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申请书推荐信邀请函通知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策划书工作报告合同演讲稿职业规划
当前位置:98158范文网>教育范文>说课稿>数学说课稿小学

数学说课稿小学

时间:2022-01-23 12:55:3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必备】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合集8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说课稿小学8篇,欢迎大家分享。

【必备】数学说课稿小学模板合集8篇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1

  一、说教材。

  (一)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25—26页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二)教材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理解,解决一些有关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空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体几何图形的基础。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目标的制定应该是多元的,结合本课的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目标: 认知目标 技能目标 情感目标 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意义,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交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探索、尝试精神,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几何知识的兴趣,并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魅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建立表面积的概念以及理解并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难点:根据给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想象出每个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二、说教法、学法。

  (一)教法为了让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在学生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与发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尝试教学法”,辅以“情境探究式”教学法、“观察法” 等,实现师生互动,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归纳等思维方法的训练,努力探索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新策略。

  (二)学法《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构建和谐的课堂气氛,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三、说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自备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一个,剪刀一把。

  四、说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师生互动

  设计理念: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旧知重温; 铺路搭桥

  口答。 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相对的棱的长度( ),相对的面( )。 2、正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它的棱( ),每个面( )。它是特殊的( )。 3、看图,指出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 学生回答。 发挥旧知识的迁移作用,为新知识铺路搭桥。

  (二) 创设情境 切入主题

  1、动画演示情境图。妈妈的生日快到了,小明选了一份精美的礼物。为了使礼物更加美观,他打算亲手包装盒子。小明买回一张漂亮的包装纸,为了节约纸张,他想先裁下大小适宜的一块再包装,那么至少要裁多大的'纸呢? 小明该怎么做呢?你能帮他出出主意吗? 导入新课:这就要用到一个新的数学知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1、 学生观看并思考。 2、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生1:必须先知道盒子有多大。生2:必须先算出盒子每个面有多大。 …… 新课标强调,教材必须从属于、服务于学生的需要,我们应该应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因此,我对例1进行优化组合,真正使数学焕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情境的设计意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同时感受到一种人文情怀。

  (三)实践操作 建立表象

  出示“操作提示”与“我的发现”。操作提示:①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沿着棱剪开,再展平,看一看纸盒展开后的形状。 ②在展开后的图形中,分别用“上” “下”“前”“后”左“”右“标明。我的发现:你发现展开后的图形,在长方体中哪些面的面积相等?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正方体呢?并完成下表。

  长方体展开后相当于展开前

  长

  宽

  高

  1、 学生动手操作。 2、 观察发现并完成表格。(每人一张) 3、 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4、 汇报。

  生1:我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生2:我发现长方体的上面和下面相等,前后面相等、左右面相等。 …… 《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想,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对这一理念作出较好的诠释。给予学生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去发现,解惑,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学生建立积的表象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 自主探究 深化主题

  动画演示并讲解长方体拆成平面展开图,引导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 1、 认真观察并加深理解展开后的图形与原长方体之间的联系。 2、 建立表面积的表象 恰当地运用多媒体现代化信息技术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通过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示长方体拆成平面展示图,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为下面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 再现情境图,提出尝试问题:你能否帮小明算出纸要裁多大? 自读课本例1。尝试练习 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变”教数学“为”用数学“,同时,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出示讨论提纲: 1、 你是怎样算的。 2、 正确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关键是什么? 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合作交流,能让学生更 , 宽20厘米, 高30厘米。请你帮他算算至少需要多少玻璃?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像这种不需要算出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的情况。你还能举出例子吗? 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考虑需要计算哪些面的面积,完成练习并及时反馈。 举例子,如计算游泳池的表面积、粉刷柱子等。 提高性练习旨在唤起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回忆,懂得根据实际来解决问题,同时,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是有”用“的。

