(补充板书:不重复)

  本阶段教学中,我有意识地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有序思考的思想,恰当运用排除的思想,启发学生概括归纳的思想,按序排列数据的思想,而这些数学思想恰恰是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法宝。

  第三个环节:练习巩固,逐步提高

  习题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巩固与提高的一个必要过程,也是学生“用数学”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本课时的习题设计时,我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把练习设计为:基本练习、提高练习、拓展练习、实际应用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目的与意图,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与方法。我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如拓展练习题,渗透有关公因数的知识,同时建立数学极限思想: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在解决练习的过程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只是组织者;关注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使学生个体发展,教师又是帮助者;重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还是引领者,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学评价

  新课程打破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标准,并指出: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课堂表现及学生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本节课我从学生课堂表现行为、学生学习效果、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方面进行多元化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综上所述,本节课通过师生的共同数学活动,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实现思维训练的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为将来更好地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以上这些,是我在实施本课教学中一些肤浅的认识,不到之处,欢迎各位评委及老师指正!谢谢!

【说课稿】相关文章:

《翠鸟》说课稿11-22

《赵州桥》说课稿11-26

《乘车》说课稿11-28

《掌声》说课稿11-28

养花说课稿11-29

《爱莲说》说课稿11-30

穷人说课稿12-01

对鲜花说课稿12-03

《望月》说课稿12-04

《荷花》说课稿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