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小学数学《等量代换》教学设计范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等量代换》教学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等量代换》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验证等活动,能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另一个量,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体会等量代换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能够将等量代换思想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称、苹果贴图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讲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
多聪明的曹冲啊!当时他只有7岁,之所以他能成功地称出大象的重量,受到官员们的称赞,就是因为他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等量代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
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初步体会先是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初步运用代换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师:要想很好地落实目标,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一定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出示:天平。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
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回答。
师:这是天平,如果天平平衡了,说明两边的'重量相等。
师:今天,“天平”将和我们一起学习“等量代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看书109页,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条件和问题。
师:在本例题中,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那么1个西瓜与几个苹果同样重呢?这节课,我们将和曹冲一样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考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请看自学提示:
(1)、认真观察,寻找其中等量的关系,思考:一个西瓜4千克,4个苹果1千克,一个西瓜的重量等于几个苹果的重量?
(2)、带着自己的思考方法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说清楚思路,然后选代表汇报。
师强调:观察后,先自己思考,有方法后再与小组讨论。
生学习,师巡视。
3、学生汇报:
师引导学生说算理: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4千克砝码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呢?
学生汇报: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即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所以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
师:用算式怎样计算呢?
生汇报,师板书:4×4=16(个)
师: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都重4千克,初步渗透要抓住一个中间量。(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展示寻找中间量的过程。)
板书:1个西瓜=4千克=16个苹果
4、举一反三:
完成课本第109页的“做一做”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独立完成
反馈展示算理:要求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质量关系进行等量代换。或者先将1头牛代换成羊,就可求出2头牛可换几只羊了。
总结:上面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师生总结方法:
1、仔细观察,寻找中间量。
2、知道要求的量=几个中间量;一个中间量=几个其它量
师:好,我们就用得出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拓展应用:
1、师:八戒想用一本书换12支自动笔,他认为这样很划算,1个可以换12个。看到这些信息,你认为八戒说得对吗?(课件出示)
引导说出理由。
师小结:是的,我们今天所学的“等量代换”中的“等量”,可以是同等质量,也可以是同等价钱、同等数量……
2、111页4题: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
3、111页3题。
四、总结拓展: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外拓展:
(课件出示)古代的等量代换。
师:在没有货币的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运用等量代换的知识来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了,课下同学们可以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了解我们中国商品社会的发展历程。
小学数学《等量代换》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向学生初步渗透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2、提高学生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及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享受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在观察和分析中,正确找到事物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发现规律获得结论。
教学难点:利用等量关系灵活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资源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图片
学生:作业纸、1个学具袋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首先先看一段历史故事:曹冲称象(课件出示视频)
看完后老师问:问什么曹冲称出了石头的重量也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石头的重量等于大象的重量。
通过这个故事揭示课题:等量代换。
二、探究思考,合理推理。
我们现在就一起到动物园里去看看。(课件出示两只熊猫)你看到了什么?
生答:两只熊猫在玩跷跷板
老师不仅看到了两只熊猫在玩跷跷板,还能猜出它们谁重呢?你们行吗?
(多媒体分别演示三种情况:①左边熊猫重。②右边熊猫重。③一样重。)
学生自由发言,并让学生分别说出三种情况下谁轻谁重,为什么?
老师总结:当跷跷板平衡时就说明两边一样重。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的直观演示,证明了学生的三种猜测,较好地体现了数学内容的生活化,体现了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
活动一:就在两只熊猫玩的正高兴的时候,小猴子来了。
(黑板出示:一个平衡的跷跷板,左边是1只熊猫,右边是3只猴子。)
你知道了什么?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能会说:我知道1只熊猫的重量等于3只猴子的重量,我看到跷跷板是平衡的而知道的。
(在图的后面板书:1只熊猫的重量=3只猴子的重量。)
谁能说一说2只熊猫的重量是多少呢?
生可能会说:6只猴子。[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轻松地完成了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初步感受简单的等量代换的思想。]
活动二:这个时候,小兔子也来了,快来看。
(黑板出示:一个平衡的跷跷板,左边是1只猴子,右边是2只兔子。)
生可能说:因为跷跷板是平衡的,所以我知道1只猴子的重量等于2只兔子的重量。
(在图后面板书:1只猴子的重量=2只兔子的重量)
那2只猴子的重量是多少呢?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3只呢?
活动三:观察上面这两幅图,想一想,1只熊猫的.重量可以等于几只兔子的重量?
(黑板出示:一个平衡的跷跷板,左边是1只熊猫,右边出示“?”兔子)
学生活动:利用等量代换的方法来。
1、拿出学具袋先动手摆一摆。
2、然后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里的同学听,看哪个组想的方法多。
3、学生汇报。
(请两名方法不同的学生到实物投影下来动手摆,边摆边说,让同学们清晰地看到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之间的等量关系进行简单的推理,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通过动手操作,充分与小伙伴交流,阐述自己的想法,多种答案出现,培养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
老师总结:利用等量代换首先要找到和它们都有关系的小猴子,这就是中间量(板书:中间量)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刚才同学们学得那么认真,那会不会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呢?快来试一试。
4、(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第一幅图:天平左边1个西瓜,右边6个梨。
第二幅图:天平左边1个梨,右边2个桔子。
第三幅图:1个西瓜的重量=?个桔子的重量。
同桌讨论
学生汇报后老师课件演示
2、做一做(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习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3、继续看屏幕,又有什么新的问题?
(多媒体出示第3道练习题)
四、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反馈
等量代换的思想在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而它又是一个非常抽象、非常难以理解的内容,它需要学生有一定的思维能力。所以本节课通过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情境,通过摆一摆图片,小组交流,同时,整堂课让学生通过图片的观察和分析,学会根据已知条件寻找事物之间的等量关系。这些活动都是围绕“如何换”这个教学目标设计的,使学生在容易理解的题材中体会等量代换思想,而且这些活动设计的难易程度是呈阶梯状层层递进,整节课下来学生基本都能达到教学目标,都会进行简单的等量代换了。只是教师的语言过于平淡,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气氛,课堂过于沉闷。
【小学数学《等量代换》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四年级等量关系教案设计06-0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1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6-13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9-16
小学数学《分类》教学设计04-09
小学数学单元教学设计08-21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4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热门)04-29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06-14
小学数学课教学设计02-29