  (五)总结评价 课堂延伸

  总结评价。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对你有什么帮助。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既能梳理所学知识,又可以培养他们的反思意识。 课堂延伸。 同学们,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它的表面积怎样算比较简便?为什么? 课后思考。 这个有”挑战性“的任务能较好地延伸课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在课外也动起来。

  五、说板书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或者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方法一:> 方法二: 6×5×2+6×4×2+5×4×2 (6×5+6×4+5×4)×2 上 下 前 后 左 右

  就本课的板书而言,我尽量做到简洁明了,突出重点和难点。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2

  各位老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

  1.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和章节中的作用是:《 》是 版数学教材第 册第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基础,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 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及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或另分成三个层次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重点、难点以及确定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难点是

  下面,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说教法(教学策略)

  1. 教学手段:

  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基于本节课的 特点,着重采用 的教学方法。

  2. 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参与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的基础上,在老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式,课堂讨论法。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体的内驱力。

  3. 说学法(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 年级的.学生认知处于发展阶段是,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表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

  (2)知识障碍上: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 ,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老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明确的学习目的,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4. 说教学流程:

  (1)由引入: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在实际情况下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肖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

  (3)讲解例题。在讲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使学生能巩固并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的内容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

  教学程序:

  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五部分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比大小》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第二课时 的内容,

  2、教材分析:比大小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会认、读、写5以内各数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是数的概念中最基础的知识之一,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也是进一步学习后面数学最重要的基础。因此,这一教学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会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的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善于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5以内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难点:正确熟练地进行比较。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符号“>”、“<”、“=”,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使用符号“>”、“<”、“=”,能正确进行大小比较。

  1. 过程与方法:通过找、数、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比较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从而掌握更多的比较方法。

  三、说学情:

  一年级学生是7-8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比大小”这一内容的教学是在学生已经初步会认、读、写5以内各数的基础上教学的。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1-5各数来表示物体的

  个数,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增加感性认识,初步接触集合、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相信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学生掌握并不会感到十分的困难。

  四、说教学策略:

  结合班级的学情,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动手、动眼、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为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习兴趣。使学生好学。

  2.动手实践,探索新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五、说教具学具:

  本节课我准备采用以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教科书、6袋带有小猴、梨、香蕉和桃子的学具卡片等。

  六、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在一片绿绿的草地上,几只小猴子正在开心的吃着各种水果,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出示小猴子吃果图) 在途中你都看到了什么?猴子有几只?香蕉有几根?梨有几个?桃子有几个?让我们一起来数一数。数完课件出示数量图。这些物体的个数是有多有少的,表示物体个数多少的`数字也有大有小,今天我们就来比一比数的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起学习兴趣。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1、师:一个猴子吃一个桃子,够吃吗?你是怎样知道的? (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学具卡片动手摆一摆、比一比) 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在黑板展示:一只猴子对着一个桃子,从而得出结论:3=3 读作:3等于3 教师介绍等于号的含义与写法。同理导出:3<4 3="">2 分别读作:3<4 3="">2

  2、你是怎样认识“>”、“<”的?>”、“<”的方法。

  3、小结方法:大大嘴巴指大数,尖尖嘴巴指小数。

  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体会等于的含义就是同样多,并知道表示同样多的时候要

  用“=”连接,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好习惯。同理让学生体会大于和小于的含义。知道在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时应该把张口指向大数。

  (三)层次练习,巩固新知。

  1、教材17页思考题和18页做一做。

  2、课件出示:不看图,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3、课件出示:照样子,比大小。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学生说自己的收获.

  七、学习评价

  教学中我采用了师评、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我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学习热情的评价,以此来发挥评价的作用。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4

  一、说教材

  《商不变的规律》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七册中的内容,在课本上的第84页上,共有三个例题,是一节新的授课。

  “商不变的规律”是一个新概念,被除数和除数必须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才能不变,这是一种函数思想,学生在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个规律不但是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的除法的简便运算的根据。也是以后学习小数除法的依据,也有助于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理解,同事还可以向学生初步参透函数思想。

  二、说教学过程

  1.“变”中求“不变”,导入新课。

  教学伊始,先出现一道除法算数“8÷4=2”,然后变化被除数和除数,使之成为:

  16÷4=4

  24÷8=3

  40÷2=20

  使学生看到犹豫被除数和除数的变化,商也发生了变化,紧接着出现“80÷40=2”,让学生看到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了,商却不变,从而引出课题。

  “商的变化”是学生经常见到一般的现象,“商不变”则是一种特殊现象。教学中,打破老框框,引导学生从变中发现不变,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变”与“不变”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关系,从中可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学,这样引入,手法新颖,有利于促进学生大脑兴奋,产生探求“商不变的规律”的强烈愿望,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

  2.突破重点,掌握新知

  新教材中商不变的规律是用表格形式出现的,如下表:

  被除数

  24

  120

  240

  2400

  4800

  除数

  4

  20

  43

  400

  800

  商

  观察:

  1.第2、3、4、5组与第1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2.第4、3、2、1与第5组比较,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化?

  教学时引导学生先从左到右观察,并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由观察除法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的变化入手,从具体到抽象,逐步从观察、比较、分析中得出结论。这一环节老师起主导作用,使学生有目的,学有方向。接着提出新要求,改变观察方向,按照上面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比较、分析,展开讨论,从而得出又一新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3.注重学法指导,优化教学过程

  例1是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口算:

  (例1:口算3600÷6004800÷400 )

  这个例题的教学采取学生自学的`方法。在讲完例10的练习中,最后出现一道这样的判断题:

  (150÷10)÷(30÷10)=5()

  学生判断后,请与150÷30进行比较,这两题的结果都是5,150÷30和15÷3哪题容易计算?学生回答:15÷3容易计算。这样很自然地过渡到例11的学习中去,这时教师列出下面几个自学提纲:

  ①这两道题是什么类型的口算题?

  ②课本上是怎样做这两题的?

  ③为什么可以这样做?

  例2是一道应用商不变的规律,笔算除法的简算题:

  (例2:8760÷120)

  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学生已经掌握,这道题只需应用商不变的规律,把被除数,除数同时缩小10倍,即可达到简单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计算能力。

  在学习了笔算除法的简便运算后,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错误是把被除数和除数末尾的0全划掉,而忽视了缩小相同的倍数。针对这一情况,我在这里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题:想一想,下面各题中的哪些零可以划去?

  230√920 450√9900600√90600 400√5060

  这样做既突出了新知识的难点,加深了对商不变规律的理解,也节省了教学时间,为学生正确进行简算扫清了障碍。

  在第2题中,我编排了一道发散思维的训练题:

  90÷18=(900○□)÷(180○□),这道题要求学生充分应用商不变规律,使等号两边的式子相等,同时提醒学生“0”不能作除数。第3题的难度又有所提高,要求学生自己去思考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应该怎样变化。最后一道1200÷25=( )÷100,除数由25变成100,让学生根据商不变规律的理解,并能正确应用规律进行口算和简算。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只能更新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在这堂课中既注重基础的掌握,又注重了能力的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既重视学会,更重视会学,我相信,这些举措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肯定会有帮助。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5

  一、说教材

  《乘法估算》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0页的教学内容,这是在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估算的基础上来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通过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计算的。教材把乘法估算编排在口算整十乘整十,整百数乘整十数的后面,这样的安排既能够使学生提高口算能力,又能够使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乘法估算方法。

  估算是《标准》中要加强的计算教学内容。估算在实际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是学生应当掌握的一种重要的计算技能,估算活动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材把估算方法的应用设置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还列举了多种估算方法,切实体现了“提倡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改革理念。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我准备从知识、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说一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积极参与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乘法的估算,并且能够说明估算的思路。

  2、能运用乘法估算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3、给学生创设主动探索估算知识的空间,培养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4、学生体会到估算的必要,增强学生学好估算的信心。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估算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过渡语:如何把教材的内容以生动活泼、清楚明了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是重中之重。这涉及到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法和学法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三、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

  《课标》中指出,第一学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应当选择符合儿童心理特征的素材。例如选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景,选用图文并茂、生动有趣的素材内容,相信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应该创设运用估算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体会估算的意义,形成和掌握估算的技能。在教学中,还要鼓励学生探索和尝试不同的估算方法,发展学生灵活运用不同计算策略来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开拓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法:

  学生在轻松、开放的课堂气氛中,积极参与到创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索适合自己的估算方法,开展组员间的合作学习和交流,实现智慧的碰撞,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学生能够在思考和探究中学习到估算的不同方法,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互相交流中共同进步。

  教师的“教”将要做到:创设情景、激发兴趣、鼓励探索、引导发现;学生的“学”才能做到:勇于尝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产生兴趣。因此,本节课在探索新知识之前,创设了去超级市场购物的情境。

  同学们,下午我们将会举行一个联欢会,我们还要买很多很多水果,让我们一起去超市购物吧!

  今天特价:柚子每个3元。假如要买21个,大约要花多少元钱?

  这是学生以往学过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是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来进行估算的。这个环节不仅使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知识点进行了复习,也为新知识做了很好的铺垫,还让学生热情地投入到教师所创设的情境中,积极参与问题的解决,从而顺理成章地过渡到新知识的探索。假如有350名同学参加联欢会,这个小礼堂能坐得下吗?

  在实际生活当中,像这样的问题我们也不需要它的实际数据,可以运用估算的方法算出它的大概数据就行了。

  现在就让我们估一估350名同学能不能坐得下?

  这样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必要性。

  (二)、探索新知

  叶圣陶先生说过:“当教师就像帮助小孩走路一样,扶他一把要随时准备放,能放手就放手。”因此,我在教学中只在关键处启发、点拨,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已有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经验会把两位数看成整十数进行估算,我估计学生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不成问题,我运用知识迁移这个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在积极主动参与中领悟到乘法估算的方法。

  1、独立思考,想一想你会怎样估算?

  2、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估算策略。

  郑毓信教授曾经这么说过:“没有经过个体深思而匆忙展开的讨论如无源之水,表达的见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备深度,更谈不上个性和创见。”我们的课堂需要静思默想,表面的热闹只会掩盖学生的思维,学生有自己想才会有交流的欲望。因此,合作交流必须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

  3、让学生汇报估算方法,并引导说出估算思路。(一边展示算法,一边小结估算方法。)我估计学生会出现这样的几种估算方法:

  把两个因数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他们积的范围。

  ①18×22≈400(个)

  把其中一个因数看作与他们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确定他们积的范围。

  ②18×22≈440(个)

  ③18×22≈360(个)

  当学生说出估算思路时,老师可以及时适当进行赏识性的表扬。

  与此同时,教师对各种估算方法都不急于评价,而是积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算法。在刘兼教授的访谈录中,曾经有这么一句话:在提倡算法多样性的同时,老师要不要提出一种最好的解法呢?所谓最好的方法,要和学生的个性结合起来,没有适合全体学生的方法。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都是独特的,我们要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不能以一个或一批学生的思维准则来规定全体学生必须采用的所谓最好的方法。

  因此,教学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这样不仅尊重了学生个性的思维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探究新知后,我安排有层次性的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估算方法,培养估算意识,增强估算信心。

  (三)、巩固提高

  1、基本练习

  “学以致用”,学习新知识后的练习是学生内化知识的主要环节,也是学生巩固估算方法的环节。

  出示“做一做”,教材第59页。

  A、看图并独立完成,选用自己喜欢的估算方法。

  B、完成后请与同桌互相说说估算策略。

  让学生将所学的新知识及时反馈,巩固了估算方法。

  2、提高练习

  如果脱离了丰富多彩的背景材料,学习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基本练习后我把提高练习设置在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具体生活情景中灵活运用乘法估算,提高估算能力。(教材第61页,7、8题)

  用生动活泼的动物园图片把学生带进动物园,选择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估算,再在小组内进行介绍。

  在这道练习中,学生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难点:“1分钟”与所给条件的单位名称不一致,老师在这关键处应及时提醒学生。

  第8题的练习比第7题更深一个层次,文字中没有把数学信息列举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图中找数学信息。培养了学生搜集数学信息的能力,还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设置“玩”的环节是针对儿童这一特点及教学目的所考虑的。学生在游戏竞赛中表现自己,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同时估算技能得到提高。

  估算抢答比赛,以组为单位,答对一题奖一个苹果,答错一题倒扣一个苹果。

  通过游戏,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寓练习于游戏之中,学生将会带着激情参与活动,估算能力得到再一次的提高。

  3、开放练习

  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能力展现的空间,更能照顾到全班每一个学生。

  乘法估算在实际生活中经常使用,而且呀!估算的世界也是多姿多彩的。现在就请同学们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编一道乘法估算的应用题。

  这样的设计,使学生感到“课虽尽,而意无穷。”有助于学生继续保持学生的兴趣,增强估算意识,感受到乘法估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学得高兴吗?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参与总结,既便于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能使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享受成功的喜悦。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写一篇与乘法估算有关的数学日记。

  小结

  本节课创设情景,让学生充分认识估算的意义,掌握乘法估算的多种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喜欢了估算。在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充分获得成功的体验,学习兴趣高涨,积极投入到探索之中,在合作交流中获得共同发展。课堂就像广阔的天空,每个学生能在这片天空中领略乘法估算的无穷奥妙。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6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认识图形》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上一册认识了几种立体图形的基础上,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教材内容的安排体现了从立体到平面的思路。认识这几种平面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其特征、周长、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孩子们的认知程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会正确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会“面”在“体”上。

  过程与方法: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的学习内容和孩子们对实际运用的需要,我将教学重难点设定为:

  重点:会正确辨认四种图形。

  难点:体会“面”在“体”上。

  (四)教学准备

  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将知识化抽象为具体,提高教学效果,我选在了多媒体教室上课,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另外,我还准备了各种立体模型及平面图形学具,彩色笔、白纸等,来作为这节课的教具和学具。

  二、说学情

  我所教的一年三班共有42名学生,通过平时的课堂教学我发现所有的孩子都有相同的特点:凡事充满好奇,求知欲极强,最突出的是喜欢动手操作。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孩子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这些立体图形,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对于已经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他们来说,他们能够根据老师的具体要求进行有目的的尝试,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小组内完成有些难度的任务,并且80%左右的孩子会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的操作。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强调让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体验、探索,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析与运用。所以,本节课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摸一摸、说一说、做一做、涂一涂的活动,亲身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学法: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我还会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观察操作、合作交流,这些学习方法我将它们融为一体,既体现了新教材的特点,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多媒体辅助教学下,孩子们定会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四、说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立体图形)请同学们找一找熟悉的好朋友。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回忆旧知,为学习新知作铺垫,同时介绍三棱柱,扫清学前障碍。

  2、师:去图形家族认识新的朋友。(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认识新朋友

  1、(利用平面图形学具)请同学们分一分,看看一共有几种图形。

  2、你能叫出这些图形的名字吗?

  3、概括:这些图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就是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用多媒体演示分类过程,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在黑板上逐一粘贴的繁琐,方便快捷,一目了然。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动态过程会与多数学生猜测的思维过程完全吻合,从新课开始就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突出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活动二:了解新朋友

  1、这些新朋友的家在什么地方?我们到哪里找他们?(利用实物找一找)

  2、(出示实物立体图形)摸一摸立体图形的每个面,说说摸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3、(演示)“面”在“体”上滑下的过程,并概括:“面”在“体”上。

  【设计意图】多数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知道这几种平面图形,但对体和面的关系了解的不透彻,通过多媒体演示“面”从“体”分离的过程,能够直观的、生动的体现出体和面的关系,即“从体上找面,面在体上”。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一点,从而化难为简的.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

  活动三 :给新朋友画像

  1、小组讨论,看谁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新朋友从立体图形上请出来。

  2、学生活动,提出要求:请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得到这些新朋友。

  【设计意图】经过交流,学生想到折、印、画、圈等方法,再一次深化了教学难点,体会到“面在体上”。在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语言表达、合作交流等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并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多样性。

  活动四:寻找新朋友

  生活中你在哪里还见过这些图形呢?(学生自由说后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传统教学中,只能是一名学生说,其他同学在脑中想象,但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学生能够真实的看到生活中的图形和交通标志,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在生活中普遍性,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知识与生活间精心搭设了一座桥梁,生动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连一连。 2、涂一涂。 3、画一画。 4、数一数。

  【设计意图】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这个环节我设置了四项不同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新知。此外,这一环节也是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效果最佳的环节,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完美整合。

  (四)总结反思,深化认识

  你打算怎样把这些图形介绍给爸爸妈妈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说出平面图形各自的基本特征,初步渗透图形特征,为下节课学习作铺垫。

  五、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图文并茂,凸显本课的重点,有助于学生理解接受新知。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7

  教材分析:

  教材利用青蛙吃害虫的一幅主题图引出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数学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利用情境图渗透环保教育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学生分析:

  学生喜爱小动物,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在具体生活情境中,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通过计数器操作,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口算两位数加、减整十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加、减法的问题,在小组内合作交流,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索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感受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和爱护动物的教育。

  设计理念:

  由情境图引出问题后,组织学生分组探究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青蛙吃害虫》的'情境图,计数器、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这有一个谜语,谜底是个小动物,你若猜对了,它就出现在课堂上,愿意猜猜它是谁吗?(大眼睛,阔嘴巴,说起话来呱呱呱,会捉害虫人人夸。)

  (用猜谜语的形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探究新知

  1。瞧,两只青蛙来到了我们班上,它们正在比赛吃害虫呢,我们快来看看!(教师粘贴青蛙吃害虫情境图)

  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指名提问题,并列出算式。

  大青蛙和小青蛙一共吃了多少条害虫?56+30=

  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几条害虫?56—30=

  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了几条害虫?56—30=

  2。谁愿意帮助小青蛙解决这些问题?

  用计数器拨。(边演示边说:先拨上56,再在十位上拨上3,表示30,计数器上的是86。)

  3。交流方法。

  三、实践应用

  1、练一练第1题

  除了青蛙是庄稼的好朋友,还有许多动物是我们的好朋友,啄木鸟就是大树的好朋友,它能给大树治病,帮大树找虫子,并吃虫子,你们看,这两只啄木鸟也在比赛吃虫子呢,你们谁愿意说说大啄木鸟吃了多少条虫子呢?

  学生看图思考,独立列式计算,指名学生公布算式,教师板书。

  教师:青蛙每天吃害虫吃累了,就会到荷叶上去休息,这不,正好有38只青蛙在荷叶上做游戏呢!谁能看着这两幅图,给大家讲个故事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讲故事。

  (2)指名学生讲故事,并解决问题列算式。

  (3)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并说说理由。(33+5=3838—5=33)

  四、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指名学生谈收获)

  (设计这一环节,让学生对自己参与的整个学习过程做一个总结、反思。通过恰当的评价激励学生,让学习再次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数学说课稿小学 篇8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三册第五单元56页《角的初步认识》。

  2、教材分析:

  数学是一门重要而应用广泛的学科。本课时《角的初步认识》使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去掌握知识,是应用数学的一个体现。

  角的初步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所学几何图形,再通过学生实际操作活动,如折叠、拼摆、测量、制作学具等加深对角的认识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征。教材能按照儿童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编写,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义,只要求学生认识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直尺画角,教材中还特别注意让学生动手操作,折纸、制角、画角、用三角板比角的大小等,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就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3、教学目标的确定:

  从学生认知水平来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过渡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他们的思维仍然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在教学中,这就不可避免的要产生几何图形的抽象概括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怎样去解决这一矛盾呢?我认为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对角的认识建立在丰富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因此,根据教材编写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从素质教育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思想情感方面制定了教学目的:

  (1)知识方面: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学会用尺子画角。

  (2)能力方面: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造意识。并对学生进行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

  (3)思想情感方面:创设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对于角的'认识往往只是借助于实物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对角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本课时的重点是让学生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直尺画角。难点是引导学生画角的方法,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二、说教法和学法:

  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个课时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采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教学手段,让他们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鉴于此,我在教学设计上着重以下几方面考虑:。

  1、分借助形象直观,运用多媒体的特殊功能,促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是从动手开始。因此,要解决数学抽象性和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具体的操作与观察。教学中必须重视形象直观的作用,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学生通过找角、折角、做角等操作实践,及观察电脑的动态演示,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在观察中动脑过程中,得到大量的感性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让他们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2、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在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说明人的认识活动和情感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除充分发挥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功能,通过它的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形成鲜明的表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整堂课都处在"好奇"、"好学"的高昂学习情绪中,

  按照观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这一模式进行,使教学过程始终吸引他们主动去探索问题,发现规律。

  3、重信息反馈,坚持师生间的双向交流。

  根据信息反馈的理论,在学生接触新知时通过巩固练习、辨析练习及时反馈,在师生间双向交流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新矛盾,使认识得到深化、升华。

  4、坚持面向全体,发展为本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为此,我将根据问题的不同难度,教学时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设计练习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练习,也有发展性练习,尽最大努力体现因材施教。并通过教法、学法的使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并在时间、空间诸方面为学生提供发展的充分条件。

  三、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应用分析及设计思路

  〈一〉激趣导入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

  教师指着三角形说,谁愿意告诉大家三角形是由几条边组成的呢?——三条边。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却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媒体应用)〈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大家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不是。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的——角。

  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A:我想知道怎样画角。

  生B:我想知道角的组成。

  生C:我想知道角的用途。

  〈……〉

  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解决。

  〈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二〉引导探究

  1、影像激趣,整体感知。

  (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角。

  (媒体应用)〈屏幕依次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钟面和折扇实物图〉。

  仔细观察,红领巾上的角在哪里?数一数有几个?其它物体的面上有角吗?

  学生讨论找角。

  (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

  (2)举例

  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也有角?

  生A:桌面上有角。

  生B:书本上有角。

  生C:地面瓷砖上有角。

  (……)

  (3)启发学生用纸片折角。

  (媒体应用):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教学折角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对折的含义。

  学生讨论折角,(媒体应用)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说折角的过程并指出角所在的位置。然后同桌两人互相比较角的大小。

  你能折得再小些吗?用这种方法可以折出多少个角?

  (4)做活动角

  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两人为一组)。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

  (媒体应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

  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纸条张开大小的关系,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的关系。

  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媒体应用)多媒体演示制作过程、讨论过程及结论。

  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找出最终结论:角是有大有小的,但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没有关系。

  2、通过感知并利用媒体,建立概念。

  让学生用刚才所折角的顶点扎手心,感知角的顶点是尖尖的;摸一摸角的两条边,感知角的两条边是直直的。从而揭示了角的本质属性。

  (媒体应用)屏幕出示:四个实物图的角。

  四个图的角闪动,淡化实物外形,留下闪烁着的角。

  让学生尝试归纳出角的组成。

  教师订正,讲解角的各部分名称。

  学生练习,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3、指导学生正确的画角。

  我们刚才看到了许多实物上存在的角,若要把它画下来,该怎样画呢?

  让学生讨论: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学生尝试画角。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讲画法。

  学生交流角的画法,讨论后老师归纳:画角的时候,一般都是先画顶点,再向不同方向画两条直线。

  (媒体应用)计算机出示画角的全过程。

  学生在本子上练习画角。

  ( 媒体应用)展示作品,说画法并指出角的各部分名称。

  4、归纳角的本质特征。

  用学生所画的角,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这些角的相同点及不同点。

  学生讨论。

  学生归纳:这些角大小不一样,但它们都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5、练习:(屏幕出示练习)

  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角?

  A B C D

  〈三〉归纳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些什么?

  生 :怎样折角

  生 :怎样画角

  生 :怎样比较角的大小

  (……)

  学生回顾小结。

  〈四〉巩固练习

  1、找出下列图形中的角:

  2、比较角的大小。书58页

  学生先观察得出初步结论。

  (媒体应用)用三角板上的角去比第一个角。

  学生自己用三角板比一比,得出结果。

  (媒体应用)两个角慢慢重叠。

  引导学生找出比较的方法

  3、要下面的图形中,各有几个角?(媒体显示)

  4、(发展思维)一个长方形剪去一个角剩下几个角?

  四、评议:

  由旧知过渡到新知,采用激趣法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渗透“一切客观事物之间具有内在联系”的启蒙教育。

  用计算机辅助由“三角形”到“角”的转换过程,变“静”为“动”,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更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而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课堂活跃起来。学习的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出,教师只起“桥梁”作用,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到了“我要学”。

  由学生身边熟悉的实物图过渡到几何上抽象的直观图,贴近学生的生活,便于学生理解。计算机对实物图中角的显示效果在这里起到了较好的辅助作用。(闪动时变换为较醒目的色彩,并加上声音。)

  从生活中不同物体表面上找出角,使学生更好地初步感知角。

  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展示“对折”的含义,直观、易懂。

  纸片的大小要不同,颜色要醒目。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便于比较所折角的大小。

  让学生到讲台上展示作品,说折角过程,以便全体学生观看,可以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的教学思路是探求——研讨——汇报——结论。学生在边操作、边思考中从认识静态中的角过渡到动态中的角,观看纸条的张合产生大小不同的角,纸条的长短对角的大小没影响,由此渗透角的本质特征,学生轻易掌握难点。并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使操作、思维、语言有机结合,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克服了纸片小的缺点,便于学生观察和比较,同时再次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

  用多媒体展示探究过程,即便于学生观看,又便于学生比较、归纳出结论。

  充分利用媒体优势,由实物直观过渡到抽象直观,突破重点。

  巧用媒体的动画、声音等特点,从实物过渡到图形,为后面的画角打下基础。

  通过前面对角的感知,逐渐过渡到“画角”,使学生的思维从具体到抽象过渡,完成了“物——形——初步认识”的过渡,从而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利用计算机对“顶点”、“边”的闪烁及相应的声音,直观、形象,学生对画角加深了认识。教师适时给予讲解指导,如画边时要强调边要画直、均匀。

  在学生画角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归纳,找到角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再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再次活跃起来。

  在学生对角建立起概念的前提下,让学生做该练习,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增强分析、判断能力。

  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到的知识,再让学生小结,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复习,加深了认识。 巩固练习紧扣知识点,对知识基础知识起了巩固作用。

  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用动画演示结合学生动手操作,不但更形象生动地说明两个角一样大,而且也教给了学生比较物体大小的不同方法,蕴含了数学学法的指导。

  设计思考题以本节知识为基础,具有趣味性、思考性.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人单位讨论,意在因材施教,提高智能,开发智力,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

【数学说课稿小学】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5

小学数学《观察物体》说课稿09-06

小学数学《相遇问题》说课稿09-24

【精选】数学说课稿小学3篇12-15

数学说课稿小学4篇12-16

小学数学说课稿(15篇)01-29

小学数学说课稿15篇11-23

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15篇)02-15

小学数学说课稿精选15篇02-16

【精华】数学说课稿小学3篇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